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祛斑美白功效测试方法2021
化妆品祛斑美白功效测试方法2021
![化妆品祛斑美白功效测试方法2021](https://img.taocdn.com/s3/m/2af50602195f312b3069a5bb.png)
化妆品祛斑美白功效测试方法Test Method for Efficacy Measurement ofSkin Whitening Cosmetic Products第一法 紫外线诱导人体皮肤黑化模型祛斑美白功效测试法1 范围本方法规定了通过紫外线诱导人体皮肤黑化模型对化妆品祛斑美白功效的测试方法。
2 定义2.1 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 ,MED ):引起皮肤清晰可见的红斑,其范围达到照射点大部分区域所需要的紫外线照射最低剂量(J/m 2)或最短时间(s )。
2.2 个体类型角(individual type angle ,ITA°):通过皮肤色度计或反射分光光度计测量皮肤L*a*b*颜色空间数据来表征人体皮肤颜色的参数,计算公式如下:π180}b )50-(L {arctan =ITA **。
2.3 黑素指数(melanin index ,MI ):通过测定皮肤表面对特定波长光谱的吸收来表征皮肤中黑素含量的参数。
3 试验方法3.1 受试者的选择按入选和排除标准选择合格的受试者,确保各测试区最终完成有效例数均不低于30人。
3.1.1 入选标准3.1.1.1 18~60岁,健康男性或女性;3.1.1.2 测试部位肤色ITA°值在20°~41°者;3.1.1.3 无过敏性疾病,无化妆品或其它外用制剂过敏史;3.1.1.4 既往无光感性疾病史,近期内未使用影响光感性的药物;3.1.1.5 受试部位的皮肤应无色素沉着、炎症、瘢痕、色素痣、多毛等现象;3.1.1.6 能够接受测试区域皮肤使用人工光源进行晒黑者;3.1.1.7 能理解测试过程,自愿参加试验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者。
3.1.2 排除标准3.1.2.1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或近期有备孕计划者;3.1.2.2 有银屑病、湿疹、异位性皮炎、严重痤疮等皮肤病史者;3.1.2.3 近1个月内口服或外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等抗炎药物者;3.1.2.4 近2个月内口服或外用过任何影响皮肤颜色的产品或药物(如氢醌类制剂)者;3.1.2.5 近3个月内参加过同类试验或3个月前参加过同类试验,但试验部位皮肤黑化印迹没有完全褪去者;3.1.2.6 近2个月内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者;3.1.2.7 其他临床评估认为不适合参加试验者。
化妆品人体美白性能功效性评价方法
![化妆品人体美白性能功效性评价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c7d4631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7e.png)
化妆品人体美白性能功效性评价方法化妆品人体美白性能功效性评价方法【实验原理】在Lab 色度系统中,以坐标L 、a 、b 之差ΔL 、Δa 、Δb来表示二种刺激之间的色差Δeab,即在色空间两颜色点之间的距离。
ΔEab = [ (ΔL) 2 + (Δa) 2 + (Δb) 2 ]1/ 2,式中ΔEab是L 、a 、b 的综合指数,代表了色度的立体变化,所以是评价肤色变化的较合适指标。
L = 116 ( Y/ Yn) 1/ 3 - 16 ; a = 500 [ (X/Xn) 1/ 3 - (Y/ Yn) 1/ 3 ] ; b= 200 [ ( Y/ Yn) 1/ 3 - ( Z/Zn) 1/ 3 ] ; Cab = (a2 + b2) 1/ 2 ;hab = arctg(b/ a) ,式中:L、 a 、b 为三维直角坐标系统的坐标值;X、Y、Z 为XYZ 表色系统的三刺激值; Xn 、Yn 、Zn 为完全漫反射面的三刺激值。
L为亮度,值越大,颜色越偏向白色,反之,偏向黑色;a为红、绿色品,+ a为红色方向,- a为绿色方向;b为黄、蓝色品,+ b为黄色方向,- b为蓝色方向;c为饱和度,用以表示物体表面颜色的.浓淡;h为色调角,表示彩色彼此相分的特性。
【实验仪器】Lab 色度系统光谱光度计(美能达光谱光度计CM- 2002),受试对象:肤型属Ⅳ型,无光过敏史,无化妆品过敏史的年轻女性。
【实验方法】测试对象连续使用某品牌美白化妆品90 d ,每天早晨、晚上睡前洗脸后在面部涂抹指定的化妆品,涂抹量以略见涂抹层即可。
颈部不涂化妆品,作自身对照用。
测试时间:在使用化妆品前1 d、使用后第30 、60 、90 d 使用光谱光度计测量皮肤颜色的变化。
连续测试3 次,取平均值。
测试部位:额部(颊部是美白化妆品人体试验合适的观察部位)【结果】例表1 显示,使用该品牌美白化妆品30 、60 、90 d 后颊部的L 值和b 均升高,与使用前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 t = 21853 ,31998 ,41099 , P < 0105) 。
化妆品功效测评方案
![化妆品功效测评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0e9df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6c.png)
化妆品功效测评方案
妆品保湿功效的体外评价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法、细胞生物法(包括三维重组皮肤模型法)。
理化分析法采用称重法评判化妆品的吸湿性和保湿性,或对化妆品中的保湿活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细胞生物法则通过研究化妆品对细胞中保湿相关基因(如丝聚蛋白、透明质酸合成酶)表达情况的影响进行评价。
保湿功效的人体评价方法主要测量皮肤角质层含水量,测量方法包括间接法和直接法。
间接法通过电容、电导、电阻间接反映皮肤角质层水分含量。
直接法的测量仪器有核磁共振光谱仪、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和变换红外光谱仪、近红外光谱仪等;也可通过测量经表皮水分流失率反映皮肤屏障的锁水功能;还可结合皮肤表观特征评价化妆品的保湿功效,例如用图像分析法定量分析皮肤脱屑程度。
祛斑美白化妆品祛斑美白功效评价方法及起草说明
![祛斑美白化妆品祛斑美白功效评价方法及起草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85245148647d27284a73510a.png)
附件6祛斑美白化妆品祛斑美白功效评价方法征求意见稿(一)紫外线诱导人体皮肤黑化模型美白功效评价法1范围本方法规定了紫外线诱导人体皮肤黑化模型评价祛斑美白化妆品美白功效的试验目的、受试物、受试者的选择、试验方案、试验方法、不良反应/事件处理和评价报告。
本方法适用于对宣称具有美白功效的化妆品进行人体试验评价。
2试验依据和来源本方法参考国内外相关技术法规和文献资料,经验证优化后起草。
3方法原理皮肤颜色由黑色素、血红素以及胡萝卜素等共同因素决定。
紫外线可以激活酪氨酸酶促进黑素生成,因此使用低剂量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可以诱导皮肤产生黑化。
对于皮肤颜色变化的判定有多种评价方法,主观评价方法有肤色视觉评估,客观评价方法有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规定的L*a*b*色度系统,测试后计算肤色个体类型角(individule type angle,ITA°)等。
