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立春意识形态分析
立春影评
立春之殇——浅析影片《立春》《立春》是编剧李樯与导演顾长卫合作的三部曲的第二部,它通过对主角王彩铃(蒋雯丽饰)命运的讲述,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命运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追梦者的逐梦、梦碎、梦醒的故事。
应该说在《立春》是一部思想性很强的影片,在近乎于对于生活白描式的叙述中,用淡然的心态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夹在这二者之间的无奈与心酸表现表现的淋漓酣畅。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哈姆雷特”,每一位《立春》的观众心中也有一个不同的王彩玲,一个不同的现实与梦想交织错落的人生。
敢问谁的人生没有奢望的梦想?谁的人生又没有尴尬的遗憾?谁的人生又没有一次次无奈的妥协?——命运之前,现实当中,我们的人生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结合影片的主题,我将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这部影片的片名是难得的点睛之笔,它是对于全片主题的一种诗性的解析。
立春,春天虽然来临,但依然很冷,没有任何春的气息。
这就如同导演在影片中对于的梦想的表达,梦想虽然尽在咫尺,虽然你的指尖曾经轻轻地将它的触摸,但现实依旧是冰冷的,依旧是冬天的气息。
这就是一种对于春的无奈,是一种温暖的梦想被冰冷现实划破的无奈。
——“立春”,当一只脚踏入春天的时候,我们的全身还要忍受冬的寒冷。
其次,在画面的色彩使用上,大多使用偏清冷的色调,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寒意。
这是与影片整体的主题相吻合的,是在色彩上对主题的一种强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胡金全向王彩铃要求假结婚被拒绝之后推车走在雪地里的那个场景,整个画面的色彩都是映在蓝色当中,外加积雪反射出的煞人的寒光,把冷色用到极致。
这种冷,是与胡金全内心的悲凉相对应的,是他脸上伤痛的泪水外化的写照。
再次,在画面的构图上,曾经被称为“中国第一摄像师”的顾长卫更是可圈可点,在严守着长镜头美学理念的同时,《立春》的用冷静的动态构图,打破常规,塑造了一个个寓意丰富的电影镜头。
例如,王彩铃酒吧醉酒吹牛后在车站的那场戏,连用了连个不符合构图常规的镜头,分别为一个远景和中景,王彩铃处于画面的右边,而视线也朝向右边。
立春观后感
立春观后感第1篇:立春观后感“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之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自己是被自己感动了。
”我感动着你的感动。
下面是立春,欢迎阅读!立春观后感今天是周末,淅淅沥沥的小雨从早上就一直在下,在寝室里待了一天,不过,在细雨连绵的日子里,泡一杯热茶,看一部电影,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今天看了一部电影,它的名字叫《立春》,是由顾长卫导演,蒋雯丽主演的一部电影,讲述的是在一个闭塞的小村庄,一个长相普通却有着歌唱天赋的老师,热爱着唱歌,然而在小小的村庄却每人能够去欣赏,去理解。
她不甘于平庸,一心想要去北京发展,却屡次受到打击,终于,有一天以为遇到了一个可以去沟通的人,并且是自己喜欢的人,一个热衷于画画的人,曾经试图考过五次北京的美院,可是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然而,到头来竟然全部都是自作多情,自己爱的人却不爱自己,还为此几乎结束自己的生命……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心情很复杂,但是,这应该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很有内涵的一部电影,电影的整个氛围给人的感觉是阴郁的,但是,最后的时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一股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感觉感触很深,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孤立的,在我们生存的社会中,有无数这样的人,虽然外形并不出众,却并不甘于平庸,渴望摆脱闭塞,渴望摆脱现实的生存状况,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渴望容入到一个群体当中,一个社会当中,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每个人的力量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是那样的脆弱无力,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充满了无奈,压抑,矛盾……同时,社会是一个群体,我们是社会中的一员,只有更好的融入这个群体,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社会中如鱼得水的生活,然而,有时候一些东西是自己无法选择的,纵使一些人有着不凡的才华,却始终与这个社会水火不容,不被世人所认同,那结局也将是可悲的,就像剧中的舞蹈老师,选择用那样的一种方式让自己得到的解脱,虽然那无异于饮鸩止渴,但或许,只有这样做,才是最完美的结局吧……故事发展到最后,虽然没有看到最完美的结局,但是我们却看到了希望,犹如早春的第一缕阳光,暖洋洋的洒在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来临,或许,我们有自己的梦想,并努力的去追求了,虽然并没有达到自己所想,春天也不会距离我们太远吧……立春观后感那是一群郁郁不得志的文艺青年。
电影《立春》的社会学分析
第3卷第22期一线视点电影《立春》的社会学分析潘洪爽(北京电影学院,北京100088)摘要:随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电彩受到观众的喜爱,而电影社会学现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研究。
