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德育

合集下载

浅谈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和谐德育”

浅谈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和谐德育”
谈璇 僵教寓 学重 申的 谐德
贵州省 兴 义市红 星路 小学教 师 怀建 会
所谓和谐 德育 , 指 的是德 育以满足社 嗓 门对他说 : “ 你想不想 当班长 , 不想 当就 要 , 集体 论还 没 有形成 , 班级 目标 还 没
会发展需 要和 受教 育者个 体发展 需要 的
刚开始 当班 主任 时 , 无从着手 , 不知怎 样
调: “ 凡是选上 的班 干 , 特别是我任 命的班
干, 只给三 次机 会 , 如果第一 、 二次违纪可
以原谅 , 第三次违 纪就彻职 改选” 。 话音 刚 落, 全班 一片掌声 , 听到这掌声 , 我信心 十 足。 开学两周 了。 班 上各方面都比较正常 , 趁着这正事 的机会 , 我把所 有班干 都集 中 会, 先请各班干谈谈 这两周 以来班 的学 习 和 纪律情 况 , 刚开 始 , 他 们胆 小 , 不 敢说 , 老 师和同学都可 以说 , 畅所欲言 , 不要 怕 , 他们 都各 自谈 了自己的看 法和感想 。 并 向 我 们老 师保 证 , 今 后一 定改正 缺点 , 发扬 他们 的“ 心 声” , 我们几位老 师都 感动得 无 话可说 。渐渐地 “ 三 大侠 ” 的 外号 被遗忘 了。 。 新三大 侠” 的名 声又远 扬 了 , 特 别是 以前教过他们 的老师 , 只要碰见我就 伸 出
彼岸。 班级像 一挺长 的船 , 乘着它 , 人们越
过江河湖海 , 奔向可 以施展 自己才能 的高 山、 平原 、 乡村 、 城镇。 班级像一个大家庭 ,
同学们 如兄 弟姐 妹般 互相 关心着 ,帮助
着; 互相鼓 舞 着 、 照顾 着 , 一起长 大 了 , 成
业是适应社 会主义社会的要求 , 为社 会主 东西 ” , 外号“ 三 大侠 ” 。 当我 了解 到这 些 业向前发展的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

德育与和谐关系

德育与和谐关系

德育与和谐关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品质和价值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个过程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德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德育和和谐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文将探讨德育与和谐之间的关系。

一、德育和和谐的含义德育是人类内在精神追求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教育。

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综合素质。

而和谐则是指社会各成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形成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二、德育和和谐的关系1. 德育促进和谐德育和和谐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德育教育能引导人们在道德、心理、社交等方面具备更强的素质,从而使人们更容易建立健康、和谐、积极的人际关系。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德育可以使人们维持心理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

2. 和谐促进德育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德育的开展。

在和谐社会环境下,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能够帮助教育者进行更加有效的德育教育,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德育的影响。

同时,和谐的社会环境也能够培养人们更加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促进人们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3. 德育和和谐相互作用德育和和谐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德育的健康发展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而和谐的社会环境需要德育的支持和积极参与。

在德育和和谐的相互作用中,德育的任务是培养人们的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而和谐的社会环境则需要德育的支持和价值观的引导,从而实现主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三、德育与和谐的实现途径1. 加强德育教育加强德育教育是实现德育与和谐的重要途径。

德育教育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 培育和谐社会环境培育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实现德育与和谐的重要途径。

和谐德育环境的分析及构建

和谐德育环境的分析及构建

传统德 育模 式的缺 陷在 于 :它忽视 了道德 教育从 根本
上说 是一种 自育 而非他 育 ,它有赖 于学 生 内在 主体精 神和
用 的 广泛 性 表现 出对 学生 进 行 思想 品德 教育 的特 有功
能。
能动 性 的激 发与 激活 。德育 过程 的他育 强调道 德 的客 观性 和 约束性 ,重视 德育 的形式 和结 果 ,但 是如果 忽视 了学生
动教 育 等方 面 全 面而 和谐 地 发 展 。本 文 拟 从 以下 三 个
同时教 师也 能够通过 自己的高 尚道德 情操 和优 良的个性 品 质 潜移 默化地影 响和感 染学 生。
二 、创 新德 育 方 法 、 拓展 德 育 内容 。构 建和 谐 德 育
环 境
方面谈谈 和谐德 育环境 的构 建问题 。
内心感受 的动机 需要 ,很 可能导 致动 机和效 果 的分 离 以及
营 造 良好 的 校 园舆 论 宣 传环 境 ,首 先是 坚 持 和体 现 正 确 的舆 论 导 向 ,弘扬 时 代 精神 。 同时 大力 宣 传先 进 模 范人 物 和先 进 集 体 的事 迹 ,其 中校 园 师生 中的先 进 典 型 对学 生 的教 育 影 响更 加 直接 具 体 ,应是 学 校宣
改进 方法 ,还 突出地 表现 在要 注重研究 网络 时代 的新
中遇 到 的 问题 ,也可 以是 其他 感 兴 趣 的 问题 。 在讨 论 中 一 定 要 加 强 引 导 ,避 免 出 现 不 负 责 或 不 健 康 的 言
论 , 以形 成 良好 的 舆 论 环 境 和 正 确 的 舆 论 导 向 。
自主 内化 、 自主控 制和 自主发 展 的作 用 ,以达 到 自我 塑造