4试验目的通过招募一定例数合格的受试者建立紫外线诱导人体皮肤黑化模型,采用视觉评估、仪器测试评价产品使用前后肤色变化来评价使用祛斑美白化妆品的功效性,为祛斑美白化妆品的美白功效宣称提供依据。
5受试物5.1试验产品:拟宣称具有美白功效的祛斑美白化妆品或其他需要类似评价的产品。
5.2阳性对照:7%Vc(避光避高温保存)。
5.3阴性对照:黑化区空白对照。
6受试者的选择按受试者入选和排除标准选择合格的受试者,自愿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了解试验过程并自愿参加试验,最终确保完成有效例数不低于30人。
6.1入选标准6.1.118~60岁身体健康的男性或女性;6.1.2试验部位肤色ITA°值在28︒~41︒者;6.1.3试验区域近2个月内没有在阳光下暴嗮、没有进行日光浴者;6.1.4能够接受试验区域皮肤使用人工光源进行晒黑者;6.1.5正在使用激素代替治疗或使用激素控制生育的受试者应当能够保证在试验期间维持原使用习惯,无使用该类激素的受试者应当保证在试验期间不使用该类激素者;6.1.6无过敏性疾病,无化妆品等其它外用制剂(产品)过敏史者;6.1.7自愿参加试验,并遵守试验要求,有不适能够及时反馈者。
脸部祛斑评测报告模板
![脸部祛斑评测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24d73e7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7.png)
脸部祛斑评测报告模板脸部祛斑评测报告一、产品信息产品名称:脸部祛斑产品生产厂商:XXX公司产品描述:该产品号称能有效祛斑,使肌肤变得均匀柔滑,适用于面部各种类型的斑点。
二、评测过程1. 产品使用时间:使用该产品连续30天。
2. 评测对象:本次评测对象为年龄35岁的女性,存在面部雀斑。
3. 产品使用方法:根据产品说明书,每天早晚使用一次,涂抹于面部斑点区域并轻轻按摩至完全吸收。
三、评测结果1. 祛斑效果:在使用该产品的30天内,面部斑点明显减少。
尤其是原本较浅的斑点,在使用一周后已经几乎看不到。
而原本较深的斑点,也明显淡化并减少了面积。
综合来看,祛斑效果非常明显。
2. 皮肤改善:产品使用后,皮肤变得光滑细腻,亮泽度也有所提升。
使用前存在的暗沉问题明显减轻,肤色也变得均匀。
使用过程中产品没有引起过敏或刺激反应。
3. 使用体验:该产品质地轻薄,容易吸收,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使用后无油腻感,且有一定的保湿效果。
产品的香味较为淡雅,无刺激性气味。
四、总结1. 该脸部祛斑产品在30天的使用过程中,明显减少了面部斑点,并改善了肤色不均的问题。
2. 产品质地轻薄、易吸收,使用体验良好。
3. 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出现过敏或刺激反应。
4. 然而,由于该评测报告只针对一个使用者进行,因此结果可能有个体差异,仍需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产品。
五、建议1. 针对产品的祛斑效果,推荐年龄35岁以上的女性使用,效果可能会更加明显。
2. 推荐在使用该产品之前进行过敏测试,以避免可能的过敏反应。
3.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建议持续使用该产品,并配合良好的护肤习惯。
六、评价词汇积极词汇:祛斑效果明显、肌肤改善、质地轻薄、易吸收、香味淡雅、无刺激性气味。
消极词汇:个体差异、可能产生过敏反应。
以上为本次脸部祛斑评测报告,仅供参考。
化妆品中美白活性成分检测
![化妆品中美白活性成分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9e5e459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c.png)
化妆品中美白活性成分检测1美白活性成分作用机制白种人肤色较浅,是因为他们皮肤中含有较多的褐黑色素,而黄种人皮肤中含有较多的真黑色素,使得黄种人看起来更黑一些。
因此,阻断褐黑色素以及真黑色素的形成就成为美白祛斑的有效途径。
1.1 黑色素的形成[1-5]紫外线、活性氧等环境甚至是某些食物都可能导致皮肤变黑,这是因为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黑色素生成。
黑色素的形成依赖于三种酶:酪氨酸酶、多巴色素互变酶以及DHICA氧化酶。
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生成多巴,多巴继续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生成多巴酿,多巴醍是形成褐黑素的前体;同时多巴醍在酪氨酸酶催化作用下生成多巴色素,接着多巴色素在多巴色素互变酶作用下,大部分生成二羟基口引噪(DHI),小部分生成二羟基口引口朵竣酸(DH1CA),二者在DHICA 氧化酶作用下,生成DH1-黑色素和DHICA-黑色素两种真黑色素。
从黑色素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到,酪氨酸是形成黑色素的主要原料,减少酪氨酸的摄入,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黑色素的形成,同时可以发现,酪氨酸酶是形成黑色素的决定性酶,可以说没有酪氨酸酶,黑色素将难以形成。
因此,体内的酪氨酸酶活力越高,含量越高,形成黑色素的可能越大。
1.2 美白祛斑机制美白祛斑类化妆品的作用机制是干扰甚至阻断黑色素的形成。
目前有4种原理可用来解释美白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6]o1.2.1 还原作用美白活性成分直接作用于黑色素)各具有明显黑色的黑色素加以还原,变为无色的还原型色素。
1.2.2 凝结作用一般而言,蛋白质发生凝结,会失去其本身的活性。
而酪氨酸酶是一种蛋白质,通过凝结作用,促使酪氨酸酶失活,失去催化的活性,从而使得色素细胞不能生成黑色素。
酚类化合物对蛋白质有凝结作用,苯酚、对苯二酚(氢酿)、熊果甘、曲酸及其衍生物等采用的就是这种原理。
1.2.3 嵌合作用酪氨酸酶是一种含铜离子的酶,其中铜离子作为辅酶。
嵌合作用就是作用于酪氨酸酶中的铜离子,使其发生络合作用,从而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催化功能□o1.2.4 破坏作用通过破坏自由基,从而导致黑色素小体结构改变,最后造成黑色素的细胞破坏。
化妆品祛斑美白防脱发等功效测试方法(2021年3月2日实施)
![化妆品祛斑美白防脱发等功效测试方法(2021年3月2日实施)](https://img.taocdn.com/s3/m/e3a18c760029bd64793e2c4d.png)
附件1化妆品相关检验方法制修订概况表12附件24 防腐剂检验方法Determination of preservatives in cosmetics 本部分规定了化妆品中防腐剂的检验方法,各待测组分与《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准用防腐剂(第三章表4)的对应关系及采用的检验方法详见表1,各检验方法涵盖的待测组分详见表2。
