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手太阴肺经经穴

合集下载

1.【手太阴肺经穴分寸歌】(1

1.【手太阴肺经穴分寸歌】(1

1.【手太阴肺经穴分寸歌】(11穴)中府乳上三肋间,上行寸六云门安,云在璇玑旁六寸,天府腋三动脉求,侠白肘上五寸主,尺泽肘中约纹是,孔最腕侧七寸处,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寸口陷中取,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内侧端。

2.【手阳明大肠经穴分寸歌】(20穴)商阳食指内侧边,二间寻来本节前,三间节后陷中取,合谷虎口歧骨间,阳溪腕上筋间是,偏历交叉中指端,温溜腕后去五寸,池前四寸下廉寻,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曲池曲肘纹头尽,肘髎大骨外廉近,若问五里何处寻,肘上三寸向里行,臂臑肘上七寸量,肩髃肩端举臂取,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扶下一寸真,扶突人迎后寸五,禾髎水沟旁五分,迎香禾髎上一寸(鼻翼中点外迎香)大肠经穴是分明。

3.【足阳明胃经穴分寸歌】(45穴)胃之经兮足阳明,承泣目下七分寻,四白目下一寸取,巨髎鼻孔旁八分,地仓挟吻四分近,大迎颔前寸三分,颊车耳下曲颊陷,下关耳前动脉行,头维神庭旁四五,人迎喉旁寸五真,水突筋前迎下在,气舍突下穴相乘,缺盆舍外横骨内,相去中行四寸明,气户璇玑旁四寸,至乳六寸又四分,库房屋翳膺窗近,乳中正在乳头心,次有乳根出乳下,各一寸六不相侵,却去中行须四寸,以前穴道为君陈,不容巨阙旁二寸,却近幽门寸五新,其下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上下一寸无多少,共去中行二寸寻,天枢脐旁二寸间,枢下一寸即外陵,枢下二寸大巨穴,枢下三寸水道在,水下一寸归来好,距离中行二寸边,气冲鼠蹊上一寸,又距曲骨二寸间,髀关膝上有尺二,伏兔膝上六寸是,阴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记,膝膑陷中犊鼻存,膝下三寸三里穴,膝下六寸名上廉,膝下八寸条口位,膝下九寸下廉看,踝上八寸丰隆量,解溪跗上系鞋处,就在踝横纹中央,冲阳跗上五寸唤,陷谷庭后二寸间,内庭次趾外间陷,厉兑大次趾外端。

4.【足太阴脾经穴分寸歌】(21穴)大趾内侧端隐白,节前陷中求大都,太白节后白肉际,节后一寸公孙呼,商丘踝前陷中遭,踝上三寸三阴交,踝上六寸漏谷是,膝下五寸地机朝,膝下内侧阴陵泉,血海膝膑上内廉,箕门穴在鱼腹取,动脉应手越筋间,冲门横骨两端同,去腹中行三寸半,冲上七分是府舍,舍上三寸腹结算,结上寸三是大横,却与脐平莫胡乱,建里之旁四寸取,便是腹哀分一段,中庭旁六食窦穴,膻中去六是天溪,再上寸六胸乡穴,周荣相去亦同然,大包腋下有六寸,渊腋之下三寸绊。

(一)手太阴肺经11个高清穴位图

(一)手太阴肺经11个高清穴位图

(一)手太阴肺经11个高清穴位图手太阴肺经分布于人体胸前、上肢内侧前缘及拇指桡侧,循行11个穴位,首穴为中府,末穴为少商。

其中有2个穴位在胸前外上部,其余9个穴位则分布在上肢和掌面桡侧。

【经络循行】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转回经胃、肺、咽喉横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向下,经肘、腕出于大指末端。

另一分支由腕后延伸至食指内侧,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

【主治病症】呼吸道病症:咳嗽,气喘,咳血,胸部满痛,咽喉肿痛,失音等。

神志病:晕厥,癔症。

经脉循行处不适:肩臂痛,肘臂痛,手腕痛,手指麻木、疼痛。

其他:鼻出血,牙痛,心悸。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腹部,与胃、肺和大肠紧密相联,肺经穴位主治喉、胸、肺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如,中府穴治咳嗽、胸痛;尺泽穴治热证、吐泻;孔最穴治咳血、痔血等急症;列缺穴治头痛、口歪、牙痛;太渊穴治无脉症;鱼际穴治喉痹咽干;少商穴开窍醒神,治咽喉肿痛、发热、昏迷。

1中府穴精确取穴: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疾病:1 咳嗽、气喘。

2 胸烦满、胸痛。

3 肩背痛。

2云门穴精确取穴: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疾病:1 咳嗽、气喘。

2 胸痛、肩背痛。

3天府穴精确取穴:在手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主治疾病:1 肩膀和上臂内侧疼痛。

2 咳嗽、气喘、鼻出血。

4侠白穴精确取穴: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处,或肘横纹上5寸处。

主治疾病:1 心痛。

2 上臂内侧疼痛。

3 咳嗽、气喘。

4 干呕、烦满。

5尺泽穴精确取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疾病:1 急性腹痛吐泻。

2 肘臂挛痛。

3 小儿惊风、咽喉肿痛、咳嗽、潮热、胸部胀满。

6孔最穴精确取穴: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疾病:1 咳血、鼻衄、咳嗽、咽喉肿痛、热病无汗。

2 痔血。

3 肘臂挛痛。

7列缺穴精确取穴: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第一节手太阴肺经

第一节手太阴肺经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及其腧穴
一. 手太阴经络
(一) 经脉循行及其病候: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 ,阴、心主之前, 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 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一. 手太阴经络
重点名词注释: [8]鱼:指大鱼际部,又称:手鱼。
[9]瞀:眼睛昏花。
[10]臂厥:前臂部气血阻逆所引起的厥冷、 麻木、疼痛等病证。
[11]主肺所生病:肺经经穴所能治疗的病 证。
[12]欠:张口出气。 [13]溺色变:小便颜色异常。
(五) 主治概要:
主治胸、肺、咽喉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 部位的其他病证。
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系:属肺络大肠、与 肺系及胃联系。
二.手太阴肺经腧穴(11穴)
1.起止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 2.腧穴分布:9穴—上肢掌面桡侧;
2穴—胸前外上部。 3.重点穴: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
鱼际、 少商。 4.危险穴:中府、云门。
5.特定穴
五输穴: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鱼际(LU10)荥穴
定位:在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功效主治:
清肺泄热——咳喘、发热、咯血、咳血; 利咽止痛——咽喉肿痛、咽干失音;
其他主治——乳痈、头痛、掌心热、肘臂挛痛等。
操作:直刺0.5~0.8寸。
腧穴配伍:
哮喘:孔最、中府; 咽喉肿痛、失音:合谷、照海; 咯血:尺泽、太渊、膈俞; 肘臂挛痛:后溪、间使、尺泽。
太渊(LU)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在腕前区,桡骨茎突 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 尺侧凹陷中。 功效主治:

