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中和震级的快速确定
地震分类等级
地震分类等级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震级:震级是用来表示地震强烈程度的一种物理量。
通常使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衡量地震的大小,数值越大表示地震越强烈。
2. 震源深度: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通常分为浅源震和深源震。
浅源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中,深源震则发生在地幔和地核。
3. 震中距离:震中距离是指地震震中到观测点的水平距离。
震中距离越近,感受到的地震强度就越大。
4. 烈度:烈度是一种用来描述地震对人类造成影响的评估标准。
通常使用中国地震烈度分级标准(GB/T 17742-1999)来评估地震烈度等级,共分为12个等级。
5. 地震类型:地震类型是指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通常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工地震等。
这些地震分类等级都是用来描述地震的不同特征和影响程度的。
在地震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中,这些分类等级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震分级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地震分级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 地震的震级通常用哪个单位来衡量?A. 里氏震级B. 里氏烈度C. 震源深度D. 震中距答案:A2. 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地面震动最强烈的区域被称为什么?A. 震源B. 震中C. 震区D. 震带答案:B3. 地震波分为哪两种类型?A. 横波和纵波B. 长波和短波C. 面波和体波D. 浅波和深波答案:A4. 地震烈度与震级之间的关系是?A. 正相关B. 负相关C. 无关D. 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5. 地震发生后,哪个机构通常会发布地震的震级和烈度信息?A. 气象局B. 地震局C. 地质局D. 消防局答案:B二、多选题1.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的区别在于?A. 震级是衡量地震能量的指标B. 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的指标C. 震级与震源深度无关D. 烈度与震源深度无关答案:A B2.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A. 地球的密度B. 地震波的类型C. 地震波的频率D. 地震波的振幅答案:A B三、判断题1. 地震的震级越大,烈度一定越高。
()答案:×解析: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越大,但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2.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
()解析: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例如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快。
3. 地震发生时,人们通常先感觉到的是纵波。
()答案:√解析:纵波(P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最快,因此人们通常先感觉到纵波。
四、简答题1. 请简述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答案: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纵波(P波)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横波(S波),面波(L波)传播速度最慢。
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2. 地震发生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答案:地震发生时,应迅速寻找坚固的桌子或床下躲避,远离窗户、玻璃、悬挂物等易碎物品。
如在室外,应迅速远离建筑物,寻找开阔地带。
五、论述题1. 论述地震预警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工作原理。
我国地震震级分类标准
我国地震震级分类标准
另外,地震震级也可以用地震矩震级来进行分类。
地震矩震级
是根据地震矩的大小来划分地震的强弱,通常采用的是矩震级标准。
地震矩震级是根据地震矩的大小来划分地震的强弱,通常采用的是
矩震级标准。
地震矩是描述地震释放能量的物理量,与地震烈度不同,它是根据地震破裂面积、破裂滑动量和岩石弹性模量等参数计
算得出的,因此更能准确地反映地震的强弱。
地震矩震级一般分为
7级,从小到大依次为,Mw4.0-4.9、Mw5.0-5.9、Mw6.0-6.9、
Mw7.0-7.9、Mw8.0-8.9、Mw9.0-9.9、Mw10.0及以上。
除此之外,地震震级还可以按照地震能量来进行分类。
地震能
量通常用地震矩来表示,因此地震矩震级也可以代表地震能量的大小。
地震能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地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地震能量也是评价地震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
总的来说,我国地震震级的分类标准主要是根据地震烈度、地
震矩震级和地震能量来进行分类的,这些分类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更
全面地了解地震的强弱和破坏程度,为地震灾害防治和救灾工作提
供重要依据。
基于单台P波初始记录的地震震中和震级快速测定方法研究
