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的园林——上海方塔园分析
上海松江方塔园
方塔园位于上海市松江城区,全园面积11.52公顷,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冯纪忠先生规划设计的园林作品。
方塔园的是一个以方塔为主体的文物公园,其规划设计背景是为了保护基地遗存的北宋方塔及明代影壁,规划后迁入清代天后宫等文物建筑,同时也是为松江城区市民增添一片休闲游乐的公园绿地。
图1:方塔园总平面①北门②甬道③天后宫④影壁⑤方塔⑥大草坪⑦堑道⑧东门⑨赏竹亭⑩何陋轩初闻方塔园是源于早些年读一篇关于“中国传统园林传承与发展”的论文,文中以方塔园为例,对方塔园在“传统与现代”的探索实践给予极高的评价,这激起了我的兴趣,渴望有机会能早日拜访。
去年十月底参加本科的苏杭实习,途经上海转杭州,由于时间仓促,松江城区离上海市区较远,未能成行。
今年九月得知冯纪忠先生讲谈录《与古为新——方塔园规划》一书已见与市,特买来拜读,探访方塔园的心愿更加强烈。
十月中旬,参加北林本科的南方实习,再访苏州,第二站放弃了杭州,直奔上海,此行重点是参观方塔园,只想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10月21日抵达上海的第二天立即前往方塔园,有幸正好赶上好天气,心情也倍加激动。
我和同学从北大门进入方塔园,由北往南走到方塔,绕湖至大草坪,而后重点参观了园东南角冯先生设计的著名园林建筑——何陋轩,其后在园子里各处转游,最后登方塔俯瞰全园景色,就这样“全方位、多角度”般感受方塔园。
关于方塔园的规划设计,很多学者已经进行了研究探讨,文献资料较多,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下载阅读。
参观方塔园之前,我主要阅读了《与古为新——方塔园规划》这本书,在这里我只想结合参观游览写写自己的一点读书心得,旨在向未曾了解方塔园的同仁介绍一下这个著名的园子,更想通过方塔园的介绍,探讨一下方塔园在“传统与现代”探索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由于阅历学识有限,若有不妥和错误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教。
一、方塔园的规划设计思想方塔园的规划设计,冯先生首先是围绕“与古为新”这一精神立意,在尊古的前提下,创作一座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园林。
方塔园
1.入口空间 从入口空间到中心广场空间所经历的“石板通道”或“堑道”—一 种狭且长的空间形式—都具有极强的导向性,这类似于古典园林中的 “廊”,它层层递进、曲折有致、高低错落并与凹凸有致的花岗岩矮墙、 石阶、花台围合成空间,它们一起向游人暗示:沿着它所延伸的方向走下 去,必定会有所发现,因而处于其中的人便不免怀有期待的情绪,便可 借此把人不知不觉的引导至某个确定的目标—方塔广场所在地,沿途人 们所体会的是幽闭压抑,直到方塔的出现眼前才顿时豁然开朗。
5.现代草坪 方塔园南部镜湖草坪景区林木较之 北半部分稀疏,且开凿出了很大的湖面, 对岸设臵宽大的草坪,疏植树木,创造 了一个大面积的阳光疏林草坡作为主要 休闲区域,并形成面对主景之势。在设 计中抽取了西方园林的设计要素,不同 的是大草坪设计了起伏的地形,缓坡入 水,融入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要素,植物 树木没有修剪成型,而是保持自然状态。 不同的园林风格自然过渡,与方塔协调 一致,创造出富有现代特色又能和方塔 相和谐的园林空间。
方塔园采用了中国独特的“园”的文化形式,并且把它 发展为一种新的文化格局,从而使它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它 之所以超越现代主义与传统,首先因为他在经历了现代主义 阶段,运用现代主义哲学、理性、思想、方法等之后,在对 其进行的批判反思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而且还因为它对传统 式经过了理性主义思考之后的反思,把积淀的传统文化的精 华投向未来的历史。 所以,这种新的文化格局是的方塔园包容性更大,表现 更为丰富多彩,寓意更深广,这样就给人更多的途径和层次, 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解释它,去游戏与欣赏它。
3.理景与要素 在方塔园北部主景区的环境营 造中,花岗岩矮墙和石阶、花台、 挡墙的运用很广泛。乔木与灌木的 配臵方面,在方塔广场边界与过渡 空间点种树木。在设计者精心布臵 的游览流线中,花岗岩矮墙与乔木、 灌丛互相穿插,给人以丰富的视觉 感受与心理体验。矮墙、石阶、花 台在方塔园北部景区,即北、东入 口直至方塔主景区一直得以保持和 延续,在空间上体现了一种连续性, 引导参观者层层进入、渐入佳境。
解析方塔园
上海松江方塔园一、简介(项目名称、地点、时间、造价、规模、设计师简介)项目名称:上海松江方塔园地点:上海市松江区时间:1978年造价:不详规模:172.73亩设计师简介:冯纪忠(1915年— 2009年12月11 )男,1915年生,河南开封人,教授、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
他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创始人,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建筑师和规划师,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及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
1936年赴奥地利维也纳留学,1941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工科大学建筑师及工程师文凭。