和合德育 和谐发展

和合德育 和谐发展

和合德育和谐发展和合德育和谐发展是当代社会教育的主题之一,它强调的是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和良好的品德素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一理念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和合德育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了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教育者应当努力推动这一理念的实施,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和合德育和谐发展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和良好的品德素养。

和谐意识是指学生应该具备善于与他人相处、积极参与集体生活、乐于合作、善于解决矛盾等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品德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礼貌待人、知恩图报、勤奋好学等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和合德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学生可以真正做到在竞争中和谐相处,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在困难中互相帮助,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和合德育和谐发展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教育部门、家庭、社会团体都应当积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和合德育和谐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推动,在教材编写、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和良好的品德素养。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保证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职业道德,为学生树立榜样。

家庭是孩子品德素质形成的重要场所,家长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社会团体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服务,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积极的帮助和支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和合德育和谐发展的实施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推动和支持。

学校是学生品格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和造就未来社会的根本基地。

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设计和制定相应的和合德育和谐发展的教育计划和方案,在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社团活动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和良好品德素养。

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和良好品德素养需要全面而系统的教育,学校应当注重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和谐德育”的构建

“和谐德育”的构建

师 的表率 , 师是 学生 的楷模 , 教 领导 的亲 和力 在建 构 和谐 、德育 工作 中起 到示 范和凝 聚 的作用 。要 实 现人 际和谐 化, 合法权 益 。领导要 始终 与 师生员 工 同呼 吸 、 共命 运 、 连 心 心, 际 、 实话 、 重实 说 办实事 、 效, 面贯彻 尊重 劳动 、 求实 全 尊
都会 使人感 到 心情舒 畅 , 不仅 会使 学 生热 这 领导 对师 生, 就要做 到公 正 、 平, 尊 重和保 护 每个 人 的 合 作 的和谐 , 公 要 爱 生括 , 也易 于形成 活泼 、 主动 、 极等 特性 , 能 发扬 个 积 并 人 的独 特风 格 因此 , 校开 展和谐 的育人 活动 , 学 要做 到
到和谐 、 健康 的发展 。 二、 构建 和谐的 人际关 系
化社 会和学 习环境 的具体实例 , 明 了“ 证 近朱 者赤 , 者 近墨 克思 曾说 :既然人 的性 格是 由环境造成 的 , “ 那就必 须使 环
境成 为合 乎人性 的环境 。 一 个学生 的成 长发 育 , 离不开 ” 是
如春雨 “ 润物 细无声 ”潜 移 默化 的净化 师生 心 灵 , 冶着 , 陶
师生文 明高 尚的情操 , 并激起 一种奋 发向上 的 自尊 自爱 的
意识 。
和谐 的人 际关 系是一 个集体 和谐 的基 础 , 是事 业发展
壮大 的基石 。建立 和谐 的人际关 系, 是实 现育人 使命 的需
促使小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 、 态度与价值 环境 , 建平 安 、 构 和谐 的校 园 。学校 的育 人环 境 主要包 括

“ 师 的示 范 , 师 与学 生之 间 , 教 教 同学 之 间 , 以及 学风 、 教

论和谐德育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促进作用

论和谐德育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促进作用

论和谐德育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促进作用[摘要]建设和谐校园是高职院校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具体体现。

和谐德育是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背景下,能够促进社会与个人、人与个人和谐发展,并最终达到“双赢”的道德教育。

和谐德育的完善和发展为高职教育工作提供了政治、伦理和思想上的保证,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建设。

[关键词]和谐德育和谐校园高职教育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和谐德育对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和谐校园与和谐德育(一)和谐校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现有社会政治秩序下进行的,不能违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价值,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和方向保证。

胡锦涛同志曾将和谐社会表述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28个字既是内涵也是特征,指出了和谐社会的目标与建设途径。

《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教育的本质目标和涵义是追求和谐,高职教育一样如此。

建设和谐校园,正是高职院校贯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具体体现,其主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的校园关系。

