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第四讲 文言文断句教学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文言文断句
基础点:文言断句,在过去称为句读,所谓“句”就是作者已经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到此应该断句,用标点符号来表示,即用“句号”,语意未完而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相当于今人使用的“逗号”,弄清句读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
要正确断句,应先掌握大意,其次抓住特殊标志,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重难点:1.理解文段大意。
2.寻找断句标志。
[考法综述] 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对其考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客观题,就选文中的某个句子,提供四种句读,请考生判断正误;二是主观题,从选文或另给的一段文字中挑出某个句子(未断开),要求考生断开。
命题法1 提供语境的客观型断句
典例1 对下面文言文语段中的画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有删改) A.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B.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C.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D.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答案]C
[解析]这是一道客观断句题,考生可抓住一些相对整齐的语句来断句。
如“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舍我其谁也”,这些语句相对整齐,可断开。
参考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些不愉快的样子。
以前我听您说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是一个时候。
每五百年必定会有圣王出现,这期间也必定会有闻名于世的贤才。
从周以来,已经七百多年了。
按年数说,已经超过了;按时势来考察,该出现圣君贤臣了。
上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让天
下太平,在当今这个时代,除了我,还有谁(能担当这个重任)呢?我为什么不愉快呢?”
解题法1 分析语境,抓住异同,字斟句酌--------
(1)通读文段明大意。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要想正确断句,先要把相关语句通读几遍,力求对语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
对于客观型断句题,要先比较分析所给选项的断句异同处,然后圈起来,再利用知识积累有针对性地分析。
(2)实词、句法多联系。
在通读文段的基础上,注意联系自己已掌握的古代汉语词句的知识(词法、句法等)来断句。
一般来讲,动词的前后都不能断开(省略句除外),因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但是不及物动词作谓语的情况除外。
如上题,“诏下公卿群臣议”一句,中间不能停顿,因为“公卿群臣议”是“诏下”的内容,在句中作宾语。
(3)借助虚词定首尾。
断句除了以语意表达为依据外,还可借助一些语言标志,如虚词。
有些虚词的位置是固定的,如“夫、若夫、至若、且夫、盖、凡、窃、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用在句首;“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也、者、乎、矣、尔、欤、焉、哉、耶、而已”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尾。
根据这些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断句。
(4)句式、活用要明确。
断句时还要考虑到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有不同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四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和省略句。
有的句子中还有词类活用现象。
这些不仅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障碍,更是断句中的易错点。
(5)文史知识不容忽视。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
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命题法2 提供充分语境的主观型断句
提供充分语境的主观型断句题,属于断句题中较为常见的一类。
近年来,不少高考卷采用的是这种考查形式,如2014年高考北京卷、浙江卷等。
一般都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话,去掉标点,设置试题,一般停顿8处左右,分值为3~5分,有一定的难度。
考生应抓住标志词,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结合上下文,分析语境,检查已断开处是否恰当,并推敲较难把握的地方。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注]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 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答案]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解析]首先,通读全文,得知画波浪线处内容是对为滕侯作传的理由的总结;其次,看到三个并列句式,“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可以粗略将其分为三层;最后,寻找文中的标志性词语,分析词语之间的关系,标出停顿处。