1946年冯纪忠回到中国,回国后,历任南京都市规划委员会建筑师、上海都市规划委员会委员、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先后参加了当时南京的都市规划及解放后的上海都市规划,设计了武汉“东湖客舍”、“武汉医院”(现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楼等在业内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建筑,并在同济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方向。
代表作:武汉东湖客舍、松江方塔园、朱家角镇规划。
二、区位分析上海(Shanghai),简称“沪”或“申”,中国第一大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
上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的长江口,拥有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最大的工业基地,是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和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
上海市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有超过2000万人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地区,其中大部分属汉族江浙民系,通行吴语上海话。
上海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是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城市。
松江方塔园原址曾为唐宋时期古上海(华亭县)的闹市中心,北宋年间(公元1068年至1094年),这里就建造起闻名江南的兴圣教寺塔。
到了明朝,府城隍庙、关帝庙等大型寺庙又在这儿兴建起来。
明清期间,兴圣教寺塔北侧有一条当时松江古城内最为热闹的街道――“三公街”。
中西结合的园林——上海方塔园分析
规划师简介
1916年赴维也纳留学, 受维也纳学派影响 上世纪70年代末,冯纪忠又带着学 生开始进行上海旧城改造的探索, 在尊重人的本质上保留城市历史风 貌,受到了学界一致的公认。
方塔园给冯纪忠赢得了国际声 誉,1986年下半年,美国建筑 协会授予冯先生美国建筑师协 会荣誉院士称号。
1946年回国 1948年上海城市规划 上世纪50年代设计,武汉同济医院和东 湖客舍
上海方塔园案例分析
底雅婧 2015000201006
一、方塔园概况
地点:上海松江古城 建成时间:1982年 占地面积:182亩
历史沿革
北宋熙宁年间
建造了兴圣教寺塔,塔沿袭了唐代砖塔 形制,呈四方形。
明清
元代寺毁塔存,明初在此建城隍庙及兴 圣塔院,现仅存城隍庙影壁,该照壁是上海 乃至全国最古老、最精美、保存得最为完好 的大型砖雕艺术珍品。 北侧为三公街(三公为明代著名的书画 家董文敏公,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李忠憨公, 清代著名书法家沈文洛公。)
继承与创新
在冯纪忠看来,宋代的精神是开放的, 自由的,是追求自然的。这是冯纪忠看中的 精神气质,也是他选用宋代精神统一全园的 原因。 但这种统一不是简单的桌椅器物,亭台 楼榭,而是这个时代人的心境的表现,也是 一种情怀的渲染。
三、方塔园空间构成
解读
分区布局
使用功能上分
•方塔景区:包括方塔、照壁和天后宫 •竹林区:包括堑道和草亭、何陋轩 •草地区:包括鹿苑 •服务区:包括管理办公室和服务区 •休息展览区:包括楠木厅
场所设计·赏竹亭
• 其他地方的流动空间的体现
•
• • •
•
赏竹亭是竹子走道旁供人休息和观赏 竹子的地方。 亭子稻草顶、木结构、砖铺地,特别 之处是一组呈风车状布置的石凳。 石凳一半在屋檐下,一半在室外,晴 雨两用 消解了亭子这个封闭静止的空间,联 通内外,类似风格派的风车布置方式 和对位关系使得这个空间又流动了起 来 一条石凳指向亭外的一个文物——石 马,令人想起密斯在德国馆内用 宋方塔与明照壁相处的位置很近,但他 们既不平行又不在一条轴线上。 • 清天后宫偏离主轴线 • 错折的轴线所起的定向作用恰到好处的 指引出不同朝代、不同内容和风格的文 物,并使他们均得到一个完整的背景与 场合。
方塔园设计分析
2021/5/27
6
塔西土丘
西面扩大原有小丘,塔北则有明 壁,从而形成一个各向有变化的塔院。 明壁之北为弹街石地面的广场,消防 车可以开到这里。
塔东南有宋代石板小桥一座。
原有小丘
2021/5/27
7
塔西土丘
将塔西土丘向南北扩大,部分复 以山石,以土带石形成塔院的西面屏 障。在清殿北面沿围墙稍事堆止,种 植形态苍古的常绿树,以衬托古塔风 貌,.而且从北门入园,清殿背面不致过 于突出,使注意力集中于塔。河之南 堆土以形成空间界面,其上主要种植 乌柏。全园土丘自东而南连成脉络。
2021/5/27
13
分区
通过山体与水系的整理把全园划分为几个区,各区设置不同用途的建筑,形成 不同的内向空间与景色。这也是学习我国大型园林的布局特点。围绕方塔中心 区,东北有茶点厅,东南有诗会棋社用的竹构草顶茶室,南有欣尝塔影波光的水榭, 西南有鹿苑和大片可以放养的草地,西面有以楠木厅为主体的园中之园,作陈列 展览之用。西北有小卖摄影部等服务设施,再西为管理区。全园通过主题树种 乌柏统一起来。只在各景区建筑附近点缀一些传统园林常用的花木,如山茶、 玉兰、海棠、梅、牡丹、杜鹃、天竹等,以丰富四时景色。在中心区纵目所及 是着不到其他各区的建筑的,这就净化了主体,花费少,见效快,而且便于分期建设, 统一中求变化。
DOCER 2018
方塔园设计分析
汇报人:闫明
2021/5/27
1
目录 CONTENT
01. 基本情况 02.设计者简介 03. 设计分析 04. 总结
2021/5/27
2
方塔园的地理位置
2021/5/27
简述方塔
方塔园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中山东路235 号,是松江古城中一座以观赏历史文物为主体的 园林。全园占地面积182亩,园址原是唐宋时期 古华亭的闹市中心,东有爱民街、西有三公街, 既是古代文人的会聚地,又是松江遗址的缩影。
析上海方塔园改造中景观与功能的和谐统一_张娟
析上海方塔园改造中景观与功能的和谐统一■ 张 娟方塔园是一座集中展示上海人文历史的经典园林, 2009年被列为第三批老公园改造范畴。
