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区域麻醉与神经刺激仪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麻醉与神经刺激仪

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计根林

一、区域麻醉的历史及发展

区域麻醉史可追朔到公元2500年以前,基于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对麻醉需求(表1),19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区域麻醉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现代麻醉技术的发展无疑为各类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提高安全性,减少副作用和并发症。虽然区域麻醉(regional anesthesia, RA)发展相对全身麻醉而言较为滞后,然而,从减少手术应激反应和镇痛机制的角度而言,区域麻醉包括外周神经阻滞(peripheral nerve block, PNB)无疑具有诸多益处。区域麻醉与全身麻醉相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30%。大量研究证据表明:区域麻醉在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方面的价值理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外周神经阻滞的机制和地位

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不仅取决于中枢敏化的程度,也取决于组织损伤后外周伤害性刺激的传入过程。因此,围术期疼痛的防治不仅应针对中枢敏化(如采用阿片类镇痛药物),还需重视阻断外周伤害性刺激传入途径。PNB可有效阻止疼痛刺激激的传入,防止中枢敏化和神经可塑性的发生。完善的PNB可为四肢手术提供满意的麻醉。虽然PNB非常有效,但仍为应用不多的麻醉技术。PNB在上肢和下肢的骨科手术中常被列为“可选择的方法”。近年来,神经刺激、外周神经鞘置管和连续给药技术使PNB临床应用更趋广泛,PNB在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方面的价值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表1)。

表1 PNB用于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普及的原因

高龄、重危病人接受四肢手术量的逐渐增加;

门急诊手术比例增加;

PNB对机体生理影响小,无需严密监测,费用低;

便于术后镇痛,尽早机体功能恢复;

减少了严重神经根损伤,尿潴留,以及对凝血机制异常病人麻醉的担忧;

减少了围术期病人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及其相关的副作用;

三、神经电刺激器用于PNB定位的临床应用

1.神经刺激器(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 PNS)出现使区域麻醉临床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展(表2)。然而,成功地PNB临床实践基于渊博的解剖知识;其次,拥有正确的神经电刺激原理以及合理的应用。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已日渐普及,其原理是电刺激肢体的感觉

运动混合神经,引发肢体相应肌群的运动反应,据此定位阻滞相应的外周神经(表2)。

表2 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的优点

定位精确

神经损伤小

使神经阻滞麻醉进一步扩展以及提高成功率和术后镇痛(腰丛,股神经,坐骨神经,肌间沟术后镇痛)

教学示教

适合于麻醉初学者

镇静或基础麻醉下进行效果可靠(特别小儿、聋哑儿等)

多点神经定位提高麻醉效果

2.神经刺激器定位的临床操作:1)实施监测(如血压,心电图,氧饱和度等)和建立静脉通路;2)适当镇痛镇静;由于神经刺激器定位具有客观指标,无须病人告知异感,同时为提高病人舒适性可操作前予镇静镇痛,成人通常静注咪唑安定1~2mg、芬太尼50~100ug;3)定位:将神经刺激器的正极与病人相接,负极连接于阻滞针的导线上,将电刺激器的初始电流设定为1.0mA,频率1~2Hz,当阈电流(0.3~0.5mA)刺激可致经所支配的肌肉群发生有节律的颤搐,说明此时针尖已经接近神经,定位完成;4)准确定位后,回抽注射器无回血后注入局麻药或置管;5)预注5ml局麻药,增大电流肌肉无颤搐,表明局麻药已在神经周围浸润,随后继续推入局麻药。神经刺激与特定的肌肉收缩关系,肌皮神经:上臂收缩屈曲;桡神经:腕和指伸展;正中神经:腕屈曲,内旋、食中指屈曲;尺神经:小指屈曲、拇指内收等。

四、四肢神经阻滞麻醉和术后镇痛

1.上肢神经阻滞:

臂丛由(C4)C5神经~Th1(Th2)神经的前支形成;C5和C6的前根组成上干,并继续成为外侧束的主要组成部分。C7成为中干,与部分下干一起继续成为后束。最后,C8和T1组成下干,与部分中干一起延伸为内侧束。

臂丛从前、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穿过。于锁骨上、下一些的位置,三根束支从神经干发出,靠得很近,随腋动脉入一个鞘内,走向腋窝,这一血管神经是从颈深筋膜发向腋部。

在锁骨下,肌皮神经首先从外侧束发出,在腋窝前神经丛开始分支:正中神经由外侧束和内侧束,尺神经由内侧束,桡神经、腋神经和旋肱神经由后束组成。所以在这一共享鞘内的不同分隔决定了麻醉效果不一的敏感度,但上述分隔及神经束共享鞘的功能仍有争议,不管怎样,临床实践与一批研究表明单次注射产生神经丛麻醉基于此解剖基础。根据所要实施的外科操作,局麻药应注射在不同解剖部位以阻滞臂丛神经:①对于任何肩部或近肩部手

术,应推荐肌间沟入路。WINNIE描述的这一技术在操作上作了些改良,穿刺点定在胸锁突肌后缘甲状软骨上结节高度。皮肤浸润麻醉后,针尖向尾端,电刺激针穿过皮肤后,电流以初定为1.0mA(脉冲0.1毫秒),直到最小电流0.3mA下出现肱二头肌(肌皮神经)或三角肌(腋神经)的收缩,给予局麻药液(20-25mL 0.375%罗哌卡因)。如手术时间长或需术后疼痛治疗可用导管套件(如Contiplex D,贝朗公司)采用连续阻滞技术。

禁忌症

对侧膈神经或喉返神经麻痹;

穿刺部位附近感染。

不良副作用

霍纳氏三联;

膈神经麻痹;

喉返神经麻痹;

刺破血管;

气胸(非常罕见)。

优点:

相关并发症发生低(使用改良技术);

可以使用连续导管技术(提供完善的术后疼痛缓解)。

②下肩部手术:可用腋路或锁骨近旁法;第一种选择的优点是:它显然是最没有风险的方法;后者是麻醉效果最完全的方法,因三支都紧密地走在一个共同的鞘内,没有一支神经从鞘内分出。据近年大量的解剖研究及几千例阻滞良好的临床经验,垂直锁骨下入路(VIB)几乎可以应用于所有病例。该技术既简单,又安全。穿刺点选在肩峰腹状突(外侧标志)和胸骨颈静脉窝(内侧标志)连线中点。刺激导管直接在锁骨下刺入,电刺激与肌间沟方法相同。进针3-4cm后可能遇到臂丛神经的纤维;可探到外周肌肉的收缩,或是伸指(桡神经=后束),或是屈指(第1-第3指神经=正中神经=内侧束)。对肌间沟阻滞有效的局麻药液量同样有效,连续导管技术也可以用。必要的准则是:正确定位,确认外侧标志(肩峰的腹状突),穿刺深度不超过6cm,永远不要偏离垂直的穿刺方向。

禁忌症:

穿刺部位附近有感染;

相关的骨性解剖结构有变异。

不良副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