表1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准用防腐剂与检验方法对照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准用防腐剂(第三章表4)序号和名称待测组分检验方法1 2-溴-2-硝基丙烷-1,3-二醇2-溴-2-硝基丙烷-1,3-二醇 4.12 5-溴-5-硝基-1,3-二噁烷5-溴-5-硝基-1,3-二噁烷 4.13 7-乙基双环噁唑啉7-乙基双环噁唑啉 4.74 烷基(C12-C22)三甲基铵溴化物或氯化物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4.35 苯扎氯铵, 苯扎溴铵, 苯扎糖精铵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4.3 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6 苄索氯铵苄索氯铵 4.37 苯甲酸及其盐类和酯类苯甲酸 4.1 苯甲酸甲酯 4.2 苯甲酸乙酯 4.1 苯甲酸丙酯 4.1 苯甲酸异丙酯 4.1 苯甲酸苯基酯 4.1 苯甲酸丁酯 4.7 苯甲酸异丁酯 4.78 苯甲醇苯甲醇 4.110 溴氯芬溴氯芬 4.211 氯己定及其二葡萄糖酸盐, 二醋酸盐氯己定 4.312 三氯叔丁醇三氯叔丁醇 4.7《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准用防腐剂(第三章表4)序号和名称待测组分检验方法15 氯苯甘醚氯苯甘醚 4.116 氯咪巴唑氯咪巴唑 4.217 脱氢乙酸及其盐类脱氢乙酸 4.120 二氯苯甲醇2,6-二氯苯甲醇4.2 2,4-二氯苯甲醇21 二甲基噁唑烷二甲基噁唑烷 4.724 甲酸及其钠盐甲酸 4.725 戊二醛戊二醛 4.726 己脒定及其盐, 包括己脒定二个羟乙基磺酸盐和己脒定对羟基苯甲酸盐己脒定二(羟乙基磺酸)盐 4.327 海克替啶海克替啶 4.530 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 4.231 甲基异噻唑啉酮甲基异噻唑啉酮 4.132 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甲基异噻唑啉酮与氯化镁及硝酸镁的混合物甲基氯异噻唑啉酮 4.133 邻伞花烃-5-醇邻伞花烃-5-醇 4.234 邻苯基苯酚及其盐类邻苯基苯酚 4.235 4-羟基苯甲酸及其盐类和酯类4-羟基苯甲酸4.1 4-羟基苯甲酸异丁酯4-羟基苯甲酸异丙酯4-羟基苯甲酸丁酯4-羟基苯甲酸甲酯4-羟基苯甲酸乙酯4-羟基苯甲酸丙酯4-羟基苯甲酸苯酯4-羟基苯甲酸苄酯4-羟基苯甲酸戊酯36 对氯间甲酚对氯间甲酚 4.237 苯氧乙醇苯氧乙醇 4.138 苯氧异丙醇苯氧异丙醇 4.239 吡罗克酮和吡罗克酮乙醇胺盐吡罗克酮乙醇胺盐 4.240 聚氨丙基双胍聚氨丙基双胍 4.441 丙酸及其盐类丙酸 4.742 水杨酸及其盐类水杨酸 4.243 苯汞的盐类, 包括硼酸苯汞硼酸苯汞 4.646 山梨酸及其盐类山梨酸 4.247 硫柳汞硫柳汞钠 4.2《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准用防腐剂(第三章表4)序号和名称待测组分检验方法50 十一烯酸及其盐类十一烯酸 4.751 吡硫鎓锌吡硫鎓锌 4.2表2 检验方法涵盖的待测组分信息表序号检验方法名称待测组分4.1 甲基异噻唑啉酮等23个组分甲基异噻唑啉酮2-溴-2-硝基丙烷-1,3-二醇4-羟基苯甲酸甲基氯异噻唑啉酮苯甲醇苯氧乙醇苯甲酸4-羟基苯甲酸甲酯氯苯甘醚脱氢乙酸5-溴-5-硝基-1,3-二噁烷4-羟基苯甲酸乙酯4-羟基苯甲酸异丙酯4-羟基苯甲酸丙酯4-羟基苯甲酸苯酯4-羟基苯甲酸异丁酯4-羟基苯甲酸丁酯4-羟基苯甲酸苄酯苯甲酸乙酯4-羟基苯甲酸戊酯苯甲酸异丙酯苯甲酸丙酯苯甲酸苯基酯4.2 吡硫鎓锌等19个组分吡硫鎓锌水杨酸山梨酸苯氧异丙醇2,6-二氯苯甲醇苯甲酸甲酯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对氯间甲酚2,4-二氯苯甲醇邻苯基苯酚邻伞花烃-5-醇氯二甲酚氯咪巴唑序号检验方法名称待测组分吡罗克酮乙醇胺盐三氯卡班三氯生溴氯芬硫柳汞钠4.3 己脒定二(羟乙基磺酸)盐等7种组分己脒定二(羟乙基磺酸)盐氯己定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苄索氯铵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4.4 聚氨丙基双胍聚氨丙基双胍4.5 海克替啶海克替啶4.6 硼酸苯汞硼酸苯汞4.7 甲酸等9种组分甲酸丙酸三氯叔丁醇苯甲酸异丁酯苯甲酸丁酯十一烯酸7-乙基双环噁唑啉二甲基噁唑烷戊二醛4.1甲基异噻唑啉酮等23种组分Methyl isothiazolinone and other 22 kinds ofcomponents1 范围本方法规定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妆品中甲基异噻唑啉酮等23种组分的含量。
美白祛斑霜实验报告(3篇)
![美白祛斑霜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032c574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df.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评估市面上常见的美白祛斑霜的效果,包括其对色斑的淡化、肌肤亮白度的提升以及肌肤敏感性的影响。
通过对比实验,为消费者提供关于美白祛斑霜的选择参考。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20名年龄在25-35岁之间的健康女性,皮肤类型均为混合型。
2. 实验产品:肤研美白祛斑霜、初源漾美白祛斑套装。
3. 实验工具:色斑检测仪、肌肤水分测试仪、肌肤敏感度测试仪。
三、实验方法1. 将2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 第一组使用肤研美白祛斑霜,第二组使用初源漾美白祛斑套装。
3. 实验周期为四周,每天早晚各使用一次,按照产品说明进行操作。
4. 在实验开始前及结束后,使用色斑检测仪、肌肤水分测试仪和肌肤敏感度测试仪对实验对象的色斑、肌肤水分和敏感性进行检测。
5. 实验过程中,记录实验对象的肌肤变化及使用感受。
四、实验结果1. 色斑淡化效果:- 肤研美白祛斑霜:实验结束后,色斑淡化程度平均为20%,其中5名实验对象色斑淡化效果明显。
- 初源漾美白祛斑套装:实验结束后,色斑淡化程度平均为30%,其中8名实验对象色斑淡化效果明显。
2. 肌肤亮白度:- 肤研美白祛斑霜:实验结束后,肌肤亮白度平均提升5%,其中4名实验对象肌肤亮白度提升明显。
- 初源漾美白祛斑套装:实验结束后,肌肤亮白度平均提升10%,其中7名实验对象肌肤亮白度提升明显。
3. 肌肤水分:- 肤研美白祛斑霜:实验结束后,肌肤水分平均提升5%,其中3名实验对象肌肤水分提升明显。
- 初源漾美白祛斑套装:实验结束后,肌肤水分平均提升10%,其中6名实验对象肌肤水分提升明显。
4. 肌肤敏感性:- 肤研美白祛斑霜:实验过程中,有2名实验对象出现轻微肌肤刺激,实验结束后,肌肤敏感性有所降低。
- 初源漾美白祛斑套装:实验过程中,有1名实验对象出现轻微肌肤刺激,实验结束后,肌肤敏感性有所降低。
五、实验结论1. 初源漾美白祛斑套装在美白祛斑效果方面优于肤研美白祛斑霜,色斑淡化、肌肤亮白度和肌肤水分提升效果均较为明显。
化妆品中美白成分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
![化妆品中美白成分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8342531b90d6c85ec3ac623.png)
化粧品中美白成分鑑別及含量測定方法Identification and Assay for Whitening Ingredients in Cosmetics1.適用範圍:本方法適用於化粧品中含維他命C磷酸鎂(magnesiumascorbyl phosphate)、維他命C葡萄糖苷(ascorbyl glucoside)、麴酸(kojic acid)、熊果素(arbutin)、對苯二酚(hydroquinone)之鑑別及含量測定。
2.檢驗方法:高效液相層析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2.1. 裝置:高效液相層析儀2.1.1. 檢出器:光二極體列陣檢出器(photodiode array detector)。
