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依依惜别情---送别组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反思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反思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反思3篇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反思第【1】篇〗随着毕业时刻的临近,很多同学心中都涌动着一种难舍的情感,对老师,对同学,对学校都有着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把这一种情感用文字表达出来,做为最美好的回忆和珍藏呢?一、精心选择重素材课本就是最好的例子,最后一个单元的《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一文,作者先写了对校园景物的留恋,这是一种借景抒情的方法;接着又选取了成长中的三件事,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这是叙事抒情的方法;最后用“再见了母校,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三段式,表达了不舍之情,这是直接抒情的方法。

那何不就以这篇文章为例子,教会学生如何写抒情文章呢?二、具体指导重实效素材确定后,接下来就要设计具体的指导方法。

写景抒情要“抓典型”:就是抓典型的景,这些景必须跟学生的感情有着紧密联系的,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

可以是一个静物,也可以是一幅场景。

叙事抒情要“抓细节”:抓住了事情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才能写出了真情实感。

直接抒情要“抓修辞”:多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使情感表达得更奔放热烈。

在学生默读课文并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时,我适时地进行了写作指导,这样的指导更加具体,更具有实效性,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写作方法。

三、历程回顾重铺垫尽管有了明确的写作方法,但学生在极短的时间里还不能搜集写作素材。

我接着播放了精心制作的“成长足迹”幻灯片,在优美的音乐中,孩子们看到了自己从一年级入学后,五年的成长历程,在一个个精彩的活动,老师的关爱与付出,同学的友情与互助,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无不撞击着每一个同学的心,顿时,记忆之门被打开,情感被激荡,写作热情被点燃,写作素材迎刃而解。

这一个环节的铺垫,大大降低了写作难度,解决了孩子们写什么的问题。

四、自由抒写重个体怎样写和写什么都已经有了明确的指导和方向,接下来让孩子们在缓缓的音乐声中开启写作之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之《依依惜别》教学设计、反思及同步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之《依依惜别》教学设计、反思及同步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之《依依惜别》教学设计及同步练习1.学会拟定毕业联欢会策划方案。

2.能够以写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3.学写毕业赠言。

4.以写信的方式表达自己情感。

1.拟定毕业联会策划方案。

2.设计毕业赠言。

3.筹划联欢会。

收集一些毕业赠言、一些歌曲。

4课时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明确主题。

1.人们常常用红烛,用园丁,用绿叶,用春蚕来比喻老师。

的确,在这六年的时间里,是老师伴随我们走过春、夏、秋、冬,是老师教会我们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每一位老师都甘心做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每一位老师都期盼我们快乐成长,每一位老师都有各自的精彩。

2.在即将毕业之际,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你打算为母校做点什么事?(可以为母校或老师写一封信;可以为母校写份倡议书等。

)现在我们先来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一文。

二、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1.导语:是的,是老师把我们带到知识的彼岸,是老师把我们带到知识的殿堂。

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老师说,让我们来读读书哲同学写的《给老师的一封信》,看看他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爱、感激之情的。

2.自由读文,按提示自主学习。

(1)回忆了方老师的哪些事例?(2)哪些语句令你感动?(3)赞美了方老师的什么品质?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4)文章具有哪些写作特色?3.交流领悟。

(1)文章回忆了方老师教育自己的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开学的那一天,是方老师第一个把“我”领进门;第二件事是方老师指导“我”写字;第三件事是运动会上给“我们”呐喊、助威、鼓励。

(2)朗读文章中感动人的句子,并重点理解。

“您的字总是那么干净漂亮,一个个娟秀端庄的方块字像小士兵一样排列在黑板上。

”(比喻句的运用说明了老师写的字漂亮,并且流露出对老师的敬佩之情!)“运动会上,您就像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孩子,挥动手臂大声地呐喊助威。

