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视觉原理
视觉颜色识别代码原理
视觉颜色识别代码原理视觉颜色识别代码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程序来识别、分析和理解图像中不同颜色的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的方法,对图像中的像素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对不同颜色的识别和分类。
在视觉颜色识别代码中,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颜色的表示方法。
在计算机中,颜色通常以RGB(红、绿、蓝)或者HSV(色调、饱和度、亮度)等方式进行表示。
RGB颜色模式是最常用的颜色表示方法之一,其中红、绿、蓝三种颜色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各种颜色。
而HSV颜色模式则更加接近人类对颜色的感知,通过色调、饱和度和亮度三个参数来描述颜色。
当计算机程序接收到图像数据后,首先需要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边缘检测等操作,以提高颜色识别的准确性。
接着,程序会将图像中的每个像素转换为对应的颜色表示方法,如RGB或HSV。
然后,程序将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和算法,对不同颜色进行分类和识别。
在颜色识别的过程中,计算机程序会通过比较像素的颜色值和预设的阈值来判断该像素属于哪种颜色。
通过这种方式,程序可以将图像中的不同颜色分割出来,并进行标记和分类。
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对图像中不同颜色的识别和提取。
除了基本的颜色识别外,视觉颜色识别代码还可以结合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对更复杂的图像和颜色模式的识别。
通过训练模型和优化算法,计算机程序可以不断提升对颜色的识别能力,从而在各种场景下更加准确地识别和分析图像中的颜色信息。
总的来说,视觉颜色识别代码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的方法,通过对图像中像素的颜色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不同颜色的识别和分类。
这种技术在图像识别、物体检测、自动驾驶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图像中的颜色信息,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颜色视觉原理
为什么用夜里眺望星星时会感到 更明亮?
杆体细胞在暗视觉条件下起作用
明视觉与暗视觉对光的感受性不在光谱的 同一位置:
明视觉对光谱的黄绿色部位(555nm)最 敏感。 暗视觉对光谱的蓝绿色部位(507nm)最 敏感 。
三、人眼对光的适应性
天然光源和人工光源的明亮程度都在很宽的范围内变化。 人眼在照度为105 lx(勒克斯)的直射日光下,以及在照度为 0.0003 lx的没有月光的夜晚都能看到物体。为了适应如此宽 广的照度范围,人眼可用改变相当于照相机光圈的瞳孔大小 来调节光量。瞳孔直径的变化范围为2-7 mm,由瞳孔实现 的光量调节能力达到12倍。 仅靠瞳孔直径的调节是不够的。如前所述,锥体细胞和杆 体细胞分别在明视觉和暗视觉条件下起作用,并具有不同的 灵敏度和分辨能力,因此人眼通过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的分 工协作,使视网膜的灵敏度大幅度地改变。人从暗处到亮处 时,视觉由暗视觉经介视觉转为明视觉,这种视觉状态转换 约需1 min,然后人眼就会习惯明亮的条件。相反,从明处 进入暗处时,视觉由明视觉经介视觉向暗视觉转移,这种变 化要达到完全适应约需30 min时间,可见人眼要达到暗适应 状态是比较费时的。
中间视觉或介视觉(mesopic vision):
• 亮度介于明视觉与暗视觉所对应的亮度水平之间 • 视网膜中的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将同时起作用
人眼是由高灵敏度的黑白胶片和中等灵敏度的 彩色胶片组成
视网膜上的视细胞分布如图所示。其中锥体细胞集中在 视轴近旁(中央凹)。中央凹是直径约为1.5 mm的极小区域, 这里锥体细胞的分布非常密集,约有10-15万个,分辨能力 最高;与此相反,杆体细胞在视轴近旁数量极少,而广泛分 布在此区以外的部分。
光谱分布
《颜色》PPT课件(2024)
色彩校正
通过调整图像的色相、饱和度和明度等参数,优化色彩表 现,提高图像质量。
白平衡调整
根据拍摄环境的光线条件调整白平衡,确保色彩准确性。
后期处理
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照片或视频进行后期处理,进一步优 化色彩和细节表现。
2024/1/28
21
未来科技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
2024/1/28
显示技术发展趋势
01
学生对颜色属性的理解程度
通过自我评价,了解学生对颜色属性的掌握情况,以便后续教学的调整
。
02
学生对颜色心理效应的感受
分享学生对不同颜色所引发心理感受的体会,增进对颜色心理效应的理
解。
03
学生对颜色运用原则的掌握
评估学生在实践中运用颜色原则的能力,为后续设计课程打下基础。
2024/1/28
25
下一讲预告及预备工作
《颜色》PPT课件
2024/1/28
1
目 录
2024/1/28
• 颜色基本概念与分类 • 颜色的心理效应与文化内涵 • 颜色的搭配原则与技巧 • 颜色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 颜色在科技产业中创新应用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2
01
颜色基本概念与分类
2024/1/28
3
颜色定义及视觉原理
颜色是光作用于人眼后所引起的一种 视觉经验,是人对光的一种主观感受 。
下一讲内容概述
简要介绍即将讲解的内容,如“颜色的高级运用”或“颜色与文化的关联”等。
预备知识与技能
提示学生需要提前了解或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跟上课堂节奏。
2024/1/28
学习资料与资源推荐
提供一些与下一讲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和资源,供学生提前预习和参考。
颜色视觉形成
色彩视觉通路
大脑中存在多个色彩视觉通路,这 些通路将来自视网膜的信号传递到 大脑的不同区域进行处理。
色彩记忆和联想
大脑不仅处理当前的视觉信息,还 会将颜色与其他感觉、记忆和情感 联系起来,形成丰富的色彩感知。