基于单台P波初始记录的地震震中和震级快速测定方法研究刘希强;李霞;蔡寅;赵瑞;李红;周彦文;王庆民;赵大鹏;徐长朋【期刊名称】《地震研究》【年(卷),期】2012(35)4【摘要】Based on initial motions of the three-component P wave data recorded at a single station in Shandong Seismic Network, compared with actual results, we established the optimum technical scheme of measuring earthquake azimuth and the stations applying to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from two kinds of measuring earthquake azimuth methods and seven kinds of data preprocessing methods. We improved the method of determining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epicenter distance, and got the best statistical relation between epicenter distance and peak velocity using envelop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2s waveforms before the P arrivals. We also got magnitude scaling relation based on the envelop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The quick measuring method for earthquake epicenter and magnitude exhib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real-time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利用山东数字化测震单台三分向记录,选择2种测定地震方位角方法和7种数据预处理方法,通过对实际结果的系统对比分析,确定了最佳的测定地震方位角的技术方案和适于地震预警的测震台站.对测定震中距和震级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得到了最佳的根据直达P波前2 s波形的包络特征参数求震中距、峰值速度的统计关系,以及根据包络特征参数求震级的标度关系.快速测定震中距和震级方法在实时地震预警中具有应用前景.【总页数】8页(P514-521)【作者】刘希强;李霞;蔡寅;赵瑞;李红;周彦文;王庆民;赵大鹏;徐长朋【作者单位】山东省地震局,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地震局,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地震局,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地震局,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地震局,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地震局,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地震局,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地震局,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地震局,山东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9.6【相关文献】1.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 MS6.6地震余震序列目录完备性研究基于对单台记录地震事件震中与震级的估计 [J], 谭毅培;陈继锋;曹井泉;邓莉;东得淼2.基于单台P波记录的快速自动地震定位方法研究 [J], 周彦文;刘希强;李铂;许丹;张坤;胡旭辉;苗庆杰3.基于单台P波记录的地震震中和震级快速测定方法研究 [J], 刘希强;李霞;蔡寅;赵瑞;李红;周彦文;王庆民;赵大鹏;徐长朋4.基于单台初至 P 波快速测定震级方法及应用 [J], 苗庆杰;刘希强;崔鑫5.福建省"九五"地震监测台网台站震级校正及单台震级应用研究 [J], 张红才;金星;马强;韦永祥;李军;陈慧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地震等级怎么划分标准
地震等级怎么划分标准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的发生往往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强度和危险程度,科学家们制定了地震等级划分标准。
地震等级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地震震级、烈度和影响范围等方面,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地震等级的划分标准。
首先,地震的震级是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
震级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它是根据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来划分的。
一般来说,地震的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就越大,对人们的危害也就越大。
根据震级的不同,地震可以被划分为微震、小震、中震、大震和特大震等不同等级。
其次,地震的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的指标。
烈度通常采用中国地震烈度表来表示,它是根据地震对建筑物、人员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来划分的。
一般来说,地震的烈度越高,对建筑物和人员的破坏也就越严重。
根据烈度的不同,地震可以被划分为轻微烈度、轻度烈度、中度烈度、重度烈度和特重烈度等不同等级。
最后,地震的影响范围也是衡量地震危险程度的重要指标。
地震的影响范围主要包括震中区、烈度区和破坏区等不同范围。
震中区是地震发生的具体地点,烈度区是受到地震影响的具体区域,破坏区是地震造成严重破坏的具体区域。
