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教育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词赏析荟萃 苏教版
![【教育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词赏析荟萃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78d020bbcd126fff7050b2e.png)
江苏省淮安市范集中学2015-2016年度语文九(上)古诗词赏析荟萃《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赤胆忠心。
2.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赏析“晓”“宵”的妙处。
一“晓”一“宵”画龙点睛,一方面描写了军情之紧张急迫,一方面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展现在读者面前。
3.“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用典的作用。
借用西汉傅子介的故事,充分表现守边将士的赤胆忠心,又增强全诗其高昂振奋的情绪。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如何理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借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诗一开始用月黑之夜大雁被惊高飞,来衬托敌军溃败夜逃的情景;三四句写将军率领轻骑冒雪追敌,“大雪满弓刀”这一细节,既写出了环境的极度恶劣,更突出了将军的英勇刚毅。
2.分析“逐”和“满”两个词的妙处。
逐:追逐,指边防守军准备追击逃跑的单于部队。
满:大雪突降,刹那间落满了弓刀。
两个动词,前一个写边防将士的警惕与果敢,后一个写环境的恶劣,两相映衬,表现守边将士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精神。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开头的艺术手法分析:开头用比兴,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点出了恋爱的主题,贴切而有深意,匠心独具。
苏教版语文九上诗歌赏析
![苏教版语文九上诗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2451ca5022aaea998f0faf.png)
《相见欢》李煜(南唐)主题: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所表现的是他被囚禁后失去自由,亡国之痛,离愁别恨。
1、上阕:“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神态、动作)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寂寞、哀愁。
2、“月如钩”,(比喻、情景交融)是作者西楼凭楼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孤独一人的作者,孤独、寂寞、哀愁跃然纸上。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情景交融、拟人)俯视楼下,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缺月、梧桐、深院、清秋,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充满哀愁的图画,写出词人失去自由、囚禁生活的孤独凄凉。
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4、下阕:“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倒装,比喻以麻丝喻离愁,化抽象为具体,)表现内心无法排遣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突出离愁别恨的深重。
5、“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滋味”用通感,借味觉来写愁,饱含辛酸、极其沉痛。
是离愁别恨、亡国之痛。
《浣溪沙》晏殊(宋)主题:诗人徘徊小园香径,借夕阳、归燕、落花,把自然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自然结合,表达人事变迁的惆怅、时光易逝的痛惜,感时伤春的情怀。
1、“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偶、哲理)”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
描绘易逝的春光,表达感时惜春,人生无常的惆怅。
揭示人生易逝,轮回无穷的哲理《龟虽寿》曹操(东汉)主题:曹操为了安定东北边境,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率军征伐乌桓,取得胜利。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上下古诗词鉴赏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上下古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5bde61f6551810a6f52486e9.png)
九年级上下册古诗词鉴赏九年级(上)1《关雎一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莱,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莱,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思想内容】本诗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艺术特色】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托深远,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另外还采用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2《蒹葭一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1]。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思想内容】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
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与想像、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强烈喜爱之情.【艺术特色】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3《相见欢一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上阕:写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下阕:抒怀)【思想内容】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写幽囚生活的孤独、寂寞愁苦的心境,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名句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这三句是说,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以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
离愁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词人把它写的很形象,“丝”与“思”谐音,以丝喻相思,用有形的丝缕比喻无形的愁丝,形象的写出了愁丝的难以排解。
剪不断,理还乱”,现在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
苏教版九上诗歌赏析完整版
![苏教版九上诗歌赏析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9a643641eb91a37f1115ce9.png)
苏教版九上诗歌赏析《气象物候》1、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一句表现了战士们怎样的情怀?“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2、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了不禁肃然起敬,为之击节赞叹。
3、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手法是反衬和用典。
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
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4、任选一个角度对本诗作点赏析。
例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5、《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6、诗中“怨”的内容是什么?“何须”二字有什么意味?①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②“何须”有宽解婉劝之意。
虽然将士有思乡之怨,但也意识到戍边的责任重大,这二字使全诗基调悲中有壮,悲凉中有慷慨。
