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第八章
大一历史纲要第八章知识点
大一历史纲要第八章知识点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割地,社会也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和变迁。
而大一历史纲要第八章主要讲述了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变革和社会进步。
在这个时期,西方列强如英国、法国、德国等先进国家开始向中国输出商品,并通过条约割让中国的领土,这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为了对抗这种侵略,中国开始了自强运动,旨在通过改革现代化来增强自身实力。
在经济层面,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庚子赔款的返还和导致该赔款的《辛丑条约》的废除。
这些举措解放了中国的财政压力,为中国提供了资金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中国逐步废除了传统的封建农业税收制度,推行新的税收制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改革还涉及到企业,在中国设立了一些现代工厂,引进了西方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为中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社会领域,中国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封建主义和腐败现象。
为了推动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废除科举制度,这个在中国存在了千年的制度近乎一蹶不振。
科举制度的废除意味着中国开始实行了一种更为公正的选拔制度,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和参与国家事务。
此外,中国还开始推行近代教育制度。
传统的私塾教育逐渐被现代学校所取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受到了更广泛的启蒙和教育。
这对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中国的改革和进步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和阻碍。
尽管废除了科举制度,但新的选拔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家族和政治势力仍然存在,并试图通过关系和金钱来获取权力和地位。
此外,西方列强仍然对中国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压力和侵略,导致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受到了阻碍。
综上所述,大一历史纲要第八章所讲述的中国近代史的经济变革和社会进步展示了中国在这个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努力。
尽管改革和现代化的道路并不平坦,但中国仍然在不断努力推动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建设。
自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重点笔记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6、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年内,为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实际步骤?
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引导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大部分走上了初级形式的(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
3、试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所反映出的历史的必然性
(1)中共中央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出了历史必然性
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6、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意义。
本章提示
比较工业化的两种道路,掌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推进中国工业化、现代化。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加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政治文化上: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已经确立。
(3)社会的两种基本矛盾: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从内外来说,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总体上社会主义因素在增长的过渡性社会。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的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C3、A4、B5、B6、D7、C8、A9、B10、A11、D12、D二、多项选择题1、ACD2、ABCDE3、ADE4、ABD5、ABCD6、ABCE7、ABC8、ABCDE9、ABCE10、BCD三、简答题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有哪些主要经验?中国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这些经验主要是:第一,改造的和平(自愿)的方式。
不仅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是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改造的,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成功实现了列宁曾经设想过但未能在苏联得到实现的“和平赎买”的政策。
第二,采取了逐步(稳妥)过渡的形式。
三大改造均采取了循序渐进,逐步过渡的形式。
如对个体农业的改造遵循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经历了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经历了由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
从而,保证了改造和和平平稳进行。
第三,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把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同时,把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生产者,在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同时,把资本家由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第四,所有制的改造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发生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2、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现实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考纲8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第一节《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⑴识记: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答: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三反”运动答: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时任书记张子善,处理了一批党政干部。
③“五反”运动答:针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1952年1月起历时半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⑵领会:①西藏和平解放答: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实现统一。
②没收官僚资本答: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
⑶简单应用: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民主改革答:(1)在已经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中,建立工厂民主管理制度,工人阶级成为企业的主人。
(2)按照对私营工商业(原民族资本)的生产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进行了全面调整。
(3)颁布新婚姻法,妇女解放和移风易俗。
人民政府于1950年5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对新婚姻法的宣传和实施,引起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与家庭生活的深刻变革,推动了社会上移风易俗的改革。
(4)有步骤地开展了对旧教育制度和电影、戏剧等文化事业的改革,确定了思想宣传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制定了新中国文化教育的方针。
1951年9月,在全国开展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②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条件答: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1)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三中全会。
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要获得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习题