经络穴位按摩速查大全集

经络穴位按摩速查大全集

从头到脚经络穴位按摩速查大全集(黄中全+东方教育研究院图解白金附盘)第1章手太阴肺经经穴1.手太阴肺经:调呼疗吸的通脉2.中府穴:气力不足时的顺气穴,通畅肺腑无阻碍3.尺泽穴:治疗半身不遂的法宝,腹痛发热首选穴4.孔最穴:赶走痔疮便秘带来的疼痛.5.列缺穴:身体天然的戒烟穴,“列缺”霹雳,阴霾消散6.经渠穴:保障呼吸通畅的全效穴,呼吸畅通的法宝7.太渊穴:保护老年心脏平稳的安定穴,气血不足太渊相助8.鱼际穴:常揉鱼肚子身体不疲劳.,失声莫担心,鱼际在手边9.少商穴:没事常掐按,咳嗽感冒不来找.,没事常掐,感冒不来烦第2章手阳明大肠经经穴1.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键臂助泄的蓄脉.2.商阳穴;汗水出,感冒发烧都不见,胸中气闷找商阳3.三间穴:从此远离鼠标手,五官病痛全拿下4.合谷穴:牙疼真要命,虎口能治病5.阳溪穴:手肩疼痛一扫光.,头痛耳鸣一扫光6.下廉穴:肠胃不痛,天天轻松7.曲池穴:按时点穴就能降血压,腹痛吐泻不用愁8.肩髃穴:肩部的保健卫士.9.扶突穴:从此不怕秋燥咳嗽10. 迎香穴:远离鼻炎反复发作的困扰.,抛掉鼻炎鼻塞的烦恼11. 手三里穴:一条龙解决手臂肩疼痛.第3章足阳明胃经经穴1、足阳明胃经:生气养血的康脉 2.承泣穴:常按摩能美容明视力3.四白穴:给您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明目养颜的好帮手4.地仓穴:不用打针也能治疗说话流口水,祛风、治感冒,地仓有疗效5.颊车穴:口歪眼斜的克星.6.下关穴:平衡阴阳止牙痛,要想口耳好,按摩下关少不了7.头维穴:难过就哭,开心就笑,头痛不可怕,头维赶走它8.人迎穴:消除双下巴,还你青春美丽,咽喉肿、高血压,人迎有办法9.乳中穴:消除脂肪粒的美容师10.乳根穴:不用手术也能丰胸11.滑肉门穴:体内清痰的环卫工12.天枢穴:通便秘养肠道,天枢有奇效13.归来穴:归来帮你扫清难言之隐.14.气冲穴:月月不痛很轻松.15.伏兔穴:想要腿脚好,按摩伏兔少不了.16.犊鼻穴:让老年人远离大便失禁的尴尬.17.足三里穴:活到百岁的强壮要穴.18.丰隆穴:常按丰隆让你神清气爽.19.解溪穴:医生找不到的病因解溪帮你治疗20.内庭穴:调节食欲的减肥穴.21.厉兑穴:要想睡眠好早晚按厉兑.第4章足太阴脾经经穴1.足太阴脾经:运食化物的血脉2.隐白穴:隐白帮你快速止血3.太白穴:逛街腿痛捏捏脚趾就解决,消除湿疹有太白4.公孙穴:调节血压显奇效,调理脾胃的保健师5.三阴交穴:气血畅通,妇科疾病不敢扰.6.阴陵泉穴:消除水肿通便利尿7.血海穴:血海一出痛经消除,清血利湿,血海本事8.府舍穴:从此不受腹痛烦扰9.大横穴:帮您保持健美身材,肠疾病找大横10.周荣穴:帮您平心静气过秋季11.大包穴:通治大病小病的全能穴,,睡觉更安稳第5章手少阴心经经穴1.手少阴心经:调神理智的心脉2.极泉穴:快乐生活,近离抑郁症的困扰.,按压极泉,强健心脏3.青灵穴:从此远离止痛药.4.少海穴:有效治疗网球手,常按少海,疼痛不来5.神门穴:神清气爽,学习工作效率高,宁心提神疗效好6.少府穴:日常生活中的营养师,治疗心胸痛,少府最有效7.少冲穴:身体上的速效救心丸,急救中风,要掐少冲第6章手太阳小肠经经穴1.手太阳小肠经:疏经活气的臂脉.2.少泽穴:新妈妈产奶不用愁,昏迷不用怕,少泽唤醒他3.后溪穴:点后溪,腰不痛背不酸,腰痛按后溪,为您解忧急4.阳谷学:长生不老的灵丹妙穴,耳鸣不担忧,阳谷是帮手5.养老穴:帮助老人强身健体6.小海穴:还您一个好气色.7.肩贞穴:从此远离肩周炎8.天宗穴:健胸美背的康体穴9.肩中俞穴:眼部疾病按摩后背能治疗,,消炎止痛,肩贞常用10颧髎穴:眼皮不跳心神安宁,面部疼痛,常按管用11.听宫穴:给您一双顺风耳第7章足太阳膀胱经经穴1.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护身利行的通脉.2.睛明穴:眼保健操第一节:挤按睛明穴.3.眉冲穴:鼻子不通气,赶快找眉冲,常按眉冲穴,眩晕都退却4.曲差穴:鼻子不再怕花粉.5.五处穴:头晕眼花就按它,癫痫不可怕,五处治好它6.承光穴:让身心彻底放轻松,止痛祛热,还您快乐7.通天穴:想要鼻窍通,就要找通天8.攒竹穴:治疗打嗝显奇效,消除疲劳眼睛好9.天柱穴:炎热天气防中暑,头脑清楚,天柱帮助10.大杼穴:颈背血气流通的保障,祛热祛痛,大杼常用11.风门穴:治疗哮喘的三伏贴,治疗感冒,风门疗效好12.会阳穴:治疗痔疮止便血13.承扶穴:让臀部恢复紧俏,臀部减肥按承扶14.殷门穴:赘肉不见,双腿修长,强健腿腰,殷门有绝招15.委中穴:治疗脚气的内调抗菌药,腰痛背痛求委中16.承筋穴:腰酸腿痛揉承筋穴,小腿痉挛揉承筋17.承山穴:小腿抽筋赶快按承山,腿脚有力不抽筋18.飞扬穴:久坐疲劳、腰痛一按清,祛除头痛,神采飞扬19.昆仑穴:常按昆仑根治脚踝磨伤,常按昆仑,清晨睡安稳20.申脉穴:缓解疼痛,安抚心神,宁神止痛不眩晕21.至阴穴:调正胎位的奇穴,难产别发愁,至阴有特效第8章足少阴肾经1.滋肾养脏的水脉2.涌泉穴:常搓脚心,肾脏健康,缓解腰酸背疼就找涌泉3.太溪穴:生殖器官保健康,治疗生殖系统病的好手4.复溜穴:功效堪比六味地黄,肾脏功能的调理师5.筑宾穴:帮您清除体内垃圾,筑宾帮您,安心宁神6.横骨穴:治疗男性阳痿、性功能障碍7.大赫穴:私处病痛的福音,男性健康的福星8.气穴:治疗女性难言之隐,专治生殖泌尿疾病9.育俞穴:着凉便秘不用愁.10.商曲穴:解决积食、腹胀一按通便秘11.神封穴:解决各种原因引发的气喘,咳嗽气喘点神封12.俞府穴:天然速效止咳药第9章手厥阴心包经经穴1.保心护主的安脉2.天池穴:按天池远离亚健康,让全身重新焕发活力3.曲泽穴:保肝护肝的重要穴位,速效“定心丸”4.内关穴:胃部不适找内关.5.大陵穴:轻松治口臭,让你口气清新每一天6.劳宫穴:有效治疗鹅掌风的止痒剂,手瘁难忍,重掐劳宫7.中冲穴:安全祛除眼部脂肪粒的美容穴,迅速降低体温就找中冲第10章手少阳三焦经经穴1.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环耳巡行的听脉.2.液门穴:增强孩子免疫力,清火散热的“牛黄解毒片”3.中渚穴:按按中渚穴,平稳渡更年期,治疗更年期女性的疾病4.阳池穴:治疗女性身体发冷的“小棉衣",提高怀孕妈妈的幸福度5.支沟穴:排除宿便,一身轻松,摆脱便秘痛苦的秘密6.天井穴:清热凉血,清除针眼,清热凉血,调理麦粒肿7.消泺穴:保持窈窕身材的减肥药,不花一分钱的减肥法8.肩髎穴:肩膀不痛,轻松工作一整天9.颅息穴:听力无碍得满分,耳呜耳痛揉颅息10.角孙穴:给您一双千里眼,让眼睛不再受“伤害”11.耳门穴:耳部疾病一按就灵,头痛了点,头晕了还点12.丝竹空穴:头晕头痛就按它.(+关冲穴调整身体内分泌)第11章足少阳胆经经穴1.足少阳胆经:输气送穴的固脉2.瞳子穴:青春永驻的保养穴,为你擦亮“心灵的窗户”3.悬颅穴: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注意力集中不走神4.悬厘穴:轻松一按除落枕,结束头痛烦恼,提高工作效率5.天冲穴:快速止痛,一身轻松,牙龈肿痛快找天冲6.阳白穴:治疗面瘫的中医常用穴,眼保健操现在开始7.风池穴:伏案工作者的保眼穴,清热醒脑还治感冒8.肩井穴:女子防身术,用力敲肩部,防治乳腺炎有特效9.环跳穴:缓解腰痛找环跳.10.风市穴:治疗风湿有奇效,中风瘫痪有望行动自如11.阳陵泉穴:一切筋的毛病找阳陵泉解决,抽筋痛苦及时了12.阳辅穴;帮您提高肾功能,增强你的腰肾功能13.足临泣穴:哺乳期尾声巧回乳,脚上功夫治头痛14.足窍阴穴:劳累过度按它补精血,止痛定咳顺气必点穴(+目窗穴眼睛疲劳不再用滴眼液)第12章足厥阴肝经经穴1.足厥阴肝经:调神养志的修脉2.大敦穴:阴部疼痛找大敦,小腹疼痛有特效3.太冲穴:急性腰痛太冲来缓解,药物降压之外的好方法4.曲泉穴:生殖系统健康大穴5.足五里穴:尿频尿急尿不净,从此都消失让排尿不再困难,6.阴廉穴:呵护女性生殖健康,给女人多一点呵护7.中封穴:关爱男性生殖健康,关爱男人每一天8.章门穴:退除黄疸,强化肝脏功能,五脏病变的“门户”9.期门穴:疏肝理气找期门,疏肝利气化积通瘀第13章督脉经穴1.督察健康的阳脉2.长强穴:打通“小西天”的起始穴,通大便,疗便秘,止腹泻3.命门穴:拯救男性的壮阳丹,关乎生命存亡的“命门”4.身柱穴:小孩子百病特效穴,小儿止咳定喘有特效5.大椎穴:体内阳气的调控师,小儿感冒发烧不再犯愁6.哑门穴;体内喉宝,给您金嗓子,声音沙哑不必苦恼7.脑户穴:赶跑头痛,神清气爽,头痛感即刻减轻的方法,8.风府穴:扫除秋季阴风侵袭,感冒头疼不再打针吃药9.强间穴:给您充足的睡眠,让你睡好自然心情好10.百会穴:头脑聪明记忆好,忧郁烦躁失眠点百会11.前顶穴:帮您快速驱赶头痛困扰,头晕头痛找前顶12.神庭穴:治疗头晕呕吐眼昏花13.水沟穴:紧要关头能救命,紧急救命它最及时第14章任脉经穴1.孕儿育女的阴脉2.会阴穴:常按会阴防治性功能障碍,男女性功能障碍3.中极穴:生儿育女的理疗穴,妇科疾病不用愁4.关元穴:性保健的第一穴,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5.阴交穴:腹泻不止一按就停,腹泻不止轻揉阴交6.神阙穴:维系生命的呼吸源泉,肠炎腹痛腹泻有特效7.上脘穴:增强胃动力,助您好胃口8.中脘穴:治疗一切脾胃疾病9.膻中穴:点膻中,做个体态丰腴的大美人,减肥不点增肥点(+廉泉穴治疗舌头不听使唤)。