03 颜色的视觉现象
CHAPTER
颜色适应
颜色适应是指当眼睛长时间注视某一种颜色时,对这种颜色 的感受性会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当眼睛长时间注视红色 后,再注视白色时,会感觉白色变成了青色。
颜色混合
颜色混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颜色的现象。
颜色混合可以分为加色混合和减色混合两种类型。加色混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色光叠加在一起形成新 的色光的过程,例如,红光和绿光混合可以产生黄光。减色混合是指通过减去某些色光来获得新的色 光的过程,例如,黄色滤光片可以过滤掉蓝光和紫光,只剩下黄光。
工业设计
1 2 3
产品设计
在产品设计中,颜色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 要因素之一,设计师需根据目标受众和产品定位 选择合适的颜色。
环境设计
在室内和室外环境设计中,颜色能够营造出舒适、 愉悦或庄重、严谨的氛围,影响人们的心情和工 作效率。
交通工具设计
在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设计中,颜色不仅关乎 美观,还涉及到安全因素,如提高车辆在夜间或 恶劣天气下的基本特征,如红、绿、蓝等。
指颜色的鲜艳程度,即颜色的纯度。
明度
指颜色的亮度,即颜色的深浅程度。
颜色的感知
颜色的混合
通过不同比例的混合红、绿、蓝 光,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颜色。
颜色的对比
当两种颜色同时出现在视野中时 ,它们会相互影响,使得每种颜 色看起来与单独呈现时有所不同 。
眼睛看到颜色的原理
眼睛看到颜色的原理
视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眼睛的颜色感知原理涉及到光的传播和眼睛的感光细胞。
下面将介绍眼睛看到颜色的基本原理。
光是一种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当光线
经过物体时,会与物体表面的原子或分子相互作用,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一部分光被物体反射或散射出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物体的颜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光的反射或散射。
物体的表面会对不同波长的光产生不同的反射和散射行为,而我们眼睛所感知到的颜色就是这些反射或散射的光线经过眼睛后到达视网膜上的结果。
人眼中有感光细胞,分为两类:锥细胞和杆细胞。
杆细胞对光线的亮度和暗度非常敏感,而锥细胞则对光线的颜色非常敏感。
人类有三种类型的锥细胞,分别对应红、绿、蓝三种光的感知。
当光线进入眼睛后,会通过角膜、晶状体等透明的组织聚焦在视网膜上,然后照射到感光细胞上。
当红光(波长较长)、绿光(波长中等)、蓝光(波长较短)分别照射到对应的锥细胞上时,这些细胞会发出电信号,经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大脑会对这些电信号进行解读,并产生相应的色彩感知。
综上所述,眼睛看到颜色的原理是光线经过物体的反射或散射
后进入眼睛,经过眼睛中的感光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进行感知,最后在大脑中产生对应的色彩感知。
通过这种方式,人类能够感知丰富的颜色,从而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色彩三原色原理及色彩视觉知识
色彩三原色原理及色彩视觉知识色彩三原色原理及色彩视觉知识当人们看到色彩时,除了会受到其物理方面的影响之外,心理上也会产生对应的感受,这种感受很难用言语形容,一般称为色彩印象。
一、光的三原色人眼所见的各种色彩是因为光线有不同的波长所产生。
经过实验发现,人的眼球对红光,绿光与蓝光三种波长的光线感受特别强烈,只要适当调整这三种光线的强度.几乎就可以让人感受到自然界中所有的颜色。
三种波长的光线所对应的三种颜色,即红(red)、绿(green)、蓝(blue)被称为光的三原色(RGB)。
所有的彩色荧幕都具备产生上述三种基本光线的发光装置,因此计算机就依据R、G、B三个数值的大小来表示每种颜色。
RGB这三种颜色的组合,几乎形成所有的`颜色,每一种原色使用8位(bit)数据记录,就是28=256,而这也正是人们常听到的24位全彩:因为光线越加越亮,所以两两混合后可以得到更亮的中间色:黄(yellow)、青(cyan)、洋红(magenta),而将光的三原色等量相加,可以得到白色,如图所示。
当某一颜色完全不含另一颜色时,二者成为补色。
例如,黄色一定是由红、绿二色合成,完全不含蓝色,所以黄色被称为蓝色的补色;从图中可以看到,两个补色之间隔着白色相对,若将其相加也会得到白色。
二、印刷的三原色颜料的特征刚好和光线相反,颜料是吸收光线,而非增强光线,因此印刷的三原色(CMY)必须是可以吸收红、绿、蓝的颜色,也就是它们的补色:青(cyan)、洋红(magenta)与黄(yellow),以浓度O~100来表示。
因为黄色颜料会吸收蓝色光,青色颜料会吸收红色光,最后剩下的绿色光可以透过反射而得,从理论上说,将印刷三原色混合之后,应该可以吸收所有的红、绿、蓝光而得到黑色,如图所示,但实际上找不到光线吸收、反射特征都完美的颜料,导致结果呈现暗灰色或深褐色。
此外,这三种颜料也无法混合产生许多暗色系的色彩。
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印刷时会额外加入黑色(lack)颜料,以解决无法产生纯黑色的问题,也就有了CMYK色彩模式,K表示黑色。
色彩的产生原理
色彩的产生原理颜色是由物体反射或发射出来的光的视觉效果,其产生的原理涉及到光、物质和人眼的相互作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色彩的产生原理。
1. 光的本质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既有波动性质,也有粒子性质。
光在空气或真空中的速度为光速,约为299792458米/秒。
在定量地研究光时,通常需要了解光的波长、频率、能量等特性。
光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大。
我们人眼能够感受的光波长范围为380-780纳米。
2. 物质的作用物质是光的反射、吸收、散射和透射的介质。
物质分为透明介质、半透明介质和不透明介质。
在其中,透明介质包括空气、水、玻璃等,它们能够使光通过,不改变光的速度和方向;半透明介质如磨砂玻璃、薄膜等,能够让部分光通过,而散射其余的光,使其不规则反射;不透明介质如金属、木材等,完全吸收光,不让其通过。
在这些介质中,我们能够看到的颜色,是由光的吸收和反射共同作用的结果。
