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纪中和方塔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纪中老师在本文中谈到如何做该园的园林设计,立意高远,手法鲜明,“与古为新”就是“当代中国”设计理念的方向所在,这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引用如下:

方塔园规划

冯纪中

方塔园在上海松江县。府志载,松江商代为扬州域,春秋时吴王寿梦建华亭,作留宿之所,称松江为茸城,唐宋以后直至清中叶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民。今尚存许多珍贵文物,有唐经幢,宋方塔、石桥,元清真寺,明砖雕照壁,大仓桥,一些厅堂楼阁和明清碑碣等等,多具重要历史价值。松江地处淀泖低地,75000年前是古海岸,后以长江出海淤积为平原。这一地区自松江城才渐次出现岗峦,可称自然风景者有九峰三泖,具备发展为上海郊区游览点的条件。松江城镇本身的发展中,园林绿地也有待大力建设。宋方塔和明照壁的所在地段,既近市廛,又空旷,所以建园条件很好。

建园用地172.73市亩(11.51ha),先后系县府、城隍庙、兴圣教寺及城中心地段的旧址。几经战乱和变迁原有房屋毁尽,昔日繁华今已荡然,遍地厚积瓦砾土,而方塔尚存塔体砖心原物。1976年大力修复了9层塔檐和宝顶。塔为兴圣教寺塔,建于北宋熙宁至元祐年间(1086~1094),承唐代的形制,平面为正方形,砖木结构,总高42.5m。塔体修长,出檐深远,造型优美。塔北有明代城隍庙的照壁,建于洪武三年(1370),壁上“犭贪”浮雕图案细致生动,是罕见的大型砖雕。塔东南有宋代石板小桥一座。附近还有古树八株和竹林两片。塔南有横贯东西的小河和一段成丁字形的河汊。

小土丘数堆分布于塔之西和西南。此外,在规划工作进行之前,已决定将上海清代天后宫大殿迁入园内。

根据这样的现状及任务,方塔园的性质是以方塔为主体的历史文物园林。园中设置的项目应以安静的观赏内容为主,不设置喧闹的娱乐设施,并以叠覆五老峰、美女峰假山石,创造陈列松江文物书画的条件,以丰富园林的内容。方塔园规划力求在继承我国造园传统的同时,考虑现代条件,探索园林规划的新途径。

发前所述,松江一般地势平坦,河湖泖荡交织,局部地带岗峦起伏,所以这个特点应该作为方塔园地形处理的蓝本。而规划布局首先应从方塔这一组文物作为主题着手,堆山理水无不以突出主题为目标。规划之初,碰到的第一件事是如何布置迁建的天后宫大殿。宋塔、明壁、清殿是三个不同朝代的建筑,如果塔与殿按一般惯例作轴线布置,则势必使得体量较大而年代较晚的清殿反居主位,何况塔与壁,一为兴圣教寺的塔,一为城隍庙的照壁,原非一体,两者互相又略有偏斜,原来就不同轴。再则三代的建筑形式有很大的差异,若新添建筑必然在采取何代的形制上大费周折。因此决定塔殿不同轴。于方塔周围视线所及,避免添加其他建筑物,取“冗繁削尽留瘦”之意,更不拘泥于传统寺庙格式,而是因地制宜地自由布局,灵活组织空间。

方塔的地面标高为+4.17m,而周围地面标高却在+4.7m左右,所以地势对显示塔体的高耸是不利的。按照中国的传统形式,塔的周围常有封闭的院落,不同于开敞暴露的纪念啤。塔院的尺度决定于塔高,塔体修长,近观时距离近些当可更感

