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对河南的启示

合集下载

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主要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个区域。

1. 东部地区:以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浙江为代表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化进程较快,高端服务业和制造业集聚,科技创新能力强。

2. 中部地区:以湖北、湖南、河南、四川等地区为代表,处于工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过渡期,发展潜力较大,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较快,基础设施和环境修复项目的建设较为重要。

3. 西部地区:以新疆、青海、贵州、云南等地为代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优势,适宜发展绿色能源、旅游、跨境贸易等产业,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仍处于起步期。

4. 东北地区: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为代表,处于转变资源型经济的转型期,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等困难,但具有较好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和文化底蕴,对于优化区域发展具有潜力。

影响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1. 国家政策调控:国家出台的经济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城市化政策等对中国“四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地方政府管理:地方政府对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的管理和监督,对于协调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3. 人才和科技创新: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四化”发展至关重要。

4.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间竞争: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地区互相竞争的压力加剧,但同时也为各地区提供了机遇。

综上所述,要实现中国“四化”协调发展,需要国家政策调控、地方政府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间竞争等方面的相互支持和协力配合。

纵向和横向降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推进全国“四化”同步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发展在当今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新型城镇化建设,旨在推动城镇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这不仅包括城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如交通、能源、通信等,还涵盖了产业的优化升级,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向城镇聚集。

在城镇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城镇不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场所,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创新和机遇的空间。

然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一些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和规模,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导致城镇特色缺失,生态压力增大。

此外,人口的大量涌入给城镇的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教育、医疗、住房等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乡村振兴战略则聚焦于农村的发展,旨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村成为美丽宜居的家园。

此外,乡村振兴还注重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乡村文明,让乡村充满独特的魅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

当前,农村面临着人口外流、老龄化严重、产业发展滞后等诸多挑战。

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镇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这些都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发展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一方面,城镇化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持。

城镇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村产业的升级,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可以为城镇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农村的发展可以缓解城镇的资源压力,为城镇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支撑。

为了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需要加强统筹规划。

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将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纳入统一的战略框架,避免各自为政。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问题浅析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问题浅析

提升建设 品质转变 。四是社会管理理念落后 、社会管理手段单 薄 、社会
管理法规缺位 、社会管理人才缺乏等一系列 问题更加突 出,影 响新型城
镇化和谐发展 目标 的实现 。 4 、资源利 用方式亟 待转 变。新 型城 镇化 、新 型工 业化进 程加 快 , 用地需求快速增长 ,加上国家实行较 为严格 的管理政策 ,土地供需 矛盾 习 益 突出。但是 ,土地利用方式粗 放加剧 了用 地紧张 。河 南省 2 O多家 省级产业集聚 区中,饱和度 最高 的达 到 8 5 % ,最低 的仅 3 2 % ,多数 饱 和度不足 5 0 %。同时 ,生态环境脆 弱和环境容量不足也是新型城镇化不 能忽视 的制约因素。在转型发展期 ,河南 以资源型为主的偏重 的T业结 构在短期 内仍然存在 ,产业结构 的不合理加重了经济的高碳发展 ,新 型 城镇化 引领 “ 三化 ”协调 发展必 须在 资源环境 制约加 剧的情 况下来 运 行。 5 、体制机制障碍仍 然存在。新型城镇化 推进及其 引领作用 发挥 的 体制机制障碍表现在六 个方 面:一是 区域之间规划协调机制不健全 。二 是土地制度改革缺乏顶层设计 ,现行一系列土地 制度创新 的效 果受到抑 制 ,无法发挥。三是城 乡分割 的二元体制尚未完全 打破 ,以户 籍制度为 核心 ,包括就业、就 医、就学 、养老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性 障碍 造成进城 农村居 民无法享受到均 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 障。四是行 政区划调整不 能满足新型城 镇化 的要求 ,市县同城问题 也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五是城 镇公用设施投融 资体制改 革亟待 突破。六是 城镇化 统计 考核 体系不 完 善 ,不能全面评价城镇化的发展水平 , 也不 能及时发现城镇化进 程中 的 薄弱环节和存在 问题 。 三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及 建议 ( 一 ) 完善 现 代 城 镇 体 系 1 .构建 “ 核心 +亚城市群 +放射状 发展轴线 ” 的中原城市群 空间 组织框架。第一 ,加速郑汴都 市区的发展 ,形 成河南省 的核心增 长极 , 加强洛阳作为 副中心的发展。第二 , 根据城市群发育程度 ,构建郑汴 焦 新亚城 市群 、豫北亚城市群 、许平漯南亚城市群 、洛济三亚城市群 和黄 淮亚城 市群等五个亚城市群。第三 , 构建东西南北 四个方向的 “ 米 ”字 型城镇 空间发展轴线 。 2 .强化 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 的组团式发 展。近期 ,各个城 市 的中 心新商务 区规划陆续获 批 、开始建 设。在 以中心城市 市 区为中心 的 3 O 公 里的范 围内,分布着和中心城市关系密切的周边卫星城镇 ( 县城 、县 级市市 区和特定功能区) 。通过城 市中心商务 区的发展 ,强化中心城 市 的商业服务功能 , 藉此 可强化 中心商务区和周边城镇 的联系 ,同时也可 以加速 中心城市的增 长。 3 .实现城市与产业集 聚区 、城市新 区互动发展 。河 南省共 规划建 设了1 8 0个产业集 聚区,每个省辖市 、县均有产业 集聚区。每个县市 中 心城 区通过商业 、金融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工业 的发展 承担区域增长 核心的功能 ,产业集 聚区通 过特色产业 的集聚发展 承担产业 发展功能 , 城市新 区通过三化协调 、城 乡统筹 ,探索新型城镇化 的实践模式 。 ( 二 ) 提 升 城 镇 功 能 1 .打造全省核心增 长极——郑 汴都市 区。作为全 省的增 长极 ,郑 汴都市区主要承担着 区域经济增长的组织和带动作用 ,对周 围区域具有 辐射带动作用。其承担着作为 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 、金融 中心 、技术研 发 和 扩 散 中心 的 功 能 。 2、提 升地 区性 中心城市辐射 带动作用 。在 中心城市组 团式发 展战