笔者作为方塔园改造项目负责人,历经规划方案、可行性研究、扩初设计和施工建设全过程,结合多年来对公园建设和管理积累的实践经验,努力追求公园改造中景观与功能的和谐统一。
一、方塔园现状分析及改造的必要性上海方塔园位于松江老城区,建于1978年,占地面积12.13公顷,是我国著名现代建筑奠基人及中国城市规划专业创始人冯纪忠先生晚年的杰作。
方塔园以宋代方塔为中心,四周环设宋代望仙桥,明代砖雕照壁,清代天妃宫、陈公祠等文物古迹。
园内古树参天、绿意葱茸,是一座以欣赏历史文物为主题的园林,堪称上海的“露天博物馆”。
方塔园的设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陋就简、意境深邃。
从古建筑的神奇到自然景观的秀丽,整座园林显得既严谨和谐,又自然多趣,尽显文物公园典雅、朴实、宁静、明洁的气息。
方塔园建园三十多年,历经岁月的洗礼却始终保持着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风雨侵蚀。
园内的建筑以文物古迹为主,宋代方塔是全园的中心,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天妃宫原是上海河南路桥堍清代天妃宫建筑群的前殿,80年代初迁入方塔园,与宋塔、明壁、古树组成繁简、起落、围合的广场空间。
区级文物建筑兰瑞堂和陈公祠,分别是松江地区明代和晚清建筑的典型代表。
由于年代久远,建筑物历经风吹雨淋日晒,部分木结构出现腐烂朽损,油漆剥落和屋面漏雨现象,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景观效果。
基础设施是公园的硬件,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游园质量。
随着政府财力的投入,近几年方塔园的硬件设施逐步得到改善,但还存在未尽人意之处。
游船码头过于狭窄,宽仅为1.1米,且近岸水体较深,无上下船分流标识和临水护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东区厕所设施简陋,与星级公厕标准相去甚远,基本不具备使用功能。
部分道路坑洼不平,材质为废旧的素砼人行道板,严重影响园林景观。
园林的新与旧——方塔园案例分析
人对颜色变化有了情感。
植物的生死变化给人精神的支持或者削弱,春天植物的生命力让人有种信心增强的内心享受,而秋天植物的陨落又会让人感慨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逝去。
同时中国的文学氛围喜欢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的世界里,所以植物的生理变化会引起人的共鸣,这种共鸣就会让人感到植物的境遇就像是自己的境遇。
植物的气味更像是“生化武器”,通过芳香物对人的生理进行调节。
植物的间接影响通过营造和谐舒适的环境来满足人,同样的人也会因为失去这样的环境而感到悲伤。
在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中,颜色影响最为显著,生死变化影响最直接,声音影响和气味影响较为温和,间接影响最为隐秘。
同时各种影响间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就像绿色伴随着新生而又反抗着死亡,这种关系的研究需要去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未来的园林建设过程中,园林植物对人的影响研究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人和植物的关系十分紧密,建议今后在植物配置中,合理利用人的感情变化和植物变换的关系,以提升人类居住环境。
(收稿:2020-10-17)[1]赵娟,崔文静,李红.浅析园林植物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J].花卉,2018(12):164.[2]徐坚.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果媛媛,姜瑶,王松.园林植物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J].黑龙江科学,2015,6(10):102-103.[4]李霞,安雪,金紫霖,等.植物色彩对人生理和心理影响的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7):1730-1733.[5]朱丽卉.浅谈曹丕散文中的死亡意识与庄子的道家哲学———以“伤秋”“悲风”为意象进行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31(5):22-26.[6]中华书局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M].上海:中华书局,1999.[7]孙力,王敏.基于生理心理影响的园林植物配置优化探析[J].中国城市林业,2018,16(1):44-48.[8]韩国娟.佛教死亡观及其现代价值[D].青海师范大学,2019.[9]黄国萍,李美荣,崔泽玉.大学新生孤独感的状况及疏导策略———以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0,24(01):147-150.[10]Pallasmaa J.The Eyes of the Skin.Architecture and the Senses[J].Ar-chitecture (Washington,D.C.),2012,95(3).[11]贾梅.康复景观中几种芳香植物挥发物及其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7.[12]欧亚丽.芳香植物景观建设初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68-70.[13]中华书局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M].上海:中华书局,1999.[14]葛坚,赵秀敏,石坚韧.城市景观中的声景观解析与设计[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8):61-66.[15]康宁,李树华,李法红.园林景观对人体心理影响的研究[J].中国园林,2008(7):69-72.[16]孙艳美,钟秀宏,尤淑霞.负氧离子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4(13):37-38.[17]邢振杰,康永祥,李明达.园林植物形态对人生理和心理影响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30(2):283-286.园林的新与旧———方塔园案例分析夏民(中合慧景(长沙)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00)摘要:以上海方塔园为例,从园林的观念、尊敬的反叛、方塔园的新与旧精神以及方塔园创作背后理念4个方面阐述探讨园林的新与旧,进一步探究了其背后的思想理念和设计方法,并试图使其更为具体化、明了化,从而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提供借鉴。
