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的原理》教案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的原理》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的原理》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1fe365c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72.png)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4.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通过了解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的原理》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定义,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功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2.掌握力与位移的夹角对功的影响,能计算斜面上物体的功;
3.了解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功率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4.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动能、势能等能量形式,为学习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确保作业的质量和效果。
2.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进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作业中遇到的问题。
3.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4.作业布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度调整作业难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提高。
高一物理功的原理教学设计示例之一教案
![高一物理功的原理教学设计示例之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cd33f5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2.png)
高一物理功的原理教学设计示例之一教案教学内容:功的原理
适用年级:高一
学科:物理
教学目标:
1. 了解功的定义和单位;
2. 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 了解功的物理意义和应用。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理解功的物理意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1)课件PPT;
(2)板书笔、板擦、教具。
2. 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内容;
(2)问题笔记和课堂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探讨什么是功,以及功有什么物理意义。
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讲解内容(20分钟)
1. 定义功及其单位;
2. 推导功对时间的定义式;
3. 计算功的方法及计算功的实例;
4. 探究各种力的功及其物理意义。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安排实验,演示功的计算过程,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和认识。
四、课堂练习(15分钟)
利用课前布置的功的计算练习题目,让学生自主完成。
五、总结和扩展(5分钟)
1. 总结功的定义和单位、计算方法及物理意义;
2. 拓展学生知识:介绍功率。
六、作业(2分钟)
1. 完成本节课的练习题;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掌握了功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实验演示环节的加入,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下一次课程中,需要进一步延伸针对功率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和功率的关系。
初中功的原理教案
![初中功的原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97b8bb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c5.png)
初中功的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原理,知道机械做功的实质。
(2)能够运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功的原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功的原理。
2. 教学难点:(1)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新课引入:(1)复习旧知识:回顾功和功率的概念。
(2)提问: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
2. 探究功的原理:(1)实验一:用手直接拉动物体上升。
(2)实验二:使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
(3)实验三:使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
3. 讨论与分析:(1)讨论:用手拉动物体上升时,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2)分析:使用杠杆、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提升物体时,动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
4. 总结功的原理:(1)无论使用哪种机械,动力对物体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时,人直接对物体所做的功。
(2)使用机械可以省力、省距离或改变力的方向,但机械做功的总量不变。
5. 应用举例:(1)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应用功的原理的实例。
(2)让学生尝试运用功的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功的原理,整理实验现象和结论。
2. 完成课后练习,运用功的原理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功的原理,并能够运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功的原理 教案示例之一2篇
![功的原理 教案示例之一2篇](https://img.taocdn.com/s3/m/559fa1a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de.png)
功的原理教案示例之一功的原理教案示例之一精选2篇(一)教案标题:功的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理解功的物理意义和作用;3. 掌握计算功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步骤:1. 导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例如,如果两个人一起用力推一个沉重的箱子,为什么一个人费了很大的力气,而另一个人却感觉轻松许多?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差别的原因。
2. 引入:回答上述问题,告诉学生这是因为力在物体上做了功的原因。
解释力和移动距离的关系,引入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时,物体沿着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与力的大小的乘积。
3. 计算功的步骤:讲解如何计算功的步骤。
首先要确定力的大小和方向,其次确定物体的移动距离和方向,最后将两者相乘得到功的值。
4. 实例讲解:选择一个比较简单的实例,例如用力推动一个书包移动一定距离,计算推书包所做的功。
具体讲解如何确定力的大小和方向、确定物体移动的距离和方向,并进行计算。
5. 学生练习: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实验或生活中的例子,计算其中的功,并和同桌分享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6. 拓展应用:提出一些拓展问题,例如:如果力的大小方向变化了,功的值会有什么变化?如果物体的移动距离和方向变化了,功的值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7. 小结:总结功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强调力和移动距离的关系对功的大小有重要影响。
8. 反思:让学生思考和回答下面的问题:为什么工作越多,所做的功越大?为什么有时很轻松地做事情,也能完成很大的功?9.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功的计算题目,要求学生自行计算,并在下节课进行讲解和订正。
教学资源:1. 计算功的实例材料;2. 学生练习题。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2. 学生练习题的正确率和解题思路。
拓展延伸:1. 引申讨论力和功的关系:力越大,所做的功越大;力方向和物体移动方向一致,所做的功为正值;力方向和物体移动方向相反,所做的功为负值。
2. 引导学生思考力不做功的情况:例如,将物体举起并保持静止时,力没有产生功;3.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物理量和功的关系,例如功率和时间、功率和功的关系等。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示例之一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示例之一](https://img.taocdn.com/s3/m/044272f9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f.png)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示例之一
教学设计示例:如何理解功的原理
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理解功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功的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功的特点。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
- 引导学生回顾力和位移的概念,提问学生力作用在物体上是否一定能够做功?
2. 引入功的概念:
-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对功的概念进行理解,例如:用力抬起书包,向上的力做了功吗?为什么?
