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寒砧意象详解

合集下载

(完整版)诗歌意象集锦

(完整版)诗歌意象集锦

诗歌意象集锦(一)自然万物1.山川风物类。

“青山意象”:①“青山”在古典诗歌中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改的特色,因而备受文人喜欢: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

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②“青山"是故乡的象征,故乡山脉轮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如“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朓《游东田》)③“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

如“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

“月”意象: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

如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③抒发盛衰无常,物事人非的感慨。

如“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④花好月圆,团圆喜庆。

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冰雪"、“冰心”意象: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心性高洁。

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张孝祥《洞庭青草》)“水”意象:①绵绵愁思,离愁别恨。

如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②时光流逝。

如“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关山”意象:①关塞山河。

如高适《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②历史存在.如“关山度若飞”“秦时明月汉时关”。

“清风明月白云"意象:①望云思友,见月怀人.如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②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

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灏《黄鹤楼》)③沉醉田园,恬淡洒脱。

如“明月清风惊鹊”等。

“斜阳云烟清霜"意象:①沉郁思古幽情.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②惆怅凄苦悲凉情绪。

如“暮霭沉沉楚天阔”。

2.天地草木类.“草木”意象:①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古诗中的意象_古诗中寒砧意象详解

古诗中的意象_古诗中寒砧意象详解

古诗中的意象_古诗中寒砧意象详解“砧”,捣衣时用以垫在底下的大石板。

“寒”,修饰“砧”,因为捣衣是在秋天做棉衣之前,天气已近寒冷。

捣衣用“杵”,“杵”是木制的棒槌。

把浆洗过的用来做棉衣的布帛放在石砧上,用杵捣(打)平捣软,这样做出来的棉衣柔软舒适,是谓“捣衣”。

所捣之衣多为征衣,是要寄往远方亲人的。

因为千家万户捣衣都是在同一个时节里,所以,在人口众多的居住区往往就会出现砧杵之声响彻一片的“交响乐”。

如李白诗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那是一种很壮观的情景。

这情景最能引起人们思人怀乡的情感。

所以,在古诗文中,经常把“寒砧”、“杵声”、“捣衣”、“月色”等这样一些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特定的语境,用以描写思妇和征夫相互思念或游子思乡等感情。

贺铸《捣练子夜捣衣》:“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

”《捣练子夜如年》:“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前一首是思妇念征人不归,把捣衣用的石板擦拭干净,连夜给远征的丈夫捣衣。

后一首是写思妇不是因为勤快才捣衣,而是因思念征人无法入睡,才捣衣度夜,以免得常常苦于这度夜如年。

贺铸还有《杵声齐》一首:“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征衣做好了,而且含泪写了书信,但哪里知道亲人是否能收得到呢?李珣《定风波》:“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

候虫声接杵声长。

”在万籁俱寂中,秋虫唧唧声起,本已让人乡情无限,随着秋虫鸣声再传来阵阵砧杵声,岂不更令人肝肠寸断?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九月寒砧摧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寒砧声里,秋叶飘零,戍边十年在外的征人,思乡情冷。

姜夔《齐天乐》:“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

”写蟋蟀鸣声与寒砧声相应和,更增添了无限凄楚之情。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前四句写景,但在景中又处处关情。

