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口头民俗
民间传说与中国的口头文学传统
![民间传说与中国的口头文学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43e39252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4c.png)
民间传说与中国的口头文学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中民间传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口头文学传统,承载着人们对于神秘、奇幻和传承的渴望。
这些传说不仅在中国的乡村和农民中广为流传,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创作。
民间传说是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口头相传的故事、传说和神话。
这些传说往往与自然、神灵、英雄和历史事件等有关,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老一辈的农民常常会围坐在一起,讲述关于神话、鬼怪和仙人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能够娱乐人们,还可以传递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因此,民间传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口头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间传说丰富多样,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比如,中国有着众多关于龙的传说。
龙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被视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在民间传说中,龙被描绘成一种神秘的生物,能够掌控天气和水源。
人们相信,龙会给人们带来好运和丰收。
因此,龙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的绘画、雕塑和文学作品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除了龙,中国的民间传说还涉及到许多其他的神话和传说。
比如,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就是中国人民熟知的传说之一。
据说,嫦娥是一个美丽的仙女,她因为偷吃了仙丹而被贬到了月亮上。
每年的中秋节,人们都会仰望月亮,寄托对嫦娥的思念和祝福。
此外,中国的民间传说还包括了许多关于英雄和神仙的故事。
比如,封神演义中的哪吒三太子就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哪吒是一个有着神奇力量的英雄,他能够驱使风雨、降妖除魔。
这个故事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广为流传,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和动画片,深受人们喜爱。
民间传说作为中国的口头文学传统,不仅在农村地区得到广泛传承,也对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中国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等,都融入了民间传说的元素。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神话和传说中的英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传递了一些深刻的哲理和价值观。
试论口头传统的传承特点
![试论口头传统的传承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493492a482fb4daa58d4bd6.png)
1960 年出版的 5故事的歌手6 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20 世纪 30 年代和 50 年代, 洛德与他的老师米尔曼 # 帕里 ( Milman Parry, 1902- 1935) 长期在南斯 拉夫地区从事活态史诗的调查, 他们的成果注重在 史诗艺人的表演语境中研究史诗, 考察时间、地点、 听众、表演的具体情境等 因素对史诗艺人的创作 ( composition) 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口头程式 理论, 其研究成果的最直接目的在于弄清歌手们创 作、学习、传递史诗的方式。帕里- 洛德的研究成 果, 揭示了史诗等口头传统不依靠文字媒介, 千百 年来依然广泛流传的奥秘, 史诗艺人的史诗传承根 本不像文字时代人们想象的那样逐字逐句, 死记硬 背, 而是有其自身的一套传承法则。他们认为, 口 头歌手创作诗歌与书面诗歌的区别在于, 在口头诗 歌中, 表演与创作是同一时刻的两个方面, 口头歌 手是以表演的形式来进行创作的 。口头文学传承 人表演的口头文学的类型、主题、语言、表演技 巧等等, 基本上从口头文学的传统传承下 来, 在 表演的过程 中, 既坚持 类型、主 题、语言、表演 技巧等等, 同时也 会根据 即时 的情境 进行创 作。 洛德对南斯拉夫史诗歌手的研究发 现, 歌手学艺 有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 实际上就是一个史诗歌 手学习、掌握史诗传统, 并且根 据表演的即时情 境进行创作的过程。第一, 聆听阶段, 熟悉故事 的内容 主题、 节奏韵 律等 等; 第 二, 学 歌阶 段, 掌握足够的 程式, 歌手在反复的学习、使用过程 中掌握程式, 使之最终成为其诗歌思想的一部分, 他必须有足够的程式才能在现场表演、创作史诗, 这是一个不 断学习、大量实践、模仿和融会贯通 的过程; 第三, 提高演 技和增加演唱篇目, 这是 歌手逐渐成 熟的阶段, 歌手逐渐进入咖啡 馆、非 正式的集会、节日等场合, 听众 的要求使他不断 地积累、重新组合、反复修正故事的程式和主题, 他的演唱艺术逐渐成熟, 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作为一个 成熟的 歌手, 他 在传 统之中 游刃有 余。 他们是在不断的再创作中保存传统, 史诗传承的
北方常说的谚语
![北方常说的谚语](https://img.taocdn.com/s3/m/c448156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72.png)
北方常说的谚语谚语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劳动生活原始面貌的真实再现,是民众内心情感和处世哲学的口头表达,是传播民俗文化的基础媒介。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北方的谚语,希望大家喜欢。
北方谚语精选10句:1)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2) 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眼前。
3) 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
4) 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
5) 树老根子深,人老骨头硬。
