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西藏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利用传统街区发展经济,早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趋之若鹜的举措,大家热衷于把这些街区“打造”成一个地方的“名片”,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招徕商家和顾客(特别是游客)。
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本无可厚非。
但是在对传统街区新意迭出的“打造”中,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问题,甚至导致传统街区面目全非、名存实亡的悲剧,令人痛心。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弄清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以及该如何保护和利用。
所以,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②传统街区的价值就在于其“传统”,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几乎稍有名气的传统街区,其形成的过程都比较漫长,少则数十年,多则数百年,比如西安的西羊市,元朝时即已出现。
传统街区产生于人民群众的长期创造和积累,由住宅区、崇祀区、商业区、公共活动区等的构成,体现着人民的生活理想与生存智慧,体现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也体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街区的灵魂即维系于此。
传统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信息,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统一体。
以此观之,传统街区最值得关注的地方绝不仅仅在于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更在于这些建筑所承载的生存方式、风土人情。
③因此,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必须明白它自身的社会意义,明白它是否存在问题、我们需要做什么。
把原住民大量迁走,对街区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招商,是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
因为,若没有对街区历史和现实的尊重,街区的文化特色将逐渐失去,其内涵必然会受到重创,所谓的招商引资能否产生长久效益十分令人怀疑。
十年前的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就是前车之鉴:迁走了老住户,推倒了旧房屋,建成了气派的新街道,招来80多个京城老字号以及许多国际连锁品牌店,后来却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本地居民及游客均不买账,有数十家店铺又陆续撤走。
④当前对待传统街区还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号称将其打造回清朝或民国的某个阶段,似乎回归的年代越早越好。
甘南藏族自治州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甘南藏族自治州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一下·吉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路是人类向大山虔诚的叩手,一阶一阶地修下来,不异于朝圣路上的长揖匍匐。
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葳蕤的植被,把山体包裹得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泄露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
更有当头的棒喝,,让你心生敬畏。
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如梦中人的夜游,在即将失足的顿然醒悟,岂不惊出一身冷汗?那朵朵石莲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分烟尘、七分流水。
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渡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
山梁便是桥面,()。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灾害地质遗迹,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全都立体、骨感得。
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世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的传说消费。
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时光凌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 . 振聋发聩千钧一发唾手可得穿凿附会B . 醍醐灌顶千钧一发触手可及牵强附会C . 醍醐灌顶危在旦夕唾手可得牵强附会D . 振聋发聩危在旦夕触手可及穿凿附会(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脚下便是滔滔流水,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B . 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滔滔流水便在脚下C . 滔滔流水便在脚下,桥侧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万丈深渊D . 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脚下便是滔滔流水(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甘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甘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南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
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____________、紧密相连。
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家国,可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