3. 人眼的感受机制人眼的感受机制是指色感受细胞对光的不同波长的反应,从而产生对应的颜色感受。
人眼内部存在着视网膜,视网膜内部则有包括锥细胞和杆细胞的感光细胞。
当光进入眼球后,其中包含的不同波长的光就会刺激视网膜中的锥细胞,使其发生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产生神经信号,最终传递给视觉皮层的神经细胞,形成颜色感受。
4. 颜色的产生光通过物体后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就形成了颜色。
具体来说,当光进入物体时,其中的波长成分将会被物体上的分子吸收。
受到吸收影响后的反射光,会在物体上产生对比,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而当光透过物体时,也会受到这些物体的吸收和散射,产生特定的色彩。
总之,颜色的产生有赖于光、物质和人眼的相互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这种相互作用的原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色彩的产生机制,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人类眼睛视觉辨色原理解析
人类眼睛视觉辨色原理解析人类眼睛是我们感知世界的窗口,它具有独特的能力来识别和区分各种颜色。
这个过程涉及到视觉系统的复杂工作原理,包括眼睛的结构、光的传播和神经系统的处理。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类眼睛的视觉辨色原理,以及在物体背后的科学原理。
人类眼睛的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水晶体、视网膜和视神经。
光线首先通过角膜进入眼睛,然后通过瞳孔进入眼球。
瞳孔的大小可以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来控制,以调节光线的进入量。
一旦光线通过瞳孔,它将进入水晶体。
水晶体能够调节焦距,使眼睛能够在不同距离的物体上进行聚焦。
光线聚焦后,它将打在视网膜上,视网膜是一层光敏感的神经组织。
视网膜包含了两种类型的感光细胞: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
锥状细胞主要负责辨别颜色和详细的视觉信息,而杆状细胞则负责感知亮度和黑暗。
锥状细胞包括三种类型:红锥细胞、绿锥细胞和蓝锥细胞。
这些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敏感性,从而使我们能够辨别出不同的颜色。
当光线打到视网膜上时,它将激活相应的锥状细胞,并将信号传递到视神经中。
视神经是连接眼球和大脑的神经,负责将视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
一旦视觉信号到达视觉皮层,大脑就会对它进行解读和理解。
这个过程涉及到大脑的各个区域,包括颜色加工的V4区域和形状加工的V1区域。
在视觉辨色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对光线的波长进行解读,并将其转化为我们所看到的颜色。
这是通过比较各种锥状细胞的活动来实现的。
当光线的波长在红色光谱范围内时,红锥细胞将被激活,而其他类型的锥状细胞则不会被激活。
同样,当光线的波长在绿色或蓝色光谱范围内时,相应的锥状细胞会被激活。
此外,人类眼睛还能够通过对颜色的亮度和饱和度进行分析来进一步区分不同的颜色。
亮度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而饱和度则表示颜色的纯度。
通过将锥状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反应相互比较,大脑能够确定颜色的亮度和饱和度。
总结起来,人类眼睛的视觉辨色原理涉及到眼睛的结构、光的传播和神经系统的处理。
通过视觉系统中的感光细胞和视神经的协同作用,我们能够感知和区分各种颜色。
色彩原理与应用-第二章-颜色视觉
照度(lx) 2000
1000 400 100
黄
绿
青
蓝
20 675 650 625 600 575 550 525 500 475 450 波长(nm)
各种波长的恒定颜色线
2、辨认阈限 辨认阈限:人的视觉在辨认波长的微小变化方面的能 力称为辨认阈限。 ◇在可见光谱中,从红色端到紫色端,人眼的辨别能 力是不一样的。 ◇人眼对光波变化最敏感的部位在490nm的青绿色光及 590nm的橙黄色光附近,波长有1~2nm的改变,人的视觉 器官便会有不同的颜色感受。对于540nm的绿色光谱段需要 有2~3nm的波长变化人眼才可以对颜色有所区别。最不敏 感的部位在可见光谱的两端,人眼对波长变化的反应能力 近乎迟钝。
1、同时颜色对比
同时颜色对比,是指两种颜色同时呈像在视网膜上 时所产生的对比现象。
如将一浅灰色的纸片放在黑色的背景上,你会觉得灰 纸显得亮一些,同样将这张浅灰色的纸片放在白色的 背景上,你的感觉却是灰纸显得比较暗,你甚至会以 为它们不是同一片灰纸。 将几片同样大小同样颜色的灰纸放在不同的背景上, 在绿背景上灰色会带有红色的感觉,而在蓝背景上则 会有黄色的感觉。 如果是两种反差相当大的彩色放在一起,则两种颜色 的对比会特别强烈,好象各自的颜色都比以前变深了 。
七、边界对比
观察印刷控制条中的灰梯尺,会感觉每一条边界线 的右侧比左侧显得亮些,使人感觉到每个梯级内的明度 是变化的。但实际上每个梯级内的亮度是一致的。这种 在明暗图形轮廓边界部分发生的主观对比加强的现象称
为边界对比。
八、颜色错觉
错觉是我们对外界刺激的一种不正确的反映。色彩 能造成心理上各种不同的错觉感。如大小错觉、远近错 觉和重量错觉等。黑色物体比同面积白色物体感觉面积 要小些。红色、橙色、黄色比同面积灰色物体显得大一 些,而绿色、青色、紫色比同面积灰色物体显得小一些 。红、橙、黄有扩散性,给人膨胀感、前进感。绿、蓝 、紫有收敛性,给人收缩感、后退感。
颜色识别原理
颜色识别原理
颜色识别是通过对物体表面反射的光进行分析来判断其颜色的过程。
光是一种波动的电磁辐射,它在与物体表面接触时会被吸收、反射或透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物体的颜色是由其表面对白光的反射波长分布决定的。
白光是由各种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形成的,波长较长的光对应红色,波长较短的光对应蓝色。
当白光照射到物体上时,其中的某些波长被物体吸收,而其他波长则被反射出来。
通过光谱分析仪或光敏元件,我们可以分离出物体反射的光,并测量不同波长的光强度。
根据光的波长与颜色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将测得的光谱信息转化为具体的颜色。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颜色识别通常是通过提取图像中像素的RGB(红绿蓝)值来进行的。
