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科目生物(必修1)课型传统授课教学对象课题第 4 章种群与群落第 1 节种群的特征设计人教学需要分析高二学生李晶
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

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

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本节课是必修 3 第 4 章第 1 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
教学
4 个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
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
内容
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
分析
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在必修 1 分子与细胞、必修 2 遗传与进化及必修 3 前三章生物个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对学生
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
分析
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准备
结合已学知识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部分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教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学和语言表达能力。

策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
略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第 4 章种群与群落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
1.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2.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
3.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种群 A物种群 B出生率>死亡率♀>♂
个体种个体① 出生率≈死亡率②♀≈♂
出生率<死亡率♀<♂
板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
书第 1 节种群的特征年龄组成
设一、种群密度
+预测
计 1.概念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迁入率+种群密度
-迁出率( 1)样方法:影响
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性别比例
( 2)标志重捕法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
计算公式: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首先回顾以前生物课上学习的内容。

必修1
和必修 2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了生物(分子水平和
细胞水平),必修 3 的前三章学习了生物个体对生
命活动的调节。

让学生思考:
①决定和体现生命现象主要是哪两种化合学生思考讨论:
物?①核酸和蛋白质。

②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又有哪些?②人体内环境、神经调节、体液调
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包括人都能够通过自节、植物激素的调节等。

身生命活动的调节来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
繁殖等生命活动。

但是,在自然界中,生物不是
单个存在的。

请学生思考:
③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或其它行为和其③有关系。

举例:各种生物集体生它生物个体之间有没有关系?请学生举一些例子活或者相互影响的例子均可。

来说明。

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生物的生存会受
到生活在一起的同种或不同种生物的影响。

所以,
在研究各种生命现象时,有必要把生活在一起的
各种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推进新课
从第 4 章开始,我们从各种生物的整体水平
上对生命现象进行学习。

第 4 章标题为“种群和
群落”,首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

(板书)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
种群。

(强调种群的几个要素)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
的集合叫生物群落。

思考:学生讨论思考:
①请学生根据种群的概念举例。

(通过学生回①举例。

答的正误,再次强调“种群”概念的几个要点)②不是。

一个池塘中的鱼还分很多
②学生思考: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鱼是不是一种,鲤鱼、草鱼、罗非鱼等等。

并个种群?为什么?解释种群的概念。

③在必修 2 中,学习过“物种”的概念,请③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学生回顾。

请学生联系所学内容思考,个体、种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群、物种的相互关系。

成为一个物种。

思考并讨论。

结合学生对问题 3的回答,与学生一起总结
出三者关系:(板书)
种群 A物种群 B
个体种个体
备注
将学生从分子
和细胞水平、生物
个体水平引入种群
水平,让学生从已
学习的知识点回顾
中引起新内容的思考。

加强学生对
“种群”概念的理解。

思考:
④对于生物个体来说,生命是有限的,但是④不会。

虽然有个体的死亡,但是
对于一个种群来说,一般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死亡还有它的后代在继续延续。

而消失呢?
使学生通过对
⑤在同一个生活区域,是不是只有一个种⑤不是。

举例。

群?举例。

问题的思考,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程的
结合学生回答,推进本节主要内容。

同一区
学习。

域中往往生活着许多个生物种群,种群内个体之
间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从
而表现出一定的特征。

下面就开始讲解本节主要
内容“种群的特征” 。

(板书)
新课详解
第 1 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密度
种群的第一个特征——种群密度。

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数量上的变化,认识
和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

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掌握种群
1、种群密度的概念(板书、课本)密度的定义;体会种群密度的生物学意义。

我们平时经常听说够某种珍稀动物在全球有
多少只、某种作物的产量是否提高⋯⋯要分析这
些数量上的变化,先要调查种群的数量。

对于一
些珍稀动物,因为数量很少,就很容易通过逐个
计数得到其总体数量。

但是对于数量很大的种群,引导学生思考逐个计数就会非常困难,比如要估算一片稻田的联系课本知识和生水稻有几株。

活经验,提出各自
请学生思考,可以有什么方法能够估计这样学生结合预习和日常生活经
认为适合的方法。

的种群数量。

验提出各自的方案。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
回答引出系统和正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确方法。

结合学生回答的与样方法相类似的方法讲
解。

·方法一:样方法。

( 1)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样方法的概念及
学生阅读课本文字材料,了解
步骤。

样方法的概念和步骤。

小组讨论探
( 2)学生阅读“探究”部分的资料,小组讨论如学生要学会小何进行实际操作。

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对样方法究样方法的实际操作。

通过教师的组合作讨论,并且
进行总结。

样方法中提到的“样方”也叫样本,引导,积极探寻最有效的方法。

能够充分发挥积极
是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性,对样方法的操集合。

作进行讨论和学( 3)请学生思考,在选择样方的时候,它的位置习。

应该确定在哪里?
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答样方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确定洋房的一个原
确定在哪里都可以。

