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民居分析讲解共17页

合集下载

徽派民居建筑考察

徽派民居建筑考察

徽派民居建筑考察也许是南方人的原故,我对徽派建筑情有独钟,暑假特别对家乡郴州的一些古村落进行了测绘和写生,其中阳山古村最为特别,去年冬季去过一次,留下深刻印象,这次去具体实践调研。

继又查阅了一些关于安徽宏村、西递等典型村落的资料做对比。

他们同是徽派建筑群落,都是身居山辟、依山傍水、高墙飞檐、错落有致、房舍连片、小街深巷都是黑白灰的杰作。

但由于地理,人文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了同工异曲的效果。

阳山宏村一阳山古村给人最大的印象是依地势而建,屋舍造型、布局相差不大,有的几乎完全相同,但却由于丘陵地形,呈现丰富的效果,安宁而又富有运动感。

宏村西递屋舍几乎都是平地而起,用房檐的高低错落烘托出村落的安静、平和,可见用不同的手法达到了以静衬动的奇妙效果。

阳山总平面图(一)规划布局:阳山古村综合考虑了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安全防卫、现状利用、书香设计和防灾等。

村前是一口池塘,这是藏风聚气的需要,也是人们浣洗、消防的水源。

古村入口是朝门,两侧的围墙把村子围起来,这是出于保安防盗,古村依山就势,南低北高,由南向北南按约为一米的等差递增,错落有致。

房屋东南西北的巷道左右对通,都用石板。

青砖或鹅卵石进行硬化厕所、猪圈、牛栏等杂房都置在村后,村内空气新鲜宜人。

居住建筑由朝门、围墙、住宅等是构成,其中住宅有单进厅、两进厅、三进厅、四进厅等四种形式,一单进厅为主,多为三开间,屋顶为双向坡屋顶,多为硬山,少数为悬山。

材料为木材,砖石。

公共建筑:包括宗祠,土地庙,分别只有一栋。

宗祠以祭祀为主,为合院式,中心大院为下沉式约四十公分,利于排水。

土地庙内供奉地神,是纯粹的精神建筑。

体现了“湖广田四川,江西填湖广”的人口迁移所带来的文化传播。

建筑材料以砖、石、木材、石灰等地方材料为主。

结构形式有砖木结构,木结构、土呸砖结构等四种,现存多为砖木结构。

(二)建筑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是一种入世的哲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儒家推崇和谐,但又强调:“和而不同”,能接受和包容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因此能遇到家,佛家的修养,与人为善均成为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准则。

徽派民居特点

徽派民居特点

平面布局
平面布局
天井:天井是徽州民居中最 基本的建筑格式,几乎每一 幢宅居都设有天井。徽派建 筑中的天井不仅具有明显的 园林化特色, 还有生态化特色。 居室中的厅堂面对天井开放, 厅堂面对天井开放,厅堂和 天井融为一体,坐在厅堂内 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 名副其实地坐“井”观天。 有些家庭还在天井中设置假 山,筑池养殖金鱼,摆放盆 景,使天井成了搬进室内的 庭院,这可以说在世界上都 是独一无二的。
徽派民居特点
概述
徽式宅居一般座北朝南, 高墙封闭, 马头翘角, 黑瓦白墙,色彩 典雅大方。青砖门罩、石雕漏窗, 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 体, 令人叹为观止。建筑当中采用了砖木结构.优点是承重 与围护构件分离。适宜建筑使用功能的多样化,充分优化自 然条件,使人们生活适应自然,自然环境为生活服务。
• 外观
徽州古民居布局特点
• 受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 徽派建筑呈现出规范化、系统 化的特点。 • 聚族而居, 绝无杂姓。这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 族社会, 即使同一村落, 各族宗祠、民居亦界域分明。 • 无论宗族大小, 象征宗法势力的祠堂、展现宗族荣耀的 水口等设施一应俱全。 • 讲究群体布局, 即以“风水”术为理论依据, 在封建族权 的制约下, 强调宗族建筑整体轮廓必须像模像样, 如不符 合要求, 则需设法修改或弥补。 • 与东北、华北地区的传统聚落中单体建筑间距大、聚落 空间结构松散明显不同, 徽州聚落空间结构非常紧密, 单 体建筑间距小, 建筑密度大。
空间构成
• 四水归堂: 天井四周的瓦檐向内倾斜,如遇雨天,雨水内流,造成 “四水归堂”的景观;天井下铺有可渗水的石板,石板 下设有排水设施,又巧妙地将流水引出,丝毫不影响厅 堂里的生活。这是一种与人互惠、与山水互利、与天地 交融、自得其乐、又自在礼仪之中的设计,它使人们生 活和平、诗意、满足而有序。 • 厢房的设计不高过正堂, 既满足厅堂的采光需要, 又体现 建筑等级制度高低、长幼、内外等处的细微差别。更有 趣的是建筑构件:小姐窗、回避室、美人靠等,这些部 件似乎是对严格的纲常制度的一种人性的补充,将观念 和建筑给予了自然的调和,将徽州人的文化底蕴给予了 最为直接的阐述,也明确地说明了徽州民居设计的依据 和内涵。