每个像素点的RGB值表示了红、绿、蓝三个分量的亮度,通过对这些值的组合可以得到各种颜色。
计算机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的颜色范围来判断像素点的颜色,从而实现颜色识别的任务。
总结起来,颜色识别的原理是通过对光的波长分布或图像像素的RGB值进行分析,判断物体的颜色。
这种方法在很多领域
都有广泛的应用,如机器人视觉、图像处理、自动驾驶等。
人类视觉系统对颜色的感知与处理
人类视觉系统对颜色的感知与处理人类作为视觉动物,视觉系统对颜色的感知和处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颜色不仅仅是生活中美丽的事物,还是与情绪、信息传达等密切相关的重要元素。
人类视觉系统对颜色的感知是通过眼睛中的感光细胞——色素上皮细胞和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来实现的。
在颜色感知的过程中,还需要经过视神经、大脑皮质等部位的复杂协同作用。
本文将讨论人类视觉系统对颜色的感知与处理的科学原理和机制。
一、感光细胞对颜色的感知人眼位于头部中央,是感知光线的重要器官。
眼睛中的感光细胞分为两类:色素上皮细胞和视锥细胞。
色素上皮细胞位于视网膜之后,主要起到供给养分、吸收杂散光和保护视网膜等作用。
而视锥细胞则是负责颜色感知的主要细胞。
视锥细胞通常分为三种类型:红、绿和蓝视锥细胞,它们分别对应于三个不同的频段,即红(长波长)、绿(中波长)和蓝(短波长)光。
这三种视锥细胞能够接收光线的不同频段,从而使我们能够感知到各种颜色。
通过红、绿和蓝视锥细胞的相互作用,我们能够区分出几百种不同的颜色。
二、光谱和色彩感知光谱是由具有不同波长的光线组成的。
光谱的不同波长对应着不同的颜色。
例如,红光的波长较长,而蓝光的波长较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感知到的颜色大部分都是由光谱中的不同波长的光线所组成的。
人类对颜色的感知与大脑中的神经元的工作有关。
当光线照射到视锥细胞上时,它们会产生电信号,并通过神经元传递给大脑的皮层区域。
不同颜色的光线在视锥细胞中激活不同类型的视锥细胞,并以不同的方式激发神经元。
大脑通过分析这些电信号的模式和频率来区分和识别不同的颜色。
三、颜色对情绪和认知的影响颜色不仅仅是生活中的装饰元素,还可以对人的情绪和认知产生影响。
不同的颜色在潜意识中会引发不同的情绪和感受。
例如,红色被认为是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颜色,可以提升人的情绪;蓝色则给人一种宁静和放松的感觉;绿色则常常与自然和平和联系在一起。
此外,颜色还能够对人的记忆和认知能力产生影响。
colour颜色的讲解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颜色基本概念与分类 • 常见颜色及其心理效应 • 颜色搭配原则与技巧 • 颜色在设计中的运用 • 颜色与情感、文化关联 • 总结与展望
01 颜色基本概念与分类
颜色定义及视觉原理
颜色定义
颜色是光的一种属性,是眼睛、大 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对光的一种视 觉效应。
06 总结与展望
颜色重要性回顾
情感表达
颜色能够传达不同的情感,如红色代表激情,蓝色代表平静。
视觉吸引力
鲜艳的颜色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视觉效果。
文化象征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颜色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在中国文化中, 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
未来颜色研究趋势探讨
跨学科研究
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 等学科,深入研究颜色 对人类认知和情感的影
明度对比
通过不同明度的色彩搭配, 形成明暗对比,如黑色与 白色、深灰与浅灰等。
饱和度对比
采用高饱和度与低饱和度 的色彩进行搭配,突出主 题或营造氛围,如鲜艳的 红色与柔和的粉色。
类似搭配:和谐统一感
邻近色搭配
选择色相环中相邻的颜色进行搭配, 如红与橙、蓝与紫等,营造出和谐统 一的视觉效果。
同色系搭配
劳。
在心理学上,绿色能够使人感到 平静和放松,有助于减轻压力和 焦虑情绪。
在文化上,绿Βιβλιοθήκη 在许多国家和文 化中都象征着生命和希望,如绿 色是伊斯兰教的颜色之一。
03 颜色搭配原则与技巧
对比搭配:强烈视觉冲击
01
02
03
色相对比
利用色相环中互补色或对 比色进行搭配,如红与绿、 蓝与橙等,产生强烈的视 觉冲击力。
创造情绪
人眼的视觉色彩的原理
人眼的视觉色彩的原理
人眼的视觉色彩是基于光的三原色混合原理实现的。
人眼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光感受器:红色感受器、绿色感受器和蓝色感受器。
这些感受器对于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敏感度。
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时,光线会从物体上反射或透射到我们的眼睛中。
这些光线由不同波长的光组成,也就是光谱中的不同颜色。
当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时,它们会刺激感光细胞中的色素分子,导致电信号产生并传递到大脑中的视觉皮层。
大脑解码这些信号,并将它们解释为我们所看到的颜色。
混合三种原色的光可以产生出其他的颜色。
当红色光、绿色光和蓝色光以相等的强度混合时,它们会形成白色光。
如果减少其中一种光的强度,它们会混合成形成其他颜色的光。
例如,减少红色光的强度会导致混合产生青色光,而减少绿色光的强度会产生洋红色光,减少蓝色光的强度会产生黄色光。
这就是为什么在计算机和电视显示器的显示中,使用了红绿蓝三原色来产生不同的颜色。
通过控制不同原色光的强度,可以混合出所需的颜色。
此外,由于人眼对不同原色光的敏感度不同,可以通过适当调整三种光的强度来达到更准确的颜色再现。
总的来说,人眼的视觉色彩是通过感光细胞对不同波长光的敏感度和不同强度原色光的混合来感知的。
这种混合原理使我们能够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
眼睛能看到色彩的原理
眼睛能看到色彩的原理眼睛能够看到色彩的原理涉及到光的传播和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
下面将从光的性质、眼睛结构和视觉系统的工作过程三个方面来详细解释眼睛能看到色彩的原理。
首先是光的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其波长决定了人眼能够感知到的光的颜色。