一、手太阴肺经穴位记忆歌诀

一、手太阴肺经穴位记忆歌诀

一、手太阴肺经穴位记忆歌诀
肺经性属列太阴,
经终拇指起自胸。

首生经穴叫中府,
它平华盖之外生,
再界乳头上三肋,
取其中府基本行。

锁骨下窝外端处,
云门平璇玑六寸。

腋窝内口设一线,
使它直下尺泽停。

后按此线起始处,
约下三寸天府定。

参照天府一寸下,
去针侠白不失准。

手掌朝上亮肘纹,
尺泽位这纹正中。

横以寸脉为起界,
上行七寸孔最承。

双手虎口对交叉,
列缺齐食指尖衡。

界腕横纹一寸上,
经渠相挨关脉斟。

腕部桡侧横纹头,
太渊穴与寸脉邻。

第一掌骨前侧中,赤白肉际鱼际分。

拇指远端外甲角,少商离甲角一分。

手太阴肺经五大穴位的功效和主要作用

手太阴肺经五大穴位的功效和主要作用

手太阴肺经五大穴位的功效和主要作用一、少商(井穴)部位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证治烦心善哕.心下满.汗出而寒.咳逆.疟振寒.腹满唾沫.唇干引饮不下.膨膨.手挛指痛.寒栗鼓颔.喉中鸣.针灸三棱针刺之.微出血.泄诸脏热气.不宜灸.按少商乃阴井木穴之始.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音商.商而曰少者.五脏为阴.阴常不足也.二、鱼际(荥穴)部位在大指本节后散脉中.证治洒淅恶风寒.虚热.舌上黄.身热头痛.咳嗽.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烦心.少气.腹痛不下食.肘挛支满.喉中干燥.寒栗鼓颔.咳引尻痛.溺出.呕血.心痹.悲恐.针灸针入二分.留三呼.按∶鱼际乃阴荥火穴.在手大指后鱼腹中.手大指接近次指时.则鱼腹丰满.离开次指时.则本节后内侧微陷下.有如鱼腹正中交际之形.故名鱼际.鱼际为火穴.肺为金藏.火能克金.故此穴言针不言灸.三、大渊(俞穴)部位在手掌后陷中.证治胸痹逆气.寒厥善哕呕.饮水咳嗽.烦惋不得卧.肺胀满膨膨.臂内廉痛.目生白翳.眼赤筋.缺盆中引痛.掌中热.数欠.喘不得息.噫气上逆.心痛唾血.振寒.咽干.狂言口僻.针灸针入二分.可灸三壮.按∶大渊乃脉之所会.本输篇云.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盖其穴在手大指如鱼形之后.再下一寸.即寸口脉之起点.此五脏之穴.亦称原穴.盖六腑水谷精华.注入五脏经之起原处.故称渊.四、经渠(经穴)部位在寸口陷中.证治疟寒热.胸背拘急.胸满膨膨.喉痹.掌中热.咳嗽上气.数欠.热病汗不出.暴痹喘.足心痛.呕吐.针灸针入二分.留三呼.禁不可灸.灸即伤人神.按∶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即关上部位.寸至关长一寸九分.以下即为尺中.言经渠者.乃经过之冲渠要道.大渊在寸口之始.经渠居寸口之中.并未入于尺中也.五、尺泽(合穴)部位在肘中约纹上动脉中.证治风痹肘挛.手臂不得举.喉痹上气.舌干.咳嗽唾浊.四肢暴肿.臂寒短气.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五壮.其∶尺泽乃肺之合穴.可针.可灸.盖阴合为水.肺为金藏.水乃金之所生.邪之实者针之.泻某子故也.肺乃脏气之藏.山泽通气.此穴恰在太阴尺中.脉之结点.故名尺泽.义至深也.一、商阳(井穴)部位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证治胸中气满.喘咳支肿.热病汗不出.耳鸣耳聋.寒热疟.口干.颐颔肿.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痛.目青盲.针灸针入一分.留一呼.右取左.左取右.如食顷立已.可灸三壮.按∶商阳乃阳井金穴之始.木上有水曰井.水乃金之所生.阳常有余.商乃肺音.大肠合之.故曰商阳.大肠之脉.上颈贯颊.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故治齿病目病.当左取右而右取左也.二、二间(荥穴)部位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中.证治喉痹颔肿.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惊口.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按∶二间乃阳荥水穴.金水相生.可针可灸.手次指亦名食指.共三节.此穴在二节与三节之中间.故曰二间.三、三间(俞穴)部位在手大指次指本节之后.内侧陷中.证治喉痹.咽中如鲠.齿龋痛.嗜卧.胸满肠鸣.洞泄寒疟.唇焦口干.气喘.目急痛.针灸针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壮.按∶三间乃阳俞木穴.手阳明脉之所注.在食指本节第三骨之后.大次指歧骨之前.穴居其中.故名三间.四、合谷(原穴)部位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证治疗寒热疟.鼻鼽衄.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头痛.齿龋.喉痹.痿臂.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针灸针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壮.若妇人妊娠.不可剌.刺之损胎气.按∶合谷乃大肠手阳明之原穴.居大指次指歧骨间.稍偏次指微前缺陷中.直下可达劳宫.与后溪成一直线.大指次指相合处.类似深谷.故称合谷.病重者.可深刺八分或一寸.五、阳溪(经穴)部位在腕中上侧大指与次指两筋间陷中.证治狂言喜笑见鬼.热病烦心.目风赤烂有翳.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寒热疟疾.喉痹.耳鸣.齿痛.惊掣肘臂不举.痂疥.针灸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慎如合谷法.按∶阳溪乃手阳明所行之经穴.手太阴肺别络列缺交会之处.肺位最高.大肠居下.手指掌后仰.则大指与次指两筋高起.太阴交阳明之处.有类山溪.故名阳溪.六、曲池(合穴)部位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证治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随.刺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筋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风臂肘细而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针灸针入七分.得气先泻后补之.可灸三壮.按∶曲池乃大肠手阳明之合穴.阳合为土.阳明多气多血.有余者泻之.然大肠为庚金.土穴乃金之母.故泻后当补之.邪气之来也紧而急.谷气之来也徐而和.先泻后补.指下针下.犹有所别.穴在肘外辅骨稍前陷中.屈曲其臂乃得之.故称曲池.一、厉兑(井穴)部位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证治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腹胀满.汗不出.寒疟不嗜食面肿.足寒.喉痹.齿龋.恶风.鼻不利.多惊.好卧.针灸针入一分.可灸一壮.按∶厉兑乃足阳明所出之井金穴.尸厥或胃家实.皆可用锋针浅刺之.厉不美也.兑通也.足次指受大指之排挤.其形恶厉.其经脉斜通于次指外间.故名厉兑.二、内庭(荥穴)部位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证治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恶闻人声.振寒.咽中引痛.口.齿龋痛.疟不嗜食.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按∶内庭乃阳荥水穴.在足次指外间.中指内间.跗上半寸.两指之正中.如一庭竖于内.故名内庭.三、陷谷(俞穴)部位在足中指内间.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二寸.证治面目浮肿.及水病.善噫.肠鸣腹痛.热病汗不出.振寒疟疾.针灸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按∶陷谷乃阳俞木穴.病重者可针五分.穴位下陷如深谷.故名陷谷.四、冲阳(原穴)部位在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二寸半.证治偏风口眼斜.跗肿.齿龋痛.发寒热.腹坚大.不嗜食.伤寒病振寒而欠.久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足缓履不收.身前痛.针灸针入五分.可灸三壮.按∶冲阳在足背高起处.有动脉应手.名趺阳脉.久病欲知府气之强弱者.必诊此脉.其穴类似中封.使逆则宛.和则通.摇足而得之水谷精华大会于此.阳明多气多血.有此一冲衢.故名冲阳.五、解溪(经穴)部位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证治治风面浮肿.颜黑.厥气上冲.腹胀.大便下重.惊.