原本白皙的脸庞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一头长发随风舞动。

当运动员冲向终点时,您会快步奔上去,紧紧地把他搂在怀里,脸上洋溢出孩子般的幸福与骄傲。

《送别组诗》教学设计

《送别组诗》教学设计

《送别组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送别诗中的景物,帮助学生读懂送别诗。

2.通过对比的方式来学习送别组诗,了解送别诗不同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引入送别师:同学们,你们平日里积累了不少古诗词,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给你们一个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相关的诗句吗?(出示关键词:思乡)生诵相关诗句预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再来一个关键词:送别预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二、柳色即“留”,读懂送别师:同学们,送别诗在古代非常流行。

因为当时交通、通信很不发达,因此离别容易,详见却难。

于是,人们借送别诗表达内心的离别之情,今天我们就走进一组送别诗,感受诗人们的离愁别绪。

(板书:送别诗)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王维的这首诗同学们不陌生,自己读读。

(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读)师:同学们,王维送别自己的朋友元二,在临行之时,他举起了手中的酒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他喝了几杯酒?生:很多杯。

因为“更进”就说明他们喝了很多杯。

师:对,一个“更”字,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一杯接一杯地喝,杯杯皆是不舍情啊!同学们,这首诗的尾句是千古名句,当时的人给这首诗配上了音乐,而且要反复吟唱三遍,把不舍之情渲染到极致,所以我们今天也试着用朗读来表达,也读上三遍体会诗人的不舍之情。

(生读)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诗人其实早就将自己对朋友的不舍之情藏在写景中了。

生:老师,我觉得可能是“柳”,“柳”就是“留”的意思。

师:非常棒,“柳”和“留”是谐音,“柳”其实就是留。

我国古代,亲朋好友分离之时,常常折柳相送,以表达自己不舍之情。

所以折柳送别便成了送别诗中的经典画面,而“柳”也就成了送别诗中的经典景物。

(板书:柳)师:其实用“柳”表达送别之情,最早出现在《诗经采薇》篇中。

出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惜别》教案

《依依惜别》教案
《依依惜别》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依依惜别》。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依依惜别》的阅读与理解,掌握课文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学会运用;通过课文学习,教育学生珍惜友情,学会感恩。
具体内容包括:
1.课文阅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与朋友分别时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依依惜别》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离别的情感体验有着很深的共鸣。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学生们的生活经历,他们积极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这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两个情况。首先,对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生们理解起来有些吃力。我意识到,单纯的理论讲解可能不足以让他们领会,于是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对比,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美妙之处。这种及时的调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看到他们恍然大悟的表情,我也感到很欣慰。
2.生字词学习:学会本课生字词,如“惜别”、“拥抱”、“挥手”等,并理解其意思。
3.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修辞手法:学习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并进行仿写练习。
5.情感教育: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朋友,学会感恩和珍惜。
-对于生字词的学习,教师要强调字词的正确读音、书写和用法,如“惜别”中的“惜”字,要引导学生理解其珍惜的意思,并在语境中正确运用。
-在识别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举例说明课文中“时光如流水”是比喻,将时光比作流水,形象地表达了时间流逝的不可逆转,让学生理解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2.教学难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一、教育: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会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养:1、了解五课文的内容。

2、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

三、发展: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1、了解五课文的内容。

2、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促使学生全员参与。

学法:自主活动,自己策划、主持、布置环境。

教学准备:1、读《阅读材料》中五阅读文章。

2、搜集毕业留言。

3、为联欢会作好各项准备。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写临别赠言。

教学目标:会写临别赠言,并送上真情与祝福。

教学过程:一、:同学们,临近毕业,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毕业赠言“为你们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的机会,为你们了一个展示个性,展现才情的平台。