“长安一片月”,整个长安城月色笼罩,光华朗朗。

古诗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

古诗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

古诗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之答禄夫天创作秋兴八首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海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这是杜甫晚年出川、滞留巫峡时所作组诗《秋兴八首》之一,表达了诗人于霜红枫叶、丛菊盛开的秋天忧心国事、思念故园的心情.此诗结尾,诗人将浓郁乡情化为古典诗歌中极为罕见的一组意象:寒衣刀尺,高城暮色,以及穿透暮色、逾越城垣的急促的砧声.寒衣、刀尺和砧声,反映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人们以家庭为生产单元,满足穿衣之需的状况.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年夜都是生料,必需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华穿戴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称为“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妇女白天一般忙于规画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闲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捣衣工序对光线要求不高,所以多于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凉风冷月下继续不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暗示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难过情绪.“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正是杜甫听到白帝城中捣衣之声,联想抵家家户户的妇女们都在准备为亲人缝制御寒衣物时引发的怀乡之情.在与人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衣、食、住、行中,“衣”被放在首要位置.“衣”不单可以御寒蔽体,在传统诗学中,它还被视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情感隐语,贮存着思念、盼望、关切、依恋、欢爱、伤逝等一系列丰富的人文内涵.捣衣的声音,更是一种缱绻深淳的人文音乐.捣衣的妇女听着砧声,禁不住思念远行之人,担心他们的饥寒,逗惹出斩不竭的离情别绪;漂白的游子听到砧声,就会回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胸中无尽的乡思乡愁.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举措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罕见的意象之一: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曲房理针线,平砧捣衣练.鸳绮裁易成,龙乡信难见.(乔知之《参军行》)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少年游》)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贺铸《捣练子》)月明之夜,闺妇不辞疲倦地捣制军衣,将要寄往遥远的边塞.这种工作虽然劳累,但对她来说也算不得什么,让她哀思的是,飞鸿已逝,远方亲人依然音书渺茫,砧声带走的,是她无尽的思念之情.分歧的时代,分歧的面容,在同一轮秋月下重复着相同的捣衣举措,诉说着相似的亲情与恋爱,悲苦与离愁.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在这类诗歌中堪称典范: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月光笼罩着整个长安城,家家户户捣衣的砧声如同多声部合奏一般此伏彼起.视觉意象的空明辽阔,听觉意象的恢弘共鸣,无人能够逃出这支缱绻悱恻、弥天塞地的乐章.更有那吹不尽的秋风从远古吹向未来,千百年间风中传送着同一种情感:“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所有思妇共同的心声.李白仿作的这首民歌情感真淳深挚,意象纯真鲜明,语言平易流畅,是从人的心中自然流出的音乐,宛如天籁之音.无需多条理的描写,无需增饰情节与细节,捣衣砧前无数美丽的容颜是它的布景,绵延的时间深化了它的内涵.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单思妇伤情,也最易震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前面提到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表达类似情感的诗句可以举出很多: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王安石《千秋岁引》)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陆游《感秋》)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缘.(辛弃疾《生查子·和夏中玉》)奈楚客淹留久,砧声带愁去.(姜夔《法曲献仙音》)所谓“出门万事难”,旅途风霜渐侵的秋季,听到异乡捣衣砧声,游子的心中怎能不掀起阵阵波涛?异乡的砧声让他想起故乡同样的声音,让他向往家庭的温暖,思念捣衣的母亲或妻子,也伤感自己只身漂泊的命运.与思妇诗有所分歧的是,它从游子的视角着眼,更多关注的是砧声意象,而不是捣衣的举措.游子是听者,而不是举措的执行者.捣衣可以在他人家的院子里进行,围墙阻隔了视线,声音却具有穿透力,可以越过障碍,萦绕在远方听者的耳际.相比之下,声音意象比举措意象更具诗意,砧声与月色、寒霜、秋风、鸣雁等更具组合能力,更宜于表达客子胸中的悠悠乡愁.古典诗歌发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培养了中国人对这种意象的欣赏能力,使其成为一种令人难以释怀的诗化音响.它不单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堂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的诗歌的布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长箪迎风早,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李煜《捣练子》)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李清照《行香子》)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清幽月夜,捣衣砧声,这是华夏民族一首古老的无词歌,是一代又一代庖动妇女用生命谱写的深情乐章.几多美丽的生命,在捣衣的砧声中衰老凋零,“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杜甫《捣衣》).砧声表达着她们对家庭的奉献与维系,对生活的希冀与渴望,也诉说着她们的痛苦与忧伤,执著与坚韧.。

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

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

•••••••••••••••••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根据说文解字来说,意象是意思的形象。

“出于更好的理解可以说是在大脑里的意思图象”。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希望大家喜欢!砧声,也作捣衣声。

古时制衣的料子大多是生料,质地较硬,必须捶捣,让它变得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

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一般为石制,称为“砧”)上,用木槌(称为“杵”),均匀地有节奏地逐次捶击,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

由于妇女白天要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一般只有晚上才有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且往往是在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

因而每当秋风吹起,开始缝制寒衣时,妇女们就会趁着“八月九月正夜长”,相约一同去捣衣,于是就形成“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了。