(二)和谐德育和谐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一种新的教育境界。

和谐教育强调每个人的每个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全面、自由的发展。

和谐德育是和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校园背景下,能够促进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和谐发展,并最终达到“双赢”的道德教育。

和谐德育的完善和发展为高职教育工作提供了政治、伦理、思想上的保证,是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教育心理学的综合表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理念。

在哲学本体论上,“以人为本”就是在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上,人是本体,人是主体,人是目的,人是标准。

“以人为本”的理论要求在和谐校园建设中,以“人的存在和全面发展”为理论基础,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以人为本”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类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在教育领域,也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和谐德育。

首先,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正面特质和能力,促进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沟通是尊重的一种表现,学校应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互动频率,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在学校实现和谐德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的目标要以“全面发展”为导向,不仅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应该将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同等重视。

其次,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不仅是在获得知识,还有学习与人相处、感受与人交往的情感体验。

学生情感体验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校应该提供温馨的环境,有爱的氛围,让学生享受愉悦、安全的心境。

学校要尽可能多组织各种有意义和有益体验活动,如音乐、文艺、体育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对生活的喜爱和对学习的热爱。

接着,学校教育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的行为规范。

在学校中,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与陌生人打招呼,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意见等等,都是学生在学习场所中需要学会的事情。

学校要在校规校纪、班规班纪方面做好相关规定,并且严格执行这些规定。

通过免费教育以及教育发展计划,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并具有社会责任感。

通过正确引导和正面激励等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

最后,学校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

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发展的辅导和培养,例如:思想教育、运动教育等。

学校应该在毕业时给予学生恰当的回馈,如提供就业资源、艺术交流平台等,让学生为自己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

学校也应该关注自己的师资力量,并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质量,真正为学生奉献更多。

总之,“以人为本”是一种人性化的理念,它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知、情、意、行”有机整合,共同促进和谐德育

“知、情、意、行”有机整合,共同促进和谐德育

2014-04和谐校园一、以传授道德知识为用基础“德育不总是高标准、高要求,应该有一个道德底线的教育。

就是什么事不能做,一做就犯规。

”一谈到德育,我们往往都是往高了说,那是追求一种理想境界。

孩子的道德基础、发育水平也是不一样的。

我认为,无论家庭还是学校,对孩子都要有一个底线,底线是不能突破的。

比如,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如果孩子作弊成功了,这是侥幸的,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

德育落到实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德育底线,让学生明白什么事不可以做,这些事一做,那就必须承担责任、付出代价。

另外,德育要落到实处,要在学生遇到问题和矛盾冲突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教育契机,恰当地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正确解决。

二、涵养道德情感为关键“幼则束以礼仪,长则教以诗书”是我国古代的家训之一,说的是孩子小时候先进行品德教育,教他们如何做人,大一点再教他读书学知识。

孔子也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讲的也是养成教育的作用。

唐太宗教育太子是“遇物则诲”,即做什么事,便结合实际进行相应的教育。

在校园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相处占据了大量的时间,非常有利于涵养、道德的示范作用。

老师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和孩子的“自我教育”“自我完美”相结合特征鲜明。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仍有少数老师对孩子采取的仍是责骂的方式。

责骂孩子时,常常会横眉怒目、大发雷霆,说出一些伤害性语言。

这种不考虑孩子感受、不尊重孩子的伤害性的语言,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有害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涵养”,我想所谓身正为范,等孩子们长大以后处理事情的时候他们的涵养是不是就是我们师者的悲哀呢?教师崇高道德品质为核心的教师人格体系具有更广泛、更持久、更内在的潜在教育价值,应帮助学生构建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人格体系。

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激励价值、陶冶价值、示范价值。

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过程具有调节作用,应通过培养学生,对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甚至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对孩子日后的成长都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探索高校和谐德育体系的构建

探索高校和谐德育体系的构建

探索高校和谐德育体系的构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趋势下,高校的德育工作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认真研究和探索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

从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及环境的创设方面,谈构建高校和谐德育体系的基本思路。

高校和谐德育构建体系德育是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诸多环节、方法、手段、途径等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鲜明的系统特征。

德育的实施过程就是德育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整合的“活动过程”。

德育的成效如何,归根到底是德育系统的功能性发挥如何。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要实现系统功能的优化,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关键在于实现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和谐。

一、和谐的德育目标是高校构建和谐德育的方向德育目标是由许多个子目标有机构成的整体。

德育目标和谐的实现有赖于各个目标的和谐。

德育目标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价值导向系统,是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出发点和归宿。

德育目标的和谐需要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1.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的和谐。