2.1.2. 層析管:COSMOSIL 5C18-AR-II,內徑4.6 mm ×250 mm或同級品。
2.2. 試藥:甲醇採HPLC級,磷酸及磷酸二氫鉀(potassium dihydrogenphosphate)採用試藥特級,維他命C磷酸鎂、維他命C葡萄糖苷、麴酸、熊果素、對苯二酚對照用標準品。
2.3. 器具及材料:2.3.1. 容量瓶:20 mL, 100 mL, 1000 mL, Pyrex材質。
2.3.2. 濾膜:孔徑0.45 m,Nylon材質。
2.4. 0.05 M磷酸二氫鉀溶液之配製:取磷酸二氫鉀6.8 g,加水至1000 mL,並以磷酸調整pH值至2.5。
2.5. 移動相溶液之配製:0.05M磷酸二氫鉀溶液:甲醇(99:1, v/v)混液,以濾膜過濾,取濾液,供作移動相溶液。
2.6. 標準溶液之配製:2.6.1. 分別取適量維他命C磷酸鎂、維他命C葡萄糖苷、麴酸、熊果素、對苯二酚對照用標準品,精確稱定,以去離子水溶解並定容,供作標準原液,使用時再以去離子水稀釋至2.6.2節各美白成分線性範圍內。
2.6.2. 標準溶液之線性範圍:2.6.2.1. 維他命C磷酸鎂:4~400 μg/mL。
化妆品变白的实验报告
![化妆品变白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6c365a9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3b.png)
化妆品变白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不同化妆品在使用后会使皮肤变白,并比较不同化妆品之间的效果差异。
实验材料:
1. 4种不同品牌的化妆品(A、B、C、D)
2. 白色化妆棉片
3. 水
实验步骤:
1. 将4块白色化妆棉片分别标号为A、B、C、D,并取适量相应品牌的化妆品滴在棉片上。
2. 把滴有化妆品的化妆棉片分别贴在同一块白纸上,放置1个小时,等待化妆品干燥。
3. 使用同样的水对干燥的化妆棉片进行清洁,在同一块白纸上按照对应的标号进行放置。
4. 等待所有化妆棉片自然干燥。
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观察到化妆棉片的颜色会反映出化妆品的效果。
实验分析: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某些品牌的化妆品在使用后会使皮肤变白。
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化妆品中添加了具有美白效果的成分。
2. 不同品牌的化妆品在效果上有所差异。
有些品牌的化妆品可能添加了更多的美白成分,因此效果更明显。
3. 水洗后,化妆棉片的颜色逐渐变回原来的颜色,这说明美白效果是临时的,并不意味着长期的美白效果。
实验结论:
化妆品使用后确实会使皮肤变白,但是这一效果只是临时的,并不具有长期的美白效果。
不同品牌的化妆品在美白效果上有所差异,但是无论哪个品牌的化妆品,都不能取代正确的护肤步骤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来达到长期的美白效果。
因此,我们在使用化妆品时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产品,并结合科学的护肤方法,才能实现真正的美白效果。
化妆品行业中的皮肤测试与评估方法
![化妆品行业中的皮肤测试与评估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227a19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d.png)
化妆品行业中的皮肤测试与评估方法在化妆品行业中,皮肤测试与评估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消费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化妆品行业中常用的皮肤测试与评估方法。
一、清洁度测试清洁度是化妆品产品在使用后对皮肤的清洁效果的能力。
清洁度测试可以用来评估产品的清洁力以及对皮肤的刺激程度。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清洁度评分和皮肤刺激性测试。
1. 清洁度评分清洁度评分是通过对皮肤进行视觉评估,评估产品在清洁过程中对污垢的去除程度。
一般会使用专业评分标准,如评估清洁度的百分比或数字等级。
2. 皮肤刺激性测试皮肤刺激性测试主要用于评估产品对皮肤刺激的能力。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红斑试验、刺激试验和致敏试验等。
这些测试可以通过观察皮肤改变、测量变化的程度和记录皮肤不适感来评估产品的刺激性。
二、效果评估测试效果评估测试用于评估化妆品产品的效果,如保湿性、抗皱性和美白性等。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皮肤水分含量测试、皮肤弹性测试和色斑面积测量等。
1. 皮肤水分含量测试皮肤水分含量测试用于评估产品对皮肤水分的保湿效果。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电导法、光散射衡量法和皮肤阻抗法等。
通过测量皮肤表面的水分含量,可以评估产品的保湿效果。
2. 皮肤弹性测试皮肤弹性测试用于评估产品对皮肤弹性的改善效果。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拉伸测试、压痕测试和皮肤弹性测量仪等。
通过测量皮肤的弹性指标,可以评估产品对皮肤弹性的改善效果。
3. 色斑面积测量色斑面积测量用于评估产品对色斑的减轻效果。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色素评估仪、光散射法和图像分析法等。
通过测量色斑的面积和颜色,可以评估产品对色斑的减轻效果。
三、安全性评估测试安全性评估测试用于评估化妆品产品对皮肤安全性的影响。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皮肤刺激试验、过敏原测试和细胞毒性测试等。
1. 皮肤刺激试验皮肤刺激试验用于评估产品对皮肤刺激的潜在风险。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斯坦格试验、SDS试验和黄原胶试验等。
通过观察皮肤变化和记录刺激症状,可以评估产品对皮肤刺激的潜在风险。
美白类产品功效评估方式指导原那么
![美白类产品功效评估方式指导原那么](https://img.taocdn.com/s3/m/c6bbcc08aeaad1f347933f4b.png)
化妆品功效评估方式指导原那么(美白类)1.范围本方式适用于有美白祛斑成效化妆品的测定,包括护肤水类、护肤乳类、护肤啫喱类、护肤膏霜类、护肤油类。
2.测试仪器利用主机:德国Courage+Khazaka公司(德国CK公司)制造的皮肤弹性Cotometer MPA580主机。
利用探头:(1)德国Courage+Khazaka公司(德国CK公司)制造的皮肤黑色素和红色素Mexameter MX18测试探头;(2)德国Courage+Khazaka公司(德国CK公司)制造的皮肤水分含量Cornemeter CM825测试探头;(3)德国Courage+Khazaka公司(德国CK公司)制造的皮肤水分散失Tewameter TM300测试探头;(4)德国Courage+Khazaka公司(德国CK公司)制造的皮肤油脂含量Sebumeter测试探头。
3.评估项目皮肤黑色素和红色素、皮肤水分含量、皮肤水分散失、皮肤油脂含量,评估项目依照测试要求选定。
4.工作原理皮肤黑色素和红色素工作原理基于光谱吸收的原理(RGB),通过测定特定波长的光照在人体皮肤上后的反射量来确信皮肤中黑色素和血红素的含量。