不同波长的光在人眼中激发不同的感觉,最终通过眼睛和大脑协同工作,我们才能辨别出不同的颜色。
波长较长的光呈现红色,波长较短的光呈现蓝紫色,而波长中等的光呈现绿色。
其次是眼睛的结构。
人眼主要由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和视神经组成。
当光线通过角膜和瞳孔进入眼睛时,瞳孔会根据光的强弱和颜色的不同而调整大小。
瞳孔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以保持适宜的光线强度。
进入眼睛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会聚于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置的图像。
视网膜是眼睛内的感光器官,其中包含着视觉细胞,即色素细胞和视锥细胞。
其中色素细胞负责感知黑白灰度,而视锥细胞则负责感知色彩。
最后是视觉系统的工作过程。
当光线照射到视网膜上时,光能激活色素细胞和视锥细胞。
色素细胞中的特定色素可以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然后将这个信息传递给视锥细胞。
视锥细胞根据吸收光的波长刺激产生电信号,将这些信号传递给视觉神经,再通过视神经传送至大脑的视觉中枢。
大脑的视觉中枢在接收到这些信号后,进行解读和处理,最终形成我们所看到的色彩。
在视觉系统中,视锥细胞是感知色彩的重要细胞。
人眼中有三种类型的视锥细胞,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的色觉:红色、绿色和蓝紫色。
这种细胞的存在使得人类能够感知到光谱范围内的绝大部分颜色。
在一般的光线条件下,红色、绿色和蓝紫色三种细胞会同时受到光线的激活,它们的相对激活程度决定了我们对某种颜色的感知结果。
例如,当红色的视锥细胞受到强烈的光线刺激时,我们就会感知到鲜艳的红色。
除了视锥细胞,色素细胞也对色彩的感知起着重要的作用。
色素细胞负责感知黑白灰度,但它们的激活并不会使我们感知到彩色的世界。
这是因为色素细胞的活动主要与光线的亮度有关,而与光线的颜色无关。
颜色显示的原理
颜色显示的原理
颜色显示的原理是通过光的物理特性和人眼的视觉感受来实现的。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而不同的波长对应于不同的颜色。
我们常见的颜色包括红、橙、黄、绿、青、蓝和紫等。
这些颜色在光谱中分布不同,红光的波长最长,紫光的波长最短。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物体会吸收部分光线并反射或透过其他光线。
只有被物体反射或透过的光线才能进入我们的眼睛,从而让我们感知到物体的颜色。
人眼中有特殊的感光细胞,称为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对颜色敏感,可以感知不同波长的光线,而视杆细胞对亮度敏感,可以感知黑暗和光亮的变化。
当光线进入眼睛后,它会通过角膜、瞳孔和晶状体等结构层层折射和聚焦,最终照射在视网膜上。
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会将光线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的视觉中枢。
在大脑中,这些电信号会被进一步处理和解码,最终形成我们看到的具体颜色和图像。
基于这个原理,我们能够感知到各种各样的颜色。
通过调整光源的波长和强度,以及物体表面的吸收和反射特性,我们可以实现对颜色的控制和显示。
这是光学显示技术如彩色电视、计算机屏幕和手机显示屏等的基本原理。
颜色视觉形成
视网膜上的锥体细胞是一个三色系统,视觉信息向大脑皮层视觉中枢的传导通路中变成了四色机制
STEP3
STEP2
STEP1
适应性(适应现象)
定义:光对人眼的持续作用使视觉感受发生变化的现象
明度适应:当照明条件改变,眼睛可以通过一定的生理过程对光的强弱变化进行适应,提高视觉能力,称为明度适应。分暗适应和明适应。
非发光体的颜色形成(物体色) 非发光体只有在光的作用下才能呈现出颜色; 物体呈现颜色的两种情况: 光在物体表面产生干涉现象而产生的颜色;颜色不稳定。 人眼看到的是反射或透射出来的色光;一般常见的不反光的具有固定颜色的物体。 注意:所看到的颜色,并非物体自身的颜色。 光是人感受倒物体颜色的唯一物质,物体的颜色现象是物体的化学结构所固有的光学特性。
对立学说能很好地解释各种颜色感觉和颜色混合现象
每一种颜色都会影响白—黑视素的活动
补色问题
心理纯色:心理纯红(光谱色)、心理纯黄(光谱色)、 心理纯绿(光谱色)、 心理纯蓝(光谱色)
缺点:对于R、G、B三原色能够产生所有光谱色彩的现象无法得到满意的解释
3
2
4
1
阶段学说
颜色视觉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信息接受、信息加工、颜色感觉
第三章 颜色视觉形成
第一节 颜色视觉形成 机理 一、颜色感觉形成的四大要素 1.四大要素:光源、颜色物体、眼睛、大脑 注意: ①四要素中,如果一个不存在,就不能产生颜色视觉; ②四要素中,如果有一个产生了变化,颜色视觉就会产 生变化; 2. 发光体的颜色形成 ①不同波长的单色光; ②辐射能量不同; ③共同辐射构成发光体。
二、眼睛
二、眼睛 视网膜——人眼感光纪录系统 三层细胞组成: 最外层: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中间层:双极细胞层 最内层:神经节细胞 联系: ①一个视锥细胞对一个双极细胞——专用通路 ②很多视杆细胞对一个双极细胞——敏感度很高 ③神经节细胞是视觉的高级中枢
视觉颜色识别代码原理
视觉颜色识别代码原理一、引言视觉颜色识别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其主要目的是使用计算机对图像中的颜色进行自动识别和分类。
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深度学习模型被应用于颜色识别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视觉颜色识别代码背后的原理和方法。
二、基本原理视觉颜色识别代码主要基于图像分析和模式识别技术。
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如下:1.获取图像:首先,需要从相机或图像传感器中获取待识别的彩色图像。
2.预处理图像:对获取的彩色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图像去噪、图像增强等操作,以提高后续识别的准确性。
3.颜色特征提取:从预处理后的图像中提取颜色特征。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直方图、颜色空间转换等。
4.训练模型:使用标注好的训练数据集,训练一个分类器模型。
常用的分类器包括支持向量机(SVM)、卷积神经网络(CNN)等。
5.颜色分类:使用训练好的模型对待识别的图像进行分类,将其归类为已知的颜色类别。
