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北京101中学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模拟试题(解析版)
北京101中学2022-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第一部分积累·运用一、语文基础。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请将该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答题纸的表格中。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牌坊.(fāng)脑髓.(suí)天堑.(qiàn)不能自已.(yǐ)B哺.育(bǔ)堵塞.(sè)顷.刻(qīng)人才济.济(jǐjǐ)C嫉.妒(jí)粗糙.(cāo)脊.梁(jǐ)相依相偎.(wēi)D卓.著(huó)矗.立(chù)惩.罚(chéng)自怨自艾.(ài)【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A项应为脑髓(suǐ);B项有误,应为顷刻(qǐng);D项有误,应为自怨自艾(yì)。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声乐训练是门科学,需要合理安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才能有好效果。
月14日,荷兰队5:1大比分完胜,以锐不可当....之势轻取上届世界杯冠军西班牙队。
C妈妈想起了临别时安安呕心沥血....的哭喊,凄惨的哀求:“妈妈——安安也要——买书——”。
D这部电影的画面处理别具匠心....,画面全用冷色调,很好地突出了战争的残酷。
【答案】C【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C项的成语使用有误,“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多用来形容工作、事业、文艺创作等方面用心的艰苦,与此处的语境不符。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高中语文 02杂说 日喻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日喻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日喻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扪.烛而得其形扪:抚摸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达:通达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致:自然获得、得到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务:致力、从事【解析】达,知道、明白。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扣盘而.得其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解析】B项,“其”,均为代词,他们。
前句指瞎子,后句指古之圣人。
A项“而”,前句连词,表承接;后句连词,表修饰。
C项“于”,前句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后句助词,补足音节。
苏教版七上语文期末复习系列练习-复习试卷(无答案)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驯.良( ) 苔.藓( ) 分娩.( ) 铁锹.( )濒.临( ) 翌.日( ) 炫.耀( ) 笨拙.( )2.根据注音,补全下列句中的词语。
(1)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jiǎo( )健,四肢轻快,非常敏jié( ),非常机警。
(2)它是暑天mù( )色的点zhuì( ),是夏至那天xiāng( )在天mù( )上的漂亮首饰。
(3)大熊猫就像一kē( )cuǐcàn( )的东方明珠,给这些国家的动物园增添了华夏异cǎi( )。
4.默写。
(1)虞世南《蝉》中借蝉抒怀的诗句是:, 。
(2)《孤雁》深切地写出了失群者的心情的两句是:, 。
(3)雨昏青草湖边过,。
(郑谷《》)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松树金龟子长得仪表堂堂,它身披黑色或棕色外套,外套闪着金属的光泽,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显得既朴素又高雅。
B.可惜的是,雌虫一动不动,似乎对雄虫的献媚无动于衷。
....地随地打滚;有时拖着笨拙的身体,摇摇晃晃地在c.(大熊猫)有时团坐一团,漫不经心....草地上玩耍。
D.正因为大熊猫繁殖艰难,存活又难,所以如今我国野生的大熊猫首屈一指,估计只有....1 000只左右。
7.在徜徉书本、汲取知识的同时,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动物世界:总有一些景象,让我们流连忘返。
看那“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蝶戏花间”、“虫唱草丛”,你有什么感受?仿照示例,任选其中一处景象,完成下面的填空。
示例:我看鹰击长空,感受到勇于搏击的力量。
我看,感受到。
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在广博的植物世界中,有一类能捕捉活的昆虫的植物,这类特殊植物被称为食虫植物,它们用黏液、滑溜的叶面、针刺、囊袋等来捕捉动物。
有的以香甜的蜜汁和鲜艳的色彩来引诱昆虫,进而不动声色地将其囚禁起来,再消化吸收;有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来捉住昆虫,再慢慢享用。
《日喻说》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日喻说》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日喻说》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喻说》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作品原文日喻说生而眇(miǎo)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②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③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为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è)④,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作品注释①眇(miǎo):目盲。
②扣:敲打。
③扪(mén):用手摸。
④龠(yuè):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像笛子,但比笛子短。
⑤揣:摸⑥譬:比喻。
⑦相:形容,比喻。
⑧卒:终于,终究。
⑨欤:吗,助词,表疑问。
⑩没:能潜水。
作品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日喻》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篇(含答案与翻译)
《日喻》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与翻译)【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1)蔽林间窥之()(2)稍近益狎()(3)驴不胜怒,蹄之()(4)扪烛而得其形()14.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
这个句子是(2分)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16.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
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4分)【参考答案】13.(1)偷看(2)更加(3)用蹄子踢(或“踢”)(4)摸(每题1分,计4分)14.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答后半句亦可,其它的“者”都理解为“……的人”)15.(1)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2分,主要以“骇”、“遁”、“且”、“噬”为采分点。
)(2)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像蜡烛。
”(2分,以“或”、两个“之”为采分点。
)16.参考答案:①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②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③认识事物要亲身实践,不能主观臆断;④要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盲目推断。
评分标准: 4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2017黔之驴课内外比较阅读
黔之驴课内外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3 — 16题。