浅析徽派民居的建筑元素

浅析徽派民居的建筑元素

浅析徽派民居的建筑元素摘要: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熟的古建筑流派之一,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装饰上,广泛采用砖雕、木雕、石雕等“三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关键词:徽派建筑;装饰;元素一、起源及发展:徽派建筑是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等)。

明朝中叶,徽商崛起,徽商为光宗耀祖、炫跃乡里而大兴土木,建豪宅、修祠堂、竖牌坊、造园林。

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同时,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布局结构、内部装饰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

在外来文化与原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徽派建筑风格一步一步地形成了。

徽派建筑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徽派建筑主要特点表现为:“四水归堂”的紧凑型建筑布局;“白墙青瓦”的淡雅建筑;“古朴优美”的雕刻装饰;“天人合一”的建筑风水观念。

二、设计理念:徽派建筑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平面布局上是以天井厅堂为中心,采用中轴线为主,两边对称地各建房屋,四周有高高的墙围护:主要指两侧山墙原本就是封闭的,前后两面高墙从正面和后面堵住其两侧山墙构成的两面坡,不得由屋前脊泄雨水,而势必使得雨水从天沟顺水枧汇入天井明堂前,即民俗文化所称的“四水归堂”。

这一徽派民宅用以采光、通风和泄雨水的天井,到了明清时期徽商鼎盛,人们才又赋予它以“肥水不流外人田”、招财进宝、天降洪福的俗文化寓意。

徽派建筑结构上,进门为前庭,中开天井,后设厅堂。

以一明堂二暗室的三间式为一单元基本定式,连接组合而成多进堂的多单元纵横向延伸。

浅析徽州民居

浅析徽州民居

浅析徽州民居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千百年里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与大自然搏斗中创造出来的建筑艺术结晶。

我国民居建筑艺术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成为一朵朵绚丽多彩的建筑艺术之花。

民居最具地方性,也更有创造性,根据各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不同,有多种样式。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居的多样化,即是在世界建筑史中也是难得的现象。

民居还更多具有自然质朴的性格,都是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用最经济的方法,密切结合气候和地形、环境等自然因素建造的。

人和自然在这里有最直接的亲密交往,建筑镶嵌在自然中,更多与自然的协调,更少与自然的对立。

从内蒙古民居蒙古包、西藏民居碉房、湖南民居风火墙、东北民居、朝鲜廊式住宅,到北京民居四合院、上海民居石库门、云南民居傣族竹楼、陕北民居窑洞、福建民居承启楼、江苏民居临街傍水、安徽民居三合院、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宅,各类民居的地方性表现为各自的特殊性,形成一种建筑文化。

这种民居文化不仅反映历史、宗教、风俗、地理,而且还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如同中国画的水墨山水,诗意浓郁,回味无穷。

本文将以徽州民居为切入点揭开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一页篇章。

徽州民居属于徽派建筑,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

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徽州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

作为徽州文化最具典型和普遍意义的载体物——那些分散存立于古徽州大地上的众多风格特异又典雅巧丽的徽派建筑,乃是中国农耕文明社会后期较为成熟的一大传统建筑样式,主要以古民居、古园林、古祠堂、古牌坊、古亭阁、古桥、古塔、古庙宇等具象实物存在为体现形式,它既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造就出来的、集合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的一种物质实体,又是古徽州社会历史上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经济、政治、以及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在物质形态和精神理念上的反映,它受到徽州山水自然因素的制约与古代民间堪舆风水理论的影响,具有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浑厚的文化蕴意,尚且地域特征鲜明,其中数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最突显,号称徽州“古建三绝”,它们融古朴、秀巧、典雅、富丽于一身,在造型、功能、装饰、结构诸方面自成一格,保持着独特的艺术风采和魅力,不仅具有实际应用功能和开发使用功能,而且具有科技工艺价值、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乃至旅游观赏价值。