方塔园的风格塑造解析
方塔园的风格塑造解析前言园林风格,是区分某个时代、某个类型、某种格调,易意会却难把握的抽象因素。
当它与一个民族一段历史联系在一起时,便奠定了某个园林的独特地位。
这种地位的独特,不在于它究竟为人们提供多少通常意义上的有用空间,或者将景观本身塑造的多么精美可观,而在于它向我们准确地传达了一种信息,一种味道,就像空气,无可捉摸却能处处感受。
风格,是比形式、功能更能决定园林设计水平高下的重要表征。
然而,要在设计中得体地塑造某种风格是如此之难,而要在设计中融合本来不同的各种风格并将其得体地表达出来更是难上加难。
方塔园正是这样不可多得的一例(图1)。
1方塔园及其整体立意方塔园位于上海市松江县城,面积11.5hm2,基地内遗留有修长优美的宋代木构九层方塔,明代城隍庙的大型砖雕照壁以及从市区迁入的清代天后宫大殿、宋石桥等。
其性质是以方塔为主体的历史文物公园,由同济大学教授冯纪忠先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持规划设计。
方塔园立意的主题是“与古为新”。
“为”是“成为”的意思,而不是“为了”。
这里省略了前面的主语“今”,加在一起即“今”与“古”为“新”,也就是说今天的东西可以和古时的东西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事物[1]。
这样,方塔园设计在境界上超越了一般的“古”“今”纠缠,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具体来说,方塔园风格要处理三个方面的问题:以最具历史价值的宋代方塔为核心,将体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宋韵”作为基调,融入具有上海独特地方风格的松江味,同时对反映时代精神的西方现代主义作出正面回应。
2方塔园的风格塑造解析2.1方塔园的“宋韵”塑造“与古为新”,前提就是尊古,尊重古人的东西,要能够存真,保存原来的东西。
但“古”不是在方塔园中再现宋园,而是要体现宋的精神、宋的味道。
方塔园中,宋塔是最有历史价值的,所以它是主体,成为“宋韵”塑造的核心[2],整个园子的空间布局、要素选择、细节表达都围绕“宋韵”展开,进行匹配。
设计者曾形象地比喻道,博物馆里的贵重东西,都用一个托子托住,就像手上托着一颗明珠。
方塔园植物景观调查分析 (1)
方塔园植物景观调查分析研究背景现代景观如何传承民族文化,已经成为园林界不可回避,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目前现状)现代城市公园与古典园林相比,在服务对象、功能需求、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已发生了变化,而跟随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大众的审美取向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迄今为止,我国造园艺术还来不及建立起一套适宜的转换机制,使得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与艺术手法都被束之高阁,难以与现代景观需求接轨。
这使得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景观大多呈现不伦不类的拼贴景象,一方面在布局、尺度、植物塑性上完全效仿英国自然风景园,另一方面叠石、建筑营造完全沿用古典园林建筑制式。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我国民众发现在解决了基本的游憩功能的公园里找不到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在完全仿古的园子里又找不到时代精神,满足不了现代的审美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城市公园的契合点,使现代城市公园既满足时代精神,满足现代城市生活与审美需求,又能唤起民族自豪感,激发文化认同感。
方塔园是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园林,占地12.8公顷,该项目既继承了本民族园林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又展示了现代的设计语言,反应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方塔园作为一种展示历史文物并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空间,它的设计是以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活动尺度为立足点,为居民和游客的户外活动创作多层次的露地环境及恰当的场所特征。
它用现代的设计理念、手法诠释了一种中国古典的韵味,透视出一种质朴、简洁的氛围。
植物造景方面必然也要与整个造园精神相一致,在传统栽植技术及植物“移情”原型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栽植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探索将自然生态群落机制引入现代城市,创造生物量、生态效应双佳的优质人工群落。
