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发展及历史

合集下载

ICU发展及历史

ICU发展及历史

ICU发展及历史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室)是现代医院里的一个重要部门,是专门用于治疗危重病人的医疗设施。

ICU的发展和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ICU在危重病人救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ICU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ICU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

当时,由于医疗技术水平有限,很多危重病人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病死率很高。

为了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率,美国和欧洲开始建设专门的重症监护室来集中治疗这些病人。

最早的ICU设立在美国,后来逐渐在其他国家得到普及。

第二阶段:70年代至90年代,ICU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ICU的设备和设施不断完善,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也得到提升。

各种先进的监护设备和治疗手段被引进到ICU 中,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血压监测仪等,使ICU的治疗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第三阶段:90年代至今,ICU的现代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学知识的深入研究,ICU的设备、技术和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升级。

现代ICU已经具备了高度专业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的特点,能够有效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危重病人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ICU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一次技术革新和经验积累都为ICU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继续进步和医疗模式的不断创新,ICU将会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医院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

ICU的发展与医疗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ICU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从最早的简陋的医疗设施到现代化的ICU,几十年来的变化和发展令人瞩目。

ICU的发展也与社会的需求息息相关。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慢性疾病的增多,逐渐呈现全球性的趋势。

ICU在治疗这些疾病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病人提供集中、高效、及时的救治手段。

ICU的发展历史

ICU的发展历史

ICU的模式
• 1.麻醉复苏室:一般情况下属麻醉科领导,作为 麻醉复苏室专门收治术后病房,病情稳定或拔出 气管插管后转入其他病房。功能较为单一。
• 2.专科ICU:专门收治某专业病员,对该专业危重 患者的抢救有丰富的专科经验。
• 3.综合ICU:为单独临床科室,有专门的医护人员。 负责危重患者的处理。病员来源于院内各科室, 这种模式有利于重危患者的抢救和监护以及充分 发挥设备的效益。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一级军队中逐步建 立起烧伤单位。1943年建立休克病房。1942年开 辟烧伤病房(BrunsUnit)。1945年建立产后恢复 室。
• 1952年丹麦哥本哈根发生脊髓灰质炎大流行,并 发呼吸衰竭得患者大量死亡,人工气道持续的手 法通气一级后期Engstrom呼吸器的应用,使病死 率由87%下降至40%,随后多家医院相继开发了ICU, 并激发了危重病医学的崛起。
ICU的发展历史
• 1863年护理学先驱南丁格尔撰文:‘在小的乡村医院 里,把病人安置在一间由手术室通出的小房间内,直 至病人恢复或至少从手术的即时影响中解脱的情况已 不鲜见’。这种专门为术后病人开辟的‘小房间’即 被认定为ICU的雏形。
国际危重病医学的发展
• 1923年,Dandy在美国为脑外科病人开辟术后恢复 室。1930年Kirschner在德国创建手术恢复室与 ICU混合型病房。
ICU的专科划分
• MICU-内科重症监护室 • SICU-外科重症监护室 • RICU-呼吸重症监护室 • CCU-冠心病重症监护室 • 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 • 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
ICU的床位设置
• 小房间,单独监护。优点:减少交叉感染机会和 患者之间的相互干扰,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认识重症医学

