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原理与设备指导书
《制冷原理》实验指导书

《制冷原理》实验指导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制冷(热泵)循环演示装置实验一、实验目的:1. 演示制冷、制热循环系统工作原理,观察制冷工质的蒸发、冷凝过程和现象;2. 熟悉制冷、制热循环系统的操作、调节方法;3. 进行制冷、制热循环系统粗略的热力计算。
二、实验装置演示装置由全封闭压缩机、热交换器1、热交换器2、浮子节流阀、手动换向阀及管路等组成制冷、制热循环系统。
由转子流量计及换热器内盘管等组成水换热系统,还设有温度、压力、电流、电压等测量仪表。
制冷工质采用低压工质R11。
装置的原理如图1、2、3所示。
当系统做制冷(制热)循环时,换热器1为蒸发器(冷凝器),换热器2为冷凝器(蒸发器)。
面板示意图如图4所示。
图1制冷(制热)循环演示装置原理示意图图2 制冷循环演示装置原理示意图电流表排气压力表排气压力表图3 制热循环演示装置原理示意图图4 制冷(热泵)循环演示装置控制面板示意图三、操作步骤1. 制冷循环演示(1) 将手动换向阀调至A1、A2全开,B1、B2全关位置;(2) 打开连接演示装置的供水阀门,利用转子流量计阀门适当调节蒸发器、冷凝器水流量;(3) 开启压缩机,观察工质的冷凝、蒸发过程及现象;(4) 待系统运行稳定后,即可记录压缩机输入电流、电压、冷凝器压力,冷凝器和蒸发器进、出口水温参数。
2. 热泵循环演示(1) 将手动换向阀调至B1、B2全开,A1、A2全关位置; (2) 类似上述(2)、(3)、(4)操作步骤并记录全部参数。
四、制冷(热泵)循环的热力计算1. 当系统为制冷循环时换热器1的制冷量为:)(2111t t C G Q p -= [kW] 换热器2的换热量为:)(4322t t C G Q p -= [kW] 压缩机功率为:UI N = 热平衡误差为:%100)(1211⨯--=∆Q N Q Q制冷系数为:NQ 11=ε 2. 当系统为热泵循环时换热器1的制热量为:)(1211t t C G Q p -'=' [kW]换热器2的换热量为:)(3422t t C G Q p -'=' [kW] 压缩机功率为:UI N = 热平衡误差为:%100)(1212⨯'+'-'=∆Q N Q Q 制热系数为:NQ 12'=ε 以上各式中2211,,G G G G ''和为换热器1和换热器2的水流量[kg/s]。
制冷实训

《制冷原理与装置》课内实验实训指导书实验一制冷系统初步认识一、实验目的1.熟悉认识“一机二库”制冷系统压缩机及蒸发器、冷凝器等设备的构造和工作特点,制冷系统组成原则。
2.演示一个机组如何向两个不同温度要求库体供液。
3.熟悉蒸发压力调节阀的构造、置设、调节原理。
4.掌握制冷循环系统图。
二、实验场地制冷与空调实验室三、主要实验仪器、设备、材料、工具本系统由一台进口压缩机(法国泰康机组1匹)二只热力膨胀,二只电磁阀,6只或7只进口手阀(供教学实验用),一只蒸气压力调节阀,四个高低压力表,二套数字显示温控仪等所组成制冷系统(包括电气部分)。
四、基本内容与步骤、要求1.熟悉实验装置1)由一台制冷机组同时向一个或二个以上的冷库供应冷量,各库蒸发度(蒸发压力)也不相同,因为高温库的蒸发温度较高,低温库的蒸发温度较低,这时那些需要保持较高蒸发温度(即高温库)的蒸发器出口管路上便装上蒸汽压力调节阀(即背压阀)使阀前的压力保持在调定的范围内,经过阀的节流使阀后的压力和吸气压力相同,这样就保证了系统中各个蒸发器在各自不同工况下正常运行。
2)本系统使用的工质R12充灌重量约2Kg,工质R22充灌重量约2.5Kg。
2.操作要求:1)接通两库蒸发器的管路,一头拧死,另一头略为松些,打开制冷系统、手阀、电磁阀让制冷剂冲进蒸发管路,略为松些的那头联接器将出现冒气现象,并发出冒气声,立即停止冲气,当即拧紧松一些的那一头联接器,说明系统已完成排空气手续。
2)正式运转,合上电源,合上带锁按钮,机组开始运行,逐一打开高低温库的手阀。
3)此时,高压压力表的读数开始上升,低压压力表的读数同时下降,说明系统工作正常。
4)调整高低温库数显温控仪,根据需要任意可以调节,一般产品出厂前已调整好了,客户不必随意调节。
5)当高温库或低温库达到预定值时,压缩机停止,系统处于待命状态。
6)操作面板印有控制回路,并且安置了检测点,利于检测之用,通过对检测点的运用,可以全面了解一机二库的运行状态正常与否,造成故障的所在何处,利用万用表上的交流电压500V档,进行逐行检测。
