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素材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素材 40则必背《论语》经典名句,附讲解!全国通用

小学语文素材 40则必背《论语》经典名句,附讲解!全国通用

小学语文40则必背《论语》经典名句,附讲解!【求学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举一反三)【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31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31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 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
7.10 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7.10 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注释:是日:这一天。
翻译:先生在有丧者之侧进食,从未饱过。这一天吊丧 哭了,即不再歌唱。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 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0 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 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 好。”
7.13 子之所慎:齐、战、疾。
注释:(1)愤:苦思冥想仍想不明白。 (2)悱:音斐。想说而又说不来。
( 3)隅:一角,一方面。
译文:教导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想不明白的时候,就不要去开导他; 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 他却不能推知其他三个方面,那就不再教他了。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 求,从吾所好。”
注释: (1)富:指升官发财。(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3)执鞭之 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 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句出自哪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句出自哪里
• 《论语·述而》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
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 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句话出自
• 出自《论语-述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翻译: 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
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 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 要往下进行了。”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
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 述而”是孔子的自我评价:“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
彭。”其字面意思是仅传述既有内容而不进行创始性的工作。
• 但事实上,正如孔子的有关工作所显示的,在他对既有内容的传述
过程中实际上包含了创始性的义涵。

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名言句子带白话文翻译

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名言句子带白话文翻译

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名言句子带白话文翻译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白话文意思: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二、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白话文意思:聪明的人不会困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三、因材施教。

白话文意思: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白话文意思: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五、不学礼,无以立。

白话文意思: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白话文意思: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白话文意思: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八、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白话文意思: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九、习相近也,性相远也。

白话文意思: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十、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白话文意思:整天吃得饱饱的,什么事也不干,什么事也不思考。

十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白话文意思: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说明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道理。

十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白话文意思: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十三、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白话文意思:我教给你如何求知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十四、有教无类。

白话文意思: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作文素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作文素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作文素材1. 你看啊,学习就像挖宝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呀!就好比我以前学画画,开始怎么都画不好,心里那个急啊,可老师就是不轻易指点我,非得等我自己思索到一定程度,哎呀,那时候老师一点拨,我真的恍然大悟!这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魔力啊!2. 咱们想想,为啥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呢?就像搭积木,自己没试过怎么搭,别人直接告诉你方法,你能记得牢吗?有次我解一道数学题,想破脑袋都没思路,正郁闷着呢,同学稍微一提示,哇,我马上就懂了,这不就是例子嘛!3. 你说,如果没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那会怎样?是不是就像无头苍蝇乱撞啊!我记得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爸爸就不直接扶我,等我自己着急得不行了,他才来帮我一把,这才让我真正学会了呀!可不是嘛!4. 哎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真的好重要呀!就跟走路一样,你不自己先试着迈步子,别人怎么教你都没用啊!像我学弹钢琴,自己苦练了好久,老师再指导,那个效果,简直了!5. 想想看,生活中到处都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影子啊!比如学做饭,自己不先瞎折腾一番,别人告诉你技巧你能领悟吗?我第一次做饭的时候可搞笑了,后来听了妈妈的建议,才做得越来越好,这就是道理呀!6. 难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是真理吗?这就好像跑步比赛,你不先卯足劲跑,别人怎么鼓励你都跑不快呀!我学游泳的时候就是,自己扑腾累了,教练再指点,那才叫一个清楚明白!7. 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真不是随便说说的呀!像我们玩游戏,如果直接告诉你通关秘籍,那还有啥意思呢?我自己玩游戏卡关的时候,着急啊,后来自己想通一些,再和朋友交流一下,那感觉,爽!8. 你们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不是超级有用?简直就像开锁的钥匙呀!我学书法的时候,自己写得不满意,老师就是不马上说咋写,等我快抓狂了,才给我指点一二,真的一下子就通了!9.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太有道理啦!这就如同爬山,自己没费点力气,别人直接把你拽上去,那能有成就感吗?我在学习各种技能的过程中可是深有体会啊!所以说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真的是教育和学习的精髓啊!。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提出的一句名言,它意味着没有愤怒就不能激发斗志,没有悲伤就不能激发决心。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们需要在内心深处激发愤怒和悲伤情绪,才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推动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让我们来谈谈“不愤不启”。