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

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

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发布时间:2012-12-04 10:23 来源:农民日报摘要: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用“四化”同步将我国现阶段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任务统一起来、协调起来,体现了一种系统化思维、顶层设计、全面推进的改革发展新思路。

“四化”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又与我国现阶段几大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用“四化”同步将我国现阶段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任务统一起来、协调起来,体现了一种系统化思维、顶层设计、全面推进的改革发展新思路。

“四化”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又与我国现阶段几大战略紧密相连,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内容,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在。

“四化”都值得深入研究,这里我想重点探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是我国现在所面临的富有时代特点的新任务,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无法绕开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必须把这些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突出问题综合起来考虑,才能顺利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乡村生活生产方式转化为城镇生活生产方式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能回避农业现代化,只有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才能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而真正走向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要求实现农村土地的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流转、现代化发展,是未来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

农业现代化有利于解放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用更少的农村劳动力就能解决粮食生产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农业现代化使更多人可以进入城市,享受城市文明,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即使是仍然留在农村的人口,也可以通过农业生产关系的再变革,农业生产方式的再创新,以农业工人的身份从事生产,不但会有较高的收入,也可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实现在农村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高品质生活。

河南农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河南农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河南农业发展趋势与挑战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河南作为中国的中部省份,在农业发展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然而,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这些挑战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和解决。

本文将探讨河南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1.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河南农业产业结构需要不断优化。

过去,河南以粮食种植为主导,忽视了农产品的多样性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如今,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发展高效、多元的农业产业链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2. 科技创新与智慧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

在河南,科技创新已经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包括种植、养殖、农机具等方面。

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3. 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通过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产品的营养价值,满足市场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需求。

4.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当前农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河南应进一步加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农业与农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5. 特色农产品的培育与推广河南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各种特色农产品。

通过培育和推广河南的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可以打破价格壁垒,增加农民的收入。

此外,加强农产品的品质监管和质量溯源,也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和信誉的重要举措。

面对这些趋势和挑战,河南应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同时,政府应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扶持力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河南农业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正确的引领下,河南农业将迎来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发展。

国内“三化”协调发展经验及对河南镜鉴

国内“三化”协调发展经验及对河南镜鉴

国内“三化”协调发展经验及对河南镜鉴摘要:苏南、天津和成都在“三化”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在产业结构、土地使用和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给河南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结合河南省省情提出了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三化”协调发展;经验借鉴;河南省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0-2448-04中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推进的战略部署。

河南省的战略定位则是在全国建立”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河南省承担国家粮食核心区重任,面临农村人口众多、工业化和城镇化受土地制约等严峻问题。

如何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河南省抢抓产业转移战略机遇,破解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制约的根本出路。

国外的“三化”协调发展经验是从国家角度为“三化”协调提供借鉴,但河南省在现有国家政策及条件下,更需要寻求操作层面的经验,因此审视国内“三化”协调发展的典型经验,为破解城乡发展差距,更好更快地推动“三化”协调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1 国内“三化”协调发展的实践1.1 苏南“三化”发展模式“苏南模式”的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村一方面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以自身的能动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动力,并通过向城镇渗透和展延,为城镇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和市场,从而实现城乡互补、互助,直到城乡统筹发展[1]。

