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宋元外销瓷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合集下载

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龙泉青瓷外销研究

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龙泉青瓷外销研究

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龙泉青瓷外销研究作者:朱素珍来源:《丝绸之路》 2016年第10期[摘要]宋元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龙泉青瓷大量外销到海外,包括东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

龙泉青瓷以其优雅的品相深受输入国民众的喜爱,还与当地原有的制瓷技术巧妙融合,催生出新的风格与特色,对世界文化与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龙泉青瓷;瓷器外销[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0-0052-02海上丝绸之路始于汉代,在唐宋元时期达到繁盛。

在对外货物交流中,陶瓷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从隋末唐初开始一直至清代,中国陶瓷主要经历了三次较大输出时期。

①而龙泉青瓷是我国古陶瓷史上三次较大对外输出时期中后两次输出时期的主要陶瓷品。

它的输出海路之长、分布国家之广、数量之大、产品之精,为全国其他产区无可匹敌,“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岸……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

②龙泉青瓷的外销,堪称中外青瓷外销史的典范。

一、龙泉青瓷外销的范围和品种宋朝对与海外各国开展贸易所带来的利益认识超过唐朝。

因此,宋朝开国之初就很重视海外贸易,专门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开宝四年(971),在广州设立市舶司,此后在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明州、杭州、泉州等地也纷纷设立市舶司。

据《宋史·张逊传》载,太平兴国元年(976),宋廷还设立榷易署。

这一举措极大促进了瓷器对外销售的规范化、经常化。

这一历史背景,催生龙泉青瓷开始了著名的“陶瓷之路”。

美国学者霍普孙、海索林顿在《中国陶人艺术》一书中说:“中国古今名瓷,分布在全世界各个角落,即印度、菲律宾、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波斯、阿拉伯以及非洲的埃及都大量使用中国浙江青瓷,尤其是龙泉青瓷。

”③日本陶瓷学家三上次男在《陶瓷之路》中也详细记载了自日本至印度洋到非洲各国遗址发掘的龙泉青瓷碎片及各国博物馆收藏的龙泉古青瓷。

浅析中国古代外销瓷的品类与风格变化

浅析中国古代外销瓷的品类与风格变化

浅析中国古代外销瓷的品类与风格变化
孙佳乐
【期刊名称】《陶瓷》
【年(卷),期】2024()3
【摘要】瓷器与文明的联系长久而深远,是人类杰出的艺术创造之一。

瓷器作为一种古老的人造材料,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对全世界人类文化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外销瓷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和多样的变革。

在古代,中国陶瓷作品开始出口到其他国家可以追溯到汉代,但真正的外销瓷器作为主要的商品出现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

在这个过程中,外销瓷品种的变化、装饰的变化、使用功能的变化以及市场的变化都推动着中国古代陶瓷外销的发展与变化。

【总页数】4页(P63-66)
【作者】孙佳乐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174.74
【相关文献】
1.外销瓷神话--浅析景德镇青花外销瓷及其艺术魅力
2.浅伐轻刀弄水儿高樯巨舶开洋贾——中国古代外销瓷及克拉克瓷简介
3.伊万里风格:中国、日本和欧洲的混血儿——中国外销瓷影响下的彩绘瓷研究
4.碧落琼海共一色珍瓷为媒传海外——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古代外销瓷
5.中国古代外销瓷中的开光装饰研究——以克拉克瓷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元外销瓷故事

宋元外销瓷故事

宋元外销瓷故事
宋元时期,中国瓷器出口繁荣,外销瓷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符号。

以下是两个关于宋元外销瓷的故事:
- 德化窑:德化窑址位于泉州,是宋元中国东南的外销瓷基地之一。

当时各类窑场遍布泉州城内外,德化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海上丝绸之路把德化瓷带到世界各地,它也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符号。

- 磁灶窑:磁灶窑位于晋江,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出口商品生产的代表性遗产要素。

其生产体系和生产规模,展现了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强大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

宋瓷对海外和后世的影响

宋瓷对海外和后世的影响

宋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高峰,其制作技艺精湛,造型优美,釉色丰富多样,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

宋瓷对海外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 对海外的影响:宋瓷在唐代开始出口到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到了宋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宋瓷的出口更加广泛,远销至阿拉伯、非洲、欧洲等地。

宋瓷的精美造型和独特釉色,成为了当时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2. 对后世的影响:宋瓷的制作技艺和艺术风格,对后世的制陶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景德镇等地的制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制陶工匠借鉴了宋瓷的制作技艺和艺术风格,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此外,宋瓷的釉料配方和烧制技术,也被后人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了中国传统制陶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宋瓷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且对海外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

宋元时期泉州沿海地区瓷器的外销

宋元时期泉州沿海地区瓷器的外销

宋元时期泉州沿海地区瓷器的外销宋元时期泉州沿海地区瓷器的外销孟原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 泉州地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戴云山余脉,逐渐向东南过渡到泉州平原,一直延伸到东部海湾川。

这一地区陶瓷原料丰富,取用方便〔味另一方面,瓷器产品可随晋江顺流而下,到达泉州港。

宋元时期泉州港贸易发达,海上交通便利〔?〕,可达澎湖、日本、东南亚等地。

因此,这一地区具备了陶瓷生产的两大基本要素—原料和交通、,经过南朝至隋唐五代制瓷手工业的发展,到了宋元时期泉州沿海地区的制瓷手工业极为兴盛「?」。

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分布于泉州沿海地区的许多窑址得以发现,部分做了科学发掘〔 , 为我们了解泉州沿海地区制瓷手工业面貌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通过我们对泉州沿海地区宋元时期制瓷手工业的综合分析考察〔〕,可知这一时期泉州陶瓷大量生产,表明其具有一个广阔的消费市场。