色素检测仪的测试探头由光源发射器和接收器组成,还有弹簧以维持检测时对皮肤的压力恒定。
探头的发射器发出波长别离为568nm、660nm、和880nm 三种波长的光照射在皮肤表面,同意器测得皮肤反射的光。
由于发射光的量是必然的,因此就能够够测出被皮肤吸收的光的量,测出皮肤黑色素和血红素的含量。
皮肤水分含量工作原理采纳的是世界公认的Corneometer法——电容法,它的原理是基于水(81)和其它物质的介电常数(<7)转变相当大,依照含水量的不同,适当形状的测量用电容器会随着皮肤的电容量的转变而转变,而皮肤的电容量又是在测量的范围内,如此就能够够测量出皮肤的水分含量。
电容量的测量方式比其他方式更优越,由于被测试皮肤和测试探头没有不自然的接触,几乎没有电流通过被测试皮肤,因此测试结果事实上不受极化效应和离子导电率的阻碍。
化妆品检测方法大全
![化妆品检测方法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b1d1f4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7a.png)
化妆品检测方法大全一、物理性能测试:1.外观检查:包括外包装、容器等的检查,确保没有破损、变质等情况。
2.气味检测:通过嗅觉来检测化妆品的气味,确保没有不正常的气味。
3.pH值测定:通过测定化妆品的酸碱度来评估其对皮肤的刺激性。
4.粘度测定:通过测定化妆品的黏稠度来评估其易涂抹性和使用感。
二、安全性评估:1.致敏性测试:包括皮肤致敏性测试和眼刺激性测试,用于评估化妆品对皮肤和眼睛的刺激性。
2.皮肤刺激性测试:通过刺激皮肤,观察皮肤红肿、瘙痒等反应,来评估化妆品的刺激性。
3.眼刺激性测试:通过滴入化妆品溶液到兔子的眼睛中,观察眼部反应,来评估化妆品对眼睛的刺激性。
4.稳定性测试:通过模拟实际使用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等因素,来评估化妆品的稳定性,确保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发生质量变化。
5.耐受性测试:通过人体测试来评估化妆品对皮肤的耐受性,包括安全性和有效性。
6.合规性测试:通过检测化妆品中是否含有禁用成分,来评估其合规性。
三、功效评价:1.保湿效果评估:通过测定化妆品对皮肤保湿的能力,来评估其保湿效果。
2.美白效果评估:通过测定化妆品对皮肤美白的能力,来评估其美白效果。
3.抗皱效果评估:通过测定化妆品对皮肤抗皱的能力,来评估其抗皱效果。
4.防晒效果评估:通过测定化妆品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来评估其防晒效果。
四、其他测试:1.重金属含量检测:通过检测化妆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来评估其安全性。
2.纺织品染色测试:通过将化妆品和纺织品接触,来评估化妆品对纺织品染色的能力。
3.耐久性测试:通过模拟实际使用条件,评估化妆品的持久性和耐久性。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化妆品检测方法,实际的化妆品检测方法非常多样化,根据具体的化妆品类型和目标,会有更多的测试方法应用。
此外,化妆品检测方法的具体实施需要依据相关的标准和法规进行。
测试化妆品的方法
![测试化妆品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b16d311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cc.png)
测试化妆品的方法
测试化妆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在手背上测试:将少量化妆品涂抹在手背上,轻轻按摩均匀。
观察化妆品的颜色是否与肤色相称,以及是否有异样的刺激或不适感。
2. 在脖子上测试:将少量化妆品涂抹在脖子上,与面部肤色较为接近。
观察化妆品是否与肤色相称,避免出现颜色不协调的情况。
3. 在脸颊上测试:将少量化妆品涂抹在脸颊上,轻轻按摩均匀。
观察化妆品是否能够自然融合于肤色,是否会引起过敏或刺激。
4. 尝试样品:有些品牌提供试用装或样品,可以先试用一小部分在面部,看看是否合适自己的肤质和颜色。
5. 咨询专业人士:前往专柜或美容院,咨询专业的化妆师或美容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肤质,让专业人士为你做出适合的化妆品选择和测试。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注意事项及不适感应及时停用,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化妆品。
化妆品美白功效评价方法分析
![化妆品美白功效评价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6bf311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f8.png)
化妆品美白功效评价方法分析发布时间:2023-05-06T06:52:05.26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3年4期作者:王晓蕾[导读] 美白功效一直是多数女性的追求,美白功效多见于化妆品中。
随着时代发展,女性更在意皮肤保养,不断挑选心仪的化妆品,这也推动了美妆护肤产业发展。
资生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201203摘要:美白功效一直是多数女性的追求,美白功效多见于化妆品中。
随着时代发展,女性更在意皮肤保养,不断挑选心仪的化妆品,这也推动了美妆护肤产业发展。
关于化妆品实际功效,是女性选择产品的标准。
美白功效是对皮肤黑色素含量测定等方式,分析化妆品美白的实际功效。
针对不同的美白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美白功效,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适合的方法和标准。
关键词:化妆品;美白功效;评价方法引言:美白功效是通过使用化妆品,为人体原生肤色提供一定修饰,从而达到提亮人体肤色的目的。
含有美白功效的化妆品,能够通过减少皮肤黑色素沉着,达到改善肤色的功效。
由于含有美白功效的化妆品能够提高人们皮肤的视觉美观度使得消费者对美白类产品有极高的消费热情。
为了保证消费者权益,强化美白功效产品监管为重要。
根据美白功效进行评价,通过试验证明化妆品实际功效,不但可以建立健全企业研发标准,而且与以可鞭策行业进步发展。
1、美白功效概述1.1内涵美白是通过使用化妆品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人体皮肤修饰,达到减少黑色素生成的目的,使人体肤色视觉上达到提亮的目标。
为了做到长效美白,化妆品企业针对美白功效加大研究,当下美妆界美白成为研发的热点。
美白效果不仅能保持肤色白皙,还能辅助治疗和预防皮肤类疾病。
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吸收紫外线后在人体内堆积,导致皮肤病、黄褐斑等皮肤疾病出现。
近些年随着美白产品不断研发,销售额在市场内急剧增长。
也使得消费群体需求量增大,群体消费量不断扩大。