愤怒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情绪,它能够让人们产生强烈的动力。

当人们面对不公正的情况或者受到欺负时,内心的不满和愤怒会激励他们采取行动,寻求改变和正义。

正是因为愤怒,许多伟大的革命和社会运动得以发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

如果一个人没有愤怒,就会对一切不公不义的现象视而不见,甚至对自己的处境不满却无法积极地寻求改变。

愤怒能够激发一个人的斗志和勇气,让他们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让我们来谈谈“不悱不发”。

悱是一种深沉的悲伤和伤痛,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决心和毅力。

当人们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内心的悲伤和痛苦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和顽强,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

正是因为悲伤和痛苦,许多伟大的人物得以在逆境中获得力量,走出困境,成就伟业。

如果一个人没有悲伤和痛苦,就会对困难和挫折失去斗志,甚至在逆境中失去自己。

悲伤和痛苦能够激发一个人的决心和毅力,让他们在逆境中保持坚强和勇敢。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愤怒和悲伤能够激发人们内在的动力,推动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愤怒和悲伤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们能够让人们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迎接人生中的挑战和机遇。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要害怕表达内心的愤怒和悲伤,而是要努力激发它们,让它们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往往将愤怒和悲伤视为一种负面情绪,甚至努力控制和压抑它们。

他们认为愤怒和悲伤会让人们变得消极和破败,无法自拔。

事实上,愤怒和悲伤并不一定是一种负面情绪,它们也可以成为一种积极的动力,激发人们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和行动。

如果一个人能够善于表达和释放内心的愤怒和悲伤,那么他就有了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动力和勇气。

小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素材

小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素材

小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素材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愤:努力思考而没有找到答案。

悱(fěi):想说却表达不出来。

隅(yú):角,角落。

这句是“启发”和“举一反三”两词的出处。

【大意】
孔子说:“不到学生苦苦思考而仍不理解的时候不去启示他,不到学生想说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隅,他却不能以此推知其他三隅,便不要再教他了。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

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在《论语》中的一句经典格言。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不愤不启动,不悱不发展。

这是一个警示人们要有愤激和悱痛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才能不畏困难,不惧风险,不断前行的哲学思想。

这句话虽然很简洁,但蕴含的哲学思想却是深刻而且值得深思的。

我们来解释一下“不愤不启”的含义。

愤即激动,激发对事物的热情和动力。

人生若无愤激,就会变得平淡无味,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激发内心的愤慨和义愤,才会启动行动的力量。

对于人生的追求、工作的进取、学习的钻研,都需要这种愤激的激发来推动。

只有有了这种愤激的动力,才能够激发出我们最大的潜能,也才能够克服得了一切困难和挑战。

这句话中所包含的道理,对我们的人生、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

人生犹如一场马拉松,需要不断地激发内心的愤激和悱痛,才能够持续向前,不断超越自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在工作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愤激和悱痛的态度。

面对种种挑战和压力,只有用愤激的动力激发出内心最大的潜能,才能够超越困难,取得成功;只有用悱痛的激发来激发出斗志,才能够克服心魔,战胜自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需要有愤激和悱痛的态度,才能够不畏困难,不怯风险,前进不止,取得胜利,实现人生的价值。

只有在愤激和悱痛的激发中,我们才能够看透世间的冷暖离合,赢取人生的辉煌,实现心中的梦想。

我们要牢记这句话,不仅要在言行中贯彻这一精神,更要在实际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贯彻这一精神,勇于面对挑战,敢于迎接风险,勇敢向前,勇往直前。

只有在愤激和悱痛的激发中,我们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中,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

意思如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教导学生时,如果学生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思考欲望,就不要急于给他讲解或开导。

只有当学生自己思考到了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还没有完全明白或表达出来时,才去启发他,引导他进一步思考和理解。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说,教给学生一个方面的知识,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知识,就不要再教他了。

因为这说明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

同时,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一个知识点出发,推导出其他相关的知识点,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这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以上是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作文素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作文素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作文素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哎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几个字可真把我给难住啦!刚开始听到老师说的时候,我那小脑袋瓜里是一团浆糊,啥也不明白。