值得注意的是,并列关系、连动关系一般不停顿。
第一层“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中,“虑熟谋审”是并列关系,中间一般不停顿;“力不劳而功倍”是由连词连接的并列结构,其后可断开;“作事”是动宾短语作主语,“作事可以为后法”是典型的主谓宾结构,其后可断开。
第二层“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中,“思为利”是动宾关系,中间不停顿;“于无穷”是后置的介宾结构,其后必须停顿。
第三层“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中,“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是主语,因为比较长,习惯上停顿;谓词有“欲、纪”,但“为滕侯纪”是“欲”的宾语,“欲后”不停顿。
参考译文
他深思熟虑,不用花太多的力气而收到成倍的功效,这种做事的行为可以作为后世人仿效的法则,这是我写此记的第一个理由。
不只是想着当世人的赞誉,而是考虑为千秋万代谋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把它废弃,这是我写此记的第二个理由。
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侯写这个记,这是我写此记的第三个理由。
有三个写记的理由而不能不写,于是写下了此篇文章。
解题法2 先易后难,注重方法,必须检查--------
(1)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字断句,往往有易有难。
考生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段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开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曰”“云”“言”等表明对话的字词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考生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
(2)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文言文的几种固定句式,比如,“何……之有”“如……何”“唯……是……”“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得无……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中固定的词组,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3)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并列句、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考生准确断句提供了条件。
考生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例2中,看到“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就可以明白句段结构为三个并列式,可以粗略地分为三层。
(4)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
命题法3 提供非充分语境的主观型断句提供非充分语境的主观型断句,是指不在前文给出的阅读文段中选取材料,而是另选一个小文段,要求考生进行断句。
如2014年高考重庆卷、四川卷等。
答题方式上,要求考生在断句处画斜线(/),有时题目明确要求断几处,起提示性作用。
对这种题型,我们要给以足够重视,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加强训练,掌握技法,提高应试能力。
典例3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取材于刘向《说苑·正谏》)
[答案]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解析]解题时,首先,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由选文出处《说苑·正谏》和“晏子谏曰”的提示语可知,这段文字讲的是晏子劝谏的事。
其次,要寻找显性标志词。
“景公为台台成”有顶真修辞,应停顿为“景公为台/台成”;“晏子谏曰”有对话标志“曰”,需要停顿;“今复欲为钟”一句中的“今”无论翻译为“现在”还是“假如”,都需要停顿;“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句中有顶真修辞,前边有指示代词“是”作主语,后边有句末语气词“矣”,提示要停顿三处。
最后,再次诵读全文,详加验证。
语段断好后,要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
参考译文
齐景公建造高台,台建成后,又想要铸造大钟。
晏子进谏说:“君王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建造了高台,现在又想要铸造大钟,这是加重百姓赋税的行为,百姓一定很悲伤。
把加重百姓的痛苦作为自己的快乐,不吉利。
”齐景公于是停止了造钟。
解题法3 明确主观型断句题解题规律----------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或代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虚词是句读的重要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开的地方。
如上题中,发语词“夫”前必须断开。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如上题中的“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中存在顶真修辞,根据这一特点,便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据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以“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省略主语。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如上题中,“晏子谏曰”后必须断开。