制冷原理与设备教材(PDF 136页)

18世纪中期~今。 1755年是人工制冷史的起点。 现代制冷技术作为一门科学是由19世纪中后期发展起 来的,到20世纪具有更大的发展。
6.制冷技术的产生背景及应用
制冷是为适应人们对低温条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 展 起来的,是人们社会实践的结晶,并随着现代技术的 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制冷在工业、农业、 建筑、航天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 要。 制冷的应用几乎渗透到各个生产技术、科学领域 以 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领域:
3. 食品冷冻与冷冻干燥 根据对食品处理方式不同,食品低温处理工艺 可分三类:
(1) 食品的冷藏与冷却 (2) 食品的冻结与冻藏
(3) 冷冻干燥
4. 低温生物医学技术
低温生物学 研究低温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及应用的学科。
低温医学 研究温度降低对人类生命过程的影响,以及 低温技术在人类同疾病作斗争中的应用的学科。
低温生物医学 低温生物学和低温医学的统称。
典型应用例子 (1)细胞组织程序冷却的低温保存
(2)超快速的玻璃化低温保存方法
(3)利用低温器械使病灶细胞和组织低温损伤 而坏死的低温外科。
5. 低温电子技术
微波激射器必须冷到液氮或液氦温度,以使放大 器元素原子的热振荡不至于严重干扰微波的吸 收与发射。
超导量子干涉器即SQUIDs,被用在相当灵敏的 数字式磁力计和伏安表上。
在MHD系统、线性加速器和托克马克装置中,超 导磁体被用来产生强磁场。
6. 机械设计
运用与超导电性有关的Meissner效应,用磁场 代替油或空气作润滑剂,可以制成无磨擦轴承。
在船用推进系统中,无电力损失的超导电机已 获得应用。
偏差极小的超导陀螺也已经被研制出来。
《制冷与空调设备》课程设计指导书讲解(共5则范文)

《制冷与空调设备》课程设计指导书讲解(共5则范文)第一篇:《制冷与空调设备》课程设计指导书讲解(共)《制冷与空调设备》课程设计指导书空调教研室编动力工程系二OO三年五月一、设计的目的通过课程设计的综合实践教学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制冷空调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学会根据实际工程的需要进行制冷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其它辅助设备等的设计和选配,提高其对专业理论知识应用的技能和解决实际制冷、空调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教学要求1、坚持一生一题,独立完成课程设计规定的设计任务;2、开动脑筋,发挥创造精神,全身心投入到设计中去,努力创造优秀成绩;3、提倡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开展学术研究讨论,努力施展才华,高质量完成设计任务;4、虚心学习、认真读书,听从老师指导,做一个素质好、水平高的学生;5、诚实、守信、严于律己,不抄袭他人作业,不采取非法手段劫取他人成果;6、认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做危害学校声誉和社会公德的事,尊师爱友,爱护公共财产,做一个学有所成的合格人才。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一)制冷压缩机的选择计算1、设计条件(由指导教师填写):1)工况;2)制冷剂;3)热负荷;4)冷却介质种类及温度;5)压缩机型式及要求;6)需要计算的内容。