高校共性目标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就每个学生本身而言,他们具有不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这就需要在共性目标的指导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个性目标,使共性与个性要求在目标实施中得到和谐统一。

2.原则性目标与具体性目标的和谐,高校德育目标的制定,只能针对大学生思想的特点,对其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中的重要方面提出一些原则性要求。

与此同时,在具体的德育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按照原则性要求,制定具体的工作要求和相应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教育的可操作性。

二、和谐的环境是高校构建和谐德育的必要条件1.学校德育。

校园内部诸环境要和谐。

如设施功能环境、校园文化环境、专业建设环境、师生人际环境等子环境构成高校的校园生态环境,这些子环境中德育氛围形成与否、程度深浅及子环境间德育目标与方式的整体协调性,对于高校德育目标是否能有效实现至为关键。

和合德育 和谐发展

和合德育 和谐发展

和合德育和谐发展和合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和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和谐发展,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和谐统一。

和合德育和和谐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

和合德育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意识形态。

和合德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稳定的心理素质,能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专业道德,并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和合德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和谐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提倡各个方面协调、平衡、稳定地发展。

和谐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还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和谐发展是现代社会稳定繁荣的基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和合德育和和谐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贯通。

和合德育是培养和谐人才的重要途径,弘扬传统文化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是和合德育的目标和方向,它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为和合德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实施和合德育和促进和谐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投入。

在教育领域,学校是关键的实施主体,要加强师德教育,教育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德育工作。

学校还要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建立和谐的学校文化,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和团队精神。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和谐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风尚教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家庭是学生品德修养的重要场所,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社会也要为和合德育和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独家原创幼儿园和谐德育的问题及实现

独家原创幼儿园和谐德育的问题及实现

独家原创幼儿园和谐德育的问题及实现一、问题分析1.德育观念落后当前,部分幼儿园德育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幼儿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发展。

这种观念导致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

2.德育内容单一幼儿园德育内容往往局限于课堂教育,缺乏生活化、实践化的元素。

这使得德育教育难以深入人心,幼儿难以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德育方法不当部分幼儿园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简单的说教、惩罚等方式,忽视幼儿的内心感受。

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德育效果。

4.家庭、幼儿园、社会德育脱节在幼儿德育过程中,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往往存在脱节现象。

家庭教育过于溺爱或严厉,幼儿园德育过于宽松,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使得幼儿难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

二、实现策略1.更新德育观念幼儿园应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关注幼儿的个性发展,尊重幼儿的情感需求。

教师要以引导、激励为主,让幼儿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感悟德育的真谛。

2.丰富德育内容幼儿园德育内容应涵盖课堂教育、生活实践、情感体验等多方面。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的德育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然地接受德育教育。

3.创新德育方法幼儿园德育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故事、游戏、体验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德育。

同时,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构建家庭、幼儿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5.培养专业化的德育教师队伍三、幼儿园和谐德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任务。

面对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创新德育模式,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和谐幼儿园,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良好习惯、积极情感的下一代贡献自己的力量!独家原创幼儿园和谐德育的问题及实现记得有一次,在幼儿园的角落里,看到一个小家伙正在偷偷抹眼泪,问他怎么了,他抽泣着说:“我觉得自己不够好,老师总是批评我。

高校和谐德育的构建及意义

高校和谐德育的构建及意义

高校和谐德育的构建及意义[摘要]在整个社会都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教育界也提出了和谐德育的观念。

构建高校和谐德育系统,就是要使高校德育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及其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协同,产生合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当前,构建高校和谐德育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和谐德育系统[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173-03一、构建高校和谐德育系统构建高校和谐德育系统,就是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和谐育人的德育环境、全面和谐的德育内容和有机整合的德育目标等措施,使高校德育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及其各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协同,产生合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1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对于高校德育工作来说,就是坚持以大学生为本,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把教育工作提升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来开展。

“以大学生为本”的和谐德育要从学生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个视角来展开工作。

自然性视角是指和谐德育应以弘扬人的理性、发展人的个性为基点,尊重人、关爱人。

社会性视角是指和谐德育要实现人的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精神性视角是指和谐德育须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享受。

总之,和谐德育就是不仅要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而且要使个体全面发展,并与和谐社会共存。

2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师生关系不是单一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一个多层面的关系系统,是由教学关系、管理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法律关系、个人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关系所构成的。

对实践和谐德育途径的思考

对实践和谐德育途径的思考

对实践和谐德育途径的思考[摘要]和谐德育是一种道德教育体系。

在实践和谐德育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途径,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实践;和谐德育;途径;思考和谐德育是以和谐的德育机制,和谐的德育策略和和谐的道德内容,促进主体和谐发展的一种道德教育体系。