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习题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第一节《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一、单选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到A. 资本主义社会B. 新民主主义社会C. 社会主义社会D. 共产主义社会2、中国大陆基本解放和实现统一的标志是A.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 1950年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C. 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D. 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3、西藏的和平解放时间是在A. 1949年10月B. 1950年10月C. 1951年10月D. 1952年10月4、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于颁布了A.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B. 《中国土地法大纲》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 《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5、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的时间是A. 1950年5月B. 1950年6月C. 1951年7月D. 1951年8月6、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于颁布了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C. 《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D. 《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7、1951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于颁布了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C. 《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D. 《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8、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于颁布了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C. 《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D. 《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9、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通过A. 没收官僚资本B. 征用外国资本C. 赎买民族资本D. 合并公营资本10、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初期召开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是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C. 中共八届一中全会D. 中共八届二中全会11、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A. 全国大陆的完全解放B. 土地改革的彻底完成C. 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D. 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12、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A. 肃反运动B. 整风、整党运动C. “三反”运动D. “五反”运动13、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的“三反”运动是A. 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B. 反主观主义、反保守主义、反官僚主义C. 反贪污、反行贿、反盗窃经济情报D. 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14、1952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开展打击不法资本家的A. 镇压反革命运动B. 工商业调整运动C. “三反”运动D. “五反”运动15、世界上第一个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A. 苏联B. 朝鲜C. 越南D. 蒙古16、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是A. 中苏互助同盟会议B. 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C. 社会主义国家论坛会议D. 亚非国家友好会议17、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A. 朱德B. 彭德怀C. 陈毅D. 刘伯承二、多选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A.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B.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结束C.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D. 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2、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的重要条件是A. 土地改革的完成B. 现有工商业的调整C.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结束D. 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俭3、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的“三反”运动是A. 反贪污B. 反浪费C. 反主观主义D. 反官僚主义4、中共中央在1952年1月决定开展的打击不法资本家的运动是A. 反行贿和反偷税漏税B. 反盗窃国家资财C. 反偷工减料D. 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5、新中国在成立初期的1949年至1952年开展的重大运动包括A. 土地改革运动B. 镇压反革命运动C. “三反”运动D. “五反”运动5、针对美国遏制新中国的情况,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的外交方针包括A. “另起炉灶”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 “一边倒”D. “全方位”6、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已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A. 丹麦B. 瑞典C.法国D. 瑞士三、简答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严峻考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册答案 第八章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首次使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科学概念是在( B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B、《新民主主义论》C、《论联合政府》D、《论人民民主专政》2、新民主主义经济中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 )A、国营经济B、个体经济C、合作社会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D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4、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是( A )A、优先发展重工业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优先发展农业D、恢复国民经济5、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 D )A、计划订货B、统购包销C、委托加工D、公私全营6、中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地进行了( B )A.基础性重点工程建设 B.社会主义改造C.农田水利建设 D.提前完成“一五”计划7、抗美援朝中,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是( A )A.彭德怀 B.刘伯承 C.徐向前 D.林彪8、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告诫全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在( B )A .七届一中全会 B.七届二中全会 C.七届三种全会 D .七届四中全会9、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是在( C )A.1950年底 B .1951年底 C.1952年底 D .1953年底10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是指( D )A.1949年——1953年 B.1950年——1954年C.1952年——1956年 D.1953年——1957年11、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两面性。
他们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 A )A .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B .发展民族工业的强烈愿望C .拥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的政治表现D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智力财力12、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了( A )A .过渡时期总路线B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 .初级阶段基本路线D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路线13、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是( B )A.没收封建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接受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D.赎买民族工商业归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所有14、我国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是( D )A.委托加工.计划订货 B.统购包销.经销代销C.国家资本主义 D.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15、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 B )资本主义体系A.社会主义体系B.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体系C.前资本主义体系16、新中国成立初期从根本上稳定物价,争取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重大措施是( B )A.打击投机倒把B.统一全国财经工作C.调整城市工商业D.节俭国家机构经费17、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固新政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第八章
(4)有步骤地开展了对旧教育制度和电影、戏剧等文化事业的改革,确定了思想宣传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制定了新中国文化教育的方针。1951年9月,在全国开展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3、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1)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要获得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同时强调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
(2)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
(3)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及时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和性质是怎样的?
