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老字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联升创建于清咸丰三年(公 元1853年),创始人赵廷是天津武 清县人。他早年在一家鞋作坊学得 一手制鞋技术,又积累了一定的管 理经验。后来,由京城一位达官丁 大将军出资千两白银入股,资助赵 廷开办鞋店。当时,赵廷根据北京 制鞋业的状况,认为北京制作朝靴 的专业鞋店很少,于是决定办个朝 靴店。打坐轿人的主意,为皇亲国 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内 联升”——“内”指大内即宫廷, “联 升”示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 靴,可以在朝廷官运亨通,连升三 级。
到清嘉庆年间,砂锅居已成为北京著名的餐馆之一,每天清晨宾客们便纷至 沓来,络绎不绝。当时有人写了一首诗:“缸瓦市中吃白肉,日头才出己云 迟”,充分说明了砂锅居买卖兴隆的情景。
六必居酱园店设在北京,相传创自明朝 中叶,挂在六必居店内的金字大匾,相 传是明朝大学上严嵩题写。六必居原是 山西临汾西社村人赵存仁、赵存义、赵 存礼兄弟开办的小店铺,专卖柴米油 盐。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 油、盐、酱、醋、茶。”这七件是人们 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赵氏兄弟的小店 铺,因为不卖茶,就起名六必居。 六必居最出名的是它的酱菜,它也是北 京酱园中历史最久、声誉最显著的一 家。六必居有十二种传统产品,它们 是:稀黄酱、铺淋酱油、甜酱萝卜、甜 酱黄瓜、甜酱甘螺、甜酱黑菜、甜酱仓 瓜、甜酱姜芽、甜酱八宝荣、甜酱什香 菜、甜酱瓜、白糖蒜。
王致和是安徽仙源县举人,1669年(明永历二十三年,清康熙八年)进京会 试落地,滞留京城,为谋生计,做起了豆腐生意,一边维持生计,一边刻苦 攻读,以备下科。一次,做出的豆腐没卖完,时值盛夏,怕坏,便切成四方 小块,配上盐、花椒等佐料,放在一口小缸里腌上。由此他也就歇伏停磨, 一心攻读,渐渐把此事忘了。乃至秋凉重操旧业,蓦地想起那一小缸豆腐, 忙打开一看,臭味扑鼻,豆腐已成青色,弃之可惜,大胆尝之,别具风味, 遂送与邻里品尝,无不称奇。王致和屡试不中,遂尽心经营起臭豆腐来。清 末传入宫廷御膳房,成为慈禧太后的一道日常小菜,慈禧太后赐名“青方”,身价倍 增。清末状元孙家鼐写了两幅藏头对,曰:“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 另 一幅曰:“酱配龙蟠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冠顶横读为“致和酱园”。 时至今日,“王致和”作为地道的“中华老字号”,以其产品的细、腻、松、软、香 五大特 点倍受广大华人消费者的钟爱。经检测,100克王致和腐乳中的氨基酸含量可满足成 年人一日的需要量,钙、铁、锌含量高于一般食品,还含有VB1、VB2,具有极高的 营养价值。
当时清宫廷和各王府中都有祭祖制度,祭品多用上等全猪制成。在定王府, 祭祖用过的猪肉都赏给更房食用,有的更夫便拿猪肉到府外换钱。后来更夫 们看到有利可图,就与曾在御膳房干过的厨师合作,在缸瓦市附近的定王府 更房墙外正式开店经营起砂锅煮白肉,并取名和顺居,后又迁至缸瓦市路东。因店里 使用一口直径约1.3米的砂锅煮肉,人们习惯称为砂锅居,久而久之,和顺居不为人 知,砂锅居成为店名了。开业初期,只是少数官员前来品尝,后来人们不断慕名而 来,每天一头猪,不到中午就卖完了,并且在卖完后便摘掉幌子,以示停业,所以, 当时北京有这样的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
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 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始 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 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 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同仁堂作为中国第一个驰名商标,品牌优势得天独厚。