关于泉州地区瓷器消费市场,许多学者一般认定为“外销” , 其中以晋江磁灶窑〔?。

〕、南安南坑窑” 为代表,近年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从陶瓷生产” 、消费市场〔” 、水下考古发现〔?…〕、产业模式〔”」等角度论证了泉州陶瓷的外销。

本文将从市场的角度分析泉州沿海地区宋元时期瓷器生产与销售中的外销性质、品种、地区、原因等问题。

一、外销性质的论证中国古代瓷器使用十分普遍,并且早在晚唐、五代时期就已作为商品输往国外〔?“〕。

泉州沿海地区宋元时期瓷器的消费市场一直是该地制瓷遗存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许多学者都对其比较关注并做出了外销的判断” 。

这可以通过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遗存的发现情况两个角度来论证,具体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古代文献的记载。

这在当时外国人的游记以及宋元人在东南亚等地见闻中都有所体姗?…〕有的还明确指出是泉州所产瓷器。

这就表明,泉州沿海地区所产瓷器存在着海外市场边疆考古研究第辑第二,除了窑址废弃物之外,国内考古发现的资料较少。

建国后,泉州各地墓葬、城市遗迹的考古工作有了较大进展…。

龙泉窑,创造了元代外贸奇迹

龙泉窑,创造了元代外贸奇迹

龙泉窑,创造了元代外贸奇迹以前,当一批中国青瓷运到欧洲时,欧洲人惊呼没见过这么漂亮的瓷器。

据记载,欧洲贵族用青瓷招呼客人时,还得找专人看盘子,不然客人就把用过的盘子揣着走了。

这批中国青瓷,正是出自龙泉窑。

元龙泉窑三足洗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龙泉窑刻花出戟尊(正面)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元龙泉窑刻花出戟尊(底部)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元龙泉窑梅子青釉莲瓣五管瓶(整体)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龙泉窑梅子青釉莲瓣五管瓶(口部)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龙泉窑梅子青釉莲瓣五管瓶(底部)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龙泉窑青瓷长颈瓶(正面)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龙泉窑青瓷长颈瓶(底部)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龙泉窑月影梅纹斗笠盏(正面)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龙泉窑月影梅纹斗笠盏(整体)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龙泉窑月影梅纹斗笠盏(内部)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龙泉窑月影梅纹斗笠盏(底部)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龙泉窑梅子青模印牡丹纹罐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元龙泉窑刻莲花纹蔗段洗(正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元龙泉窑刻莲花纹蔗段洗(底)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元龙泉窑刻莲花纹蔗段洗(侧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元龙泉窑青釉塑贴四鱼纹洗(整体)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元龙泉窑青釉塑贴四鱼纹洗(内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元龙泉窑青釉塑贴四鱼纹洗(底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元至明龙泉窑象耳瓶(正面)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元至明龙泉窑象耳瓶(底部)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元龙泉窑青釉执壶(整体)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元龙泉窑青釉执壶(底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元龙泉窑花觚杭州博物馆藏元龙泉窑衔环花口瓶(正面)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元龙泉窑衔环花口瓶(底部)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元龙泉窑缠枝菊弦纹凤尾尊(正面)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元龙泉窑缠枝菊弦纹凤尾尊(底部)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元龙泉窑开窗浮雕花鸟纹八方罐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元龙泉窑刻花卉纹盘(正面)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龙泉窑刻花卉纹盘(底部)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龙泉窑双耳兽足鬲式炉(正面)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龙泉窑双耳兽足鬲式炉(底部)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1975年7月的一天,韩国渔民崔享根打捞出六件完整的青瓷器,便把它带回家里。

论元代外销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论元代外销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论元代外销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元代代表着中国陶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而青花瓷又是元代瓷器中最为重要和代表性的产品之一。

随着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传播和交流,元代青花瓷也开始走向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要媒介。

本文就将从艺术特征的角度来论述元代青花瓷的代外销情况。

元代青花瓷的特点元代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制作技术和装饰风格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从技术上来看,元代青花瓷采用了新的草甸式装饰手法,其装饰线条流畅、灵敏,画面构图创新,充满了活力。

而从装饰风格上来看,元代青花瓷更加讲究画面的整体性和结构感,光照和阴影的运用更加自如,画面的立体感更加强烈。

元代青花瓷的代外销情况元代青花瓷是随着中国的海外贸易而走向世界的。

元代华丽的青花瓷制品已经传到了欧洲、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区。

经过了大量整改和生产提高,元青花瓷才成为世界各地都渴望购买的商品。

一方面,汉人在国内大多是使用瓷器,这意味着青花瓷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条件;另一方面,外国买家也容易接受中国的青花瓷产品,因为其色泽艳丽、装饰华美、品质上乘、用途广泛等优点受到了世界上许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集中国传统的绘画和陶瓷艺术于一体,以色、形、诗、意融为一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元代青花瓷的装饰图案具有不同层次的表现技法和造诣,风格多样,题材丰富,从抽象的图形到具体的物象,无所不包,完全可以与同期的文学、绘画相媲美。

元青花瓷的造型不仅体现了技艺的精湛,而且展现出了当时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涵义,如菊花、牡丹、荷花等广为使用,是中国人赞美高洁纯净的象征;青花莲叶乌龙瓷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则更加丰富多彩,莲花意味着善良和美好的信仰,乌龙则代表着潜藏的力量。

总的来说,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非常显著,让它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也使其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

结语元代青花瓷的代外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和重要的跨文化交流媒介。

宋元青白瓷国内外研究回顾与反思

宋元青白瓷国内外研究回顾与反思

宋元青白瓷国内外研究回顾与反思作者:姜胜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8期摘要:青白瓷是宋元时期出现的一种极富特色的新瓷器品种,窑址遍及南方广大省份。

其产品不仅产销国内,而且还行销海外。

因此,梳理国内外关于青白瓷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客观、深入地认识青白瓷,同时也有助于日后的研究,填补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空白,从整体上把握青白瓷的特点。