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从硝烟弥漫、______________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_____________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大势中寻找人生价值、标注成长坐标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
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
但不要忘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____________、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 . 同声相应艰苦卓绝筚路蓝缕集腋成裘B . 同日而论艰苦卓绝栉风沐雨集腋成裘C . 同声相应坚贞不屈筚路蓝缕众擎易举D . 同日而论坚贞不屈栉风沐雨众擎易举(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所倡导的。
甘肃省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卷
甘肃省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阶段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9分)1. (3分) (2015高二上·河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启示古代丝绸之路,从时间上看,跨越2000多年,历经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从地理类型来看,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依据商品类型可细分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等。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得以与西方的胡麻、胡桃、胡萝卜、胡瓜、葡萄、石榴、琥珀等物品互通有无。
在此基础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经由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郑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七下西洋,与南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同样的作用。
事实上,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很早就开始了。
从希腊考古和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公元前6世纪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已传入希腊。
战国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者就将当时的中原地区认定为与丝绸相关的地区,古代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将中国称为“赛里斯”,“赛里斯”在希腊古语里是“丝”之意。
从古代中国的情况看,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西征犬戎就曾到达中亚一带,沿路还将丝绸、黄金、贝带和朱丹等中原物品馈赠给当地部落首领。
尽管《穆天子传》等带有神话色彩,但却提供了古代各族分布、迁徙和交往的历史素材,描述了古代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的基本状况。
学界有人认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开通丝绸之路。
事实上,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传达汉朝希望与西域大月氏等国建立联盟共同抗击匈奴的愿望,尽管这一目标并没有达成,但张骞出使西域却使横贯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被正式开通了。
此后,西域历史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亚草原成为连接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桥梁。
当然,在讨论古代丝绸之路形成和发展时,不仅要关注中国在沟通西域方面的举措,也要关注中亚和欧洲在构筑丝绸之路中所起的作用。
甘南藏族自治州高三(重点班)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甘南藏族自治州高三(重点班)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当我们的事业遇到前行道路上的障碍时,就算他人有可谴责之处,一味地怨天尤人也是于事无补的。
B . 从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年人,如果不能得到子女的悉心照顾,再遇到朋友甚至老伴离世的情况,不免百无聊赖,悲从中来。
C . 成都馆内人流不绝如缕,每个走在玻璃地板上的人,都被下面的成都综合交通规划图吸引,纷纷驻足观看。
D . 上源古村静悄悄的,行走在村里长长窄窄的青石小巷中,只听到跫音回响,让人不禁有遗世独立之感。
2. (2分)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辽宁舰”的舰员在选拔时,年龄、经历、任职时间、现实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入选者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航空母舰舰员。
B . 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C . 近年来,我国在海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汉语教学、汉语推广等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
D . 要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3. (2分)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每当落日黄昏,暮烟疏雨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
①缕缕白色的炊烟②弥漫在山野的四周③缭绕在茅舍的烟囱上④山脚下便笼罩着一片苍茫的烟幕⑤一种松脂燃烧的香味A . ⑤①③②④B . ⑤①④③②C . ④⑤③①②D . ④①③⑤②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4.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字”有多解从甲骨文到简体字,汉字的定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甘南藏族自治州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甘南藏族自治州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创作,有两个倾向性的东西必须要警惕。