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主要有以下两层内涵:思妇怀人。

为家人缝制衣服,为征人赶制军衣,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出征在外的征人。

因此捣衣的动作以及与之相关的砧声,不仅只是一种家务劳动,而是最易牵动思妇感情的事,所以,后来也成为古典诗歌中表现思妇怀人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圣泽如垂饵,沙场会息兵。

凉风当为我,一一送砧声。

(郑准《代寄边人》)杵影弄寒月,砧声调夜风。

裁缝双泪尽,万里寄云中。

(吴大江《捣衣》)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晏几道《少年游》)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贺铸《捣练子》)月明之夜,闺妇不辞疲倦地捣制军衣,将要寄往遥远的边塞。

这种工作虽然劳累,但对她来说也算不得什么,让她悲伤的是,飞鸿已逝,远方亲人依然音书渺茫。

千年捣衣声——唐代诗歌中的“捣衣”“砧声”意象探微

千年捣衣声——唐代诗歌中的“捣衣”“砧声”意象探微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面容在同一轮秋月下重复着相同的捣衣动作诉说着相似的亲情与爱情悲苦与离愁这种离愁与悲苦更见杜甫秋行八首其一中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两句
语数外 学 习
No . 04. 2 01 3
Y u S h u W X u e X j
2 0 1 3年第 4期
千 年 捣 衣声
唐 代诗 歌 中的 “ 捣 衣” “ 砧声” 意 象探 微
王海 荣
( 石 河子第一 中学 , 新疆
石河子 8 3 2 0 0 0 )
摘 要: 现 行人 教版 高 中语 文必修 三选 用杜 甫 《 秋行 八 首》 ( 其一) “ 玉露 凋伤 枫 树林 ” 篇, 编者 对 诗 中“ 白帝 城 高 急暮 砧 ” 一句 中 “ 急暮砧 ” 作 了如 下注释 : 黄 昏时急促 的捣 衣声。每每 授 课 于此 , 心 中不 清不 楚 , 甚 至有 照本 宣科 之 嫌 , 学 生更 是 一 头 雾水 , 不 甚 了解 。 师惶惶 然 , 生默 默焉 , 不 了了之 。其 实, “ 捣 衣” “ 砧声 ” 是古 典诗歌 中常见 的意 象 , 唐诗 尤为 突 出。如 , 王 勃《 秋夜 长》 “ 鸣 环曳履 出长廊 ,
为君秋夜捣衣裳” ;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 玉户帘中卷不去 , 捣衣砧上拂还来” ; 李白《 秋歌》 “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 岑参《 杨固店》
“ 客 舍 梨叶赤 , 邻 家闻捣 衣” 等等 。这 两个意 象几乎 已成 为游 子思 妇 言写 离情 别意 的 专属 品 , 所以, 全面、 正确 、 深入 的诠 释 此类 诗歌 之 内涵 , 绕不 开“ 捣 衣” “ 砧声 ” 两意 象 , 这不是 夸 张。而这 两 个意 象其 实也如 一纸 两面 , 不 可 分 离。 关 键词 : 唐代诗 歌 ; 捣衣 ; 砧声 ; 意 象

社会意象解析之捣衣

社会意象解析之捣衣

捣衣寄予征人
张籍《寄衣曲》 张籍《寄衣曲》
织素缝衣独苦辛,远因回使寄征人. 官家亦自寄衣去,贵从妾手著君身. 高堂姑老无侍子,不得自到边城里. 殷勤为看初著时,征夫身上宜不宜.
清 砧
肠 断 卢 声 声 捣 秋 月 戍 . 龙 未 得 寄 征 人 ,
愁 霜 复 愁 露 .
月 下 听

唐 刘 长 卿
1
捣 衣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 意 象 深 蕴
忧国忧民, 忧国忧民,战争停止
战争使骨肉分离, 战争使骨肉分离,夫妻处 异地,思念绵延, 异地,思念绵延,盼望战 争早日结束, 争早日结束,亲人团聚之 时,亦表达着对战争的厌 恶. 寄予和平的向往
异乡听砧, 异乡听砧,游子乡愁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思妇伤情,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思妇伤情,也 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 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 异乡的砧声,想起故乡同样的声音, 异乡的砧声,想起故乡同样的声音, 向往着家庭的温暖, 向往着家庭的温暖,思念捣衣的母亲 或妻子,也伤感只身漂泊的命运. 或妻子,也伤感只身漂泊的命运.

