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教案
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过程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一)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讲述)从古代以托勒密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阳系;再到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作为宇宙的代名词;再到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我们对宇宙认识不断深入。
二)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1、宇宙是形态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建议)教师结合课本图1.1分别介绍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体的定义以及蟹状星云、土星、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
对彗星在运行轨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适当补充。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建议)教师画出天体系统层次表并结合按天体系统层次顺序分别介绍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
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
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
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
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三)巩固拓展(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教案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课标: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课标分析: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中的所处的位置。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来看,地球是普通,但地球上存在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而说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
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同时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
教材在介绍天体的具体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形容词,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采取阅读的形式介绍了其中的四种天体,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材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讲述,并让学生填写层次的框图来巩固。
为了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引导学生应用数据分析探究,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
而对于本节的重点内容,教材主要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和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分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本节课后活动的目的是以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作为一个参照,培养学生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但要有理论根据。
教学目标: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2.初步学会分析地理资料的方法;3.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构成科学的宇宙观,激起探索宇宙的寻找地外文明的兴趣和决心。
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 3.1河流的水文特征的描述教案
河流水文特征【学情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已在高二年《区域地理》的相关章节中讲解过。
考虑到学生刚进入高考一轮复习不久,且高一年必修1的教材处理仅仅停留在会考层面;学生们对于这块知识容易混淆和记忆模糊,所以本模块的知识点整理必要的。
【教材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目前的高中教材还未对其进行专门的归纳与整理。
但是,这部分内容又是高考的“常客”。
不管是全国卷还是各省自主命题的高考卷,往往都以世界的某区域为平台,考查学生“对该区域中某一条河流或者河流某河段的水文特征及成因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因此,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我们有必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复习、讲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组成要素;2.理解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展示,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河流水文特点的不同;2.通过知识点列举,及时向学生展示出学生即将学习的知识点;并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有哪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作为切入口,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2.通过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学生们意识到“人类活动是把双刃剑”。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因素;【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展示教学法【教学用具】电子课件(PPT)、学案【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图片展示不同季节的长江与黄河及塔里木河的水文变化。
一、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河流水文特征主要有流量(水量)、水位变化、汛期、流速、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水能等。
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因为气候决定着流量(水量)、水位变化、汛期、结冰期和水能。
高一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教材分析地球是由不同物质组成和不同状态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构成的,《地球的圈层结构》这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介绍地球圈层结构内容之前,教材安排了地震波内容,向我们介绍了地震波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方法。
内外部圈层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地震波与内部圈层结构内容与之后第六章自然灾害内容息息相关;而外部圈层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并且外部圈层涉及的地理要素为后面四章自然环境不同要素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还处于简单的认识层面,缺乏对地球圈层的透彻理解。
在学习能力上,他们刚进入高中阶段还缺少自主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不强。
本课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图片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比较难掌握。
从心理上,他们自主性强,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渴望动手学习。
四、教学目标素养目标一: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地震波类型及特点、地球各圈层的特点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素养目标二:通过对不同圈层的认识,了解不同圈层结构的范围、组成物质及状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通过举例说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明确人类活动应与自然和谐统一,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岩石圈及软流层的范围。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七、教学过程3.结合课本P23“地球的外部圈层”内容,列表归纳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探究归纳】1.图示景观(九寨沟)涉及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四个圈层。
构成该景观主体要素的是水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1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案