认识重症医学

❖ ICU特色技术——纤维支气管镜和机械通气
• 纤支镜引导下困难气道建立 • 纤支镜引导下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 • 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 • 肺保护性机械通气和俯卧位通气技术
❖ ICU特色技术——CRRT和血液净化技术
• 肾脏替代治疗(CRRT) • 人工肝技术 • 杂合式血液净化技术:血浆置换(PE)、双重血浆置换(DPE)、
自主呼吸伤SILI机制
自主呼吸伤SILI机制
机体异常反应恶化:进一步稳态失衡
任何重症干预均存在:治疗与再损伤
重症病因引发“真”重症-机制
重症表现的共同性
重症治疗的内容
• 生命支持治疗:机械通气、复苏、CRRT、IABP、ECMO等。 • 重症病因的治疗:基于重症机体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的治疗、
• SSC: 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晶体液30ml/kg。 病情导向:疾病表现的特点,定性,对症下药。 • 存在隐患:治疗干预位点与病情的距离,临床治疗的滞后性、
误解治疗的合理性。(如:肺水肿用CRRT脱水治疗有效吗?合 理吗?) • 目标导向:治疗作用的干预位点、定位与定量、目标与目的
治疗目的和目标
❖ ICU常规技术
• 专科规范化培训 • 操作规范 • 独立完成动静脉穿刺、人工气道建立、胸穿、腹穿等常规操作。
❖ ICU特色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和治疗技术
• 能够开展各种有创及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用不同方式的监测方法 • Swan-Ganz导管、PiCCO、USCOM、IABP……
——刘大为教授等,2015年
三、重症医学的新认识
疾病损伤--到重症:特点与规律
疾病损伤--到重症:特点与规律
➢ 肺炎--低氧血症、呼衰
疾病损伤--到重症:特点与规律

ICU的组织管理lgn

ICU的组织管理lgn

ICU人员配备
ICU专业医生 ICU专业护士 技术人员 其他:秘书工人
ICU护理人员配备
护士与病人的比例:4:1 护士与床位数的比例:3:1~3.5:1
ICU护士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期为1~3个月 熟练操作仪器,积极配合抢救 掌握基础护理技术 具有护理评估能力 正确实施各种急救技术 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
ICU不局限于对症治疗,而重点在于监护病人的生命 体征,并使之稳定
ICUICU的的分分类类
综合ICU
专科ICU
专科ICU分类
MICU内科重症监护病房 SICU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 CCU冠心病重症监护治疗病房 EICU急诊重症监护病房 PICU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BICU烧伤重症监护病房
2、消毒隔离制度: A、充分认识各项规章制度 B、各环节感染的控制 C、定期进行微生物的检测
ICU的制度与管理
3、抢救制度: A、明确抢救的基本原则 B、明确抢救的基本程序 C、人员的分工配合
ICU的制度与管理
4、仪器管理制度: A、专门的技术人员,调试、维修、保养 B、做好使用记录 C、使用前检查机器性能 D、使用后调整检查,保持备用状态 E、仪器的消毒管理,防止交叉感染
接收患者:连接呼吸机、监护仪,检查各管路, 交接病情、体格检查、记录
ICU病人的院内转运
转运目的: ➢诊断性检查:CT、MRI、血管造影、X片 ➢监护室无法完成的治疗:介入治疗、胃镜止血 ➢病情稳定,转回原科室
ICU的设置
空间布局 床位设置 设备配置
ICU的空间布局
中心型或扇形结构,中心检测台在中间 长方形结构与普通病房相似,有一个或两 个单间16~20m2,检测站在中间
ICU的制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管理

第四章ICU 4

第四章ICU  4

二、ICU设置 ICU设置
500张床以下的综合性医院应设综合性ICU 500张床以下的综合性医院应设综合性ICU 设计:温度20-22℃,相对湿度50% 60%。 设计:温度20-22℃,相对湿度50%-60%。 位置: 位置:一要接近患者来源,二要靠近经常性的服务科室。 床位设置
ICU床位占总床位的2%~3%,发达国家达5 ICU床位占总床位的2%~3%,发达国家达5-10%; 一个ICU 2%~3% 一个ICU 6~12张床。 6~12张床。 每张床占地不小于20平米,以25平米为宜 每张床占地不小于20平米,以25平米为宜 床头留60cm空隙,病床配有脚轮及制动装置。 床头留60cm空隙,病床配有脚轮及制动装置。 每张床的天花板上设有天轨,其上有可以自由移动的吊液装 置及围帐。
第四章 ICU
一、ICU概述
1970年,美国危重病医学学会(Society 年 美国危重病医学学会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成立。 成立。 成立 加强医疗单位(intensive care unit, ICU) 加强医疗单位 是危重病患者进行集中监护的场所, 是危重病患者进行集中监护的场所,是现 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 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是急救医疗服务体 系的终端。 系的终端。 我国ICU建立于 年代初,1991年11月 建立于80年代初 我国 建立于 年代初, 年 月 由中华外科杂志等单位牵头在北京举办了 首届加强医疗研讨会 加强医疗研讨会。 首届加强医疗研讨会。
ICU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 以质量为第一的原则 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以数据为依据的原则 标准化的原则 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
谢谢!再见!
监护仪
心功能监测系统