则:随机取样。

因为要调查的种群在调查区域内
的分布是随机散布的。

所以取样的关键就是要进
行随机取样,能够保证中群众每个个体被抽取的
机会是一样的。

(4)取样的方法:取样的方法关系到用调查数据估计的种群密度是否接近真实值,所以取样的方法非常重要。

以下介绍两种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板书绘图)。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判断两种方法适用于怎样布局的
调查对象。

·方法二:标志重捕法。

(1)请学生思考:如果要估计某一区域中的老鼠
数量,能否用样方法?为什么?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
密度调查,样方法就不再使用。

就用另一种方法估计——标志重捕法。

(2)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标志重捕法的概
念和步骤。

要求学生根据文字材料总结出标志重捕
法的计算公式。

(第一次捕获的个体进行标记后记
数为 a,重捕个体数为 y,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为 b,种群个体总数为 x)
(3)根据总结的公式,要求学生思考课本中“学
科交叉”部分中的材料,运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种
群的种群密度。

(注意:计算个体只能取整数)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学习了种群密度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后,
进一步学习种群的其他特征,这些特征通过直接
或者间接的作用影着种群密度。

根据课本东北虎、大熊猫田鼠、蝗虫的材料,让学生通过看课本自学“出生率”和“死亡率”
概念。

思考:
①不同的种群其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否相同?举
例。

②生物的出生率是有什么决定的?③前面说过个
体与种群的关系,个体的死亡不会引起种群的消
失,因为个体在不断地繁殖后代,新个体的出生
和个体的死亡对种群的密度有直接的影响。

思考:
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五点取样:调查总体非长条形。

等距取样:调查总体为长条形。

不能。

老鼠会活动,不像植物
一样保持在一个地方。

a/x=b/y
x=ay/b
39/x=15/34
x=88.4
即 x≈88(只)
①不同。

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和蚊
子、苍蝇等昆虫。

②结合课本:
生物的繁殖能力。

③学生通过讨
论分析总结得出:
a.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
b.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
c.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少
通过对试验方
法的探究,使学生
真正掌握样方法的
步骤和取样规则。

鼓励学生自己总
结规律,并结合学科
交叉,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鼓励学生思考
总结规律,教师的
作用只是做适当的
引导和补充。

联系社会:根据我国人口现状,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密度的影响。

同时,让学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思考思考和讨论,以达生就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提出自己的见解。

积极发言。

到情感态度目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于许多种群来说,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决
定种群数量以外,迁入率和迁出率叶是决定种群
密度的重要因素。

让学生看课本,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

学生根据生活根据生活常识,举例那些生物中有迁入和迁候鸟的迁徙、我国很多人从一常识和一些对我国出的行为。

个城市向另一个城市迁移。

社会背景的了解,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内陆边疆地区人对该部分内容掌握口密度小,除了历史、经济等因素影响,还有一比较容易。

个因素就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除了以上的特征,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
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1、年龄组成A:增长型。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
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年龄组成的概念。

看体少,种群密度会不断增长。

图 4-3 ,根据三种年龄组成结构预测种群数量的B:稳定型。

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
发展趋势,并说出其原因。

目比例适中,种群密度变化不大。

C:衰退型。

幼年个体少,老年个
体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2、性别比例相对简单的
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性别比例的概念,并知识点,鼓励学生熟悉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影响作用的实际生活应自己思考并通过小用。

组讨论得出结论,思考: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让学生既激发学生的兴
将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结合起来思考。

)趣,也培养了学生
①♀>♂①♀>♂,种群密度增长快积极思考和小组合
②♀≈♂②♀≈♂,种群密度相对稳定作的学习习惯。

③♀<♂③♀<♂,种群密度增长慢
补充蜜蜂、蚂蚁等不符合一般性别比例的特
例。

五、种群各种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的各个特征时间相互联系。

思考: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作用是怎学生跟着教师的带领,主动思
样的?考讨论,同教师一起总结对本节内
根据学生的回答,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容进行一个总结。

年龄组成
预测
-死亡率
出生率+种群数量
-迁出率
迁入率+种群密度
影响
性别比例
通过学习,请学生举一些常见的与种群密度学生按照生活常识和经验作相关的实际例子,加深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

答。

六、种群的空间特征
种群除了以上研究的几个重要特征,还有其
它一些特征,比如种群分布的空间特征。

(概念)。

请学生看课本中的图,分析水稻、杂草、瓢水稻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比较虫的空间特征有什么区别。

均匀;杂草是散布的,没有什么规
律;瓢虫都集中在一起。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即
种群的空间分布有三种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
布、集群分布(板书绘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知识
目标教