膝股肿.转筋目眩.头痛癫疾.烦心悲泣.霍乱.头风.面目赤.眉攒疼.针灸针入五分.可灸三壮.按∶解溪乃阳经火穴.上为骨.下为跗属.分解于此穴陷中.故名解溪.俗称鞋带穴.以束缚鞋带.正在此穴间也.六、足三里(合穴)部位在膝下三寸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两筋肉分间.当低跗取之.证治胃中寒.心腹胀满.胃气不足.闻食.肠鸣腹痛.食不化.秦丕祖云.诸病皆治.食气水气.蛊毒癖.四肢肿满.膝酸痛.目不明.华佗云.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胸中瘀血.乳痈.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气上冲目.针灸针入五分.可灸三壮.按∶三里穴名.手足阳明皆有.名同穴异.继起针灸家增一足字以别之.盖阳明行气于三阳.里者.宽广之义.古(井田制).九百亩为方里.盖胃为水谷之海.大肠小肠.三焦.无处不到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故本输篇称之曰下陵三里.为高必因丘陵.大阜曰陵.高于丘也.陵冠一下字.盖足三里穴不如手阳明三里之高上.手三里又不如足三里之敦阜.且也足太阴脾合于膝内阴之陵泉.足少阳胆.合于膝外阳之陵泉.皆高于足阳明骨外之三里.故正其名曰下陵三里.其穴可针一寸.肥人可针一寸二分.如足下病风毒.可尽量多灸.一、隐白(井穴)部位在足大指端内侧白肉际.(侧当作折.传写之讹已久.)证治腹胀喘满.不得安卧.呕吐.食不下.暴泄.衄血.卒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针灸针入三分.灸三壮.若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刺之立愈.按∶先师许公直传授有云.足大指端内侧.乃大敦穴.非隐白穴.隐白.在足大指下折纹中.其穴常隐而肉色白.故名隐白.二、大都(荥穴)部位在足大指本节之后.内侧陷中.骨罅中.赤白肉际.证治热病汗不出.伤寒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眩.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按∶大都乃脾所溜之荥穴.古者.邑有先庙曰都.周礼地官.四县曰都.脾为土藏.乃四象之母.荥为火穴.又土之母.合乎先庙之义.经脉十二之次序.脾居四位.又合乎四县曰都之义.其穴在足大指本节高起之后.赤白肉皆丰满.故名大都.三、太白(俞穴)部位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证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按∶太白乃阴俞土穴.土能生金.西方金.其色白.足内侧肉色较足跗足底特白.望其色而名之.故称太白.穴在足内侧核骨下.核骨一作骨.一名腕骨.本输篇云.太白腕骨之下也.俗名孤拐骨.四、商丘(经穴)部位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证治腹胀肠鸣不便.脾虚人不乐.身寒.太息心悲气逆.痔疾.骨疽蚀.妇人绝子.小儿慢风.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按∶商丘.乃阴经金穴.四方高.中央下.曰丘.登高初步之小阜也.商乃西金之高音.脾井荥俞经四穴.皆居卑位.由此穴而上内踝.乃与三阴交会而入合于阴之陵泉.登高必自卑.故名商丘.五、阴陵泉(合穴)部位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与阳陵泉斜对.稍高一寸.证治腹中寒.不嗜食.膈下满.水胀腹.坚喘逆不得卧.腰痛不得俯仰.霍乱疝瘕.小便不利.气淋.寒热不节.针灸针入五分.不言灸.按∶阴陵泉乃脾合水穴.脾为阴中之至阴.陵高于丘也.泉高处之水源也.故灵枢经曰.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盖五俞合穴.下达于上.内通于外之要点.治病当求其源也.其穴不言灸者.以脾为土脏.土中含湿.则万物育焉.如灸之.灼其泉源.则土燥而不能育物也.一、少冲(井穴)部位在手小指内廉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证治热病烦满.上气.心痛.痰冷.少气.悲恐善惊.掌中热.胸中痛.口中热.咽中酸.乍寒乍热.手挛不伸.引肘腋痛.针灸针入一分.可灸三壮.二、少府(荥穴)部位在小指本节后陷中.平直劳宫.证治烦满少气.悲恐畏人.掌中热.臂酸.肘腋挛急.胸中痛.手卷不伸.针灸针入二分.可灸七壮.三、神门(俞穴)部位在掌后兑骨之端陷中.证治疟.心烦甚.欲得饮冷.恶寒则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噫.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喘逆身热狂悲狂笑.呕血.上气遗溺.大小人五痫.针灸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七壮.炷如小麦大.四、灵道(经穴)部位在臂内下廉.去掌后横纹后一寸五分.证治心痛.悲恐相引螈肘挛.暴喑不能言.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五、少海(合穴)部位在肘内廉横纹头尽处陷中.曲手向头取之.证治寒热齿龋痛.目眩发狂.呕吐涎沫.项不得回顾.肘挛.腋胁下痛.四肢不得举.针灸针入五分.不宜灸.按∶以上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为心本藏之井木.荥火.俞土.经金.合水五穴.乃扁鹊所增.本输篇并未记载.然神门一穴.照子午流注甲己日卯时针之.治大小人痫证有特效.(仙)用针数十年.心本藏九穴.仅取神门一穴.余八穴未曾一次取用.盖尊经旨.外经病而内不病.独取其经于掌后兑骨之端之正义.兑骨即掌外侧腕后高起之踝骨.手踝骨向内转.踝内侧骨有空即神门穴.踝骨上另有一空即养老穴.经称此骨名兑骨.兑有内通之义.向内一转则神门养老两孔穴皆开.与足内外踝之顽梗不开无穴可取者.迥然不同.故别其名曰兑骨.继起针灸家多书作锐骨.义未妥.一、少泽(井穴)部位在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证治疟.寒热.汗不出喉痹.舌强.口干.心烦.臂痛.螈.咳嗽.颈项急不可顾.目生肤翳覆瞳子.针灸针入一分.可灸一壮.按∶少泽井金.乃手少阴交手太阳之起穴.心乃五脏六腑之主.合于小肠.山泽通气.一手小指而两井穴出其内外.心井曰少冲.小肠井曰少泽.二、前谷(荥穴)部位在小指外侧本节之前陷中.证治热病汗不出.疟.癫疾.耳鸣颔肿喉痹.咳嗽衄血.颈项痛.鼻塞不利.目中白翳.臂不得举.针灸针入一分.可灸一壮.按∶前谷荥水穴.乃手太阳脉之所溜.在小指本节前.故称前谷.三、后溪(俞穴)部位在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握掌取之.证治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挛急.针灸针入一分.可灸一壮.按∶后溪俞木穴.乃手太阳脉之所注.在手小指本节之后.掘掌视之.较前谷高起.故称后溪穴.内通督脉.乃灵龟八穴之一.照开时针之.可针六分或八分.四、腕骨(原穴)部位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证治热病汗不出.胁下痛.不得息.颈颔肿.寒热.耳鸣.目冷泪生翳.狂惕偏枯.臂肘不得屈伸.疟头痛烦闷.惊风螈.五指掣.针灸针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按∶腕骨乃手太阳脉所过之原穴.手外侧腕前一小骨.手常屈伸转侧.则此骨宛转.穴在骨稍前故名腕骨穴.继起针灸家更名起骨.以免与穴名混同.亦可.五、阳谷(经穴)部位在手外侧腕中兑骨之下陷中.证治癫疾狂走.热病汗不出.胁痛.颈颔肿.寒热.耳聋耳鸣.齿龋痛.臂腕外侧痛不举.妄言左右顾.螈目眩.针灸针入二分.留二呼.可灸三壮.按∶阳谷经穴.乃太阳脉之所行.在手外侧腕中.斜上兑骨.则为养老.与腕上手少阳阳池及大次指两筋间之阳溪穴成一横线.然此穴不如阳溪阳池之宽深.故名阳谷.六、小海(合穴)部位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中.伸臂而得之.证治肩肘臂外后廉痛.寒热.齿龈肿.风眩.颈项痛.疡肿.振寒.肘腋痛肿.小腹痛.四肢不举.针灸针入二分.可灸三壮.按∶小海合穴.乃手太阳小肠脉之所入.合治内府.其脉入缺盆者.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胃为水谷之海.小肠与胃相连缀.故肘内合穴名小海.且手三阳脉皆起于足.小肠合于巨虚下廉.大肠反合巨虚上廉.盖大肠展转反侧.为传导之官.小肠乃受盛之官.直趋于下.化物出焉.故合穴反居大肠合穴之下也.一、至阴(井穴)部位在足指外侧.去爪甲如韭叶.证治目生翳.鼻塞头重.风寒从足小指起.脉痹上下.带胸胁痛无常处.转筋.寒疟.汗不出.烦心.足下热.小便不利.针灸针入二分.可灸三壮.按∶至阴乃足太阳膀胱所出之井金穴.考经脉十二回环之次序.足太阳终于此穴.交足少阴肾之经.盖太阳经穴至此已交于阴经.故曰至阴.二、通谷(荥穴)部位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证治头重目眩.