6) 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7) 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心不发达。
8) 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猫骑兔。
9) 胆大走遍天下,胆小寸步难行。
10)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北方谚语大全:1) 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拔就亮。
2) 志高品高,志下品下。
3) 走路不怕上高山,撑船不怕过险滩。
4) 男人无志,钝铁无钢,女人无志,乱草无秧。
5)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6) 谷要自长,人要自强。
7) 没有锯不倒的树,没有敲不响的钟。
8) 穷莫失志,富莫癫狂。
9) 穷人不攀高亲,落雨不爬高墩。
10)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11)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12) 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13) 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
14) 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15) 人有志,竹有节。
16) 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
17) 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无成。
18) 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
19)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20) 鸟往明处飞,人往高处去。
21) 生人不生胆,力大也枉然。
22) 宁可身冷,不可心冷;宁可人穷,不可志穷。
23) 宁可身骨苦,不叫面皮羞。
24) 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25) 宁做穷人脚下土,不做财主席上珍。
26) 宁愿折断骨头,不愿低头受辱。
27) 宁给好汉拉马,不给懒汉作爷。
28) 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
29) 宁吃开眉粥,不吃皱眉饭。
30) 宁肯给君子提鞋,不肯和小人同财。
31) 宁打金钟一下,不打破鼓千声。
32) 宁叫钱吃亏,不叫人吃亏。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https://img.taocdn.com/s3/m/54c0266e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7.png)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1 年加利弗那语言、舞蹈和音乐热莱德口头遗产奥鲁罗狂欢节昆曲宫廷宗庙祭祀礼乐塔格巴纳的横吹喇叭音乐及文化空间梅拉镇孔果圣灵兄弟会文化空间埃尔切神秘剧格鲁吉亚复调演唱尼亚加索拉的索索?巴拉文化空间鸠提耶耽梵剧西西里木偶剧能乐立陶宛十字架雕刻及其象征吉马?埃尔弗纳广场的文化空间伊夫高族群的哈德哈德圣歌塞梅斯基的文化空间与口头文化博逊地区的文化空间扎巴拉人的口头遗产与文化活动2003 年阿塞拜疆木卡姆班什狂欢节安第斯卡拉瓦亚的宇宙信仰形式瓦雅皮人的口头和图画表达形式柬埔寨皇家舞剧中非阿卡俾格米人的口头传统古琴艺术巴兰基亚狂欢节板索里史诗说唱奥连特兄弟会的法国鼓乐黑拉里亚史诗基努文化空间吠陀圣歌传统哇扬皮影偶戏伊拉克木卡姆净琉璃文乐木偶戏吉尔吉斯史诗弹唱阿肯艺术扎菲曼尼里的木雕工艺土著亡灵节马头琴传统音乐拉卡拉卡——汤加说唱舞蹈迈达赫(公共场所说书人)艺术瓦努阿图沙画雅乐——越南宫廷音乐萨那歌曲波罗的海的歌舞庆典摩尔镇的马隆人传统沙士木卡姆音乐2005 年阿尔巴尼亚民间低声部复调音乐阿尔及利亚古拉拉地区的阿赫里亚美尼亚杏木双簧管音乐游吟歌师歌曲比利时、法国的巨人和巨龙游行德拉迈茨的鼓乐面具舞巴亥瑞康卡乌的圆圈桑巴舞比斯萃萨的巴比——肖普鲁克地区古老的复调音乐、舞蹈和仪式习俗斯贝克托姆--高棉皮影戏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帕兰克-德-圣巴西里奥的文化空间哥斯达黎加的牧牛传统和牛车斯洛伐克新兵舞库库鲁舞蹈戏剧瑞宾瑙-艾基舞剧拉姆里拉——《罗摩衍那》的传统表演印度尼西亚配剑撒丁岛牧歌文化——多声部民歌歌舞伎佩特拉和维地拉姆的贝都人文化空间维布扎治疗舞蹈仪式古勒-沃姆库鲁祭祀和舞蹈仪式马克-扬戏剧亚饶-戴高文化空间蒙古族长调民歌坦坦地区的木赛姆牧民大会朝比木琴音乐艾尔-圭根斯讽刺剧尼日利亚的艾法预言体系巴勒斯坦希卡耶说书塔奎勒岛及其纺织工艺兰瑙湖玛冉瑙人的达冉根史诗唱述江陵端午祭卡鲁斯仪式舞蹈欧隆克——雅库特英雄叙事诗坎科冉或曼丁成人礼伏佳拉——牧羊人长笛及其音乐帕特姆流行节日托钵僧舞蹈仪式乌干达树皮衣制作铜锣文化空间迈基石化妆舞会姆班德或耶路撒勒玛舞2007年未公布2009年改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22项,全部通过。
口头民俗案例
![口头民俗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a47c71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04.png)
口头民俗案例介绍口头民俗是指一种通过口头传承的民间习俗和传统。
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口头表达等方式传递的一种文化现象。
口头民俗案例是指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深入探讨口头民俗的形成、演变和传承过程,以及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多个口头民俗案例,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这一主题。
口头民俗案例一:婚礼习俗婚礼习俗的背景和意义婚礼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重要事情,不同地区和民族都有各自的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不仅是一种庆祝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的方式。
通过参与婚礼习俗,人们可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
婚礼习俗的案例分析1.婚礼仪式的准备工作–定婚日期和场地–筹备婚礼所需物品和装饰–邀请亲友和宾客2.婚礼仪式的流程–迎亲:新郎和新娘的家人在门口迎接新郎的到来–进门:新郎和新娘一同进入新房–敬茶:新郎新娘向双方父母敬茶,表示对双方家庭的尊重和感谢–敬酒:新郎和新娘向亲友敬酒,表示对亲友的感激和祝福–合影:全家人和宾客合影留念3.婚礼习俗的象征意义–红色:红色是中国传统婚礼的主题色,寓意喜庆和幸福–龙凤:龙和凤分别代表男女,象征着男女双全和家庭和睦–糖果:糖果是婚礼上常见的礼品,寓意甜蜜和幸福口头民俗案例二:节日习俗节日习俗的背景和意义节日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时刻,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节日习俗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人们热爱生活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通过参与节日习俗,人们可以感受到彼此的关爱和团结的力量。
