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人永远年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人永远年轻
作者:肖良
来源:《老友》2011年第11期
他15岁参加革命,16岁加入红军。

在他的革命旅程中,有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跋涉,有过敌后抗战的浴血坚持,有过解放战争的英勇冲锋,有过大军南下的气势如虹。

如今,他依然坚持唱革命歌曲,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参加各种文体健身活动。

他用自己的毕生吟唱了一首经典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他就是今年已93岁高龄的会昌籍老红军萧泽泉。

(一)
萧泽泉于1918年10月出生在江西省会昌县西江镇大田村一个农民家庭。

萧泽泉8岁时,母亲就去世,使原本贫困的家境更加困难了,他唯一的妹妹也被送给别人当了童养媳。

父亲含辛茹苦地靠做长工养育他,并送他进私塾读了4年书。

1933年,15岁的萧泽泉参加了苏区赤少队。

1934年8月,在第五次反“围剿”进入胶着状态的时候,16岁的萧泽泉加入了红军。

新兵训练结束后,萧泽泉被补充到红一军团一师一团。

由于他读过几年私塾,有点文化,被安排到团部当宣传员。

萧泽泉说,当时红军的宣传任务很重,宣传形式主要是用口头宣传、文艺宣传和写宣传标语,宣传扩红、筹款筹粮和红军的革命主张,有时还要协助政工干事处理俘虏和向老百姓寄养伤病员。

扩红宣传有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动员俘虏的国民党军队的士兵加入红军。

那时宣传工具简陋,写标语没有笔,只好用棕丝扎成把当笔用,用石灰当颜料,有时还把锅灰和米汤搅匀当墨水。

1934年10月,萧泽泉所在部队转移到于都河畔准备长征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长征对于年仅16岁的萧泽泉来说,最大的任务就是跟紧队伍。

“那时候我年纪小,还不太弄得清楚什么是长征。

只知道自己参了军,是个红军战士了,队伍走到哪儿,我就得跟到哪儿,得跟大伙儿在一起。

”在昼夜行军中,肖泽泉因为不小心,弄伤了脚。

为了不耽误赶路,他一直忍着没有出声,脚上的伤口由于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感染、化脓。

等战友们发现他走路艰难、一瘸一拐的时候,他的伤口已经从原来的一道口子溃烂成一个拳头大小的洞。

战友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伤口已经恶化成这样了,行军中医疗条件又差,没办法及时帮他上药。

伤势这样发展下去,再过几天,他恐怕就跟不上队伍了……考虑到他的伤势,有人提议把肖泽泉留在当地的老百姓家疗伤。

可肖泽泉怎么也不肯留下,说什么也要跟大伙儿一起往前走。

“既然当了红军,就要坚持到底。

参加革命就是准备吃苦的,哪能因为受了点伤就放弃?”无论脚上的伤口多么疼,肖泽泉都坚持着。

后来因为伤口实在疼痛难忍,他掉队了。

萧泽泉回忆说:“我心
里好怕好怕,担心再也找不到队伍。

我就白天走,晚上也走,走了很多天,终于在一个地方,找到了我的队伍。


晚上行军,人很困,为了不掉队,萧泽泉他们就把绑带解下来,把自己拴在前面战友的手上,整个队伍成为一串。

这样不但可以解决迷路问题,还可以一边磕睡,一边走路。

尽管年纪小,肖泽泉还是坚强地紧跟着队伍。

他唯一一次流泪,是在过乌江的前一个晚上。

那天正是大年三十,部队给大家改善伙食,每人都能吃上一小碗肉,这让肖泽泉兴奋不已。

他捧着那碗热乎乎的珍贵的红烧肉,高兴地跑了起来,但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摔了一跤,红烧肉连碗带肉全摔在了泥里。

“那时候的心情真难形容,只觉得说不出来的难受,没忍住就哭了出来。


红军过大渡河后,萧泽泉在一家豆腐坊吃了一碗挂面,吃后水土不服,得了一场大病,组织上又一次想把他留在老乡家,并给他留下了9块光洋。

萧泽泉坚决不答应,天天掉队天天赶,最后还是跟上了部队。

过夹金山时,由于身体没有恢复好,他爬山时差点掉下悬崖,幸好被树枝挡了一下。

到山顶时,刮风又下雪,萧泽泉丢了拐棍,连滚带爬地下了山。

中央红军在毛尔盖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部队得到了一次短暂的休息,萧泽泉还到医院看了病。

回忆起长征这段艰苦的历程,萧泽泉说,他就是喜欢和队伍在一起,因为部队从首长到战友都相互关心,亲如兄弟。

他举例说:“陈赓是大胡子,长征路上没有好好刮过。

没事在一起时,陈赓就会用大胡子扎我们这些红小鬼玩,逗大伙。

”跟着部队走,这就是萧泽泉的长征。

(二)
抗战时期,萧泽泉历任晋察冀一分区团宣传股长、骑兵营副教导员、晋察冀军区通讯营教导员、军区政治部协理员、一分区广灵区队副政委、平北分区政治组织科长、察蒙支队副政委、张北分区骑兵一团政委等职。

