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就业信息与前景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工程就业信息与前景分析
一、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本专业属于工学学科门类之中的其中一个一级学科,下设3个二级学科,分别是: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加工工艺与其性能和应用的学科。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材料科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主要专业方向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耐磨材料、表面强化、材料加工等。
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材料领域的科学与工程方面较宽的基础知识,能在各种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具备的几个方面知识和能力:
1.掌握物理化学、工程力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晶体学、相变理论、晶体缺陷与强度、表面与界面材料设计等基础理论知识。
3.掌握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的基础知识。4.掌握材料研究方法、性能检测及产品质量控制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5.根据应用需求合理选材,并且有新材料和新技术开发的初步能力。
6.其有材料加工和改性过程的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材料科学系隶属于技术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本科专业,材料科学系在国家"八五 "和"九五"计划期间圆满地完成了多项国家攻关项目,其对国民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得到社会公认,受到了国家和上海市的重点资助,联合国计划署也立项拨款支持,从而使该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一批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设备。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该专业属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专业,拥有我国第一个"真空物理"(现为"物理电子学")博士点。研究方向为信息薄膜、纳米电子学和电子光学。培养学生从事薄膜物理、信息存储与显示、纳米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能力。毕业生可在电真空器件、工程薄膜、特种功能材料、纳米电子学等部门进行工作。主要专业课程有真空物理与技术、薄膜技术、表面分析、电子光学、信息材料等以及有关实验。
材料化学专业
材料化学是一门材料科学与现代化学的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主要研究新材料的制备、加工、结构、性能、应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材料设计和性能预报。
专业方向主要有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复合材料和微电子材料。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化学基础理论及实验技能,掌握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复合材料和微电子材料方面专业知识,并在科学研究、新材料开发和开拓应用方面受到良好训练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科学研究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基础研究着重本学科的重要基本问题,应用研究侧重于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高性能材料的开发和制备以及材料使用过程中的性能评价和失效分析。
主要专业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分析、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导论、材料化学与物理实验、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复合材料以及微电子材料等。教学特色是:课程覆盖的知识面宽广,化学与物理、材料、力学及微电子的相互结合和渗透。
材料物理专业
材料科学是当今信息时代重要的交叉学科之一,与当今世界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又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材料物理专业的特色方向在半导体物理、电子材料、微电子器件等领域。培养的学生具有系统的材料物理学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验技能,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外语、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基础,并着重培养学生发展新型电子材料和微电子器件工艺、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等特点。
专业主要课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电子材料分析、电子材料实验、电子学方法及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及实验、半导体物理、硅器件与集成电路原理、电子材料与器件工艺、集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电子封装材料与工艺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电子材料、微电子、信息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设计和科技开发工作,毕业生质量受到微软、Intel、贝尔-阿尔卡特国际大公司的认可。毕业生可以到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企业、公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有关材料科研、教学、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前景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
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2.1 高校扩招。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2.2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
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2.3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2.4 教育机制的弊端。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