根据影响范围的不同,地震可以被划分为局部地震、区域地震和全球地震等不同等级。
综上所述,地震等级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地震震级、烈度和影响范围等方面。
地震的震级、烈度和影响范围不仅直接影响着地震的危险程度,也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地震灾害。
因此,了解地震等级的划分标准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地震等级的划分标准,增强地震防范意识,提高地震自救互救能力,共同应对地震灾害。
地震的五个基本参数
地震的五个基本参数
1. 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通常由地震仪测得的震源释放的能量计算得出。
震级采用开放量纲的对数标度,常用的震级有里氏震级、面波震级等。
2. 烈度:衡量地震对地表造成的破坏程度和人们感受到的程度的指标。
烈度的测定
主要依靠人们的观察和描述,可以用于评估地震造成的损失和制定应对措施。
3. 震源深度:地震发生的深度。
震源深度的不同会导致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
径和速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地震在地表上的破坏程度。
4. 触发时间:指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
准确记录地震触发时间有助于深入研究地震
活动规律以及提前预警和应急响应。
5. 震中位置:地震发生的具体地点。
根据震级、烈度等参数的测定以及地震波的传
播特点,可以确定地震震中的位置,有助于评估地震影响范围和制定防范措施。
地震烈度、震中及震级的公式
地震烈度、震中及震级的公式
地震烈度可以用日本维氏度(JMA震度)或美国地震烈度表(MMI)来测量。
JMA震度公式为:
JMA震度 = log10(A) + 1.5 log10(D) - 0.5M + K。
其中,A为地面振动的平均加速度(单位:gal),D为震中距离(单位:km),M为地震的矩震级,K为修正因子。
美国地震烈度表(MMI)是根据人们感觉到地震时的体验来判断的,通常从I(微弱震动)到XII(极强烈震动)级别,没有具体的公式。
震中是指地震发生的具体位置。
震级(或矩震级)是用于衡量地震强度的一个指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
Mw = 2/3 log(M0) - 10.7。
其中,Mw是地震的矩震级,M0是地震的矩。
矩是一种描述地震能量的物理量,与地震破坏程度有关。
不同的地震矩可以引起不同的地震震级。
地震级别 划分标准
地震级别划分标准
地震级别划分标准如下:
1. 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2.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3. 中强震:震级大于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4.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准确的信息,建议查阅地震级别划分标准相关书籍或咨询地震专家。
地震烈度速报方法
目录第三章地震烈度速报方法 (2)第一节烈度速报方法概述 (2)第二节烈度的计算 (3)2.1 国外关于仪器烈度计算 (3)2.2 我国关于烈度计算的研究现状 (13)第三节烈度分布图生成 (16)3.1 速报烈度的空间分布拟合 (16)3.1 插值计算 (21)3. 2 场地修正 (23)第四节大震及预警烈度速报 (31)4.1大震烈度速报计算 (31)4.2地震预警烈度算法 (33)第五节几个问题的讨论 (39)影响地震烈度速报的因素 (40)第三章地震烈度速报方法如前所述,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为了使救援人员和物资迅速到达灾区,并按照不同地区的受灾情况合理分配救援力量,需要及时地得到可靠的地震破坏程度空间分布情况,即烈度等震线图或烈度分布图。
以往的烈度分布图的获得,主要通过三种途径:(1) 通过震后组织人工实地震害调查,获得宏观烈度分布图;(2) 通过震源参数依据衰减关系估算烈度分布图;(3) 利用强震观测得到的地震动参数估算地震动强度(或烈度)分布图。
地震烈度速报就是利用地震台站观测记录,无需现场调查而快速计算各观测点的地震影响程度(仪器烈度或地震动参数),进而给出完整的地震影响场,在震后数分钟内向政府和社会发布,为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评估、应急救援决策和工程抢险修复决策提供依据。
本章论述烈度速报一般方法,并对其中几个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还针对M6.5级以上大震及只用部分波形迅速估算烈度这两种特殊情况介绍了;此外对烈度速报几个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第一节烈度速报方法概述地震烈度速报是利用地震观测的仪器记录,通过一定技术处理,快速得到反映地面运动强弱程度以及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可以为损失评估和应急救援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算法上一般可以分为三种方法:(1)地震学方法:根据地震测震结果,即地震震源信息,震中位置(经纬度和深度)、震级大小,根据地震学模型(点源或线源),通过衰减关系及场地放大估算一个地震动强度的分布结果。
发震时刻的确定和震中距的测定
发震时刻的确定和震中距的测定地震定位意指根据地震台站观测的震相到时数据,确定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位置、发震时刻、震级)。
严格来说,地震定位同时需要还给出对解的评价。
地震定位是地震学中最经典、最基本的问题,它在地球内部结构、区域地震活动性、地震构造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快速准确的地震定位还对震后的减灾、救灾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发震时刻的确定的方法发震时刻指地震发生的时刻。
发震时刻可利用单台或多台资料进行确定。
通常利用区域台网的多台资料确定的结果较为准确。
1、用走时表确定发震时刻利用走时表法确定发震时刻的公式为发震时刻=初至震相的到时–初至震相的走时其中初至震相到时可从地震记录图上直接获取,初至震相的走时值则可用TS与TP的到时差值查走时表得到。