7、品析“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没有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而用侧面烘托,没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情景,所谓“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扣人心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8、《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
古诗词赏析讲评课(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赏析讲评课(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3146d7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7b.png)
古诗词赏析讲评课(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赏析讲评课(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赏析讲评课(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以苏教版九年级必修的古诗词为教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知识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智慧,弘扬中华文化。
2.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格律、意象等,了解古人创作古诗词的背景及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并感受诗词的情感和思想。
3. 教学策略针对不同的古诗词,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比如,针对情感类的诗词,可以用情感化的方式去讲解,引导学生深入体悟诗词中的情感;针对抒情类的诗词,可以借助音乐、绘画等对应的艺术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意境,提高对其鉴赏能力。
4. 教学流程设计(1)导入:让学生看一幅古代诗词画,有音乐伴奏,先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感官。
(2)讲授:针对苏教版九年级必修的古诗词进行逐一讲解,侧重讲解古诗词的背景,形式特点,艺术内涵等方面。
(3)感悟:让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知识,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谈谈自己对这些诗词的理解、感受等。
(4)解读:学生自选一首感兴趣的古诗词进行解读,分享给大家。
(5)小结: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回答问题,发表自己对古诗词创作的看法。
5.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策略比较多样,灵活性较高,从情感化、视觉化等多个方面进行讲解,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古诗词的美,从而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讲授时需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多加思考和讨论,使整堂课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采用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流程设计,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诗词鉴赏整理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诗词鉴赏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79a7c360066f5335a81215e.png)
九年级诗词鉴赏(上)《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李白《塞下曲》“宵眠抱玉鞍”中的“抱”能否换成“枕”?“抱”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将士们只能抱鞍打盹,一有警情,“抱鞍”者即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故“抱”更合军中习惯,较“枕”准确。
(2)请从诗中举例说明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诗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分析:农历五月正是盛夏季节,但天山都是非同寻常的寒冷,这反映了气候的高下差异。
(3)尾联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将士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和无怨无悔驻守边关的赤胆忠心。
(4)请赏析颈联的妙处。
(1)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紧承前意,生动传神描写出了当时军旅生活的紧张气氛;(2)“金鼓”声声,烘托出战争的紧张气氛和严明军纪;(3)“晓战”、“宵眠”用词精准,突出战争的紧张状态;(4)“抱”一词用得更为传神,烘托出军营枕戈待旦的高度戒备状态。
(5)对李白的《塞下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诗歌开头两句,抓住环境、气候的特点,描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为下文作了铺垫,表现诗歌的主旨。
B、第五、六句运用对仗,选取了一天的军旅生活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战士奋勇杀敌报国的精神面貌。
C、皑皑的白雪,凛冽的寒风,幽怨的笛声,惨烈的厮杀,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态度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D、这首诗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和化用“楼兰”这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杀敌的满腔豪情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6)诗歌中“折柳”一词语意双关,请作具体分析。
将士们常年驻守在边关,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春风杨柳的景致,所以只能奏起《折杨柳》的曲子。
“折柳”既指《折杨柳》这首曲子,又指内地那杨柳依依的春天景致。
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1—2两句极富暗示性,你从中体验到什么,请分点写出。
苏教版九年级古诗文鉴赏及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古诗文鉴赏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e94a4f852458fb770b563a.png)
九年级古诗文赏析【考查内容】九年级上1.《塞下曲六首》(李白)P39页2.《凉州词》(王之涣)P40页3.《塞下曲》(卢纶)P41页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苏轼)P42页5.《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99页6.《相见欢》(李煜)P207页7.《浣溪沙》(晏殊)P209页8.《龟虽寿》(曹操)P247页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P244九年级下1.《饮酒》(陶渊明)P59页2.《行路难》(李白)P62页3.《游山西村》(陆游)P64页4.《观沧海》(曹操)P191页5.《江城子·密洲出猎》(苏轼)P192页6.《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P195页【指点迷津】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主观分析题(包括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
一、复习指要(一)鉴赏字词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其一》刘禹锡)(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课件:诗歌赏析(共26张PPT)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课件:诗歌赏析(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094de5ae45c3b3566ec8b0e.png)
古诗常见考点
1、理解诗意型 2、品味语言型 3、赏析技巧型 4、描绘画面型 5、领悟情感型
古诗常见考点
1、理解诗意型 2、品味语言型 3、赏析技巧型 4、描绘画面型 5、领悟情感型
课前诊断
1、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那 里?
