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争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7年wenku.baidu.com0月在布鲁塞尔召开了 第五次索尔维会议
玻恩和海森伯作了关于矩阵力学的报告,他们在 报告的最后提出:“我们主张量子力学是一种完备的 理论,它的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说是不能进一步被 修改的。”这番话无疑是向不同意见提出了挑战。会 议主席洛伦兹也提出疑义。洛伦兹请玻尔阐述他的互 补原理,玻尔发言重复了他在科摩会议上的观点,但 是,爱因斯坦一直没有发言,直到玻恩直接问到爱因 斯坦的意见,他才起来发言。爱因斯坦表示赞同量子 力学的系综几率解释,而不赞成把量子力学看成是单 个过程的完备理论的观点。在当时大多数人都赞成量 子力学几率解释的情况下,爱因斯坦的发言掀起了波 浪.从而引发了他和玻尔之间就量子力学诠释问题的 公开争论。
(2)量子跃迁是量子力学的最基本概念
它赋予微观客体过程一个实质性的不连续 性,这种不连续性构成了人们对微观客体认识 的极限。在量子力学中,人们无法同时准确地 知道一个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遵循“不确 定关系”。可以证明对于物理学中的其他“共 轭”变量,例如能量与时间,也同样遵循“不 确定关系”。同时精确地测定一对共轭正则变 量是不可能的,因为原则上所能达到的精确度 受到了作用量子的限制。
三、论战的爆发 • 1926年9月,薛定谔应玻尔的邀请,到哥本哈根介绍 他的波动力学。在结束时,薛定谔提出应该放弃量 子跃迁的概念,而代之以三维空间的波来描述微观 客体的行为。玻尔与薛定谔争论着。他们的争论可 以看作是爱因斯坦与玻尔争论的序幕。 • 1927年9月,在意大利科摩召开了一次纪念意大利科 学家伏打逝世一百周年的会议上,玻尔第一次公开 了他提出的互补原理。这使到会的科学家们感到震 惊。薛定谔和劳厄并不赞成玻尔的观点,尤其是不 同意把物理学建立在不确定关系或其他不确定的统 计解释上。
EPR认为在量子力学中,由于不确定关系的结果, 对于这一对共轭的物理量在下述两个判断中只能选择 一个:或者认为量子态 对于实在的描述是不完备的; 或者对应于这两个不能对易的算符的物理量不能同时 具有物理的实在性。 EPR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设想了一个对物理体 系不进行任何干扰的测量方法。 总之,爱因斯坦等人通过他们所提出的理想实验 的讨论而得到结论:量子力学的波函数只能描述多粒 子组成的体系(系综)的性质,而不能准确地描述单个体 系(如粒子)的某些性质;但是一个完备性的理论应当能 描述物理实在(包括单个体系)的每个要素的性质,所以 不能认为量子力学理论描述是完备的。
玻尔的回答采用了爱因斯坦 自己创立的广义相对论,使得爱 因斯坦不能不承认玻尔的结论是 无可指责的。爱因斯坦精心设计 的“光子箱”理想实验非但没有 难倒玻尔,反而成了不确定原理 的一个绝好例证。爱因斯坦企图 推翻不确定关系的尝试再一次失 败。
爱因斯坦“光子箱”
EPR佯谬 :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之后,爱因斯坦承认了 海森伯的不确定原理和量子力学理论在逻辑上的自洽 性,但是他仍然坚持认为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1935 年5月,爱因斯坦和美国物理学家波多尔斯基、罗森合 作发表的《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 的吗?》一文对量子力学理论的完备性提出了有力的反 驳,这就是著名的以三位作者的姓的第一个字母简称 的“EPR佯谬”。 EPR认为判断一种物理学理论成功与否的两个判据 1、“完备”理论的必要条件:物理实在的每一要素在 理论中都必须具有对应的部分; 2、“实在”要素的充分条件:不干扰这个体系而能够 对它作出确定的预测。
(3)描述微观客体的波函数是一种几率波,粒子出现 的几率由波幅的平方所决定。
由此,在微观领域里,力学的因果律和决定论 都遭到了破坏。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在同样的实验 条件下,可以发生各种不能预期的个体量子过程, 因而观测的结果也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每次测量都 会由于观测仪器与微观客体之间不可控制的相互作 用而引进新的初始条件,使通常意义下的因果链被 打断。所以在量子力学中,人们必须放弃力学意义 上的因果律和决定论,而把几率性看成是本质的。
四、争论的高潮 在1930年10月召开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爱因 斯坦又提出了一个“光子箱”理想实验: 在t里,让一 个光子飞出;t可通过计时装置精确测定;飞出光子 而引起的整个箱子的质量改变m也可精确地测定,并 由E = mc2计算出箱内的能量变化E。这样,t和E 就可同时测定,不确定关系不再成立。
(4)从实验中所观测到的微观现象,只能用通常 的经典语言作出描述。
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即它的波动 性和粒子性,正是用经典语言描述微观客体的 结果。这两种图像既互相排斥,又必须同时用 于对微观客体的统一性质的描述,所以它们又 是互补的。这种互补的概念适用于整个物理学, 甚至超越了物理学界而成为有普遍意义的一个 哲学原理。
二、爱因斯坦的观点
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引起了爱因斯坦、薛 定谔、德布罗意等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的质疑,其 中以爱因斯坦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爱因斯坦的观点:
1、坚持完全的因果性,对统计因果律持有异议;
2、对观察到的是“物理实在”,而非“客观实在” 的观点持有异议, 他曾说过一句充分表达内心信念的名言:“你 相信掷骰子的上帝,我却相信客观存在的世界中的 完备定律和秩序。”
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的要点 (1)可观察量是建立理论的基础和依据
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原子、电子、光子的行为, 而只能在人工安排的特殊条件下对微观客体的行为和 特性作出实验观测,从而得出各种观测结果之间关系 的规律。但是在人们用特意安排的实验仪器观察微观 客体时,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干扰,因而可观察量表 现出的正是实验环境中的客体的行为和性质。这使量 子现象具有主体与客体的不可分性,人们观察到的并 不是微观客体本身的行为,而是从宏观仪器上呈现出 来的实验观测结果推断出来的结论。这在逻辑上就无 法排除人们的主观成分,因此在量子理论中,既包含 着客观要素,也包含着主观要素。
争论举例
1、 “单缝衍射”的理想实验:玻尔指出不能避免在测 量时仪器对电子不可控制的相互作用,即电子与狭缝边 缘的相互作用。 2、“双狭缝干涉实验”。可测出电子的准确径迹,显 示出电子的粒子性。从而克服了单缝实验时测不准的困 难。对此,玻尔经过仔细地思考反驳说,如果我们关闭 狭缝M或N中的任何一个,实验状态就完全改变了。这 样,玻尔就把爱因斯坦 用来反驳互补原理的理想 实验,反而变成了用互补 原理来说明波粒二象性的 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