秋,夜,砧声
捣衣诗篇中必不 可少的三元素 捣衣的声音, 捣衣的声音,是 一种缠绵深淳的 人文音乐. 人文音乐.
秋兴》 《秋兴》
皇甫曾
流萤与落叶,秋晚其纷纷. 返照城中尽,寒砧雨外闻. 离人见衰鬓,独鹤慕同群. 楚客在千里,相思看碧云.
捣衣之意象浅析
表现征人离妇的惆怅情绪. 表现征人离妇的惆怅情绪. 亦表现远别故乡,游子思乡愁绪 亦表现远别故乡 游子思乡愁绪 表达希冀战争停止 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 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
暮 归
杜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诗歌常见的意象

诗歌常见的意象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下面稍加整理说明。

(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

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宋·陆游《书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宋·李清照《声声慢》)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宋·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宋·王令《送春》)(三)冰雪、松、菊、梅、竹、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例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宋·张孝祥《念奴娇》)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柳恽的《捣衣诗》的翻译及

柳恽的《捣衣诗》的翻译及

柳恽的《捣衣诗》的翻译及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柳恽的《捣衣诗》的翻译及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柳恽的《捣衣诗》的翻译及柳恽《捣衣诗》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革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之句著名后世。

他的这首同赋闺怨的少年成名作《捣衣诗》中“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联,也是不行多得的佳句。

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松软。

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

六朝这类诗甚多,谢惠连的《捣衣诗》就曾受到钟嵘的赞扬,其中有句云:“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

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

”可见古代捣衣的详细情景。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

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古代交通不便,南方水网地区,风波之险常是游子滞留不归的一个重要缘由。

女仆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的缘由是由于风波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颜色。

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在相像中有不同的侧重点。

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

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

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

“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希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

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

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

陇首或陇头的意象,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漂浮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季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爱护。

“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漂浮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

浅论唐代诗歌中的砧杵意象

浅论唐代诗歌中的砧杵意象
绝望 , 希望 ; 轻 重不 幸 , 幸 福 ; 悲 哀 , 欢 乐 , 中 思 想 以表 轻 重 轻 诗

砧杵 意 象 的 渊 源
所 谓 砧 杵 ,实 为 古 代 捣 衣 活 动 巾必 不 可 少 的 两 样 一 具 。 “ 即捣 衣 所 用 的石 板 , 即 捣 衣所 用 的小 棒 。捣 衣 是 制 农 前 砧 杵 的一 道 工 序 , 此 道 工 序 的 目的 是 使 衣 料 平 服 、 软 , 于 缝 设 变 便 制 。 有 意思 的 是 , 与 杵 的合 作 不 仪 使 衣料 变 软 , ” 砧 让人 们 穿起 来 更 舒 服 ,而 且 给 中 国诗 歌尤 其 是 唐 代 诗 歌 增 添 了一 份 独特 的美 丽 。砧 杵 合 作 的场 景 因其 独 特 的审 美 意 蕴 被 善 于创 造 的
富的艺术经验 ,砧杵意象几乎 了表达特定情绪 的必选意象之


主 观 上 , 人 情 感 丰 富 , 诗重 情 感 表 达 , 千 帆 《 唐 作 程 全宋 诗 .
意象的浅要分析 , 从特定 角度 了解唐诗辉煌成就的原 因。

序》 唐诗近风 , 说“ 主情 。 唐代诗人乐于并且善于表达悲情 , ” 因 为 白“ 魏晋 六朝 以来 , 歌的传统倾 向以悲观思想 为基调 : 诗 重
候看应 晚 , 心期 卧亦赊 。向来 吟秀句 , 觉已呜鸦 ”孟郊《 不 , 闻 砧》 杜鹃声不哀 , “ 断猿啼不切。 月下谁家砧 , 一声肠一绝。 杵声 不为客 , 客闻发 自白。杵声不为衣 , 欲令游子悲 。” 等等 。砧杵
意 象 在唐 朝 诗 歌 里 蔚 为 大 观 ,笔 者认 为这 组 意 象 为 唐 朝 诗人 青 睐 的原 因可 从 客 观 和 主 观 两方 面分 析 : 观 方 面 , 客 唐代 实行