一个就是无病呻吟,过分________个人病态的感受以期引起别人的同情或同感。
第二个就是既故作姿态,又语焉不详,从头到尾都不知道他要表现的到底是什么。
这两种倾向的通病都是离心灵很远,()他们对前人作品的________,还没怎么说到内容,总是先说到什么手法和某某流派,令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
其实,写作就像谈话,既然是谈话,就要有谈话的艺术,像相声一样,我们喜欢老派人说的相声,如侯宝林,马三立,不动声色,暗藏玄机,通过________让你喜不自禁。
而现在那些说相声的,什么都整到舞台上去。
现在有的写作者也是如此,功夫都用在写作之外,怪力乱神、乌烟瘴气,生生把一件高尚的事情做成________的低级勾当。
文学在物质化的世界里正在渐渐失宠,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虽然文学绝对不会消失到无,更不能忽略不计,但它已经堕落到如此。
所以,作家的道义和责任感,有时候也反映在说话的方式上,使作家的生活态度在作品里显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放大回味抖包袱暴殄天物B . 夸大回味耍伎俩焚琴煮鹤C . 夸大回顾耍伎俩暴殄天物D . 放大回顾抖包袱焚琴煮鹤(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即使他说的是所谓的心里话,那也不是来自心灵,而是心脏B . 即使他说的是所谓的心里话,那也是来自心脏,而不是心灵C . 尽管他说的来自心脏,前不是心灵,那也是所谓的心里话D . 尽管他说的来自心脏,那运不心话,见不是来自心灵(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但是,虽然文学已经堕落到如此,但它绝对不会消失到无,更不能忽略不计。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半月考试卷及答案
2013-201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半月考试卷及答案01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半月考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美的历程(节选)①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艺术各部类之间的不平衡,使人猜疑,艺术与社会条件究竟有无联系?能否或应否去寻找一种共同性或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可以出现文艺高峰;政治强盛,经济繁荣之日,文艺却反而萎缩。
同一社会、时代、阶级也可以有截然不同、彼此对立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流派。
……这都是常见的现象。
客观规律在哪里呢?韦列克(renèwellek)就反对作这种探究(见其与沃伦合著《文学概论》)。
但我不能同意这种看法,因为所有这些,提示人们的只是不应作任何简单化的处理,需要的是历史具体的细致研究;然而,只要相信人类是发展的,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那么这其中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通过层层曲折渠道起作用,就应可肯定。
例如,由于与物质生产直接相连,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某些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等,就要昌盛发达一些,正如科学在这种时候一般也更有发展一样。
相反,当社会动乱、生活艰难的时期,某些艺术部类如文学、绘画(中国画)却可以相对繁荣发展,因为它们较少依赖于物质条件,正好作为黑暗现实的对抗心意而出现。
正如这个时候,哲学思辨也可以更发达一些,因为时代赋予它以前景探索的巨大课题,而不同于在太平盛世沉浸在物质岁月中而毋须去追求精神的思辨、解脱和慰安一样……总之,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发现,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
从而,作为美的历程的概括巡礼,也就可以尝试地工作了。
②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如此久远、早成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能感染着、激动着今天和后世呢?人们为什么要一再去回顾和欣赏这些古迹斑斑的印痕呢?如果说,前面是一个困难的艺术社会学的问题,那么这里就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更为困难的审美心理学问题。
甘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甘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7分)1. (3分)(2017·邯郸模拟)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A . 长城抗战后,华北已成为多事之秋,野心日益膨胀的日本欲变华北为第二个“满洲国”,华北的情势越来越危急B . 我国著名的书法中,雄浑大气的颜体字与颜真卿刚直忠义的性格相维系;张旭的草书龙飞凤舞、气势非凡,与他的性情旷达相对应C . 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第6集中,梁思成去见徐志摩,谈话中说道:“昨天在宗孟先生那儿缘悭一面,今日特来拜访.”D . 昨天夜里,凡此种种场景,皆如电光火石一般,在难以入眠时掠过我的眼前,让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息.E . 在初中时,唐爽做过一件让全班同学都不可理喻的事情:班里开家长会,他当着全班家长的面把自己的妈妈“轰了出去”,自己参加了家长会2. (2分)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句是()A . 氨基酸即便有益无害,“吊瓶”即便真是为学生健康着想,但当高三学生竟然要以“挂吊瓶,打点滴”的方式来维系健康,给大脑进补时,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
B . 这篇文章介绍了传统相声所用的押韵、谐音、摹声等方面的详细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效果,内容丰富,饶有趣味。
C . 鲁甸地震救援难度很大,这是由于余震不断并且地形复杂造成的。
专家呼吁,志愿者不要盲目前往灾区,以免造成交通压力。