2、计算步骤:1)根据已知热负荷和工况条件及制冷剂种类,建立循环的lgp—h 图;2)在lgp—h图上找出循环中的各特殊状态点,并查出各点状态参数(如:t、p、υ、h、s等);3)根据循环的压比(pk/p0)查有关参考资料,找出该工况下压缩机的各种效率值(如:ηi、ηm、ηel等);4)计算压缩机的容积效率:ηv=λvλpλtλl;5)计算循环的单位制冷量q0;6)根据所给热负荷Q0、q0,计算循环的制冷剂质量流量qma;7)根据qma和压缩机吸入状态比体积υ1,计算压缩机实际应有的实际排气容积qva;8)根据qva和压缩机输气系数ηv,计算压缩机的理论排气量qvt;9)根据所计算的qvt查阅相关压缩机产品样本,确定压缩机的型号,得到缸径D;行程S;缸数I;半封闭式、全封闭式或开启式等;10)根据已知循环的参数计算单位理论压缩功Wts;11)根据Wts和制冷剂的质量流量qma,计算理论压缩功率Pts;12)根据Pts和ηi、ηm计算压缩机的轴功率Pe;13)根据Pe和电机效率ηmo,计算压缩机应有的电功率(输入功率)Pel;14)根据Pel和制冷量Q0,计算性能系数COPel,以判断所选压缩机的经济性指标的高低。
制冷原理与设备

使用的深井水。 (2)机械制冷阶段:18世纪中期~今。 1755年是人工制冷史的起点。 现代制冷技术作为一门科学是由19世纪中后期发展起来的,到20世纪具有更大的发展。
第一章 制冷原理和制冷方法
《4》气体膨胀制冷
常用的是布雷顿制冷循环,工作过 程包括:等熵压缩、等压冷、 等熵膨胀及等压吸热四个过程。
回路中通 以直流电,当电流流过不同导体的界面时,就 会使一个节 点变冷,从外界吸收热量;一个节点变热,向 外界放出热 量,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即帕尔帖效应
帕尔帖效应的反效应是西伯克效应 (Secbeck),就
是在两种导体组成的回路中,如果保持两接触 点的温度不
同,就会在两个接触点之间产生一个电 势差——即接触电
(1)商业及人民生活比如人工冰厂、空调、冰箱、冷柜以及食品的冷冻冷藏、保鲜、冷藏运输等。 (2)工业生产及农牧业比如制药、啤酒、精密仪器车间等;农作物的种子进行低温处理,人工气候育 秧室、蔬菜水果的保鲜等。 (3)建筑工程比如挖掘隧道、建筑河堤时采用的“冻土法”。 (4)科学实验研究如各种环境模拟装置中创造的人工环境。 (5)医疗卫生如药品、疫苗及人体器官的冷藏保存,手术中采用低温麻醉等。 (6)尖端科学领域等如微电子技术、能源、新型材料、宇宙开发等。
第一章 制冷原理和制冷方法
《1》蒸汽喷射式制冷
原理:和蒸汽压缩式及吸 收式制冷相似,均是利用 液体汽化时吸收热量来制 冷的。 系统组成:喷射器、冷凝 器、蒸发器、节流阀及泵 五部分。
系统流程图
※1.1蒸汽喷射式制冷工作过程 用锅炉产生高温高压的工作蒸汽,将其送入喷嘴,膨胀并以高速流动(流速可达1000m/s以上),于是在喷 嘴出口处,造成很低的压力,由于吸入室和蒸发器相连,所以蒸发器中的压力也会很低,低温低压的部分水 吸热而汽化,将未汽化的水的温度降低。这部分低温水就可用于制冷。蒸发器中产生的冷剂水蒸气和工作蒸 汽在喷嘴出口处混合,一起进入冷凝器,被外部的冷却水冷却而变成液态水,这些冷凝水再由冷凝器引出, 分两路,一路经过节流降压后送往蒸发器,继续蒸发制冷,另一部分用泵提高压力送往锅炉,重新加热产生 工作蒸汽。 特点: 1.以热能为能量的补偿形式; 2.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无运动部件,使用寿】命长; 3.效率低。(工作蒸汽的压力高,喷射器的流动损失大。) 如果要获得更低的温度, 工作介质可以采用低沸点※1.2 吸附式制冷 吸附式制冷也是以“热能”为动力的能量转换系统。 工作原理:一定的固体吸附剂对某种制冷剂气体具有吸附作用,并且吸附能力随吸附剂温度的不同而 不同。周期性地冷却和加热吸附剂,使之对制冷剂交替吸附和解吸。吸附时制冷剂液体蒸发,产生制 冷作用,解吸时,释放出制冷剂气体,并使之冷凝成液体,从而完成整个制冷循环。 工作介质:吸附剂和制冷剂; 常见的吸附工质对有:沸石——水;硅胶——水,氯化钙——氨等
制冷原理与设备教材(PDF 136页)

3.制冷的分类
按照制冷所得到的低温范围,制冷技术划分为以 下4个领域:
普通制冷 120K以上 深度制冷 120K~20K 低温制冷 20K~0.3K 低温制冷 超低温制冷 0.3K以下 本课程主要讲普通制冷。
4.制冷技术的研究内容及理论基础
制冷技术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获得低温的方法和有关的机理以及与此相应的制冷循环,并 对制冷循环进行热力学的分析和计算。(比如压缩式制冷) (2)研究制冷剂的性质,从而为制冷机提供性能满意的工作介质。 (3)研究实现制冷循环所必需的各种机械和技术设备,包括他们的工 作原理、性能分析、结构设计,以及制冷装置的流程组织、系统配 套设计。此外,还有热绝缘问题、制冷装置的自动化问题等等。