意象意境篇的答案

意象意境篇的答案

【小练习1】李白《子夜吴歌》:意象: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的秋意,深切的思念。

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

意境:境界阔大。

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笼在浓浓的月色之中。

家家户户传出捣衣之声,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浓郁的秋意,这寒衣是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声声寒砧都传递着对于边关的思念。

【小练习2】《秋思》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

意境: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诗中的藤是“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道是“古”道、风是“西”风、马是“瘦”马,一系列感情色彩强烈的形容词,营造出的是萧索的风景、疲顿的旅途这样色调暗淡冷寂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孤独、悲凉的气氛,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

对表现作者天涯孤旅的情思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小练习3】《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画面,创造出开阔悠远的意境。

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意象意境篇】答案【小练习1】李白《子夜吴歌》:意象: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的秋意,深切的思念。

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

意境:境界阔大。

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笼在浓浓的月色之中。

家家户户传出捣衣之声,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浓郁的秋意,这寒衣是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声声寒砧都传递着对于边关的思念。

【小练习2】《秋思》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

意境: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诗中的藤是“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道是“古”道、风是“西”风、马是“瘦”马,一系列感情色彩强烈的形容词,营造出的是萧索的风景、疲顿的旅途这样色调暗淡冷寂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孤独、悲凉的气氛,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这类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

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宋?陆游《书愤》)(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这类意象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宋?李清照《声声慢》)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宋?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宋?王令《送春》)(三)冰雪、松、菊、梅、竹这类意象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例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四)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这类意象多用于挥写离别之苦。

例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铃》)(五)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古代诗人多借这类意象抒发闲情雅致。

例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8.古诗意象另外一类分析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鸦、杜鹃、猿、蝉。

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

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狐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白居易《琵琶行》:“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杜鹃——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中国诗词大会诗文赏析 - 捣练子令深院静

中国诗词大会诗文赏析 - 捣练子令深院静

捣练子令·深院静[唐·李煜]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疑难注解]寒砧:捣衣石,这里指捣衣声。

古时将生丝织成的绢用木杵在石上捣软制成熟绢,以便裁制衣服。

寒砧,因夜深天寒,故称。

这里指寒夜之中的捣衣声。

唐代杜甫《秋兴》中有诗句云:“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无奈:《啸余谱》、《尊前集》、《南词新谱》中作“早是”。

不寐:《啸余谱》、《尊前集》、《南词新谱》中均作“不寝”。

不寐,不能入睡。

数声:几声,这里指捣衣的声音。

和月:伴随着月光。

到:传到。

帘栊:挂着竹帘的格子窗。

栊:有横直格的窗子。

[古文今译]制白练的人在远处,伫听的人在深院。

深院小庭本已寒寂,月夜的砧声便愈增清苦。

捣练总勾起对远人的思念。

砧声断续,断续着长夜不寐的思情。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本义词。

白练是古代一种丝织品,其制作要经过在砧石上用木棒捶捣这道工序,而这工序一般都是由妇女操作的。

这首词的词牌即因其内容以捣练为题材而得名。

作者通过对一个失眠者夜听砧上捣练之声的描绘,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焦躁烦恼。

但作者却为这种忐忑不宁的心情安排了一个十分幽静寂寥、空虚冷漠的环境。

头两句乍一看仿佛是重复的,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里就写出“人立小庭深院”的句子,把“深院”和“小庭”基本上看成同义词。

其实这两句似重复而并不重复。

第一句是诉诸听觉,第二句是诉诸视觉。

然而尽管耳在听目在看,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和看到。

这样,“静”和“空”这两个字,不仅在感受上给人以差别,而且也看出作者在斟酌用词时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至于“深院”,是写居住的人远离尘嚣;“小庭”则写所居之地只有一个空荡荡的小小天井,不仅幽静,而且空虚。

头两句看似写景,实际是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寂寞无聊。

只有在这绝对安静的环境里,远处被断续风声吹来的砧上捣练之声才有可能被这小庭深院的主人听到。

古代诗歌意象分类诠释+举例

古代诗歌意象分类诠释+举例

流水:时光易逝、岁月短暂、历史发展杜鹃:1. 蒙冤之恨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乾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慙自束,为尔忆家园。