在平型关战斗中,萧泽泉所在的部队奉命在涞源侧后牵制敌人。

与敌人遭遇时,萧泽泉与战友们一起,英勇杀敌,打垮了敌人。

在抗战相持阶段,萧泽泉所在的广灵区队驻扎在延庆县一带的大海坨。

这里人烟稀少,部队全部住在自己搭建的草棚里,还要开荒种地解决粮食问题。

为了防止敌人偷袭,每天下午4时,部队都要派人沿路埋设地雷,次日一早又取出来。

这期间,部队一边整训扩建队伍,一边采用游击战术打击敌人,就像一把插入敌人心脏的匕首,让日伪军队动弹不得。

在日本投降前夕,为配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萧泽泉负责带着一行人前去与苏军接头,因为事先没有通知,也没有翻译,不懂俄语的他们竞被苏军缴了械。

幸好后来张北工会联系到了上级,苏军才返还了他们的装备。

日军投降后,萧泽泉在张北县一带接收了日伪军的军备,参与组建了张北分区骑兵团,部队驻扎到了康庄县一带,并深入内蒙进行了剿匪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萧泽泉历任平北分区5旅425团政委,四野11纵队143师429团政委,48军142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兼江西吉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萧泽泉所在的团担任主攻。

在进攻隆化中学战斗时,他所在的部队涌现了一位后来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

当时的战斗情形,萧泽泉至今历历在目。

他说,其实攻打隆化打了两次,第一次由13团主攻,战术没有运用好,损失很大,就改为32师(143师的前身)主攻。

萧泽泉所在的32师96团是师的主要突击方向。

攻打隆化中学时,发现桥底下有个暗堡,2营6连组织了两次进攻都没有把它炸掉。

第3次是董存瑞亲自去,战斗情形萧泽泉在望远镜中看得清清楚楚:董存瑞到了桥底下时,因为爆破支架没有了,他背的又是冲锋枪而不是步枪,无法托起炸药包。

最后时刻,董存瑞用手举着炸药包让它爆炸。

战斗结束后,作为团政委,萧泽泉亲自主持了董存瑞的事迹材料上报,并由后续部队进行了战场清理,装殓了董存瑞的一些遗物。

对于现在有些人诋毁董存瑞这个战斗英雄,萧泽泉非常气愤。

他说,没有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人,肯定不会理解那时候革命军人大无畏的精神。

辽沈战役结束后,萧泽泉和他的队伍作为第一梯队率先入关,先后胜利占领密云、康庄等地方。

密云战斗结束后,萧泽泉所在的团又迅速发起了攻占石景山发电厂的战斗。

这次战斗与师里另一个攻占钢厂的战斗同时展开,虽然打得辛苦,但最终以胜利结束。

这几个战斗对包围北平城起了重要作用,困住了傅作义部队,进一步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在平津战役结束后,萧泽泉他们又挥师南下,在九江顶着大洪水乘木船渡过长江,随即解放了赣西南的高安、丰城等地,并一路摧枯拉朽地将敌人追着打,一直打到解放赣州、南康。

随后,萧泽泉又返回吉安,进人井冈山区剿匪,抓获了土匪头目萧家炳。

(三)
新中国成立后,萧泽泉先后担任解放军55军124师政委、55军219师政委、广州军区万山要塞区政委、广州军区炮兵副政委、国防科委第九研究院政委、广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广州军区工程兵政委等职。

1983年,萧泽泉离休,享受正军职待遇。

1955年,他被授予大校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作为一名忠诚的革命战士,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岁月里,萧泽泉更加兢兢业业,为国尽忠。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萧泽泉积极备军备战,时刻等待召唤。

尽管在吉安工作家乡近在咫尺,但他仅仅抽空回过一次老家。

那时他父亲已去世。

想象着父亲去世前,没有老伴,独子又不在身边,孤苦伶仃的境况,经历过无数血与火考验的他还是止不住大哭了一场。

虽然后来,萧泽泉没有踏上朝鲜战场,但祖国最需要忠诚战士的时候,依然会想到他。

在毗邻澳门的万山要塞,萧泽泉一边枕戈待旦固守国防,一边稳妥地执行涉澳涉侨政策。

在国防科委第九研究院任
职期间,在“两弹一星”研制的重要关头,萧泽泉作为政委,走进戈壁大漠,一边保安全稳定,一边服务科研人员。

尽忠尽责地为“两弹一星”放好哨站好岗。

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萧泽泉再次回到战场,在越南复杂的山区间,与敌人周旋。

谈起青年一代,谈起家乡会昌,萧泽泉总是神采飞扬。

他说,青年一代一定不要忘记历史,要尊重历史,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还要爱惜自己。

虽然与家乡远隔千里,但他始终挂念家乡发展。

他说,他现在练书法,最喜欢的就是书写毛主席的《清平乐·会昌》,每次写起来都有一种亲切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