研究现状通过查阅文献,得知目前对方塔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方面的研究:韩谦、范文兵通过对方塔园现状的分析,以“消解”为关键词,从空间组织策略、屋顶和构造节点的策略两个方面对方塔园进行了深入的解读;陆邵明从景观空间的线索编排及其体验的艺术性方面研究了方塔园的景观空间;胡晓青从“起”、“承”、“转”、“合”四个方面介绍了方塔园的空间意象的组织和空间系列的安排;赵冰以空间生成为主线对方塔园空间进行了解读。
从方塔园解析现代中国式营造之路
THE MODERN CHINESE STYLE CONSTRUCTION中国的城市环境受到改革开放之后“全球化”风潮的影响而产生的改变有目共睹。
一方面大量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理论的引入,使朝向新型现代城市转型的方向变得更为明确。
另一方面对于“地域主义”、“乡土主义”,也即民族和地域问题的重新讨论,产生了传统和时代融合的倾向。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展开的“文化大讨论”,对于城市应有的文化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正如张钦楠先生所说,在建筑及其他领域广泛表现出来的文化意识是“已经深入渗透在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的外来影响与本土思想的碰撞和融合的结果……并引发了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
”在开放的初期对于文脉的阐释认为,文脉环境比物质环境所能持续的时间更为长久。
这一时期的众多项目都在寻找属于中国的新型城市面貌的主题下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尝试。
面对中国当代文化复兴的命题,北京香山饭店、曲阜阙里宾舍、广州白天鹅宾馆、北京菊儿胡同、苏州桐芳巷等一系列作品,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理念道路的开拓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时期诞生的城市园林作品——方塔园,被学术界誉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坐标点”,并“给予当今世界一个启迪:历史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的永恒之道”。
方塔园的设计者是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冯纪忠先生,他是我国现代建筑、现代城市规划和景观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认为应该从广义建筑学的范畴出发,学习和研究建筑学,提出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应该三位一体的理念。
作为建筑设计师必须具备规划思想,因为建筑学是一门比较全面的学科,包括整个环境和建筑内部,外部的环境包括城市环境以及自然环境。
把对建筑的环境、人的生活环境的充分认识扩大到规划视野,从周边环境、地域,乃至整个城市考虑设计问题。
他强调一个建筑物设计不仅要处理内部空间关系及立面造型,而且要解决好外部道路联系和现状周边环境协调,考虑新建设形成的城市空间与景观。
空间、情感、诗意是反复出现在其思想和设计中的主线。
探求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点的设计——上海松江方塔园设计分析
探求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点的设计——以上海松江方塔园为例摘要本文以方塔园为例,从方塔园的空间布局、轴线、建筑形式等方面,分析方塔园的设计方法及理念,探讨面对西方园林风格的冲击,如何继承发扬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传承文脉,发展有中国特点的现代新园林艺术这一问题。
关键词:与古为新空间组织轴线建筑形式一、方塔园概述方塔园是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的以保护宋代方塔为目的的历史遗址公园(图1),设计者是中国奠基人、我国以及的创始人冯纪忠先生,方塔园的设计整个园林充满“宋”的精神韵味,在“尊古”的基础上用现代手段获得了新的空间体验,完成了东方空间经验和形式的现代化转换,“代表中国现代园林的最高水准”。
王澍曾评价说::“这使方塔园可能成为现代中国建筑的一把尺子。
无论是谁去书写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建筑史,我相信方塔园都是无法绕过的。
”图1 方塔园总平面图二、方塔园分析1.空间组织整个方塔园在以宋塔为主体通过大水面、大草坪及栽植组织等传达自然的精神以外,还传达了冯纪忠先生的“意”:宋代的“精神”在流动,冯先生本人的“意”在引领着所有的空间在动,在转换,即“意动空间”。
自方塔园北门进,钢支架瓦屋顶的大门形成灰空间,略显阴奥;入门后植物舒朗、阳光明媚,眼前豁然开朗;步行石板通道两侧树木参天,空间又显得阴奥;到达广场之后,视线又豁然开朗。
自东门进,大门、照壁、垂门、方池构成的小广场形成开敞空间;经过垂门之后大树成荫,又显阴奥;至转折处再开阔;堑道空间欲扬先抑;到达天妃宫台基之上,方塔出现,又显开阔。
整个系列空间的组织安排旷奥交替,收放结合,体现了冯纪忠先生的“时空转换”的理念。
在广场的东侧和南侧布置有L形的白墙(图2-2),对几个空间进行了分隔(图2-1),类似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的墙体的处理,几片墙体彼此穿插通透,转折处断开,空间隔而不断,是流动的。
图2-1图2-2在方塔园的南侧,有一处大草坪与方塔隔水相对,草坪缓坡入水,岸线蜿蜒;水北岸岸线规则,人工砌筑的石驳岸直至东南的水榭,直线、人工的形态与南岸曲线、自然的形态形成对比。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看方塔园的规划设计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看方塔园的规划设计摘要:本文试图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冯纪忠先生的代表作——上海“方塔园”。