关键词:宋元时期;青白瓷;国内外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18.023青白瓷是宋元时期一种极富特色的新瓷种,其产品遍及海内外。

但起初它并没有引起考古学家的兴趣,最先被人们认识到价值是源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博物馆里的那几件青白瓷。

随着考古发掘的发展,众多青白瓷窑口的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青白瓷的研究。

1 国内研究情况纵观国内青白瓷研究发展的过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江南地区发现兼烧、专烧青白瓷的古窑址就已经为数不少,但没有引起学术界对青白瓷的足够重视。

20世纪50年代后,陈万里先生基于实地考察对1949年后各省发现的古窑址进行了统计,其中涉及繁昌窑、湖田窑等生产青白瓷的窑口。

①1960年,我国古外销瓷专家韩槐准先生对中国古代文献中各时期的陶瓷记载做了简单梳理,并通过在南洋实地考察,分析了每一阶段陶瓷的种类和对南洋各国带来的影响,其中也部分涉及青白瓷。

②此时对青白瓷的研究尚停留在零星研究阶段,多是依据古代文献笼统、简单地介绍青白瓷,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

1.2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越来越多青白瓷窑址的发掘与调查,开始有学者注意到这个问题,出现了专门研究青白瓷的文章。

1972年,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开始对湖田窑窑址进行考察,刘新园、白焜先生在此基础之上对湖田窑址各时期的遗存进行说明,根据清理、发掘的资料,结合整个遗物堆积状况,阐述了产品的特征和年代分期。

元朝的瓷器出口与世界市场

元朝的瓷器出口与世界市场

元朝的瓷器出口与世界市场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瓷器产业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元朝的瓷器出口与世界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元朝的瓷器出口情况以及其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一、元朝瓷器工艺与品质元朝的瓷器工艺水平达到了巅峰,其制作精细、色彩丰富、纹饰精美,深受国内外市场的喜爱。

元朝的瓷器釉色多样,从青花、白瓷到五彩瓷等,满足了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需求。

制作工艺上,元朝瓷器采用高温烧制,从而增加了其强度和韧性,使其在长途运输中更加耐久。

二、元朝瓷器出口概况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瓷器定为国家商品进行出口的朝代。

元朝的瓷器由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个渠道进行出口。

丝绸之路将中国的瓷器运往西方,主要是中亚、西亚和欧洲国家。

而海上丝绸之路则将瓷器运往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

元朝的瓷器不仅是贸易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

三、元朝瓷器对世界市场的影响1.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元朝的瓷器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西方国家通过购买和收藏元朝的瓷器,了解和接触了中国的艺术与文化,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 影响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元朝的瓷器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其出口量的增加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了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

3. 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元朝作为一个瓷器生产大国,其瓷器出口量的增加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贸易体系中的重要角色。

四、元朝瓷器出口的影响因素1. 政治因素:元朝统一中国后,通过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保护了手工业,使得瓷器的生产和出口得以顺利进行。

2. 经济因素:元朝的瓷器制作工艺先进,货源充足,价格适中,满足了世界各地的需求,促进了瓷器出口的繁荣。

3. 内外需求的匹配:元朝的瓷器以其精美的技艺吸引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同时元朝也能够提供各个国家需要的不同类型和不同质量的瓷器。

五、总结元朝的瓷器出口与世界市场的发展密不可分。

元外销青花艺术魅力探究

元外销青花艺术魅力探究

元外销青花艺术魅力探究元代外销青花瓷以其明快雅丽的绘画图案,丰富多彩的器物种类,气度恢弘而又精美的造型和复杂的装烧工艺,给我们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通过对元外销青花和艺术特征的探究,以及艺术价值的分析,可使读者更加详细地了解其当代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引言距今已七八百年的元朝,由于政治经济的高度发达,对外交往的频繁以及贸易的繁荣,使得元外销青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它作为民族互动、中外交流的产物,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底蕴,不仅具有强烈的个性质量,还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以新异的面貌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独树一帜。

元青花这个带有异域风的工艺品,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又是中西亚文化直接交流融合的结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

在陶瓷的发展历程之中,曾经引领过陶瓷装饰的审美导向,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

它造型奇丽、构图严谨、装饰自然、制作精美、笔意匀畅,从构图布局、装饰手法到外域纹样,都值得现代陶瓷工作者们借鉴与学习:严谨的构图布局元外销青花除了在整体上呈现一种庄严肃穆、端庄雅致、造型硕大、气魄雄伟的特点之外,还由于受伊斯兰波斯文化细密装饰风格的影响、异域审美情趣的渗透,整体上采用了一种“密不透风”的布局手法,绘制上严谨工整、精巧富丽、纹饰丰富、层次分明,讲究完整的求全造型方法,合理的分配各种纹饰在器身上的整体比例,构图布局讲究对称、整齐。

在构图布局方式上,多层装饰带是元外销青花中绝大部分器物都采用的手法,装饰纹饰多达五、六层甚至八、九层,依照造型的特征分为若干个装饰区域,按照主次位置,层层区分,有的重笔渲染,有的简略带过,主次分明,井然有序。

此外,开光布局手法也被前所未有的大量运用。

开光灵感来源于古建筑上的开窗,元外销青花瓷开光的外框架造型的形式处理上同伊斯兰建筑中几种常见的壁窗造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如元代景德镇窑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棱带盖梅瓶,器物整体上饰以海水锦地纹样,在肩部饰以如意云肩纹开光,突破常规大胆的移植别的种类的艺术精华引为已用,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论元代外销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论元代外销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论元代外销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元青花是中国青花瓷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代表了我国青花瓷生产的最高水平。

其中,外销青花更是稀少且珍贵。

本文主要从造型、装饰、呈色和胎釉等四方面讲述元代外销青花瓷及其艺术特征。

引言在隋唐白瓷和唐三彩的呼唤中,在宋代磁州窑和吉州窑的哺育下,中国青花瓷终于在14世纪的元代景德镇出现。

它的出现,在中国陶瓷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尤其是秀美大气的外销青花,实属青花器中的极品。