巍峨,故设东、南两段院墙,离塔的中心32m,院内仰视塔顶的角度65°。院墙简洁是为了不致分散观赏方塔的注意力。墙外的地面高于塔院,有此两段院墙的屏隔,将可避免产生塔基低陷的感觉。西面扩大原有小丘,塔北则有明壁,从而形成一个各向有变化的塔院。明壁之北为弹街石地面的广场,消防车可以开到这里。广场是三项文物的纽带和进入塔院的前奏,其地面标高应尽可能低于塔院。但此地的高水位标高约在+3.0m,少数几天的洪水位可达+3.5m,所以把广场的标高定为+3.5m,以便由广场经坡道,尚是向上进入塔院。明壁水池前有平台,标高为+4.10m,便于游人近观砖雕。广场之北,天后宫大殿之西,结合古树组织了一组标高不同、大小不等的台坛,在此可观看照壁全貌。这组高低错落的台,既是为了保护古树树根,又与较宽阔的广场和方整的塔院形成繁简的对比。广场、塔院、平台等用不同的石料和不同的砌纹铺地,共同起到建筑第五“立面”的作用。宋塔、明壁、清殿及古树,各依其原标高组成起落、繁简、大小相同的空间,把文物点染烘托起来,以反映珍视文物如拱壁之意。这一中心地段是全园的主要部分。在尺度上注意使松散的格局不失之松懈,在格调韵味上试图体现宋文化的典雅、朴素、宁静、明洁,做到少建筑而建筑性强。其中塔院不植一木,也是为了强调主题文物的肃穆气氛。

基地西南角原有小土丘标高为+10.5m,塔西侧原有小土丘标高为+10.3m。从园内西部南部看塔,园处新建5层住宅数幢,很不协调,所以挖河取土,在东北角原+6.0m标高处,再堆高2m,并植枫香香樟类加以遮蔽。

将塔西土丘向南北扩大,部分覆以山石,以土带石形成塔院的西面屏障。在清殿北面沿围墙稍事堆土,种植形态苍古的常绿树,以衬托古塔风貌,而且从北门入园,清殿北面不致过于突出,使注意力集中于塔。河之南堆土以形成空间界面,其上主要种植乌桕。全园土丘自东而南连成脉络。

园内原有丁字形河道,规划将中心部分适当扩大成池,增加水景。池北配合院墙,筑整齐的石驳岸,结束于池面的宋桥。宋桥桥面四块大石板中的一块为原物,桥形古朴,正位于较为开阔的水面和环境清幽的小河之间,考虑欣赏古桥的需要,桥边设石阶及平台。南北向河汊,原有民居数间,在踏勘时发出此处可以看到塔尖的一段倒影,故规划中在此建水榭,并拓宽一角河面,使倒影完整,但塔不露根,避免像“洋”式公园中的纪念啤。院墙与驳岸简单有力的横线适成塔的衬托,碧波塔影蔚成一景。池之南岸为大片草坪,缓坡入水,散植丹枫,由北岸南眺,想乌桕衬托着背日丹枫,晶莹剔透,秋景必然尤为美丽。池西设一廊桥,作为由东向西的对景。沿西墙设置水闸水泵,将园内水位标高稳定在+3.0m左右。为了保护塔基,将池底分为两阶,近塔一面水深0.80m,并置缸种植水生植物,有控制地丰富水面景色,靠南水深约2m。园之东南隅自成另一景区,凿河北通东大门处的方池,西接原河汊,构成连贯的水系。全园雨水尽量由明沟就近泻入河道。

通过山体与水系的整理把全园划分为几个区,各区设置不同用途的建筑,形成不同的内向空间与景色。这也是学习我国大型园林的布局特点。围绕方塔中心区,东北有茶点厅,东南有诗会棋社用的竹构草顶茶室,南有欣赏塔影波光的水榭,西南有鹿苑和大片可以放养的草地,西面有以楠木厅为主体的园中之园,作陈列展览之用,西北有小卖摄影部等服务设施,再西为管理区。全园通过主题树种乌桕统一起来,只在各景区建筑附近点缀一些传统园林常用的花木,如山茶、玉兰、海棠、梅、牡丹、杜鹊、天竹等,以丰富四时景色。在中心区纵目所及是看不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