节日习俗的案例分析1.春节的习俗–贴春联:在门上贴上写有吉祥话的红色春联,寓意新年的祝福和希望–吃年夜饭: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丰盛的年夜饭,象征着团圆和幸福–放鞭炮:放鞭炮的声音可以驱除邪气,带来好运和祝福2.中秋节的习俗–吃月饼:中秋节的传统美食,象征着团圆和幸福–赏月:家人一同赏月,感受月光的温暖和祝福–点灯笼:点亮彩灯笼,寓意光明和希望3.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参与龙舟比赛,展示团队的力量和合作精神–吃粽子:端午节的传统美食,象征着驱邪和祈福–贴艾叶:在门上贴上艾叶,驱邪和保平安口头民俗案例三:庆典习俗庆典习俗的背景和意义庆典是一种集体活动,通过举办庆典可以弘扬文化、增进团结和宣传价值观。
老祖宗传下来的话儿(民俗篇)
![老祖宗传下来的话儿(民俗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155fc7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e.png)
老祖宗传下来的话儿(民俗篇)
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
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
老母猪过河~不识数。
老母猪赶集~家里、外边一张皮。
猪鼻子插葱~装像。
猪八戒摔扒子~不伺候(猴)了
麻杆打狼~两头还怕,
剃头挑子~
一头热。
品字三个口,宁添一斗,莫添一口。
晶字三个日,常将有日思无日。
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
茶壶煮饺子,有货到不出来。
老母猪过河,不识数。
老母猪赶集,家里、外边一张皮。
猪鼻子插葱,装像。
猪八戒摔扒子,不伺候(猴)了
麻杆打狼,两头还怕,
剃头挑子,一头热。
品字三个口,宁添一斗,莫添一口。
晶字三个日,常将有日思无日。
家乡风俗的口头传统与传承
![家乡风俗的口头传统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de41053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2.png)
家乡风俗的口头传统与传承家乡风俗是代代相传的传统习俗,其中口头传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口头传统是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方式,将民间习俗、传说故事等传承下来的方式。
在我所居住的家乡,口头传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传承家乡文化的重要途径。
首先,家乡的口头传统体现在节庆活动中。
每逢重大节日,家乡的老人们都会讲述关于节日起源、庆祝活动的故事,如春节、端午节等。
他们会通过口述方式,将节日的由来、意义等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使得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得以传承。
在这些节日中,村民们还会相聚一堂,聆听老人们口述的故事,增进亲情和友谊。
其次,家乡的口头传统体现在婚丧嫁娶等重大生活仪式中。
在家乡,婚礼是一个重要的家庭仪式,很多婚礼上都会有家长写的对联,以及进行喜庆的贺词;而在丧礼上,家乡人还保留着一些忌讳和习俗,比如要有人吊祭,要请专门的扫墓人等。
这些口头传统在婚丧嫁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让人们记住了传统的礼仪,也让这些礼仪得以传承。
再次,家乡的口头传统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家乡人口中的民间俗语、成语谚语等,无不富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口头传统既代表了家乡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又传达了一种生活智慧。
比如“人艰不拆”、“吃亏是福”等,这些口头传统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家乡人的处事方式。
总的来说,家乡的口头传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传承家乡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节庆活动、婚丧嫁娶、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口口相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继承家乡的风俗习惯,让这些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光大。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口头传统面临着一些挑战,但我们仍然应该珍惜和传承家乡的口头传统,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只有如此,我们家乡的风俗才能得以保存,文化得以传承。
藏文与藏族文化传承-以口头传统文化和节日为例
![藏文与藏族文化传承-以口头传统文化和节日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605762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d.png)
藏文与藏族文化传承 - 以口头传统文化和节日为例摘要:口头传统文化是藏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等;节日是藏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方式,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宗教、民俗和文化元素;通过探讨口头传统文化和节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藏族文化,为后代传递文化智慧。
关键词:藏文;藏语文;文化传承;以口头传统文化和节日为例一、口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口头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形式口头传统文化是指以口头传递和传承的传统文化形式。
它包括藏族民间故事、传说、民歌、神话等口头传统的表达方式。
口头传统文化是藏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通过口头的形式传递给后代,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观和智慧。
保护口头传统文化对于维护和传承藏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需要通过努力保留和传承相关的口头传统,以确保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传承[1]。
(二)口头传统文化在藏族社区中的角色口头传统文化在藏族社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口头传统文化是藏族人民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源泉之一。