为消除误差,通常将各台定出的发震时刻取均值,作为最终定出的发震时刻值。
此种方法适用于任何地震。
对于地方震使用直达波到时差TS-TP查走时表得tP;对于近震,用首波走时差Tsn-Tpn查走时表得tpn;对于远震用地幔折射波的到时差TS-TP查走时表得tp;对于极远震用地表反射波PP?与地核穿透波PKP1间的到时差查走时表得tPKP1。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对于5°~16°影区内的地震,由于无法准确定出S震相,因此,常用短周期面波Lg2与初至P波的到时差查走时表得tP值。
使用走时表法定发震时刻时,应先定出震中距及震源深度值,再确定初至波的走时,这一点对于远震显得更加重要。
2、用和达直线法确定发震时刻和达直线法是经典的方法。
它适用于利用区域台网资料测定地方震及近震的发震时刻。
其原理方程为:TP=(TS-TP)/(k-1)+T0 (2.2.1)式中,TP、TS分别为纵横波的到时,可以是直达波、反射波或首波;T0为发震时刻,k为波速比(k=vP/vS)。
和达直线的含义是波的到时差TS-TP与初至波到时TP呈线性关系。
由它们构成的直线的斜率为k,直线在TP轴上的截距为发震时刻T0。
地震震级的划分
地震震级的划分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强度的一种度量,通常使用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 scale)来表示。
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希特(Charles Richter)在 1935 年提出的,它是根据地震波在地震仪上记录到的振幅来计算的。
里氏震级的计算公式为:M = log(A),其中 M 表示震级,A 表示地震波的振幅。
里氏震级的单位是级,每增加一级,地震的能量就增加约 32 倍。
里氏震级的划分如下:
- 小于 2.0 级:人感觉不到地震,只有用仪器才能记录到。
- 2.0-2.9 级:人能感觉到地震,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 3.0-3.9 级:可能会造成轻微的破坏,如物品掉落、墙壁出现裂缝等。
- 4.0-4.9 级:可能会造成中等程度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损坏等。
- 5.0-5.9 级: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如大规模建筑物倒塌、地面裂缝等。
- 6.0-6.9 级:可能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如大规模建筑物倒塌、地面裂缝、山体滑坡等。
- 7.0-7.9 级: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如城市毁灭、大规模人员伤亡等。
- 8.0 级以上:极其罕见,可能会造成全球性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里氏震级并不是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唯一标准,地震的破坏程度还与地震的深度、震源位置、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来评估地震的影响。
快速判断地震的方法
快速判断地震的方法
快速判断地震的方法包括:
1. 观察动物行为:在地震发生前,动物可能会出现异常行为,例如:老鼠出洞、鸡鸭不归巢、蜜蜂不归巢等。
2. 注意地下水变化:在地震发生前,地下水位可能会出现异常变化,例如:水位上升、水质变浑浊等。
3. 观察地声和地光:在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地声和地光的现象,例如:听到轰鸣声、看到地光等。
4. 注意地面变化:在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地面变化的现象,例如:地面出现裂缝、地面不平时出现下陷等。
5. 观察气象变化:在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气象变化的现象,例如:气压升高、气温下降等。
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地震发生时,应尽快采取防护措施,如躲在桌子下、关闭火源和电源等。
同时,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地震烈度分级
地震烈度分级
地震震级(简称震级)共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1、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3、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4、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5、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6、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
7、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
单位是“里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释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级也越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9级。
地震震级是通过仪器给出地震大小的一种量度,考虑到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震级的测定需要考虑地震深度和震中距离。
测定地震是依靠仪器记录的地震波。
取不同的地震波震相可以求得不同的地震震级。
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是一种近震震级。
中国使用的是统一震级Ms,最后的结果是取多台的平均震级。
关于震级及震中烈度
关于震级及震中烈度言,设防烈度8度和能抗8级地震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例如发生8级地震时,震中烈度往往达11~12度,对于一般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震级与震中烈度的对应关系有个经验公式表示(相似的地质条件下,震源越浅破坏程度越大、烈度越高):震级=0.58震中烈度+1.5由这个公式估算,8级地震对应的震中烈度为11.2度,6级地震对应的震中烈度为7.76度(注意:这里指震中烈度)。