这一天,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下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几个大字。

我瞅着这几个字,心里直犯嘀咕:“这到底是啥意思呀?”我赶紧瞅瞅同桌小明,他也是一脸迷茫。

老师好像看出了我们的心思,笑着说:“同学们,别着急,咱们慢慢来理解。

”老师就开始给我们讲起来啦,她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呀,就好比你们想要打开一个神秘的宝箱,要是你们自己没有努力去琢磨怎么打开,没有那种着急想知道里面有啥的心情,老师是不会轻易告诉你们方法的;要是你们心里有想法,但是说不出来,老师也不会主动帮你们表达出来。

”我一听,好像有点明白了,这不就是说要我们自己先好好思考嘛!就像我上次做数学题,那道题可难啦,我想了好久好久,脑袋都快想破了,还是没做出来。

我着急得都快哭了,这时候老师过来了,她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一点点引导我,让我自己找到了解题的思路。

哎呀,那种自己想出来的感觉,可太棒啦!我又想到了我们班的小红,她写作文的时候总是不知道怎么开头。

老师也没有直接给她一个开头,而是让她先说说自己想写的内容,慢慢地启发她,最后小红写出了一篇特别精彩的作文。

这难道不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体现吗?再想想我们平时玩游戏,比如搭积木。

要是一开始我们就随便乱搭,没有认真思考怎么搭才能更牢固更好看,那别人给再多的建议也没用呀!只有当我们自己真的努力去想,努力去尝试,遇到困难了,这时候别人的启发和帮助才能让我们有更大的进步。

同学们,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我们学习不就应该这样吗?自己先努力去思考,去探索,老师在我们真正需要的时候再给我们指点迷津,这样我们才能学得更好,记得更牢!难道不是吗?我觉得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真的太有道理啦!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学习的道路。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子说,不愤不启。

愤,是自己有学习欲望,思考欲望,想要求知,这个时候我们才启发他。

也就是对于那种没有学习欲望,没有思考欲望,不想求知的人,我们基本是不搭理,或者放弃。

学生没有主动想学的欲望,老师再好,也没用。

您非常想学习,也在勤于思考,您自己努力到节骨眼上,我们才启发您,帮助您。

不悱不发:悱,是马上就要得到答案了,但是还差一点火候,其实自己心里差不多要明白了。

自己通过努力,快要得到自己想要的目标了。

这个时候,老师就帮助其达到,说两句,点出来。

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学生不主动,即便是我们告诉其答案了,他听着轻飘飘的,也不在意。

也没什么用处。

所以,只是抄袭答案是没有意义的,要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弄懂原理,自己能推导出来答案,才叫着学习。

很多人说:“为什么我懂了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答案是,您只是个抄袭答案的人,您并没有靠自己推导出来这个道理,所以,其实,您根本不懂。

所以,以后,您们别再说,您懂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还这一生,本质是,您根本不懂,您只是个抄袭别人答案的人。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一个学生,我们说一个角落啊,他如果不能推导出来另外3个角落,我们就不讲给他听了,不教了。

为什么?因为说明这个人比较呆板,如果持续教下去,学生会越来越糊涂。

只教机智灵活的学生,给机智灵活的学生,不断的复,就是不断的举一反三。

一个优秀的学生,必须是灵活的,触类旁通的,闻一知二的。

高手是不可能手把手教出来的。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碰到了那种每个步骤都要问,每一步都必须教的学生,其实,这种学生,您就不用跟他多讲了,讲得越多,他越糊涂,干脆就不给他举例了。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您想学好,首先,您自己要努力。

您自己不主动,企图让老师主动帮您思考,您是学不好的。

您自己没有得到答案,老师即便是给您答案,也是没什么用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导语:《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被后世学者誉为“东方的《圣经》”,对于教育和人生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孔子说:“启聪慧之士,使他于疾患中见良才,教育他于祸福中得安乐。

”“启聪慧之士”是孔子说的一个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反三隅者也”。

意思是:对智慧有了疑问却不去寻求解答,没有启发智慧,就讲不出道理;对思想没了启发却一味地追问推敲,就说不出道理。

对于一个人来说要学会正确地学习而不是去学习错误的东西。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则知之。