通过口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藏族人民能够感受到自己作为藏族人的独特身份,增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和自豪感。
其次,口头传统文化在社区中起到了传承和凝聚族群的作用。
在藏族社区中,口头传统文化是代代相传的重要纽带,通过口头传递,一代代的人们能够共同体验和分享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这种传承不仅能够保持社区的凝聚力,还能够加强族群之间的情感联系,形成一个共同体的意识和认同。
此外,口头传统文化在社区中还起到了教育和启迪的作用。
通过口头传统的故事、传说和歌谣,藏族社区能够传达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生活智慧。
这样的教育方式更加贴近生活,能够深入人心,培养起社区成员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
(三)面临的挑战和保护措施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侵蚀,藏文口头传统文化也不例外。
因此,为了保护传统的藏族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转)诸城童谣
![(转)诸城童谣](https://img.taocdn.com/s3/m/dd67f307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fb.png)
(转)诸城童谣(转)诸城童谣米布袋根一大墩,俺上姥娘家呆一春——民间歌谣篇民间歌谣(诸城土语称为“唱”),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一种,也是能集中体现当地民俗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以老百姓最朴素的审美情趣,以歌谣的形式,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流传在诸城一带的民间歌谣相当丰富,但由于口头文学口口相传的特性,有一部分已经失传,笔者搜集到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诸城人民质朴无华,流传在诸城一带的民间歌谣也大多朴素简洁,直抒胸臆。
它们绝少粉饰,平直押韵,朗朗上口,既充满浪漫想象,也敢于直面人生,极富地方特色,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童谣童谣不仅仅是孩子的,也是成年人的童趣。
它以天真、稚气、幽默、调皮的语言,或表达人们对事物、事理的认识,或用来配合孩子们的游戏,或抒发内心感情,或反映生活情趣,体现了人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唱出的都是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人物、景物、事物。
作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诸城童谣传承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真实地反映着历代诸城百姓的生活。
以下是作者搜集整理的部分童谣米布袋根米布袋根,一大墩,俺上姥娘家呆一春。
姥娘看着精欢气,妗子看着要瞅人。
妗子妗子你别瞅,麦子开花俺就走。
娘的兄弟俺的舅,还不叫俺呆个够![方言注解及简析] 米布袋,当地常见的一种野生植物,所结果实圆柱形,内有米状子粒。
瞅,斜着眼看,对所看对象表示讨厌憎恶。
这首童谣反映了一个住在姥娘家中的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开头的方式是民间歌谣最为常见的比兴法,也是民谣的典型风格,与内容无关。
地排子车地排子车,俩轮滚,上面坐着个花大婶。
打牛鞭,快快走,来到娘家大门口。
兄弟跑来抱包袱,妹妹跑来牵着手。
亲娘忙着抱外孙,嫂子过来扭一扭。
嫂子嫂子你别扭,今日来了明日走。
[方言注解及简析] 地排子车,当地的一种畜力车,两轮。
这首歌谣反映了一个走娘家的妇女对于娘家人的不同感受,弟、妹、老娘的热情与娘家嫂子的冷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白菜小白菜,黄又黄,七八岁上没了娘。
中国民俗资料
![中国民俗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4a4c4bcc77da26925c5b062.png)
(一)中国民俗按表现内容来分:口头民俗1、叙事民俗(神话、故事、传说等) 2、俗语民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3、音韵民俗(民歌、民谣、口头史诗)风俗民俗民间节日、民间信仰、民间礼仪。
物质民俗饮食民俗、民间服饰、民间建筑这些分类只是大致而言,其实许多民俗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如春节里,既是风俗民俗,其中也有物质民俗、口头民俗(三)民俗文化的功能娱乐性教育功能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心理调节功能NO1.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地域性 1、自然环境决定着民俗的地域特征。
2、社会环境也决定着民俗的地域性变异性传承性规范性NO2.试论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一)岁时节日的由来来源于原始的宗教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将岁时视为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四时的代谢有如生命机体的生长衰亡,在旧死和新生的季节循环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时间更新的意识。
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时间不仅具有伦理属性,同时它亦具有如生命再生的更新特征。
(二)随时节日的发展1 神话传说的嵌入2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4 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NO3.中国饮食民俗文化的内涵1、精辟凝练的饮食理论2、无所不包的饮食的内容3、多姿多彩的烹饪艺术4、底蕴深厚的饮食文化心理NO4.列举并分析鲁菜、苏菜、川菜、粤菜的基本特点,并写出代表菜名。
1、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成。
特点:讲究刀功、火候,味浓厚、嗜葱蒜,尤以烹制海鲜,汤菜和各种动物内脏为长。
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调味以咸为主,酸甜为辅。
山东自古就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名菜:油爆大虾、红烧海螺、糖醋鲤鱼,奶汤鲫鱼等。
2、苏菜: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
特点: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
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民间口头民俗