制冷与低温技术的应用领域举例 1. 空气调节
制冷和空调
的关系相互
联系又独立
图1-26 制冷与空调的关系
制冷在空调中的作用 (1)干式冷却
(2)减湿冷却
(3)减湿与干式冷却混合方式
2.人工环境
用人工方法构成各种人们所希望达到的环境条件,包 括地面的各种气候变化和高空宇宙及其它特殊的要求。
与制冷有关的人工环境试验有以下几种 (1) 低温环境试验 (2) 湿热试验 (3) 盐雾试验 (4) 多种气候试验 (5) 空间模拟试验
制冷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为热工的三大基础课程,即《工程热 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尤其是《工程热力 学》,学习和从事质量工作的人员应主要在这三门课程方面打好坚 实的理论基础。
5.制冷技术的发展历史
制冷技术的发展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阶段:
(1)天然冷源的应用阶段
是从古代~18世纪中期。 采水。
制冷原理与设备
热能教研室
制冷与空调设备运行作业指导书

制冷与空调设备运行作业指导书第1章设备运行基础 (4)1.1 设备运行原理概述 (4)1.1.1 制冷原理 (4)1.1.2 空调原理 (4)1.2 设备运行操作规范 (4)1.2.1 开机操作 (4)1.2.2 运行监控 (5)1.2.3 关机操作 (5)1.3 设备运行安全管理 (5)1.3.1 安全培训 (5)1.3.2 安全防护 (5)1.3.3 应急处理 (5)第2章制冷系统组成与原理 (5)2.1 制冷剂与润滑油 (5)2.1.1 制冷剂特性 (5)2.1.2 常用制冷剂 (5)2.1.3 润滑油 (6)2.2 压缩机与制冷循环 (6)2.2.1 压缩机类型 (6)2.2.2 制冷循环 (6)2.3 蒸发器与冷凝器 (6)2.3.1 蒸发器 (6)2.3.2 冷凝器 (6)2.3.3 蒸发器与冷凝器的选型与设计 (6)第3章空调系统组成与原理 (6)3.1 空调系统分类 (6)3.2 空调系统主要部件 (7)3.3 空调系统工作原理 (7)第4章设备运行操作流程 (7)4.1 开机操作流程 (7)4.1.1 检查设备状态 (7)4.1.2 启动电源 (8)4.1.3 启动压缩机 (8)4.1.4 启动冷凝器风扇 (8)4.1.5 启动蒸发器风扇 (8)4.1.6 启动自动控制系统 (8)4.2 运行监控与调整 (8)4.2.1 监控设备运行参数 (8)4.2.2 检查设备运行状态 (8)4.2.3 调整制冷剂流量 (8)4.2.4 调整冷却水和冷冻水流量 (8)4.3 停机操作流程 (8)4.3.1 关闭自动控制系统 (8)4.3.2 停止压缩机运行 (9)4.3.3 停止冷凝器风扇 (9)4.3.4 停止蒸发器风扇 (9)4.3.5 关闭设备电源 (9)4.3.6 记录设备运行数据 (9)第5章设备运行维护与保养 (9)5.1 维护保养基本要求 (9)5.1.1 定期维护 (9)5.1.2 预防性维护 (9)5.1.3 专业维护 (9)5.1.4 完善维护记录 (9)5.2 常用维护保养工具与设备 (9)5.2.1 工具类 (9)5.2.2 消耗材料 (10)5.3 制冷与空调设备维护保养实例 (10)5.3.1 空调器维护保养实例 (10)5.3.2 冷库维护保养实例 (10)第6章故障诊断与排除 (10)6.1 故障诊断方法 (10)6.1.1 观察法 (10)6.1.2 逻辑分析法 (10)6.1.3 仪器检测法 (10)6.1.4 对比法 (11)6.1.5 逐步排除法 (11)6.2 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11)6.2.1 压缩机故障 (11)6.2.2 冷凝器故障 (11)6.2.3 蒸发器故障 (11)6.2.4 控制系统故障 (11)6.3 应急处理措施 (11)6.3.1 压缩机故障 (11)6.3.2 冷凝器故障 (11)6.3.3 蒸发器故障 (11)6.3.4 控制系统故障 (12)第7章能源管理与节能 (12)7.1 能源管理基本知识 (12)7.1.1 能源管理概述 (12)7.1.2 能源管理原则 (12)7.1.3 能源管理体系 (12)7.2 节能措施与技巧 (12)7.2.1 设计优化 (12)7.2.3 运行调节 (12)7.3 能源监测与数据分析 (13)7.3.1 能源监测 (13)7.3.2 数据分析 (13)第8章设备运行环境与卫生 (13)8.1 运行环境要求 (13)8.1.1 环境温度:制冷与空调设备应安装在环境温度适宜的场所,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制冷原理与设备教材

