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三德”教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的“三德”教育

发表时间:2019-10-10T15:40:50.7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0期作者:沈度

[导读] 德行”是实践,是以实际行动来抒发与表达自己的“仁德之心”,通过不断的经历与摸索。

东莞明甫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广东东莞523000

孩童时期的思想品行教育,应重“仁德之心”的培养与化育,即“德心”。“德心”是为人立足社会之根基,用善意、纯粹、利他的发心对待周遭之事、之人、之物,必然收获斐然。

“德行”是实践,是以实际行动来抒发与表达自己的“仁德之心”,通过不断的经历与摸索,从而修缮自身的不足之处。“德性”则高于前者之境界,通过学习与培养“仁德之心”,加之所学、所悟“德心”的修行,达到“仁爱”之性格变化与形成,让所感、所言、所行皆符合“德”之标准。

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在意识层面需不断加深、加强“三德”教育,“以德养心”是良好社会人的必要之修,也是必修之课。“吾辈逐圣贤之德行,唯克己复礼之始矣”,只有严以修身,知书识礼,尊师敬长,才能德才兼备。“德”,虽易知、易学,但拥有“仁德之心”,实属不易。亦学、亦行、亦悟,才是良方秘药。若要达到“知行合一”“上善若水”之境界,是一项漫长的“修行”过程,切记要慢,慢则“快”,而快,则“乱”。

“德心”—— 从“仁德之心”到“乐善好施”

“仁德”的高境界是:有尊重之心、有真诚之心、有利他之心、有宽恕之心、有博爱之心,只有达到“五心”,才能到达“仁德”的境界。然,“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尊重之心需要见贤思齐的谦卑;真诚之心需要坦诚相待的态度;利他之心需要舍己为人的决心;宽恕之心需要海纳百川的气度;博爱之心需要兼济天下之胸怀。

“德心”是发心,是善念,将正确的、有意义的心念付诸行动,才是有价值的,所以家长、老师要从点滴来培育和引导孩子身体力行“五心”,说给他听,做给他看,让他做做看,从方方面面循循善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言行举止自然受到父母的耳濡目染,所以家长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孩子在良好行为践行的过程中,能否持续坚持与更大提升,长辈的肯定与支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行为与孩子的收获密不可分,紧密相连。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们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也可随之得到增加与提高。

晚晴名臣左宗棠的《发上等愿》中所述:“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告诫人们,发愿的重要性,这种高度决定了践行心愿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与用心程度。故而,用正确方法启迪孩子“仁德之心”,是一剂药引子,用的好,则“身强力壮”“一蹴而就”。

“德行”—— 从“知行合一”到“博施济众”

心学大家王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所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已知为始、已行为成,是知行合一最重要的修行。修行,即为“做”,也可意作“经历”,经历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00后与10后要更多体验不好的经历,才会从过程中体会到深刻的感悟,这就是“经历即修行”。“德行”不是一朝一夕的践行,也不是刻意所为,它是常年累月、持之以恒、夙兴夜寐、殚智竭力的付出,是了无私心、不图回报的“利他之行”。

“德行”是有规范的生活行为,一人行善,众人皆从,如何将“知行合一”的能量传递、传播的更加广泛,是需要无时无刻地为孩子创造“德行”的机会与平台,让他们享受到“修行”之乐,感受到“修行”之益。以此久而久之,“仁德之行”便会在脑海与意识中根深蒂固,形成习惯化、思维固有化。当然,离“博施济众”的高境界自然也就越来越近。有“德行”,但并不一定有“德性”,德性是一种行为习惯,意识是坚定地,更是坚固的。而“德行”则可能是某一次、或某几天的断续能量行为。所以,“三德”的学习,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甚至是唇亡齿寒。

“德行”的实践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德性”的本然,但“德行”教育对“德性”的养成是至关重要和密不可分的。

“德性”—— 从“德才兼备”到“厚德载物”

“德性”,是人道德品性的修养,是自然至诚之性,这种本性是经过了行为上的实践,加之正确思想的领悟与开悟,辅以贯彻始终的“仁德之行”,长久养成的品德性格。它与前两者唇齿相依、脉脉相通。

“德性”的养成是需要有前期良好的“德心”“德行”来做积淀,只有经历了心灵上的学习与认知,行为上的摸索与尝试,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行为观。每一个年龄阶段都要进行自我“修行”的总结,反省自我品行的行径路线,是否不偏不倚?

“德心”重在教育、培养观念,“德行”注重长辈监督、提醒与以身作则,而“德性”在于自身的领悟与坚如磐石的心念,是从内到外的生命生长的能量体系。照此推论,“知行合一”也是基础沉淀,而能从“知行合一”后的“德才兼备”到达“厚德载物”的境界,是需要长期锲而不舍的“品德修行”。

君子慎独,孩子更应谨言慎行,虽童言无忌,但也不能是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德心”“德行”“德性”的培养与教育,就是在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品德方向,夯实优秀的行为举措。青少年时期的品行教育,是在为成年后的职业生涯与社会交集做铺垫,是垫脚石,也是地基。若基本功大的扎实,则日后成长与发展会更加稳定,如若“德育”方面没能有良好的认知与切身经历,则可能会有跌宕起伏的人生磨难。

在青少年“三德”教育与习惯培养中,更多放在日常生活中,用浅显易懂的行为技巧、耳熟能详的名人故事、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等来循循善诱。如有所受教,当然最好,但万不可操之过急管控严格,否则适得其反、背道而驰。

“德之教育”,其根本在于父母、师长的“为人表率”,当长辈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孩子的基本道德情操也就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教导,这是基于人类本性的善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