![民间口头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c00044a38e9951e79a89274d.png)
• ② 群众口头语言的语汇丰富、生动、形象
口头语言诉诸人们的听觉,是一种“耳治的语 言”,必须有交际对象的存在。
“说法、悦耳的韵律、语调、姿势、面部表情、 情感声调、强调、力度及元音辅音的组成物等等都
列为‘口头语言的各种成分’。”(爱德华·泰勒)
各种口头语言成分区分为人际交流的语言系统 和非语言系统。
• b. 神话对创造和传承人而言,是神圣的。只有德高 望重的人才有权力在特定的仪式活动中重现和叙述 祖先的事迹。这意味着,神话并非独立存在,往往 与礼仪、信仰、社会组织等因素联系在一起。
• C. 神话的内容一般是关于万物的起源的。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 地开辟。阳淸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 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 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 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4)图腾神话
图腾神话产生最早,主要讲述图腾物与氏族的亲缘关系
原始图腾神话由图腾物与男人或女人通婚,成为本氏 族祖先或图腾物直接生人。
随社会发展,图腾物逐渐被视为保护神。
• (5)神和神性英雄神话
神话的主角有时是动物,有时半人半兽,比较多的神 的形象是自然力的化身,它们在发展中逐渐成为人神,被 奉为民族的始祖神。
•
神话是一种古老的故事体裁,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初期
(远古时代)。它是当时人们在原始思维基础上不自觉地把自然和社会
生活加以形象化而形成的一种幻想神奇的故事。
•
作为民间文学的源头之一,有力的证明了劳动人民从来就是精神文
明的创造者,也揭示了民间文学从一开始就与人民的生活和历史有着密
切的联系 。
•
神话的发生晚于人类来源的神话。
第二讲口头民俗学之神话、传说讲解
![第二讲口头民俗学之神话、传说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ce7fe2f57f1922791688e894.png)
同类神话颇多
自在以头为天, 印度神话: 足为地,目为日, 北欧神话说,奥定杀霜巨人 为草木,流泪为 伊麦,以其肉造成土地,血 河,众骨为山, 造成海,骨头造成山,牙齿 大小便利为海” 造成岩石,头造成树木花草 (《 摩 登 伽 经 》 ) ;
与一切菜蔬,髑髅造成天, 脑子造成云等等。
女娲造人
演变过程
作为一个民族始祖神的盘 瓠,演变而为开天辟地的 人类共同的祖宗盘古, 典型的卵生神话,这种看 法在世界各地的原始初民 中普遍存在。
盘古“垂死化身”造万物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 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 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 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 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 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 虫,因风所感,化为黎庶 。
创造世界万物的一般 为“神”。
伏羲
据唐司马贞补《史记· 三皇本纪》》的记 神话中创造文化现象的往往是 载,少女华胥氏到雷泽去玩的时候,偶 半人半神的文化英雄 然看见一个巨人的足迹,踩,怀孕了。
汉族神话中契、后稷、燧 人氏、神农等均为半人半 神的英雄。
不久生下了儿子伏羲。 文化英雄:火种带给人类;传授人们各 种生产、生活如织网捕鱼技能和技巧; 发明八卦。 阿巴达尼 天和地结婚后生了阿巴达尼。有一次, 阿巴达尼去打猎,射中了站在水边的一 只名字叫兴阿的鸟。从兴阿的肚子里, 阿巴达尼发现了谷种,后来人间才有了 庄稼。 ——珞巴族的《种子的来历》
第二讲 口头民俗学之神话、 传说和民间故事
口头民俗学
以口头形式流传和保存的民俗事项,主 要包括
叙事民俗学(神话、故事和传说)、 语言民俗学 ( 谚语、谜语、俗语词、
歇后语等) 史诗等)
音韵民俗学 ( 民歌、民谣、故事歌、
9 10 11 口头民俗学 2
![9 10 11 口头民俗学 2](https://img.taocdn.com/s3/m/6f3fc4c7da38376baf1fae6f.png)
口头民俗学(语言民俗学)第九章民间口头文学(上)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是伴随着人民的生产劳动、宗教和其他民俗活动而产生和发展,并成为人民生活中各种知识的宝库、进行教育和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
第一节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体裁和分类一神话的种类分析:神话神话是一种古老的故事体裁,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初期。
它是当时人们在原始思维基础上不自觉地把自然和社会生活加以形象化而形成的一种幻想神奇的故事。
神话最主要的特质,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起源的揭示。
神话的分类1. 天地开辟和人类起源神话(盘古开天);2. 自然起源神话(日月神话);3. 洪水和人类再繁衍神话;4. 图腾神话,有些学者认为图腾神话产生的最早,它主要讲述图腾物于氏族的亲缘关系;5. 神和神性英雄神话(后羿,);6. 文化起源神话,关于人类社会早期文化现象的起源,神话大多归功于动物。
二传说的种类分析传说主要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其种类主要有:1. 人物传说,其主人公大多是历代实有其人的著名人物;2. 地方传说,是关于各地特定山河泉石、名胜古迹的特点,以及某些地名由来的带有解释性的故事;3. 史事传说:是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群。
4. 动植物和某些自然现象的传说,这类传说的基本模式,是讲述者大多相信某些动植物和自然现象系由现实的人幻化而成。
5. 关于各种风俗、土特产品、民间工艺的等的传说,这类传说大多着重解释传说对象及其特点形成的原因,具有丰富的知识性。
三民间故事及笑话的种类分析民间故事因其题材、形象、风格的不同细分为以下几种体裁:动物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动物故事(1)野兽和鱼鸟的故事(2)家畜的故事(3)人和动物的故事(4)以动物为主角的寓言(5)以人为主角的寓言幻想故事也称神奇故事、魔法故事、民间故事,主要分类:(1)超自然形象的故事(2)神奇宝物的故事(3)“难题”和法术的故事(4)鬼狐精怪的故事生活故事长工和地主的故事;巧女和呆子的故事;爱情婚姻和家庭内部矛盾的故事;机智人物的故事笑话(1)讽刺封建官吏的笑话(2)讽刺贪吝和迷信的笑话(3)讽刺迂腐无知和虚伪狡诈的笑话(4)讽刺思想性格怪谬的笑话第二节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流传和演变一、口头散文叙事文学传播的方式及途径故事由中心地向外传播的情况:1. 故事在它们的发源地附近通常得到最好的保留,即说它们更完整;2. 当故事离开发源地更远些,它就会于其他故事混合到一起,形成地方性发展形式;3. 故事传播开去,有时其原始形态在中心地反而少见,在它传播最遥远的边缘地区却可以发现某些最古老的情节特点;4. 故事的传播并不是有秩序的步步传播,更多是散漫自发的进行,大多是受故事携带者远距离移居或旅行的影响。
口头民俗