二、读《临别赠言》,明确赠言的目的及内容是:回顾学习生活,抒发惜别之情;感谢老师教导,赞美同学情谊;展望美好未来,表达真诚祝愿意。

赠言的基本要求是: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感情,能给人以启迪。

三、学生写毕业赠言。

四、交换阅读,欣赏写得好的毕业赠言,组织大家评议。

谁写的赠言最有代表性,谁写的赠言最风趣,谁写的赠言最有文采。

学生作品展示:依依惜别--难忘母校部分学生临别赠言时间是一只飞鸟,轻轻悄悄的飞走了,每当翻开以前的书本时,我心里总有万般的不舍,回忆起小学生活,和同学们一起春游,秋游,军训,菊花节活动,普通话比赛,上课,玩耍,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在这里我祝愿所有楚怡的毕业生们考试顺利!--陈晓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这样过去了.我们在这漂亮的校园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有我们欢快的.身影,老师的悉心教导我永远忘不了!是老师把我从一棵小幼苗培养成了一棵健壮的小树.在这里,我要感谢老师,感谢同学们给我的童年添上了美丽的色彩.我更要感谢父母,感谢他们在我一年级时带我来到了这既古老又光荣的美丽校园!---李丹姝文毕业考试即将来临,小学阶段即将结束,而初中阶段即将开始,考上好的中学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希望。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与反思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与反思第【1】篇〗活动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惜别童年”,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那些印象深刻的往事,特别是充满童真、童趣的小事,还要注意对个人成长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的时间段,如:婴儿期,幼儿园,上小学……制作童年生活纪念册的过程,是重温快乐、小结生活经验的过程。

教师应要求学生请自己的爸爸、妈妈(伴随自己成长的长辈)也参与进来,增进亲子交流,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活动组织一、准备1、教师组织学生准备材料:查找收集有关照片,收集有纪念意义的小饰物或送给自已的小礼物;收集自己过去的奖状证书、表扬信、感写信,各年级的成绩单……收集自己的佳作:习作中的佳品,美术、书法等作品;收集老师、长辈、同学给自己的留言……也可以收集自己到各地旅游的小纪念品……2、老师指导学生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给照片配上简短的说明或醒目的标题;对小装饰物和小礼物也应配上文字说明;奖状、证书等可以和相关的照片组合在一起相互说明……老师、长辈、同学给自己的留言最好用原始材料。

3、老师提醒学生准备一个册子,封皮可以是硬纸做成的。

封皮上可以装饰图案,题写纪念册的名字,也可以是素色,名字可以题写在第一页上。

册子规格可以大些,便于插放奖状、照片等。

二、制作1、老师可以向学生推存几种编排方式,如:按时间安排、按不同内容编排……2、老师可以提示学生,把纪念册做成活页夹的形式,便于添加、整理内容。

3、老师要提示学生除了写“序”、“后记”以外还应设计一个目录,以便于查找相关内容。

4、当学生分部分、按顺序装订成册前,老师还要提示学生在每部分前加一个插页,对此部分内容做简要说明。

5、提倡学生给每一页加上符合内容的装饰。

6、提示学生在纪念册最后留几页空白页,以便不同人、不同时间欣赏后留写感想体会之用。

三、交流1、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均可。

2、可放在班里大家翻阅,也可有组织地带回家里和家长一起欣赏。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依依惜别》。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描绘。

(3)学习生字词,扩展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感恩他人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当下,面对离别时坦然处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依依惜别》。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描绘。

(3)学习生字词,扩展词汇量。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深刻的离别情感。

(2)学习生字词,特别是古文中的一些特殊用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歌《依依惜别》,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2)准备生字词的解析和例子。

(3)准备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的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依依惜别》,了解诗歌的大意。

(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和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诗歌《依依惜别》的主题。

(2)引导学生回顾离别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分段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 理解与讨论:(1)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离别情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探讨诗人表达离别之情的技巧。

五、作业布置1. 抄写诗歌《依依惜别》,加强记忆和理解。

2. 选择一个离别的情景,写一段描写,表达自己的感受。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讨论和分享。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送别组诗》教案

《送别组诗》教案

《送别组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能够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送别组诗》;(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离别的情感;(2)领悟真善美的人生价值观;(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送别组诗》的历史背景。