ICU那些事

ICU那些事

我院ICU发展
• 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于2015年正式启 动。共设床位6张,其中普通监护床位5张, 隔离监护床位1张。迈瑞中央监护系统,迈 瑞E3呼吸机5台,迈瑞多功能双向波除颤器、 亚低温治疗仪、床边血糖仪、微量注射泵、 输液泵、营养输注泵、12导心电图机、床 旁动脉血气分析仪、转运监护仪2台、转运 呼吸机1台、体外震动排痰仪、空气压力波 防血栓治疗仪、超声1台。
ICU的那些事
李学彬
最早的ICU设想
• 1863年,南丁格尔结合自己体会,首先提 出术后病人应放在一个特定的场所进行康 复治疗,这是最早关于ICU的设想。
ICU发展历史
• 国外发展:危重病医学起步→危重病学会的 建立发展。 • 国内发展: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飞速发展 进步于21世纪初。(2005,03重症医学分 会成立)
ICU医师日常工作清单
• • • • • • • • • F Feeding 管喂营养尽早开始 A Analgesia 镇痛 S Sedation 镇静 T thrombosis prevention 血栓预防 H head of bed elevation 头高位30° U ulcer(stress)prophylaxis 溃疡预防 G glucose control 血糖控制(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 S SBT 自主呼吸实验(尽早脱机拔管) B balance of fluid/bowlel function 液体平衡(静脉管喂VS大小 便 肠功能无腹泻及便秘) • I indwelling catheter removal 尽早拔除各种导管 • D de-escalation of antibiotics 抗生素降阶梯;每日评估疗效, 疗程
部分设备 医院ICU位于A区11楼

ICU的建设

ICU的建设
ICU的建设
——钱岚
中大医院综合ICU
中大医院综合ICU
中Hale Waihona Puke 医院单间ICU一、ICU的历史发展 二、ICU的分类 三、ICU的护理管理。
一、ICU的历史发展
ICU在世界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现 已成为医院中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心,ICU的 监护水平如何,设备是否先进,已成为衡量 一个医院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的ICU起步 晚,开始于80年代初期,我国第一个ICU成 立于北京协和医院,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已渐具规模,尤其是SARS之后,ICU的专科 建设越来越受重视,像现在规定的ICU呼吸 机必须与床位配比,护士配比都是硬性指标。
二、ICU的分类
1.SICU(外科ICU) U(冠心病监护病房) 3.RICU(呼吸ICU) 4.EICU(急诊ICU) 5.NICU(神经科ICU) 6.PICU(儿科ICU) 7. ICU即综合性ICU或称重症监护科(病房)
我院 ICU 成立于 2000 年,是一个综合 性 ICU ,由当时的三张床位发展到现在的 六张床位,主要收治对象是:
入院后:当病人入院后,护士首先要建立静 脉通道,予吸氧,采集血标本(常规血检查、配 血等),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需要遵医嘱 予留置胃管、保留导尿。遵医嘱用药。如有呼吸 衰竭患者,需要准备气管插管、呼吸机。
其次ICU的护士要有敏锐细致的观察力,时 刻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病人的护 理工作。
2.ICU护士的培训
对于一些新分配的护士或非专科的护 士对 ICU 可能并不熟悉,甚至于认为 ICU 收 治的都是生命垂危的危重病人,而对此产 生恐惧心理。其实,我个人认为只要做好 一些救治病人的准备工作、专业理论知识 及技能操作的培训,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 应该能做到忙而不乱,应付自如。