根据统计显示,美白产品占据整体化妆品的四成,消费人群不限制于女性群体,男性消费者也开始选择美白类产品。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美白祛斑化妆品中氨甲环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美白祛斑化妆品中氨甲环酸](https://img.taocdn.com/s3/m/d74ca50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83.png)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美白祛斑化妆品中氨甲环酸朱惠斌;王雪平【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美白祛斑化妆品中氨甲环酸的含量.0.5000 g样品经饱和氯化钠溶液-甲醇(1+1)混合液20 mL超声提取5 min,离心后,上清液于45℃水浴氮吹浓缩至近干,再加入1 g·L-1丹酰氯溶液500μL和100 mmol·L-1碳酸氢钠溶液500μL进行衍生化反应5 min,冷却后,过0.22μm微孔滤膜.以Zorbax SB C18色谱柱为固定相,用乙腈和0.1%(体积分数)甲酸溶液以不同比例混合的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检测波长250 nm处进行测定.氨甲环酸的质量浓度在1.0~100.0 mg·L-1内与其对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0.3 mg·kg-1.方法用于美白祛斑化妆品样品的分析,加标回收率为90.8%~98.0%,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2.0%~2.8%.【期刊名称】《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年(卷),期】2018(054)011【总页数】5页(P1255-1259)【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美白祛斑化妆品;氨甲环酸【作者】朱惠斌;王雪平【作者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开封 475004;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开封47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63;O652.63氨甲环酸(TA)又名凝血酸、止血环酸,为氨甲苯酸的衍生物,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通过抑制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而干扰黑色素细胞和角化细胞之间的联系,减少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并抑制黑斑部位表皮细胞机能的混乱和抑制黑色素增强因子群,从而防止和改善皮肤色素沉积[1-3]。
自从1979年二条贞子报道氨甲环酸可治疗黄褐斑后,2001年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氨甲环酸用于外用美白化妆品[4]。
2005年台湾卫生署公告氨甲环酸为美白活性成分,可用于美白祛斑化妆品[5]。
化妆品中的美白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化妆品中的美白效果评价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2ae0992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c.png)
化妆品中的美白效果评价方法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美白肌肤的需求不断增长,化妆品市场上涌现出众多美白产品。
然而,如何准确评价化妆品的美白效果成为了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研究化妆品中的美白效果评价方法,为消费者提供参考,以便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评价指标:一、肤色改善度评价法肤色改善度是评价美白产品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使用色度仪测量皮肤颜色变化、使用专业的肤色分析仪、化妆品临床试验和消费者自评等。
1. 色度仪测量皮肤颜色变化:色度仪是一种用于测量色彩的仪器,通过比较使用美白产品前后的肤色变化,可以评估产品的美白效果。
通常在不同时间点测量肌肤的颜色,并进行数据分析,以便获取肤色改善的度量值。
2. 肤色分析仪:肤色分析仪是专业化妆工具,通过拍摄和分析肌肤照片,可以评估肤色的均匀度、亮度和红润度等参数。
通过分析这些参数的变化,可以得出美白产品的效果。
3. 化妆品临床试验:化妆品临床试验是用一定数量的参与者进行的实验,通过评估其肌肤颜色的变化,以确定美白产品的效果。
这种方法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产品对肌肤的影响。
4. 消费者自评:消费者自评是在使用美白产品一段时间后,让用户根据自身感受评估产品的效果。
这种方法有助于了解产品在日常使用中的实际效果。
二、黑色素含量评价法黑色素是肌肤暗沉、肤色不均匀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评价化妆品的美白效果时,测量黑色素含量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黑色素含量评价方法: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HPLC是一种用于分离、定量和分析化合物的方法。
通过采集肌肤样本,提取其中的黑色素,并利用HPLC 技术分析黑色素的含量,以评估化妆品的美白效果。
2. 酪氨酸酶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TyrELISA):TyrELISA是一种测定黑色素含量的方法。
它通过酪氨酸酶特异性地结合黑色素,利用酶标仪测定黑色素含量,从而评估美白产品的效果。
国家药监局关于将化妆品中防腐剂检验方法等7项检验方法纳入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的通告
![国家药监局关于将化妆品中防腐剂检验方法等7项检验方法纳入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的通告](https://img.taocdn.com/s3/m/e1de69f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8.png)
国家药监局关于将化妆品中防腐剂检验方法等7项检验方法纳入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的通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公布日期】2021.02.18
•【文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1年第17号
•【施行日期】2021.02.1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美容业、化妆品管理
正文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
2021年第17号