6.结果输出:根据分类结果,在图像上标注颜色类别或者输出识别结果。
三、代码实现以下是一个简化的视觉颜色识别代码实现过程,具体细节可能因实际需求而有所不同。
1. 导入相关库首先,需要导入相关的机器学习库,例如numpy、matplotlib等。
2. 数据预处理对于输入的彩色图像,可以使用OpenCV等库进行图像预处理,包括去噪、裁剪、大小调整等操作。
3. 特征提取根据实际需求,可以选择合适的特征提取方法。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使用颜色直方图,即统计图像中各个颜色通道的像素分布情况。
4. 训练模型使用标注好的训练数据,可以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或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训练。
例如,可以使用支持向量机(SVM)进行训练和分类。
5. 颜色分类对于待识别的图像,可以使用训练好的模型进行颜色分类。
根据模型的预测结果,可以将图像分类到不同的颜色类别。
6. 结果展示根据分类结果,可以将颜色类别标注在原始图像上或者输出识别结果。
可以使用matplotlib等库进行图像的显示和标注。
颜色识别原理
颜色识别原理颜色识别是一种通过对物体颜色进行分析,来判断物体属性或进行物体分类的技术。
它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机器人视觉、自动驾驶、图像处理等。
颜色识别的原理是基于物体对光的反射和吸收的特性。
光是由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组成的,而我们所看到的颜色就是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光的选择性反射。
当光照射到一个物体上时,物体会吸收部分光线,而反射其他光线。
被物体吸收的光线的波长和能量与物体的性质和结构有关。
人眼是通过感光细胞来感知光线的,其中视锥细胞主要负责感知颜色。
视锥细胞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对应红、绿、蓝三种主要的光谱颜色。
当光线进入眼睛后,不同波长的光会激活对应类型的视锥细胞,然后通过视觉系统的处理,我们才能感知到不同的颜色。
在计算机视觉中,颜色识别的过程是通过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来实现的。
首先,将彩色图像转换为数字图像,即将每个像素的RGB 值(红、绿、蓝三个通道的值)转换为数字。
然后,根据颜色空间模型(比如RGB、HSV等),对图像进行颜色分割和提取。
颜色分割就是将图像中的像素根据颜色进行划分,提取出感兴趣的颜色区域。
最后,对提取出的颜色区域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实现对颜色的识别和分类。
在颜色识别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颜色受到光照条件的影响较大,不同光照条件下物体的颜色可能有所偏差。
其次,颜色在不同环境下的呈现也会有差异,比如物体表面的反射和折射等。
此外,颜色的感知也与个体的视觉系统有关,不同人对颜色的感知可能存在差异。
为了提高颜色识别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改进的方法和技术。
比如,可以利用多光谱图像来增强颜色信息的提取,或者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来训练模型,实现对颜色的自动识别。
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传感器,比如深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来获取更多的物体特征信息,提高颜色识别的精度和鲁棒性。
颜色识别是一种通过对物体颜色进行分析和处理,来实现物体属性判断和分类的技术。
它基于物体对光的选择性反射特性,通过感光细胞和计算机视觉的处理,实现对颜色的识别和提取。
眼睛看到颜色的原理
眼睛看到颜色的原理眼睛是人体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之一,而颜色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眼睛是如何看到颜色的呢?这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物理原理。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眼睛看到颜色的原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眼睛的结构。
人的眼睛由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部分组成。
当光线进入眼睛时,它会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的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实物影像。
这个过程类似于相机中的镜头和感光片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颜色是如何产生的。
光是一种电磁波,而颜色是由不同波长的光所形成的。
在可见光谱中,不同波长的光对应着不同的颜色,比如红色对应较长的波长,而蓝色对应较短的波长。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物体会吸收部分光线并反射出剩余的光线,这些反射出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颜色。
然而,眼睛看到颜色的原理并不仅仅是光线的反射和折射。
在人的视网膜上,有大约6000万个视杆细胞和600万个视锥细胞,它们是我们感知光线和颜色的关键。
视杆细胞负责感知光线的强弱和黑白,而视锥细胞则负责感知颜色。
视锥细胞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对应着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
当不同波长的光线进入眼睛时,不同类型的视锥细胞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激活,最终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各种颜色。
除了视锥细胞,视觉皮层在颜色感知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旦视锥细胞接收到光线的信号,它们会将这些信号传输到大脑的视觉皮层进行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会对信号进行解码和分析,最终让我们产生对颜色的感知和认知。