不难发现,不管是经典老电影还是现如今大火的电影都是会反映出很多社会现实问题,这也让很多人由此电影产生很多社会问题的思考,电影社会学分析更加成为大家探究的领域。
电影《立春》中有很多能引起大家共鸣的社会现实问题。
关键词:电影社会学;表演;社会现实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2020)22-0166-02—、引言电影《立春》是由顾长卫执导,蒋雯丽、李光洁、焦刚主演的一部纪实性电影。
影片讲述了北方某小城市的大龄青年女教师王彩玲(蒋雯丽)相貌丑陋却因为天生有一副唱歌剧的嗓音,相当清高。
不甘平庸的她一心想扎根在北京,但现实的残酷却一次又一次的打击着她,让她最终不得不从追梦的道路上向世俗的生活“握手言和”。
在影片中,蒋雯丽以她精湛的演技,真挚饱满的情感诠释了王彩玲这个角色,将那种追梦路上的执着,不在乎世俗对她的看法,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演绎岀来,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电影《立春》的社会学分析从电影中也反映出很多的社会现实问题,比如很多外地的年轻人都想有一天可以“扎根”留在北京,都希望自己可以拥有一个“北京市户口”。
土彩玲因为自己有唱歌的天赋,一直梦想可以去北京发展,这对于出生在小城市的她,无疑不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即使一次又一次的碰壁,她还是在坚持着,这又一次体现了很现实的问题,无数年轻人追逐自己的梦想,王彩玲只是这万千人中的一个。
对于梦想的坚持是艰难的,许多人最终都选择了向现实屈服,选择回归平淡但属于自己的生活。
电影的最后,王彩玲放弃了自己的唱歌梦,选择了另一种和她预想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其实不止王彩玲,电影中她最开始崇拜和爱慕的黄四宝,也是这万千年轻人的代表,他也放弃了自己的“中央美院”,走向了开婚介所的道路;教大家芭蕾舞的胡老师,在那个年代,那个小城市,这样的人是得不到大家的理解的,所以胡老师无疑也受到了很多人的不理解乃至于诋毁……在电影中,王彩玲的内心是执着的但同时又是煎熬的,她一面不甘平庸渴望唱歌但在追梦路上的煎熬痛苦也只有自己知道。
《立春》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电影《立春》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于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
而在意识形态上分类,文学又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具有着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
这种属性又分别表现为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现在分析一下电影《立春》是如何体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
于目的上来看,文学是直接无功利性的。
在电影《立春》中,这种文学的无功利性就体现在于只是简单讲述一个平凡女子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人与事,并没有过多跌宕起伏或者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地像一个故事讲述者那样平和地叙述一件再平凡不过的事。
但是,在文学的功利性中却潜伏着某种功利性。
而这种功利性在《立春》中则表现为表面上是在叙述一个女子的生活点滴,但是实际上却在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来反映出社会生活现实——很多像王彩玲那样平凡却负有某种才华的人因社会上的权势等其他因素而怀才不遇,很多像王彩玲那样怀揣真情的人却没有得到同样的真心回报等现实情况。
从方式上看,文学是处处以形象感人。
在电影《立春》中,导演塑造了王彩玲、黄四宝等下层群体的形象,来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纠缠、人与理想之间的距离等实际存在的个例,以此来让观看者印象深刻。
在《立春》中的人物王彩玲这个形象留人深刻印象的同时,也唤起了观看者从对人物形象的思考到对社会的思考,这就是文学中所蕴含的理性。
王彩玲这个人物形象是普通大众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正是以这个典型形象来表达出这部影片的主题——一个人在生活的错乱节奏中迷茫度过,最终会在生活的洪流中悟出幸福与快乐的真义,这也是所谓的形象中蕴含着某种理性。
在态度上看,文学是有情感性与认识性的。
在电影《立春》中,导演虚造了王彩玲这个典型人物形象,用她的生活故事来引起观看者对影片人物的各种情感,例如同情、厌恶、嘲笑,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带着制片者对故事人物存在着一定的情感,例如对下层人民群众的怜悯。
制片者能编制出这么一个具有广发代表性的故事影片,这也说明了制片者对当下的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种种状况都具有一定的认识程度,是一种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也就是认识性。
_立春_的文化意蕴分析_评_立春_多维意象元素的运用
大 众 文 艺大62蒋雯丽凭借《立春》中的出色表演,征服业界专家评委,在第二届罗马电影节上脱颖而出,获得“影后”的殊荣,并且国内公映后,更是好评如潮。
走“摄而优则导”路线的顾长卫在《立春》中,用自己独特的意象元素叙事,在影片中呈现出多维的意象分析视角。
在当今影视追求视听冲击震撼下,用丰富而平缓的镜头语言传达出当下小人物面对人生存困境中多重冲突表现出的困惑、无奈与抉择。
影片中塑造了独特人物,丰富了中国电影画廊中的艺术形象。
摄影师出身的顾长卫很讲究影片意象元素的运用,使影片形成多维意象元素。
一 空间意象元素交叉重叠运用。
现代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生活最能呈现当代人的精神内核,是电影挖掘人性的重要场域。
“现代城市最深刻的问题根源在于,个体要求保持其内在的独特性和个性,而疏离社会历史习惯的制约、生命的外在文化和技术的干预,葆有无可改变的人最为内在的存在依据。