教学设计教材选择人教版教材(2019年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章节名称1.1地球的宇宙环境授课对象高一课标解读新课程标准要求为“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既一般又特殊的星球打基础。
“运用资料”是指学生会运用图文资料进行描述,“描述”指学生能用文字、图像等形象地说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个什么样的环境教材分析“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
本节课主要是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学习天体、天体系统的宇宙环境知识是为了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
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地球上存在生命,从地球外部的宇宙环境看,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是普通的,但又由于地球上存在着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液态水这三个内部条件,就使得地球具有存在生命的特殊性。
“宇宙中的地球”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且宇宙的神秘以及人类对浩瀚宇宙知识的强烈渴求,都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因此,“宇宙中的地球”这一内容既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开篇,也是后面章节内容学习的启下。
学情分析尽管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宇宙和地球的相关知识,也能够从各种媒体上对宇宙和地球有一些或多或少的了解,但了解不透彻,认识不系统,也不能聚焦于地球与宇宙环境关系这个核心上。
经过初中的学习,高一学生地理学习的方法习惯、认知水平、自主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但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的能力仍然较低,学习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升入高中的第一堂课,学生能否形成对本学科的兴趣,对今后的学习影响很大,因此本节课应当兼顾知识学习与兴趣培养。
教学目标1.根据图片资料,能描述各类天体的特点以及天体系统的层次。
2.运用示意图,能够说明地球在不同层级天体系统中的位置,说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运用资料,能够阐述行星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高中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1
高中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层、化石和地质年代表的概念2.掌握地球的演化历程,包括不同演化阶段的特征和主要生物的演化。
教学重点】1.掌握地球的演化历程。
2.了解生物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1.理解地层、化石和地质年代表的意义。
2.掌握地球演化阶段的不同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新课导入】地球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存在了46亿年。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地球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过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历史发展和演化过程。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历史研究内容:1.地层和化石的概念2.地球演化历程,不同演化阶段的特征和主要生物的演化。
启发提问】给学生看几幅地层图片,让他们思考地层的特点和结构。
学生回答】略1.地层1)概念:地壳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层状岩石,具有时间顺序。
2)特征:①具有层理构造。
②岩层上部新下部老。
③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在判断地层时很重要。
启发提问】给学生看几幅化石图片,让他们思考化石的形成过程和意义。
学生回答】略2.化石概念:地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遗迹和有机残余,如骨骼、贝壳、足迹等。
研究化石和地层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不同年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相同年代的地层里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近的化石。
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科学家可以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化石,确定地层的顺序和年代。
题讲解】1.关于地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地层是具有空间差异的层状岩石B.地层中一定含有生物化石C.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生物化石D.先沉积的地层在上,后沉积的地层在下气候演化:在第四纪时期,地球经历了数次冷暖交替。
目前,地球正处于一个温暖期。
这个时期生物界逐渐呈现现代的面貌。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各时期的变化情况,我们向学生展示了各时期代表生物和现代大陆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貌的概念和种类;2.掌握地球上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海岸地区;3.能够识别不同的地貌类型,并描述其形成与演化原因。
二、教学内容1. 地貌的概念和种类1.地貌的概念: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是由地质、气候和地球表面的内、外力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2.地貌的种类:地貌按其空间展布特点和形成演化过程,可以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海岸地区。
2. 常见的地貌类型1.高原:高原是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相对地面较平坦,地势高缓、崎岖的陆地。
高原的形成一般与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有关,像青藏高原和云南高原就是因为地壳运动而形成的。
2.山地:山地指地表相对海平面高度在500米以上、高度差较大的地形,通常由多个山脉组成。
山地的形成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如侵蚀、风化等)所致,比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3.丘陵:丘陵是指高低不平的山丘地貌,包括起伏的山丘、小山和小山丘等。
丘陵的形成通常与水、风和冰等自然力量有关,如中国的太行山区、黄土高原等。
4.平原:平原是指相对海平面高度较低,表面相对平坦的地貌,常见于海滨、大河流域、内陆湖泊等处。
平原的形成多与沉积作用、冰川作用和风沙作用有关,如中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下游平原等。
5.盆地:盆地是海拔高度相对较低,四周地势较高,呈盆形的地形。
盆地的形成是由于地壳的下沉和外界的侵蚀导致的,如中国的四川盆地、天山南北沿线盆地等。
6.海岸地区:海岸地区是指陆地与海洋相接触的部分,通常分为大陆架、近海、沿海平原和海岸山地等。
海岸地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洋、风力、海浪、潮汐和陆地内部的构造作用所致,如中国的东海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3. 地貌类型的形成与演化原因1.高原的形成与演化原因:高原地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所致,如青藏高原就是因为喜马拉雅山区发生了构造抬升,形成坡向梯度弱、宽坦的高原地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补充内容:有关地球仪的知识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在一定时期内可看作是不变的)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比较4.纬度与经度的划分5 .经纬网确定方向在用经纬网确定两点相互方位时,应注意的问题是:①位于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的关系。
②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东西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的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的教案在备好教案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果的关键。
下面是为你预备的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共享吧!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仔细贯彻落实学校“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进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育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深厚的学习爱好为重点,深化了解同学状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同学基本状况:本学期教学班6个,6个班分为二个层次,1班和2班还有12班是试验班,其中绝大多数的同学是班级的优秀同学,但他们明确今后的进展方向是学理科,其余的3个班的同学为平行班,方案外的比例大,同学成果悬殊大,不爱学习的同学较多,在11年上学期期未考试中,就有一批同学没有及格。
而本期6月份面临的高一班级模块考试将会有相当大的困难。