D . 尽管在世界杯决赛面前,三四名之间的比赛显得无足轻重,取消的呼声也一度此起彼伏,但国际足联坚持认为三四名决赛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3. (2分)填入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项是()我不觉对着茶花沉吟起来,茶花是美啊。
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象抚育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育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
A . 更美的是劳动者的心灵。
甘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甘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6高三上·平阴期中)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冬天随着一场寒凉的朔风隐遁无形,代之而来的便是期待许久的春,渴望在一个漫漫长夜后的清晨,能有一树树(色彩斑驳/色彩斑斓)的春花降临人间,遮蔽大地的荒芜与突兀。
但随着冬日渐远,花开的惊喜依旧未能(如愿/如意),而我对春花的期待初忠不改,就像等待一位从天堂出走的仙子,挥袂之间为广袤的人间降临一场福址,唯美而又持久。
春天本就是一个安谧静美的词语,镶嵌在季节的轮回里,而春花便是这轮回里的精灵,缀饰着春之明媚。
花开的时候,村庄就像____________ ,风姿绰约地(站/立)于大地之上;____________ ,辽阔的褴褛倏忽消隐在旷野深处。
那些高举着手臂的杨树,将枝干遥遥指向广袤沧穹,旗帜一般引领着春天不断前行。
(1)文中划线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隐遁初忠不改B . 遮蔽安谧静美C . 福址春之明媚D . 旷野广袤沧穹(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色彩斑驳如愿站B . 色彩斑斓如意站C . 色彩斑斓如愿立D . 色彩斑驳如意立(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一位着了绣花长裙的女子春花瞬间把黛赭色的山峦覆盖B . 一位着了绣花长裙的女子黛赭色的山峦瞬间被春花覆盖C . 一位女子着了绣花长裙春花瞬间把黛赭色的山峦覆盖D . 一位女子着了绣花长裙黛赭色的山峦瞬间被春花覆盖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2020·分宜模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
其基因特征与SARS-CoV和MERS-CoV有明显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2017·南京模拟) 对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创新人才大都不是在课堂里教出来的,而是在充满人文情怀和自由学风的环境里_____出来的。
当前中国大学教育_____的关键在于开设能够改变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通识课程,而不是可以_____的实用课程。
要重视“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
A . 熏染另起炉灶立竿见影B . 熏陶改弦易辙立竿见影C . 熏陶另起炉灶卓有成效D . 熏染改弦易辙卓有成效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据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心理障碍患病率会增长50%,这一疾病将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
B . 队员们从网上查询得知,巴黎有20个区,每个区都有10至20座露天雕塑,全城共有数百座,它们散乱地分布于街头巷尾。
C . 被喻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往往被视作思想净土、道德高地,它承载着教学、育人的重大责任,它对人们充满了深切期待。
D . 如果说官员自我身份的定位、认同是一种“内在”的转换,那么一年多来的反腐工作和作风建设,则正在不断地在“外在”的方面塑造官员群体。
3. (2分) (2018高一上·遵义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直得到人们的好评。
_____________。
可以说,在关于西湖的吟咏中几乎没有超越苏轼这首诗的。
①这首诗还微妙表达了一个美学原则②而且用拟人手法将西湖比作美人③人们读了它会对美有更清晰的认识④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它的丽质都无法掩盖⑤诗人不但表现出西湖的形象特征⑥美的形式是天然与雕饰的统一A . ⑤④②③①⑥B . ③①⑥⑤②④C . ③⑥①④⑤②D . ⑤②④①⑥③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2分)4. (6分) (2020高二下·大姚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术的基础。
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的诗意美化,对安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
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
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味,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系列,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如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漆器、木器、竹器、藤器、瓷器、丝绸、刺绣等等,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水乳交融,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
与西方体系性美学自上而下的哲学血统不同,中国古典美学是从艺术品评经验中滋蔓出的经验形态,自下而上,升华而成,与艺术体验息息相关。
诗品、词话、画论、书法、曲论、剧评、小说评点等等,无一不细致入微曲尽其妙。
读中国美学能找到写诗作画门径,能分出上中下品,能成为艺术家知音,具备精微的内行品味和深厚的艺术涵养,真的是内行看门道。
在宗教意识相对淡薄、崇尚文治科举取士的中国,文人趣味便成了审美领域的引领者,权贵和百姓均乐于附庸风雅,文人趣味曲高和寡但自命不凡。
文人因本身就是艺术生产者和专业评判者,尽管常常遭受宗教道德政治文化的强势冲击,但长久看来仍始终把握圈内话语权,有禁得住艺术史考验的审美标准,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传承系统。
(摘编自杨岚《当代中国美学精神理论建构的文化引领作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古典美学崇尚自然美的倾向。
B . 艺术家只有在曲水流觞的雅和渔樵唱晚的俗中才能感悟到艺术的中和之美。
