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生就业难的成因探析与对策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范类生就业难的成因探析与对策思考

————————————————————————————————作者:————————————————————————————————日期:

师范类生就业难的成因探析与对策思考-就业指导论文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探析与对策思考

程耀忠

[摘要]当前,在整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面狭窄、就业率低下、就业质量下滑等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难中之难。文章分析探讨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背后原因,并积极探寻应对策略,以有效促进师范类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实现“就业梦”助力“中国梦”。

[ 关键词]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

[作者简介]程耀忠(1981-),男,安徽六安人,长春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吉林长春1 3003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5]第290号)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1-0068-03

一、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探析

作为大学毕业生重要且特殊的群体,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共识。师范类毕业生由于受到政策导向、体制改革、市场需求、学科专业特点、个人素质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和相互作用,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难日益凸显。

(一)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外因探析

1.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制度性原因。所谓制度性原因,是指师范类毕业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国家政策变化、制度体制改革以及由此产生的制度性、体制性障碍或缺陷而导致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

一是国家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转变。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就业基本上都是国家负责,统包统分。然而,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的深化改革与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由之前的统包统分转向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这种国家就业政策的变革,使师范类毕业生从过去的“香饽饽”演变成了如今的“就业难”。当前,虽然国家和政府实施了免费师范生政策、特岗教师招聘计划等改革性措施,但是,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形势下,这些政策仍显不足。

二是现行人事制度改革与管理的缺陷。第一,有些地方虽然缺少师资,但是由于财政紧张,宁愿选择代课教师或使用其他办法也不愿使用师范毕业生。第二,由于现行人事管理体制的原因,一些地方不合适的人占据教师岗位,需要的人却进不来,造成表面上教师岗位超编,实际上教学力量不足的“怪象”。第三,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入事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原因,中小学没有用人自主权,逢进必考。与此相反,公司等企业单位拥有高度的用人自主权,而且招用门槛与标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毕业生总量的增加而直线提高,这亦加剧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程度。第四,当前,随着我国一体化、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师范院校并非中小学师资来源的唯一渠道,一些综合大学亦可以举办教师教育,培养中小学师资。同时,由于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非师范类毕业生亦可通过相关培训与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进入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工作,他们的进

入“挤占”了本属师范类毕业生的工作岗位。第五,一些地方和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招聘中小学教师的时候设限,只招收本地生源毕业生,对外地毕业生提高准入“门槛”和标准,地方保护主义倾向明显,这对原本就业较难的师范类毕业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第六,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尤其是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广大农村地区、西部地区、中部落后地区、边远地区等严重缺乏中小学师资,但是由于在人事管理、教师待遇、评职晋级、在职培训等方面存在政策性、制度性和体制性障碍和缺陷,上述地区很难吸引师范类毕业生前去工作,“有业不就”现象亦加剧了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难。

2.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市场性原因。一是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各级各类高校的招生数量和大学毕业生数量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据相关统计,2011年大学毕业生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为700万。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小学适龄人数逐渐减少。由于学生数量减少,有些地区进行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合校并校使得中小学数量也在减少,从而体现出教师数量的富余。大学毕业生绝对数量的跨越式增长和市场需求量的相对减少,使得原本就业难的师范类毕业生更加难上加难。

二是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当前,随着国家就业政策与形势的变化,师范生就业全面推向市场,部属师范大学、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以及地方师范院校等各级各类师范生之间的就业呈现就业市场相互重合,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同时,非师范生进入教育领域挤占教师岗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师范生就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和难度。

三是市场盲目性。市场经济固有的盲目性亦是导致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

原因之一。自从师范院校的招生和就业市场化以后,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在招生、专业设置等方面出现盲目跟风现象。市场有需求的专业,大家一哄而上,盲目跟风,重复低水平建设,不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和效益,造成人才过剩和浪费;社会需要高学历人才,大家亦是仓促轻率满足,研究生随之扩招,造成学历含金量的降低和贬值;大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生活等各方面条件优越,大学毕业生亦是摆脱不了市场功利性和“经济人”的诱惑,想方设法留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而不愿意去农村、中西部等落后地区,造成大城市人满为患,农村等落后地区人才严重匮乏,所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师范生就业在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和地区结构上的不均衡,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不均衡。同时,这些由于市场盲目性所造成的乱象亦加剧了师范生就业的难度和竞争激烈度。

3.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原因。有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结构性就业难,人才过剩是结构性人才过剩,失业很大程度上亦是结构性失业。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亦是结构性原因所致。首先,师范院校无论是在招生专业还是在招生数量上都未能充分反映市场和社会的真实需求,未能真正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及滞后性,以及人才培养和市场、社会需求之间的动态关系,以致出现盲目上专业,无限制扩大招生,只关心“进口”,不考虑“出口”。其次,师范院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与定位、专业设置与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课程体系与内容、教育教学方法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环节明显滞后于市场和社会需求及其变化,招生、培养与就业未能建立起联结互动反馈机制,进而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社会需求不相吻合,出现所学非所用,所供非所需的结构性矛盾与问题,以致出现大学生还未毕业就已经失业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师范生就业的主渠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