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考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春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它们

各自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什么根本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讨,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问题,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式诞生。三个代表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关键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重大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什么是“三个自信”?它们的内涵、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坚持“三个自信”

有何意义?

(1)“三个自信”是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内涵:道路自信,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理论自信,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心。制度自信,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

(3)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一个整体,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4)意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的发展进步、伟大成就,让我们增强了这种自信。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利于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前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相互关系,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布局、任务和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什么是统筹兼顾?如何统筹兼顾?如何城乡统筹?

(1)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统筹兼顾,是一个具有丰富实践内涵的哲学命题,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所集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

(2)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

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3)做好城乡统筹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应把握好四方面的基本要求:①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不仅是富民强县的根本所在,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全局。②加强耕地管理,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要加快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确保占补平衡,以消除因圈地引发的城乡矛盾与社会冲突,做到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保持农村社会稳定。③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同时,把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④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改变重城轻乡的状况,进一步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

5、什么是政治体制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进行政治体制

改革?

(1)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它不是要根本改变政治制度,而是要通过优化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和实际功能,健全和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增强国家政治制度组织国家、治理社会、推动发展的能力。

(2)原则:①坚持党的执政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②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③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④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3)改革途径:①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②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③完善基层民主制度;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⑤深化行政体制改革;⑥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什么是文化建设?什么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通过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

(1)文化建设,就是围绕一定目标任务并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发展活动。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目的是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2)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3)外在表现:①文化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即指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以及个体对国家的文化产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国家的形象力。包括政府形象,公民形象,企业形象,现代国家形象;③精神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包括:非意识形态、非信仰性的文化知识的影响;本国价值观念和价值原则对对国际文化秩序的影响;文化的渗透和影响;④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4)①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首要条件,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②发展是硬道理,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关键;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宣传文化,需要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④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7、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它有哪些理论基础?怎样进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