制冷原理与设备教材1. 引言制冷技术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之一。
从冷饮、冷藏食品到空调、制冷设备,制冷原理与设备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教材旨在介绍制冷原理及其相关设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作机制,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本文档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述。
2. 制冷原理2.1 制冷基本概念制冷是指将物体的温度降低到低于周围环境温度的过程。
制冷原理主要涉及热力学、热传导和传热等基本原理。
热力学中常用的参数有熵、温度、压力等。
热传导指的是热量传递的过程,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进行。
2.2 制冷循环过程制冷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压缩、冷凝和膨胀等步骤。
在制冷循环中,制冷剂从低温源吸收热量,然后通过压缩提高温度,进而将热量释放到高温环境中。
制冷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
3. 制冷设备3.1 常见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包括冷藏冷冻设备、空调设备、制冷车辆和制冷器等。
这些设备都基于制冷原理工作,但各自有不同的设计和应用。
3.2 冷藏冷冻设备冷藏冷冻设备主要应用于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存储和保鲜。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控制空气温度和湿度,延缓食品的腐败和变质。
冷藏冷冻设备一般包括冷藏室、冷冻室、制冷系统和控制系统。
3.3 空调设备空调设备主要应用于室内环境的调节和改善。
空调设备通过制冷过程降低室内温度,同时通过除湿、过滤等方式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空调设备主要包括室内机、室外机、管道系统和控制系统。
3.4 制冷车辆制冷车辆主要应用于食品、药品等需要低温运输的领域。
它们通过制冷装置保持车辆内部的低温环境,有效地保持货物的新鲜度和质量。
制冷车辆主要包括制冷机组、冷藏车厢和控制系统。
3.5 制冷器制冷器是一种用于制冷和冷却的设备。
它们广泛应用于实验室、工厂和医疗领域等。
制冷器的原理主要依靠制冷剂的循环流动,通过蒸发和冷凝的过程来实现制冷效果。
制冷器的类型包括制冷水机、制冷风机、制冷液体和制冷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冷原理与设备》实验指导书郭兆均 主编二00七年二月制冷(热泵)循环演示装置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制冷循环演示装置可为“制冷原理与设备”的专业课程进行演示性实验。
通过本实验,让同学们加深对制冷(热泵)循环工作过程的理解,熟悉制冷(热泵)循环演示系统工作原理。
并进一步掌握制冷(热泵)循环系统的操作、调节方法,并能进行制冷(热泵)循环系统粗略的热力计算。
这套装置是采用玻璃作换热器的壳体,管路中有透明观察窗,因此,实验过程能让同学们清晰地观察到制冷工质的蒸发、冷凝过程及流后产生的“闪发”气体面形成的二相流,使之了解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工质状态的变化及循环全过程的基本特征。
二、实验装置简图:制冷(热泵)循环演示装置原理图 三、实验所用仪表、仪器设备:1. 转子流量计2.温度计3.压力表4.电压表 5 .电流表 6. 蒸汽压缩式制冷机 四、操作步骤:1. 制冷循环演示的操作,先将制冷系统中的回通换向阀调至“制冷”位置上,然后打开冷却水阀门,利 用转子流量计上面的阀门作适当调节蒸发器和冷凝器的供水流量,再开启压缩机、观察制冷工质的冷凝及蒸发过程与其现象,待制冷系统运行(约8分钟)稳定后,即可记录制冷压缩机输入电流、电压、冷凝压力、蒸发压力,以及冷凝器及蒸发器的进水温度、出水温度、水流量等有关的参数。