具体而言,苏南各个地区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乡镇企业,以乡镇企业带动城镇化发展。

苏南地区结合自身情况发展特色经济,如江阴的板块经济、常熟的专业市场经济、太仓的港口经济、昆山的外向型经济、吴江的民营经济、张家港的集团规模经济等,并在特色区域形成其发展优势。

大量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吸引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改变了苏南地区单一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与此同时促进了苏南小城镇的建设。

对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对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展奠定 了基 础 。
农业 , 解放 大 量农 村 劳 动力 成 为产 业
以确保粮 食安 全为要 务 。实 现粮
优 化产 业布局 。环境 的重要 措施 。
索 不 以牺牲 农 业 和粮 食 、 生态 和 环境 体 化 的重要 支 撑 , 业 发展 注重 调整 产
面 正 确 的认 识 ,河 南 各 地 正 积 极 探 产业 聚集 促 进农 村 劳 动 力 向第 二 、 三 种 粮 的要 素 ( 主要 是 土 地 ) 益 大 于 收
索 , 进新型城镇化 , 动 “ 推 带 三化 ” 协 产业转 移 。
种粮 的机会成本 , 以 , 所 要给粮 区和
调科学发展 , 新乡市和平顶山市是其
中的先行 者 。
完善农 村基础 设施 。加大 新型农 粮农 补 贴 。 同时 , 产业 政 策上 对 粮 在 村社区( 中心 村 ) 础 设 施投 入 , 强 区照 顾 , 排 粮食 加 工 和食 品制造 工 基 加 安 道 路 、 气 、 水 、 水 、 水 及 垃 圾 业 , 长 粮食 产 业 链 条 , 粮 食 就 地 供 供 排 污 延 让
人 口大 省 和 农 业 大 省 的社 会 经 建设规划》 ,在探索新农村建设道路 工业 、 牺牲 农 村发 展 城市 的城镇 化 道
济 矛 盾 、 态 环 境 问题 突 出 , 观上 中 , 展 了推 进 新 型城 镇化 的创新 实 路 。在城镇 化过 程 中既要 防止 出现贫 生 客 开
推进新型城镇化实践 的思考
在 产业 布 局 、 基 合起来 , 现阶段中 国正处于从传统 向现 发展 实践 , 城 乡规 划 、 继续加大道路建设的力度。
代 转 型时 期 , 会 经济 发 生着 全 面 而 础设 施 建设 、 共服 务 一体 化 等方 面 社 公

对河南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再理解

对河南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再理解
内容。
为切 入点 。 但是必须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 、 生态 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 、 新型工业化 、 新型农 业现代化“ 三化” 协调科学发展之路。三化协调发展 衡量的 标志是产业( 工业和农业 ) 关系协调、 产城( 产 业发展和城市发展 ) 关系协调、 城乡( 城镇和社会主 义新农村 ) 关系 协调。 二、 正确认识城镇化——不牺牲农业的城镇化 首先, 科学t I 识现代城镇。科学认识城镇化学 是解决“ 三农” 问 题的途径之一, 也是 中 等、 大城市发 展的要求。作为农业大省 . 城镇化水平低一直是影 响河南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2 0 1 2 年底 。 河南城镇
得到合理利用。再加上农田水利设施的不完善, 导
保留着自然经济、 半 自然经济 的特征 , 还制约着河
南省的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化仍然是觋代化进程 中艰巨的历史任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使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 是工业现 代化的必然趋势。 其次, 只有形成农业产业化才能最终实现工业 化。一方面 . 工业化的最终实现依赖于农业产业化 的最后完成 , 没有农业的产业化就没有现代的工业 化; 另一方面。 农业产业化对也必须伴随工业化 的 实现而完成。 四、 正确认识农业现代化— —工业化为基础的 农业现代化 “ 新型农业王 见 代化” 是以粮食优质高产 为 前提 , 以 绿色生态安全、 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
高为主要标志, 基础设施、 机械装备、 服务体系、 科学

坚持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
调科学发展 所谓“ 三化 ” 协调发展 , 就是要以新型工业化促 进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 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 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为城镇化和农业 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持 ;以城镇化带动城市 功能完 善、 生产要素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 统筹城 乡发展 ,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内在动力; 以