特点:
(1)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共存,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上是三种主要形式),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解放全中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时遗留下数百万军队、土匪以及特务分子还有待肃清。在广大城乡,反动会道门和传统黑恶势力还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
(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49年,新中国从旧中国接收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
6、“一边倒”外交方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新中国的情况下,在外交方针上紧密联系苏联。
7、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1952年6月,在北京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会议。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鉴于中国是一个落后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毛 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 两个步骤,“民主革命是社 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 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 然趋势”。
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局部 地区建立,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 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周恩来选集》上卷, 第368页。
决策变化——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如何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中共中央的认识发生了变 化。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 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十到十五年,基本上完 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对社会主义 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倾注了巨大的精力进行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符合 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方针政策。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在完成了民主革命以后就要为在中国建立社 会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 之日起就确定了的奋斗目标,并且从来就没有动 摇过。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 全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当“在革命胜利以 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 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 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主席的这些话, 给我极深的印象。因为这不 仅是初次听到他对我国如何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论述,更 感到这是他依据形势的发展 变化所作出的新的判断。对 于他的论点,中央其他领导 同志没有提出异议,并连续 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进行了 讨论。”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8)
本章提示
比较工业化的两种道路,掌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推进中国工业化、现代化。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加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本章重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建国初期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4、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必然性。
5、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政策、方针、原则、形式、步骤和经验。
(2)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最重要的会议。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
4、建国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其原因如下:
(1)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
3、试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所反映出的历史的必然性
(1)中共中央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出了历史必然性
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1950年以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采取了引向社会主义的多种方式,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8章简答题和论述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8章简答题和论述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建立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答:①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
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②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③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④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⑤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考验?答:①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②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③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④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各族人民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答:①发动军事战役,消灭国民党匪特残余: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方案,相继发动战役,于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实现了各民族的统一。
②建立各级人民政权: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各地通过召集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各人民地方政权;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③开展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④镇压反革命:为巩固新生政权,历时了三年的镇压反革命运动。
⑤进行多方面民主改革:a.在已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中,建立职工代表会议制度,工人阶级成为企业的主人。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题库
题库之十(第四章、第八章)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3、简述建国初期采取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4、简述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社会条件。
二、论述题(任选一题,共20分1、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的作用和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20分)2、试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20分)三、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一)材料1: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鲁迅:《狂人日记》材料2: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陈独秀:《新青年》材料3:当中国人正在苦闷中摸索、在黑暗里苦斗的时候,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恰好给他们指明了一条新的出路,给他们正在苦思焦虑地探索着的种种问题提供了新的合理的解答。
十月革命发出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号召,使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感到“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
——引自《为中华之崛起》专题光盘材料4:(6)1919年上半年,协约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
中国政府因为战时参加协约国一方,也派代表出席。
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等七项希望和取消“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
会议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
北洋军阀政府的代表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
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就如同火山爆发一般地开始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考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的考点主要包括: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
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中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3.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4.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第八章重点章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第八章重点章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第八章重点章节引言: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的见证,也是我们了解现代中国的重要窗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本权威的历史教材,被广泛教育和研究机构所采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中第八章的重点章节,并对其中的相关概念和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和评估。
一、八章整体内容概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中,第八章是关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章节。