善惊引.鼽衄.颈项痛.目KT KT .针灸针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按∶通谷乃足太阳所溜之荥穴.荥小水也.谷能通行小水.故名通谷.三、束骨(俞穴)部位在足小指外侧本节之后.赤白肉际陷中.证治腰脊如折.髀不可曲.如结.如裂.耳聋.恶风寒.目眩.项强不可回顾.目内赤烂.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按∶束骨穴乃足太阳所注之俞穴.前有足小指本节骨.后有京骨穴上之大骨.此穴居外侧赤白肉际陷者中.前本节骨后大骨如受约束之形.故名束骨.四、京骨(原穴)部位在足外侧大骨之下.赤白肉际陷中.证治膝痛不得屈伸.目内赤烂.疟寒热.善惊.不欲食.筋挛.足酸.髀枢痛.颈项强.腰背不可俯仰.衄血不止.目眩.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七壮.按∶京骨穴乃足太阳所过之原穴.京大也.其穴在足外侧大骨之下.此大骨本名京骨.因与穴同名.别其名曰大骨.与手腕骨别称起骨.同一义也.五、昆仑(经穴)部位在足外踝后.跟骨之上陷中.证治腰尻痛.足肿.不得履地.鼽衄.如结.踝如裂.头痛肩背拘急.咳喘暴满.阴肿痛.小儿发痫螈.针灸针入五分.可灸三壮.炷如小麦大.妊妇刺之堕胎.按∶昆仑乃足太阳所行之经穴.膀胱为水府.此穴居踝后.较井荥俞原各穴皆高.昆仑乃水之高源.故以此名其穴.六、委中(合穴)部位在中央约纹动脉陷中.令人面挺伏地卧取之.证治膝痛.腰挟脊沉沉然.遗溺.腰重不能举体.风痹.髀枢痛可出血.痼疹皆愈.凡伤寒热汗不出.取其经血立愈.委中者.血也.大风发眉堕落.可刺之出血.针灸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七吸.禁灸.按∶委中乃足太阳膀胱经所入之合穴.穴在中央.委而取之.故名委中.凡太阳经脉所过.腰髀膝关重痛.大风眉落.风邪深入于阳跷奇经.乃足太阳之别脉.均可刺委中出血.以上所言.皆邪实宜泻之之证.正虚者.则不可妄刺.素问云.刺委中大脉令人仆.脱色.不可不知也.一、涌泉(井穴)部位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白肉际.跪取之.证治腰疼痛.大便难.心中结热.风疹风痫.心痛不嗜食.妇人无子.咳嗽.身热.喉痹胸胁满.目眩.男子如蛊.女子如妊娠.五指端尽痛.足不得践地.针灸针入三分.无令出血.可灸三壮.按涌泉乃肾所出之井穴.藏真下于肾.肾者主水.故穴在足心.名曰涌泉.肾为生气之藏.立命之根.故刺之不可见血.如妄刺之而血出不止则死矣.慎之慎之.二、然谷(荥穴)部位在足内踝腕骨前.然骨之下陷中.证治咽内肿.心恐惧.如人将捕之.涎出.喘呼.少气.足跗肿不得履地.寒疝少腹满.上抢胸胁.咳唾血.喉痹.淋沥.女子不孕.男子精溢.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热.舌纵烦满消渴.初生小儿脐风.口噤痿厥洞泄.针灸针入三分.不宜见血.可灸三壮.按∶然谷乃肾所溜之荥穴.阴荥为火穴.坎中有一阳无根之少火能生气.其穴亦名龙渊.潜龙在渊之义也.男女精溢.不孕者皆取之.此火能然于深谷之中不受水克.故名然谷.吾蜀有产盐区.名自喷井.火自地中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此亦然谷少火之明证也.三、太溪(俞穴)部位在内踝之后跟骨之上.动脉陷中.证治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手足寒至节.喘息者死.呕痰实口中如胶.善噫寒疝.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消瘅.大便难咽肿.唾血若癖.寒热咳嗽.不嗜食.腹胁痛.瘦瘠.手足厥冷.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按∶太溪穴.肾脉所注为俞土.乃九针十二原之要穴.久病重病欲知脏气之强弱者.必诊此脉.金匮中脉法.有寸口趺阳少阴之分.趺阳即胃原冲阳.少阴即太溪也.(仙)曾于途中救治倒地昏迷之急痧证.寸口无脉.太溪有脉.用开十宣法.救之而痊.如太溪脉已绝.不可救也.四、复溜(经穴)部位在足内踝上二寸.动而不休陷中.证治腰脊内引痛.不得俯仰起坐.目KT KT .善怒多言.舌干胃热.虫动涎出.足痿不收履.寒不自温.腹中雷鸣.腹胀如鼓.四肢肿.五种水病.溺青赤黄白黑.青取井.赤取荥.黄取俞.白取经.黑取合.血痔泄后肿.五淋小便如散火.骨寒热.盗汗不止.针灸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五壮.按∶穴名复溜.以足少阴别入跟中之脉.下歧为二.后绕大钟交足太阳.前下行水泉照海.为阴跷奇经之起点.上达交信.亦在内踝上二寸.此别脉也.其太溪正经直上之脉.复从内踝稍后上二寸而溜于此.与出涌泉溜然谷同义.故名其穴曰复溜.复溜在后.交信在前.中隔一小筋.交信乃阴跷.再上分中曰筑宾穴.又阴维脉之起点.故曰阴跷阴维者.足少阴之别也.五、阴谷(合穴)部位在膝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乃得之.证治膝痛不得屈伸.舌纵涎下.烦逆溺难.少腹急引阴痛.妇人漏下.不止.腹胀满不得息.小便黄.男子如蛊.女子如妊娠.针灸针入四分.留七呼.可灸三壮.按∶按阴谷乃足少阴肾所入为合之水穴.穴在内辅骨后下.大筋小筋间.互相根据倚.取穴者必先令病者微屈其膝.以指审其间应手之脉.再拨开上下大小筋.乃可进针.此乃足阴经最高而深藏不露之穴.故名阴谷.一、中冲(井穴)部位在手中指之端.证治热病烦闷.汗不出.掌中热.身如火.心痛烦满.舌强.针灸针入一分.灸一壮.按∶中冲乃心包络所出之井穴.膻中为臣使之官.其脉出手三阴之正中.手诸井穴皆在指侧.此穴独居中指端之正中.故名中冲.二、劳宫(荥穴)部位在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证治中风善怒.悲笑不休.手痹热病.三日汗不出.怵惕.胸胁痛不可转侧.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气逆呕哕.烦渴.食饮不下.口腥.胸胁支满.黄胆目黄.针灸针入二分.留六呼.可灸三壮.按∶劳宫乃心包络之荥穴.阴荥火穴.劳勤也.臣使之官.代心主之官行政.故曰劳宫.三、大陵(俞穴)部位在掌后两骨之间方下.两筋间之始陷中.证治热病汗不出.臂挛腋肿.善笑不休.心悬若饥.喜悲泣惊恐.目赤.小便如血.呕逆狂言不乐.喉痹口干.身热.头痛.短气.胸胁痛.针灸针入五分.可灸三壮.按∶大陵乃心包络所注之俞穴.在掌后两骨结点之下.两大筋间之始.近大指前有大渊.小指后有阴神门.成一横线.穴位宽大.故名大陵.四、间使(经穴)部位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证治心悬如饥.卒狂.胸中澹澹.恶风寒.呕吐.怵惕.寒中少气.掌中热.腋肿肘挛.卒心痛.多惊.喑不得语.咽中如鲠.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五壮.按∶间使二字皆作去声读.在内关之后与外关别络相通.三焦孤府之营卫气有余而过于此则脉至.无余而不过于此则脉止.臣使之官.或至或止.故曰间使.五、曲泽(合穴)部位在肘内廉下陷中屈肘取之.证治心痛善惊.身热烦渴.口干逆气呕血.风胗.臂肘手腕善动摇.针灸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按∶曲泽乃心包络所入之合穴.在肘内廉大筋之下陷者之中.微屈其肘乃得之.其穴位深.故曰曲泽.一、关冲(井穴)部位在无名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证治口干.头痛.舌卷喉痹.霍乱.胸中气噎不食.肘臂痛不能举.目生翳膜.视物不明.针灸针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壮.按∶关冲乃三焦手少阳所出之井穴.外关内关.别络横通.心包络井穴曰中冲.心本藏之井曰少冲.此穴居少冲中冲之间.故曰关冲.二、液门(荥穴)部位在小指次指之间合缝处陷中.证治惊悸妄言.寒厥臂痛.不能自上下.疟寒热.头痛.目眩赤涩.泪出.耳暴聋.咽外肿.牙龈痛.针灸针入二分.灸三壮.握拳取之.按∶液门乃三焦之荥穴.阳荥为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水之精谓之液.阳受气于四末.故名其水穴曰液门.三、中渚(俞穴)部位在无名指小指本节后间陷中.液门后一寸.证治热病汗不出.臂指痛不得屈伸.头痛.目眩生翳.目不明.耳聋咽肿.久疟.手臂红肿.针灸针入三分.灸三壮.握拳取之.按∶中渚乃三焦所注之俞穴.若江之有渚.而居其中.故曰中渚.四、阳池(原穴)部位在手腕上横纹陷中.证治消渴口干.烦闷.寒热疟.或因折伤手腕捉物不得.臂不能举.针灸针入三分.不宜灸.按∶阳池乃手少阳三焦所过之原穴.手表腕上陷中.从无名指本节直摸至腕中心陷凹处.如池状.故名阳池.下针时不可摇手.仰其指掌.则穴位明显.五、支沟(经穴)部位在腕后三寸骨间陷中.证治热病汗不出.肩臂酸重.胁腋痛.四肢不举.霍乱呕吐.口噤.暴喑.产后血晕.不省人事.针灸针入三分.灸七壮.按∶支沟乃三焦所行之经穴.穴前一寸有外关别络.入手厥阴经.三焦水道流行至此.别有一分支之沟渠也.六、天井(合穴)部位在肘外大骨之上陷中.证治咳嗽上气.胸满不得语.唾脓不嗜食.寒热凄凄不得卧.惊。