新型城镇化:引领河南发展的新动力

新型城镇化:引领河南发展的新动力

调 问题 。推 进 新型城 镇 化 , 不仅 有利
于 更好 地 为工业 化推 进 提供 土 地 、 劳
动 力等 要 素支 撑 , 且能 缓 解农 村人 而 多地 少 的矛盾 , 为农业 规 模 化经 营提
供 契机 , 加速 农业 现 代化 的实现 。 因 此, 进“ 化” 推 三 同步 协 调 发展 , 必须 以新型 城镇 化为 引领 。 ( ) - 新型 城镇化 发 展必 须 以产 业 发 展作 为支 撑 。 产业 是城 镇发 展 的物 质 基础 , 城镇 的发展 、 功能 的提 升 , 都
水 平 的提 高 , 同时带动 第 三 产业 的发
展 , 农村 富余 劳动 力 创造 大 量 的就 为
力 和 带动 力 , 业 化 、 镇 化 所 形 成 工 城 的合 力 , 利 于 形成 以 工补 农 、 有 以城 带 乡的新机 制 , 利 于推 动 “ 化 ” 有 三 协 调 科 学发 展。 总之 , 产城 融合 是 新 型 城 镇 化的 一个 重要 特征 , 有产城 融 没
盾和 症结 。制约河 南省城 镇 化发展 的
因素 主要 包括 .
离 不开产业 的支 撑和 带动 。 进新 型 推
城 镇 化 必须高 度重 视城 镇 产业 发 展 , 以产 业 的繁 荣带动 城镇 的兴旺 。 业 产 的 发展 , 能够 形 成 产 业 支 撑 , 城 镇 为 化提 供 内生动 力 : 够直 接 促进 就 业 能
的聚 集 等 , 能够 为优 势 产业 的入驻 和
现有 产业优 化升 级创 造 条件 。
( 新 型城 镇化发 展 必须 实现 产 三)
城 融 合。产城 融合 是城 镇化和 工 业化 互动 发 展的 一个 重要 节 点 , 城融 合 产 发展 , 城镇 化 才能 为工 业 化 营造环 境

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趋势之一。

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一. 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为农业提供了诸多机遇,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首先,城市化带来了技术的进步。

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科技创新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技术,如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高效的生产工艺等,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其次,城市化为农业提供了市场的保障。

城市化将大量人口聚集在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飞速增加,推动了农产品市场的繁荣,为农民提供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和更高的收益。

而且,城镇化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的发展,为农民创造了增收的机会。

二. 城镇化加速农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对农业发展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促使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首先,城镇化加速了农民转移就业。

大量农民涌向城市,使农村劳动力减少,从而加快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业生产模式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特点。

其次,城市化改变了农产品的种植结构。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对高端农产品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逐步减少传统农作物的种植,增加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生产,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入。

三. 城镇化对农村资源环境的影响城镇化对农业发展不仅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城市化过程中,对农村资源环境的开发和利用不当,可能会导致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首先,农用地的大量转化给土地资源带来了压力。

农地被用于建设工业园区、住宅区等,使得农用地面积减少,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可能导致水源的缺乏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危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 城镇化与农业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城镇化为农业发展带来了合作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毕业论文)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

(毕业论文)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摘要:农业是国家经济命脉,稳定农业生产就是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础。

农业的现代化问题一直是我国提出的战略问题。

可以说农业是国民的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

然而河南现在面对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中原经济区这样重中之重的挑战任务,去深入的研究河南农业现代化问题,探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路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字:农业;农业现代化;河南;现代农业;中原经济区;引言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稳定的农业发展,是撑起一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在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指出“农业、农村。

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是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对于农业问题,河南有着非常严峻的局面。

河南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人口大省,在农业问题上河南是我国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心。

在2011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河南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农业基地,全国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持续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所以研究河南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策,是对于国家安定,经济和谐发展都是有帮助的,深入的探讨河南农业现代化,是许多专业上的学者都热衷的一个话题。

1. 现代农业的认识关于农业现代化这个国家政策文件上始终提到的问题,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认知上,却只是认识到高新科技机械产物,所知道的其实是狭义的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概念没有一个根本明确的认识。

其实农业现代化一词源于现代农业中的提法,最初是体现于现代农业的概念中。

认知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了解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1.1现代农业就学术上而言,现代农业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农业发展的阶段进行定义后的理念。

河南现代化实践案例

河南现代化实践案例

河南现代化实践案例
河南省在现代化建设方面有很多实践案例,以下是其中一些:
1. 农业现代化:河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在农业现代化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

例如,河南省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和技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2. 新型城镇化:河南省在新型城镇化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例如,河南省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 数字化转型:河南省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也有不少实践案例。

例如,河南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4. 创新驱动发展:河南省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也有很多实践案例。

例如,河南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5. 生态文明建设:河南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有很多实践案例。

例如,河南省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和素质。

总之,河南省在现代化建设方面有很多实践案例,涉及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数字化转型、创新驱动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这些实践案例为推动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新型农业现代化之河南作为——两会特刊·河南作为