2. 诗歌内容学习:(1)学习《登鹳雀楼》:理解诗歌意境,分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2)学习《凉州词》:感受边塞风光,体会“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悲壮;(3)学习《送别》:解读“离别家乡岁月多,魂销日月凄风雨”的情感;(4)学习《登飞来峰》:领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的壮志;(5)学习《凉州词二首·其一》:感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哲理;(2)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歌背诵和课后作业,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送别组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唐诗三百首》中《送别组诗》相关内容;2. 参考资料:关于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内容、意境和哲理;4. 音频资料:播放古典诗词朗诵,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学习《依依惜别》这首诗,了解其背景及作者杜甫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正确朗读、背诵诗歌的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中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运用想象、比较等方法,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珍惜友情、感恩他人的情感。

(2)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背诵与理解。

2. 诗歌主题思想的分析。

3. 诗歌表现手法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相关资料,如作者简介、注释等。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依依惜别》。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杜甫诗歌,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与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等。

(2)讲解诗歌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珍惜友情,感恩他人。

(2)通过诗歌学习,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表现手法。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思想的心得体会。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以及课后心得体会的质量。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经典诵读课《“送别”组诗》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经典诵读课《“送别”组诗》

古诗经典诵读课《“送别”组诗》一、教材分析古诗词教学的十首古诗词,都属于小学生必会的古诗词七十首的范围,这些诗词或表达爱国之情,或抒发朋友之情,或赞颂山水之美。

选编十首古诗词的目的:一是使学生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二是加强古诗词的积累。

二、教学目标1、通过吟诵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2、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象,体会虽然送别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意。

3、挖掘诗歌文化的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吟诵能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1、引导学生通过声音的变化感受诗人的情感2、合作学习3、多种形式的表演教学设计一、引入师:有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后面在座的各位既是嘉宾、领导,又是我们六二班全体同学的大朋友。

有朋自远方来——(课件出示此句)全体生:不亦乐乎。

师:同学们,来,让我们把悦耳的歌声、琅琅的读书声献给在座的朋友们!(吟诵鹿鸣)师: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堂,走近今天的你们,老师可谓之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六年了,六年的朝夕相处,怎能不让老师留恋、激动、依依不舍呢?因为你们马上就要毕业了,我们师生很快就要分别了,此时此刻,老师的眼前浮现出古人那难分难舍的“送别”场景。

这节经典诵读课就让老师继续带你们去畅游古诗王国,在其中尽情领略古诗的魅力,品味中华经典的博大精深,感悟诗人送别的情思。

(板书:送别)(课件呈现古诗经典诵读课《“送别”组诗》)二、送别诗师:古人是如何送别好友的?(课件呈现古诗《芙蓉楼送辛渐》诗文并茂)师:这就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

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师:来,大家自由读一读。

1、(指名读)。

2、师范读。

(相机告知学生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舒缓一点读。

)3、师:要送走好友,作者的心情怎样?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送别诗阅读教学设计与反思

送别诗阅读教学设计与反思

注重情感教育: 在送别诗阅读 教学中,注重 情感教育,引 导学生深入理 解诗歌的情感 内涵,提高学 生的情感素养 和审美能力。
THANK YOU
汇报人:XXX
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离 别之情的感悟 和体验,增强 对友情的珍视
与关怀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培养 学生的阅读理解 能力和审美鉴赏 能力
教学内容:选取 经典送别诗篇目, 进行文本细读和 深度剖析
教学方法:采用 互动式教学法, 引导学生主动参 与和思考
教学评价:通过 课堂练习、小组 讨论等方式,及 时反馈学生的学 习情况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故事或情境导入,引起 学生兴趣
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感受 诗歌韵味
讲解:分析诗歌背景、意象、意境 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分享感受和 见解,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拓展:推荐相关诗歌或资料,引导 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送别诗阅读02教学效果评