参加了马德里协约国和巴黎公 约国的注册,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理了注册登记手续, 是第一个在台湾注册的大陆商标。 同仁堂集团被国家工业经济联合会和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推荐为最具冲击世界名牌 的 16家企业之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集团领 导班子被中组部和国务院国资委授予“四好领导班子”; 同仁堂被国家商业部授予 “老 字号”品牌,荣获“2005CCTV我最喜爱的中国品牌”、“2004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 行业 十佳品牌”、“影响北京百姓生活的十大品牌”,“中国出口名牌企业”。2004年被 中宣 部、国务院国资委确定为十户国有重点企业典型经验之一,2006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仁堂的社会认可度、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吴裕泰茶庄原名吴裕泰茶栈, 创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 年),已有一百二十余年的历 史。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吴裕泰已 经成为拥有170余家连锁店、 一个茶叶加工配送中心、一个 茶文化陈列馆、一个茶艺表演 队和三个茶馆,年销售额超过 亿元的中型连锁经营企业,是 京城著名的中华老字号(1995年, 国内贸易部授予吴裕泰为“中 华老字号”称号),在国内同行 业具有较高知名度。
马聚源 是以售帽为主的店铺,坐落在北 京前门外大栅栏商业街上。是一家久负 盛名的中华老字号。它始建于(清)嘉 庆二十二年(1817年)至今已有185年 的历史,在清末民初时北京城曾流传着 一个顺口溜“头戴马聚源,脚踩内联 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用以 向别人谝富,可见马聚源的帽子在人们 心目中的地位了。它生产的帽子,因用 料讲究,做工精细、货真价实、品种齐全、 花色繁多而著称于世。 清代宦官们用的顶带花翎的“红缨帽”,始 于 明太祖朱元璋的“瓜皮小帽”,一直到后来 风 靡一时的“四块瓦御寒帽”,气质不凡的 “皮礼 帽”,现代舞台上用的“舞蹈帽”,都是马 聚源 过去和现在的畅销产品。西藏班禅大师生前 戴的珍贵皮帽和欧美一些国家领导人用的帽 子都曾在马聚源订做。
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开业于清朝 光绪19年(1893年)。是享誉海内 外的中华老字号,为旧京城“八大 祥”之首。北京城流传多年的歌谣 “头顶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踩 内联升”是对瑞蚨祥名满京城的生 动写照。 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始建于1893年 (清光绪十九年),它是由山东章 邱旧军镇以卖“寨子布”(土布) 起家的孟氏家族出资开设的。业主 是孟子(孟轲)后裔第六十八代孙 孟洛川。
中华著名老字号—— “全聚德”,创 建于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历 经几代全聚德人的创业拼搏获得了 长足发展。1999年1月,“全聚德“被 国 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是我 国 第一例服务类中国驰名商标。 “不到万里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 鸭真遗憾!”在百余年里,全聚德菜品 经过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以独具特色 的全聚德烤鸭为龙头,集“全鸭席”和 400多道特色菜品于一体的全聚德菜 系,备受各国元首、政府官员、社会各 界人士及国内外游客喜爱,被誉为“中 华第一吃”。已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周恩来曾多次把全聚德“全鸭席”选为 国 宴。