从规划设计对象的“来龙去脉”、“问题导向”、“整体观和系统观”、“历史观和文化观”等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进行剖析研究。
梳理脉络、总结方法,以指导日后面对复杂问题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工作。
关键词:人居环境科学,方塔园,规划设计,方法论引言:“冯纪忠先生倡导“活”的城市规划理念,即城市不能把古建筑当成博物馆,而是应该和人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使中国的传统建筑走出了泥古的羊肠小道,插上新时代的双翅,在E时代的蓝天翱翔。
”——评冯纪忠先生“从世界形势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一种强势文化扩张的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本来是强势的,现在却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此保护文化遗产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非常迫切了。
”——吴良镛先生语未来的世界被认为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界,城市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自然地生长,未来的城市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大型化、复杂化,导致人居环境中各种尖锐的、前所未有的矛盾随之出现。
景观规划设计学(地景学)作为研究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之一,已无法独立解决复杂多变的人居问题。
其应整合其他学科的理论,站在人居环境的高度,提出创新性的解决办法。
人居环境科学对景观规划实践提出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指导。
本文试图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分析经典案例,研究整合现代景观手法和中国古典造园手法的途径,研究处理“历史”和“现代”的关系,研究如何在西方强势文化面前,凸显中国传统文化。
一、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论吴良镛先生认为人居环境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提倡运用系统思维来求解复杂性、组织性问题。
在规划设计中有必要引进科学性的思想——复杂体系中的系统观念,来整体思考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得规划设计过程上升为科学性思维的过程,避免规划设计师主观行为的干扰。
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是发展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五项原则,也是对规划设计成果的评价标准。
方塔园
方塔园方塔园,建于1978年,占地182亩。
原为唐宋时期古华亭的闹市中心,是一座以历史文物建筑为主体的园林建筑。
整个园林以宋代方塔为中心,四周环设宋代望仙桥,明代兰瑞堂,砖雕照壁,清代天妃宫、陈化成祠,还建有仿古曲廊、何陋轩,六角亭、水榭、五老峰、美女峰、塔影舫、花岗岩古堑道等。
园中凿池叠山,湖水曲绕,塔影波光,竹林成片,古树挺拔。
典雅,朴实,宁静。
具有唐宋风韵的园林气息。
园内道路宽敞,古朴简洁,显现了与一般园林不同的大器,仿佛一个历经事故的老者的虚怀若谷与胸怀广阔的大器风范。
进门后是一条宽敞的道路,左图的岩石立于道路中,上面写了“方塔风铃”几字。
沿着道走入园内,石砖铺地,绿树成荫,间或有几串灯笼挂于树梢。
无不令人感觉舒适惬意。
过了石路后便进到一个广场,由一块照壁横埂于其中,气势磅礴,前面是一个绿意盎然的池子。
这块照壁是明代洪武砖雕照壁,它原是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的松江府城隍庙照壁。
这是上海市最古最大最精美的砖雕艺术品,虽历经战火,但依然完好无损, 1978年方塔园开辟时便将其迁与园内。
照壁是古代的重要建筑,最早出现于周中期。
因方塔园原是道教建筑,所以照壁上的砖雕亦富有道教意义。
该壁面宽三间,中间雕刻高475米,阔6.1米,面积约30平方米,是用近百块质地精良的方砖砌成。
壁面雕镂遒劲精致,富有鲜明的立体感,充分的显示明代松江工匠精湛的雕刻工艺。
居中的吉祥兽状似麒麟又多一角,造型威猛逼真独角直挺,眼似铜铃,口如血盆。
传说此兽吃遍了人世间的珍惜财宝还不满足,还想吞噬天上的太阳,结果掉在东海里淹死了。
于是人们称此兽为“”。
照壁告诫人们不可贪得无厌,贪多必失。
所以后来有传说古代到松江就职的官员,到任后都去照壁参拜,以示为官不贪之意。
浮雕四周还有一些图案,并组成“封侯(猴)挂印”“连(莲)升(笙)三级”“福禄(鹿)双全”等谐音吉语。
整幅雕刻画面充实,雕刻细腻,是方塔园内的稀世珍品。
与照壁相互辉映的,便是方塔园内的核心建筑,圣教寺佛塔。
视觉对比手法在园林中的运用——以方塔园为例
一、研究背景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否存在,可以通过对比了解,同时运用对比也能加强视觉空间带来的震撼力度。
我国著名东方学大师季羡林曾说过:无论哪个国人都喜欢神秘的,同自己有距离的东西,距离越大,喜欢程度越高。
对比就是把具有矛盾的对立空间安排在一起,这种由对比带来的巨大好奇感与神秘感是不分国界的。
这就好比安藤忠雄在日本的著名作品“头佛”,穿越其38米长的混泥土封闭廊道才能见到被天光笼罩13.5米高的大佛。
神秘感驱逐人的好奇心,脚步便不断向前,踏寻空间对比带来的隆重仪式感,这种便是视觉对比的力量。
