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学生对身边的变化有自己的认识,因此在了解学生已有想法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可以重新建构对变化的认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应该具备理性思维,能够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因此,在判断一个变化的类型时,学生要有意识地通过实验等方式确定变化前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在分析一个具体的化学变化时,能主动调用化学变化的分析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二、教材分析与学习者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

学生在前一节的绪言课里了解了化学的功能和价值,但是他们不明白具体的实现方式,本节课可以帮助学生知道化学反应是化学实现价值的主要途径。

在学生没有学习化学之前,他们已经感受到了身边发生的各种变化,其中有些变化有物质种类的变化,但是他们没有有意识地对它们从这个角度进行区分;在学生学习化学之后,他们开始从物质的角度认识变化,认识物质,而且通常是通过变化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因此,学生非常有必要在一开始认识化学变化后就建立起化学变化的认识角度,这样就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全面地认识每一个化学变化,并充分地利用每一个化学变化。

(二)学生的认识发展分析

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具体事例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如他们知道水能结冰,食物易变质等,但是他们没有用化学独特视角去将这些变化进行分类的意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关注事物时往往容易关注事物的表象,但在适当引导下,学生不难发现事物变化背后的本质。

学生对化学变化有一些自己的认识,但都是非常粗浅的。教师如果在这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认识角度,学生往往很容易接受并且印象深刻。

(三)学生认识障碍点分析

学生对身边变化的认识粗浅且零散,因此需要帮助他们从化学的视角对变化建立认识角度。

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实验和现象上,认识不全面,尤其是对化学变化的功能认识不够,因此需要帮助他们建立化学变化的认识角度。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 全面认识化学变化,建立化学变化的认识角度。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获取有关化学变化的丰富、真实、感性的材料,形成对化学变化特征的感性认识。

2. 通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形成科学态度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带领学生步入充满化学变化的物质世界,引导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变化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强烈动机,从而培养形成热爱化学、尊重化学的学习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

教学难点:全面认识化学变化,建立化学变化的认识角度。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在以往有关物质变化的教学中,通常是简单给出定义后花很长时间进行练习,因为学生只要抓住变化前后是否有新物质就不难判断,所以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当遇到几个学生有争议的变化,通过老师简单的实验或解释就解决问题了,而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这样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只会对那些具有明显物质变化的反应进行判断,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解决,更不用说进行知识的应用了。

本节课的设计站在了更高了角度,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对变化进行分类;知道了判断变化的方法,关键是知道通过设计实验进行深入分析;懂得了化学变化的具体应用,深切感受到了化学的价值。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习的不是琐碎的知识,而是一种思路和方法,他们掌握了分析一个化学变化的基本思路,也知道了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具体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