(14分)【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日:“技止此耳!”因跳踉大例,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d。
,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日:“日之状如铜盘。
”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日:“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
,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1)蔽林间窥之()(2)稍近益狎()(3)驴不胜怒,蹄之()(4)扪烛而得其形()14.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
这个句子是(2 分)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告之日:“日之光如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
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4分)1. (1)偷看(2)更加(3)用蹄子踢(或“踢”)(4)摸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答后半句亦可,其它的“者”都理解为“……的人”)3. (1)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主要以“骇”、“遁”、“且”、“噬”为采分点。
)(2)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像蜡烛。
文言文苏轼《日喻》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日喻苏轼生而眇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②,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③,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①眇(miǎo):这时泛指双目失明。
②籥(yuè):管乐器,形状如笛。
③没人,潜水的人。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1)扪烛而得其形扪:(2)然则道卒不可求欤卒:9.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答:10.根据文意,回答问题。
(6分)(1)作者借盲人识日的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2)作者以为论据,说明“道可致而不可求”的道理。
(3)作者借“北方之学没者”来类比的人。
11.在下面文段中的横线上,填写出诗文原句。
(7分)(1)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人生蕴含着丰富深沉的情感:复得返自然”抒写着陶渊明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座中泣下谁最多,③”道出了白居易宦海沉浮的感伤。
语文组合阅读(一)老师用(答案)
语文组合阅读(一)【诗词鉴赏】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从“采莲”可以看出采莲女的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可以看出采莲女的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可以看出采莲女的活泼。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此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托采莲女之美,描绘出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荷叶划船前行的情景,人花难辨,花人同美。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3-5题。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龠(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蔽林间窥.之(偷看)(2)稍近益.狎(更加)(3)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或“踢”))(4)扪.烛而得其形(摸)4.下列四个句子中的“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B)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B.觉无异能者C.生而眇者不识日D.问之有目者5.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
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①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②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③认识事物要亲身实践,不能主观臆断;④要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盲目推断。
齐人有好猎者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①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②。
日喻说阅读答案5篇
日喻说阅读答案5篇日喻说阅读答案5篇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日喻说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日喻说阅读答案1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1],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2],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1]籥(yuè):古代的一种竹制管乐器。
[2]没人:能潜水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扪烛而得其形扪:抚摸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达:通达C.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既:尽,完了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务:致力、从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扣盘而得其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青,取之于蓝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3.下列各项中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苏轼《日喻》阅读答案
苏轼《日喻》阅读答案苏轼《日喻》阅读答案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24分。
日喻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而眇者不识日眇眼瞎B.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揣持、抓C.君子学以致其道致表达D.夫没者岂苟然哉苟随便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①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A②作《日喻》以告之①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B②日之与钟、籥亦远矣①生而眇者不识日C②昔者以声律取士①而眇者不知其异D②莫之求而自至1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先讲了一个“盲人问日”的故事,指出“盲人识日”的问题在于只是依据间接的、片面的经验来认识事物,因此得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错误结论。
B.第二段由上文的故事引申“识日”和“见道”,指出不能达于道的错误在于“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没有认识到“道”的本质,没有从事物的本来面目出发,只是主观臆断。
苏轼《日喻说》原文及译文赏析
苏轼《日喻说》原文及译文赏析1078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州,作《日喻》。
《日喻》是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
日喻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樾,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樾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樾,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