2. 热泵循环演示:把制冷系统中的四通阀调整至“热泵”位置上,再打开冷却水阀门,利用转子流量计 上面的阀门作适当调节蒸发器和冷凝器的供水流量,再开启压缩机、观察制冷工质的冷凝及蒸发过程与其现象,待制冷系统运行(约8分钟)稳定后,即可记录制冷压缩机输入电流、电压、冷凝压力、蒸发压力,以及冷凝器及蒸发器的进水温度、出水温度、水流量等有关的参数。
实验结束后,必须先按下停止压缩机的开关,切断压缩机的供给电源,然后再关闭供水阀门。
五、实验数据处理六、制冷(热泵)循环系统的热力计算 1. 当系统做制冷运行时:换热器1的制冷量为: 11121()P Q G C t t q =-+g(Kw ) 换热器1的制冷量为: 22342()P Q G C t t q =-+g(Kw ) 热平衡误差为: 1221()100%Q Q N Q --∆=⨯制冷系数:21Q Nε=2. 当系统作热泵运行时:换热器1的制冷量为: '''11211()P Q G C t t q =-+g(Kw ) 换热器2的制冷量为: '''22432()P Q G C t t q =-+g(Kw ) 热平衡误差为: ''122'2()100%Q Q N Q -+∆=⨯制热系数:'11Q Nε=上述各式中:G ——水流量,下标1、2分别表示为换热器1和换热器2。
t 1、 t 2和t 3、 t 4——换热器1和换热器2的水进出温度 C P ——水的定压比热,4.1888KJ/k g ·℃1q 、'1q 和2q 、'2q ——换热器1和换热器2的热损失其中:31()10()q a ta tc kw -=-⨯ '31()10()q a ta tc kw -=-⨯式中,ta 是环境温度,te 、tc ——制冷剂在蒸发压力、冷凝压力下对应的饱和温度。
a 、b ——换热器1、2的热损失系数; N ——压缩机轴功率,1000V AN η=g Kw η——电机效率;V ——电压;A ——电流七、实验后的分析讨论题:1. 分析实验的结果,指出影响各系数测定精度的因素。
2. 指出本系统运行参数的调节手段是什么?压缩机性能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制冷压缩机性能演示设备是制冷压缩机的专业课程主要的实验之一。
通过本实验,让同学们加深对影响制冷压缩机性能因素的理解。
该装置能为蒸汽压缩式制冷机循环提供大量实验数据,是给我们分析压缩机式制冷机性能的一套很好装置。
二、实验装置简图:制冷压缩机性能实验装置 三、实验所用仪器、仪表设备:压缩式制冷一套;转子流量计;温度计;压力表;电流表;电压表;弹簧测力计;手持式转速表 四、实验步骤:1.先打开压缩机吸、排气阀门。
接通总电源开关,开启冷凝器及蒸发器供水阀门。
2.启动压缩机开关,压缩机开始运转。
此时,应注意压缩机主轴转向是否与机体标箭头一致,否则,长时间反向运转会使压缩机缺油,就会造成事故!压缩机启动时,如出现不正常响声(如液击),应立即停机,过半分钟后再开启压缩机,这样反复一、二后压缩机即可正常运转。
如果是机械故障,应停机排除后再重新启动,然后打开制冷剂供液截止阀。
3.工况调节:1)蒸发压力和吸气温度的调节(蒸发压力可以从吸气压力表上近似反映出来)。
由于蒸发器的热量是采用电加热供给,为了防止蒸发器冻结,将蒸发温度定在±10℃。
A .蒸发压力的调节:开大或关小节流阀,可使蒸发压力提高或降低,随之吸气温度也将稍有降低或提高。
B .吸气温度的调节:改变电加热器功率,提高或降低进入蒸发器制冷剂温度,增加或减少制冷剂流量,可使吸气温度提高或降低,同时蒸发压力也将相应的升高或降低。
2.冷凝压力的调节(冷凝压力可从排气压力表上近似的反映出来),增加或减少冷凝水的流量可使冷凝压力降低或升高。
3.待工况稳定后即可开始记录实验数据,要求每隔10分钟读取一次数据,并取四次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五、数据整理制冷量 112()P Q C G t t =-g冷凝器放热量 2221()P Q C G T T =-g压缩机轴功率 12N A V COS ϕηη=gg g g 热平衡误差 12()100%Q Q N Q--∆=⨯式中: C P ——水的定压比热,J/k g ℃G 1、G 2——蒸发器冷凝器的水流量 kg/s t 1、t 2——蒸发器的水的进出温度 ℃ T 1、T 2——冷凝水的进出温度 ℃A 、V —— 电动机的工作电流、电压 A 、V cos ϕ——功率因数1η、2η——电机功率、皮带传动效率六、停机步骤关闭电加热器、压缩机开关电源,待5分钟后关闭冷凝器的供水阀门,最后切断电源。