手太阴肺经、腧穴

手太阴肺经、腧穴

手太阴肺经、腧穴经脉循行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再返回沿胃上口,穿过横膈,入属于肺。

从肺系(气管、喉咙部)向外横行至腋窝下,沿上臂内侧下行,循行于手少阴与手厥阴经之前,下至肘中,沿着前臂内侧桡骨尺侧缘下行,经寸口动脉搏动处,行至大鱼际,再沿大鱼际桡侧缘循行直达拇指末端。

其支脉,从手腕后分出,沿着食指桡侧直达食指末端。

主治概要胸、肺、咽喉部与肺脏有关病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咯血,胸痛等。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等。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尺泽(LU 5)合穴【定位】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列缺(LU 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定位】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口呙)斜等头面部疾患。

③手腕痛。

太渊(LU 9)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痛、胸痛等肺系疾患;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鱼际(LU 10)荥穴【定位】在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掌中热;③小儿疳积。

少商(LU 11)井穴【定位】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等肺系实热证;②高热,昏迷,癫狂;③指肿,麻木。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经脉循行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之尖端(桡侧),沿食指桡侧,经过第1、2掌骨之间,上行至腕后两筋之间,沿前臂外侧前缘,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行到肩部,经肩峰前,向上循行至背部,与诸阳经交会于大椎穴,再向前行进入缺盆,络于肺,下行穿过横膈,属于大肠。

1-手太阴肺经

1-手太阴肺经

三、本经腧穴
本经经穴分布在胸 本经经穴分布在胸 部的外上方, 部的外上方,上肢的掌 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 桡侧。起于中府, 桡侧。起于中府,止于 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11个穴位 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手 太 阴 肺 经 穴
肺 经 胸 穴 图
☻中府(LU1) 中府(LU1)
[类属 肺募穴 类属] 类属 [定位 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 寸,平第一 定位] 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 定位 肋间隙处。 肋间隙处。In the first intercostal space,6 cun , lateral to the anterior midline. [功效 宣肺理气,平喘止咳,清肺泻热 功效] 宣肺理气,平喘止咳, 功效
0.5— [操作] 向肘部斜刺0.5—0.8寸。 操作] 向肘部斜刺0.5 0.8寸
Puncture obliquely toward the elbow 0.5~0.8 cun.
☻列缺(LU7) 列缺(LU7)
简便取法:两虎口相交, 简便取法:两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 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中是穴。 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中是穴。
肺 经 上 臂 穴 图
☻尺泽(LU5) 尺泽(LU5)
[类属] 合穴 类属]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On the cubital crease,the radial aspect of the tendon , of the biceps m.of the arm. . [功效] 清肺泻热,舒筋利节,和胃降逆 功效] 清肺泻热,舒筋利节,
☻鱼际(LU10) 鱼际(LU10)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1. 中府*(Zhōngfǔ)肺之募穴出自《素问、离合真邪论》别名:膺俞府中俞中指中焦、中气;府、聚也;寓意为肺经起于中焦,天地之气所聚会之处。

脏气结聚之所、肺脾合气于心,故为中府【定位】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图1-1)。

图1-1【解剖】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1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功效:宣肺里气和胃利水【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等胸肺病证;②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下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可灸【配穴】(1)配风门、合谷、治寒热喉痹(2)配肺腧、云门、天府、华盖治外感咳嗽、哮喘(3)配意舍治胸满(4)配复溜治肺热咳嗽2. 云门(Yúnmén)出自《素问、水热穴论》云指云气、云物;即山川之气;门指肺脉所出之门户。

【定位】在胸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图1-1)。

图1-1【解剖】有胸大肌;皮下有头静脉通过,深部有胸肩峰动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的分支、臂丛外侧束、锁骨上神经中后支。

功效:肃降肺气止咳平喘【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等胸肺病证;②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不可向内下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配穴】(1)配肺腧:治咳嗽、气喘(2)配中府、隐白、期门、肺腧、魂魄、大陵治胸中痛、胁痛(3)配肺腧、膏肓、尺泽治肺痨咳嗽3. 天府(Tiānfǔ)出自《灵枢、本输》天为上,人之头、胸;府为聚,居住之处;肺为人身诸气之府、开窍于鼻、司呼吸、通天气。

【定位】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图1-2)。

图1-2【解剖】肱二头肌外侧沟中;有头静脉及肱动、静脉分支;分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

功效:宣通肺气清热散结【主治】①咳嗽、气喘、鼻衄等肺系病证;②瘿气;③上臂痛。

人体14经穴位拼音

人体14经穴位拼音

人体14经穴位拼音1,手太阴肺经: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中府zhōngfǔ、云yún门mãn、天tiān府fǔ、侠xiá白bái 、尺chǐ泽zã、孔kǒng最zuì、列liâ缺quē、经jīng 渠qú、太tài渊yuān 、鱼yú际jì、少shào商shāng2,手阳明大肠经:本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40穴):商shāng阳yáng 、二âr间jiān 、三间sānjiān 、合谷hãgǔ、阳溪yángxī、偏历piānlì、温溜wēnliū、下廉xiàlián、上廉shànglián、手三里shǒusānlǐ、曲qū池chí、肘髎zhǒuliáo、手五里shǒuwǔlǐ、臂臑bìnào 、肩jiān髃yú、巨jù骨gǔ、天tiān鼎dǐng 、扶fú突tū、口kǒu禾hã髎liáo 、迎y íng香xiāng3,足阳明胃经: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 :承chãng泣qì、四白sìbái 、巨髎j ùliáo 、地仓dìcāng 、大迎dàyíng、颊车jiáchē、下关xiàguān、头维tïuwãi、人迎rãny íng 、水突shuǐtū、气qì舍shâ、缺盆quēpãn、气qì户hù、库kù房fáng、屋wū翳yì、膺窗yīngchuāng、乳中rǔzhōng、乳根rǔgēn、不容bùrïng、承满chãngmǎn、梁门liángmãn、关guān门mãn 、太tài乙yǐ、滑肉门huárîumãn、天枢tiānshū、外陵wàilíng 、大dà巨jù、水shuǐ道dào 、归guī来lái 、气qì冲chōng、髀bì关guān、伏fú兔tù、阴yīn 市shì、梁丘liángqiū、犊dú鼻bí、足三里zúsānlǐ、上巨虚shàngjùxū、条口tiáokǒu 、下巨虚xiàjùxū、丰fēng 隆lïng 、解jiě溪xī、冲chōng阳yáng 、陷xiàn谷gǔ、内nâi 庭tíng 、厉lì兑duì4,足太阴脾经: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 本经穴位:隐白yǐnbái 、大都dàdōu、太白tàibái、公孙gōngsūn、商丘shāngqiū、三阴交sānyīnjiāo、漏谷lîugǔ、地机dìjī、阴陵泉yīnlíngquán、血海xuâhǎi 、箕门jīmãn 、冲门chōngmãn 、府fǔ舍shâ、腹结f ùjiã、大横dàhãng 、腹fù哀āi 、食shí窦dîu 、天tiān溪xī、胸xiōng乡xiāng 、周zhōu荣rïng 、大dà包bāo5,手少阴心经: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 本经穴位:极jí泉quán 、青qīng灵líng 、少shào海hǎi 、灵líng道dào 、通tōng里lǐ、阴yīn郄xì、神shãn门mãn 、少shào 府fǔ、少shào冲chōng6,手太阳小肠经:本经一侧19穴(左右两侧共38穴) 本经穴位:少shào泽zã、前qián谷g ǔ、后hîu溪xī、腕wàn骨gǔ、阳yáng谷gǔ、养yǎng老lǎo、支zhī正zhâng、小xiǎo海hǎi、肩jiān贞zhēn 、臑nào俞shū、天宗tiānzōng、秉bǐng风fēng、曲qū垣yuán 、肩jiān外wài俞shū、肩jiān中zhōng 俞shū、天tiān窗chuāng 、天tiān容rïng 、颧quán髎liáo 、听tīng宫gōng7,足太阳膀胱经:本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 本经穴位:睛明jīngmíng 、攒cuán 竹zhú、眉冲mãichōng、曲qū差chā、五处wǔchù、承光chãngguāng、通天tōngtiān、络却luîquâ、玉枕yùzhěn、天柱tiānzhù、大杼dàzhù、风门fēngmãn、肺俞fâishū、厥阴俞juãyīnshū、心俞xīnshū、督俞dūshū、膈俞gãshū、肝俞gānshū、胆俞dǎnshū、脾俞písh ū、胃俞wâishū、三焦俞sānjiāoshū、肾shân俞shū、气海俞qìhǎishū、大肠俞dàchángshū、关元俞guānyuánshū、小肠俞xiǎochángshū、膀páng胱guāng俞shū、中zhōng膂lǚ俞shū、白bái环huán俞shū、上髎shàngliáo 、次髎cìliáo 、中髎zhōngliáo 、下髎xiàliáo、会阳huìyáng 、承扶chãngfú、殷门yīnmãn 、浮fú郄xì、委阳wěiyáng 、委中wěizhōng 、附分fùfēn 、魄户pîhù、膏肓gāohuāng、神堂shãntáng、譩yì譆xī、膈关gãguān、魂门húnmãn、阳纲yánggāng、意yì舍shâ、胃仓wâicāng、肓门huāngmãn、志室zhìshì、胞肓bāohuāng、秩边zhìbiān、合阳hãyáng、承筋chãngjīn、承山chãngshān 、飞扬fēiyáng 、跗阳fūyáng 、昆仑kūnlún 、仆pú参cān 、申shēn脉mài 、金jīn 门m ãn 、京jīng骨gǔ、束shù骨gǔ、足zú通tōng骨gǔ、至zhì阴yīn8,足少阴肾经:本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本经穴位:涌泉yǒngquán 、然谷r ángǔ、太溪tàixī、大钟dàzhōng、水泉shuǐquán、照海zhàohǎi、复溜fùliū、交信jiāoxìn、筑宾zhùbīn、阴谷yīngǔ、横骨hãnggǔ、大赫dàhâ、气穴qìxuã、四满sìmǎn、中注zh ōngzhù、肓俞huāngshū、商shāng曲qū、石关shíguān、阴都yīndōu、腹通谷fùtōnggǔ、幽门yōumãn 、步廊bùláng 、神封shãnfēng 、灵墟língxū、神藏shãncáng 、彧中yùzh ōng 、俞府shūfǔ9,手厥阴心包经: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本经穴位:天tiān池chí、天tiān 泉quán 、曲qū泽zã、郄xì门mãn 、间jiān使shǐ、内nâi关guān 、大dà陵líng 、劳láo宫gōng 、中zhōng冲chōng10,手少阳三焦经: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本经穴位:关冲guānchōng 、液门yâmãn、中渚zhōngzhǔ、阳池yángchí、外关wàiguān 、支沟zhīgōu 、会宗huìzōng、三阳络sānyángluî、四渎sìdú、天井tiānjǐng、清冷渊qīnglěngyuān 、消泺xiāoluî、臑nào会huì、肩髎jiānliáo 、天髎tiānliáo、天tiān牖yǒu 、翳yì风fēng 、瘛chì脉m ài 、颅lú息xī、角jiǎo孙sūn 、耳ěr门mãn 、耳ěr和hã髎liáo 、丝sī竹zhú空kōng 11,足少阳胆经:本经一侧44穴(左右两侧共88穴)本经穴位:瞳子髎tïngziliáo 、听会tīnghuì、上关shàngguān 、颔hàn厌yàn 、悬颅xuánlú、悬厘xuánlí、曲qū鬓b ìn、率谷shuàigǔ、天冲tiānchōng、浮白fúbái 、头窍阴tïuqiàoyīn 、完骨wángǔ、本神běnshãn 、阳白yángbái 、头临泣tïulínqì、目窗mùchuāng、正营zhângyíng、承灵chãnglíng 、脑空nǎokōng、风池fēngchí、肩井jiānjǐng、渊腋yuānyâ、辄筋zhãjīn、日月r ìyuâ、京门jīngmãn 、带脉dàimài 、五枢wǔshū、维道wãidào 、居髎jūliáo 、环跳hu ántiào 、风市fēngshì、中渎zhōngdú、膝阳关xīyángguān、阳陵泉yánglíngquán、阳交yángjiāo 、外丘wàiqiū、光明guāngmíng、阳辅yángfǔ、悬钟xuánzhōng 、丘墟qiūxū、足临泣zúlínqì、地五会dìwǔhuì、侠溪xiáxī、足窍阴zúqiàoyīn12,足厥阴肝经:本经一侧14穴(左右两侧共28穴)本经穴位:大敦dàdūn 、行xíng 间jiān 、太冲tàichōng 、中封zhōngfēng 、蠡沟lígōu 、中zhōng都dū、膝关xīguān 、曲qū泉quán 、阴包yīnbāo 、足五里zúwǔlǐ、阴廉yīnlián 、急脉jímài 、章门zhāngm ãn 、期门qīmãn13,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人体奇经八脉之一,本经穴,1名1穴,计28穴本经穴位:长强chángqiáng 、腰yāo俞shū、腰阳关yāoyángguān 、命门mìngmãn、悬枢xuánshū、脊中jǐzhōng、中枢zhōngshū、筋缩jīnsuō、至阳zhìyáng、灵台língtái、神道shãndào、身柱shēnzhù、陶道táodào、大椎dàzhuī、哑门yǎmãn、风府fēngfǔ、脑户nǎohù、强间qi ángjiān、后顶hîudǐng、百会bǎihuì、前顶qiándǐng 、囟会xìnhuì、上星shàngxīng 、庭神shãntíng 、素髎sùliáo 、水沟shuǐgōu 、兑端duìduān 、龈交yínjiāo14,任脉:“奇经八脉”之一,“任”字,有担任,任养之意。