![口头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867d2f45336c1eb91a375d13.png)
口头民俗————茶茶的谚语1、茶树种植谚语法如种瓜千茶万桐,一世不穷千茶万桑,万事兴旺正月栽茶用手捺向阳好种茶,背阳好插衫桑栽厚土扎根牢,茶种酸土呵呵笑高山出名茶槐树不开花,种茶不还家一年种,二年采2、茶园管理谚语七挖金,八挖银,九冬十月了人情三年不挖,茶树摘花老茶不改鸡骨头若要春茶好,春山开得早若要茶树好,铺草不可少若要茶树败,一季甘薯一季麦茶山不用粪,一年三届钉茶地晒得白,抵过小猪吃大麦茶树本是神仙草,只要肥多采不了春山挖破皮,伏山挖见底修茶臂,理茶脚要吃茶,二八挖栏肥壅肥三年青拱拱虫一拱,梅家坞人要喝西北风根底肥,芽上催雪前冷,冻阴坡;雪后冷,冻阳坡锄头底下三分水熟地加生泥,胜似吃高丽一担春茶百担肥宁愿少施一次肥,不要多养一次草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基肥足,春茶绿3、茶叶采摘谚语三岁可采叶卷上,叶舒次笋者上,芽者次小满熟了樱桃茶头茶不采,二茶不发头茶荒,二茶光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尖对尖,四十天,混茶当中间会采年年采,不会一年光谷雨前,嫌太早抢茶如抢宝,姑娘不嫁郎枣树发芽,上山采茶春茶一担,夏茶一头茶树三年破丫五年摘惊蛰过,茶脱壳做天难做四月天割不尽的麻,采不尽的茶插得秧来茶又老,采得茶来秧又草摘秋茶,犯天骂稻时无破箩,茶时无太婆4、茶叶制作谚语茶之否臧,存于口诀大锅炒茶对锅保小锅脚,对锅腰,大锅帽抛闷结合,多抛少闷高温杀青,先高后低嫩叶老杀,老叶嫩杀5、茶叶贮藏谚语贮藏好,无价宝茶是草,箬是宝6、茶叶饮用谚语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茶瓶用瓦,如乘折脚骏登高水忌停,薪忌熏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龙井茶,虎跑水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早茶一盅,一天威风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7、茶叶贸易谚语新茶到在先,捧得高似天;若要迟一脚,丢在山半边(资料来源:百度百科,/view/810066.htm)茶谜语生在山上,卖到山下,一到水里,就会开花。
口头民俗
![口头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867d2f45336c1eb91a375d13.png)
口头民俗————茶茶的谚语1、茶树种植谚语法如种瓜千茶万桐,一世不穷千茶万桑,万事兴旺正月栽茶用手捺向阳好种茶,背阳好插衫桑栽厚土扎根牢,茶种酸土呵呵笑高山出名茶槐树不开花,种茶不还家一年种,二年采2、茶园管理谚语七挖金,八挖银,九冬十月了人情三年不挖,茶树摘花老茶不改鸡骨头若要春茶好,春山开得早若要茶树好,铺草不可少若要茶树败,一季甘薯一季麦茶山不用粪,一年三届钉茶地晒得白,抵过小猪吃大麦茶树本是神仙草,只要肥多采不了春山挖破皮,伏山挖见底修茶臂,理茶脚要吃茶,二八挖栏肥壅肥三年青拱拱虫一拱,梅家坞人要喝西北风根底肥,芽上催雪前冷,冻阴坡;雪后冷,冻阳坡锄头底下三分水熟地加生泥,胜似吃高丽一担春茶百担肥宁愿少施一次肥,不要多养一次草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基肥足,春茶绿3、茶叶采摘谚语三岁可采叶卷上,叶舒次笋者上,芽者次小满熟了樱桃茶头茶不采,二茶不发头茶荒,二茶光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尖对尖,四十天,混茶当中间会采年年采,不会一年光谷雨前,嫌太早抢茶如抢宝,姑娘不嫁郎枣树发芽,上山采茶春茶一担,夏茶一头茶树三年破丫五年摘惊蛰过,茶脱壳做天难做四月天割不尽的麻,采不尽的茶插得秧来茶又老,采得茶来秧又草摘秋茶,犯天骂稻时无破箩,茶时无太婆4、茶叶制作谚语茶之否臧,存于口诀大锅炒茶对锅保小锅脚,对锅腰,大锅帽抛闷结合,多抛少闷高温杀青,先高后低嫩叶老杀,老叶嫩杀5、茶叶贮藏谚语贮藏好,无价宝茶是草,箬是宝6、茶叶饮用谚语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茶瓶用瓦,如乘折脚骏登高水忌停,薪忌熏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龙井茶,虎跑水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早茶一盅,一天威风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7、茶叶贸易谚语新茶到在先,捧得高似天;若要迟一脚,丢在山半边(资料来源:百度百科,/view/810066.htm)茶谜语生在山上,卖到山下,一到水里,就会开花。
潮州俗语大全潮州方言文化潮州民俗文化潮州话汕头话课题研究资料老娼打拳唔就势识字掠无蟛蜞放屎画大猪
![潮州俗语大全潮州方言文化潮州民俗文化潮州话汕头话课题研究资料老娼打拳唔就势识字掠无蟛蜞放屎画大猪](https://img.taocdn.com/s3/m/294a7a05482fb4daa58d4b32.png)
潮汕俗语大全1.【老娼打拳唔就势】俗语“老娼(对老妇的贬称)打拳唔就势”形容做事没有按部就班,却歪打正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前潮州有一老妇人,以为人挨砻(推磨碾米,音“笼”)为生,练就超人的臂力。
有一天,老妇到街上买东西,低头看到鞋子弄脏了,就把贴在墙上的纸撕下来擦鞋子。
就在这时,小巷中冲出几名彪形大汉说:你好大胆,竟敢揭我们的“比武榜文”!原来他们是一群走江湖比武卖艺赚钱的人,谁揭了他们贴的‘比武榜文’,就得与他们比武,羸者有赏,败者赔钱。
老妇至此才明白自己不知还觉闯了祸,但事已至此,也只有应会就是。
可是她又没练过拳,只好使出她“挨砻”的本事,拉开弓马,用最大的力气,将他们一个个拖来推去。
他们见都没见过如此打法,使不出拳路,反应不过来,一个个被推得东倒西歪,晕头转向。
那头儿暗自叫苦:“这老娼打拳唔就势,即不像南拳,又不象北腿,不对拳路,不知使的是哪家套式。
”只好认输。
这样,“老娼打拳唔就势”这句俗语就传下来了。
2.【识字掠无蟛蜞】“识(音“北”)字掠无蟛蜞”是广泛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句俗语。
意思是指循规蹈矩、照书行事者反而干不好事情。
康熙年间,清政府为了对付郑成功的复明活动,遏止海上武装力量与沿海民众的联合,实行了消极的靖边政策——海禁。
当时潮汕沿海居被内迁五十里。
整个韩江三角洲的饶平、澄海、潮州人民,皆在迁徙之列。
沿海地带,划地筑堤为界,限期迫迁,边民越界出海捕捞者杀。
告示出后,识字怕死的不敢越界到海滨谋生;有些不识字的深夜照样越界,捕了鱼虾蟛蜞,卖了钱,勉强度日。
这样,识字的反倒吃亏。
于是,这句话就这样传开了。
3.【放屎画大猪】俗语“放屎画大猪”意指异想天开,靠幻想过日子。
从前,某村有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整天只图享受,却不想干活,常常在家里呆着异想天开。
邻居辛辛苦苦养了一头猪,年底卖了一笔钱,他十分羡慕,但又怕脏不肯养猪。
一次上厕时,他用小竹枝在地上画了一头小猪,心里又想,小猪还要养大,太麻烦了,画大点更好,于是就画了头大点的猪。
村风民俗内容
![村风民俗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aafe48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33.png)
村风民俗内容
村风民俗通常指的是乡村地区传统的风俗文化和生活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村风民俗内容:
1. 节庆活动:乡村地区有许多传统的节庆活动,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村民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祭祀仪式和民俗表演。