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①眇:盲人。
②樾:一种形状像笛的乐器。
③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④没人:能潜入深水的人。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扪烛而得其形扪:触摸B.皆求道之过也过:弊病C.然则道卒不可求欤?卒:通“猝”,仓猝D.昔者以声律取士取:择取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错误的求“道”方法的一组是(3分)①扣盘而得其声②未尝见而求之人③莫之见而意之④学以致其道⑤莫之求而自至⑥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盲人识日”比喻—个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识而对事物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难免犯错误。
【全新教程】2012高中语文 5.19《鞭贾》柳宗元 知能优化演练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2012语文全新教程精品练习:5.19《鞭贾》柳宗元 知能优化演练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市之鬻鞭者,人问之: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
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以五万而后可。
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其节朽黑而无文,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举.之翲然若挥虚焉。
余曰:“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曰:“吾爱其.黄而泽。
且贾者云。
”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
则遬.然.枯,苍然白,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
富者不悦,然.犹持之三年。
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坂下,马相踶,因大击,鞭折而为五六。
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
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富者子,适.市买鞭 适:恰好 B .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 灭:陷没 C .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 濯:冲洗 D .则遬.然枯,苍然白 遬:迅速 解析:选A 。
适:到,去。
2.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五百,则.小怒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 B.⎩⎪⎨⎪⎧ 爱其.黄而泽视其.内则空空然 C.⎩⎪⎨⎪⎧ 则遬然.枯,苍然白富者不悦,然.犹持之三年 D.⎩⎪⎨⎪⎧举之.翲然若挥虚焉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 解析:选C 。
A 项,副词,就;B 项,代词,它的;C 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表转折,却;D项,代词,代鞭子。
3.下列表现马鞭的质地极差的一组句子是()①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②吾爱其黄而泽③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④举之翲然若挥虚焉⑤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⑥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⑤⑥解析:选B。
②指鞭子好看的颜色;⑤写富者的浅薄;⑥写作者验试;①③④从用途、构造、重度写鞭之质地极差。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02杂说 日喻 Word版含解析
*日喻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日喻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扪.烛而得其形扪:抚摸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达:通达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致:自然获得、得到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务:致力、从事【解析】达,知道、明白。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扣盘而.得其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解析】B项,“其”,均为代词,他们。
前句指瞎子,后句指古之圣人。
A项“而”,前句连词,表承接;后句连词,表修饰。
C项“于”,前句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后句助词,补足音节。
【日喻说】日喻的课文以及翻译
【日喻说】日喻的课文以及翻译导语:1078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州,作《日喻》。
《日喻》是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
该文大意为: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
写作上用比喻导入正题,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阐明盲人识日的道理:因辗转“相之”,谬之千里,结果闹出笑话,非常形象地说明缺乏实践经验,无切身感受,只从别人那里转述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免地得出盲目的结论,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勉励人们要脚踏实地的求学论道。
以下是小编整理日喻的课文以及翻译,以供参考。
作品原文生而眇②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③,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④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⑤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⑥,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浮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⑦吴君彦律⑧,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⑨,作《日喻①》以告之。
注释译文作品注释①日喻:关于太阳的比喻。
②眇:瞎子。
③樾:笛类乐器,比笛短,有七孔、三孔等说。
④苏子:苏轼自称。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19课《鞭贾》习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第19课鞭贾同步试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诗歌赏析重别梦得柳宗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译文:回首往事,二十年来我们在朝堂之上共进退,所有遭遇都相同。
今朝临岐执手,倏忽之间又将各自东西。
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我们归田隐居,那么我们一定要卜舍为邻,白发相守,度过晚年。
赏析:元和九年(814),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
面对古道风烟,茫茫前程,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
《重别梦得》是柳宗元赠给刘禹锡三首诗中的一首。
这首诗写临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个愁字,而在表面的平静中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
“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
共同的政治理想把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然而使诗人慨叹不已的不仅是他们个人出处的相同,还有这二十年来朝廷各种弊政的复旧。