戴月轩笔店坐落于北京久负盛名的 宣武区琉璃厂文化街东侧,始建于 1916年阴历九月。其创始人姓 戴,名斌,字月轩,出生于浙江省 湖州市善琏镇,自幼学会了湖笔制 作技术,且技艺超群,年轻时来到 北京贺连青笔庄制作毛笔,后自立 门户,建立了以“戴月轩”命名的笔 庄经营湖笔(湖笔产于浙江省吴兴 县的善琏镇,这里原名蒙溪,隶属湖 州)。“戴月轩”是至今琉璃厂文化 街唯 一一家以人名为店名的老字号。 戴月轩的毛笔做工精细,具有“提而 不 散,铺下不软,笔锋尖锐,刚柔兼备” 的特点深受文人墨客的欢迎。
张一元是张一元茶庄的品牌名。最 早张一元茶庄的创始人姓张,名昌翼, 字文卿。安徽省歙县定潭村人。年青时 来京,在崇文门外瓷器口荣泰茶庄学 徒。之后另立门户,在花市摆茶叶摊, 买卖很好,1900年在花市开办了第一 家店,取名“张玉元”,“玉”在古汉 语里 也有茶的意思,“元”在汉语里是第一 的 意思。1906年在前门大栅栏观音寺开 设了第二家店,取名“张一元”,比 “张 玉元”更好记、更有寓意。“张一元” 取 “一”和“元”两个首位的意思,有一 元复 始、万象更新之意,寓意企业能像字号 一样在同行业中争第一。1908年在前 门大栅栏街开设了第三家店,同样取名 “张一元”,为区别前一个店,该店亦 称
话说“稻香村”,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食品店常见的字号,《清裨类钞》有云:“……稻 香村所鬻,为糕饵及蜜饯花果盐渍园蔬食物,盛于苏。”为何食品店要取名“稻香村”, 说法不一。一说缘于诗词,例如“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蛙声一片”、“新城粳稻,五里闻香”。将“稻香”二字用作食品糕点铺的铺名,形色味兼 具,的确妙得很。 另一种说法则颇有些神话的味道。相传数百年前,江浙一带有一家卖熟食的小店,生 意清淡。一天晚上,店里忽然来了一个讨饭的瘸腿汉子,老板见他残疾可怜,就送了 些东西给他吃,又见天色已晚,便在店内一个角落里铺上稻草,留他住宿。 第二天,瘸腿汉子不辞而别,老板便把他睡过的稻草拿去烧火,没想到煮出的肉香味 扑鼻。于是他大肆宣扬,说瘸子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下凡,还将店名改为“稻香村”。 从此,他的生意逐渐兴旺,其字号也被人争相使用。 也许正是因为“稻香村”名称之妙,当1895年(清光绪21年),金陵人郭玉生带着几个深 谙南味食品制作工艺的伙计来到北京,开创京城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第一家”,“稻香 村”这一字号就成了不二选择。
北京市天福号食品厂的前身是久负盛名的天福号肉铺。天福号始创于清乾隆 三年(公元1738年)。原址在西单牌楼东北角。 据说,天福号的成立还有一段故事。乾隆三年,山东掖县人刘凤翔带领孙子 来京谋生,与一山西客商合伙在西单牌楼东拐角处开了一家酱肉铺,经营酱 肘子、酱肉和酱肚等。但店堂狭小,无名无号,所以一直不景气。不久,山 西人撤股,由刘家独自经营。一天,刘凤翔到市场进货,见旧货摊上有一块 旧匾,上书“天福号”三个颜体楷书,笔锋苍劲、有力。刘凤翔认为这字确有 功底,并含有“上天赐福”之意,正好用作字号来招揽生意。于是他买下牌 匾,回家稍加油饰,悬于自家小店门楣上,果然气派非凡,顿使小店生辉。从此一些 文人墨客常停留在店前品评“天福号”三字的书法,顾客渐渐多起来。小店以此命名 后,生意日渐兴隆。“天福”果然降临。 过去的熟肉铺都是夜间制作,白天出售。有一次,刘凤翔的后人刘抵明夜间守灶,不 料睡着了,肘子煮过了火。不料刑部一位官员当场吃过后说,连声称好。刘抵明如法 炮制,结果大受欢迎。此后,刘抵明就在这锅肘子制作过程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总结 出一套独特的制作方法,并在选料、加工上越来越严格,酱肘子的质量也越来越好, 名气越来越大。慈禧太后尝过这酱肘子之后,也很欣赏,并赐给天福号一块进宫腰 牌,规定每天定量送入宫中。从此,天福号的酱肘子就成为清王朝的贡品。
wk.baidu.com
东来顺创始人是位名叫丁 德山的回民。1903年,他 在东安市场里摆摊出售羊 肉杂面和荞麦面切糕,以 后又增添了贴饼子和粥。 由于生意日渐兴隆,便取 “来自京东,一切顺利” 的意思,正式挂起东来顺 粥摊的招牌。1914年增添 了爆、烤、涮羊肉和炒菜, 同时更名为东来顺羊肉馆。
砂锅居始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原址在西单缸瓦市义达里清代定王府更房 临街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