2. 传统手工艺:乡村地区保留着许多传统手工艺技艺,如编织、染色、木雕等,这些手工艺在村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3. 农事活动:农村地区的村民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他们的生活和节奏通常与季节性的农事活动密切相关,如耕种、播种、收割等。
4. 乡土美食:乡村地区还有许多传统的乡土美食,这些美食通常由当地特色食材制成,口味纯正,体现了地方文化和风味。
5. 民间传说和故事:乡村地区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和故事,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信仰、智慧和生活态度。
6. 民间艺术表演:乡村地区也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
如舞蹈、戏曲、杂技等,这些艺术形式代表了当地文化和精神风貌。
村风民俗是乡村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的风俗文化不仅丰富了乡村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作为一种口头艺术民间故事一般有什么和什么
![作为一种口头艺术民间故事一般有什么和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149de03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0.png)
作为一种口头艺术民间故事一般有什么和什么作为一种口头艺术,民间故事一般有什么和什么。
不同的地区和个人,由于受教育程度、社会经历、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影响,其民间故事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
在众多的民间故事当中,有些流传较广泛,并对群众起着鼓舞斗志、激励人们克服困难的作用;而另外一些则充满了迷信色彩或带有浓厚的封建意识,甚至还可能包含着反动的政治宣传。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鉴别力,才能更好地继承与发扬这份宝贵遗产。
民间故事多以口头讲述,也就是说它来源于生活本身,但又高于生活。
从某种角度上看,它比生活更具体、真实、形象,所以常被称之为“百科全书”。
例如:《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天仙配》……都属于民间故事范畴。
虽然每篇故事情节简单,但却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那些神话传说大都取材于古代劳动者的现实生活,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把自己对美好理想追求的愿望寄托给虚幻的神灵世界,借助超越时空的手法,创造出一系列令人惊叹的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的题材非常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诸如战争、爱情、友谊、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名利得失、忠奸善恶、生死祸福等等。
无论哪类题材,都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民间故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四大民间传说。
前三个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后两个则是汉族文化圈普遍接受的民间故事。
口头民俗案例
![口头民俗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e3cb1e5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c1.png)
口头民俗案例口头民俗是指以口头传承方式流传的民俗习俗,它在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和传承方式。
以下是一个关于口头民俗的案例,旨在展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中国某些地方,有一种名为“吃饭”的口头民俗。
这个习俗源于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相信吃饭不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与家庭成员团聚、表达感激的方式。
这个习俗被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口头民俗中,家庭成员会在一起进餐。
在用餐前,主人会准备美味的食物,并且为每个人摆上一份。
然后,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进行交谈、分享彼此的生活和近况。
这个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会互相表达感激和关爱。
每个人都可以轮流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的心情。
在这个口头民俗中,主人通常会第一个发言,表达感激家人的辛勤劳动和付出。
其他家庭成员也会纷纷表示感谢,并表达对主人的赞美和喜爱。
这种方式不仅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还让每一个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除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谈和分享,这个口头民俗还包含了一些仪式和习俗。
比如,家庭成员在用餐时会使用特定的餐具和姿势,以示尊重和礼貌。
年长的家庭成员通常会坐在餐桌的中央位置,象征着他们的地位和作为家庭长辈的责任。
这个口头民俗不仅在家庭之间得到传承,也在社区之间得到延续。
人们经常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共进晚餐,以此增进友谊和亲情。
在这样的聚会中,人们会保持相似的餐桌礼仪,以示尊重和友善。
口头民俗案例中的“吃饭”习俗展示了人们对于家庭和社区重要性的认知,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口头传承来表达感激和关爱。
这个案例也体现了口头民俗在传承社会价值观念、促进亲情友情方面的作用。
无论在哪个地方,口头民俗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丰富了文化多样性,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和温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d. 神话的主人公一般为神、半人半神的英雄和具有神性的动 植物等。 鄂伦春认为天神恩都力莫里根用飞禽的骨头和肉先造了 十个男人和十个女人,后又造了一百对男女。因为飞禽的骨 头和肉不够了,就用泥土来补充。因为先造的是男人,后造 的是女人,所以女人力气小。 珞巴族的《种子的来历》记载,天和地结婚以后生有两 个儿子,其中一个叫阿巴达尼。有一次,阿巴达尼去打猎, 射中了站在水边的一只名字叫兴阿的鸟。从兴阿的肚子里, 阿巴达尼发现了谷种,后来人间才有了庄稼。伏羲和阿巴达 尼都是半人半神的英雄。