因此,人与他人、个性自由与个性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无尽冲突,个人性与社会性的双向扭曲,成为当代社会根本性问题”(1),众所周知,顾导正是善于此道的高手,在影片《立春》中,他跳出当下符号化、平面化表现模式的窠臼,“ 不仅体现在影像和声音层面,也体现在影片的意旨当中,总是反复呈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二元对立,这便是顾长卫电影的核心。
”(2)而是把人物置入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来把握,并在其城乡空间的不断交叉重叠变化中折射出来人生存困境的冲突。
其影片本着贯彻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的原则,使人物既没有离开由于城市发展流变进程赖以生成的具体历史—文化语境,又尽量避免人物对生存思考淹没在大量城市元素的堆砌和述说当中,在历史主义精神和现代人眼光的张力平衡中寻找在中国历史巨变中,表现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痛苦迷茫的“阿基米德定点”。
影片把故事设定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相对落后闭塞的城镇中。
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对高耸于小城中具有象征性标志的建筑物——亭子的仰拍特写,交代亭子斑驳陆离,象征了整个小镇的保守与落后;然后用大全景俯拍小城的平静、稳定而安逸的生活。
《立春》:现实题材中的理想主义表达
【作者简介】王 伟,女,河北临漳人,邯郸学院文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研究。
4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近反而是埋没。这体 现出了小县 城 人们 封 闭 保 守的思 想,但也 暗 含了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的向往。
整 部 影 片 中,胡 金 泉 是 最 具悲 剧 色 彩 的人物,他 不像 王 彩 玲、黄四宝那般 恃才傲物、目中 无人,他 始终带着谦卑的笑,只 希望能 在小 县 城 好 好 跳 舞。他可 以 跳 大 众喜 欢 的舞 蹈,可是 对 于 芭 蕾 他 有一种 执 念。起 初,胡 金 泉可怜巴巴的希望这个城市习惯 他,尽力地表现出自己和这个城 市 的人一样。当他 发 现偏 见 永 远 没 法 消 除 时,他 选 择了一种自杀 式的方式证明自己。最终他也没 有 变 成 人们 接 受的 样子,但他也 得到了解脱。
Chinese Film Review 中国电影评论
之 间的关 系,王 彩 玲自身的 变化 以 及 其他 人 主动 或 被 迫的妥协表达了影片的主旨。比起《北京爱情故 事》,《奔 爱》这 样 拼 接 式的爱 情故事,这 样的 叙事 方 式使得 影片的 情 节更 加紧凑,表 达的主 题 更 为完 整,人物 形 象 的 塑 造 也更 为立体 。整 部 电 影 的 节 奏 是 缓 慢的,它 非常细 致 地 刻 画 了主 人公王 彩 玲从 坚 持自我到 顺 应世 俗的 整 个变化 过 程。其他 辅助人物 也 展 示了较 为完 整 的人 生轨 迹。通 过多种 类 型 人物 的塑造,完成了对社会人性的揭示。
影片分析《立春、》
影片分析《立春》可能我们已经习惯了欧洲电影的那种色调,他们的故事往往发生在夏季,那时干燥的地中海气候使那些地方明亮耀眼,不用调色镜头中就呈现一种偏黄的调子。
我们的天空显然没有那么明亮,我们的城市也没有那么古老而优雅。
《立春》开场,一个偏蓝色调下的小城远景,工厂的废气、早晨的薄雾还有做饭的炊烟笼罩着它,这是我们的家园。
用这样的视角来看,似乎多了一些浪漫的意味,即真实又虚幻。
整部电影都是这样的色调,有一种说不出的凉,这是不是也可以说就是中国的色调?不管是《立春》的包头还是《孔雀》的安阳,这些地方都很普通,普通的让我们觉得这就在我们居住地的附近。
这些电影中的人也都是那么的普通,姐姐、弟弟、女老师、艺术青年……这一切都像是真实的,却好像又隔了一层时间的纱,让你悄悄的回忆,或微笑,或伤感,也可能让你难受。
《立春》可以说是《孔雀》的姊妹篇。
《孔雀》中的故事可能更多的发生在主人公们的家庭,而《立春》的主人公则是一些成年的离开了家的人。
“别处”仍然深深的吸引着他们,他们为此等待、为此焦虑,甚至还为此欺骗。
与此同时,自卑和孤独更让他们与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每个人的彼岸都因无法到达而显得愈发具有诱惑性。
王彩铃是个相貌不扬的女人。
其实她的这个相貌已经注定了她这辈子就是个悲剧。
人们常说,人的相貌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美。
这是个多么脆弱的谎言。
王彩铃歌唱的确实好,也被人认可了,当地电台整天放她的歌。
那个小城的人们也对她充满了幻想。
但是有什么用呢,因为长得丑,她唱的再好也不可能有登台表演的机会。
她有着梦想,或者说是幻想,这都是没有错误的。
错就错在她要把她的梦想让所有人承认。
这注定是失败的。
王彩铃是影片的线索人物,她的遭遇很极端,但是并不是特例。
影片其他的人物虽然都因为王彩铃而出现,但是都不是作为陪衬,他们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梦想和沮丧。
她喜欢上了黄四宝,愿意为他付出一切。
但是哪个男的愿意取一个这样的女人?黄四宝只不过把她当作一个倾诉的对象,并没有认为她是一个女人。
电影《立春》的意识形态分析
电影《立春》的意识形态分析姓名龚胜平班级 09汉语言文学2班学号 200942302206 沉下心来看了3遍,如同《孔雀》一样,顾长卫的电影非常注重细节把握和环境的渲染。
但是在《立春》这部电影中,导演更加突出了社会和时代因素。
种种无形的社会舆论压力充斥着整部电影,我时时感受到慢镜头画面中有一种令人心酸的情趣,可能这也正是顾长卫想要带给我们的体会。
王彩玲长的丑,所谓的丑便来自于我们的价值判断,这必然是由比较产生的。
在我看来,普遍相通的价值判断就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因此我认为,王彩玲的外貌是为受众所不认可的,而这竟然也导致了王彩玲这个人物本体也不为社会所接受,从形象到本体的焦点转换凸显出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残酷性。
这也可以看作是意识形态的黑手抹去了有才情人的所有光辉,王彩玲的光辉在哪里?那就是她天生的好嗓子和一颗善良的心。
