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谐德育的构建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和谐德育的构建及意义
[摘要]在整个社会都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教育界也提出了和谐德育的观念。构建高校和谐德育系统,就是要使高校德育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及其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协同,产生合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当前,构建高校和谐德育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和谐德育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173-03
一、构建高校和谐德育系统
构建高校和谐德育系统,就是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和谐育人的德育环境、全面和谐的德育内容和有机整合的德育目标等措施,使高校德育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及其各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协同,产生合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1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对于高校德育工作来说,就是坚持以大学生为本,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把教育工作提升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
的层次来开展。“以大学生为本”的和谐德育要从学生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个视角来展开工作。自然性视角是指和谐德育应以弘扬人的理性、发展人的个性为基点,尊重人、关爱人。社会性视角是指和谐德育要实现人的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精神性视角是指和谐德育须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享受。总之,和谐德育就是不仅要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而且要使个体全面发展,并与和谐社会共存。
2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师生关系不是单一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一个多层面的关系系统,是由教学关系、管理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法律关系、个人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关系所构成的。以此为基础,和谐德育主张建立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出了“师生双主体互动论”,即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关系是主体间的关系。和谐德育所主张的师生关系的“双主体”地位,决定了德育活动的交往特点和方式,指出德育效能必须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在德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德育活动的策划、设计和指导上,教师的教育理念、师德风范和人格魅力蕴含其中,使学生人格得到尊重、个性潜能得以展示。教师的高尚道德情操、优良的个
性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最终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提升、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则主要体现在活动的“主角”地位上,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调动学生作为道德参与者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自我评价,不仅成为先进道德思想的理解者,更要成为先进思想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3 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陶冶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引导道德行为,并对影响德育的诸多因素进行调控。使之达到最优化的过程。和谐德育认为,高校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取决于四个环节,即知、情、意、行及其和谐统一的程度。一般而言,“知”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基础;“情”是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在这四个环节中起着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且又是“知、意、行”的内在动力;“意”对“知、情、行”具有促进作用;“行”以道德认知为指导,受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支配,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实现的关键和标志,同时又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起着检验的作用。德育主要任务的完成不但要求授之以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且要求导之于行、持之以恒。和谐德育将“知、情、意、行”四环节和谐地整合在一起,并以道德知识的传授为基础,道德情感的涵养为关键,道德意志的培养为保证,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归结,从而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
效。
4 和谐有序的德育环境。和谐德育的实现必须有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为支撑。对大学生来说,高校、家庭和社会是他们接受德育的最主要的场所,而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之间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必须协调好高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高校作为从事德育的专门机构,是德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按照社会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德育内容,采取有效的德育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培养和教育的场所。因此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而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德育是高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起点,而社会德育是高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的补充和延伸。所以关心、培养、教育和保护大学生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职责,而且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只有努力构建好高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的德育网络,使这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和谐一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推动高校、家庭、社会德育理念趋同、德育过程同步、德育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这样和谐德育才能得以实现,学生的思想品德才能健康发展,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才能得以养成。
5 全面和谐的德育内容。和谐德育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
发展理论作为其重要的理论来源。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精神生活能力与个性自由发展辩证统一的过程。这里的“个性自由发展”,即马克思所讲的“自由个性人格”,是建立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基础之上的,是彻底实现了的“人的和谐”。所谓“彻底实现了的人的和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所谓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其中,德育因其特有的思想政治导向性,在引导和塑造全面和谐发展人才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中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文件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素质教育都纳入了德育内容,从根本上保证了实现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德育内容的和谐是通过逻辑性、层次性和动态性来体现的。从逻辑性上来看,政治教育是根本,思想教育是前提,道德教育是基础,法制教育是保障,素质教育是目的;从层次性上来看,这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又可按学生的不同层次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分层递进;从动态性上来看,德育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不断变化、丰富、发展其内容的。总之,只有形成科学性——以马克思主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