和谐的基本含义是和睦协调,和而不同,兼容并蓄。

其中“和”是一个包含着差异、矛盾、互为“他”物的对立面在内的事物多样性统一的概念和辩证性统一的概念。

张岱年先生认为,“和”的辩证涵义就是“兼容多端而相互和谐”“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

“谐”与“和”同义,它与“和”叠加,强化了“和”这个概念的辩证性,突出了包含差异和矛盾的多样性统一的含义。

和谐本身就是道德内核。

它是道德心理、道德伦理、道德价值、道德愿景、道德标准的浓缩,表现为道德主体所崇尚、追求和实践的生活目标、行为方式健康高雅;对美丑、荣辱、真伪、善恶、是非的分辨和判断有明确的道德标准;对自身情感、思想、意识,行为和形象,有基本的自知、自觉、自省和自律;对人际关系,讲求诚信友爱和融洽和睦;尊重个性,承认差异,善于欣赏与吸呐,推动个体像种子沿着种子的属性成长为大树那样沿着生命的本质和个性特色发展;实行个体生命要素的协调均衡发展,个性与社会性兼蓄并长发展,道德主体与时代主流融合共迸发展。

一、建构底线道德框架,奠定和谐德育基础底线道德框架是以优良的传统道德为基本要素的道德体系。

中国的优良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顾明远先生在《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一书中概括为“天人协调”“自强不息”“贵和尚中”“矢志爱国”“敬老爱幼”“城信待人”“勤劳节俭”“慎独自爱”等8个方面。

石中英教授则概括为“天人合一”“人性本善”“民惟邦本”“居仁由义”“知耻自省”“贵中尚和”“自强维新”7个方面。

我们将其综合起来,具体为天人协调、自强不息、贵中尚和、矢志爱国、敬老爱幼、诚信守诺、勤劳节俭、知耻自省、居仁由义、举贤任能、遵纪守法、求索创新等12个要点,这12个要点描绘了人的基本德性框架,新时期的道德是以传统道德为根本,以选择、参与、竞争、合作、赏识、包容、开放、交往、探究、反思等现代人类活动的特点为生长点所建立起来的基本道德要素和道德要求。

新时期高校和谐德育构建的思考

新时期高校和谐德育构建的思考
和 谐 的 统 一 , 新 形 式 是 开展 实践 育 人 活 动 。 创
关键 词 : 和谐社 会 ; 高校德 育 ; 内在要 求 ; 实路 径 ; 现 问题 中图分类 号: 6 1 G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号 : 0 7 5 6 (0 9 0 — o 4 0 10 — 9 8 2 0 )9 0 6 - 2
新时期 高校 和谐德 育构建 的思考
口 温 日锦
摘 要: 和谐校 园的构建 , 客观 上要 求加 强 学校 的德 育工作 。 和谐 德 育的基本 特征是 坚持 以人 为本 , 遵循 科 学
规律 。和谐 高校德 育的核 心是 主体性德 育教 育原 则 , 石是和谐 德 育教 育 目标 , 观规 律是 基础 性和谐 与 匹配性 基 客
( ) 体 性 德 育 教 育 原 则是 和 谐 高 校 德 育 的 核 心 。 一 主 教育 是培养人 、 造人 的重要活 动 , 塑 因此 要 坚 持 贯 彻 好
在高 校德育 工作 中 , 一方 面 , 要发 挥思想 政治课 教 育教
学 的主导作 用 。 和谐规 划 的四大课程 体系 (0 “5方 案” 定 ) 规 ,
发 展的需要 。
高校 学生 进行 系统 的 、深 刻 的、全面 的马 克思 主义理 论教
育, 引导和 帮助 高 校学 生 树立 正确 的人 生观 、 世界 观 、 值 价
观 和 法 律 观 。 学 校 德 育 教 学 要 尊 重 规 律 , 要 解 决 几 个 问 就
题 : 是确 保课 程 教材 的科 学 性 、 肃性 和权威 性 ; 一 严 二是创
文尝试 探讨和谐 高校德 育 的内在要求 和现实 路径 等问题 。

体 系 的客 观 规 律 。

2024年“和谐社会德育实施方案”德育工作计划

2024年“和谐社会德育实施方案”德育工作计划

2024年“和谐社会德育实施方案”德育工作计划一、总体目标2024年,根据“和谐社会德育实施方案”的要求,本计划旨在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的各项任务,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新一代人才。

二、德育工作理念本计划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学习成就和人际关系为核心,通过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领导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重点任务1. 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通过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和社区参与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勤奋向上、友善互助等优秀品德。