王彩玲是爱面子的,她不停的重复着“调去北京”,这种外在表现体现出她极强的自尊心。
她知道自身条件有缺陷,她不希望被社会抛弃、冷落和孤立,她有着梦想,有着激情,甚至有着引以为傲的本钱——那副好嗓子,因此她采取了欺瞒的手段来满足她的虚荣心。
这的确是一种个人行为,但是如果我们想的宽广点,就会发现这正是意识形态的现实表现。
恰如阿·布罗夫所说,“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作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其实王彩玲在极力掩饰自卑,她的方式便是转移注意力,从而让周围的人认可她,让社会认可她。
她的悲剧爱情是电影进展的一条明线,王彩玲和小县城里的几个男人都有瓜葛,她恋上了黄四宝,周瑜迷上了她。
在这中间,夹杂着王彩玲的痴情、黄四宝的绝情和周瑜的怨情。
三角关系的结局是凄惨的,彩铃试过自杀;四宝远走深圳;周瑜情何以堪。
这里面其实已经涉及到社会层面了,它可以影射出社会的主流价值判断和取向,爱与不爱是个人的选择,即使被抛弃了,也宁缺毋滥。
浮生——浅析《立春》潜在精神文本在电影剧本中的外化
整 体话 语 系 统 中 的外 部 世 界 的群 像 性 。
从 传 统 意 义 上 的剧 作 模 式上 来 分 析 《 春 》 立 ,可 以把 它 归结 到 乔治 ・ 罗第 的三 十六 种 戏剧 模式 中求 普 取 的衍 生 与变 形 。 然 而 ,从 现代 意 义上 看 《 立
春》 ,我 们 可 以把它 看 做是 人物 在个 体 与整 体 的抗 争
的阶 下 囚 。潜在 精神 文 本 中两个 对 立 系统 相互 交替 , 变换 着 主 次 位 置 ,从 内在 推 动 了整 个 剧情 的潜 在 发
展 ,外 化在 电影剧 本 中 ,刻 画出 了以王 彩玲这 个主 人
中命 运 的必 然 性 以及 被 溶 解 的生 命 体 验 。从 剧 作 上 说 ,人 物 作 为 一个 外 化 的 电影 剧 本 的 主体 ,剧 作 家 把 人物 放 在 了 自身 的双 重 话 语体 系 中 ,同 时又 把 人
公为 中心的 整体群像 和个 体生命现 象 的命 运走 向。
从 外 化 的 电影 剧 本 来 看 .潜 在 的精 神 文 本 中 的 两种 对 立 精 神 系统 并 不 是 以单 种 形 式 出 现 的 ,大 多 数 时候 .它 们都 是 交 融 在 一起 出现 的 ,这 也 就 让 它 们在 外 化 的 人 物 身上 有 了 多面 性 和 多 义性 。无 论 是 王彩 玲 .还 是 黄 四宝 ,甚 至是 胡 金 泉 ,他 们 的 身 上 都 有 很 强 大 的 自我 话 语 系统 的外 部 世 界 的构 建 ,不 过他 们 在 这 种构 建 中又 都 暴露 出 了对这 个整 体 话语 系统 的外 部 世界 的依 赖 ,这 两 个 对 立 系统 的 彼 此 交 融 , 又构 建 出 了一 个 更 为 庞大 的整 体群 像 。 潜 在 精 神 文本 中 . 自我话 语 系 统 的外 部 世 界 与 整体 话 语 系 统 的外 部 世 界 构成 了一 个局 限而 又 寓 意
电影《立春》意识形态分析
电影《立春》意识形态分析电影《立春》是一部以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为舞台背景的历史剧情片。
该电影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欧洲文化在重要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也呈现出了对于立春这个时节的独特理解和意识形态的诠释。
本文将从电影中呈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立春》的意识形态特点。
首先,政治方面是电影中重要的意识形态表现。
电影从忠诚、背叛与权利等主题入手,通过展示主人公瓦伦蒂诺与罗德里戈的多次对决,展现了长达几十年的意大利内战,呈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教皇和其他世俗势力之间竞争、交锋,描绘了当时欧洲宗教舆论和政治动荡的真实情况。
瓦伦蒂诺与罗德里戈之间的纷争反映了教皇权力对于世俗势力的影响力,两者的不断对抗彰显了权利、博弈的关键性,也暗示了人类本质中欲望、野心的贯穿力量。
在电影《立春》中,政治力量的斗争表现出明显的末世论色彩,情绪尤其暗涌于欧洲的命运与前途。
这种意识形态还体现为政治势力之间多次较量的结果,如教皇马丁五世的掉落。
其次,经济方面同样是电影中被强调的重要意识形态表达。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状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人们对权利、金钱、财富的渴望也开始渐渐明显。
电影中瓦伦蒂诺充分证明了人类追逐财富的渐进性和破坏性。
瓦伦蒂诺是一个魅力十足的商人,他懂得经营和赚钱的精髓,但又在追求利润时不择手段,甚至远离家人和同情心。
电影呈现出一幅欲望膨胀的画面,隐喻了贪欲削弱人性的典型例证。
而在与此相反的反面,电影也传递着提供慈善、为他人付出的信息。
例如,在瓦伦蒂诺策划自己落魄时,他的外甥尼克罗却选择了将自己的资产慷慨地献给了教皇,这种对金钱厌倦的类型更深刻地影响了瓦伦蒂诺。
最后,电影《立春》中的文化意识形态表达也相当鲜明。
文化多元的背景下,电影呈现了宗教美和人文美之间的深层次冲突。
意大利文艺复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启迪,为人类艺术、科学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在电影中,可以看到人文复兴运动的开端和强烈的个人主义倡导,通过对那些艺术家和文艺复兴穷学子的刻画和描绘,电影呈现出了人文主义的情调和灵魂寄托。
《立春》影评
《立春》影评影评《立春》《立春》是由导演张三六执导,主演李四五和王六七的一部优秀电影。
这部电影以春天的到来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死的感人故事。
本影评将从故事情节、影片表演和电影主题三个方面来进行评述。
首先,故事情节。
《立春》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的农村,故事主要围绕着李四五和王六七展开。
李四五是一个刻苦耐劳的农民,他一直致力于传承农耕文化。
王六七是他的好友,同时也是他的艺术导师。
王六七是一位虽然身处艺术领域,却仍然热爱农耕的艺术家。
他以自己的独特视角观察着自然的变化,特别是春天的到来。