元外销青花,主要利用景德镇青白瓷的胎釉,中东地区进口的钴料进行生产。

大多销往西亚、东南亚、南非、欧洲等地,主要包括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博物馆和伊朗德黑兰的伊朗国立博物馆,还有英国、美国、日本的一些博物馆、美术馆中,以及印度、埃及、菲律宾、苏丹、印度尼西亚、坦桑尼亚、亚丁、摩洛哥等地都曾出土过中国元青花瓷。

元外销青花的制作、造型、纹饰、呈色、胎釉等都非常特殊,与国内元青花相比,有很大不同之处,特征十分鲜明,现总结如下:造型方面元外销青花较常见的都是些大件器物,种类繁多,如大碗、大盘、大瓶、大罐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有梅瓶、盖罐、折沿盘等。

从目前已知的器物来看,有的立器高达100多厘米,如盖罐和梅瓶;卧器也是大直径,如大盘子一般直径都在40――50公分之间,最大的直径达近100厘米。

元外销青花整体上表现为器形巨硕、气势宏大、雄劲挺拔的造型特征。

这个特征,是由其外销性质决定的。

因为大多造型都是引进或吸收了国外的器物形状,甚至有的是为了贸易的需要专门为当地生产的品种。

凤凰穿花纹菱口大盘,由十七个变形莲瓣纹衬托盘心的凤凰穿花纹,纹饰布局繁密严谨,画笔精细不苟,极具伊斯兰风格,在国内这种造型和装饰基本不可见。

装饰方面与国内元青花相比,外销青花装饰特征为:纹饰密集,不留白地,技巧精湛,所有装饰空间被极其精确地计算和加以利用,基本上都带有中亚细密的风格特征。

大部分用多层装饰带,少部分用适合纹样装饰。

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兴盛原因之初探

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兴盛原因之初探

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兴盛原因之初探陶瓷是跨越中世纪东西方世界的一条友谊纽带。

同时也是一座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中国瓷器的出口曾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瓷器对西方的影响力甚至大于丝绸.故西方人直呼中国为“瓷国”。

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实质就是“瓷”的意思。

从宋元至今的千余年,五彩缤纷、莹润亮泽的中国陶瓷是古代国际贸易瓷器通过各种渠道输入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澳洲等地区后.对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许多国家先后都参与的陶瓷贸易.对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海上陶瓷贸易以两条路线为支撑,以众多贸易港口为依托,陶器贸易遍及亚、非、欧、美、澳等各大洲。

对内刺激了各地瓷窑的发展,对外间接或直接传播了陶瓷烧造技术,也改善和丰富了所达之地人们的物质生活,影响了其生活文化、风俗习惯和经济发展。

下面我就以宋元时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表达一下看法。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又称“陶瓷之路”。

据史料记载,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公元2世纪前后就已开通。

《后汉书》载:“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

【2】”这说明远在西欧的罗马帝国,从南海与中国曾有交通往来。

唐宋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与外国交通最重要的路线共七条,五条为陆路。

二条为海路,即安东道、云中道、回鹘道、西域道、天丝道、渤海道、海夷道【3】。

而其中的海夷道后来成为日本学者所称的海上“陶瓷之路”。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贸易出现了繁荣局面。

宋代因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至使陆路交通的阻塞,所以国家大力提倡、鼓励海上贸易。

北宋灭亡后,南宋政权更是重视发展海上贸易,经推测,南宋时期,全国GDP的20%来自对外贸易【4】,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又是其重要通道。

在造船术改进、指南针发明等外部因素的推动下,海外贸易到得较大发展。

从“华光礁I号”沉船看南宋德化外销瓷研究

从“华光礁I号”沉船看南宋德化外销瓷研究

从“华光礁I号”沉船看南宋德化外销瓷研究作者:刘超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6期摘要:瓷器一直被看作中国文化的象征,而外销瓷则是中国陶瓷的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刻的艺术和历史文化内涵。

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开放,中国瓷器的对外贸易得到了全方位发展。

宋代是中国瓷器的繁荣时期,它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特别是销售方面,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尤其是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陶瓷窑业蓬勃发展,生产的瓷器大多为出口而制。

南宋时期,德化外销瓷成为研究的焦点。

许多瓷器在抵达目的地之前就沉入海底,而沉船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物。

“华光礁I号”是我国在远海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是一项宝贵的水下文化遗产。

大量南宋瓷器从水中被打捞出来,其中,德化窑的产品是外销瓷的重要代表。

这些器物丰富多样,造型精美,对研究南宋德化外销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外销瓷;南宋德化瓷;华光礁华光礁,曾被称为觅出礁,坐落在西沙群岛的中部南部。

礁石露出形成了一个东西向长16海里、南北向宽5海里的湖泊,深度为20米,当地渔民通常称之为“大筐”。

礁的背面设有一个狭窄的出水道,而南面则有两条较宽的水道,为船舶提供了一个避风的进出通道。

华光礁北侧的水道非常狭窄,稍大一些的船舶难以通过,而南侧的两个水道则相对较浅,而且曲折蜿蜒。

对于那些没有机械驱动,完全依赖人力和风帆的南行古代帆船而言,在南海冬季,逆风穿越南侧的曲折水道进入华光礁躲避风暴是相当困难的。

“华光礁Ⅰ号”的沉船位置位于礁盘内,靠近礁盘的西北方向,离礁盘外围最近的地方约为50米。

在高潮时,礁盘上的珊瑚群部分会浮出水面,而在低潮时则隐藏在水下。

基于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推测“华光礁Ⅰ号”是在这里触礁并沉没的。

“华光礁Ⅰ号”这艘沉船被浅埋在珊瑚砂中,仅有其木制船体的底部结构还残存于水下,未发现任何上层甲板的踪迹,所有文物都集中在一起。

考古专家根据这一情况推断,沉没的船只不太可能是在礁盘内遭遇事故或被风浪冲入浅水区域的。

海上贸易与宋元时期漳州外销瓷业

海上贸易与宋元时期漳州外销瓷业

漳州地区是中国外销瓷业生产的重要区域,以往限于资料,对于漳州地区瓷业的关注点主要在“漳窑”、“米黄釉”瓷器、“克拉克”瓷,以及明代漳州窑(平和窑)与月港兴废等方面,缺乏对宋元时期漳州地区陶瓷生产与港口变迁的探究。