徽州民居PPT课件

徽州民居PPT课件
6
徽州建筑风格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流派,是因为她的美始终恪守着自然的规律,
从自然中吸取养分,同周围的光、水、气等自然因素相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水墨意7 境,使建筑超越了其本身而存在,这也是是她能长久的存在几百年的缘由。
选址巧妙——讲究风水
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传统风水理念进行, 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 大多依山傍水而居。
3

徽者,山水人文皆有也。 徽州顾名思义,即是美好的地 方。徽州人杰地灵,历来以山 水之秀,商贾之富,文风之盛, 古迹之多,林茶之美,民风之 淳而蜚声辫内外。
汤显祖云:“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4
徽州古称新安,范围在以黄 山为中心的安徽南部地区。自从 北宋宋徽宗以帝号改新安为徽州 后,一直沿用至今。徽州地处安 徽省南部东毗浙江省,西邻江西 省。古辖 今安徽省歙县、黟县、 休宁县、绩溪县、祁门县和江西 省婺源县。史称“一府六县”。
《永西递》
青山云深处, 白屋烟中出。 双溪左右环, 群木高下密。 曲径如弯弓, 连墙若比栉。 自入桃源来, 墟落此第一。
曹文埴
徽韵水墨的迷失 1
• 徽州——简叙徽州历史
• 徽派
选址巧妙 水印其中 整体外观 空间布局 内外空间 厅堂设置 三雕装饰 建筑艺术
• 徽风——新徽派建筑风潮
2
徽州的古代建筑代表着历史,饱经沧桑, 平静自然,有时候他是安详的老人,或者就 是蕴涵丰富的历史本身。
12
厅堂设置——有礼有制
徽州建筑中,厅堂作为最重要的空间,其装饰陈设方面自然也非常讲究。一 般在堂中央挂堂匾、下挂中堂画、两侧柱子上挂木质楹联、左右挂条屏字画。字 画内容大多都是教育子孙后代的一些格言,多为家族家训,在传统社会中被置于 非常重要的地位。充满了功利的教意,也透出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徽商贾而好儒, 崇文重学的思想。直接反应了人们对读书、经商务农、做官的理念,题写了家庭 宗族的核心精神。通过文字图画,传递着传统文化赋予了居住环境的精神内涵影 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徽州人。

谈徽派民居古建筑的文化与特点

谈徽派民居古建筑的文化与特点

谈徽派民居古建筑的文化与特点1 建筑历史与特色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精致古朴,典雅自然。

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性,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它始形成于唐末、兴盛于明清时期,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因此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而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1.1 历史渊源徽州民居古建筑是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最早可追溯到东晋,盛极于明清。

徽州民居古建筑装饰风格独特,文化内涵深厚,表现形式丰富,蕴含着徽州社会文化、宗法礼制、政治经济等时代征展现了建筑的风水理念,艺术情趣和生活追求等深层文化。

徽派建筑以其浓郁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

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它流行于古徽州府所辖各县,即今黄山市的三区四县、江西省的婺源和安徽宣州市的绩溪。

作为古徽州府府治的歙县,是徽派建筑(包括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最集中的地区。

作为设计和施工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和江西的景德镇等地。

其风格最为鲜明的体现是传统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派建筑民居分析

徽派建筑民居分析
天井”。
5
构造特点
• 一是和谐流畅,统一规划的整体美 • 二是布局上紧凑通融
徽派民居在布局上是以天井厅堂为中心,采用中轴线为主,两 边对称地各建房屋,四周有高高的墙围护,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 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
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境界。 • 三是结构上奇巧多变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 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
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 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 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 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 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
形式上。
石雕在徽州城乡布很广,类别亦多, 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 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 术,享誉甚高。徽州石雕题材受雕刻
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复 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 书法,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 见。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 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 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没有清代木
是徽派建筑的又一重要特征。
8
天井 “天井”是房屋和房屋或围墙围合而成的露天空地,天
井的设计使 得屋内有充足的光线和良好的通风效果,同时与徽州的经 商传统也有很 大关。按风水理论,水为财之源,经商忌讳财源外流,天 井能聚集屋面 雨水,名曰“四水归明堂”,以图财不外流的吉利,“天 井”是徽派建 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3
4
徽派古民居建筑形式的形成
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 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lì)
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 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 ,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 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分析之徽州民居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分析之徽州民居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分析--徽州民居摘要:徽州古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在民居布局、空间处理、装饰细部的处理以及色彩的应用上都体现着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美学思想,对其作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对现代环境艺术、造型艺术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徽州古民居;建筑;美学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