正是在他的引导下,李四五逐渐发现了农田的美妙之处,并且开始尝试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却发生在一个春天。
李四五被诊断出患有绝症,他只剩下短暂的几个月可以活着。
面对死亡的临近,他用更加激情的态度对待农耕,他希望以自己的方式给大地留下一点点印记。
他创作了一幅关于春天与生命的画作,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农耕文化的传承。
其次,影片表演。
李四五和王六七这两个角色的演员李明和王红的演技无疑是本片的亮点之一。
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之间的情感交错呈现给观众。
李明以他优秀的表演,将李四五内心的痛苦和奋斗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王红则通过她的演出,将王六七的激情和深情诠释得生动有力。
两人的精彩表演使得观众更加能够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地体验着故事的发展。
最后,电影主题。
《立春》作为农耕文化题材的电影,主题主要围绕着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展开。
在电影中,导演通过展现李四五和王六七的故事,传达出对自然生态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他们通过农耕艺术的表达,传递出对于自然循环和生命重生的独特理解。
电影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农田的喜爱,使观众更加深入地认识了农村文化的魅力。
总结来说,《立春》是一部以春天为背景的感人电影。
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出色的演员表演和深刻的主题,影片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温暖和希望的世界。
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了思考,也唤醒了对于农耕文化的珍视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电影《立春》意识形态分析
梁永心汉语言文学(师范)班曾经听说过《立春》这部片,却没有真正去触碰它.在老师没有说这部片有意识形态地时候,我从来也没有想到它会有如此深刻地含义.看完之后,应该用理想、执着、疯狂、现实去定义这部片.片中地王彩玲、黄四宝、胡金泉,一个是追求歌剧,一个是追求美术、一个是追求舞蹈.同样是艺术,可是他们却有着不同地人生.立春,每年春天地到来,总是给人一种希望地感觉,让我有所期待,可是春天过去了,却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就像如今地荣誉,随着老去地那天也会跟着烟消云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片中岁高龄地王彩玲是可怜地,当矮小肥胖地周瑜倾慕自己地时候,她却一厢情愿地认为美术小伙子黄四宝是爱自己地,到头来换来地只是“苦闷精神世界地知音”这九个字,可悲吧.应了当下最流行地那句话“爱你地人你不爱,你爱地人不爱你”.终于王彩玲以一种极端地手法得到了黄四宝地身体,她得意洋洋地同时,黄四宝认为那是屈辱,那是她对自己地非艺术地侵犯,一种玷污.从此他就消失在王彩玲地世界里.我也觉得黄四宝在事业和爱情上都是失败地,不然他怎么连考五年地美院,都屡次初试失败,而他也轻易地蔑视了王彩玲对他地感情,孤傲地认为自己地年轻可以寻找一个更漂亮地女人当老婆,而不是丑陋地王彩玲,然后干出一番大事业,可惜,他最终是沦为一个可怜地小偷.是不是留着长头发地文艺男青年都会有这种思想呢?以自己特有地艺术魅力去吸引一个特别地女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我最喜欢地人是胡老师,虽然他一直生活在一个不接受同性恋地社会中,影片虽然没有正面说他是同性恋,只是他是那个小地方地一根鱼刺,卡在所有人喉咙里面地一根鱼刺,他让所有人都感觉不舒服.他知道自己和王彩玲一样不是正常人,所以才提出了貌似荒谬地建议,和王彩玲假结婚.但他一直都坚持着自我,坚持着自己热爱地舞蹈,可他最终还是以一种极男人地方式证明了自己.忘不了他在监狱中看着王彩玲踮起脚尖说:“监牢里发地新鞋还可以跳芭蕾呢!”忘不了他那释怀地笑容,最忘不了地是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自己地梦想,从一而终地纯粹地热爱着舞蹈.这一点不像王彩玲.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她仗着自己会唱几首意大利歌而觉得自己不平凡,与众不同.不该和这个北方简朴小镇上地其他“庸庸碌碌”之辈混为一谈,如直言“我不想过庸俗地生活,不打算在这儿发生爱情.”什么是庸俗?什么是高尚?有艺术地生活就是高尚了吗?她地欲望,很明显,就是要唱到巴黎去,感受千万人热烈地掌声,她对艺术地追求已经和艺术本身无关,而变成了一种极其功利性地行为: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庸俗之辈”,是架在庸俗生活之上地高尚,是高尚地主人.可是她错了,她连北京中央歌剧院都进不了,自主献唱,却被一小小办公室文员轻易地否定了,从这可以看出一个现实:即使你有才能,如果你没有关系没有靠山没有样貌,你还是和普通人一个样,和“去年来过这里献唱地人”一个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小城地风并不是永远都有着初春淳朴地温暖,在那些中等大小、没有名气,只有一个公园叫人民公园地小城里,出门买块豆腐都可以打一路招呼,某单位中层地搞破鞋暴露,第二天满城地企事业单位职员都会津津有味地咀嚼捉奸细节……在这样地环境里想要做一个只追求艺术地人,注定会是被当做异类地,而王彩玲、黄四宝、胡老师,绝非是文艺青年们地随便,他们热爱着自己地理想,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怀才不遇,而不是其他原因;他们只会认真地说出些傻话,绝对不用“傻逼”来形容自己;他们对周遭地不解不会感到尴尬,认为那只不过是孤标傲世必然代价.外面地世界又他们追求地光明,周遭地一切便都是愚昧和低级.他们在赌,这是一个以人生做筹码地赌博;赢了是众人追捧地草根传奇,在金色大厅里锦衣接受万众瞩目地欢呼;输了就只能放弃一切,灰头土脸地在旁边眯着眼,郁闷着.可惜他们都输了,王彩玲地笑话有了让旁观者满意地结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王彩玲地结局,她改行了.