近年来,随着漳浦、云霄等地宋元窑址考古工作的开展,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多实物资料,也能够逐渐揭示出海上贸易与宋元时期漳州瓷业兴起的关系。

窑业概述2017年6—9月,为配合云平高速公路建文 图/林海南海上贸易与宋元时期漳州外销瓷业设,厦门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对年代为北宋中期—南宋早中期的云霄县水头窑窑址南部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龙窑遗迹2座,出土了一批青釉、青白釉瓷器和窑具标本,其中完整和可复原器物达数百件,出土器物以瓷器和窑具为主,另有少量制瓷工具等。

瓷器主要以青釉瓷为主,有少量青白釉瓷。

青釉瓷种类丰富,造型多样。

器类主要有碗、盘、杯、炉、盒、器盖、罐、执壶等。

青白釉瓷器类有碗、盘、杯、碟、盒、器盖等。

漳浦罗宛井窑年代为北宋中晚期—南宋早期。

1999年7月,为了配合漳诏高速公路建设,福建省博物馆(今福建博物院)对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龙窑2座,该窑产品主要为青瓷,兼烧青白瓷和少量白瓷,器类以碗为主,还有盏、盘、壶等。

漳浦石寨窑年代属于元代中期—明代初期。

2018年11月—2019年1月,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共揭露一处窑炉遗迹,出土遗物有青瓷和窑具。

青瓷均为仿龙泉窑青瓷,器类较少,主要为碗、盘、高足杯等,也有少量碟、杯、炉、罐等日常用品,窑具有匣钵、垫圈等。

宋元漳州地区瓷业自北宋中期偏晚逐渐发展起来,产地主要集中在漳浦、诏安、长泰等23处,分别为芗城区碗窑山窑,龙海市金山漳浦县罗宛井窑、竹树山窑、祖马林窑、赤土窑、南山窑、石步溪窑、仙洞窑、石寨浯源窑,华安县际北下窑,东山县磁窑(后壁山窑)云霄县水头窑,南靖县通坑窑,诏安肥窑、后壁山窑、上陈窑、麻园窑等。

中国古代外销瓷概述及研究现状

中国古代外销瓷概述及研究现状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1 各时期外销瓷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外销瓷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那时主要是陆路运输。

到了唐代,中国瓷器由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世界各地。

为了减少瓷器陆路运输的耗损,海上丝绸之路应运而生。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部起点。

1.1 唐代的中国外销瓷据考古发现,中国从唐代开始便将陶瓷作为特产随贯穿欧亚非大陆的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国外。

那时唐朝统治者非常重视扬州的海外贸易,出口瓷的类型主要有唐三彩窑瓷和长沙窑青釉漆瓷等。

当时长沙窑主要生产出口瓷器。

唐代政府还先后在广州、明州、泉州设立了对外贸易司,并对在华外商实行贸易保护和激励政策。

这就为之后瓷器贸易的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2 宋元时期的中国外销瓷到了宋元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中国瓷器更是大量地被运输到国外。

当时的瓷器已成为欧洲上层社会追逐、崇尚的精品。

南宋时期,由于国库空虚,财政捉襟见肘,对外贸易已成为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

南宋统治者为了防止钱币流出海外,因而在1219年规定了凡买外贸必须以丝帛、锦绣、瓷器等作为等价交换。

这样一来,宋代瓷器大量销往海外,甚至远销到东非沿岸等国。

宋元时期外销瓷器主要以龙泉青瓷为主,其次是景德镇青白瓷。

尤其到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也大量用于外销。

1.3 明清时期的中国外销瓷明清时期中国外销瓷的市场已经发生了转变,市场从中东、西亚地区逐步转移到了欧洲。

同时外销瓷的生产也由以中国人的审美为标准转变到受瓷器输出国的审美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1.3.1 国内环境明清时期是中国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业达到了顶峰。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明确和商品经济的不断繁荣,有力地促进了瓷器的生产和销售。

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为中国和欧洲直接贸易开辟了通道。

特别是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的29年间,郑和先后七次下南洋,途经东南亚和南亚,达到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东非等地区,进一步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于中国古陶瓷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古陶瓷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古陶瓷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国古代的陶瓷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自己的重要位置,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八世纪,从燕山文化到元代,中原地区的陶瓷文化更是极具声望,和青铜文化一样高度影响着整个东方文明的发展历程。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古代陶瓷,从而有一些令人思索的论点和观点。

下文将就几点展开思考。

首先,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必须仔细考察当时社会的历史、政治文化环境,以及社会上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因为它们与陶瓷制作和使用密切相关,从而了解当时古陶瓷的形成和发展。

在研究中国古代陶瓷的实物过程中,可以注意到它的矿物学、烧制工艺、造型和图案等方面的特点,便可以认识到这种古代文化的特点和风格,并且追溯到它的起源。

其次,中国古代陶瓷的研究不仅仅集中在载体的探讨,还要考察它的使用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因此,应通过考证及综合评价,从文学以及礼仪制度等多种角度来揭示古代陶瓷的文化意义。

例如:古代陶瓷在日常生活中有何作用?它与那些宗教仪式有何关系?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有何作用?更重要的是,古代陶瓷的社会地位有多大?此外,对古代陶瓷的研究还应从比较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比较不同文化中的陶瓷,以期把握中国古代陶瓷在当时文化上的独特地位。