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

徽州地区虽地处僻壤、交通不便,但它却拥有无限的魅力。

这里峰峦奇秀,水流碧清,林木葱翠。

徽州民居,指徽州地区的具有徽州传统风格的民居,也称徽派民居,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自秦建制两千多年以来,悠久的历史沉淀,加上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加之在这块被誉为“天然公园”里生活的人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

村镇布局和建筑空间与大自然的山光水色融为一体,充分显示了它的有机品质,即建筑物的规划布局在功能和美学上与当地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协调统一;建筑本身能满足使用灵活的要求;建成建筑形象的材料、结构构造、色彩装饰具有地方特色。

一.成因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宋徽宗在平定方腊起义后,于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行政版图相对稳定。

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文化已成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主体组建黄山市。

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今属江西省管)六县。

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民居建筑总计有7000栋,明清古村落100多处。

徽州古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总计约十五种之多。

如古城、古村镇、祠宇、寺庙、书院、园圃、戏台、牌坊、关隘、桥梁、塔、亭、堤坝、井泉、村落。

黟县西递村经商鼎盛时期,店铺多达百家以上。

004徽州民居

004徽州民居

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 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 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lì ) 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 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 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 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 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 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
Hale Waihona Puke 一般大厅设二廊,面对天井。大厅式住宅可 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常从屏门两侧出入, 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也有在 侧面开边门出入。还有由正门出入,门两侧 设二厢房者。
“四水归堂”天井院旁加窄长形附院
穿堂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后, 与大厅相连,为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 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入口 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 穿堂部分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可供客人 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 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 光。
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 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 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 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 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方整外形,风格独 特。
通奉大夫晋三公祠
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 庭园,置石桌石凳,掘 水井鱼池,植果木花卉, 甚至叠山造泉,将人和 自然融为一体。大门上 几乎都建门罩或门楼, 砖雕精致,成为徽州民 居的一个重要特征。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 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 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 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 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 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 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 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派民居建筑与江南水乡民居有很多相似之处分析

徽派民居建筑与江南水乡民居有很多相似之处分析

徽派民居建筑和江南水乡民居有许多相像之处,地域同属江南。

江南水乡是古吴、越之地。

徽州是“吴头楚尾”,钱塘江上游,受吴、越文化的影响很大。

建筑都为砖木结构,以木构架承重。

建筑装饰都有砖、木、石雕工艺。

但是,徽派民居建筑还是明显有别于江南水乡的民居建筑的。

徽州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虽然受到了吴越文化的影响,但是两者在不同地域文化影响过程中也拥有了不同的特色。

相像之处:①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徽派建筑的村落整体限定和限制在自然环境之中,“依山建屋,傍水结村”,跌落的马头墙和起伏的山脉相衬托,平淡的单体汇成气氛猛烈的群体效果,整个建筑群和自然环境奇异的结合在一起。

“枕山、环水、面屏”是徽派建筑民居选址的一般规律,村落的选址布局往往依山傍水,因地制宜的考虑山势水体,这种选址模式有地势高爽、视野开阔之利,得自然水系之便,无洪旱灾难,便利生产生活,奇异的使村落或随坡就势,或依山傍水,掩映在自然山水的怀抱之中。

这种依山造屋,傍水结村的村落布局,奇异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山势和溪水流向而建,起到了调整风向、风力、温度、湿度的作用,从而形成冬暖夏凉舒适宜人的区域小气候。

江南水乡民居有着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依山环水、古朴灵秀”,典型的水乡传统民居常常巧借地势,因地制宜,形成了“前街后河,河街围绕”的居住模式。