新型农业现代化之河南作为——两会特刊·河南作为
新型城镇化是 以城 乡统筹 、城 乡一体、 产 城互动 、 节约集约 、 生态宜居 、 和谐发展为基本
形态 , 促进 中心城 区与周边县城 、 功能区组团
式发展, 培育整体竞争优势。 发展城区经济, 重
点 发展 高端制 造 业 、 战略性 新兴 产业 和 现代 服务 业 。提 高城 市建设 和管理 现代 化水 平 , 强 城市 加 基 础设 施 建设 和公 共 服务 , 善 城 市 功能 , 设 完 建
坚 持分 类 指导 、 学 规划 、 众 自愿 、 业 为 本 、 科 群 就
量 力而 行 、 尽力 而为 , 积极 稳 妥 开 展新 型农 村 社
业转型升级 , 推动生产规模 由小到大 、 产业链条由
短 到长 、 产业 层次 由低 到高 、 业关 联 由散 到 聚 。 企 以龙头 带 动 、 基地 支撑 、 高端 突 破 为着 力点 , 力 大
发展汽车 、 电子信息 、 装备制造 、 品、 食 轻工 、 新型 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食品工业关联工业 、 农业 、
服务业 , 要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 , 加快建设 食品工业强省。优化投资结构、 提升投资质量, 提 高工业项 目投资在重点项 目投资中的比重,发挥
重 点项 目在产业 升级 中的带 动作用 。深入 推进企
用、 新型农 业 现代 化 的基 础作 用 。
设, 加快构建符合河南实际 、 具有河南特色 的 现代城镇体系。 着力增强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中心城
市 是 实现依 城促 产 、 以城带 乡 的主导力 量 。完
善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推进交通一体 、
强化 新型城 镇化 引领 , 筹城 乡 统 产业链接 、 服务共享 、 生态共建, 形成具有较强 发展 、 推进城 乡一体 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 优化中心城市布局和

在实践中探索区域科学发展之路——河南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在实践中探索区域科学发展之路——河南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中 州 学 刊 2 1 第 3期 0 2年
实 现 了人 们 行为 理念 和生 活方 式 的根本 性变 革 。伴 随着 工业 化 城镇 化进 程 , 村人 口大量转 移 , 业 土 农 农
地 的集 约化 、 规模 化 、 专业 化和 农业 的科 技含 量及 服
农、 三次 产业 协调 发 展 、 良性 互 动 的 局 面 ; 产城 关 系 协 调 , 是城 镇规模 的扩大 、 就 新城 建设 与产 业发 展相
要 尝试 , 为全 国 同类 地 区发 展积 累 经验 提供 示范 。 将


新 型城镇 化 引领 “ 三化 ” 调发 展 的科 学 内涵 协 中原经 济 区建设 的核心 任务 是要 积极 探 索不 以
牺牲 农 业 和粮食 、 态和 环 境 为代 价 的 “ 生 三化 ” 协调 发展 的路子 , 种 “ 化 ” 这 三 协调 发展 是 新 型 “ 三化 ” 的
探 索发展之路。河南“ 两不三新” 的新探 索, 既符合 中央 的战略决 策 , 符合 河南的 实际 , 又 同时也遵 循 了客观 规律 , 是构 建新型工农 、 乡关系的创新性 尝试 。本 刊特推 出河 南省社 会科 学院课 题组 的文章 , 城 以期分 析 总结河 南 以新
型城 镇化引领“ 三化 ” 协调发展之路 的经验 , 而为进 一步探 索我 国同类地 区城镇 化的科 学发展之路提供 思考 。 从 中图分类 号 :10 3 F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3- 7 1 2 1 )3 0 1_ 9 10 -O 5 (0 2 0 —00 _0 -
工 业化 推进 过程 中 , 生产 力得 以充 分 释放 , 大量 的农 业 劳动 力进 人非 农 部 门 , 为产业 工 人 , 产业 的集 成 而 聚又带 动人 口的集 中和 服 务 业 的 发展 , 速 了农 村 加