总的来说,眼睛看到颜色的原理涉及到光线的反射和折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感知、以及大脑的信号处理和解码。
这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物理过程共同作用,才使我们能够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对眼睛看到颜色的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颜色视觉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颜色视觉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颜色视觉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奇妙魔法》在我们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颜色视觉原理就像一位隐藏的魔术师,不动声色地施展魔法,而我们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被它的把戏所影响,下面就跟我一起来扒一扒那些超有趣的例子吧。
先说说咱们穿衣服这件小事。
女孩子们最懂了,一身黑色显瘦那可是有科学依据的。
根据颜色视觉原理,黑色属于深色,它吸收较多光线,在我们眼里就不会像白色等浅色那样产生强烈的膨胀感。
反过来,要是想让自己看起来温柔显瘦又不失俏皮,选择莫兰迪色系准没错。
这些不饱和色调像是加了一层滤镜,不刺眼、亲和力满分,而且给视觉的冲击刚刚好,在人群中低调又出众,这都是颜色视觉原理在发挥着挑选“美貌”衣服的神奇魔力。
再看看交通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行,可这背后都是大有讲究。
红色在可见光中波长较长,不易被散射,即使在雾天或者很远的距离也能被清晰地看到。
所以“强势”地当选为停止信号,绝对是因为它醒目且不容错过。
而绿色则相反,它比较清新柔和,给人一种“可以通过”的信号,像个温柔的招手说“来吧,这是安全的”。
还有家里的装修,如果房间小,懂行的人就会推荐多使用明亮的浅色。
白色的墙顶和浅黄的墙漆,组合在一起立马能让空间感膨胀,感觉屋子都宽敞了不少。
就好像那个小空间被施了某种颜色魔法,在视觉上被无形放大了一样。
要是卧室,可能有人偏好浅蓝色,因为根据颜色视觉原理,蓝色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工作了一天看到这样的卧室,就像被海洋微风轻抚,整个人都放松下来。
说到食物,颜色也是个吸引味蕾的小伎俩。
比如说看到金黄色的炸鸡,那色泽立刻就能勾起食欲。
金黄色是一种视觉上很诱人的颜色,在自然中像成熟的果实那样引人觊觎。
再看那些草莓蛋糕,红红的草莓点缀在白色的奶油上,色彩对比鲜明又和谐。
这种颜色搭配就会让蛋糕看起来超级美味,即便吃之前可能已经饱了,眼睛还是会忍不住说“我好想吃啊”。
总之,颜色视觉原理在生活里无处不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选择、情绪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是光作用于人眼引起除形象以 外的视觉特性。
颜色是一种作用于人眼视觉的物理 刺激,而人的视觉又是受大脑支配的, 也是一种心理反应。所以,色彩感觉 不仅与物体本来的颜色特性有关,而 且还受时间、空间、外表状态以及该 物体的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受各 人的经历、记忆力、看法和视觉灵敏 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四、物体的光谱特性
物体在光线照射下呈现不同颜色,是因为物体具 有对落在其表面的光谱成分有选择地透射、吸收 和反射的特性,这种特性称为物体的光谱特性。 光谱特性是物体对光的特性 ,而非其他特性。 透明体的颜色(滤色片,胶片)主要由透过的光 谱组成决定。 不透明体的颜色主要由反射的光谱组成决定。
光谱分布
组成复色光的各单色光的比例不同。 复色光的辐射能量取决于各单色光的辐 射能量。 复色光的辐射能量随单色光的变化而变 化,即复色光的辐射能量随其组成的波 长而变化,这一变化关系可以用函数关 系来表示。 复色光辐射能量按波长分布的规律称光 谱分布 。
分光辐射度计原理图
光谱密度φ e(λ )
光谱密度与波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称为光 谱分布函数或光谱分布。
相对光谱能量分布
令光谱分布函数的最大值为“1”,将函数的其 他值与最大值进行归一化处理,经归一化处理后 的光谱密度相对值与波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称为相 对光谱能量(功率)分布。 以光谱波长λ为横坐标,相对光谱能量分布S(λ ) 为纵坐标,就可以绘制出光源相对光谱能量分布 曲线 。
可见光谱的颜色感觉
红色 649~750nm 黄色 550~600nm 蓝色 450~480nm
橙色 600~640nm 绿色 480~550nm 紫色 400~450nm
三、光谱分布
单色光
任一单色光射入人眼,都将产生特定的颜 色感觉,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将产生不同的 颜色感觉。 在牛顿的分光实验中,看到的某一种单一 颜色的光,严格地讲并非是单色光,而是 一个波长范围极小的复色光。
0
光学密度
入射光辐射能
0 1 A lg lg lg
非选择性吸收
若一个表面对投射到它上面的光辐射在各波段内 做等比例吸收,则保持照明光原来的颜色,仅改 变照明光的反射强度。此现象称为非选择性吸收。 当反射率由0→1变化时,物体表面呈现出黑、灰 (由深到浅)直至白色。当反射率<10%时,物 体看上去为黑色;反射率10%~70%时为不同深 浅的灰色;反射率>70%的物体感觉是白色。
中间视觉或介视觉(mesopic vision):
• 亮度介于明视觉与暗视觉所对应的亮度水平之间 • 视网膜中的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将同时起作用
人眼是由高灵敏度的黑白胶片和中等灵敏度的 彩色胶片组成
视网膜上的视细胞分布如图所示。其中锥体细胞集中在 视轴近旁(中央凹)。中央凹是直径约为1.5 mm的极小区域, 这里锥体细胞的分布非常密集,约有10-15万个,分辨能力 最高;与此相反,杆体细胞在视轴近旁数量极少,而广泛分 布在此区以外的部分。
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
光是一束以光速运动的粒子流,这些 粒子称为光量子,现在称为光子,每一 光子的能量为ε =hγ。 光的能流密度决定于单位时间内通 过单位面积的光子数。
“光电子”学说对光电效应现象的解释