ICU介绍

ICU介绍
现代化阶段
现代ICU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和精 准医疗,采用先进的监测和治疗手 段,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
ICU的组成与功能
医疗团队
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和技 术人员组成,具备专业的技能 和知识,能够应对各种紧急状
况。
医疗设备
包括生命体征监测仪、呼吸机 、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等,用 于监测和治疗患者的各种症状 。
疗效果。
03
远程医疗
随着远程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ICU将实现远程监测和治疗。这将使患
者能够在家里接受治疗,提高医疗服务的便利性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 ICU的医疗资源越来越紧张。如何合 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ICU的救治能 力,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 ICU,即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中专门为重症患者设置的特 殊病房。它集中了医院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为重症患 者提供24小时的全方位监测和护理。
05
CHAPTER
ICU的护理特点与要求
ICU的护理特点与要求
• ICU是重症监护病房的简称,是专门为重症患者设立的医疗 护理单元。ICU集中了医院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能够 对重症患者进行全面、细致、专业的监测和护理,以保障患 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06
CHAPTER
ICU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未来发展趋势
01
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ICU将进一步实现智能化,包括智
能化监测、诊断和治疗等。这将提高ICU的效率和精确度,为患者提供
更好的医疗服务。
02
个性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ICU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治疗。通过对患者的基因
组、蛋白质组等信息的分析,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

重症监护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重症监护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重症监护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重症监护医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项技术主要是通过各种现代仪器的辅助下实现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和治疗,为医疗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支持,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医院重症监护室。

一、重症监护医学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症监护医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西方国家开始引进先进的科技设备,并采用先进的药物治疗手段,从而推动了重症监护医学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重症监护医学技术不断完善和提高,现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症监护医学技术的应用范围重症监护医学技术主要应用于医院内的重症监护室,为危急患者提供生命支持和救治。

这些危急患者可能因为疾病、外伤或手术等原因需要长时间的生命支持,而重症监护医学技术则可为这些患者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监护,是救治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

三、重症监护医学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重症监护医学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进展之一是医疗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目前的重症监护室中,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已经可以自动记录和处理患者监测数据,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另外,随着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有望实现重症监护的智能化,提高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例如,智能化的监测仪器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数据,尽早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从而实现预防和早期治疗;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有望实现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生理状况,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还有一个被广泛关注的技术是远程监护技术。

传统的重症监护室通常需要医护人员进行轮岗值班,但是远程监护技术可以让医护人员不必亲自到监护室值班,而是通过网络远程监控和控制患者的状况,从而提高了患者治疗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

四、结语重症监护医学技术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相信这项技术也会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前景。

ICU的发展简史与管理

ICU的发展简史与管理

❖ 但此后几年处在启蒙阶段,发展还是缓慢的 。1991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ICU会议, 参加者只有50余家医院,代表60个ICU和拥 有336张床位,研讨内容是生存和发展模式。
❖ 1992年国家卫生部为加快我国ICU发展步伐 ,在其颁布的医院等级评审规定中,明确将 ICU列为等级评定标准之一。此后我国ICU发 展进入大发展时期。
❖ 50年代以后,若干重大事件促进了“术后恢 复室”向更高层次发展。
❖ 1952年,丹麦哥本哈根发生脊髓灰质炎大流 行。
❖ 脊髓灰质炎流行,累及延髓,病人出现呼吸 肌麻痹,出现呼吸衰竭,病死率达87%。
❖ 需要呼吸支持。
❖ 当时麻醉医生对出现呼吸方面通气衰竭是比 较熟悉的。
❖ 为抢救呼吸衰竭病人,麻醉医师贝尔森 (Bjern Ilsen)在麦迪(Blegdam)医院建立 了一个105张病床的大型治疗单元,雇佣了 250位医学生执行人工通气,260位护士护理 病人。
❖ 每天有50-70名患者在此接受手动式通气治疗。
❖ 这个在当时先进的集中使用人力、医疗设备 来治疗危重患者的模式,就是现代ICU。
❖ 使病死率由87%下降到40%,成功挽救了900 名患者,是ICU雏形的第一次胜利,这在医 学史一个里程碑。
ICU正式名称
❖ 1958年美国拜提冒(Baltimore)医院麻醉师 彼得(Peter Soufa)建立了一个专业监护单 位,正式起名为“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即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汇报内容
❖ ICU发展简史及我院建立ICU意义。 ❖ 简介卫生部关于ICU建设的相关规定。 ❖ 我院ICU的建设与管理。
ICU雏形
❖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人们即已认识到了给 予外科手术病人特别管理的重要性。 1863年 伟大的护理事业的先驱者南丁格尔就曾撰文 提到,当时“在小的乡村医院里,把病人安 置在一间由手术室通出的小房间内,直至病 人恢复或至少从手术的即时影响中解脱的情 况已不鲜见”。