穴位治百病:手太阴肺经经穴

穴位治百病:手太阴肺经经穴

⽳位治百病:⼿太阴肺经经⽳⽳位治百病:⼿太阴肺经经⽳⼿太阴肺经经⽳⼿太阴肺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与肺、⼤肠、喉咙等器官的联系紧密。

如果把⼈体⽐喻成⼀个家,那么肺经⼀定是个称职的管家。

所有⼊⼝的⾷物,经过胃部的消化之后,哪些有⽤,哪些没⽤;哪些保留,哪些扔掉,都有它来掌握。

不仅如此,⼿太阴肺经还起到帮助肺⽓宜发,调理全⾝⽓⾎的作⽤,呼吸系统疾病都可以找它来帮忙。

⼿太阴肺经调呼疗吸的通脉⼿太阴肺经,主要功能是帮助肺⽓宜发,调理全⾝⽓⾎,是⼈体最为重要的⼀条经脉。

它不仅能够反映肺的疾病,⽽且还能够治疗和保健呼吸系统。

⼿太阴肺经的循⾏肺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左右共计22⽳。

其循⾏路线是从胸⾛⼿,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肠,然后回过来沿着胃上⼝,穿过横膈膜,⼊属于肺脏⽓管,从肺系(指肺与喉咙相联系的脉络)横出腋下,沿着上臂内侧前缘下⾏,进⼊⼨⼝(⼿腕部桡动脉搏动处,即中医把脉处),经过鱼际,沿着其边缘,到达⼤拇指末端。

肺经还有⼀条⽀脉,它从⼿腕⾻处的列缺⽳分出,⼀直沿着掌背⾛向⾷指指端,与⼿阳明⼤肠经相接。

⼿太阴肺经上的疾病肺经与肺、⼤肠、喉咙等器官的联系紧密,只要保证肺经的畅通⽆阻,就可以保证这些器官功能的正常。

⽽当肺经异常不通时,⼈的⾝体会出现以下这些⽑病。

外经病的症状是:沿肺经循⾏路线上,锁⾻上窝、上臂、前臂内侧上缘,有⿇⽊、疼痛、发冷、酸胀等异常感觉。

脏腑病的症状是:当本经经⽓出现异常时,会感到胸闷、咳嗽、⽓喘、⽓短、⼼烦不安;⽽⼜因为肺与⼝腔和⿐⼦相通,所以也会出现感冒、⿐塞、伤风怕冷、流涕等症状。

由于肺经主要联系着肺脏,因此这条经脉上的腧⽳都能够治疗咳喘、上⽓、烦⼼、咽喉痛等肺系疾病。

肺经与⼤肠经互为表⾥,所以如果⽣了肺病,还会影响到⼤肠的相关功能,进⽽发⽣便秘、泄泻等疾病。

由于肺在志主悲,所以肺经经⽓也有调节⼈的情绪的作⽤。

当情绪异常时,可以尝试着做⼀些有强⾝健体作⽤的⽓功和导引术。

中医针灸经络穴位图解(手太阴肺经)

中医针灸经络穴位图解(手太阴肺经)

中医针灸经络穴位图解(手太阴肺经)肺手太阴之脉《灵枢◎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臂骨下廉,出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之端。

”上臂骨下廉之“臂”字,原缺拟补。

中府本经承肝经足厥阴之气,内循胃口,上膈,属肺。

肺为呼吸外气之府库。

又以本经之气,由本穴出中达表,因名“中府”。

本穴原名“府中俞”,又名“膺中俞”,后人简称“中府”。

盖以本经之气由内府输出也。

即出纳外气,经气随之通行之过栈也。

本穴功用与云门略同。

俱能舒达内藏抑郁之气。

《针灸大成》谓治少气不得卧。

按中医病理,少气之人,多喜静卧。

今言不得卧,乃气郁于上,非气亏于中也。

刺本穴使气得升降,而疏利之也。

本穴为肺藏之募穴。

按“募”字之义,汇也,聚也。

古时招兵,曰募兵。

即聚集壮丁,而拣选之也。

按针灸治疗多在调气,如行气、导气、提气、降气,均以理气为务。

又针下有感谓之得气,捻转提插谓之行气,下针之时或在呼气,或在吸气;总不离乎调理其气。

故于穴位命名,多取气、水、云、天、海、泉、溪、泽。

虽曰丘、陵、关、室,亦怀通、降、容、泻之意。

•【特定穴】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取穴法】第1步:正立或正坐位,双手叉腰;第2步:在锁骨外侧下缘的三角窝处即是云门穴;第3步:从此窝正中垂直向下量1横指(大拇指指间关节部位的横径为1寸)处即为本穴。

•【主治病症】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症;②肩背痛。

•【艾灸参数】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45℃;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艾炷灸时间:5-7壮。