他们早年的政治革新白白付之东流,今朝临岐执手,倏忽之间又将各自东西,抚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
由于是再度遭贬,诗人似乎已经预感到这次分别很难再有重逢的机会,便强忍悲痛,掩藏了这种隐约的不祥预感,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他们归田隐居,那么他们一定要卜舍为邻,白发相守,度过晚年。
这一句看似有归隐之意,实则蕴含着难舍难分的别愁离恨和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
“皇恩”二字便自然流露了某种讥刺的意味。
“若许”二字却说明目前连归田亦不可得,然而诗人偏偏以这样的梦想来安慰分路的离愁,唯其如此,诗人那信誓旦旦的语气也就更觉凄楚动人。
文言积累创业与守成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黔之驴对比阅读整理
黔之驴对比阅读整理黔之驴对比阅读学习柳宗元的黔之驴,来练习一下习题,加深对该篇寓言故事的理解。
《黔之驴》《日喻说》【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2.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
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4.老虎和眇者对生疏事物有不同的熟悉过程和结果。
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4分)【参考答案】1.(1)偷看(2)更加(3)用蹄子踢(或"踢') (4)摸(每题1分,计4分)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答后半句亦可,其它的"者'都理解为"的人')3.(1)老虎(听了)特别可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惊。
(2分,主要以"骇'、"遁'、"且'、"噬'为采分点。
)(2)有人告知瞎子说:"太阳的`光亮像蜡烛。
'(2分,以"或'、两个"之'为采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喻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日喻说阅读练习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日喻说》是苏轼的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
日喻说一文说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日喻说》阅读材料日喻苏轼...
《日喻说》是苏轼的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
日喻说一文说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日喻说》阅读材料
日喻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樾,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樾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樾,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
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①眇:盲人。
②樾:一种形状像笛的乐器。
③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④没人:能潜入深水的人。
《日喻说》阅读题题目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扪烛而得其形扪:触摸
B.皆求道之过也过:弊病
C.然则道卒不可求欤? 卒:通"猝",仓猝
D.昔者以声律取士取:择取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错误的求"道"方法的一组是(3分)
①扣盘而得其声②未尝见而求之人③莫之见而意之
④学以致其道⑤莫之求而自至⑥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盲人识日"比喻—个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识而对事物缺乏系
统全面的了解,难免犯错误。
B.作者指出了"昔""今"之士对待"道"的错误态度和不足,肯定吴彦律的"有志于学",劝勉吴彦律下功夫读书。
C.作者认为,有的人求道就他自己的见解来阐明它,有的人求道虽没有理解它但借助主观猜度它,这都是求道中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D.作者运用"盲人识日""北人学没"等寓言故事,让读者从对具体形象的体悟中明白所要讲的道理,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3分)
(2)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3分)
(3)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3分)
《日喻说》阅读题答案
9.C(卒:终于、最终)
10.A(排除④⑤即可)
11.C("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与原文意思相悖)
12.(1)(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眼睛好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者""之"各1分,整体通顺1分)
(2)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与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
("达""异"各1分,整体通顺1分)
(3)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习潜水的一类的人。
("务""学没"各1分,整体通顺1分)
《日喻说》参考译文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问看得见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一天听到钟声,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了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失明的人用手摸蜡烛,晓得了它的形状。
一天,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就把它当做了太阳。
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
抽象的道理很难被认识,这一点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道理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
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
从用铜盘比喻太阳到把铜钟当做太阳,从把铜钟当做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做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轼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
"那么什么叫做自然来到呢?孙武说:"会作战的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不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境地。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
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道自然到来。
"不是强求它而使它自己到来!
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他们天天都生活在水边,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
潜水的人能长时间地潜入水里,哪里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才能做到。
天天生活在水边,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会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
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人一样。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学习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学。
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做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因此,写《日喻》来勉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