河南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实践经验及思考

河南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实践经验及思考
了 资源 公 平 的 解决 方 案 。 以期 对 我 国各 地 区不 断 深入 三 化 提 供
可借 鉴 的 思路 。
设 中心 商务区和特色商业 区 , 促进 第三产业加快 发展 , 有利于 改善产业结构 ,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2 、 城 市 群 一体 化 与城 镇特 色化 并 进
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b L O t ] , 城市公共服 务设施要延伸到 自然 村难度很大 , 但可以到达农村社区。通过这 种途径 , 未来 1 0 年, 河南至少可以节约 4 0 0 万 亩耕地 , 这些耕地可 以部分解 决河 南 未来城镇化 、 工业化进程对土地 资源 的需求 。在新型农村社 区
3 、 新 型 农村 社 区建 设 获 突破
我国地域广1 淘, 各地 工业化 、 城镇化和 农业现代 化发展 的 水平存在 差异 。从东 中西部的发展来看 , 在探 索“ 三化 ” 协调 发
展的模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 部分东部沿海和 内陆发达地区的 工业化和城镇 化 , 很 大程度是牺牲农业 和粮食 , 生 态和环境 为
■—■ 6 _ N
区 域 经 济
【 摘 要 】持 续探 索 不 以牺 牲 农 业 和 粮 食 , 生 态 和 环 境 为 代
价的新型城镇化、 新 型 工业 化 和 新 型 农 业 现 代 化 “ 三化” 协调 科
个城市新区更加重视 产城融合与地域文化建设 , 建设高质量绿 地 系统 , 研究探索和推 广应用节能低碳 建筑技术 , 形成产业发 展特色和规划建设特 色。郑州 、 三门峡等市县全面启动规划 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河 南 省创 建 新 型 城 镇 化 的历 史 考 察
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 , 让农民成为城镇化 的受益者 。为了有效破解城 乡二元结构 、 缩小城 乡差距 , 河南结

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历程、成就与经验

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历程、成就与经验

加 快工 业 化 和 城 镇 化 、 进 农 业 现 代 化 , 推 是 实 现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目标 的 基 本 途 径 , 欠 发 是
来 , 南 工业 化 、 镇 化 和 农业 现 代 化 “ 化 ” 河 城 三 协 调 发 展 战 略 的 提 出 与 实 施 , 致 经 历 了 四 个 阶 大 段 : 芽 时 期 (1 8 ~ 1 9 年 )、雏 形 时 期 萌 93 90 ( 9 1~1 9 19 9 7年 ) 形 成 时 期 ( 9 8~2 0 、 19 O 4年 ) 和 完 善 时 期 ( 0 5~2 1年 )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 20 01 。 河 南不 断加 快 工 业化 、 镇 化 , 终 把农 业 生 产放 城 始 在 重 中之 重 的 地 位 , 以农 兴 工 、 工 促 农 , 成 了 以 形
坚持 以工 业化 为主 导 、 以城 镇 化 为 支撑 、 以农 业 现代 化 为基 础 , 出 了一条 不 以牺 走 牲粮 食 和农 业为 代价 的工 业 化 、 镇 化 、 业现 代 化 的“ 化 ” 调 科 学 发 展 的路 城 农 三 协 子 。文 章梳理 了河 南省“ 三化 ” 协调 发展 战 略的提 出、 成和 完善 的历 史过 程 , 析 形 分
“ 化 ” 展 的思想 萌芽 和观点 火花 。 三 发

河 南 省 “三 化 ” 调 发 展 战 略 决 策 协
的形 成 和 完 善 历 程
科 学 的 决 策 是 正 确 行 动 的 指 南 。 任 何 区 域 发 展 战 略 的 成 功 实 施 , 需 要 顶 层 设 计 。在 区 域 都 经济 发展 的战 略 顶 层 设 计 中 , 往 有初 始 提 出 、 往 不 断 发 展 和 逐 步 完 善 的 过 程 。 回 顾 改 革 开 放 以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的发展也在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了下
一个阶段的发展重点。

然而,新型城镇化的步伐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相对滞后,两者之间的脱节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因此,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平衡发展,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虽然是不同的发展方向,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
着许多共性和联系。

比如,在新型城镇化中,乡村振兴战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需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产业转移等一系列措施,这些也都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

同时,农业现代化也需要充分利用城市化带来的先进技术和市场资源,促进现代化建设。

其次,协调发展不只是单方面发展的问题,更是在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和合作的
基础上实现发展和进步。

在实际实现过程中,政府和各界人士也需要共同努力,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推进跨区域、跨领域的横向联动和纵向协调。

例如,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城市和乡村间的互补作用,逐步缩小两者之间的发展差距。

最后,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在城市的发展中,需要更多地关心和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让城市的发展更多地向农村倾斜。

在农业的发展中,也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引导,加速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和效益。

总之,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全
社会、全方位、多层级的参与和支持。

只有在协调、平衡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城乡一体化,推进乡村振兴,同时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多重困境与路径选择