ICU的发展与历史

ICU的发展与历史

ICU的发展与历史ICU(Intensive Care Unit)即重症监护室,是医院中负责抢救和治疗危重病患的专门部门。

本文将探讨ICU的发展历程和对医疗救治的重要意义。

一、ICU的起源与发展ICU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ICU主要是为了处理普通病房无法及时处理的重症患者,在其独立的治疗区进行专业的监护和治疗。

然而,这个时期的ICU条件简陋,设备有限,专业技术匮乏,对病患的救治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ICU得到了迅速的改善和扩展。

20世纪60年代,ICU的概念逐渐完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开始出现了监护仪、呼吸机等先进设备的应用。

这些进步为ICU的日常护理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治愈重症患者的成功率。

二、ICU的重要性与作用ICU在医疗救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ICU可以提供高度专业化的护理和监护,确保重症患者的安全和稳定。

这些患者往往伴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等多重临床问题,需要严密的监护和精细的治疗,ICU提供了环境和设备的支持,确保患者在危急时刻得到及时的抢救和治疗。

其次,ICU为其他科室提供了顶级医疗技术支持。

对于那些需要进行高风险手术或有复杂并发症的患者,ICU是保障其手术后康复和病情稳定的重要保障。

ICU的医护团队经验丰富,能够实时监控和应对患者的临床变化,提供专业的护理和救治。

此外,ICU在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ICU患者的大量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学研究提供宝贵的素材和依据。

同时,ICU也是培养重症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临床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医护团队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三、ICU的未来展望ICU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然而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作为医院内最关键的环节之一,ICU需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改善设备和技术。

与此同时,ICU应该更加注重病人的心理护理和综合康复,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

ICU的历史及发展

ICU的历史及发展

ICU的历史及发展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人们即已认识到了给予外科手术病人特别管理的重要性。

1863年伟大的护理事业的先驱者南丁格尔就曾撰文提到,其时“在小的乡村医院里,把病人安置在一间由手术室通出的小房间内,直至病人恢复或至少从手术的即时影响中解脱的情况已不鲜见”。

这种专门为术后病人,以后又进一步扩大到为失血、休克等危重外科病人开僻的“小房间”存在相当长的时间,直至本世纪20年代被正式命以“术后恢复室(recovery room)。