二、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特点及主体
(1)口头散文叙事文学讲述特点
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各种题材都是用口头语言 讲述、口头语言传承与传播,也是用口头语言进 行创作的。
① 口头讲述是中心环节。
它是口头故事本原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形式。 依据口头讲述所创作的文字记录,是由口头形式 派生的一种传播方式,这种书面记录很难反映口 头故事讲述的特点。
口头语言的句子形式包括主谓结构齐全的“整句” 和“零句”,及感叹句、感叹词等。
(2)口头散文叙事文学讲述的主体
口头故事的讲述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我们将那些堪称故事讲述 家的人,看作故事的积极传承者。
民间故事讲述家在故事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a. 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的集散点。
听故事
传故事(纵向传承、横向传播)
第三章 民间口头民俗
第一节 叙事民俗学
以散文叙事体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事项。 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阶级社会,民间口头文学主要流行于广大人民之中, 反映着他们的物质生产和生活及思想感情。但是,由 于自身特点,以及过去统治阶级为了解民情、进行教 化的需要,被朝廷文化机构采集,逐渐被一些上层社
b. 对故事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形成与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故事聚集头脑
修正差错,补充遗漏(自我修正法则)
c. 个别故事家对故事传统的更新与发展起一定的作用 对原故事进行补充 必要的改动 特殊的传承来源
• 听众
口头故事讲述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a.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讲述着故事的选择 b.听众在现场的反应、情绪状态等表现影响讲述者的发挥 c.讲述以群众为对象,以适应一般群众民俗文化生活的要
神话最主要的特质,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起源的解释。这
种起源的解释不仅指示出世界在时间意义上“开始”,而且指示着现存
世界秩序所以如此的“根据”与“前提”。
•
神话是整个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宗教、哲学、科学知识、
社会制度、习俗、历史、心理等多方面内容。
(2)神话的特征
• a. 神话对创造和传承者而言,是一种事实,是历史 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和活动,关于他们祖先功过真实 记录。
求与传统为目标
第二节 神话
• 一、神话的含义与特征
(1)神话的含义
a. 芬兰民俗学家 洪科(Larui Honko) “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是对世界的起源、创造、初始事件以及神的 典型行为的宗教性的论述。在这种叙述过程中,世界、自然界、文化以 及所有的一切被顺序的创造出来。神话具有确立仪式的有效性和神圣性 的功能,将神话放置于宗教仪式当中。认为仪式中的神话主要在于维护 世界秩序,防止世界回归于混沌当中。神话和仪式的意义还在于重现神 在创造世界时的情景,仿佛把创世的瞬间搬回到眼前,人们可以再一次 接受神的惠顾等。除此,宗教的信徒们把神话看成是一种历史的真实, 这个意义讲,“神话”是一个学术性词汇。”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文学评论家
布鲁范德(美国民俗 学家)
• “一种流行于上古民间 的故事,所叙述者,是 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 们的行事,虽然荒唐无 稽,但是古代人民互相 传述,却信以为真。”
• “神话是一种传统的叙 事散文。在其流传的社 会中,神话被认为是在 遥远的过去曾经发生过 的真实事件。”
现在对“神话”的理解
•
神话是一种古老的故事体裁,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初期
(远古时代)。它是当时人们在原始思维基础上不自觉地把自然和社会
生活加以形象化而形成的一种幻想神奇的故事。
•
作为民间文学的源头之一,有力的证明了劳动人民从来就是精神文
明的创造者,也揭示了民间文学从一开始就与人民的生活和历史有着密
切的联系 。
•
• ② 群众口头语言的语汇丰富、生动、形象
口头语言诉诸人们的听觉,是一种“耳治的语 言”,必须有交际对象的存在。
“说法、悦耳的韵律、语调、姿势、面部表情、 情感声调、强调、力度及元音辅音的组成物等等都
列为‘口头语言的各种成分’。”(爱德华·泰勒)
各种口头语言成分区分为人际交流的语言系统 和非语言系统。
会人们所关注。
• 一、民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头文学概述
被人们看作是一种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它运用口头 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 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 的理性认识,这也就是民间口头文学区别于其它民俗事项 的艺术特性。
从远古时代起,民间口头文学就伴随着人民的生产劳 动、宗教和其他民俗活动而产生和发展,成为人民生活各 种知识的宝库、进行教育和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原始时 代的口头文学是整个民族文艺的源头,以后的时代里,民 间口头文学继续走向发展与更新。
• b. 神话对创造和传承人而言,是神圣的。只有德高 望重的人才有权力在特定的仪式活动中重现和叙述 祖先的事迹。这意味着,神话并非独立存在,往往 与礼仪、信仰、社会组织等因素联系在一起。
• C. 神话的内容一般是关于万物的起源的。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 地开辟。阳淸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 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 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 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盘古原先叫“祖先”,与“姑娘”妹妹原住在天上。砍 树拨云分别落到桐柏山的两个山头。二人各自在自己的山头 修炼,各守天规,不能相见。各坐一扇磨修炼,每10年磨盘 上练出一道磨齿,修炼6570年,长足20天龄,磨盘上是密密 麻麻的磨齿。二人想用磨扇滚出一条道,两扇磨滚向一处合 在一起。二人相见,都说自己盘在山上最古,“祖先”称 “盘古人”,“姑娘”妹妹称“盘古女”,结成兄妹。天上 飘纸,落在磨盘上,上面写着:“天书落地正当午,“祖 先”、“姑娘”称盘古,滚磨合拢可成亲,莫称兄妹称夫 妇。”二人结为夫妻。人类繁衍开来,此山称“盘古山”, 房子称“盘古庙”,称二人为“盘古爷”、“盘古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