另外,还应从艺术视角观察中国古代陶瓷,研究其艺术风格及其特殊性,以及它在当时文化上的作用。

最后,在当今中国,“中华陶瓷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很强的文化认同感,是全民众心所向的东西。

因此,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古代陶瓷,主要是研究它在现代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地位和意义,从而更加深入理解古代陶瓷文化。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古代陶瓷的研究,需要从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环境、陶瓷本身的特性、使用习惯、比较文化视角以及现代意义等各个方面来思考研究,从而增加对古代陶瓷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关于中国古陶瓷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古陶瓷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古陶瓷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国古陶瓷研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春秋战国到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演示了中国古陶瓷的发展历程。

瓷不仅可以用来制作器物,而且可以作为艺术品出现在艺术珍品中。

古陶瓷的艺术风格各有千秋,每一段历史都有独特的文化标志和艺术特色,古陶瓷研究自然而然地引起了我们的趣。

在古代,陶瓷技术是一种颇具技术性的工艺,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开放式烧窑,也就是古代人们用于烧制陶器的烧窑。

古代陶瓷工艺是一种精湛的技术,体现着古代中国文化与艺术之精髓,它以优美的造型、坚硬耐用的材质、精细考究的细节、丰富多彩的形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今天的陶瓷研究仍具有极大的科研价值。

以技术发展为前提,进行古代陶瓷的探索和研究,深入解析其制作历程,可以为当今陶瓷技术的改革和精进提供宝贵经验和启发。

另外,古代陶瓷的科研价值也在于其藏品价值方面。

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古代陶瓷已成为不可多得的藏品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古代陶瓷的收藏和研究,对于我们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至关重要。

此外,古代陶瓷的研究还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贡献。

一方面,古代陶瓷文化反映了古老文明的发展脉络,表现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渊源;另一方面,古代陶瓷文化也为人们研究各个时代的陶瓷技术发展情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资料。

随着社会的进步,古代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陶瓷研究也将变得更加普遍和深入。

总之,中国古代陶瓷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不仅为现代陶瓷技术研究提供宝贵经验,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很多帮助。

我们期待未来会有更多来自专业学者和爱好者的古陶瓷研究,为古陶瓷技术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元朝陶瓷的研究报告总结

元朝陶瓷的研究报告总结

元朝陶瓷的研究报告总结
元朝陶瓷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历史中的重要阶段,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技术水平对后世的陶瓷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研究报告对元朝陶瓷的制作工艺、装饰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总结。

首先,元朝陶瓷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技术和工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青花瓷的开创,其采用青花彩绘技法,通过蓝色的氧化钴颜料在白瓷胎上进行绘画,然后再进行烧制,使得瓷器表面呈现出青蓝色的图案。

其次,元朝陶瓷的装饰特点也十分独特。

除了青花瓷之外,元代还出现了刻线画法、点划法和划花法等新的装饰手法。

刻线画法是通过在瓷器表面刻线后进行填涂彩料,形成画线的效果;点划法则是利用针尖或薄棒在瓷面点出细小斑点或直线,然后进行涂彩,呈现出立体感。

最后,元朝陶瓷对后世的陶瓷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代的陶瓷制作技术和艺术风格对明清时期的瓷器制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特别是青花瓷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后世陶瓷艺术在装饰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对世界各地的陶瓷制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综上所述,元朝陶瓷以其精细的制作工艺、独特的装饰特点和深远的影响力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后世的陶瓷制作来说,元代的陶瓷制作技术和艺术风格是不可忽视的宝贵遗产。

宋元时期龙泉青瓷外销探析

宋元时期龙泉青瓷外销探析

宋元时期龙泉青瓷外销探析宋元时期龙泉青瓷外销探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瓷器大国,早在唐代时期,中国瓷器就作为新兴商品远销海内外,中国以此进入国际贸易的行列,“China”因此而得名。

宋元时期,中国瓷器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大时代,期间,异军突起的龙泉青瓷成为了绚烂瓷海当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据记载,在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泰国、印度、日本、南朝鲜、巴基斯坦、伊拉克、肯尼亚、津巴布韦、南非联邦等地,都有龙泉青瓷的身影,龙泉青瓷的外销几乎遍及整个亚洲,并传往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商品。

一、宋元时期中国海上贸易的社会背景1.高度发展的社会商品经济宋王朝建立以后,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农产品、日用品都有专门的作坊,商品化程度高。

此时,官府减少了对商业活动的管制,取消了唐代以来的“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合为一体,坊市合一,一直以来处于次要地位的商品经济呈现出繁荣兴旺的状态。

据《梦梁录》记载:“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权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行分最多,且言其一二,最是官巷花作,所聚奇异飞驾走凤、七宝珠翠首饰、花朵、冠梳及锦绣罗帛销金衣裙,描画领抹,极其工巧,前所罕有者悉皆有之。

”工艺美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自下而上的发展起来。

此时的瓷器生产,由于民窑的纷纷建立,遍地开花,出现了定窑、磁州窑、耀州窑、均窑、吉州窑、龙泉窑、饶州窑(景德镇)和建窑八大窑系。

民窑的大发展成为了宋代瓷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朝廷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两宋时期,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路线“丝绸之路”由于宋朝廷与辽金的对立关系被阻断,宋朝廷转而开拓海上贸易,竭力鼓励海外贸易。

《宋会要辑稿》记载:“遗内侍八人,赍赦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每纲赍空名诏书,于所至处赐之。

”记载的是雍熙四年宋太宗派内侍到海外招徕贡市贸易之事。

于此同时,朝廷也在沿海地区设立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负责收购海外货物,接待海外贡使,管理海外贸易诸事项。