错误答案示例:增强语言的节奏感,烘托环 境的孤寂 诊断结果:不会答
古诗常见考点
村夜 白居易(2013扬州卷)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9.(1)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那 里?(3分)
语言赏析
(2)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 句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3分) 描绘画面
领悟情感
古诗常见考点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 ,故乡七十五长亭。 【注】①呜轧(yà ):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 里一驿,每驿有亭。 理解诗意(情感) (1)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 3分) (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 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 有什么作用?(3分)
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 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 (3分)
“七十五”以较大的数目写出了诗人家乡的 遥远(1分),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因思乡 而产生的惆怅(或落寞、失落、怅惆等) 之情(2分)【评分要点及说明】写出“家 乡遥远”给1分,写出“思乡之情”给2分。 意对即可。
诗歌赏析
【诗歌备考的几个环节】
读懂
鉴赏
表述
如何读懂古诗词
【怎样才算读懂?】
1. 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诗句大意: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景物
苏教版九年级诗词鉴赏(上)
![苏教版九年级诗词鉴赏(上)](https://img.taocdn.com/s3/m/d8701f7d9b6648d7c1c746bc.png)
九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后来的鉴赏家都以为上阕中的“锁清秋”的“锁”字最是绝妙。
请简析这一“锁”字在写景、抒情方面的绝妙之处国破家亡,又在悲秋的季节,在想想以前是何等风光,现在尽然连忧愁都无处发泄。
“锁”是写实和写虚的完美结合,写实是被软禁,写虚就是惆怅无处发泄。
被“锁”者,实非“秋”,而是“人”。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何妙处?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答:以丝缕比喻离愁,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纠缠着人,无法摆脱。
现在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处理。
(3)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
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
(4)、上片写景,有何作用?答: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
(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被幽禁的孤独、寂寞、愁苦之情。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或诗人在“小园香径独徘徊”中,见到了和想到了哪些意象?)(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的感伤,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答:描写了亭台、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孤寂惆怅、忧郁愁闷的氛围。
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da14d6da38376baf1faed0.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一、塞下曲·五月天山雪(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2、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答:手法是反衬和用典。
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
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3、任选一个角度对本诗作点赏析。
答:例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4、“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反映了怎样的物候现象,为什么会这样?答:适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浪漫的鲜花,这是有与高二、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回答问题。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①,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①此句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⑴诗中“怨”的内容是什么?答: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⑵“何须”二字有什么意味?答:“何须”有宽解婉劝之意。
虽然将士有思乡之怨,但也意识到戍边的责任重大,这二字使全诗基调悲中有壮,悲凉中有慷慨。
(3)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上”。
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
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
(4)这首诗如一幅画卷。
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答: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答: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诗词赏析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d16ee0f121dd36a22d8250.png)
个性化教学设计教案教师姓名上课日期学生姓名年级学科语文课题诗词赏析学习目标理解并能够赏析诗词教学重点1、能够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2、能够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
3、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
4、诗中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理解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
教学难点诗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教学过程【知识点1】【诗词赏析及理解】塞下曲六首·其一唐代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解析: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雪花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靠着马鞍入眠,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写的是农历五月天山的景象,它说明了物候的高下差异。
在大气中从地面往上升则气温下降,平均每上升200米,温度要降低1℃。
【赏析】《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
李白所作共六首,此为其第一首。
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
像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
“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
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
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
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
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
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
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最新苏教版九年级上下册古诗词曲赏析资料
![最新苏教版九年级上下册古诗词曲赏析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52934ae05087632311212fb.png)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古诗词曲赏析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首句起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此句统摄全篇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为一篇中心,全篇写追求过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抒写单相思之苦,一往情深,但哀而不伤。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后两章是想象,自己与淑女两情相悦,弹琴鼓瑟,亲近友好的情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和敲锣打鼓把姑娘娶进家门的热闹欢乐场面。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思想感情:通过描绘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现了他对美满婚姻期盼感情基调:健康明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练习: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至春秋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整部诗集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部分,并多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中考古诗赏析复习之边塞诗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中考古诗赏析复习之边塞诗](https://img.taocdn.com/s3/m/cf10a48fda38376baf1faeb1.png)
——边塞征战类古诗赏析
分类知范围
边塞征战类
中考古诗归类
王维《使至塞上》 李贺《雁门太守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即景抒情诗
王湾《次北固山下》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杜甫《望岳》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商隐《无题》 杜甫《春望》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经·关雎》《诗经·蒹葭》
用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抒发什么情感
主旨情感 通过描绘雄奇壮
美的边塞风光,表达了诗人 的欣喜之情,乐观、开朗的 情怀。
描写了 \抒发了\表达了
(三)寻法破题我来做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作业
即景抒情诗
王湾《次北固山下》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商隐《无题》 杜甫《望岳》 杜甫《春望》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诗经·关雎》《诗经·蒹葭》
选择你喜欢的古诗两到三首,运用课堂上学 习的方法赏析诗歌,并总结即景抒情类诗的特点。
想象联想
内容画面 雪花给树木披上银
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
描摹景物 展现特点
一夜之间催开了万树的梨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写作手法 比喻手法,以春景写冬景,
将眼前的冰天雪地幻成一片生机勃勃的 明媚春光。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 人。既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乐观、开 朗的情怀,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 光。
归纳析考点
边塞征战类古诗赏析
(一) 吟哦讽诵我来试
《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三首 边塞诗,在诵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初中语文(苏教版)古诗词及赏析
![初中语文(苏教版)古诗词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aff232b90d6c85ec3ac6c7.png)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作者简介: 王湾(公元693年~751年),是唐代诗人。