国家药监局关于将化妆品中防腐剂检验方法等7项检验方法纳入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的通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起草了《化妆品中防腐剂检验方法》《化妆品中硼酸和硼酸盐检验方法》《化妆品中对苯二胺等32种组分检验方法》《化妆品中维甲酸等8种组分检验方法》《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微核试验》《化妆品祛斑美白功效测试方法》《化妆品防脱发功效测试方法》7项检验方法,经化妆品标准专家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作为《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以下简称《规范》)修订或新增的检验方法,纳入《规范》相应章节(详见附件1)。
上述7项检验方法中,前4项为《规范》修订的检验方法,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原有检验方法同时废止;后3项检验方法为《规范》新增的检验方法,自本通告发布之日起施行。
特此通告。
附件:1.化妆品相关检验方法制修订概况表
2.化妆品中防腐剂检验方法
3.化妆品中硼酸和硼酸盐检验方法
4.化妆品中对苯二胺等32种组分检验方法
5.化妆品中维甲酸等8种组分检验方法
6.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微核试验
7.化妆品祛斑美白功效测试方法
8.化妆品防脱发功效测试方法
国家药监局
2021年2月18日。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祛斑美白化妆品中6种美白成分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祛斑美白化妆品中6种美白成分](https://img.taocdn.com/s3/m/3c158214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1.png)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祛斑美白化妆品中6种美白成分
尹国浩;曾敏珊;吴宝金;李思源;严小红
【期刊名称】《广东化工》
【年(卷),期】2022(49)18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6种美白成分。
方法:以甲醇为提取溶剂,采用C18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0.02 mol/L磷酸二氢钾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60 nm。
结果:烟酸、曲酸、烟酰胺、咖啡酸、咖啡因和丹皮酚线性关系良好(r=0.9999),低、中、高3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n=6)为90.3%~113.7%,RSD为0.60%~3.4%,24 h内稳定性RSD为0.35%~1.3%,稳定性良好,目标成分分离度满足要求。
结论:方法灵敏,准确度和精密度高,操作简便,可用于同时测定祛斑美白化妆品中6种美白成分。
【总页数】3页(P203-205)
【作者】尹国浩;曾敏珊;吴宝金;李思源;严小红
【作者单位】广州市药品检验所;暨南大学国际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
【相关文献】
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美白祛斑化妆品中氨甲环酸
2.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美白祛斑类化妆品中的\r8种激素探讨
3.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化妆品中12种美白功效成分
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祛斑美白类化妆品中4种具有美白功效的物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妆品祛斑美白功效测试方法Test Method for Efficacy Measurement ofSkin Whitening Cosmetic Products第一法 紫外线诱导人体皮肤黑化模型祛斑美白功效测试法1 范围本方法规定了通过紫外线诱导人体皮肤黑化模型对化妆品祛斑美白功效的测试方法。
2 定义2.1 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 ,MED ):引起皮肤清晰可见的红斑,其范围达到照射点大部分区域所需要的紫外线照射最低剂量(J/m 2)或最短时间(s )。
2.2 个体类型角(individual type angle ,ITA°):通过皮肤色度计或反射分光光度计测量皮肤L*a*b*颜色空间数据来表征人体皮肤颜色的参数,计算公式如下:π180}b )50-(L {arctan =ITA **。
2.3 黑素指数(melanin index ,MI ):通过测定皮肤表面对特定波长光谱的吸收来表征皮肤中黑素含量的参数。
3 试验方法3.1 受试者的选择按入选和排除标准选择合格的受试者,确保各测试区最终完成有效例数均不低于30人。
3.1.1 入选标准3.1.1.1 18~60岁,健康男性或女性;3.1.1.2 测试部位肤色ITA°值在20°~41°者;3.1.1.3 无过敏性疾病,无化妆品或其它外用制剂过敏史;3.1.1.4 既往无光感性疾病史,近期内未使用影响光感性的药物;3.1.1.5 受试部位的皮肤应无色素沉着、炎症、瘢痕、色素痣、多毛等现象;3.1.1.6 能够接受测试区域皮肤使用人工光源进行晒黑者;3.1.1.7 能理解测试过程,自愿参加试验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者。
3.1.2 排除标准3.1.2.1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或近期有备孕计划者;3.1.2.2 有银屑病、湿疹、异位性皮炎、严重痤疮等皮肤病史者;3.1.2.3 近1个月内口服或外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等抗炎药物者;3.1.2.4 近2个月内口服或外用过任何影响皮肤颜色的产品或药物(如氢醌类制剂)者;3.1.2.5 近3个月内参加过同类试验或3个月前参加过同类试验,但试验部位皮肤黑化印迹没有完全褪去者;3.1.2.6 近2个月内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者;3.1.2.7 其他临床评估认为不适合参加试验者。
3.2 受试物3.2.1 试验产品:祛斑美白化妆品。
3.2.2 阴性对照:黑化区空白对照。
3.2.3 阳性对照:按附录I配方配制的7%抗坏血酸(维生素C)制品(4℃冷藏、铝管避光保存)。
3.2.4 受试物涂抹由工作人员按照随机表对应测试区进行受试物的涂抹,涂样面积应不小于6cm2,涂样量为2.00±0.05mg/cm2。
每个测试区之间的间隔应不小于1.0cm。
产品使用频率应根据产品使用说明,如需每天多次涂抹,每次涂抹间隔时间不小于4小时。
3.3 试验部位:优先选择背部作为试验部位,也可选择大腿、上臂等非曝光部位。
每个黑化测试区面积应不小于0.5cm2,并应位于每个涂样区域内。
3.4 试验仪器3.4.1 日光模拟仪:采用具有连续性光谱辐射、能够产生UV A+UVB波长紫外线的氙弧灯日光模拟仪。
290nm以下的波长应用适当的过滤系统去除,输出波谱需经过计量检定或校准。
3.4.2 皮肤色度仪:具有可以测量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制定的L*a*b*颜色空间数据的仪器。
3.4.3 皮肤黑素检测仪:具有基于光谱吸收的原理检测皮肤MI值的仪器。
3.5 环境条件试验过程中视觉评估、仪器测试环节都应在温度为21±1℃、相对湿度为50±10% RH的环境下进行,视觉评估还应在恒定光照(色温5500~6500K的日光灯管或LED光照)条件下进行,受试者需在此环境条件下适应至少30分钟后方可进行评估和测试。