评估标准
学生理解能力提高程度
送别诗阅读教学设计 与反思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此处添加标题
Part Two
此处添加标题
Part Three
此处添加标题
01
送别诗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送别诗的 文学常识和基
本特点
理解送别诗中 离别之情的表
达方式
学会分析送别 诗中的意象和 意境,提高诗
03
送别诗阅读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送别组诗》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送别组诗》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生:因为这里有汪伦和李白的美好回忆。 师:什么回忆?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 到李白坐到船上才去送呢? 生: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师:可能他们在桃花潭边相遇的,汪伦是从桃花潭把李 白接来的,所以故意到桃花潭来送他。接的时候在桃花 潭边接,送的时候也在桃花潭边送,让李白留下终身难 忘的印象。你叫什么名字?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送别组诗》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小学语文
教学课例名
《送别组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
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古诗词当之无 教材分析
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选取小学
阶段人教版教材中的送别类古诗作为教学内容点。
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 教学目标
潭水虽然深千尺,不过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超。 师:冯超同学基本解释的准确,90%,老师不讲能够理 解 90%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好,如果你能把嘴巴张大一 点,声音响亮一点,自信一点,就更棒了!我们掌声给 他好不好?相信冯超下面的发言会更精彩,请坐。
生:(齐答)好!(掌声响起)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赠汪伦》?你来。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歌声, 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赵婷婷。 师:赵婷婷回答的非常好,已经达到 98%了,我们掌声 献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师:读诗基本意思懂了,我觉得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 内心世界,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 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 师:交流一下,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 睛。(指名问)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齐声答)好! (生有感情地朗诵。)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 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 不是我一个人送,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抬着美 酒,踏歌相送,这才能感动李白。起立,一起摇头晃脑 地吟诵一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

第一课时写赠言、制作同学录湖北省枣阳市杨当镇徐寨小学龚海定【教学目标】从整体上把握“依依惜别”板块中开展的活动方式。

通过对“俘”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写赠言的基本要求,学会制作同学录。

通过赠言的方式回顾小学生活,抒发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1、用多媒体播放母校的风景,四季、文体活动照片等,创设依恋母校的情境。

2、多媒体展示送别诗,师生齐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古人离别时,多做送别诗,今天,我们即将小学毕业,走向人生之路,在此时我们想用什么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呢?【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的活动应该是与小学毕业生的生活相关的问题,采用展示校园、古人送别诗等方式,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

】二、自主选择活动形式1、学生读第二板块“依依惜别”,讨论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自由发言,并详细介绍这种方式的特点及好处。

2、师生共同探究各种方式的可行性。

3、最后明确:常用的方式有:写赠言、制作同学录、开展演讲、写倡议书、建议书、给老师写信、结合母校情况开展实践性活动,再为母校建设出一次力,开毕业联欢会等。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通过学生通过阅读活动要求,结合班级实际,选择活动方式。

】三、探究赠言的特点及写法1、明确本节课的活动内容及目标。

师:根据活动安排,本节课我们开展写赠言,制作同学录活动。

2、激发对毕业赠言及同学录的重视与兴趣。

2023年《送别组诗》课后反思整理

2023年《送别组诗》课后反思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2023年《送别组诗》课后反思整理《送别组诗》课后反思下课了,站在阳台上,看着校内里奔跑的孩子们,心里像热锅上的蚂蚁,很是担心,这种担心来自于刚刚上完的这节公开课。

我只能用很失败来形容这节课,甚至让我感到难受,更是懊悔参与这次公开课。

我不停的问自己,当时打算上公开课是为了什么。

我想了很久,当时打算上公开课,只是想“试着在生疏的环境中,面对生疏的孩子,感受那份生疏的场面,也很好,不是吗?”从开头打算上公开课,我就始终纠结于究竟讲什么,讲几年级的课文,问了几个老师,给了几点建议,还是很迷茫,由于,我对四、五年级的课本太生疏了。

最终,就打算选讲古诗,选择四年级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于是,就开头着手预备,看了许多的'视频,无非谁都是一个模式,有幸看到孙双全老师的《送别组诗》觉得很新,就打算想他学习,采纳送别组诗的方法,教习《黄鹤楼》。