最早的“术后恢复室”主要是为神经外科病人设置,此后各种专科及综合性的“术后恢复室”作为麻醉科或外科的一部分相继成立并很快普及。

50年代以后,若干重大事件促进了“术后恢复室”向更高层次发展。

50年代初,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美国南加利福尼亚流行多发性神经炎。

为抢救呼吸衰竭病人,麻醉科医师携带呼吸器介入了病房的抢救工作,并获得巨大成功。

虽然很早以来人们即已认识到机械辅助呼吸对呼衰病人具有重大的治疗价值,但其笨重的体积、复杂的操作和有限的功能妨碍了其在病房的利用。

然而在50年代以后,伴随科学技术进步,各种新型轻便的呼吸机相继推出。

与此同时,循环系统压力和心电监测技术也不断改善,并研制出一系列能够用于病房的设备。

其中,60年代末,由Swan-Ganz医师研制的气囊导向的肺动脉导管,更将过去仅能应用于实验室的一项循环监测技术安全和方便地应用到病人床旁。

除了压力监测外,利用Swan-Ganz导管进行热稀释法测量心排量也远较过去染料稀释法简便易行。

这些变化显著地拓展了临床监测视野和治疗能力,为危重病人治疗的专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促进“术后恢复室”发生根本的转变,更归功于对危重病人认识上的进步。

现代病理生理学已经从整体上认识危重病人,这些病人虽然原发病可以各不相同,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均有可能循同一途径(common Pathway)导致心、肺、肝、肾、脑等重要内脏器官的损害并危及生命。

在这个阶段,不同疾病的治疗任务和原则是相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症监护病房与危重症监护医学【引言】现代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是医院中必不可少的医疗单位。

自40年代开始建立手术后恢复病房,特别是62年建立的冠心病危重病房,在抢救工作中取得显著效果,导致危重症监护(criticalcare)的概念应用于有急性生命威胁的各种疾病和综合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工作中。

高科技医疗仪器设备的发展亦为医学科研和临床诊治技术的飞跃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根据医学现代化的要求和医院发展的规律,医院必须建立起icu,集中危重患者,并采用高尖技术和医疗仪器设备进行监护和诊断,治疗。

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icu系统的建立和发展】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手术后病人恢复病房。

为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提供住所,这不但被称为护理学和医院管理上的革命,而且,也被传统观念认为是icu的起源。

随着发展,医院规模逐步扩大,病房的功能也增加。

1923年dandy在hopkins医院建立神经外科病房,不但促进医学专业化的发展,而且是较为危重的病人得到集中管理。

二次大战前,dandy 和cushing建立起第一个24小时管理的术后恢复病房,1950年前后由麻醉科医师向外科专业作了推广。

20-50年脊髓灰质炎流行席卷世界,导致了延髓疾患呼吸衰竭通气支持的需要。

美国洛杉矶医院用50多台“铁肺”(呼吸机)抢救呼吸衰竭的病人。

同期为了救治大量呼吸肌麻痹的病人,高级麻醉师ibsen在丹麦哥本哈根医院里组织其包括医疗等多个专业的专家队伍,在高水平的实验室配合下建立起一个共有105张病床的抢救单位,给病人进行手动式通气。

这个多学科的和先进的医疗单位就是现代完善的icu的最早尝试。

几年后,frank和john在美国又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心脏外科监护病房,病房里设置了计算机监护系统,系统工程师成为了监护队伍的一部分,护士队伍也得到了发展,他们对icu内应用的特殊技术有专门的经验,并在icu内各岗位担任具体工作。

这导制护理学分支重症监护护理学的产生。

58年美国巴的摩尔医院麻醉科医师safar 也建立了一个专业性的监护单位,并正式命名危重症监护病房。

至92年,仅美国已大约有7434个这样的治疗单位。

随着icu发展,根据医院各临床专科危重患者的需要,至今icu常见的分类有呼吸监护病房(ricu),冠心病监护病房(cicu),外科监护病房(sicu)和内科监护病房(micu)。

在少于200张病床的小型医院中,一般只有中心性的icu。

现在,美国有专门执照的危重症监护医生,其中2/3是内科医生,其余是麻醉科,儿科,和外科医生。

内科医生中,约90%是肺科医生,但没有经过多专业的训练或在其他的专门的icu内培训,因而90年美国危重症监护学会建议资格委员会要求参加工作的医生必须有个月外科icu轮训。

【危重症监护学(criticalcaremedicine)和icu】危重政监护的定义是最大限度地确保病人的生存及随后生命的质量而采取及时的高质量的和大量医学监护的一种医学监护模式。