树立起“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勤奋向上是成才的基石”,“友善互助是和谐相处的基础”等理念。

2. 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开展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活动,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培养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意识。

建立学生会、班级委员会等组织,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开展社交礼仪、文化沟通等培训,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参加社区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关心社会发展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

四、具体措施1. 建立德育指导教师队伍组织德育指导教师培训,提高德育指导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建立德育指导教师互助交流平台,推广优秀德育指导案例。

2. 优化德育课程设置在校内教育体系中嵌入德育课程,增加德育课程的学时比例。

创新德育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加强德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组织德育活动,如德育主题演讲比赛、德育知识竞赛、德育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热情。

怎样构建和谐德育体系

怎样构建和谐德育体系
\ 德育研究 \
1 . 9 9 j i S . 6 1 4 9 . 0 0 3 . 9 0 3 6 / . r 1 7 — 8 X 2 1 . 4 10 S1
怎样 构 建 和 谐德 育体 系
韩 哲 轶
1通过与家长的密切配合
什 么 方法 。教材 中实 践活 动 内容 是对 学 生 的检 验 ,是对
作 的德 育活 动体 系。 程 涉及学生 道德 规 范、 课 行为 规 范、 生 活 常 识 、 全 知 识 等 内容 , 有很 高 的实 用 性 和 很 高 安 具
在游 戏 与活动 中强 化 品德 与生 活课 教学 。 品德 与生 活 课 以学 生 的 自主 活动 为 主要 学 习方 式 ,
中的 图画展 示 。通 过 图 画 ,可 以吸 引学 生 , 了解 内容 ,
的德 育工 作 ,这 将 有益 于 学生 的成长 ,有益 于 国 民道德 ( 者单 位 :吉林 省公主 岭 市南崴子 镇 中心校 ) 作
利用 情 景演 示 使学 生 了解 不 同道 德行 为 所产 生 的不 同后 素质 的提 高 ,有益 于社会 的发 展和进 步 。
良好 的教 育效果 。
“ 为 人师 ,行为 示 范 。 ”教师 的言 行对 学生 的影 学
A 生上课 不专 心 ,作业做 得也 不认 真 。笔者首 先从 教 响很大 , 良好 的师 表形 象 是对 学 生最 好 的 教育 ,而 且 学 师做 起 。在 教 学 “ 做生 活 的 强者 ”这 一 课 时 ,先让 他 给 生 的最 大 特 点是 极 具模 仿 性 。这 就要 求 教师 用 高 尚的 情
生 良好 习惯 的形 成 具有 重 要作 用 。 因此 ,为 了激 发 每个 关 注学 生 的实 践 结 果 , 以便 及 时 了解 、及 时 纠 正 。读本 学生 的进 取 心 ,笔 者总 是积 极 主动 地 与家 长 保持 经 常 的 的特 色 是 以活 动 实践 为 主 ,不 要 求学 生 强记 硬背 ,努力

养成教育与和谐德育的发展

养成教育与和谐德育的发展

践 管 理 改 革 ; 带 头 遵 纪 守 法 ,敢 抓 善 管 ;带 头 廉 洁 自 律 ,勤 奋 自勉 ,扎 实创 优 ;带头 改变 作 风 ,联 系师 生 ;
良行为 的 机会 ;在 课 内外 、校 内外 活 动 中 ,提 供道 德 行 为练 习与 实践 条 件 , 明确 联 系 的 目的、 意义 与 要求 。有
/ 德育研究/
养成教育与和谐德育的发展
王 学 峰
小学 时期 正 是 学生 一 生 中形成 品德和 行 为 习惯 的关键 时 期 , 良好 的道 德 品质 和行 为 习惯 的养 成要 靠养 成 教育 去 完 成 。教 师必 须 积 极探 求科 学 管 理 的途 径 ,发挥 教 师 的主 导 作用 ,依靠 社 会 的力 量 ,持 之 以恒 地 强化 训练 ,使学 生
模 式制 订校 园 环 境 建 设 的总体 规 划 ,制 订 校 舍 ,教 学 设 合 ,共 创 良好 的育人 大环 境 。 备、 地设 施 的基本 要求 , 场 绿化 、 化 , 草树 木 如花 台、 美 花
1 )家庭 教育 是 养成 教育 的 开端 。家庭 对 学生行 为 习
花 带 、 花 等 合 理 布局 , 置 规 范 旗 台 , 盆 设 悬挂 名 言名 人 画 惯 的培养 、 品德 的形 成 、个 性 的发 展有 着 重 要 的影 响 , 像, 布设 宣传 栏 , 制 中国政 区图和 世界地 图, 求让校 园 父 母 与爷 爷 、奶 奶及 其 他 长 辈之 间 的一 言一 行 时刻 都潜 绘 力 的每一 堵 墙 都能 说话 , 一处 景 点都 有教 育 意义 , 生 身 移 默化 地影 响着 孩子 那天 真无 邪 的心灵 。 每 学
己 的行 为 习惯 的主 人而不 要变 成 奴隶 。