环水而建的建筑,凹凸错落,古朴幽静,含蓄内敛。

有的枕山面水,有的面河而居,有的夹河而造,清澈的河水,轻快的小桥,窄窄的街巷,深深的庭院,凝练成江南水乡传统民居的典型意境。

②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徽州和江南民居都体现出了因地制宜的朴实特点,利用当地的材料——砖、木、石等为主建材,以白墙灰瓦表现最质朴自然的美。

徽州村落民居建筑的选址和设计,体现出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格局,即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通过适量接受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以使房屋群落都达到和环境奇异结合的意境。

江南水乡民居建筑也是多利用地形,自由灵敏地安置在流水萦绕的隙地上。

浅析徽派民居古建筑的美学性格

浅析徽派民居古建筑的美学性格

浅析徽派民居古建筑的美学性格1. 引言1.1 概述徽派民居古建筑的美学性格徽派民居古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其独特的美学性格深受人们喜爱。

徽派民居以其精湛的建筑技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体现出丰富的美学特点。

在徽派民居的建筑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简洁而不失华丽,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在建筑结构美学方面,徽派民居注重对称、平衡,重视线条和比例的协调;在装饰艺术美学中,徽派民居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元素都展现出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风格;在园林美学方面,徽派民居注重造园理念,擅长营造出雅致的园林景观;在传统文化美学中,徽派民居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文化传统,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徽派民居古建筑在美学上体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正文2.1 徽派民居的建筑风格特点1. 独特的门楼设计:徽派民居通常采用门楼作为入口,门楼的设计精美独特,常常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和图案,体现出主人的身份和家族的荣耀。

2. 四合院布局:徽派民居主要采用四合院的建筑布局,院落呈方形,院中有花园和池塘,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既方便家人聚会互动,又有利于保护隐私。

3. 斗拱飞檐:徽派民居的建筑结构独具特色,常常采用斗拱和飞檐的设计,斗拱的构造稳固耐久,飞檐的造型优美大气,使整座建筑更加雄伟壮观。

4. 精湛的木雕技艺:徽派民居的木雕装饰非常精美,常常雕刻着各种花草鸟兽的图案,线条流畅优美,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5.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徽派民居在保留传统建筑风格的也融入了一些现代设计元素,使整体建筑更加时尚和实用。

徽派民居的建筑风格特点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审美的结合,展现了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美学性格。

2.2 徽派民居的建筑结构美学徽派民居注重建筑结构的稳固和谐衡。

徽派民居采用石木结构,梁柱交错,结构严谨。

建筑师们注重每一根梁柱的位置和角度,以达到最佳的支撑效果,保证整幢建筑的稳定性。

中国地域民居建筑之徽派民居

中国地域民居建筑之徽派民居

徽派民居建筑特点

1.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 古徽州对村落选址的地 形﹑地貌﹑水流风向等 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 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环 境优美,布局合理,交 通顺畅,建筑融汇于山 水之间。

2.富于美感的外观整 体性。群房一体,独具 一格的马头墙,采用高 墙封闭,马头翘角,墙 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 有致,青山﹑绿水、白 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 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 中透着清秀。

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 式为多),一 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 对称分列,面 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徽派民居。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 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 很强,高墙封闭,马头 翘角,墙线错落 有致, 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 方。


3.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建 筑平面布局的单元是以天井为中心围 合的院落,高宅、深井、大厅,按功 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富有韵律 感。 4.精美的细部装饰。徽文化中 “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 令人叹为观止,砖雕门罩﹑石雕漏窗 ﹑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是徽 派建筑一大特色。
徽派西递民居简析


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 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 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 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 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 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 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 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 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 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 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 绘、璧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 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 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徽派建筑浅析

徽派建筑浅析

徽派建筑浅析徽州,古称歙州,又名新安,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除元末曾改称兴安府(1357—1367)外,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的790年间,徽州之名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所辖六县也一直没有变动,这对徽州孕育出相对统一的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便利。

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本文就对其中的徽派建筑做些简单的分析和了解。

一、形成原因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

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

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

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

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

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

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

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此后雄踞中国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晚期唯一可以与财力雄厚的晋商平分秋色、鼎足而立的商贾大帮。

与此同时,一批批富商大贾不断涌现,清代垄断盐经营的徽商竟富得可以先后接待清帝康熙、乾隆南巡。

另外,徽州人“儒而后贾”、“贾而好儒”,广交官府、文士,有的本人就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因此“亦儒亦贾”,实现了“官”“贾”“儒”的三位一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