依据教研组方案制定的整体目标,力求一次性合格率为95%以上。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同学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学问,学习对同学终生进展有益的地理;提倡同学主动参与参加,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育同学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力量,猎取新学问的力量,以及沟通合作的力量。
四、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本期教材以人文地理为主,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进展。
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进展为宗旨,讨论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从这一点看,在地理教学中参透环境教育应当是教学重点之一。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讨论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进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同学思索、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同学去观看、体验、判定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教案1.1宇宙中的地球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通过了解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早在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通过肉眼观察日月星辰,人们发现星星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为天体。
天体的主要类型包括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等。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位于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
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其它天体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包括八大行星、数十颗卫星、数百万颗小行星和彗星等。
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个小部分,银河系是由数百亿颗星体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银河系又是宇宙中的一个小部分,宇宙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星系和星云等天体系统。
最后,我们来探讨地球存在生物的原因。
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球的适宜温度、适宜气候、适宜大气成分等。
此外,地球上的水资源也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
地球上的生命形式非常丰富,从微生物到高等动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特征。
通过本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宇宙中的天体系统和地球在其中的位置,以及地球存在生物的原因。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宇宙环境的理解,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自学能力和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正是由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中存在各种天体和星际物质,因此地球上的各种天体并不孤立。
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了天体系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1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过程和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媒体与教具】: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
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
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 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 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常
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
"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
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
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
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一一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2、能力目标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学习或是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
难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
教学策略:。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课件
国际组织合作
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能源署(IEA)等加强气候变化监测 、预警和应对。
25
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和贡献
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 与国际气候谈判和合作,推动全球气候治 理进程。
中国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全 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 出积极贡献。
南南合作
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变革
中国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通过 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发 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中国倡导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 气候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 候变化挑战。
2024/2/29
26
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习国际知识和文化
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 识,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22
Part
05
全球性问题与挑战应对策略
2024/2/29
23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 件增多。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气候变化导致生物栖息地减少, 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 物种灭绝。
2024/2/29
海平面上升
威胁沿海城市和岛国安全,影响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关注全球性议题和挑战
关注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 贫困、公共卫生等,了解不同 国家和地区的应对策略和合作 机制。
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
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文化 交流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拓 宽国际视野和增强跨文化交流 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 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6.1 气象灾害
【师生总结】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教师讲授】易错点:旱灾多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旱灾是自然灾害,满足两个条件,自然异变和造成损失;干旱是西北的环境特点,不属于自然异变,所以西北干旱区很少发生旱灾。同时,旱涝灾害都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如何防御
难点:结合实例,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及时空分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洪涝灾害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会形成洪涝灾害
通过图片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气象灾害
洪涝灾害
【学生讨论】降水量大、降水持续时间长、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教师总结】当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且当地地形较为平坦,再加上排水设施不完善,洪涝灾害就容易发生
台风灾害
【教师讲授】台风的基本概念以及危害
【提问】台风是否百害无一利?