上课的时候,同学的反应有点让我焦急,所以就造成了大部分都是我在讲,同学在听的状态。

而且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同学的回答,也很局限,尤其在读诗的过程中,我让同学读了5遍,同学的朗读并没有起到明显的进展变化。

这也是我的课堂的致命弱点。

一味的仿照就会失败。

课后几位老师也给出了很好的建议,让我觉得收获良多。

首先确定了这堂课的一种教学大胆尝试。

把三首古诗放到一起,试了一次主题整合式的教学模式。

以“送别诗的情感”为主题,异中求同,索解出两首古诗全都的送别本质,并介绍送别类古诗的一般特点。

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其次对我的教态特别确定,是一位同学简单亲近的老师,能关注的听课状况,是同学的留意力很大的集中在一起。

最此次的公开课的几点问题所在,也特别的中肯;首先,老师讲的太多,同学的自主性显示的不够,陷入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

其次,在问题的设置上,过于单一,答案固定,没有起到发挥同学想象力的效果。

再次,在指导同学朗读的过程,虽然同学读的许多,但是反展的并不明显,没有看出同学的巨大进步。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年级:小学五年级教材:《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依依惜别》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亲人和朋友的情感,懂得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课文《依依惜别》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友谊的深刻理解。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课文《依依惜别》的相关背景资料。

2. PPT或黑板,用于展示重点内容和问题。

学生准备:1. 预习课文《依依惜别》。

2.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已学知识。

b.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离别?离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 自主学习(10分钟)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依依惜别》,理解课文内容。

b.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课堂讲解(10分钟)a. 教师讲解课文《依依惜别》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b.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重点内容和问题。

4. 小组讨论(5分钟)a.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依依惜别之情?b.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实践(5分钟)a. 学生朗读课文《依依惜别》,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感悟,教师指导并鼓励。

6. 课堂小结(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b. 学生谈收获和感悟,提出疑问。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依依惜别”的作文。

2. 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课堂准备。

六、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课文《依依惜别》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2. 学生是否能够在朗读和表达中感受到课文的情感?3. 学生是否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友谊的珍贵?4.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反思(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反思第【1】篇〗[教学反思]综合实践课时常需要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就必须将课堂教学的时间向课外延伸、拓展,同时将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落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也向课外延伸、拓展,从而真正实现拓展课型的本义。

1、根据活动建议,制订活动计划,让学生在课外收集的资料、需要关联的事务提前进行准备。

2、在活动策划中,或积极出点子,或提出不同想法和解决办法,对有矛盾的事情、想法主动斡旋。

3、课堂活动中,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论、说、写一体,环环相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反思第【2】篇〗《依依惜别》教学反思《依依惜别》教学反思这是本学期的一组综合性学习的文章,孩子在离校之际与同学、老师、母校都有说不完的话以及六年级语言积累的一次综合应用,效果鲜明。

孩子们即将离开母校,尤其是跟随他们六个多年头的班主任老师,课堂上孩子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

其中饱含着深情,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他们将心里读出来的时候,有的同学激昂、有的同学悲伤,这些都体现孩子们真实的一面。

孩子们在作文时,将平时积累的语言,学过的写作方法都运用到写话练习中,有的同学排比反问句的运用将情感推向另一个高潮,拟人比喻的运用恰到好处。

因此,在最真实体验后才是孩子最有话可说的。

这也是最真实的一节课。

近期每每走进教室,总发现同学们在争相传阅着什么,不用猜都知道他们在写毕业留言,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写毕业留言时除了有真诚的祝福、相互的勉励外,也不乏一些不恰当、不健康的内容,结合最后一个单元的学习我精心设计一节口语交际课。