震级每增加一级,所释放的能量增加30倍,烈度每增加一度,地面加速度约增加一倍。
6级与8级,能量相差900倍,11度和8度,地面加速度相差8倍呢。
算算看,若把建筑物设防烈度8度误说成能抗8级地震,误差会有多惊人吧。
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而烈度各地不同,一般与离震中距离的远近、断裂带的走向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情况有很大关系。
去年汶川地震震级8级,震源深度14公里,位于震中的映秀镇和位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北川县城震害最为严重,烈度达11度。
而之前北川是按7度设防的。
实际烈度高出设防烈度4度。
建筑物抗震设防的目标用通俗的语言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一些专家讲话时常提到它,内行一听很明了,外行却很容易误解,因为这里所说的大震很容易理解为烈度大了多少都不会倒,可实际这里指的大震只是高出设防烈度一度的情况。
按目前抗震规范,结构内力计算时地震作用其实是按小震考虑的,所谓小震不坏,是指低于设防烈度一度时,构件内力接近弹性极限承载能力。
发生中震(即所谓的地震设防烈度)时,结构的承载能力比小震增加不了多少,对多数建筑物而言,此时不是靠弹性计算而是靠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来保证结构的安全稳定性。
从这一点可知,如果一个结构工程师只重视计算不重视抗震构造将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可能有人疑惑,既然如此为何不改为中震不坏,大震可修,巨震不倒,甚至有人质问我们能不能建不倒的房屋?,其实谁不想这样呢,只是制定抗震设防目标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与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密切相关。
发震时刻确定和震中距离测定
. 震中距离的测定一.地震的分类和震中距1。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
2。
近震:震中距为100~1000千米的地震。
3。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
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可划分为如下几类:地球上发生地震的地方有深有浅,从地下几千米至数百千米,均有地震发生。
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地震;也称为正常深度地震。
世界上大多数地震都是浅源地震。
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
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深的地震,震源深度约为700多千米。
有时也将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统称为深震。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
四川省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近震震中距为100~1000千米的地震。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
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
地震波地震发生在地下深处,地表为什么会振动?这是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时产生的弹性波,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的结果;就像在水中投入石子,水波会向四周扩散一样。
这种发生于震源,并向四外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是由好几种波组成的。
经历过地震都知道,地震来临的时候,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才是前后或左右晃动。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震源同时发出两种类型的地震波。
其中引起上下颠动的那种波振动比较弱,但度比较快;引起晃动的那种波振动比较强,但速度比较慢;所以你就会感到先颠后晃,而且晃总比颠来得明显。
那个跑在前面的叫纵波,跑在后面的叫模波;它们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各种复杂情况,还会形成其它的波。
所以,地震波的组成是很复杂的。
地震波从震源发出后,随着传播距离越来越远,振动也会越来越减弱。
就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越远声音就越小一样。
二:发震时刻、震源位置参数的测定宏观与微观的震中位置(Epicentral location)概念有所不同。
地震速报的中源地震快速确认的基本方法
地震速报的中源地震快速确认的基本方法汤倩【摘要】震源深度是地震学中最难准确测定的参数之一,各种方法对于震源深度的估计都具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地震速报要求又快又准的测定震源深度,加深了测定的难度.从近震地震波的震相结构特征、地震波的散射对近震地震波的影响和震源深度对P波和S波到时差的影响提出一些快速简便易行的判断中源近震的方法.【期刊名称】《甘肃科技》【年(卷),期】2016(032)013【总页数】7页(P45-50,8)【关键词】震源深度;中源地震;近震【作者】汤倩【作者单位】甘肃省地震局,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震源深度这个震源的最基本参数之一,不仅在研究地震活动与断层的关系(G-deano et a,1995)、地球动力学意义上的板块运动和壳幔构造(Glennon and Chen,1995;郑斯华,1995)以及地震成核和震源破裂(陈运泰和许力生,1994;Abererombie,et a1,1995;高原和吴忠良,1995)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而且在地震余震预测、地震灾害评估和抗震救援等方面有极其重要意义。