有一幕是这样地:王彩玲回到农村父母家过春节,她清早起床,披着一件碎花罩衣走到门口站在门槛前看年迈地老母亲放炮竹,她是疲惫而苍老地,但她地神情中有种自然地活泼与欣喜,她独自站在破旧地门框中,仿佛早春地明信片一样动人;随后镜头转到王彩玲母亲身上,老太太双手高举着竹竿,竹竿一头地炮竹劈劈啪啪直响,背景是灰扑扑地旧砖墙,土地上满是爆竹崩下地碎红纸屑.老太太扭回头来看女儿,一个逆光地镜头,满脸地皱纹都笑成了一朵花.从这个片段开始,影片地基调正式进入“立春”,王彩玲终于放下了多年不变要迈向云端地固执挣扎,开始接受现实,努力融入平凡而琐碎地社会生活.领养了一个小女孩,为其取名“小凡”,是不希望自己地孩子日后像自己那样地不平凡而导致了自己一生地悲剧,不要重蹈自己地覆辙,步上自己地后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一个不被认可地天才是悲哀地,一个不能认可自己地庸才更是悲哀地.王彩玲地才华,客观地说,也只是有限地,是她对自我地绝对认同感,哪种毫无置疑地自信.令她光芒四射熠熠生辉,所以她才能用全部地力量唱出一支生命之歌.我宁愿相信,王彩玲地自我肯定,让她地才华升为天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立春》地丰富、诚恳、善良、从容与这个时代地贫瘠、虚伪、凶恶、浮躁恰成对比,这个时代有多坏,就反衬出《立春》有多好多难得.混世于此时此地,灰头土脸似乎成了大多数国人精神面貌地写照.同时,当祟高一再被证明虚伪,王朔式地真诚地犬儒也大概可概括这类人地基本诉求.享受艺术和成为艺术家是截然不同地两回事,这应该是年轻人必上地一堂课,否则就很容易行差踏错,特别是在中国,特别是在这个时代,面临结婚、房子等等生活问题,盲目地搞艺术,如果没天分和机遇,会死得很难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困守与逃离——《立春》背后
身体与文化的二元对立一直是顾长卫影片中的主要关系。在《孔雀》中,姐姐的身体是一个独特的、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独特所指,为了换回象征着理想的降落伞,她可以舍弃其所包含的文化含义——被禁止的裸露和可能遭遇的失贞。她的这种意识又直接来源于那个存在障碍的“享有特殊关注”的“哥哥”——其肥胖的身躯总是在与特定文化氛围的冲突和和解中提示着“姐姐”逃离现实的冲动。而在无论是经济气氛或者行为思维都处于一个开放前期的《立春》中,身体的概念仍然未能超越传统的紧张对立,事实上反而作为一种可视性的情节元素先在地决定了主角们的奇异个性和人生轨迹。对蒋雯丽扮演的王彩铃形象臃肿、龅牙、黑斑的刻意丑化,以及对于胡金泉同性取向而体现出的身姿动作的设计,直接投射着两人在“逃避现实”和“困守理想”间虚无游离的悲剧性命运。王彩铃对于“艺术梦想”的坚守,和她一次次头破血流的失利不得不说是一种潜在的、经过规划的命定,她让人想起了当前背景下的“大龄超女”,一次次在评委(选择者)含蓄抑或直接的拒绝和羞辱中证明自己对于“虚幻理想”的追寻,明知不可能却仍旧但愿长醉不愿醒。而只能在“比泰国人跳得还好”的异样“赞美”中痛苦压抑的胡金泉以“假强奸”的方式拔去“哽在文化咽喉中之鱼刺”的陷落(或解放)倒是表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壮士断臂的勇气。
顾长卫一再声称这是关于普通人理想幻灭的现实故事,他也总是强调地道的理想主义者就意味着牺牲,告诉我们王彩铃没有完全溃败于那个成为歌唱艺术家的具体梦想,没有向其他人一样随便找个人出嫁生子,而是找了领养了一个和自己有着某种肉体相似性的小女孩,治好了她的兔唇,教他唱动人的歌谣,带她去北京,把梦想和精神传下去。但果真如此吗?所谓的普通人真的能够在“灰暗的云层间看见蓝天”吗?其实,和所有人一样,王彩铃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谓理想的不可实现。她不止一次地表示过不被接受是因为自己很丑(对黄四宝和小张老师),承认除了她那还过得去(在小城被认为是天籁)的嗓音自己一无所有。只是,她在行为上始终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而宁愿在一种孤独寂寞、无奈无助的状态中幻想自己的与众不同。如果说逃避现实是一种病,那么困守于虚幻的“理想”则是一种终身难愈的残疾。在这个意义上,未对现实彻底妥协的她不过是在延续自己的臆想症。我不禁联想,倘若“梦想”真的传下去,那个被领养的女孩是否会成为另一个王彩铃,成为另一个在困守和逃离中挣扎的“文艺青年”。而这样的摸一摸画笔就想成为梵高的“理想”究竟多多少意义?
《立春》的“边城”意识探析
《立春》的“边城”意识探析[摘要]电影《立春》是2008年受到广泛关注的一部反映小人物艺术追求的现实主义影片。
本文将其与沈从文小说Ⅸ边城》做比较,结合人物经典台词,来探求、展示影片中的“边城”意识,即:坚守理想的执著魅力、富含生命力的人性美和深重的悲剧意识;并探析这三种意识是如何通过依托于小说独特的故事设置而呈现的,也就是怎样做到在边缘地域由边缘人演绎边缘事。
[关键词]立春;执著。
悲剧;人性;“边城”意识电影《立春》是顾长卫导演的继《孔雀》之后又一部理想追求归于幻灭的剧作。
自2008年月上映以来,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小说《边城》则是现代作家沈从文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部中长篇代表作,至今仍作为名篇被录入现代文学作品精选中。
将二者放在一个平面上,我们发现,在电影《立春》当中竞不时渗透出《边城》的痕迹,本文在简要分析二者契合点的同时,主要结合影片与作品中的人物经典台词,来探求、展示《立春》中的“边城”意识。
一、《立春》与《边城》的契合总的来说,同为执著理想追求的剧作,《立春》与《边城》都是边缘时代、边缘人、边缘事的呈现。
电影《立春》的故事发生于1988~1998年的内蒙古包头。
重点在于展示特殊时代背景下特殊群体的艺术悲剧。
相对于北京、上海这些经济、文化繁盛多样的大都市,包头是一个边缘小城;与时代大背景下追求物质利益的大众群体相对,追求纯粹艺术的王彩玲们则成了边缘人群;他们执著于艺术这样一件与日常生活相疏离的边缘事中!王彩玲们所处的时代,不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大背景时代,更是他们坚守自己理想的“边缘时代”!而小说《边城》讲述的是湘西边境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的故事。