宋元时期的龙泉青瓷出口状况及对东亚的影响

宋元时期的龙泉青瓷出口状况及对东亚的影响

宋元时期的龙泉青瓷出口状况及对东亚的影响叶传俊龙泉青瓷始烧于南朝时期,是浙江 龙泉人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汲取了越窑、婺窑、瓯窑的制瓷经验制造 的别具风格的瓷种。

它在我国悠久的制 瓷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元 时代的龙泉青瓷将制瓷工艺推向了前所 未有的高峰,同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诞生和蒙古王朝的不断对外扩张龙泉 青瓷又被出口至亚洲各国及全世界各地。

宋元时期,龙泉窑青瓷是出口世界 各地的龙头产品。

1976年,韩国新安海底 发现中国元代外销贸易沉船,在近17000 件的瓷器中,龙泉窑青瓷多达9600件。

2007年12月在广东阳江打捞出水的南 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也有不少龙泉青 瓷。

此前在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都有南 宋时期龙泉窑青瓷出土。

不仅如此,龙泉 青瓷的足迹还遍布东亚、南亚、西亚及东 非各国,在这些国家的沿海地区,发现了 大量龙泉窑青瓷。

这些事实有力地证明 了在南宋时期龙泉青瓷就已经有相当的 出口规模。

据史料记载,龙泉一座龙窑可 装烧3万至5万件。

按照逻辑推算,如果 按一年烧制二次,每年出产量达2000多 万件,这些青瓷大部分进行出口贸易,估 计可达1000多万件。

如此庞大数量的出 口,毋庸置疑,龙泉是当时“中国青瓷出 口的主要力量”。

龙泉青瓷对日本、朝鲜半岛的制瓷 技艺及审美取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龙泉 人的制瓷理念、烧窑技艺通过海上陶瓷 之路,不断地传输到两地;十世纪末,随着大量青瓷输入朝鲜 半岛,高丽王朝的贵族开始不满足对青 瓷的进口,而要烧制出有自己特色的青 瓷。

制瓷匠人的制作方向开始由陶器向 瓷器转变,并开始了生产青瓷的历史。

在 韩国西南海岸发现许多早期青瓷窑址,最具代表性的有全罗南道康津郡大口面 和七良面。

至高丽时代,制瓷技艺更趋成 熟,高丽翡色青瓷和镶嵌青瓷是其主要(浙江省龙泉市善者青瓷工坊,龙泉323700)[关键词]龙泉青瓷出□;状况;影响产品。

其窑址群主要分布在全罗南道的康津郡和全罗北道的扶安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磁州窑在国外的影响及其传播》52"一文谈到了磁
响;⑶从中国古陶瓷看中日、中非文化交流;⑷中国 州窑在陶瓷史的地位,对中国及周围各国陶瓷艺术
各窑口瓷器的外销。这一系列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的影响,以及磁州窑器的对外传播路径主要有南北
Relics From South
125
南方文物
中国宋元外销瓷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This paper divides the research history into two periods , meanwhile gives own opinion on

achievements and deficiency of Export Porcelain research .Meanwhile, a reflection is also made on the
124
Relics From South
南方文物
中国宋元外销瓷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08年 第 1 期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是我国对宋元外销瓷研究 我国古外销瓷的研究逐步成熟。总结这一时期对我
的肇始阶段,为此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国宋元外销瓷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 第二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 至今)
的广泛关注。李德金、蒋忠义、关甲堃《朝鲜新安海
影响》#2"一文,将我国陶瓷外销分为唐五代、宋元、明
底沉船中的中国瓷器》!"一文,将沉船中发现的瓷 清三个时期分别加以论述,并谈及了中国的外销瓷
器,分为龙泉窑系的青瓷,景德镇窑系的影青瓷,磁 对于国外的影响。叶文程《中国古陶瓷与国外社会
州窑系的白釉褐彩、白釉黑彩和黑釉瓷,吉州窑瓷
2008年 第 1 期
两条道路:北方由陆路运往中亚、西亚以至欧洲;东 研究,大都只是提出了一个设想,没有有力的证据,
南地区主要由海路输出,东达朝鲜和日本,南达东 或者严密的推论过程。
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地。田海峰《从景德镇和梁子
5. 对瓷器外销地的论述。冯先铭《元以前我国
湖青白瓷的生产谈青白瓷的外销和内销的关系》!"#
一. 宋元外销瓷研究的回顾
宋元时期是我国陶瓷的蓬勃发展时期,这一时 期的瓷器外销,无论在外销地区、外销种类和数量 上都有所扩大。回顾我国对宋元时期外销瓷研究状 况,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
1. 第一阶段(20 世纪 30 年代至 60 年代) 韩槐准先生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涉足于该项 研究,先后在《南洋学报》上发表了几十篇专论,如 《军持之研究》$"、《中国古陶瓷在婆罗洲》%"等。其《南 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瓷》&"一书,列举了自汉及清南 洋地区遗留的中国古外销瓷,并结合文献,进行了 精辟的论述,对宋元时期销往南洋的瓷器也作了较 详细的论述。阎文儒先生《从考古发现上看阿剌伯 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简述了中东各国出土的 我国唐代至明代的瓷器。陈万里先生《宋末— ——清 初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瓷器》("一文,对宋、元、明时期 有关瓷器出口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对我国历代瓷器 的对外输出作了简略介绍,并对当时外销瓷的输出 路线、类别、外销青瓷的产地以及民用瓷器的对外 输出进行了概括。夏鼐先生《作为古代中非交通关 系证据的瓷器》)"一文则介绍了北非、东非、西非各 地出土的由唐至清的中国瓷器的状况。
关键词:外销瓷 宋元 研究史 回顾 反思

