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一)、记叙文考点分析与对策
1、基础知识考查:3500个常用汉字。

2、文章内容的理解:记叙文是通过记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一篇文章读下来必须抓住并理清楚两点:
a、人物(特别是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
b、文章的中心主旨。

(1)、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格式:
1、内容上,写出了。

突出了。

,表达了作者。

情感。

[三步答题法:怎么写(如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了什么(如用了比喻写就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为什么这样写(一般写人物思想感情、提示全文中心)]
2、结构上,总起/突出/承上启下/作铺垫/点题/突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

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2)记叙文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人物描写(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动作和语言描写最重要)。

作用: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的形象,表现了。

人物。

的性格
2:环境描写:常具有渲染气氛、交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文章中心等作用。

关注“景”对“情”的衬托作用及如何情景交融。

环境的荒凉衰败总是衬托出人物的悲凉心情。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及景物等。

------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所处的人际关系和时代特点,展现社会背景。

3:议论: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点明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的作用。

(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所写内容的特点),表现了。

排比:加强语势的效果,强调了。

(使文章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短语排比:使(描写或说明或议论的。

)内容丰富;
句子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强调(描写或说明或议论的。

)的内容;
段落排比:使文章结构层次清晰有条理,(概括了各自然段落的内容)。

夸张:突出事物。

的特点。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

内容。

反问(只问不答):强调了。

的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

对比:鲜明地衬托了。

对偶:结构整齐,韵律和谐,富有节奏感。

引用:引用现成语(成语、诗句、格言、典故),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4)叙述方法及作用
1、顺叙:按。

过程写下来,使脉络清晰,层层深入地写出了人物。

的性格特征,有助于读者依次深入了解。

2、倒叙:先交待结果,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插叙:补充交待了。

丰富人物。

形象,突出文章中心,为下文作铺垫。

(5)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行文的线索,如:以。

(标题)为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形象地表达了。

(文章主题思想)。

2、引出话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如问句形式的标题。

3、承载着作者或文中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提示全文中心,如有表层、深层含义的运用了双关、象征手法的标题及运用了比喻的标题,都要提示出本义、比喻义及多层含义、本义及象征义。

(6)、考查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
通过材料分析人物的品行,感情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并用精炼的词、句表达出来。

(7)、考查原因(原因题。

如“她心里高兴、欣慰”的原因)
1、直接原因,从文中找。

2、间接原因,联系标题或中心或抒情议论句。

(8)、主观开放题 ------整体把握、审析题干、准确表述
1、提练感点(中心),用论点句式。

2、分析,围绕论点(感点)说理
分为感悟类和评价赏析类。

感悟类要紧扣原文中心,发表感想和见解。

评价赏析类要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

,再评思想内涵,即表达了什么观点,有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缩写类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体裁,不能写成读后感。

长句化短句,对话化直接转述,几句概括成一句。

(二)、议论文阅读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结构:
1、层进式——不但。

而且。

;教某种方法。

2、并列式——排比句、结构相类似但有时需据内容判定。

3、总分式。

4、对照式。

(2)、论点:
1、题目
2、开头、引出下文句、总结句、结尾。

(3)、找出或概括局部论点(分论点)
段首——段尾——段中,抓中心句,抓标志性词语、过渡句,从结构上把握。

(4)、区分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并分析其作用
事实论据(例证):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道理论据: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

描述性的话即使是领袖和名人说的也不是道理论据。

一般论据都直接出现在相应论点的前面或后面。

运用事实(道理)论据,证明了。

观点。

要分清论证的是局部论点还是中心论点。

(5)、概括事实论据人+事+结果
(6)、文章用故事开头(或引用名言开头)好处。

——文章用故事开头可以:1、引起读者阅读兴趣;2、引出文章中心论点;
3、充当论据证明论点。

——引用名言开头的好处:1、引出文章中心论点;2、充当论据证明论点。

(7)、补充论据人物+事例+短评,名人事例更好
(8)、辨析论证的方法及作用
1-a、举例认证(例证法):举了。

的例子,论证了。

观点,使所论述道理具体可感、真实可信,说服力强。

1-b、用举例子的方法证明了。

观点,增强了。

说服力;(用。

证明了分论点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2-a、道理论证(引证法):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了。

的观点,使论述的道理更严密、更精辟。

2-b、用引用名人名言的方法证明。

观点,增强。

说服力。

3、比喻论证(喻证法):把。

比作。

,论证了。

观点,使所论述的道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4、对比论证:把。

和。

作对比,突出了。

的观点,使所论述的道理更充分、更深刻。

(9)、能否互换论据段落?
a、判断是否;
b、概括文章内容;
c、从文中找体现顺序的句子。

d、找出内在逻辑关系。

(10)、第一段的作用:
a、交待了。


b、引论点、论题;
c、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

观点。

(11)能否删事实论据。

1、判断;
2、概括;
3、紧扣前文。

词。

三、说明文的阅读
(1)、文体主要特点:内容的科学性、结构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
(2)、文体分类:说明事物、阐明事理
(3)、文章结构:总分式、承接式、递进式、并列式
(4)、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
2、空间顺序(由表及里、由远及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到部分)
3、逻辑顺序(先因后果、先果后因、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熟悉到陌生)
(5)能否互换。

1、判断能否;
2、概括;
3、上文有原句可确定关系的;
4、分析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符合人们认识事物规律。

(6)、说明方法及作用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科学地说明事物。

的特征,有说服力。

举例子:用具体实例,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

特征。

作比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

特点(地位、影响等),具体、通俗。

列图表:用图表方式清晰明了地说明了。

(7)、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1、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科学地说明事物。

的特征,有说服力。

2、举例子:用具体实例,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

特征。

3、作比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说明了。

的特点,具体、通俗。

4、列图表:用图表方式清晰明了地说明了。

(8)、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个特点。

格式:“。

字词”,准确/生动地说明了事物。

的特征/事理。

(9)、能否替换为另一词语,说明理由。

1、判断是否能替换。

2、解释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解释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指出替换后意思是否改变,是否影响准确性,比如不符合实际等等。

(10)、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1、判断能否删除。

2、限制性词语的性质。

如表示程度——比较、几乎、相当、大多
表示估计——大约、可能、左右、据统计、据报道
表示数量——多、有余、
3、理由讲述。

如: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将发生改变,不符合实际,或太过绝对,。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