80年代就有学者估计在美国每年200万死亡者中大约有1/3是在“他的真正死亡时间到来”之前死亡,而且其中有1/3可以通过改进复苏技术的现代急症医学而得救。

以“复苏”概念作基础的危重症救治,必然包含有“紧急或即时的复苏”到“延长或强化的复苏”的必然经过。

本世纪初期,脊髓灰质炎使呼吸衰竭成为不能生存的同义词。

但是“铁肺”成功的救活了不少患者,是医学界看到了希望,也认识到了抢救设备和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在逐步了解各种循环,呼吸危重症发生的基础上,创造了新仪器及开展了一系列生命支持技术,延长了气管内插管或切开术,胸外心脏按压术,心脏除颤术,心电监测,起搏器的发明和安装,床边心导管术,血气分析,先进的人工呼吸机的发明及应用等等。

抢救复苏术的不断完善,延长生命支持的能力不断提高,使简单的“复苏”发展成为60年代提出的危重症监护学(ccm)的新概念。

而在63年第一个ccm进修医生培训班出现在匹兹堡,不久成立了重病监护学会。

抢救危重病人的两个主要环节是:急症抢救和重症监护,他们之间存在着若干密切的联系,但又有本质的区别。

急救医学的任务及工作重点在于现场抢救,运送病人,及医院内急诊三部分。

ccm 主要以重症监护病房为工作场所,接受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病人。

工作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院外现场急救系统工作,第二阶段的工作是从急诊室开始,在现场初步被处理过后送来的患者按照医院急诊治疗规范进一步稳定病情,再根据病情需要使用病床车转送。

分别送入手术室或icu。

部分已住院患者出现危急变化需作病床上复苏,相当于此阶段急诊室的工作。

手术后危重患者人需进入icu。

而病情稳定的患者离开icu后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和康复,则属于第三阶段工作。

【icu的特点和任务】所有的icu均有如下特点:救治极危重的患者,拥有高尖科技和贵重的医疗仪器设备,有熟练掌握这些现代化仪器设备的专门医疗医师人员队伍。

危重症监护早期的焦点是在于心肺损害的问题。

intensivecare原意是强化的或长时间生命支持,以“心肺复苏”(cpr)为基础。

从基础生命支持(bls)到高级生命支持(als);此外也包括了紧急呼吸复苏,紧急心脏复苏至延续的或强化的呼吸复苏和心脏复苏。

因而可以赢得时间,使病人自然的或通过药物和外科治疗恢复器官功能从而使传统观念认为“临床终末期”或“临床死亡”的病人逆转。

1980年shoemaker等也指出“危重症监护”这个概念已超越了在传统医学中于生命威胁有关的所有内容。

之所以命名为危重症的“监护”就是他有赖于对生命器官衰竭生理学机制的客观评价,使治疗手段得以发展,并使解决生命威胁问题而设立的生命支持系统能发挥最大效能。

对危重症病人从第一阶段复苏至运送至icu或手术室内手术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有效的“监护”成为该学科的精髓。

【icu使用价值的评价】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18张病床的内科监护病房于1977年至1982年期间收治6680例患者中,icu患者的病死率为7.9%,而全医院包括icu的为13%。

此外,safar的另一个资料显示,1973年在美国俄例冈州大学中,当各科独立的icu被一个多专业的icu取代后,衰竭患者的病死率从30%降到了10%。

这是因为它可以随意自动的对不同状况的患者安排麻醉医生,内科医生,或外科医生来及时处理。

如何提高icu使用价值,一直是医学界研究重点。

在1986年knau等总结了美国13家医院中病死率最低的icu的经验。

有四条:必须采用规范的治疗途径。

有一个具有相当权威的,可以处理出入院政策和协调各个医务人员工作的有能力的领导者。

护士要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掌握重症监护技术和熟练各种医疗设备的使用。

护士和医生有十分强的协调关系。

总之,危重症监护医学是目前医学界最新学科,icu已成为医院中不可缺少的治疗单位。

“监护”是icu的精髓,集中处理危重患者的任务,决定了它的多专业性。

规范化管理对icu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0年,美国危重病协会协调会议曾按功能和治疗水平的不同把国内的ICU有低到高分为4各等级。