物体内部的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后,电子 就会从物体内部脱离出来,可利用这种脱离 出来的电子,使它转化为电能,即物体的光 电效应 。
视网膜是一层透明的薄膜, 厚度约0.1~0.5mm,其 上分布着视觉感光细胞 。
感光系统
人眼的感光系统由视网膜组成,视网膜上 分布着视觉感光细胞(按细胞的形状而命 名为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相当于相机 内的感光片,是眼球的最里层,位于眼球 后极的中央部分。
杆体细胞 Cornea 感绿锥体细胞 Macula
锥细胞和杆细胞
在锥体细胞中又含有分别对红、绿、蓝光 有响应的三种细胞,其数量之比大约为32:16:1。
二、视觉器官的两重功能
视觉器官的两重功能: 视觉对色彩和光线数量的感觉功能。 人对能量相同但波长不同的光线,所引起 的亮度感觉是不同的。 人眼在一定光照条件下对光线的感觉称明 视觉;而在黑暗条件下对光线的感觉称暗
视觉。
锥体视觉或明视觉(photopic vision):
• 锥体细胞的感光灵敏度低 • 在亮度为3cd/m2 (坎德拉/平方米)以上的光亮条件下起作 用 • 能够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
杆体视觉或暗视觉(scotopic vision):
• 杆体细胞感光灵敏度高 • 只能在亮度为0.001cd/m2 以下的黑暗条件下起作用 • 仅能感知明暗,不能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
感红锥体细胞 Lens 感蓝锥体细胞 Optic Nerve
Fovea
Retina
视网膜的组成
入射光沿图中箭头方向射入,到达具有感光性 能的视细胞;视细胞层的表侧是视神经层,它由水 平细胞、双极细胞、无长突神经细胞、神经节细胞 等组成,由视神经层处理来自视细胞的信号。因此, 入射光是通过透明的视神经层后才到达视细胞层的。 具有感光性能的视细胞相当于照相胶片上具有 感光性能的卤化银(AgCl、AgBr )微粒。 视细胞包括锥体细胞(cone)和杆体细胞(rod)两 种视觉感光细胞,它们所含的感光物质不同,所以 执行的视觉功能也不同。 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分别是因其形状为圆锥状 和棒状而命名的。 锥体细胞的总数约为700万个,杆体细胞的总数 约有1亿个。这些视细胞的前端称为外节,它含有 感光性的视物质。
光谱密度φ e(λ ):在以波长λ 为中心的微 小波长范围内的辐射能与该波长的宽度之 比,其化学表示式为: d e φ e(λ ) = (W/nm) d φ e----光的辐射能 λ -----光谱色的波长
光谱密度表示了单位波长区间内辐射能 的大小。 光源中不同波长色光的辐射能随波长的 变化而变化,因此,光谱密度是波长的 函数。
1. 外层
外层前部的透明部分称为 角膜,占整个眼球表面的 1/6左右,起到保护眼球内 部和透光的作用。角膜的 厚度约0.8~1.1mm,折射 率为1.336,具有屈光的作 用。 外层后部约5/6的眼球表面 是一层坚固的白色不透明 膜,称为巩膜,巩膜的厚 度为0.4~1.1mm,起保护 眼球的作用 。
吸收系数(假设透明体厚度为d )
A d D d
(二)反射物体的光谱特性
光照射在非透明体上时,由于其表面分子 结构差异,而形成选择性吸收,将可见光 中某些波长的辐射能吸收了,将其余波长 的光反射出来。
光谱反射率与光学密度 反射率
0
光谱反射率
反射光辐射能
二、可见光
能量决定了光的强度,波长决定了光的颜。 光的波长决定了人眼所能看到的颜色。相同 波长的光,如果辐射能量不同,则人眼将看 到不同明暗程度的色彩。
麦克斯韦(Maxwell,1831—1879年)
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 是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 相垂直的横波 。
可见光谱
波长(nm)
波长(nm)
常用光源的光谱分布
线状光谱(激光低压钠灯、红宝石激光) 带状光谱(碳弧和高压汞灯) 连续光谱(一切热辐射光源如太阳、白炽灯光) 混合光谱(前三种的组合,如荧光灯)
相对光谱能量分布可用任意值来表示。 由相对光谱能量分布,就可知道光源的 颜色特性。 光源的颜色特性,取决于所发出的光线 中,不同波长光的相对能量比例,而与 光谱辐射能量的绝对值无关。 绝对值的大小只反映光的强度,产生明 暗的感觉,不会引起光源颜色的变化。
2.中间层
中间层是血管膜,含有丰富 的血管、神经和色素细胞。 它又分为三层: (1)脉络膜 吸收眼球内的杂散光线,消 除光线在眼球内的漫反射。 (2)睫状体 调节晶状体的凸度(曲率)。 (3)虹膜 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量。
3.内层
内层是视网膜,贴在脉络 膜的内表面,是眼球的 最里层,是眼球的感光 部分。
第二章 颜色视觉原理
第一节 光的颜色特性
一、 颜色的光本质
牛顿(Newton,1642—1772年)的三棱镜分光实验
自然光通过三棱镜分光
光的本质及光现象
1.光的本质
牛顿的“粒子说” : 光是光源发出的粒子的流动。 可对光线的直线传播、折射,反射等现象进 行合理的解释。但无法解释光的干涉、衍射 及偏光等现象。
x x0 I
d D
o
对“波动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干涉图
杨氏干涉纹
爱因斯坦( Einstein,1879—1955年)提出 “光电子”的假说
当光被物体吸收后变为具有一 定能量的粒子。各种单色光的 振动次数不相同,所以粒子的 能量也不相同,但具有一定能 量的各种粒子在真空中传播的 速度(即光速)是相同,这种 粒子就称为光子(亦称光量 子)。
在颜色科学中,所研究的光是为眼睛所 能感受到的,因此在颜色科学中所谓的 光是指,能作用于人眼,并能引起明亮 视觉及颜色感觉(色觉)的一种电磁辐 射,即可见光。 白光经色散后按波长顺序排。
单色光与复色光
单色光: 光谱中不能再分解的色光即单一波长的光. 任一单色光射入人眼,都将产生特定的颜色感觉,不同 波长的单色光将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 在牛顿的分光实验中,看到的某一种单一颜色的光,严格 地讲并非是单色光,而是一个波长范围极小的复色光。 复色光: 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光(如:太 阳光,白炽灯和日光灯发 出的光)都是复色光 。
(一)透明物体的光谱特性
光照射在透明物体上,一部分光透过物体, 另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
透明物体的光谱透射率
透明物体的光谱透射率
0
o
由物体投射出的波长为λ的光 辐射能
入射于物体上的波长为λ的光 辐射能
透明物体的光谱吸收度与吸收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