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多重困境与路径选择
、 /
行业 的国营垄 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 的提升 ,并不 能推
高的部 门配置 。这样城乡传统非农业部 门会积压大量
低效率 的农业 劳动力 ,农业持续发展 问题依然无法得
到有效解决 。
动农业 劳动力 的转移 ,河南省城市化率发展滞后 与非 农行业 的垄 断直接相关 。政府在对农业开始进行政策
展呈现正相关关系 ;由于农业部 门滞 留大量剩余 劳动 力阻碍农业生产率 的提高 ,因此农业部 门产 出最大化 与农业劳动力 的剩余量反相关 。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 ,第三产业在工农业 实现 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会成为市场收益和政府收益较 大 的部 门。而在政府行政性垄断第三产业 资源的条件 下 ,第三产业又处于滞后于工业发展的局面 。由于处
农业发展和农 民增 收更像是一种支持工业发展的手段 。
在政府收益主要 来源于工业 收入的条 件下 ,把资 源倾斜 性 配置 于工业 部 门是增 加财政 收 益 的主要 方 式 。[ 2 1 政府政策导 向是优先 发展非农产业 ,在保 证非 农产业支撑社会总产出最大化的同时也保 证了政府收
扶持 的 同时 ,也并 没有 中断对工业部 门 的政 策支持 。 因为反 哺农业 是农 业产业化 、农村 城镇化和农 民市 民 化 的过 程 ,只有反哺农业才能提高农 民收人 和保证农
业 总产 出。反 哺农业 最终 目的是要推动市场要素 向农
其 二 ,工 业化 发展 与 政府 推动 城 市化 的 内在矛
本 文 系河 南 省 2 0 1 1 年哲 学 礼 会 科 学规 划 课 题 “ 新 中 国工 农 业 发 展进 程 中 ‘ 两个 趋 向 ’研究 ” ( 课 题 编 号 :2 0 1 1 B D J 0 0 2 ) ,许 昌 学 院优 秀 骨 干教 师 培养 项 目。

中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成为中国改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策略。

新型城镇化由传统城镇化向现代城镇化转型,通过政策调整和市场化发展,加强城市和农村的互动和联动,推动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农业作为中国经济的基础、民生的保障和国际竞争的优势,其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推动农产品市场化新型城镇化提倡城市和农村的一体化发展,助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产品市场化进程。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性加大,城市人口需求不断扩大,使得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信息和资源流通更加快捷,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加多元化。

农业现代化使得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不断提升,那么市场化就为农产品的流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化水平,中国也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

从生产链的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市场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统模式下,农业的生产与销售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渠道管理。

现代农业则通过网络化的管理方式,建立了新型的产业链,使产地销售网络更为紧密。

与之对应的是农产品的质量得到提升,并得到更加安全的保障。

农业从传统的自然经济到现代化、产业化与市场化的流程也因此更加顺畅。

农产品的品质也得到提升,使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与国际接轨。

二、改变农村面貌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地区的面貌也有了明显变化。

农村经济不断好转,农户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农村与城市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日益融合。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为中国的农村带来了新的契机,许多农民将他们的土地流转出去,借地经营等模式的出现使得农业越来越具有可持续性和收益性,同时还可以建设宽带、铁路等基础设施,使得农业得到更加精细的转型。

农村产业经济从传统的农业、林业、畜牧业向农业现代化、农村集体经济、土地流转等多元化发展趋势上升潮。

现代农业将新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与产值,通过农产品产销一体、一村一品、一地一业的经营模式,实现农产品的集中销售,争取更多的农民和社会资源,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对河南的启示
作者:李颖慧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4年第9期
李颖慧
一、经济学家关注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西方经济学对城镇化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其开创性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乡村向城市供应
生活资料和制造业所用的原料。

城市向乡村居民送回一部分制成品作为回报。

”“两者的利得
是共同的和相互的,而且遵循自然进程并保持一定比例的城乡关系才是良性的、合理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把城乡关系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马克思认为“乡村
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不够高的表现,它是进一步发展
的阻碍”,并把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首要条件。

恩格斯进
一步指出“城市和乡村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

20 世纪初,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更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必然趋势的论断。

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理论,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 广亩城”发展模式以及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的“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的经典论述等,都是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
的观点。

1950 年之后,国际经济学界逐步摒弃一度出现的城乡割裂的偏向研究,重新审视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再次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

传统的城乡分割研究理论基本上淡出了学
术主流,代之而起的是城乡联系的发展理论。

道格拉斯(Douglass)的区域网络发展模型就是
在这一学术背景下产生的比较典型的代表性理论。

二、国内外城镇化与农业现
代化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1.美国
美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始于19 世纪初,1840~1850 年,美国城市人口数量几乎翻了一番。

1860 年,美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制造业国家。

到1920 年,城市人口比例已经超
过了50%。

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大量耕地被侵占,许多森林被破坏,农业发展缓慢,农村建设滞后。

为了扭转农业严重滞后的发展局面,美国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科研、教育
等各种途径和手段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农业发展水平随之提高,并于1954 年顺利实现
农业电气化。