”意思是:学习之后的时候要经常的去实践运用,不也能说吗?意思是:学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懂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如果不能从内心去真正的去做,你只会学习一些错误的话,那么它就会成为你的障碍,就像生活中的道理一样是不能去理解别人的思想一样会让自己思想受到影响一样也会让自己的思想变得不好或者说越来越浅薄;学到的东西如果一错再错只会让你失去很多东西。

也就是所谓的被别人给害了去了。

所以你要学习是为了让自己真正强大起来。

”4.子路问曰:敏于求知,力行于学。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孔子说:“敏于求知,力行于学”也就是说对学问有兴趣、有抱负和志向的人才会求知,行动才能达到目的地。

有才之人都会有所求知而行于学。

学习要善于从实践中获取。

“敏于求知”就是要善于学习,而这两者之间是相互结合的。

子路问:“敏于求知?”子路回答说:“敏于求知而行于学!”一个人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有所收获。

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应该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兴趣,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敏而好问”来促进自己的进步!“力行”是指自己在学习中的实践与探索。

5.子见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译文:三个朋友一起走路,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来指导他,而选择自己做错了的地方而对他不那么友善之人来提醒他做错了。

《论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别人特别想弄明白,但还想不明白的程度时,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别人似乎明白,但还不能很好的表达时,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和他说了。

愤:自己有思考而未得果;悱:有所得但表达不出来,因为不明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举例:我很努力学做一道菜,可总是做得不满意,这个时候,别人一启发、引导,是不是通了?如果对方没有愤的状态,我们去教,他根本记不住,记住也不牢固。

他如果不感兴趣,说了也没有作用,反而会起反作用,因为他没有需求。

悱是什么样的状态?我看到了,有感受了,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虽然明白了,但是我又表达不出来,因为什么不明了。

内在有感受,外在相应,才有效果。

所以,不到别人特别想弄明白,但还想不明白的程度时,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别人似乎明白,但还不能很好的表达时,不要去启发他。

懂得这个道理就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点上去启发你的孩子和员工。

要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机缘下引导他。

有时候别人听不进去,是我们的启发不对,是我们不懂得该在什么情况下,讲什么样的话。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说一个面,如果对方不返回来,我就不再说了。

如果对方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说了。

因为他没有用心,没有回应我们。

任何事情有来有往才能讲,别人不回应,说明对我们没意思。

非要硬来,最后鱼死网破。

为什么老师喜欢好学生?因为好学生是悱的,愤的,是主动做事情,主动思考的。

是有来有往的。

这是孔子在讲自己的教育方法,我们自己想要得到别人帮助、指点和启发,那我们就先要自己努力,自己都不努力去做事情,谁又能帮助我们呢?我们总是觉得老板偏向身边的人,是这样吗?是因为他人更上进,他人是悱的状态,愤的状态,是举一反三的。

是因为我们看不懂啊,所以不要抱怨,我们努力了,不光知道怎么去指点他人,怎么去和他人沟通,还会知道,怎么才可以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指点。

老师讲的道理,学生和老师说明白了什么,什么是没听懂的,这个时候印象更深刻,老师才知道怎么帮助我们。

古诗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翻译赏析

古诗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翻译赏析

古诗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翻译赏析文言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原文出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隅反则不复也
的意思
这句话来自《论语》,出自孔子的言论。

原句是“不愤不启不悱
不发,举一隅不以隅反,则不复也。

”大致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
愤怒,没有启发,没有悲忧,没有行动的冲动,即使只是看到一小块
不足以令人满意的地方,却不去改变它,那么这个人就不再有进步的
可能性。

这句话的意思在强调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环境应该具有积
极的态度和行动力。

如果一个人对于不足之处毫无愤怒和不满,没有
动力去寻找改进的方法,那么他就会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无法进步。

这句话还具有一定的拓展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面对
各种困难和挑战,也会看到许多不公正和不合理的现象。

如果我们没
有愤怒和不满,没有思考和行动的冲动,那么我们就无法改变现状,
也无法实现自身价值和追求更好生活的渴望。

因此,这句话的意义是呼唤人们要保持对不公、不足的不满和愤怒,希望每个人能够从小事做起,积极行动起来改变自己、改变周围的事物,追求更好的生活和社会进步。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译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译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译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