《子规》余靖2. 别离之悲、思乡之苦十里楼台倚翠微。

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鹧鸪天》晏几道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子规》吴融3. 亡国之痛(尤南宋)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金陵驿》文天祥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

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

《春日闻杜宇》谢枋得草木:以繁盛反衬荒寂,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夕阳:1. 苍凉失落、沮丧之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李商隐2. 苍茫沉郁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鹧鸪:满腔的离愁别绪、哀愁之情寒蝉:悲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咏蝉》骆宾王表达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蝉:1. 品行高洁,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的品行高洁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蝉》虞世南2. 人生短暂,珍惜生命,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落花:1. 见落花而伤怀,多为移情所致,由落花想到自己,感慨人生短促、时光流逝不可挽回2. 心境澄明,体悟悠闲细微的生活情趣乌鸦:衰败荒凉班马:依依惜别之情(离群的马)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李白楼:1. 思念(朱楼、红楼、高楼、危楼、画楼、青楼、歌楼)2. 闲适丁香:孤独忧愁,和别绪离情相联系浮云:1. 和表示功名利禄的事物相连,隐喻抒情主体鄙视功利、超俗傲岸的精神气度2. 闲适禅门来往翠微间,万里千峰在剡山。

诗歌意象——捣衣砧

诗歌意象——捣衣砧

诗歌意象——捣衣砧成的布料放在砧板上,用捣衣砧敲打,使其柔软,然后再进行缝制。

这种重复机械的劳作,让妇女有足够的时间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也因此,“捣衣”和“砧声”成为了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

这些意象表现了思乡、离愁和相思的情感,也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细节和琐碎。

古代诗人常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白云、青枫浦、小楼等。

这些景物的意义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还可以暗示着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比如___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青枫浦可以用来表达离别的感伤。

这些意象让古典诗歌更加富有情感和意境。

扁舟”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用来表达漂泊和旅途中的孤独感。

古代的扁舟小巧轻便,漂泊在天水茫茫之中,更加凸显出人的渺小和无助。

古代诗人___在他的诗中经常使用“船”这个意象,表现漂泊之感。

这些意象让人感受到旅途中的孤独和漂泊的无助。

妆镜台”是古代女子的必备之物,用来梳妆打扮。

在夫妇原来和美团聚时,妻子会天天开镜梳妆打扮,但当丈夫离去后,妆镜台就一直闲置不用。

月光照在妆镜台上,让人不由得想起过去相聚的欢乐和离别后的悲苦。

这些意象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

鱼龙、鸿雁”是古代用来互传音讯的载体,但在古典诗歌中,这些意象更多地被用来表达相思无着落之感。

当鱼龙不能传音讯时,就暗示着两个人之间的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这些意象让人感受到相思之苦和离别之痛。

总的来说,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多彩,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更多地是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这些意象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细节和琐碎,也让人感受到人生的变迁和时光的流逝。

在清幽的月夜里,捣衣的砧声响起,这是华夏民族一首古老的无词歌,是劳动妇女用生命谱写的深情乐章。

她们用尽闺中力,维系家庭,渴望美好生活,执著坚韧,但也有痛苦与忧伤。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流水”是常见的意象之一,因为它剪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相符合,因此常用来喻愁。

然而,这一意象不仅仅是表达愁绪的载体,更饱含着文人哲理性的思考,是文人永恒与无限的悲情。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声音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声音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声音意象作者:曹德宏徐建华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1期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可是同学们习惯于把意象就等同于那些看得见的视觉形象。

殊不知,意象还包括一些听觉(声音)形象,它们在古典诗词中屡屡出现,传达出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稳定的,万籁有声,声声关情,熟悉这些意象,在鉴赏诗词时或许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笔者从以下方面做一些归纳。

一、杜鹃啼血猿哀鸣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莫过于猿鸣和杜鹃啼叫了。

猿鸣声异常凄厉,尤其是深山峡谷中的声声悲鸣,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常常令人愁绪满怀,泣下沾襟,因此这一听觉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多半和悲愁有关。

如郦道元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白居易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等。

杜鹃,又名子规、蜀鸟。

传说蜀王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杜鹃。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因此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乡归家之切。

如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公》)。

传说杜鹃暮春即啼,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闻者为之悲戚动容,因此,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如“可怜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料峭春寒,沉沉暮霭,更兼杜鹃凄婉的啼叫,写尽了羁旅行役之苦。