但由于1级过于简单,难以视为ICU,故ICU实际上存在3个级别,即i~iii级。

i,ii级ICU由于没有设有专职的ICU医师,ICU的干预治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见图1,显然无法收容APACHE2,SPAS评分较高的较危重的病人,而护士予病人的比例理所当然的应当降低。

勉强收治危重病人,进行危重管理,将带来严重后果。

伴随医疗法律及医疗保险的高速发展以及医疗市场的竞争激烈,将被淘汰。

ICU的人力配备是始终是一个icu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我国ICU起步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时ICU仅仅是作为医院评级的摆设,因而icu及危重医学的发展无从谈起。

而icu的创建者们也无法拿出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及建设模式,甚至无法确定ICU的人员配备的结构和数量,而TISS 治疗干预评分系统原来是通过干预的复杂度从而评估患者的危重度,现在主要用于评估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及人力资源配备依据。

因此用于我国目前ICU建设的一个理论依据,又重要作用。

图1中:10以下护士与患者比=1:410~15护士与患者比=1:2。

515 以上护士与患者比=1:1~1:3ICU的组织和建设:1、ICU 的模式目前,ICU存在多种模式,如专科ICU或综合ICU;全时服务的ICU或部分时间服务的ICU。

专科ICU往往附属于某一专科,故一般来说对本专科问题有较强的处理能力;部分时间服务的IC U通常仅在正常工作时间有专职人员负责,其它时间则由病人原所在科的值班人员处理,这种I CU可以减少ICU专业人员的配备。

但从危重病医学发展需要来看,这两种形式均不够完善。

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目前ICU更倾向于向综合性的,全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但在起步阶段,如果条件不成熟也不妨先从专科或非全时服务ICU开始,或专科ICU作为综合ICU的补充。

在我国,各地区、各医院的条件差别悬殊,因此各类ICU均有其合理存在的基础,很难而且也不应当强求某一固定模式。

无论何种模式的ICU,必须是以实践危重病医学为己任,离开这一宗旨就不成其为ICU了。

2、人员训练ICU内的医护人员要求具有强健的体魄、能适应紧张的工作、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许多国家、医护人员在入岗前均需接受专业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

目前,不少SICU主要由麻醉医师管理,此与SICU形成的历史和SICU内大量的处理与复苏、循环和呼吸的问题有关,而这些问题无疑是麻醉医师所擅长的,但并非由此即可以说麻醉医师完全可以胜任SICU工作。

危重病医学毕竟不是麻醉学,所涉及的问题更复杂和广泛。

目前在先进国家已专门设有危重病医学教育课程,一代新的专业化ICU专家——intensivist已经出现,并承担ICU 的重任。

3 、ICU的规模和建制ICU的床位数一般约占医院总床位数的l%~2%,但主要应根据本院实际的危重病人数量确定。

在一个ICU内,床位数以8~10张为宜,超过12张床位应另设ICU,否则将影响其有效性。

不管何种模式的ICU,做到“在任何时间内平均一个病人配备一个护士”始终是ICU追寻的目标,根据这个原则,病人与护士之比约为1:4.25。

与普通病房相比这个比例确实很高,但这是病人的病情和医护人员沉重的工作负荷所决定的,因此应尽可能保证,否则会导致ICU质量下降。

任何一个ICU都会遇到病人不平衡的问题,普遍的看法并不主张在ICU病人暂不充足时将医护人员调离,因为从全面看他们的工作负荷不轻。

4 、ICU的职责及与专科间的关系专业化的ICU是完全独立的科室,ICU医师将全权负责病人的医疗工作。

但同时ICU又是高度开放的、与专科联系最广泛和密切的科室,因此专科医生应参与并协助ICU的治疗,特别对专科问题,后者负有直接和主要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