该章节主要围绕中国近现代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展开,旨在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主要阶段和取得的重大成就。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建设的过程和经验,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角色。
二、八章重点概念解析在第八章中,有几个重要概念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和理解。
1.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发展史上的关键一步。
1978年,中国决定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革。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外资,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广泛扩展。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
这一经济体制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效结合起来,旨在发挥市场的优势,同时保持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和引导。
在中国的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3. 国企改革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通过推行国企的改制和改革,中国实现了国有企业的优化和提升。
这一改革旨在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同时保持国家对重要产业的掌控和引导。
三、八章重要事件解读在第八章中,有几个重要事件需要我们深入解读和评估。
1.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
这一特区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通过引进外资和开展市场经济试验,深圳经济特区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样板,并对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中国近代史纲要2021版第八章习题及知识点
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重要知识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必然性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是:()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B、新中国的成立C、第一部宪法的颁布D、全国人民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2、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3、没收官僚资本,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重性质,其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是从:()A、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的意义上看B、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C、反对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D、反对三座大山的经济基础的意义上看4、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A、社会主义社会B、新民主主义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5、1953年9月,彭德怀在一份报告中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场战争的胜利()A、结束了西方列强霸权主义的历史B、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C、奠定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基础D、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6、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党政干部中存在的腐化问题,中国共产党开展了()A、三查运动B、三反运动C、五反运动D、四清运动7、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实现工业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实现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C、实现工业化D、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8、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是( )A、公私合营B、合作化C、国家资本主义D、和平赎买9、建国初期,国家对官僚资本采取的政策是( )A、赎买B、管制C、没收D、拍卖10、1950年,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与朝鲜人民并肩反击美国侵略的司令员是()A、彭德怀B、聂荣臻C、刘伯承D、贺龙11、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是()A、辛亥革命B、新民主主义革命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D、社会主义改革12、首次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件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论十大关系》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3、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A、社会主义现代化B、农业合作化C、社会主义工业化D、科学技术现代化14、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最初三年,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来自于()A、农业合作化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C、没收官僚资本D、没收外国在华企业15、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
中国近现代史(第八章)简答、论述题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简答题: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哪些严峻的考验?1.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1)解放全中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时遗留下数百万军队、土匪以及特务分子还有待肃清。
(2)在广大城乡,反动会道门和传统黑恶势力还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
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949年,新中国从旧中国接收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
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
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新中国的诞生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实行强硬的对华政策。
4.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总括: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前进中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带领全国人民接受考验、克服困难。
二、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有什么重要意义?1.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到1953年春,新解放区(原国统区)3亿多贫苦农民无偿得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
2.意义:(1)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深受剥削压迫的中国农民得到了解放,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2)与此同时,依靠土改中形成的有觉悟有组织的骨干量,建立了新中国农村的基层政权,为整个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与稳定奠定了深厚基础。
这是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重大胜利。
三、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哪些方面的民主改革运动?(1)在已经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中,建立工厂民主管理制度,工人阶级成为企业的主人。
(2)按照对私营工商业(原民族资本)的生产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进行了全面调整。
(3)颁布新婚姻法,妇女解放和移风易俗。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的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C3、A4、B5、B6、D7、C8、A9、B10、A11、D12、D二、多项选择题1、ACD2、ABCDE3、ADE4、ABD5、ABCD6、ABCE7、ABC8、ABCDE9、ABCE10、BCD三、简答题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有哪些主要经验?中国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这些经验主要是:第一,改造的和平(自愿)的方式。
不仅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是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改造的,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成功实现了列宁曾经设想过但未能在苏联得到实现的“和平赎买”的政策。
第二,采取了逐步(稳妥)过渡的形式。
三大改造均采取了循序渐进,逐步过渡的形式。
如对个体农业的改造遵循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经历了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经历了由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
从而,保证了改造和和平平稳进行。
第三,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把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同时,把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生产者,在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同时,把资本家由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第四,所有制的改造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发生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2、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现实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练习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练习1.【单选题】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A. 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B.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C.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D.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答案:D解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P1692.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的标志是()A.三大战役的胜利B.新中国的成立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P1703.【单选题】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全国大陆解放的标志性事件是()A. 新彊和平解放B. 解放海南岛C. 西藏和平解放D. 湖南和平解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解放全国大陆,建立人民政权的内容。