目能力标目标
情感
目标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第2 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 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个人札记〖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
素,大家看“问题探讨” ,思考讨论准备回答。

〖提示〗 1.Nn=2
n
,N 代表细菌数量, n 代表“代”。

2.N=2216。

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

可以用实
验计数法来验证。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 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

〖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 P66 图 4-4 细菌种
群的增长曲线
〖旁栏思考题 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不够精确。

〖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
样的呢?
〖答并板书〗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6 第三段到第五段。

〖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
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
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t
N t=N0λ
〖问题〗“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板书〗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7 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 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
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

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
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① 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② 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
挖造巢穴的场所;③ 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旁栏思考题 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同一种群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问题〗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都能在 K 值维持稳定吗?
〖板书〗 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学生活动〗阅读P67~ P69 并完成“探究”。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一、基础题
1.( 1)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型”增长。

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 年的研究,发现
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
的“J型”增长。

( 2)在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
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
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
止增长,这就是“S型”增长。

例如,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
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S型”增长的特点。

2.( 1)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根据表
中数字画曲线。

(2)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3)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匮乏;
自然灾害等。

典型例题
例 1(2000年广东卷)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解析种群是指一定时间、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不同的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种群;同一时间、空间内的同种个体是一个种群,这些个体不仅包括所有成熟个体,也包括所有幼年、青年、老年等所有个体。

但种群不是同种生物简单的相加,而是具有一系列一个个体所不具备的种群特征。

即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才能成为真正的种群。

本题正确答案是 C。

例2(2004年吉林、浙江卷)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
的两个种群 (a、b) 的数量变化如图,下列判断正确

A.a 种群与 b 种群为捕食关系 ,a 种群依赖于 b 种群
B.a 种群与 b 种群为竞争关系 ,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 为 S型增长 ,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 为 J型增长 ,始终受到 a 种群的制约
解析根据题意,种群 a 随着时间的延续,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达到K 值时趋于平衡,呈现出“S”型增长曲线。

之所以不能无限增长,主要是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而致。

种群 b 在前期不断增长,尚未达到 K 值就锐减,既不是“ S”型、也不是“ J”型增长曲线。

从曲线图分析推出二者不是竞争
关系,因为开始时二者的数量同步增长了时间,排除竞争可能性;也不是捕食关系,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呈波动的关系,且不同步,相差一个时间段。

从图中看不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种群数量
K
a
b
O时间
第 3 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5、通过比较种群和群落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问题,掌握类比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3、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4、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
事物的尺度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
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
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二)教学难点:
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我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
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

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
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

认识一个
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

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

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

关于“种间关系” 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对教学目标、情境、资料等环节的精心设
计,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体现
其主体地位,并使学生在有效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课前准备
1、教师:上网查找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
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本P75 探究活动内容,小组按要求完成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制作取样器、讨论选择采集地点和取样,并在课外完成这一活动;把取样的
结果带回课堂,为课堂上进行物种丰富度的统计做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
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1.可以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
性鱼、植食性鱼等方面举例。

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通过池塘实例,使学生明白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
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为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知识做好铺垫。

(二)归纳提炼“群落”的概念
教师:结合问题探讨中池塘生物种群组成的例子,强调各个种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群落的概念。

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 、“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

学生:通过实例提炼出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
种群的集合。

提问: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

(都不是)(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教师:结合课本 P71 研究群落图表
设问: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和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研究群
落有什么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 P71 研究群落的图表内容,回忆上一课时的探究活动。

讨论:群落研究的内容和种群研究的内容的区别,以及研究群落的意义。

使学生领悟: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
水平上进行研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四)探讨“群落的物种组成”
教师:( 1)结合课本 P72 图 4-8 、图 4-9 、相关信息,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关
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

引导学生对比两个森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别,包括常见的物种、占优势的物种等。

(2)引导学生归纳丰富度的概念。

学生:(1)观看课件展示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对比、回答:新疆北部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福建武夷山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

(2)归纳群落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并理解物种丰富度的差异主要与气候有
关。

教师:通过对课前学生活动作谈论,总结。

提问:( 1)统计出的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能否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
富度?有哪些原因使取样地点的物种丰富度不同?
(2)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哪些方面表现得较好?哪些方面需要
加强?
学生:仔细采集样本中的小动物,做好统计记录,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学生:讨论、回答:
1. 探究活动的统计结果可以区别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的差异,但不能完全
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度。

物种的生存环境、气候条件、物种之间的关系、人
为因素等都会影响丰富度。

2.小组间进行交流,对实验本身提出改进的意见,对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提出自我批评。

(五)、探讨“种间关系”
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 P72-73 的资料分析,再进行讨论:
1.如何解释资料 1 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 1 和资料 2 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1.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
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
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
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

随着双小核草履虫
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2.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
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
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资料 1 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