在这里,人们过着单纯、宁静的生活,“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还处在军阀混战的动乱之中,茶峒这个边缘小城,却似一株奇葩,超然独立于纷争之外,伫立于自己的宁静的“边缘时代”!在这边缘地带,孕育着淳朴、灵性的边缘人、边缘事、边缘生活。
立春电影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立春电影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背景介绍春节过后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标志着冬去春来,大地渐渐回暖。
在电影中,立春这个主题常常被用来表达某种转折或振奋的情感,带有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的意味。
立春在电影中的象征意义1. 新的开始立春作为农历的新年之始,往往象征着新的开始,带有破旧立新的意味。
在电影中,角色可能会经历一场旧日苦难的故事之后,在立春这个时刻得到启示或转机,展开全新的生活或冒险。
2. 勇气与希望立春是一个节气的交替点,意味着从此后,白昼将愈来愈长,温暖的春风将吹拂大地。
在电影中,立春往往表达了角色的勇气和对未来的希望,即使曾经经历过困难,也能在新的时机下展现出坚强和乐观的态度。
3. 自我反省与成长立春是一个节气的过渡时期,人们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反思过去,展望未来。
在电影中,立春常常作为角色发生内在变化或成长的契机,通过自我反省和改变,实现自我的进步和完善。
电影中的立春主题案例分析《立春日》该电影讲述了一个少年在立春这一天遇见一位神秘老人,老人带领他探索神秘与奇迹的世界。
这部电影通过立春这个象征新生和希望的时刻,展现了主人公在追寻梦想过程中的成长与启示。
《春风化雨》影片讲述了一位以母爱为灵感的女作家在立春这一天完成了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描绘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通过立春这个节气,呼应了母爱的博大和生生不息,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
结语立春是一个充满希望和转折的时刻,在电影中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通过对立春主题的拍摄和表现,电影能够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信心和对自我成长的追求。
希望这些立春主题的电影能够给观众带来思考与启发,成为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的助力与指引。
镜中生,镜中灭——观《立春》有感
34神州文化镜中生,镜中灭——观《立春》有感潘婷华南师范大学《立春》讲述了内地小城音乐老师追求艺术和爱情的曲折故事,影片成功塑造了其貌不扬、自尊自立,挣扎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小城女性形象。
而与女主人公王彩玲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影片中多次出现并使我印象深刻的“镜子”和她“照镜子”的动作。
镜子本是一个女人日常生活中必备用品,对于一个声乐老师,它也是老师方便教学、关注自身神态以及学生演唱表情的工具。
在这部影片之中,镜子的意象首先具有“自我观照”“自我认同”的作用。
根据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人通过认同处于自身之外的镜中形象,把自身构成具有整体性的肯定的形象。
而镜子又可以是空间的象征,在拓宽空间上有特殊作用,王彩玲在狭小的房屋及琴房之中各置镜子,既是生活、教学需要,也是对属于自己的狭小、闭锁、压抑空间的扩展,使她通过照镜子观照精神上的独立空间,这样的一种自主意识也促使着她不顾世俗传统对于女性应囿于婚姻家庭、保守内向的约束而走出小房、小城,走进北京甚至巴黎的行为相照应。
影片之中王彩玲第一次真正歌唱是在琴房之中给周瑜上课的时候,钢琴正上方便有一面镜子。
一曲歌罢,彩玲对着镜中的自己既像是说给周瑜听,更像是说给自己的听地给出了自我定位,“财富”“容貌”都是她所没有的,她不甘于平凡的方式可以是也只能是追求“艺术”,这是一种自我价值肯定的方式,可见她是有自主意识,突破女性“内在性”束缚的意识的,她的照镜子具有自审、自赏的功能。
但当她说到“我一定能唱到巴黎歌剧院去”的时候,她却不再看镜中的自己,而是低下头斜视前方,这里也表现出了她对于这一梦想的追逐也并非是义无反顾、孤注一掷的,她的迟疑、自我逃避也为日后她愿意为黄四宝放弃北京户口,最终她放弃追逐艺术,转而以自己的方式回归家庭埋下伏笔。
同样具有这一作用的片段还有王彩玲和失意醉酒的黄四宝发生关系后的第二天早晨,以为找到真正爱情的她对着镜子为自己系上了一条黄色的丝巾,这是作为女人的她少有的亮色饰物,这一次镜子的作用也同样是一种“自我认同”的表现,可见王彩玲作为女性对于获得爱情的喜悦。
立春黄四宝
立春黄四宝【篇一:立春人物分析】《立春》人物分析《立春》人物分析2008-04-30 07:41看完《立春》有点欲罢不能,如果我也算作一个王彩玲,那《立春》就是一个久违的观众,一个真正读懂自己内心的观众。
尽管这可能只是我强加在这部电影上的主观想法,或许只是因为我希望它成为这样,所以擅自设定它成为理解自己的一个角色,被扭曲的理解,但是无论如何,我还是太喜欢了,甚至真的希望就是自己想的那样去理解这个片子。
《立春》里面每一个人物真的都是很重要的,王彩玲是主线,而和其他人就像一面镜子,让王彩玲审视自己和这个社会,和他们的邂逅,让王彩玲更加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
王彩玲:故事主要人物,如同她自称“我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悬案”,或许我们可以理解成她是每一个人心中放弃的那个梦,被这个社会所扼杀的灵魂。
黄四保:和他的遭遇,让王彩玲动的了爱情的可遇,而不可求。
黄四保十多年来唯一在艺术上和她达到一致并且值得依赖的对象。
可惜,黄四保并不爱她。
在“强奸”黄四保之后,她懂得了强求来的爱情是多么苦涩和叫人空虚。
最后她放弃了黄四保,差点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然而当她醒悟之后,她懂得了爱情的真和美,并怀有这样的态度,坚守着爱情的纯洁和崇高,过完了之后的人生。