二、新旧对比———“与古为新”中西文化差距在造园上得到映射,东方讲究道法自然。
人与自然平等的原则成为造园空间的经典,正如东方太极图,阴阳相间,首尾相连,时刻都在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
上海园林界的泰斗程绪珂说,方塔园是上海闻名的历史文化公园,在继承中国园林的传统中创造出现代园林新的生命力,为风景园林走出了一条新的途径[1]。
方塔园建成之后,当时被誉为“代表中国现代园林的最高水平”。
方塔园建成于1978年,现占地12.1hm 2,该园内将宋代方塔、宋代望仙桥、明代照壁、清代天妃宫等历史古建筑与现代何陋轩、大草坪融合,探索古今园林场所融洽之道,把宋代的朴素质感与现代造园空间完美融合。
三、入口对比———“旷奥”共存景观空间环境的“旷奥”之说源于中唐时期文学家柳宗元的一句名言:“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
”柳宗元可谓是一语道破空间环境的动态感受[2]。
方塔园园区共有北、东两个入口(图1),入口与园内可用“欲扬先抑”“旷奥共存”八个字来形容。
资料显示,大多数人从北门进入园内,进来后先经过甬道。
为了缓解游客行走的疲惫,设计师冯纪忠先生特意将这处的地形设计成高低错落的石阶,因而形成一种变化和流动感。
出口之处是偌大空旷的方塔广场,欲扬先抑,使得方塔的出现给人视觉上的惊喜。
东门处冯纪忠先设计了一个建筑结构上古今结合的“垂花门”,进门后,将游客引入北边堑道。
松江方塔园
吴凇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大草坪
2.3.3 方塔园镜湖草坪 方塔园南部镜湖草坪景区林木较之北半部分稀疏,且开凿出了很大的湖面,对岸 设置宽大的草坪,疏植树木,创造了一个大面积的阳光疏林草坡作为主要休闲区 域,并形成面对主景之势。在设计中抽取了西方园林的设计要素,不同的是大草 坪设计了起伏的地形,缓坡入水,融入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要素,植物树木没有 修剪成型,而是保持自然状态。不同的园林风格自然过渡,与方塔协调一致,创
方塔园主景区开敞的广场空间
方塔园主景区园林小品
③理景与要素 · 传统园林主体景区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中就要采用多种理景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 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 这些都是为了对景。另外还有前面提到过的组景十八法等,这些手法都是通过变化的空间 来营造景深感,巧妙的解决“小中见大”的空间拓展问题。传统园林的四大造园要素有山 石、水体、建筑、花木。如传统园林中的山石多为由形态自然的太湖石、黄石、英石等堆 叠而成,是对自然山石的摹写。再如花木配置方面,在较大的庭院空间,在保证整体对称 均衡的条件下,以点种和丛植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搭配。点种与丛植本身就包含有疏与 密的对比,乔木与灌木也有主与从的差异,因此只要配置得宜偏可成天然情趣。园林中的 树还可以起丰富空间层次变化和加大景深的作用,如枝叶边角形成的框景以及通过枝叶扶 疏的网络看景物的藏与露等。
方塔园主景区布局
②空间层次 · 传统园林主景区 传统园林在有限的范围内经营空间,为求得意境的深邃,用各种方法来增强景 深,例如利用空间的渗透借丰富的层次变化而极大的加强景的深远感。传统园林 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主要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的关系处理所造成的。 传统园林的主体空间中依靠疏与密的对比与变化,可以产生韵律与节奏感,具 到建筑物的立面组合,除了要疏密相间的排列外,还要充分利用其他手法来加强 整体立面的韵律变化与节奏感。这种手法主要指起伏与层次,起伏是借高低错落 的外轮廓线来表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序列·轴线偏移
• 宋方塔与明照壁相处的位置很近,但他 们既不平行又不在一条轴线上。 • 清天后宫偏离主轴线 • 错折的轴线所起的定向作用恰到好处的 指引出不同朝代、不同内容和风格的文 物,并使他们均得到一个完整的背景与 场合。
清天后宫
明代的照壁 宋的方塔
空间序列·轴线偏移
清天后宫
明代的照壁 宋的方塔
上海方塔园案例分析
底雅婧 2015000201006
一、方塔园概况
地点:上海松江古城 建成时间:1982年 占地面积:182亩
历史沿革
北宋熙宁年间
建造了兴圣教寺塔,塔沿袭了唐代砖塔 形制,呈四方形。
明清
元代寺毁塔存,明初在此建城隍庙及兴 圣塔院,现仅存城隍庙影壁,该照壁是上海 乃至全国最古老、最精美、保存得最为完好 的大型砖雕艺术珍品。 北侧为三公街(三公为明代著名的书画 家董文敏公,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李忠憨公, 清代著名书法家沈文洛公。)
楠木厅 方塔 照壁 天后宫
新迁入的 场地原有的
石桥
以古为新
保留与尊重
方塔园原址上有丁字形的河道、大片竹 林,还有些土堆。我们设计中保留了大部分 的基地现状。 从北大门进来原有一排高大的树,设计 中墙的走向就是沿这排树的左侧(西)定下 来的。后来有人以这种树易生虫为由要将其 砍去,所幸我们阻止较为及时。
场所设计·赏竹亭
• 其他地方的流动空间的体现
•
• • •
•
赏竹亭是竹子走道旁供人休息和观赏 竹子的地方。 亭子稻草顶、木结构、砖铺地,特别 之处是一组呈风车状布置的石凳。 石凳一半在屋檐下,一半在室外,晴 雨两用 消解了亭子这个封闭静止的空间,联 通内外,类似风格派的风车布置方式 和对位关系使得这个空间又流动了起 来 一条石凳指向亭外的一个文物——石 马,令人想起密斯在德国馆内用片墙 对应水池的女雕像。
场所设计·塔
• 见塔前的铺垫
北门
东门
•
•
北门甬道狭长笔直,一侧院墙种植高大林木,另一侧 设置有曲线的花镜。全长大约130米 积累期待,突然呈现时有惊喜。
•
东门有甬道
场所设计·塔
• 彰显塔的高耸
塔高42.5米,近看更感觉巍峨。塔院边墙距离塔的中 心32米,使得院内仰视塔顶的角度为65度。宋塔被放 大,观赏角度也被迫抬高,塔的优美就被强调出来