我设想先以相关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以实践活动,强化认识,深化感情。

当我把五十一张张没有雷同的赠言送给同学们的时候,同学们的脸上、心里都写满了欣喜,而我收到的更是七十二颗沉甸甸的.诚挚的童心和深情的祝福。

小学语文六下第六单元难忘小学生活 《依依惜别 》教学设计4课时

小学语文六下第六单元难忘小学生活 《依依惜别 》教学设计4课时

依依惜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小学六年级第六单元最后一部分内容,“依依惜别”此板块设置了“举办毕业联欢会”“写信”两项主要活动,从集体和个人两个角度提供了表达系别之情的活动平台,为小学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阅读材料”《我为少年少女们歌唱》《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以不同的形式为开展活动提供参考,拓宽学生的思路。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举办“毕业联欢会”让学生通过自主策划、分工合作的方式,表达对老师、同学、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

举办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策划、组织、合作、执行等综合素养的发展。

学生在筹备毕业联欢会的过程中,要围绕活动主题准备小品、朗诵等节目,撰写主持词,设计问答游戏,撰写毕业赠言等,这些都体现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目标(1)能围绕活动主题,明确活动任务,与同学交流、协商,制订活动计划。

(2)读懂《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体会作者对青少年的殷殷期望以及对新生力量的赞美之情。

(3)读懂《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懂得通过勤奋学习,不断丰富积累去获取成功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1)能围绕活动主题,明确活动任务,与同学交流、协商,制订活动计划。

(2)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阐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准备在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料,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活动内容1.过渡语:六年的光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难忘的回忆;六年的相处,让我们难舍难分。

今天我们将告别哺育我们成长的母校和朝夕相处的老师,在此离别之际,让我们用自己的歌声、用自己的舞姿、用自己的才华来锁定我们六年来充满酸甜苦辣的时光。

我们可以通过什么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呢?2.同学们,我们也举行一场毕业联欢会吧!可以以班级形式进行,也可以年级形式。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联欢会,事先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

怎样组织一场联欢会呢?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表达自己对小学生活的留念与不舍,从而引出准备一次毕业联欢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依惜别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发对送别诗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搜集并阅读送别诗及送别文章,继续品味送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1.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激发对送别诗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搜集并阅读送别诗及送别文章,继续品味送别之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古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传递着诗人内心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你有什么发现?这些都是送别诗,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传递信息也很困难,所以古人常用送别诗来传递友情,倾诉心声。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送别诗,用心去聆听古人离别时的真挚情感。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送别诗的魅力。

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下面让我们走进第一首送别诗,谁想来读读这个诗题?通过读诗题你有哪些发现?课前同学们通过预习单,查找了广陵和黄鹤楼的资料,谁想为我们介绍下?通过读诗题,查资料。

我们知道了:李白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去,这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

让我们走进名楼---黄鹤楼。

2.分层次读古诗A.课前同学们初读了古诗,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朗读情况,谁想来读古诗,B.读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诗的韵味,我们合作着读一读, C.谁带着感觉再来读一读?【设计意图:分层次读古诗,读准确,读出节奏,读出诗的韵味。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情1.想象画面读诗的最高境界就是读出情感,这就需要我们读懂诗文,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理解“烟花”A.孩子们,刚才你们说到了繁花似锦,你们从诗句中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烟花”是什么意思?B.此时的长江两岸,春意盎然,让我们去看一看。

C.在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诗人的老朋友却要远去,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你会对你的老朋友说些什么?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3.体会不舍之情A.通过这两句诗,你又从哪个词想象出怎样的画面?体会怎样的情感?同桌之间讨论讨论。

B.你看,“孤帆”就将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你还从哪个字或者词,想象画面,体会怎样的情感?4.品读诗句,体会情感让我们回到画面中,感受那份情感,齐读古诗。

5李白就这样不停地望啊望啊,用目光送别好友,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富有诗意的目光中。

6.补充含有“见”的诗句,体会不舍情我们古人就是用这简单的事物来表达送别情,就让我们回到那离别的场面,去重温那份情感,齐读。

我相信此时此刻,这份情已经深深印在你的脑海里,(生背诵)【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进行渲染,烘托烟花三月的美,抓关键字词“孤帆”“尽”体会友人之间的不舍,并将这依依不舍之情融入诗中读,再次加深体会。