因此,在地震速报中震源深度测定的精度意义非常,它直接关系到地震灾害应急和抗震救灾成效。
所以,快速准确测定震源深度在地震速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震源深度是地震学最基本的参数之一,然而,这个重要的参数却是目前最难确定的参数之一。
近半个世纪以来地震观测尽管测震仪器一次次的更新换代,地震记录也从模拟记录时代跨入了数字记录时代,从经典的窄频带变成了现代化的大动态高精度的宽频带。
现代地震记录的这种巨大变化带来了地震目录在内容上的革新(吴忠良和牟其铎,1994),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对震源深度的影响是非线性的,所以,不同的测量手段往往给出不同的震源深度,各种方法对于震源深度的估计都具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
在各种地震的震源深度测定中,中源近震的震源深度又是最难测定的。
因为中源地震的地震波对深度的反映不突出,它不像深源地震那样有明显的反映深度的突出震相和明显的面波衰减。
地震震级鉴定方法
地震震级鉴定方法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灾害现象,地震震级的鉴定对于及时了解地震的破坏程度以及采取相应的救援和防护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震震级的鉴定方法可以分为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两种。
直接鉴定方法是通过观测到的地震波形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出地震的震级。
常见的直接鉴定方法有波形叠加法和绝对能量法。
波形叠加法是通过将多个台站记录的地震波形叠加在一起,来增强地震信号的幅度,从而得出地震的震级。
具体步骤是将不同台站的地震波形按照到震中的距离进行时间校正,并对波形进行振幅调整,然后将它们叠加在一起。
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多个台站的观测数据来增强地震信号,提高鉴定地震震级的准确性。
绝对能量法是通过分析地震波形的能量来鉴定地震的震级。
地震波形的能量与地震震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震级越大,地震波形的能量越大。
利用绝对能量法进行地震震级的鉴定主要是通过计算地震波形的绝对能量,然后将其与已知震级的地震波形的能量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未知地震的震级。
间接鉴定方法主要是通过地震破坏等级和震中距离的关系来推测地震的震级。
常见的间接鉴定方法有烈度法和破裂长度法。
烈度法是通过地震对建筑物和地面的破坏程度进行评估,从而推测地震的震级。
烈度法较为直观,一般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经验和感受来判断地震的烈度。
评估地震的烈度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倾斜程度、裂缝的数量和宽度等指标来进行,然后将其与已知震级的地震进行比较,从而推测未知地震的震级。
破裂长度法是通过地震破裂带的长度来推测地震的震级。
地震破裂带是由地震震源区域断裂带的一部分,其长度与地震的震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一般来说,断裂带越长,地震的震级越大。
通过测量地震断裂带的长度,然后将其与已知震级的地震的断裂带长度进行比较,从而推测未知地震的震级。
综上所述,地震震级的鉴定方法可以分为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两种。
直接鉴定方法主要是通过观测到的地震波形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出地震的震级;间接鉴定方法主要是通过地震破坏等级和震中距离的关系来推测地震的震级。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
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
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
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
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
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
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
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
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震中和震级的快速确定
地震,这个人类一直以来面临的严重的突发性灾难,披着层层神秘面纱,神出鬼没,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面对这个头号杀手,人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几千年来,与它进行着顽强地斗争,也逐渐揭开了它的狰狞面目。
当听到“发生地震啦~~~”,第一反应是不是要问“什么时候?发生在哪?有多大?”区区几句,就简单地描述了人们关心的地震的最基本的三个属性,即“时、空、强”,俗称地震的三要素。“时”指地震发生的时间,告诉你“发生地震啦”;“空”指地震发生的地点,告诉你“地震发生在哪”;“强”指地震的震级大小,告诉你“地震有多大”。
பைடு நூலகம்
图1.描述地震的基本概念
谈及地震,就要提到地震学家们研究地震信息的金钥匙——地震波。地震波是由于地震发生,从震源向四处传播的震动,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是指可以在地球内部三维空间中向任何方向传播的地震波,包含纵波和横波。纵波又名初至波,用P表示,在波传播过程中,波阵面上的质点位移与波传播的方向一致,属于胀缩波,即传播介质体积变化而形状不变。横波,用S表示,在波传播过程中,波阵面上的质点位移与波传播的方向垂直,属于剪切波,即传播介质体积不变而形状变化。P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大于S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