3.6 试验流程3.6.1 按照要求招募入组志愿受试者,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入组前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等询问受试者一系列关于疾病史、健康状况等问题,同时对受试部位皮肤进行符合性评估和肤色测试筛选,并记录。
3.6.2 合格受试者进入建立人体皮肤黑化模型阶段。
首先应确定每位受试者试验部位的MED。
然后在试验部位选定各测试区,用日光模拟仪在相同照射点按0.75 倍MED剂量每天照射1次,连续照射4天。
3.6.3 照射结束后的4天为皮肤黑化期,不作任何处理。
3.6.4 照射结束后第5天,对各测试区皮肤颜色进行视觉评估和肤色仪器检测,应剔除一致性差的测试区(ITA°值与全部测试区均值相差大于5的区域)。
当天开始在各黑化测试区根据随机表涂抹相应受试物。
3.6.5 连续涂抹受试物至少4周,在涂抹后1周、2周、3周和4周应对皮肤颜色进行视觉评估和仪器检测,并记录。
3.6.5.1 视觉评估由皮肤科医生借助由浅至深肤色的色卡对各测试区肤色进行分别评估,并及时记录评分。
3.6.5.2 皮肤色度仪测量在各个访视时点,用皮肤色度仪分别测量各测试区域的L*、a*、b* 值,每个区域测试三次,记录并计算ITA°值,ITA°值越大,肤色越浅,反之肤色越深。
3.6.5.3 皮肤黑素检测仪测量在各访视时点,用皮肤黑素检测仪分别测量各测试区域的MI值,每个测试区测试三次,并记录;MI值越小,表示皮肤黑素含量越低,反之皮肤黑素含量越高。
3.7 数据分析应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表示为:均值±标准差,并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要求,自身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否则采用两个相关样本秩和检验;等级资料使用前后的比较,采用两个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测试区和对照区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同时,计算各参数随时间变化的回归系数(斜率k值),显著性水平均为P<0.05。
3.8 试验结论试验产品涂抹前后任一时间点肤色视觉评分差值或ITA°差值与阴性对照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或经回归系数分析整体判断试验产品与阴性对照相比皮肤黑化显著改善时(P<0.05),则认定试验产品具有祛斑美白功效性,否则认为试验产品无祛斑美白功效。
4 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样品编号、名称、生产批号、生产及送检单位、样品物态描述以及检验起止时间等,检验项目、材料和方法、检验结果、结论。
检验报告应有授权签字人签字,归档报告应有检验人、校核人和授权签字人分别签字,均需加盖试验机构检验检测专用章或公章。
其中检验结果以表格形式给出,如下表1~2:受试物受试者编号姓名(首字母)性别年龄使用前使用后1周2周3周4周ITA°MI ITA°MI ITA°MI ITA°MI ITA°MI试验产品01020304050607080910……平均值X 标准差SD阴性对照01020304050607080910……平均值X 标准差SD阳性对照01020304050607080910……平均值X标准差SD注:计量资料数据结果表受试物受试者编号姓名(首字母)性别年龄使用前使用后1周2周3周4周视觉肤色等级视觉肤色等级视觉肤色等级视觉肤色等级视觉肤色等级试验产品01020304050607080910……最小值Min中位数Median 最大值Max阴性对照01020304050607080910……最小值Min中位数Median 最大值Max阳性对照01020304050607080910……最小值Min中位数Median最大值Max注:等级资料数据结果表附录I7%抗坏血酸(维生素C)阳性对照物的制备方法1. 在紫外线诱导人体皮肤黑化模型祛斑美白功效试验中,应同时测定按表3配方制备的阳性对照物,作为试验质量控制参考。
2. 阳性对照为7%抗坏血酸(维生素C)制品。
3. 阳性对照物的配方和制备方法见下表3:表3 7%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制备成分重量比%A相:A1 水(water)8.65 甘油(glycerin)23.00 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 6.00 羟苯甲酯(methylparaben)0.20 DETA 二钠(disodium EDTA)0.05A2 水(water)13.93 抗坏血酸(维生素C)(ascorbic acid)7.00 氢氧化钾(potassium hydroxide) 4.07B相:B1 PEG/PPG-18/18聚二甲基硅氧烷(PEG/PPG-18/18 dimethicone)20.00 聚二甲基硅氧烷/乙烯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交联聚合物(dimethicone (and) dimethicone/vinyl dimethicon crosspolymer)5.00 苯基聚三甲基硅氧烷(phenyl trimethicone) 4.00B2 杏仁油(prunus armeniaca(appicot) kernel oil) 3.00 羟基丙酯(propylparaben)0.10C相:锦纶-12(nylon-12) 5.00注:1. 制备方法:将A1和B2分别加热至65~70°C,直至完全溶解,然后冷却至室温;再将A2加入到A1中,搅拌均匀(混合物pH值需在6.0左右);将B1加入到B2中,室温下以2000~2500rpm的转速搅拌5分钟进行均质。
A、B相分别均质好后,以3000~4000rpm将A相加入到B相中,再以8000rpm搅拌5分钟进行乳化。
乳化完成后,室温条件下加入C 相,然后以8000~10000rpm搅拌10分钟进行均质,完成。
2. 将配制物分装到铝管中,4°C保存,保质期为6个月。
3. 本配方制备物仅限于试验用途,不能用作商业目的。
第二法 人体开放使用祛斑美白功效测试法1 范围本方法规定了对化妆品祛斑美白功效的人体开放使用试验的测试方法。
2 定义2.1 个体类型角(individual type angle ,ITA°):通过皮肤色度计或反射分光光度计测量皮肤L*a*b*颜色空间数据来表征人体皮肤颜色的参数,计算公式如下:π180}b )50-(L {arctan =ITA **。
2.2 黑素指数(melanin index ,MI ):通过测定皮肤表面对特定波长光谱的吸收来表征皮肤中黑素含量的参数。
3 试验方法3.1 受试者的选择按受试者入选和排除标准选择合格的受试者,并按随机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受试部位左右两侧色斑对称的情况下,可分为试验产品侧和对照产品侧,确保最终完成有效例数不少于30人/组(侧)。
3.1.1 入选标准3.1.1.1 18~60岁,健康女性或男性;3.1.1.2 受试部位至少有一个和周围邻近皮肤的ITA°差值大于10°的明显色斑,且直径不小于3mm(不能是临床上使用外用制剂难以改善的雀斑、色素痣等);3.1.1.3 无过敏性疾病,无化妆品及其它外用制剂过敏史;3.1.1.4 既往无光感性疾病史,近期内未使用影响光感性的药物;3.1.1.5 受试部位皮肤应无胎记、炎症、瘢痕、多毛等现象;3.1.1.6 能够理解试验过程,自愿参加试验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