2024年和谐社会德育实施方案

2024年和谐社会德育实施方案

2024年和谐社会德育实施方案一、前言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而德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构建和谐社会,本方案提出2024年和谐社会德育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在2024年,我国将推动德育工作进一步深化发展,健全德育体系,全面提高全民道德素养,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并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三、重点任务1. 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全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通过媒体、教育、文化等渠道,向广大群众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重要意义;-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和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级教育体系的渗透和贯彻,通过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加强道德教育的力度。

2. 建设公平公正社会- 加强权力监督和反腐倡廉教育,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培养公民的廉洁意识和自律精神;- 加强法治教育,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教育公平,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加强扶贫教育,加大贫困地区青少年的教育援助力度,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3.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广大群众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道德,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四、具体措施1. 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增加德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道德修养;- 建立健全德育教师评价机制,激励和奖励优秀德育教师;- 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德育研究,不断推进德育理论的创新和实践。

学校实施和谐德育的探索

学校实施和谐德育的探索
施, 品德 在 现 实 生 活 中培 养 , 增 强 德 育 的 实 效性 。 3 . 坚持德育创 新 , 多 法 并 用 。在 新 的 形 势下 , 德 育 工 作应 由过 去 的单 调 枯 燥 向
和谐德 育是依 据马克思 主义关 于人 的全面发展理论 , 把满足社会需要 同个体 自身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 通过整合学 校、 家庭 、 社会等各种德育教育资源 , 根据
2 . 坚持德 育实践化 , 切 实 贴 近 学 生 的
道德基 础 , 为构建和谐 社会 造就一大批建 设 主力 军 , 成为学校德 育工作光荣而艰 巨 的时代使命 。要完成这个使命 , 和谐德育
必 须 成 为 学 校 德 育 工 作 的 创 新 目标 与 不 懈追求 。
生活 和内心世界 。让学生在 各种具体 的 实践场景中 ,通过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 , 逐步丰 富阅历 , 培养道德情 感 , 形成对 人 生和道德的信仰 , 从而使德育在实践 中实
生, 灵 活运用情感体验法 、 事 例明理法 、 实
践 陶冶 法 、 典 型激 励 法 、 自我 教 育 法 、 心 理 矫 正法 等能 引趣 、 明理 、 激情 、 导 行 的 方 法, 提 高学 生 整 体 素 质 。
潜移默化的熏 陶和启迪作用 , 一个布局合
理、 生机盎 然 、 整洁优美 、 宁静 有序 、 蓬 勃
1 . 坚 持德 育民主化 , 是改进和加 强新
时 期 德 育 工 作 的迫 切 要 求 。 随 着 时 代 的
【 中图分类号 】 G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0 4 5 0 - 9 8 8 9 ( 2 0 1 3 ) 0 3 ] 3 —
00 04 —0 2

家校互补,构建和谐德育新体系

家校互补,构建和谐德育新体系

家校互补,构建和谐德育新体系我校是一所城市普通小学,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指定就读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

全校学生中,农村孩子近75%,来自全国各地边远地区,因父母工作流动大,无暇管教,普遍学习成绩、行为习惯较差,家庭经济状况、居住环境也非常不好。

在这样的生源条件下,我校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根据学校实际,家庭特点及社区条件,积极实施和谐德育建设,开展了“城市普通小学和谐德育途径方法互补性研究”,即:以学校和谐德育为主体,由学校统一部署和计划,学校、家庭、社区携手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和谐一致的“一体化”德育格局。

一、学校和谐德育教育途径方法对家庭教育的补充1、针对家庭教育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的不足,构建学校和谐德育体系。

和谐德育又具有“全面性”,不仅全方位地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领域中,还肩负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三方面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任务。

在和谐德育教育中,没有任何一个家庭以课程的方式,有计划地对孩子开展教育。

而这,恰恰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最大优势。

(1)、与时俱进,体现学校和谐德育的计划性。

家庭教育没有计划,随意性大,家长常常根据孩子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随机对孩子进行教育。

而学校是国家设立的专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地方,每年、每学期、每月要开展什么德育活动,都是学校德育处经过认真计划安排的,力求“近、小、实、亲”,力避“远、大、空、疏”,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内容具体,实施途径和方法细化、周全。