C . 实用艺术以器物形式支撑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却没有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
D . 因为文人始终把握着圈内的话语权,所以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传承系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第一段中士人和僧道追求对现实世界的超脱,是为了更深入体会自然之美。
B . 文章第三段用丰富的例证,充分说明了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
C . 文章最后两段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中国古典美学产生及传承的独特之处。
D . 文章围绕着中国古典美学这一主题,逐层递进地论述了其主要特征和产生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体系性美学在产生的过程上有极大区别,后者是自上而下的。
B . 如果不读中国古典美学,就无法找到写诗作画的门径,无法成为艺术家的知音。
C . 如果审美领域的引领者因为曲高和寡就改弦更张,就很难形成一种传承系统。
D . 崇尚文治科举取士,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文人趣味成为审美领域的引领者。
5. (18分) (2015高二上·陕西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水泥桶中的信【日本】叶山嘉树松户与三是个倒水泥桶的。
外表虽然不很明显,但头发和鼻口都被水泥沾成灰色。
他想把手指伸入鼻孔,抠掉像钢筋混凝土那样黏住鼻毛的混凝土,可是为了配合每分钟吐出十立方尺水泥的搅拌器,根本没有时间把手指伸向鼻孔。
他一直担心自己的鼻孔,却整整十一个小时没空清理鼻子。
其间虽有两度休息:午饭时间和三点钟的歇息。
可是,中午时间,肚子很饿;下午那次歇息时间要清扫搅拌器,没有空闲,所以始终没有把手伸到鼻子上。
他的鼻子似乎像石膏像的鼻子那样硬化了。
快到下班时间了,他用疲惫的手搬动水泥桶,一个小木盒从水泥桶中掉出来。
“是什么?”他觉得很奇怪,但已无暇顾及这种东西。
他用铲子把水泥送入水泥升斗秤量;再把水泥从升斗倒进槽里,很快就要把那桶水泥倒光了。
“且慢,水泥桶中不可能出现盒子。
”他捡起小盒子,投入肚兜的钱袋。
盒子很轻。
“这么轻,好像没有装钱。
”他想,不久又要倒光下一桶,秤量下一部分。
搅拌器旋即开始空转,水泥已经弄完,终于下班了。
他先用引水到搅拌器的橡皮管冲洗手和脸;然后把便当盒缠在脖颈上,一心想先喝一杯再吃饭,一面想一面走回他的大杂院。
发电厂已经完成八成。
矗立夕阳中的惠那山覆着纯白的雪,满身汗水仿佛突然冰冷起来。
在他经过的脚下,木曾川的水泛起白沫而鸣。
“嘿!真受不了,老婆肚子又大了……”他一想到满地爬的孩子,想到即将在这寒冷时分生下来的孩子,想到一再生产的老婆,就觉得泄气之至。
“一圆九十钱的日薪,一天要吃两升五十钱的米,衣着住宿又要九十钱,真浑蛋!怎么还能喝酒呢!”他突然想起钱袋里的小盒子。
盒子上没有写什么,钉得很牢。
“里头好像有什么东西,钉住了。
”他先把盒子砸在石头上了可是没有砸坏,于是像要踩碎这个世界似的,拼命践踩。
从他捡到的小盒中掉出一块破布包裹的纸片。
上面这样写着:——我是N水泥公司缝水泥袋的女工。
我的爱人担任的工作是把石块放进碎石机去。
十月七日早上,放进大石块时,跟那石块一起夹在碎石机中。
他的伙伴想去救他,但我的爱人已如沉到水中一般,沉落在石下。
于是,石块和爱人的躯体互相辗碎,变成红色细石,落到传动带上,又从传动带传入粉碎筒中,发出细细的咒诅声,和着机器的轰鸣声而被粉碎了,就这样被烧制成水泥。
骨骼、肌肉和灵魂,都变成粉末。
我爱人的一切都变成水泥了,剩下的只是这件工作服的破片。
我缝制了装爱人的袋子,我的爱人变成水泥了。
第二天,我写这封信悄悄放进桶子里。
你是工人吗?如果你是工人,一定会觉得我很可怜,请回信。
这桶中的水泥用来做什么呢?我很想知道。
我的爱人会变成几桶水泥?用到哪些地方?你是水泥匠,还是建筑工人?我不忍见我爱人变成剧场的走廊,大宅的围墙。
可是,我怎能阻止得了!如果你是工人,请不要把这水泥用在那种地方。
唉,算了,用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关系。
我的爱人一定认为埋在什么地方都可以。
没关系,他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一定会配合得很好。
他温柔善良,而且稳当可靠。
他还很年轻,才二十六岁。
他如何爱我,我不知道。
但是我已经用水泥袋代替寿衣,让他穿上!他没有入棺,已进入旋转窑了。
我如何送他呢?他已葬到东边,也葬到西边;葬在远方,也葬在近处。
如果你是工人,请给我回信。
我把爱人所穿的工作服破片送给你,包这封信的就是。
这破布已沁进石粉和他的汗水。
他是穿着这件破工作服紧紧拥抱我的。
如果不会给你添麻烦,请把使用这水泥的日月、详细情形、用在什么地方,还有你的名字,都告诉我,务请保重。
再见。
松户与三觉得孩子们在身边翻滚嬉闹。
他望着信末的住址和名字,一口气把倒在杯里的酒喝光。
“真想喝个烂醉,把一切都砸坏!”他怒吼。
“喝醉乱来怎么行!孩子怎么办?”妻子说。
他看着妻子大腹中的第七个孩子。
1925年(1)下列对小说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 . 小说通过松户与三在工作中拾到的一封信,讲述了一个工人掉进水泥厂碎石机里被碾碎、又在转窑里被烧成水泥的悲惨遭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劳动人民的血泪图。
B . 文章虽短,却能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日本劳工恶劣的工作环境、困苦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悲哀和无奈,读后令人唏嘘。
C . 小说中人物松户与三发现盒子后马上想到“这么轻,好像没有装钱”,表现了他因生活贫困而产生的自私贪婪、妄想不劳而获的心理。
D . 小说用大量篇幅记述了信件的具体内容,女工详细叙说了爱人死亡的全部经过,口吻平静,说明女工在残酷的社会现实和悲惨的遭遇面前因为无能为力而内心早已麻木。
E . 松户与三读完信后“觉得孩子们在身边翻滚嬉闹”,说明信在他心里并没有产生影响,依旧厌恶自己成群的孩子。
(2)小说围绕松户与三讲述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3)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松户与三的形象。
(4)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人性在工业社会里已经被异化”的现实。
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 (18分) (2016高一上·阳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梅汝璈:孤寂的大法袍有天晚上,北京顶银胡同停电。
梅汝璈枯坐在家中吱吱作响的藤椅上。
黑暗中他轻轻地哼起了清华学校早年的校歌:“西山苍苍,东海茫茫。
吾校庄严,岿立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这一幕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