咱来好好琢磨琢磨这句话啥意思。

“愤”呢,就是学生心里想弄明白
但又想不明白,憋得慌那种感觉;“启”就是开导、启发。

“悱”呢,就是学生心里有想法,但是表达不出来,着急上火的;“发”就是让他能把
想法说出来。

用咱大白话来讲啊,就是说,如果学生自己没有那种特别想弄明白,却怎么也弄不明白,急得抓耳挠腮的时候,老师就别去开导他。

要是
学生心里有话,但是吭哧吭哧说不出来,憋得脸红脖子粗的,老师也
别去启发他。

为啥这么说呢?你想啊,要是学生自己都没啥求知欲,对知识都不
着急上火,老师在那一个劲儿地讲,他能听进去吗?他肯定左耳进右
耳出,根本不当回事儿。

只有他自己特别想知道,特别渴望弄明白的
时候,老师再去点拨点拨,那效果才好呢!就好比他是个饿极了的人,这时候给他一碗饭,他能吃得特别香。

要是他根本不饿,硬塞给他,
他能乐意吗?
再比如说,要是学生自己心里有想法,但是表达不出来,老师着急
忙慌地帮他说出来,那学生自己能记住吗?他自己都没经过努力去组
织语言,下次还是说不出来。

得等他自己憋得不行了,老师再稍微引
导一下,让他自己把话给说出来,这样他才能真正学会怎么表达。

所以啊,这句话告诉咱们当老师的,别着急,得看准时机。

学生自
己不努力思考,不着急求知的时候,咱就别上赶着教,得让他们自己
先琢磨琢磨,有了那个劲儿,咱再出手。

这才是好的教学方法,能让
学生学得更扎实,更有收获。

不然啊,咱费了半天劲,学生还不领情,觉得咱啰嗦,那多冤啊!。

论语《不愤不启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不愤不启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不愤不启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不愤不启章》原文及解读【导语】:八不愤不启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悱不发不愤不启什么意思 谁说的

不悱不发不愤不启什么意思 谁说的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出处:《论语·述而》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扩展资料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中华名句300句3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中华名句300句3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中华名句300句3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句:孔子说:“(教导弟子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启发他。

如果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必再教下去了。

”教育、学习、记忆是有规律的。

启发教学、带着问题学、在实践中学,便于记忆。

学习需要整体计划、慢吞细嚼、一步一个脚印;拔苗助长,东一榔头西一锤,难有收益;一口吃不成胖子,一跃难以至千里。

学习需要循序渐进,就好比做屋,要打好地基。

学习需要兴趣的支持,需要主动学习、提问、反思。

当兴趣来时,当碰到急需解决的问题时,当冥思苦想也解决不了问题时,及时给予启发、开导,终生不会忘记。

不想学习,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会(不愿)去思考、推理。

要教育好学生,主要不是塞给学生知识,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与志趣,而是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授之以渔。

大胆否定与发散性思维是创新的根基。

主动学习,创新学习方法与模式,是获取文化知识的捷径。

在网络通信这么发达的时代,善于上网搜索,就可以帮助解决学习上、工作上或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学习需要天赋,但有天赋的人不一定能搞好学习。

搞好学习的前提是: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坚定的学习毅力;从始至终,目标专一,主动学习,全面学习、虚心学习。

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对于这种天赋较差、难于启迪的人,可以换一种启发方式,或把学习要求和标准降低。

有天才天赋的人,不一定能成为天才;古文《善伤仲永》中的仲永,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

但没有天才天赋的人,一定成不了天才;即使大学教授,也教不好白痴。

教育方法很重要,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更重要。

只有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适应,引导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学生们会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优势和能力,学有所成、利于社会、提升自我人生价值!作者:追梦一往无前2017年3月24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愤:努力思考而没有找到答案。

悱(fěi):想说却表达不出来。

隅(yú):角,角落。

这句是“启发”和“举一反三”两词的出处。

【大意】
孔子说:“不到学生苦苦思考而仍不理解的时候不去启示他,不到学生想说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隅,他却不能以此推知其他三隅,便不要再教他了。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

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