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的发展

作者:张芸

来源:《现代园艺·园林版》2017年第08期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滨河景观的问题,然后提出滨河景观设计的原则,最后从滨河景观立体化、人性化、生态化方面具体阐述了近年来滨河景观设计发展变化特点。

关键词:城市;滨河景观设计;发展

1城市滨河景观的问题

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化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滨河区域更是问题严重。

城市滨河区是城市生态环境比较薄弱的区域,不仅有陆地上,还有水体,更有水陆交接地带,极易因人为原因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比如城市河道的水体污染使河道变为了城市的排污沟;滨河区域被严重侵占,变得支离破碎;河岸被裁弯取直、硬质化,失去了原有的生态功能,河流的调节能力变弱,生物的多样性丧失。

因此,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设计手段改善滨河区域生态环境,重塑城市优美景观才能在取得环境效益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而带动城市其它地区的发展。

2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的原则

2.1适应性原则

每个城市的滨河空间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地理、气候、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因素都应在设计中予以考虑。在充分了解河道的现状以及各种制约条件的基础上,保护和维持滨河区域环境的独特性,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才能打造出满足城市与公众需求,形式与功能与环境相协调的滨河景观。

2.2多目标兼顾原则

滨河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考量,必须兼顾环境、社会、经济三者利益。改善水与城市的关系,不仅应解决防洪排涝问题,还要建立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改善水与人的关系,增加亲水性,增加游憩和参与的可能性,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改善人与城市的关系,成功的滨河景观不仅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的要求,更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环境,促进城市繁荣健康地发展。

3滨河景观设计的发展

由于滨河景观对城市的积极影响,人们对河道景观越来越重视,滨河景观的设计已不是简单地砌筑驳岸、栽植绿化,而是应将功能、生态、人文融为一体,构建复合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滨河景观。

3.1立体化设计

很多城市河道均有防洪功能,河道景观必须在保障行洪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设计。以往的河道设计重水工轻景观,往往建很高的硬质堤岸加上平面化的景观道路和绿地,难以形成吸引人的空间。现在的滨河设计则强调景观先行,在空间上营造丰富的景观层次,利用场地的高差形成纵向的景观序列形式,突出空间节奏与韵律的变化。

立体化的滨河景观设计主要表现在道路和水岸的设计上,对不同区域的道路进行空间高低层次上的区分,利用栈道、栈桥、坡道等使人行进其中移步换景;水岸的设计形式则更加丰富,硬质驳岸和软质驳岸有机结合,台地式驳岸、挑台式驳岸、块石驳岸、缓坡驳岸等营造出高低错落空间变化丰富的景观。

3.2人性化设计

滨河景观的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完善的景观设施、安全的亲水空间、合理交通组织等方面。以往的滨河景观功能较为单一,现在的滨河景观设计中不仅考虑人们休憩观景游玩的需要,还结合景观节点设置娱乐、科普、健身、表演等多种功能设施,全方位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在景观的细节上则考虑人使用的便捷性、舒适性、安全性,如阶梯型亲水驳岸的宽度、栏杆的形式和高度、坐凳的材质及尺度等等,在细节设计上更加精细。

3.3生态化设计

在滨河景观设计中,应寻求生态与景观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景观效果,使两者共同作用、相得益彰。

生态化设计主要体现在水岸形式的自然化及驳岸做法的生态化。以往的河道的设计按照人的主观意愿裁弯取直,现在则强调保持原有地貌、保护生态资源。蜿蜒的河道使岸线变长水流缓急配合,通过河漫滩、湿地、岛屿这些自然的水岸形式不仅形成多变的景观,更有利于构建有机健康的河道生态系统,还原河道的自然生命力。

浆砌石或钢筋混凝土驳岸对河道生态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了合理解决防洪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各类河道生态护坡技术应运而生。比如绿色混凝土、石笼、木桩、草坡置石驳岸、土工网复合植被护坡等等,其目的在于减少硬质的构造,通过具有生态功能的驳岸减少水土流失、维持坡面植物生存环境,修复生态体系。

4结语

滨河景观是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于整个城市有着十分重要作用。面对如火如荼的滨河景观建设,设计者需要有前瞻性的眼光,不仅要保障行洪安全、满足功能和美观,还要追求人与自然、城市的和谐共生,赋予景观丰富的内涵,才能具有长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责任编辑张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