当多年之后,黄四保惊人的改变在街上和王彩玲再次相遇时,王彩玲已认不出这个堕落与这个世界的青年,只在墨镜下模糊的轮廓中依稀看到当年的影子,而这个时候这种惊人的巨变已不是她爱的当年的黄四保。
或许她也认出来了,但是在这种改变的背后,她已失去了当年对黄四保的爱,对于他“叛逃”与自己理想的改变,已不再让王彩玲心动。
于是她们形同陌路,王彩玲没有改变当年的情谊,变的是黄四保。
相反,和黄四保的遭遇,让王彩玲更懂得爱情的宝贵和真实价值。
周瑜:一个作践王彩玲爱情的人。
“就和我过吧。
”当周瑜甩出这样随便轻佻的求爱是,王彩玲彻底对这个男人绝望了,和周瑜的遭遇,让王彩玲更加坚定情肯“尝一口美桃,也不咬烂李一框”,她明白爱情是决不允许这样岁岁便便的将就一生的,哪怕再也遇不到自己爱的人,也决不会让自己随便嫁人,以求生活的自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立春》的意识形态分析
梁永心09汉语言文学(师范)1班6122 曾经听说过《立春》这部片,却没有真正去触碰它。
在老师没有说这部片有意识形态的时候,我从来也没有想到它会有如此深刻的含义。
看完之后,应该用理想、执着、疯狂、现实去定义这部片。
片中的王彩玲、黄四宝、胡金泉,一个是追求歌剧,一个是追求美术、一个是追求舞蹈。
同样是艺术,可是他们却有着不同的人生。
立春,每年春天的到来,总是给人一种希望的感觉,让我有所期待,可是春天过去了,却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就像如今的荣誉,随着老去的那天也会跟着烟消云散。
片中30岁高龄的王彩玲是可怜的,当矮小肥胖的周瑜倾慕自己的时候,她却一厢情愿地认为美术小伙子黄四宝是爱自己的,到头来换来的只是“苦闷精神世界的知音”这九个字,可悲吧。
应了当下最流行的那句话“爱你的人你不爱,你爱的人不爱你”。
终于王彩玲以一种极端的手法得到了黄四宝的身体,她得意洋洋的同时,黄四宝认为那是屈辱,那是她对自己的非艺术地侵犯,一种玷污。
从此他就消失在王彩玲的世界里。
我也觉得黄四宝在事业和爱情上都是失败的,不然他怎么连考五年的美院,都屡次初试失败,而他也轻易地蔑视了王彩玲对他的感情,孤傲地认为自己的年轻可以寻找一个更漂亮的女人当老婆,而不是丑陋的王彩玲,然后干出一番大事业,可惜,他最终是沦为一个可怜的小偷。
是不是留着长头发的文艺男青年都会有这种思想呢?以自己特有的艺术魅力去吸引一个特别的女人。
我最喜欢的人是胡老师,虽然他一直生活在一个不接受同性恋的社会中,影片虽然没有正面说他是同性恋,只是他是那个小地方的一根鱼刺,卡在所有人喉咙里面的一根鱼刺,他让所有人都感觉不舒服。
他知道自己和王彩玲一样不是正常人,所以才提出了貌似荒谬的建议,和王彩玲假结婚。
但他一直都坚持着自我,坚持着自己热爱的舞蹈,可他最终还是以一种极男人的方式证明了自己。
忘不了他在监狱中看着王彩玲踮起脚尖说:“监牢里发的新鞋还可以跳芭蕾呢!”忘不了他那释怀的笑容,最忘不了的是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从一而终地纯粹地热爱着舞蹈。
这一点不像王彩玲。
她仗着自己会唱几首意大利歌而觉得自己不平凡,与众不同。
不该和这个
北方简朴小镇上的其他“庸庸碌碌”之辈混为一谈,如直言“我不想过庸俗的生活,不打算在这儿发生爱情。
”什么是庸俗?什么是高尚?有艺术的生活就是高尚了吗?她的欲望,很明显,就是要唱到巴黎去,感受千万人热烈的掌声,她对艺术的追求已经和艺术本身无关,而变成了一种极其功利性的行为: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庸俗之辈”,是架在庸俗生活之上的高尚,是高尚的主人。
可是她错了,她连北京中央歌剧院都进不了,自主献唱,却被一小小办公室文员轻易地否定了,从这可以看出一个现实:即使你有才能,如果你没有关系没有靠山没有样貌,你还是和普通人一个样,和“去年来过这里献唱的人”一个样……
小城的风并不是永远都有着初春淳朴的温暖,在那些中等大小、没有名气,只有一个公园叫人民公园的小城里,出门买块豆腐都可以打一路招呼,某单位中层的搞破鞋暴露,第二天满城的企事业单位职员都会津津有味地咀嚼捉奸细节……在这样的环境里想要做一个只追求艺术的人,注定会是被当做异类的,而王彩玲、黄四宝、胡老师,绝非是文艺青年们的随便,他们热爱着自己的理想,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怀才不遇,而不是其他原因;他们只会认真地说出些傻话,绝对不用“傻逼”来形容自己;他们对周遭的不解不会感到尴尬,认为那只不过是孤标傲世必然代价。
外面的世界又他们追求的光明,周遭的一切便都是愚昧和低级。
他们在赌,这是一个以人生做筹码的赌博;赢了是众人追捧的草根传奇,在金色大厅里锦衣接受万众瞩目的欢呼;输了就只能放弃一切,灰头土脸地在旁边眯着眼,郁闷着。
可惜他们都输了,王彩玲的笑话有了让旁观者满意的结尾。
王彩玲的结局,她改行了。
有一幕是这样的:王彩玲回到农村父母家过春节,她清早起床,披着一件碎花罩衣走到门口站在门槛前看年迈的老母亲放炮竹,她是疲惫而苍老的,但她的神情中有种自然的活泼与欣喜,她独自站在破旧的门框中,仿佛早春的明信片一样动人;随后镜头转到王彩玲母亲身上,老太太双手高举着竹竿,竹竿一头的炮竹劈劈啪啪直响,背景是灰扑扑的旧砖墙,土地上满是爆竹崩下的碎红纸屑。
老太太扭回头来看女儿,一个逆光的镜头,满脸的皱纹都笑成了一朵花。
从这个片段开始,影片的基调正式进入“立春”,王彩玲终于放下了多年不变要迈向云端的固执挣扎,开始接受现实,努力融入平凡而琐碎的社会生活。
领养了一个小女孩,为其取名“小凡”,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后像自己那样的不平凡而导致了自己一生的悲剧,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步上自己的
后尘。
一个不被认可的天才是悲哀的,一个不能认可自己的庸才更是悲哀的。
王彩玲的才华,客观地说,也只是有限的,是她对自我的绝对认同感,哪种毫无置疑的自信。
令她光芒四射熠熠生辉,所以她才能用全部的力量唱出一支生命之歌。
我宁愿相信,王彩玲的自我肯定,让她的才华升为天才。
《立春》的丰富、诚恳、善良、从容与这个时代的贫瘠、虚伪、凶恶、浮躁恰成对比,这个时代有多坏,就反衬出《立春》有多好多难得。
混世于此时此地,灰头土脸似乎成了大多数国人精神面貌的写照。
同时,当祟高一再被证明虚伪,王朔式的真诚的犬儒也大概可概括这类人的基本诉求。
享受艺术和成为艺术家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这应该是年轻人必上的一堂课,否则就很容易行差踏错,特别是在中国,特别是在这个时代,面临结婚、房子等等生活问题,盲目地搞艺术,如果没天分和机遇,会死得很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