目前,美国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却供养着3 亿国民,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成功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2.西欧
西欧在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农业实施高度的扶持与保护政策,非常注
重用现代工业、现代科技装备农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

虽然欧盟农业产值仅占
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4%,但农业补贴却占欧盟预算的50%左右。

德国每公顷小麦平均补助353
欧元,每公顷玉米补助475 欧元。

法国将农业装备现代化摆在了非常重要位置,大力发展农业
机械化,率先提出并践行“理性农业”这一概念,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法
国已成为欧盟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产品加工出口国。

3.日本
日本是亚洲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国家。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日本工业进入高速增长阶段,1956~1973年间日本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3.6%。

在推进城市化进
程中,为缩小城乡差距,日本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并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制定财
政补贴、价格补贴、信贷支持等政策,完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结合的农业科技体系和农
业合作服务体系。

1953~1980年,日本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一直保
持在10%左右,农业劳动生产率在1953~1972 年的20 年间提高了20 倍。

1972 年,日本农民人均所得首次超过城市居民,城乡一体化基本实现。

(二)我国发达省份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根据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发展的推拉
关系原理和一般规律,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应好于中西部地区。

我国区
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规律。

以浙江为例,改革开放前,浙江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

1980 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19.2 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 余元。

但到2012 年就达到14552 元,比全国
平均水平高6635元,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以民营工商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从1980 年的67.7%降到2012 年的14.1%。

城镇化水平也从1980 年的14.9%提高到2012 年的63.2%,
提高了48.3 个百分点,已形成城镇和农村经济比翼齐飞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新型城镇化与农业
现代化协调发展程度对河
南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影响
1949~1978 年,在河南城镇化实践中,由于借鉴苏联发展模式,采取重工业为主导、城市偏向的发展道路。

通过价格歧视、农业税收、投资倾斜的方式把农业剩余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城市,农业基础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严重失调,引发了城镇化停滞
进而出现了两次“反向城镇化”。

第一次从1960 年下半年开始,国家精简下放部分干部和职
工回流农村,第二次是河南城市人口在经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右派”下乡改造。

1978 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仅为8.5%,与1960 年基本持平。

1978 年以后,为调整失调的比例关系,国家以农村为突破口,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入手,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在此后的近30 年时间里,通过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取消各类税费,加大各类补贴力度等举措,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有效地支撑了河
南农业近30 年的平稳较快增长。

1979~2012 年,河南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7%,快于1953~1978 年年均增速3.7 个百分点。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2003~2013 年,河南粮食产量连续10 年增产,连续8 年超1000 亿斤。

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城镇化的坚实基础。

2012 年,河南城镇化率达到42.4%,较1978 年提高28.8 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85 个百分点,较1957~1978 年年均多提高0.64 个百分点。

1978 年前后正反两个方面事实生动地揭示出,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城镇与乡村良性互动,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四、提高河南农业现代
化与城镇化协调性的建议
(一)深化改革,破除制度性障碍
一是改革户籍制度,逐步用身份证和居住地登记制度取代户籍管理。

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能
力建设,使社保、医疗、教育等相关福利与户籍脱钩。

二是改革土地制度,将农民从土地的束
缚中解放出来。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土地权利,在全国推行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确
权颁证,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法规,允许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包、出租、入股,促
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流转。

三是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财政资金重点用于乡镇基础设施
薄弱环节建设、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四是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同工同
酬同保障。

(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对已基本融入城市的农民工,应尽快将其转化为市民。

对市民化意愿强、但市民化能力较
弱的农民工,应加大照顾力度,帮助其提高职业技能,解决社保、医疗、住房等问题。

对于其
他农民工,要重点解决同工同酬、子女入学等问题,保障其合法权益。

无论哪一类农民工市民
化的首要条件是安居,在现实条件下,应以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为前提,努力降低农民工市
民化的门槛。

(三)多轮驱动,推进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经营
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通过城镇化使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
发展腾出更多的空间,通过向更多的非农产业就业人员提供农产品供应而提高农业商品化率。

二是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与空间布局。

把粮食等大宗农作物的种植向少数自然条件或市场销
售适宜的地区集中,同时因地制宜地扩大畜牧养殖、林木、果蔬栽培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
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特色的农业专业化生产地域。

三是培育现代农业企业。

更加注重向产前和
产后两端延伸,向深层次、高科技领域延伸。

(四)注重内涵,处理好城镇化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目前,简单依靠劳动力转移数量增加,重复过去靠大量廉价劳动力推动城镇化发展模式已
不现实。

而是要在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努力避免城镇人口比例增加和
土地面积简单扩张,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河南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2013B028)的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