“宿处先寻无杜鹃”,何以先寻个没有杜鹃的旅店住下?因为这声声杜鹃啼会使本已寂寞聊赖的友人倍增惆怅。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村颓壁”(南宋·文天祥《念奴娇》),断壁残垣,夕阳落照,杜鹃啼叫,四顾萧条,诗人顿生黍离之悲,亡国之恨。

二、雨打梧桐寂寞愁雨打梧桐、雨打芭蕉声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尤其是夜阑人静、辗转反侧时听雨打芭蕉、雨打梧桐的潇潇雨声,传达出来的往往都有悲苦的人生况味和孤寂之情。

《千秋岁引-别馆寒砧》赏析

《千秋岁引-别馆寒砧》赏析

《千秋岁引·别馆寒砧》赏析《千秋岁引·别馆寒砧》是北宋词人王安石的作品。

译文:在旅舍中传出捣衣声,孤城上号角声悲悲切切,一片秋声入耳。

东归的海燕向海上飞去,南来的鸿雁在沙头停落。

楚台之风,庾楼之月,令人赏心悦目,却都如就是昨天的情景。

人生无可奈何,被名利所束缚;无可奈何,被各种无聊杂事所误。

可惜这种风流美景总是闲却,我却在名利场中消耗自己。

当初徒自像丁令威那样明白,一个人飞向华表,留下那首诗歌,而今又耽误了秦楼之约。

梦尽之时,酒醒之后,我在独自细细地思量着。

赏析:这首词的立意高远,显示了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和气魄。

从词的内容来看,当时王安石在宋神宗九年(公元706年)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所作。

作为一个勇于进取的政治家,王安石的诗词多有风云之气,这首词则反映了他消极的一面,从词的情调上看,很可能是他推选新法失败,退居金陵时所作。

上片以“登临送目”开头,先总说景色。

下片“别馆寒砧”句为点题之句,起承之间,条理分明。

虚实相间,文势流走回环中有顿挫,显得既无矫揉造作之痕,又无粗服乱头之病。

“楚台”、“庾楼”,并举泛爱古今风流;“鸿归”、“燕往”,在词人感受中,亦尚有知音者存,于是浮生萦云惹恨之事,似都可忘。

同时,复有“嗟何限”之感。

“正黄昏”,承上“寒砧”句;“空伫立”,承上“别馆”句;“暮思量”,承上“征鸿”句。

他乡日暮,征鸿嘹唳,唤起吊古伤今之情。

而故人音尘杳绝,“虚怀想”。

一个“嗟”字统领下片,“虚怀想”三句全述“嗟”,以一个“羡”字统领“楚台”、“庾楼”、“鸿归”、“燕往”等一组画面。

不写哀而哀转深,只是借旁衬而流露出来。

“当初”以下二句点明怀古之意。

华表是宫殿南面作标帜用的一个大柱子,丁令威是东汉辽东人。

传说他在灵虚山学仙得道后,化成仙鹤飞回家乡辽东。

后来又飞到城东门华表柱上,让少年用箭射他。

箭射到后,鹤又飞到城东门去站着了。

辽东人便叫它为灵鹤。

十年后少年长大又去射鹤,鹤又飞回城东门去站着。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原文及赏析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原文及赏析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原文及赏析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原文及赏析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韩翃〔唐代〕原文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译文及注释译文:修长的竹枝早早迎接着秋风,淡淡的月夜洒满了空城。