所获奖项
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优秀设计展上,[ 方塔园 ] 荣获50个优秀设计作品中唯一的园林设计奖。 2004年获第一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 2008年12月获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 杰出成就奖。 主要论著:《建筑弦柱——冯纪忠论稿》、《建筑 人生(冯纪忠自述)》等;
建筑理念
修旧如故 反对北京城拆迁
园林要素·水体
• 阻隔了宋塔和观赏者的接触, 增加了物理空间和心理距离, 并调整了观赏角度,给观赏者 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观赏视角 • 通过水面的倒影,扩展了宋塔 的景观意象,丰富了景物空间。
1915年出生在显赫 家庭,祖父曾任浙 江巡抚
1982年设计方塔园。 “何陋轩虽然不大,但开 启了新的空间概念,是和 包豪斯典范,巴塞罗那世 博会德国馆一样重要的建 筑。”
二、设计理念
露天博物馆
“原址上古迹很多,有宋代的方塔、明代
的照壁、元代的石桥,还有几株古银杏树。 上海市政府打算在园中迁入另外的一些古 迹,比如位于上海市区河南路群的清朝建造的 天妃宫、松江城内明代建造的楠木厅…… 我最先的构想就是应将方塔园建成一个露 天的博物馆,将这些古物都作为展品陈列,把 这些被视为掌上明珠的珍贵文物——承托在台 座上,以示对展品的珍重”
规划师简介
1916年赴维也纳留学, 受维也纳学派影响 上世纪70年代末,冯纪忠又带着学 生开始进行上海旧城改造的探索, 在尊重人的本质上保留城市历史风 貌,受到了学界一致的公认。
方塔园给冯纪忠赢得了国际声 誉,1986年下半年,美国建筑 协会授予冯先生美国建筑师协 会荣誉院士称号。
1946年回国 1948年上海城市规划 上世纪50年代设计,武汉同济医院和东 湖客舍
场所营造·何陋轩
空间收放
场所营造·何陋轩
台基 • 何陋轩的台基分为三层(图14), 依次作30°、60°、90°递转, 最后变为南北方向,采用的是 西方现代主义的处理手法,台 基最终定在符合中国建筑传统 的南北向。 • 何陋轩为茅草屋顶, 毛竹梁架, 四坡顶弯屋脊。
场所营造·何陋轩
屋顶· 消解 • 何陋轩靠近南墙,应该与外面 的农舍有呼应 “途中松江至嘉兴一带农居多庑 殿顶,脊做强烈的弧形,这是他 地未见的” • 屋脊的两端是不对称的,自由 的两篇,整个屋顶更像是把歇 山顶的几个面打散然后随意地 组合起来,交错而非缝合,用 这几个面消解一个体。
场所营造·何陋轩
屋顶· 消解 • 屋架部分节点涂黑其余涂白, 下面的起柱子作用的竹子保留 本色 • 屋顶的线由于黑色节点的处理 而成了断开的感觉,原本体量 较大的屋顶一下子浮动起来, 视觉上轻了起来,建筑与周边 环境融为一体。建筑本体的建 造过程亦是一个消解的过程。
意动空间
• 在何陋轩靠近北门的甬道一侧,有九道高低不一的弧形挡土墙,影子打在上面随 时间变动,挡土墙围成的空间一直在变化,弧墙让时间跟它的光影一起变动,时 间与空间的变化是一致的
场所设计·塔
• 宋的遗风
试图体现宋的典雅朴素 在平面上,显示出较为空旷的一片 广场和塔院,不需要太多修饰
场所设计·塔
• 西式精华
在广场的东侧和南侧布置有L形的白墙(图2-2),对几个空间进行了分隔(图2-1),类似 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的墙体的处理,几片墙体彼此穿插通透,转折处断开,空间隔而不断, 是流动的
•餐厅
分区布局
空间定位上分
方塔是博物馆中最重要的展品
•“大者或独占一室” •围绕方塔展开各个空间,为主景区服 务 •从不同空间看方塔
从水边看
从草地看
空间序列
方塔园内由外侧进入方塔景区,有两条游线: 1.北入口(起)——通道(承)——照壁 (转)——方塔——南岸草坪(合) 2.东入口(起)——垂门、堑道(承)——照壁 (转)——方塔——南岸草坪(合)
规划师冯纪忠
解放后
1974年5月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动 工大修,总投资20余万元。1977年初竣工。 1978年上海市基本建设委员会批准以方塔 为中心建一个历史文物公园。方塔园的建 设工程由同济大学冯纪忠负责总体规划
规划师简介
人物简介
1915—2009.12.11 ,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 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也是我国 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曾任同 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
园林要素·草地
• 运用草皮和主题树种作为统一 全园的底色,正是吸取了日本 园林的优点,日本园林中的四 分之三都是由植物、山石和水 体构成。其植物配置的一个突 出特点是同一园中的植物品种 不多,以一两种植物作为主景, 再选用另外一、两种植物作为 点睛 • 方塔园的草坪一边的岸线是硬 的,一边是入水的,富于变化, 对比
继承与创新
在冯纪忠看来,宋代的精神是开放的, 自由的,是追求自然的。这是冯纪忠看中的 精神气质,也是他选用宋代精神统一全园的 原因。 但这种统一不是简单的桌椅器物,亭台 楼榭,而是这个时代人的心境的表现,也是 一种情怀的渲染。
三、方塔园空间构成
解读
分区布局
使用功能上分
•方塔景区:包括方塔、照壁和天后宫 •竹林区:包括堑道和草亭、何陋轩 •草地区:包括鹿苑 •服务区:包括管理办公室和服务区 •休息展览区:包括楠木厅
• 轴线偏折的魅力 • 移步换景
空间序列·堑道空间
• 遮挡视线,使人走出堑道看 见天后宫时有豁然开朗之感 • 调整基地高差,使得宋塔相 对较低的地势不至于影响塔 院高远的形象
空间序列·堑道空间
• 狭小幽闭到豁然开朗
• • • •
堑道全长近80米,宽度在4到6米之间,深度在3米左右。 这样的尺度形成幽闭之感 树木在堑道之上,贴壁而生,隐天蔽日,幽闭感更强。 连续的90度的转折,将堑道分割成数个小的长方形空间, 视域始终被约束在一个较短的范围内 转折重复出现,对幽闭的感觉不断重复、累计、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