【师生总结】台风的有利影响
1.带来大量雨水,缓解旱情,带来丰沛的淡水资源
2.调剂地球热量、维持热平衡,使人类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3.台风吹袭时会将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鱼饵增多,吸引鱼群在水面附近聚集,增加捕鱼量
寒潮灾害
【教师讲授】寒潮的基本概念以及危害,以及侵袭我国的路径
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气象灾害
学科
高中地理
教材
地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标:
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出发,了解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
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出发,了解气象灾害的自然和人为成因。
高中必修一地理教案
高中必修一地理教案【篇一:高中地理必修1全套教案】必修一第一单元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运用资料说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3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
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凭着你的认识,你怎样向别人描述宇宙或地球?(学生交流,尽情畅谈,插入读图1-1-1“人类信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分类汇总引入到: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宇宙——太阳——地球)[图1-1-1解析]1972~73年美国“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镌刻的图案,图中表达的含义:◆太阳系及其九大行星◆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航天器发射路径◆根据地球上人类特征绘制的一对男女裸体人像◆人像背后是按比例绘制的航天器外形,表明人体大小◆地球相对于14颗脉冲星的位置关系◆氢分子结构图 [讨论]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 [拓展资料]美国“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铜板刻录的唱片“地球之声”,长120分钟◆ 115幅照片、图表(含中国长城、家宴)◆60种语言的问候语(含中国普通话、粤、厦门和江浙方言)◆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人类的音乐(包括贝多芬等西方经典名曲、各国民族乐曲、中国古乐“高山流水”说明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媒体展示: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海水的运动(解析版)
地球上的水海水的运动0102预习导学1.赶海居住在海边的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的过程,称为赶海。
中国著名的有象山赶海。
时间:赶海一般选择在大潮汛最好,因为大潮汛海水退的远又快,特别是贝类海鲜行动较为迟缓。
当海水退下去的时候这些贝类海鲜就被搁置在沙滩或泥滩上了。
而这大潮汛就是在农历每个月的初二和十六的前后两天为最好。
天气:当刮南风的时候的别是单南风和西南风最好,而且风力大点最佳,潮水会借助风力退得要比没风时远的多。
天气突然变化时(以阴天为好)或者和四到五级的西北风刮上几个小时,然后再转南风,这样的天气是最佳时节。
地点:因为在每种海产品的栖息地都不同,就赶海而言,一般都选择有贝壳沙较多的地方。
如果赶海之前问一下当地的海边人他们都知道哪个地方出那种海鲜。
在这时就看你喜欢什么样的海鲜了,然后根据你喜欢的海鲜的栖息地去找吧。
安全:海边靠近山的都有石头,而这石头呢又会生牡蛎,这牡蛎壳很锋利的,而没山的地方呢又有石坝,这石坝上也长着牡蛎,如果和皮肤有轻微的接触,就会被牡蛎壳给划破。
所以最好穿上军用胶鞋,假如你想捉蟹子就得戴上手套。
2.钱塘江观潮千百年来,钱塘江观潮成了吸引百姓和游客的重要民俗活动,而宋朝诗人苏东坡曾赞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钱塘江作为浙江第一大河,更是杭州的母亲河,平时温文尔雅,江面平静,很少有波澜不惊的场面。
但是一到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由于受天体引力、地球自转的离心、气象、上游来水、河床特殊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钱塘江上就会上演一出大潮奇观。
钱塘江入海的杭州湾的形状,以及它特殊的地形有关。
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肚小。
钱塘江河道自澉浦以西,急剧变窄抬高,致使河床的容量突然缩小,大量潮水拥挤入狭浅的河道,潮头受到阻碍。
由于杭州湾宽度自口外向口内急剧收缩,潮差沿程递增。
由于杭州湾在东海的西岸,而东海的潮差,西岸比东岸大。
太平洋的潮波由东北进入东海之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移,使两岸潮差大于东岸。
高中地理_必修一_教案__人教版
地理Ⅰ(必修·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
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
从的结构特征。
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行星地球 1.1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
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
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
【过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上的各种天体是否为孤立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我们称之为天体系统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略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
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板书】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
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学生回答】略
【讲解】(备注: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九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000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最大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
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
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讲解】同学们刚才关于活动的回答很好,这里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多媒体投影)
【板书】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天体系统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
【新课导入】我们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阳系中还有哪些行星哪?他们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主要问题。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启发讨论】阅读教材P4图1.4太阳模式图思考太阳系周围有几颗行星,它们由近及远的排列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板书】1、九大行星
【启发讨论】在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就好像一个家庭中的九个兄弟,有许多共性,请结合有关材料完成P4—P5活动题1、2,并总结九大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板书】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1(1)九大行星在公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转,我们称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轨道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最大也不过17°,说明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在同一个平面上,我们称之为共面性。
(3)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即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
偏心率越小,越趋向于圆,当偏心率为0时,轨道就是圆。
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说明它们的公转轨道都是接近于圆的椭圆,我们称之为近圆性。
(4)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1)(启发引导)九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由此,可以将九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称之为远日行星。
现在,黑板投影一个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据所学的知识填出:边启发,边指导学生填上表。
(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过渡】通过以上我们对九大行星的了解,我们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启发讨论】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地球为生命物质的存在提供了三个最优越的条件,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备的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km),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备注:此部分可以模拟演示或讲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假设地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大气、温度与地球水的关系)
【板书】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启发提问】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具有上述两项条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质,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
【总结全课】
【巩固练习题】(投影片,当堂完成)
1.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课后探究】阅读有关哥白尼、布鲁诺等的书籍,开一次班级天文学演讲会,讨论学习前人科学探索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感想。
【板书设计】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几种常见的天体
2、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九大行星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