字号不详。
洛阳)人。
玄宗先天年间(712年~713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
开元五年(717年)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
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
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后来不幸去世。
诗意: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行。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才到达,请问归雁什么时候飞到洛阳边。
主旨: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
名句赏析: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
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
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
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
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
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
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
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
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一、塞下曲五月天山雪(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2、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答:手法是反衬和用典。
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
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3、任选一个角度对本诗作点赏析。
答:例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4、“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反映了怎样的物候现象,为什么会这样?答:适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浪漫的鲜花,这是有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二、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回答问题。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①,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①此句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⑴诗中“怨”的内容是什么?答: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⑵“何须”二字有什么意味?答:“何须”有宽解婉劝之意。
虽然将士有思乡之怨,但也意识到戍边的责任重大,这二字使全诗基调悲中有壮,悲凉中有慷慨。
(3)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上”。
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
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
(4)这首诗如一幅画卷。
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答: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答: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四、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从诗中的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描绘的是早春的景色?答:三两先知短欲上2、诗中哪些句子是作者的想象?这样写有什么妙处?答:“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暖”、“欲”是画面所找不到的,作者借助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面中的景物变得生机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3、“春江水暖鸭先知”也反映了一定的哲理意义,你知道吗?答:敢为人先,勇于探索者才能获得真知。
七、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谈谈你对词的上阕中表现的景与情的认识。
答:景是凄冷秋夜、如钩残月,梧桐遮蔽下的幽深小院构成的孤寂凄凉之景;情是被幽禁的作者的浓重愁情。
清景中人,人眼中景,彼此烘托渲染,使景与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环境气氛,愁苦之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2、词的下阕用了的修辞手法,用来写离愁,形象地表现离愁的。
答:比喻一团乱丝线(丝) 纷繁杂乱,无端无绪,难以解开。
八、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诗是怀人之作,从哪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来?答: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答出2句即可)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落寞、孤独3、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你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新”与“旧”对比;(“去”与“来”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与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
(“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4、“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伤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伤别,这两句融合全篇的作用是什么?答:将景物与人事紧密联系,景中寓情,赋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地抒写了伤别之情。
九、《相见欢》(词)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赏析】(1)“无言”、“独上”可见词人之浓重愁情。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寂寞者,实非梧桐深院,人也。
“锁清秋”,被“锁”者,实非“清秋”,亦人也。
这一句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寂寞、凄凉。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词人直抒胸臆。
运用比喻将抽象的离愁具体化,写出了离愁的纷繁和难以解开。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句,写出离愁的滋味,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而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
【试题链接】-⑴词的上阙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结合词的内容加以分析。
答:词的上阙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痛苦的内心世界。
“无言”、“独上”写出了诗人痛苦的内心。
“月如钩”,.借缺月象征人的缺憾。
“清秋”,“寂寞”者、被“锁”者,词人也,写出了词人的悲愁无尽,内心的寂寞、痛苦。
⑵这首词对“离愁”的描写为后世词家极口称道。
结合词的内容,说说词人是怎样把抽象的离愁写得具体、可感的?答:运用比喻。
“剪不断,理还乱”,用丝缕来比喻愁思,写出了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
十、《浣溪沙》(词)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两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1)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
词的上片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时光的易逝;下片则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的感叹。
(2)“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试题链接】⑴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的诗人,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伤别怀旧的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⑵从风格上看,这是一首婉约词。
⑶卜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旬,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这两句好在哪里?对偶:这一句时仗工整,音韵和谐,画面生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十一、《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尽时。
腾蛇乘雾,终为士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1)写遮诗时,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鸟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他已经五十三岁了。
想起人生路程,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迷信盛行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
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
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不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吗!(3)这是一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四言诗。
全诗体现了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尤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千百年来曾引起无数读者的感慨和共鸣。
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1)狐裘不暖锦衾薄裘:____________ 衾:__________(2)散入珠帘湿罗幕罗幕:__________(3)都护铁衣冷难着着:____________(4)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___________ 阑干:___________答:(1)皮衣被子(2)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子(3)穿(4)沙漠纵横交错的样子2、诗歌怎样描写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答:诗人写雪后苦寒,主要从侧面抓住典型事物,而且不断变换角度。
由夜晚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到白天帐外“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直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最后又写到辕门外“风掣红旗冻不翻”。
作用: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3、试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全诗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答: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写法上: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答:“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
“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
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
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
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
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5、“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答: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