一只鸿雁向银河飞去,寂静的夜里,传来千家万户捣衣的砧声。

季节飞快地推移,转眼已秋冬,闲散里,我空怀着未曾了却的心意。

我反复吟诵你秀美的诗句,不觉代色将晓,已听见早鸦乱啼。

注释:程延:一作“程近”,事迹不祥,诗人的诗友。

簟(diàn):竹名。

空城:指城市秋夜清静如虚空。

澹月夜:月光淡荡。

澹,漂动。

星河:即银河。

砧杵(zhēn chǔ):捣衣用具,古代捣衣多在秋夜。

砧,捣衣石。

杵,捣衣棒。

节候:节令气候。

心期:心所向往。

卧:指闲居。

落空。

向来:刚才。

秀句:诗的美称。

鸣鸦:代晓鸦鸣。

赏析这是一首酬赠诗,诗人酬和友人,以友人的诗题和诗,描写了秋夜清远疏淡的.景色,意境开阔,同时写出时序更迭引起诗人心事未了的惆怅。

前四句就卧病的心情来取景渲染、寂寥的砍夜之景与诗人的寂寥心情相吻合。

“长簟迎风早”是说秋风过早地来到庭院,长簟被秋风吹得窸窣咋响。

一个“早”字写出卧病之人对秋风的突出感受。

“迎风”二字写出一片萧瑟的声响,达声音更衬托出秋意的浓重和秋夜的沉寂。

“空城澹月华”,是说空寂约城中洒满了淡淡的月光。

“空城”并非说城中空无所有,“空”是寂静之意。

空城寂寂,月色凄迷,是对诗人心情的绝妙写照。

“星河秋一雁”,是说一只孤雁划过秋夜的天空向银河飞去。

“星河”是寂寥的,“一雁”是孤独的,“秋”夜是清冷的,三种事物连缀成文,构成幽深的意境,使人感触到诗人心境为孤凄。

“砧杵夜千家”,是说时当秋季,人们开始准备寒衣了,故而千家万户都传来了捣衣声。

捣衣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

诗人巧借秋声秋色以渲染愁怀,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颈联转入叙事,写出悲秋的原因。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寒砧意象详解
“砧”,捣衣时用以垫在底下的大石板。

“寒”,修饰“砧”,因为捣衣是在秋天做棉衣之前,天气已近寒冷。

捣衣用“杵”,“杵”是木制的棒槌。

把浆洗过的用来做棉衣的布帛放在石砧上,用杵捣(打)平捣软,这样做出来的棉衣柔软舒适,是谓“捣衣”。

所捣之衣多为征衣,是要寄往远方亲人的。

因为千家万户捣衣都是在同一个时节里,所以,在人口众多的居住区往往就会出现砧杵之声响彻一片的“交响乐”。

如李白诗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那是一种很壮观的情景。

这情景最能引起人们思人怀乡的情感。

所以,在古诗文中,经常把“寒砧”、“杵声”、“捣衣”、“月色”等这样一些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特定的语境,用以描写思妇和征夫相互思念或游子思乡等感情。

贺铸《捣练子•夜捣衣》:“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


《捣练子•夜如年》:“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前一首是思妇念征人不归,把捣衣用的石板擦拭干净,连夜给远征的丈夫捣衣。

后一首是写思妇不是因为勤快才捣衣,
而是因思念征人无法入睡,才捣衣度夜,以免得常常苦于这度夜如年。

贺铸还有《杵声齐》一首:“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征衣做好了,而且含泪写了书信,但哪里知道亲人是否能收得到呢?
李珣《定风波》:“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

候虫声接杵声长。

”在万籁俱寂中,秋虫唧唧声起,本已让人乡情无限,随着秋虫鸣声再传来阵阵砧杵声,岂不更令人肝肠寸断?
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九月寒砧摧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寒砧声里,秋叶飘零,戍边十年在外的征人,思乡情冷。

姜夔《齐天乐》:“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

”写蟋蟀鸣声与寒砧声相应和,更增添了无限凄楚之情。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前四句写景,但在景中又处处关情。

“长安一片月”,整个长安城月色笼罩,光华朗朗。

见月怀人,月圆人未圆,这是传统诗词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此时,思妇见月色怀征人,心中自会深隐离合之意。

此句从视觉切入。

“万户捣衣声”,砧声总是和月色相伴,见月已不堪,更何堪长安城中正响彻一
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捣衣为何?送给万里玉关外的征人。

这砧声中又包含着多少思妇的相思之苦!此句是从听觉切入。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秋风乍起,天气渐冷,征人正缺棉衣御寒,怎不让人心怀挂念?月色、砧声、秋风,三种景物,三重情感,丝丝入扣,绵绵不尽。

“总是”一词,涵概深广。

这前四句诗浑然天成,难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写到寒砧的诗句还有许多,也都是写思人怀乡之情的。

如:《红楼梦•香菱吟月》:“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李颀《送魏万之京》:“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孟郊《闻砧》:“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杜甫《秋兴》(其一):“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可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