(2)、循序渐进,体现学校和谐德育的课程性。

学校和谐德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规律,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我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全面开设了各门课程。

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精心组织教学活动,通过正确的道德知识学习,通过各种情境的设置,如通过走进工厂参观访问等,使学生具有了正确的道德认知,明白生活中什么的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语文》、《数学》、《艺术》等学科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发育水平和认知程度,适时渗透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在一篇篇经典的文章中,在一次次严谨的运算中,在一堂堂优美的赏析课中,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善,科学的真与艺术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工作中怎样实施和谐德育
所谓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

1和谐教育的特征
(1)和谐教育具有智育与他育相结合的特性。

教育把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作为重要的目的之一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部重申了教育方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和谐发展的思想。

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德育是保障,智育是基础,体育是条件,心育是关键。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我们有不少的学校是只抓智育而忽略其他的。

抓好智育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的根本任务。

抓好智育就要认真研究智育规律,遵循智育规律,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各类层次学生智慧水平的提高。

此外,学校还应当抓好德育、体育、心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

要通过教育使得学生积极向上、身心健康、能辨真假、能知善恶、能鉴美丑、热爱劳动,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此前的不和谐教育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新时期的和谐教育必须是德育与他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2)和谐教育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过程。

教育是使学生获得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过程。

科学加人文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

我们现在教育存在的问题是,科学素养教育尚还做得不够,人文教育也亟待需要加强。

人文教育中真假、善恶、美丑是基本评价标准,但在这方面,中国教育做得还很不够。

一个学生科学素养再好,没有人文素养作为支撑,他很难融入社会进而有效地服务社会。

我们认为和谐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或整合才能使得我们的教育更为完整和完善。

(3)和谐教育是方法和艺术的统一。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我们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讲求艺术,艺术地进行教育,才能焕发师生的热情、师生的感受力、师生的创造力。

单纯地讲求方法会走到技术至上的羊肠小道上去,单纯地讲求艺术会撇离科学育人的轨道,只有坚持方法加艺术,以方法为基础,艺术地实施教育,才能有教育机智、教育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方法加艺术使教育不仅成为一门奥妙无穷的科学,更使教育成为一种魅力无穷的创造。

这也是和谐教育美之所在。

(4)和谐教育是共性与个性共存的多元化格局。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有共性要求,又有个性要求。

受教育个体除了遵循社会要求之外,又由于其在气质、性格、智力、意志、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和趋向。

尊重这种要求和趋向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

和谐教育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即是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的统一。

2在德育工作中构建和谐教育美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理想目的,只有通过“和谐发展”才能逐步达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当通过适应自然、适应社会、适应思维,将知识、能力、人格最大效率地转化给受教育者。

和谐教育是重视整体性的教育,要做到和谐,应当坚持:①学校本位;②师生主体;③办学民主。

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四个层次:①师生协同,生动主动;②整体优化,重视创新;③发展个性,五育并重;④三位一体,持续发展。

其中如何有效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关键。

(1)建立协同民主融合的师生观。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良好、健康的人际环境中耳濡目染,逐渐养成的。

德育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过程,其互动的效果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水
平,而师生互动的效果则是由师生关系和谐程度决定的。

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如果能够平等相处,诚恳相待,学生人格就会得到尊重,个性潜能就能得以展示;教师的高尚道德情操、优良个性品质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

(2)在创新的过程中寻找和谐教育美。

处理好教育中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十分重要。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注重了继承,忽视了创新,或者是注重了创新,而忽视了继承。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说反对“应试教育”,有的学校干脆把严格的学业考核也统统看作是“应试教育”了,因而取消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评价,致使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被大为弱化,考核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没有了,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课堂开始混乱,学校管理开始混乱。

这其实是忽视了继承,而创新思路也不正确。

因此,在和谐教育中必须做到继承和创新二者的结合。

(3)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

学生个体的发展层次是存在差异性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不应该存在一刀切的工作思想和作风,必须针对每一个学生采取有效的差异化的教育方式,否则既容易对孩子身心造成伤害,也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精神生活能力与个性自由发展辩证统一的过程。

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其实质在于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和谐德育就是要正确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强调德育首要地位,充分发挥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另一方面使德育寓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中,充分发挥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对德育的传输、内化和巩固功能。

“五育”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教育体系,使和谐教育以及德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下去。

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之间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教育力量各自的优势,使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一致,德育理念趋同,德育过程同步,德育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

从而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德育效应,使学生成为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

只有这样,和谐教育才可以良好的持续发展下去。

总之,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教育工作者应该不遗余力地从各个角度、层面推进德育工作的步伐。

和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在德育工作中把握好各种要素力量之间的和谐点,创造出和谐教育之美,将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