注:如长期不使用,应关闭后压缩机吸、排气阀门,以防制冷渗漏。
七、分析讨论题:将实验出来的数据结果加以分析,并指出影响各参数测定精度的因素。
“定容积法”——测量压缩机排气量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压缩机的排气量,是在吸气状态下的单位时间内每分钟所排出的气体容积和重量,它是压缩机的主要性能参数之一。
它表征机器的工作能力:测量压缩机的排气量,可以直接判断设备的负荷以及机器工作的完善程度。
它是压缩机一项重要经济指标。
本实验主要利用定容积法,测定压缩机的排气量。
通过本实验:主要是想同学们更加深对压缩机排气量这个基本概念的理解,并掌握实验装置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方法,初步了解如何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对误差的估算。
743,压 560转/分。
四、实验基本原理在定容积法中,主要以小型空气压缩机的储气罐作为定容器,使之与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通,并切断所有耗风设备,并在定容积容器上安装压力表和温度计,以此测量容器内的压力和温度。
由于活塞式压缩机的排气管气流呈脉动的影响,在压缩机排气口后安装意义个容器,以作为缓冲器,测量时,待机器运转稳定后,记录下压缩机开始向定容积容器充气时间(秒)和充气呈工作压力所需的时间(秒),在记录时间的同时,记录容器内气体的压力和温度。
假定容器的容积为B V (米3),测定容器内气体的原始质量为:111BPV m RT =(公斤) 充气后容器内的质量为:222BPV m RT =(公斤) 压缩机向容器内充进的气体质量为:根据压缩机排气量的定义:排气量可按下式计算:21112160()B V P P Q R T T τρ=- 或 12112160()B V T P PQ R T T τ=-Q ——压缩机的排气量(m 3/min ); τ——压缩机向容器内充气至工作压力2P 所需时间(s );V B ——容器容积(m 3);R ——气体常数(J/(mol·K ));1ρ——压缩机吸气状态下的气体密度(kg/m 3);P 1、T 1——压缩机吸气状态的压力和温度; P 1、P 2——容器充气前和充气后绝对压力; T 1、T 2——容器充气前和充气后的温度; R C ——空气气体常数,287.13;计算在额定转速下的空气压缩机排气量Q 。
[]s n Q Q n=[n]——额定转速(rmp ) n ——实际转速(rmp )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1.关闭阀3,使空气压缩机先排气至储气罐5内,直到压力计6的读数达到工作压力时为止。
2.打开阀门4,使储气罐8与大气相通,并以阀3调节储气罐5的空气输出量,使压力计6的读数保持不变且等于工作压力。
3.当储气罐8内的空气达到稳定状态以后,可用温度计7测量储气罐8内的平均温度,并由压力计9测得其压力,得出的温度与压力即T 8和P 8。
4.关闭阀4,一面开始计算时间,一面开始向储气罐8送气,还时仍应利用阀3调节,使压力计6的读数不变。
5.当储气罐5和8的压力相等时,立即关闭阀3,并计算送气时间和用温度计7测量其温度,即得出P T 。
利用以上推出的排气量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压缩机的排气量。
七、实验结果分析和思考题1.试分析引起容积法测定排气量测量误差的各因素,并提出相应避免或减少误差的措施。
2.设压力P 1、P 2的测量误差为dP 1、dP 2, 温度为T 1、T 2,测量误差为dT 1、dT 2,定容积容器的测量误差为Dv B 试导出排气量测量的相对误差的计算式。
3.为了减少误差,如果储气罐与连接管无气体泄漏时,宜在关闭3和4后使储气罐8内的空气冷却至送气前的温度T ,使储气罐8内的空气压力降至P ,压缩机的排气量可按下式计算。
31260()C P P V Q R P τ-=, 说明其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