(6)据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
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
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
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
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答案A
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需要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充当谓语的动词和形容词等;还有要保持句意的完整性。
根据句意可知:“何预我事”不可断开,可排除B项;“自苦奚为”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D两项,故答案为A项。
参考译文
治官如治家
管理官府如同管理家庭,古人常常有这样的教导。
一家的事,不论缓急大小,都是应该知道的。
有不知道的,就不能治理好。
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要做的事多得如草丛,如学校,如驿站,如粮库,如监狱,如农田水利,如桥梁堤坝等,凡要做的事很多。
观察时机揣度实力,破旧的修葺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原来没有的谋划它。
如果说:“它们没有被整治,与我有什么相干,人生苦短,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的念头一产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被毁。
所以前辈讲,对公家的事物一点不尽心,就是用不当的手段获得利禄,得罪天下。
二、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6处)
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_麾_下_数_十_人_遁_入_山_谷_保_险_自_固_郡_邑_患_苦_之_江_阴_侯_吴_良_承_诏_求_寇_已_移_檄_旁_县_兵_且_集_召_德_基_计_事。
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
果反,用兵未晚也。
”
(选自宋濂《吴德基传》)答案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
解析首先关注句中的名词:两个主要人物——吴良、德基,还有一个承前省略的人物——易俊原,泛指人物“麾下”“寇”“兵”;一个具体地名“江阴”,三个泛指地名“山谷”“郡邑”“旁县”。
句中的动词主要有“遁入”“保(险)”“固”“患”“苦”“承
(诏)”“求(寇)”“移(檄)”“集”“召”“计(事)”,可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
参考译文
唯独万夫长易俊原依仗自己骁勇善战,带领手下数十人逃入山谷中,占据险要位置自保,周围的乡邑担心这件事,江阴侯吴良奉诏追讨贼寇,已将公文发布到周围的县里了,军队即将集合出发,召吴德基来商议这事,吴德基说:“易俊原没有反叛的迹象,为什么要刺激他使他走向极端呢?不如先用计招他来,如果他真的反叛了,(再)用军队讨伐(他)也不晚。
”
三、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答案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
解析在整体通读的基础上,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故”一般放在句首,“也”一般放在句尾,“行善者”“为恶者”作为叙述对象应在句子开头;还可利用本语段句式比较整齐的特点,如“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等,加以断开。
参考译文
天下太平之时,做好事的人获得福报,做坏事的人得到灾祸;等到天下动乱之时,做好事的人不能获得福报,做坏事的人得不到灾祸,这是不合常规的现象。
有智慧的人不因为不合常规的现象就怀疑一般的规律,所以遵循福报自然来到的方法,防止灾祸所来到的途径。
得志还是不得志,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一个人只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就行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沈焕,字叔晦,定海人。
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
乾道五年举进士,授馀姚尉、扬州教授。
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①同僚忌其立异。
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
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②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
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
高宗山陵③,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汝谐属焕条奏。
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
..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重,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须索绝矣。
于是治并缘④为奸者,追偿率敛者,支费顿减。
岁旱,常平使分择官属振恤,得上虞、馀姚二县,无复流殍。
改知婺源,三省类荐书以闻,遂
通判舒州。
闲居虽病,犹不废读书,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凋零
..为忧。
卒,丞相周必大闻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
”焕人品高明,而
其中