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海岛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得到解放,中国大陆实现了各族人民企盼已久的统一。
故本题选C。
P1724.【单选题】到1953年3月,我国建立了县级和县级以上的民族自治区达 ( )A. 27个B. 37个C. 47个D. 57个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解放全国大陆,建立人民政权的内容。
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3年3月,建立县级和县级以上民族自治区47个。
P1725.【单选题】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是()A. 《中国土地法大纲》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C. 《中国土地改革法》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开展土地改革及其他民主改革的内容。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新解放区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P1726.【单选题】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是( )A. 没收地主土地B. 没收官僚资本C. 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D. 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建立社会主义性质国营经济的内容。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三种基本的经济成份及与之相应的三种基本 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无产阶级 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三种主要经济成分和三种 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集中表现为:中国还存在着 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 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7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1.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18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1.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曾指出:“中 国的新民主主义的独立、自由、民主与统一, 只有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才能巩固;如果没 有这种已经工业化的经济作它们的基础,那么, 所谓新民主主义的独立、自由、民主与统一, 是不能巩固的”。“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 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而斗争,而且为 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的近代化而斗争”。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80—1081页)
5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1948年9月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 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同 帝国主义的矛盾”。 刘少奇则强调,在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产生 的新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 级的这种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 路线的斗、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总结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从清末的启蒙改革开始,到20世纪初民主革命的高潮,再到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经浩劫。
史书赋诗说,“康乐广运,此土此人”,可见近代中国的发展虽受到历史人文环境以及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多种制约,然而也表现出勇挑艰、抗击祸福、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人民解放创造奇迹的精神。
一、清末民初清末民初,中国出现了以顾曾祖为主导的启蒙思想,推动了改革的进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废除封建制度,恢复化子”,其结果是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发生了剧变,西方帝国主义进入中国,从而掀起了一场抗击外来侵略和捍卫民族独立的民族斗争。
到20世纪初,党际斗争频发,国家陷入巨变,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激昂的乘势而起,最终取得了北伐的伟大胜利,法宪主义政治思想也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采取启蒙式的改革措施,发展商业,推动教育进步,尽致力于现代化改革,并建立了科学的管理体制。
人民积极帮助中央政府抗击对外侵害和对内反动势力,在帝国主义列强殖民主义威胁下,他们更加坚定了抗争精神。
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尚发育不足,中国经济停滞不前,国家分裂、政治动荡、民间社会动乱,这一切都给国家发展带来了极大障碍。
三、新中国建立新中国建立后,我们改变了全面搞改革的战略安排,以改革开放为主理念,实行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政策,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逐步形成了改革开放、民主法治،市场经济及全面规范发展的改革方案。
重大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前社会经济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受益,使中国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现在,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一流,追求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扁平化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新模式,为当今世界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之,近代中国经历了清末改革、民主革命、孙中山国民革命主义的浪潮以及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改革开放,随着时代进步,中国不断发挥自身潜力,创造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奇迹,推动我们朝着世界一流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年内,为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实际步骤 ?
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引导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大部分走上了初级形式的(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
(2)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最重要的会议。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
4、建国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经过三年的努力,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其原因如下:
(1)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
(2)政治文化上: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已经确立。
(3)社会的两种基本矛盾: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从内外来说,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总体上社会主义因素在增长的过渡性社会。
(4)有步骤地开展了对旧教育制度和电影、戏剧等文化事业的改革,确定了思想宣传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制定了新中国文化教育的方针。 1951年9月,在全国开展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3、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1)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要获得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同时强调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到1952年,全国已有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少数农户还参加了半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第八章
本帖被 自考人 执行取消锁定操作(2008-12-19)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1、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1)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53年春,新解放区(原国统区)3亿多贫苦农民无偿得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
(2)意义: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深受剥削压迫的中国农民得到了解放,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与此同时,依靠土改中形成的有觉悟有组织的骨干量,建立了新中国农村的基层政权,为整个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与稳定奠定了深厚基础。这是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重大胜利。
(2)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
(3)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及时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5、新民主主义社会共存: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上是三种主要形式),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哪些方面的民主改革运动?
(1)在已经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中,建立工厂民主管理制度,工人阶级成为企业的主人。
(2)按照对私营工商业(原民族资本)的生产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进行了全面调整。
(3)颁布新婚姻法,妇女解放和移风易俗。人民政府于1950年5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对新婚姻法的宣传和实施,引起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与家庭生活的深刻变革,推动了社会上移风易俗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