】四、学法迁移,以学定教1.欣赏完烟花三月的长江两岸,就让我们来到细雨蒙蒙的渭城,看看那又上演了怎样的离别画面?请同学们,自由读《送元二使安西》,完成学习单,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2 .说起元二与王维之间的分别,还要从元二将要走过的路程说起,谁能根据你的预习单,结合这张地图,说说你搜集的资料?关于阳关,你还搜集了哪些资料?让我们一起到塞外去看看,这是怎样的塞外?说说自己的感受?3.当王维想到好朋友要到这么险恶之地,他端起了酒杯,这是杯祝福的酒,这是杯平安酒,这更是杯难舍的酒。

一杯又一杯,王维这是用什么送别自己的朋友?(酒)诗人王维和元二之间那浓浓的情感就都在这酒里。

孩子们,世事难料,就在他们分别的第六年,王维去世了,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元二一遍遍吟诵着他们离别时的诗句---齐读(全句)。

没想到,这渭城一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佳话吧,4.后来人们把这首诗谱曲传唱,一起来听《阳关三叠》。

【设计意图:运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学习第二首诗,通过想画面,抓“酒”字体会作者不舍之情,总结出以酒相送。

】五、拓展运用,总结感悟1.刚才我们学习的这两首送别诗,都是借助普通的事物来表达送别情。

其实,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一首送别诗,李白的《赠汪伦》,谁想来为我们读一读?思考:这对友人之间是用什么来送别?(歌声板书)2.孩子们,你们看,古人送别,有用目光相送,借酒相送,还有踏歌相送。

再来看看还有怎样的送别方式?出示王之涣《送别》,自由读古诗,这是用什么来送别友人?(柳)古人写柳就是表达挽留之意。

形成了“折柳相送”的习俗。

3.千百年来,我们古人就用这简单的事物,表达浓浓的送别情,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送别文化。

4.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不一样的送别方式,一样的送别情怀,我们今天呈现的只是浩瀚诗海的沧海一粟,课下就请同学们继续吟诵送别诗及送别的短文,品味其中依依送别情。

最后我们让我们在李叔同的《送别》中结束这节课。

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补充其他的送别方式,趁机布置作业,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继续阅读。

在《送别》的歌声中结束本课,呼应开头,送别气氛浓郁。

】《依依惜别情》学情分析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发展,在教学时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

巧妙设计引语拓展知识点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视频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

通过视频的情景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拓展送别诗积累扩大学生阅读量,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依依惜别情》课堂效果分析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因此,在课前交流环节,我就让学生配乐朗读送别诗句,在舒缓的音乐及诵读中初步感受送别情。

在此环节中,学生参与的热情比较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顺势引出本文课题;在课中,通过“想象画面悟诗情”并拓展送别古诗,进一步感受惜别情;在课文最后,依然运用关于送别的古诗以及现代诗,让孩子整节课徜徉在送别的情谊中。

为了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我采用了四人小组交流的方法,让学生畅所欲言。

既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又加强了学生间小组合作精神。

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动手操作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可获知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否畅通,亦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

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

总之,本节课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

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在乡村美景下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依依惜别情》教材分析单元选取的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都是引导学生在感受爱、表达爱、奉献爱的过程中体会爱的重要性,把握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抒发了人世间最普通的友人离别之情,作为感情基石,为学生学习后面的课文打下了基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依惜别情》测评练习一、写出带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孤:__________________尽:__________________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尽:__________________故人:__________________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填空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所写,“黄鹤楼”在________________,“之”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2、《送元二使安西》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写的诗。

“使”的意思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中的“阳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再写出一首王维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依惜别情》教学反思本课执教内容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因两首诗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设计教学时,我先讲解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孩子抓重点词语,想象画面,体会感情,让孩子体会这首送别诗是以“目光”相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