..未安,不苟自恕,常曰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以言学。
追赠直华文阁,特谥端宪。
焕之友舒璘字元质,奉化人。
璘乐于教人
,尝曰:“师道尊严,璘不如叔晦,若启迪后进,则璘不敢多逊。
”
(节选自《宋史·沈焕传》,有删改) [注] ①长贰:指官的正副职。
②言路:指言官。
③山陵:此指营造陵墓。
④并缘:相互依附勾结。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B.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C.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D.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先通读语段,然后再比较各选项。
比较四个选项,第一个“乎”是句末语气词,所以“乎”后可以停顿;但是第二个“乎”相当于介词“于”,所以后面不能停顿,排除B、D;比较A、C“耻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在“耻”前停顿,排除C,选择A。
参考译文
沈焕,字叔晦,是定海人。
考进太学,开始同临川陆九龄成为朋友,跟随他学习。
乾道五年考中进士,授任余姚县尉、扬州教授。
被召为太学录,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学生(学习的人),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长官副长官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
适逢充任殿试考官,唱名那天在庭下按次序站立,皇帝觉得他仪表堂堂,派宦官问他的姓名,众人越发忌恨他。
有人劝他姑且钻营官职,因为道尚难推行,沈焕说:“道与职能够分成两个吗?”引用《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言官认为是讥刺自己,要求贬黜他,在官才八十天,调任高邮军教授而离京。
后来充任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
营造高宗陵墓,百官休息处所供设帷帐酒饭的花费,供给很多,沈焕急切地对安抚使郑汝谐说:“国家有大悲事,而臣子宴饮作乐自由自在,安心吗?”郑汝谐嘱托沈焕分条上奏。
充修奉官,移送文书给御史,要求明确说明丧事本意,使得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草屋薄膳自然安适,用不着弹劾而使勒索绝迹。
于是整治相互依附勾结做坏事的,索还任意收取的,支出费用顿时减少。
这年天气干旱,常平使分别选属官救济,沈焕被派到上虞、余姚两县,再没有流亡饿死的人。
改任婺源县知县,三省都向皇上写推荐书,于是任舒州通判。
闲居时虽然抱病,还没有中断读书,挂念母亲年迈、担忧善良之辈沦落。
沈焕去世,丞相周必大听到后说:“追想立身朝廷不能够推举贤能称扬良善,我愧对沈叔晦,益友有三人,沈叔晦没有对不起我。
”沈焕人品高尚,而他的内心不安,不随便宽容自己,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儿那里观察,晚上从睡梦中卜测,两方面都没有亏心事,才可以谈到学问。
他去世后被追赠直华文阁,特赐谥号为端宪。
沈焕的朋友舒璘字元质,是奉化人。
舒璘乐于教诲他人,他曾经说:“在师道尊严上,我不如沈叔晦,如果说启发后辈,那么我不敢太谦虚了。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嘉靖十二年,县令王釴令犯罪轻者种桃柳为赎,红紫灿烂,错杂如锦。
后以兵火,砍伐殆尽。
万历二年,盐运使朱炳如复植杨柳,又复灿然。
迨至崇祯初年,堤上树皆合抱。
太守刘梦谦与士夫陈生甫辈时至。
二月作胜会于苏堤城中括羊角灯纱灯几万盏遍挂桃柳树上下以红毡铺地冶童名妓纵饮高歌夜来万蜡齐烧光明如昼。
湖中遥望堤上万蜡,湖影倍之。
(选自张岱《西湖寻梦》)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二月作胜会于苏堤城中括羊角灯纱灯几万盏遍挂桃柳树上下以红毡铺地冶童名妓纵饮高歌夜来万蜡齐烧光明如昼答案二月/作胜会于苏堤/城中括羊角灯/纱灯几万盏/遍挂桃柳树上/下以红毡铺地/冶童名妓/纵饮高歌/夜来万蜡齐烧/光明如昼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针对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
还要关注时间、地点、人物等记叙要素。
如“二月”“苏堤”分别表示时间和地点,要在其后断开。
参考译文
嘉靖十二年,县令王釴要犯罪轻的人栽种桃树柳树当作赎罪,堤上红花紫叶鲜艳耀眼,交织在一起如同锦缎。
后来因为战争,桃树柳树几乎被砍光。
万历二年,盐运使朱炳如又种上杨柳树,堤上又恢复了鲜艳耀眼的景象。
到崇祯初年,堤上的树都有两臂环抱那么粗。
太守刘梦谦跟文士陈生甫一班人当时来到这里,到了农历二月,在苏堤举办盛会。
从杭州城中搜集羊角灯和纱灯几万盏。
挂在堤上所有桃树柳树上,树下铺上红毡,招来妖艳歌童名牌歌女,纵饮高歌。
夜来了,将几万支蜡烛一齐点燃,光明大放,使西湖的夜晚如同白昼。
从湖中遥望堤上的几万支蜡烛,发现它们在湖中的倒影更加亮堂,数量好像是堤上的两倍。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赞曰:朋党之成也,始于矜名,而成于恶异。
名盛则附之者众。
附者众,则不必皆贤而胥引之,乐其与己同也。
名高则毁之者亦众。
毁者不必不贤而怒而斥之恶其与己异也同异之见岐于中而附者毁者争胜而不已则党日众而为祸炽矣。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二十》,有删改)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毁者不必不贤而怒而斥之恶其与己异也同异之见岐于中而附者毁者争胜而不已则党日众而为祸炽矣
答案毁者不必不贤而怒而斥之/恶其与己异也/同异之见岐于中/而附者毁者争胜而不已/则党日众/而为祸炽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当先诵读全文,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断句时,可借用句首、句中、句尾的一些标志性词语来辅助断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者、也、矣、哉、耶(邪)、乎、焉等。
本句中的“也”就是断句的标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