Abstr act:The study of Export Porcelain during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began in 1930s. Afte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 , this field grows more and more mature and systematic.
徐本章、叶文程《畅销国际市场的古代德化窑外销 的大量中国瓷器,追溯瓷器到达肯尼亚的路线。马
瓷器》% , #、《再谈德化窑的古外销瓷》%-#、沈玉水《德化
文宽、孟凡人的《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一书初
古陶瓷外销琐谈》%"#等一系列论文,着重讨论了宋元
次系统地介绍了非洲地区出土中国瓷器的概况,论
明清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外销到东南亚地区的瓷器 述了中国古瓷与非洲中世纪伊斯兰文明的关系,以
⑹外销瓷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方向等学术问题。此次 龙泉青瓷大量外销的原因,考察了其外销国家和地
会议不久,出版了《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 ——一九 区、外销路线以及类别等问题。禚振西《耀州窑外销
八七年福建晋江年会论文集》#."。文集收录了 34 篇
陶瓷初探》51"一文介绍了在日本、阿曼、埃及、坦桑尼
论文,其中有 17 篇论及宋元外销瓷的问题。1991 亚四个亚非国家发现的耀瓷标本,由此勾勒了外销
论会期间,成立了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1981 年, 几个特点的基础上,解析了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外销

在广东省新会召开的中国古外销陶瓷首届年会暨 的原因,并对日本、巴基斯坦等地出土的宋元瓷器
学术讨论会上,就陶瓷的外销年代、外销地区、外销

进行了介绍。李辉柄《从文献看元代瓷器的外销》5&"

产品种类、外销窑口和窑址、广彩的外销问题、外销 一文从文献的角度,着重对元人汪大渊《岛夷志略》

港口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对宋元外销瓷的上
中有关贸易用瓷的记载进行了分析。叶文程《宋元

述方面也有所论述。此次会议的召开,是我国外销
时期我国陶瓷器的对外贸易》5’"一文从宋元时期的
瓷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从此,我国外销瓷的研究由 文献资料、外销背景入手,概述了这一时期我国陶
个体转为团体,学术交流更加广泛。1982 年,第二次 瓷的海外贸易。
《宋元明时期江西外销瓷初探》.&#一文结合文献记
洋作了历史性的回顾。秦大树《埃及福斯塔特遗址
载,对江西出土的几件瓷器的分析以及同国外发现
中发现的中国陶瓷》/-#一文记述了在福斯塔特所发
的实物资料进行对比,探讨了江西宋元明时期的瓷 现的中国陶瓷。在李知宴《论新加坡出土的中国瓷
器外销。叶文程《晋江泉州古外销陶瓷初探》.’#、《略
古外销瓷学术讨论会在江西吉安召开。这次会议着
3. 宋元时期不同窑口、窑系外销瓷器专论。叶
重讨论了吉州窑及黑釉系统瓷器、古外销瓷器和其
文程《宋元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陶瓷的外销》5."一
它窑口陶瓷器的一些问题#&"。1987 年,中国古陶瓷和
文将东南沿海各省的瓷窑分为龙泉青瓷窑系、景德
古外销陶瓷学术讨论会在福建省晋江召开。会议着 镇青白瓷窑系、建窑黑瓷釉系、景德镇青花瓷器四

study of export porcelain.
Key wor ds: Export Porcela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Research History
Retrospect Reflection
外销瓷,作为一种极富中国特色的商品,自唐 末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出到世界一些地区。我国对于 外销瓷的研究肇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叶文程先生 在《关于我国古外销瓷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 对国内外古外销瓷研究工作做了简要的回顾。继 而,又有刘洋的《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古外销瓷研 究回顾》# ",将我国外销瓷研究史分为三个阶段。这 两篇文章都对我国古代外销瓷研究状况做了梳理。 但是,对于宋元时期的陶瓷外销研究的情况只是略 有涉及而未作专论。因此,本文拟对 20 世纪以来宋 元时期古外销瓷的研究作一个回顾,并提出一些看 法。
年,两会与深圳市(海外)中国古陶瓷文化研究会联 耀瓷的销售范围及运输路线。作者指出耀瓷主要是
合召开了“中国古陶瓷与世界文化交流”专题学术 由海路运输,同时,由于耀州窑特殊的地理位置也
讨论会# / ",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⑴中国陶瓷对世界
不排除经由陆路“丝绸之路”运销的可能。宗毅《试
文明的贡献;⑵中国古陶瓷受外来宗教、文化的影

类别、原因及影响。叶文程《中国黑釉瓷外销初探》%$#
及古瓷大量销往非洲的原因和中非海上交通路线。

一文则考察了我国黑釉外销状况、外销地区及其成 王健华《从韩槐准先生的捐赠品看中国古陶瓷在南

因以及黑釉外销瓷在外销中的地位。
洋的外销》/,#一文,在分析韩槐准在南洋收集到的

4. 对不同地区、省份外销陶瓷的论述。余家栋 300 多件我国瓷器的基础上,对我国古陶瓷外销南
南 方 文 物 2008·1
中国宋元外销瓷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熊 翠 燕 (南京大学历史系)
摘 要:宋元时期外销瓷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外销瓷的研究 逐步走成系统化、成熟化。本文将我国宋元外销瓷的研究史分为两个阶段,并对这两个阶段的研究取 得的成就与不足作了简要的评价。同时,对于瓷器外销的研究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瓷器销行亚洲的考察》/’#一文从瓷器外销史料着手,
一文,提出青白瓷作为外销商品,其运输方式分陆 结合国外出土的我国瓷器,论述了由唐至元我国瓷
路和水路两路种,其中又以水路为主。陆路即传统 器在日本、朝鲜、菲律宾、文莱、印度、巴基斯坦、马
的丝绸之路,海路即海上“陶瓷之路”。叶文程《试谈 来西亚、伊朗、伊拉克、埃及十个国家的出土情况。
器》/"#一文中,作者根据新加坡福康宁文化遗址中出
谈古泉州地区的外销陶瓷》.(#、《福建晋江县古外销
土的元代瓷器,探讨瓷器产地、窑口、以及新加坡出
陶瓷初探》. ) #、林文明《泉州陶瓷外销问题的探讨》.*#、 土中国瓷器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