•【经验应用】①现代常用于治疗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

配肺俞主治外感和内伤咳嗽;配复溜主治肺阴虚之干咳、肺痨等。

②《马氏温灸法》:治肺结核等各种肺病,亦用于下肢水肿。

手太阴肺经经络腧穴学

手太阴肺经经络腧穴学

【注释】
(1)中焦--宋·王维一《铜入腧穴针灸图经》 注:“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谷 精微上注于肺”。 (2)胃口--《铜人》注: “胃口,谓胃之上口,赉门之位也。” (3) 肺系--元 ·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注:“谓喉咙 也。”喉咙,兼指气管而言。 (4)臑内-- 臑音闹。指上臂。屈侧称臑内,当肱二头肌部; 伸侧称臑外,当肱三头肌部。 (5)少阴--此 处指手少阴心经。 (6)心主--指手厥阴心包 经。 (7)臂内--臂,指前臂;内,指内侧, 即掌侧。 (8)上骨--“臂之上骨”指桡骨。 (9)廉--指侧边而言。 (10)寸口--腕后桡动 脉搏动处。 (11)鱼,鱼际--“鱼”或称 “手鱼”,今称“大鱼际”,“鱼际”即指鱼 的边缘部分。
【经脉病候】
• 是动则病 (1) ,肺胀满,膨膨而喘咳, 缺盆中痛 (2) ,甚则交两手而瞀 (3) , 此为臂厥 (4) 。
• 是(掌6主 中)肺 热,所 。烦生心病,者胸(满5,)臑:臂咳内,前上廉气痛,厥喘,喝 • 气盛 (7) 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
风,小便数而欠 (8) ;气虚 (9) 则肩 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10) 。
2、本经腧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共11穴。左 右对称。
3、本经主要病候以肺系疾病为主,以及上肢内 侧病变。
4、特殊作用 尺泽治胃肠病, 孔最治咯血, 列缺治头项病, 太渊治无脉症, 少商治急症、热病。
5、取穴要点:
6、中府、云门不可 深刺,以免伤及肺 脏,造成气胸,少 商治疗实热证时,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关节部位腧穴不宜 用直接灸。
【语译】
• 手太阴经别,从太阴经分出,进入腋下渊 腋的部位,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进入走 向肺部,散到大肠,向上浅出于缺盆部, 沿着喉咙,由此再合入于手阳明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经穴歌

一、手太阴肺经经穴歌

一、手太阴肺经经穴歌[日期:2009-04-22]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作者:未知[字体:大中小] (一)手太阴肺经经穴总歌1.手太阴肺经经穴穴名歌前胸中府出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循;孔最列缺经渠上,太渊鱼际少商端。

2.手太阴肺经经穴分寸歌距中六寸肺经行,中府前胸一肋平;肺系横行至腋下,三寸天府四侠白;尺泽肘弯纹凹处,孔最腕上一寸是;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取于寸口陷:太渊腕纹桡侧头,鱼际拇指本节后:斜出支脉交大肠,大指甲根止少商。

(二)手太阴肺经经穴各歌1.中府中旁六寸一肋平,中府肺经募穴称;胸膺痛闷能消解,肺胀肩凝咳喘宁。

取穴: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针灸法:向外斜刺0.5-O.8寸;可灸。

功用:宣肺止咳,理气止痛。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胀满,烦闷气逆,咽喉痛,肩背痛。

临床运用:①配肺俞、膻中治疗感冒咳嗽、鼻塞、哮喘。

②配意舍治疗胸满、气短、噎塞。

③配内关治疗胸部胀痛。

④配风门、合谷治疗寒热、喉痹。

⑤配阳交治疗突发性失音、喉炎。

文献报道:针刺中府、大椎、孔最治疗支气管肺炎;配膻中、尺泽治疗支气管哮喘都有较好的疗效。

隔蒜灸中府、肺俞等穴治疗肺结核有辅助作用。

提示:本穴为治疗咳嗽、胸痛的常用穴位。

注意:针刺时应向外上方斜刺,不可向内深刺,以免损伤肺脏。

2.云门云门锁骨下端寻,肺气不宣咳可针;胸痛心烦和哮喘,肩麻臂痛苦难堪。

取穴:胸前壁外上方,距前正中线6寸,锁骨端外缘凹陷中。

针灸法:斜刺,针0.3—0.5寸;可灸。

功用:清肃肺气,止咳除烦。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烦满,肺痈,肩背痛。

临床运用:①配肩髑、肩髂治疗肩痛。

②配孔最、肺俞治疗咳嗽、气喘。

③配期门、肺俞、大陵、隐自治疗胸胁痛。

④配肺俞、尺泽、膏肓治疗肺痨咳嗽。

文献报道:针刺云门、孔最穴治疗急性支气管炎;针刺云门、俞府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痰多、咳嗽、气喘、烦满呕吐;针刺云门、秉风治疗肩周炎、颈椎病都有较好的疗效。

注意:不可向内深刺,以免损伤肺脏。

中医经络之-1、手太阴肺经-完整版

中医经络之-1、手太阴肺经-完整版
*
列缺 Lieque(LU 7)
*
【配穴】:
01
配风池、风门、合谷,有疏风解表止咳的作用,主治感冒,咳嗽,头痛,项强。
02
配照海,有降气平喘利咽的作用,主治咳喘,咽喉疼痛。
03
*
经渠 jinqu(LU 8)
*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02
【取法】
03
04
伸臂仰掌,于尺泽与太渊的连线上,距太渊穴7寸处取穴。
06
手太阴经之郄穴。
*
孔最 Kongzui(LU 6)
*
【功用】清热止血,润肺理气。
1
【主治病症】
2
呼吸系统疾病:肺结核咯血,咽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3
运动系统疾病:肘臂痛,手关节痛。
4
【刺灸法】
5
刺法: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前臂部放散。
*
二、主治概要 1.主要病候: A 脏腑病:咳嗽、气喘、胸部胀满、咽喉肿痛 B 经脉病: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 寒冷、疼痛。 2.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喉、胸、肺部病证,以及经脉 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
手太阴肺经
*
*
【配穴】:
太渊 Taiyuan(LU 9)
*
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
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
鱼际 Yuji(LU 10)
*
【定位】
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并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02

经络穴位解读——手太阴肺经的主要穴位

经络穴位解读——手太阴肺经的主要穴位

经络穴位解读——手太阴肺经的主要穴位经络穴位解读——手太阴肺经的主要穴位原创2020-11-27 09:03·牛奶和奶牛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十二正经的起始经脉——手太阴肺经。

先从名字作解读:“手”点出了这条经脉的主要循行路线,是在手臂上;“太阴”是这条经脉的属性,因为中医里的阴阳都可以继续往下划分,按照大小将可以阴划为三个层面:少阴(小)、太阴(大)、厥阴(极);“肺”是点出了该经所属的脏腑为——肺。

肺经的循行路线是:起自中焦,向上绕过胃口进入胸廓,然后从胸部走向手臂内侧,一路向下行至拇指。

这条经脉上共有十一个穴位,肺胸部有两个,其余的都在手臂上。

本经的十一个穴位中,比较重要而且常用的共有四个:从上到下分别是尺泽、列缺、鱼际、少商。

接下来我们逐一介绍这几个穴位的功效和应用。

尺泽:位于肘窝部,具体的定位是肱二头肌腱的外侧。

尺泽穴的功效可以分成三大方面,治疗咳喘、退热、降血压。

首先,作为肺经上的重要穴位,尺泽对于咳嗽、咳痰、气短等病症,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临床上不论是肺部炎症,还是咽喉支气管炎症,也不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病性寒、热、虚、实,都可应用。

针刺、放血全都可以,甚至用手指按压也可以产生很好的疗效。

其次,尺泽穴对于外感疾病引起的发热,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这一点许多人容易忽视,在临床上对于感冒初期,见到发热、咳嗽、咽痛等情况,在尺泽、大椎穴放血3——5滴,然后再用艾条灸15分钟,最后再喝一杯热水,这些症状很快就可以缓解,效果远胜过吃药打针。

最后,在尺泽穴放血,配合委中穴放血,(使用刺血后拔火罐的方法治疗),对于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

据有关资料的统计,放血后即刻的降压作用能达到高压下降10—20毫米汞柱,低压降低5—10毫米汞柱。

限于篇幅,今天我们先了解尺泽穴的应用,接下来我将继续解读另外几个重要穴位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手太阴肺经经穴
【手太阴肺经】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nào,人的上肢。

)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灵枢•经脉》
本经一侧有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胸前外上部,共11穴,两侧合计22穴。

依次为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各穴位取穴见图。

(1)中府
[解剖]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配伍]配尺泽治咳嗽;配肩髎治肩痛。

[刺灸法]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附注]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2)云门
[解剖]有胸大肌,皮下有头静脉通过,深部有胸肩峰动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的分支臂丛外侧束、锁骨上神经中后支。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痛。

[配伍]云门、中府、隐白、期门、肺俞、魂门、大陵,主胸中痛。

[刺灸法]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3)天府
[解剖]肱二头肌外侧沟中;有头静脉及肱动、静脉分支;分布着臂外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

[主治]气喘,鼻衄,瘿气,臂痛。

[配伍]配曲池治疗臂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

(4)侠白
[解剖]肱二头肌外侧沟中;当头静脉及桡动、静脉分支;分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当肌皮神经经过处。

[主治]咳嗽,气喘,干呕,烦满,臑痛。

[配伍]配曲池,肩髎治肩臂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

(5)尺泽
[解剖]在肘关节,当肘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配伍]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阴经所入为“合”。


(6)孔最
[解剖]有肱桡肌,在旋前圆肌上端之外缘,桡侧腕长、短伸肌的内缘;有头静脉、桡动、
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配伍]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

[刺灸法]直刺0.5~1寸。

[附注]手太阴经郄穴。

(7)列缺
[解剖]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配伍]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

[附注]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8)经渠
[解剖]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有旋前方肌当桡动、静脉外侧处;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配伍]配肺俞,尺泽治咳嗽。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9)太渊
[解剖]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展长肌腱内测;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配伍]配尺泽,鱼际,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无脉症。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附注]手太阴经所注为“输”;肺经原穴;脉会太渊
(10)鱼际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

[配伍]配孔最,尺泽治咳嗽,咳血;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手太阴经所溜为“荥”。

(11)少商
[解剖]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配伍]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阴经所出为“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