3. 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 给出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功夫,是物体因受力沿力的方向发生的位移所
做的产品。
- 解释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位移× cosθ,其中θ为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
讲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强调力和位移必须同向才能做功。
4. 功的单位和特点:
- 介绍功的单位:焦耳(J),并举例说明不同单位的换算关系。
- 强调功的特点:功是标量,没有方向,只有大小。
5. 练习与巩固:
- 提供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计算力对物体做的功。
-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应用功的原理解决问题。
6. 总结与归纳:
- 通过讨论和总结,梳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强调功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7. 拓展与应用:
- 引导学生思考功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并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功的相
关知识。
评价与反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学习情况,提供及时的教学反馈。
布置功的相关作业,以检验学生对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春八年级物理下册 9.5《功的原理》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鲁教版五四制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春八年级物理下册 9.5《功的原理》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鲁教版五四制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411f3c8bd63186bdebbc78.png)
第五节功的原理(一)教材:鲁科版八年级下册(二)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
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3)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到功的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四)教学难点:实验结论的归纳得出功的原理(五)教学要求(1)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
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六)教具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七)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
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二、进行新课1.引入、提问: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不是也能省功呢?2.组织学生完成课本本节“观察与实验”。
学生自己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对杠杆(或滑轮)做的功与杠杆(或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明确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图9-5-1,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
图9-5-2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钩码重G=mg。
(3)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
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
(4)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因为实验研究的是理想机械。
(5)按课文实验图9-5-1、9-5-2,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结论①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数值和实验结论。
教师将几组数值记于黑板一或事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上。
②实验表明: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F·s(焦)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焦)相等,即使用杠杆不能省功。
初中物理功的原理教案:深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
![初中物理功的原理教案:深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https://img.taocdn.com/s3/m/e120b843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f8.png)
初中物理功的原理教案:深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深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理学中功的概念与本质;2.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和单位,理解功与能量之间的关系;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课件、电子白板等教学工具;2.适当的课堂活动,例如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功?理学中的“功”是指物体由于受到力的作用,在它的运动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所做的功。
或者说,当力作用在物体上时,会对物体的能量状态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为功。
2.功的计算方法和单位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阐述如何计算功并掌握其单位。
更进一步的探究可以涉及功的正负、方向等问题。
3.功与能量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演示来了解功与能量的关系。
例如,让学生观察弹簧受力伸长后存储的弹性势能,如果弹簧松开后发生位移并做功,则弹簧释放的弹性势能被转化为了物体的动能。
4.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让学生计算推车的功,或者是通过推车带电荷的例子来分析电场做功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讨论式教学通过讨论的方式,广泛收集学生的观点与意见,推进课程内容的深入。
例如,可以将讨论小组划分为正负两方,让学生辩论不同情况下功的符号。
2.实验式教学由于掌握抽象概念比较困难,适当的实验演示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的原理,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课堂互动式教学在讨论、实验演示等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交互性、互动性,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五、总结在教学结束时,对于本课的重点内容可以进行巩固性的回答问题、小测验等活动。
同时,根据学生表现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反思。
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学中的功的概念。
《功的原理》教案
![《功的原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170a9b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34.png)
《功的原理》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能够应用功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功对机械和物体的作用,及其在工程、物理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引入为了引起学生对功的理解和热情,可以通过小实验展示功的概念和原理。
例如用弹簧秤来测量学生举重的力,计算出举重时所作的功,然后说明功是力量和位移的乘积。
第二部分:课堂讲解1.功的概念与计算在讲解功的概念时,可以联系学生平时所接触到的场景,如推车、举重等,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功及其作用。
接着,可以对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讲解。
2.功的分类按照作用力的性质,功可以分为正功和负功。
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和意义。
3.功的单位应对各种应用场景,功的单位可以多种多样。
通过讲解多个功的单位,让学生掌握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功单位的方法。
第三部分:练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可以针对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和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理论知识,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应用技巧。
第四部分:应用功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广泛,因此在讲解时可以参考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功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例如:在工程设计上,功的计算可以为机器的运行提供基础。
第五部分: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什么是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与分类、明白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系统性地掌握了功的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工作甚至是生活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总之,功的原理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对工程、物理等领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的概念与应用,从而打下更好的基础。
《功的原理》教案
![《功的原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3cf47f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8.png)
《功的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掌握力、位移和力与位移夹角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功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力、位移和力与位移夹角的关系3. 功的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力、位移和力与位移夹角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力、位移和力与位移夹角之间的关系。
3. 采用讨论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功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力、位移和力与位移夹角之间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功的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6.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功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对功的概念、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案例分析评价:评估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是否能正确运用力、位移和力与位移夹角之间的关系。
3.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实例等,直观展示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案例: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作业习题:挑选一些有关功的习题,用于课后作业。
八、教学拓展1. 介绍功的其他相关概念,如功率、能量等。
2. 探讨功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设备、运动训练等。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功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考虑如何在后续课程中更好地衔接本节课的内容。
十、课后作业1. 复习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20063dd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14.png)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熟悉功率、效率和电功率三个物理量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掌握功、功率、效率、电功率等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4.能够解答和分析与功、功率、效率、电功率等物理量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1. 课堂导入介绍功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引入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10分钟2. 功的概念讲解1.什么是功2.计算功的方法3.功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时间:40分钟3. 功率与效率1.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电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3.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时间:60分钟4. 功、功率、效率的测量方法1.功的测量方法和仪器2.功率的测量方法和仪器3.效率的测量方法和仪器时间:60分钟5. 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功、功率、效率等知识1.案例分析及解答2.学生发起问题并解答时间:30分钟6. 课堂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时间:10分钟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次教学将主要采用讲授、示范、案例分析、问题解答等方法,结合PPT课件和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四、教学评估教师将通过白板问答、思维导图整理、小组合作、课堂演示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估。
此外,还将设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和记录。
同时,将利用考试等形式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进行评估。
五、教学资源准备1.一台电脑2.PPT课件3.多媒体投影仪4.相关物理实验器材及电路5.教材:《高中物理》等。
六、教学反思1.本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但时间较为紧张,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时间安排和规划。
2.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加强小组合作和案例分析环节的设置,提高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在评估方面,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确保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考察。
《功的原理》教案
![《功的原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d1ee7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55.png)
功的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力和位移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能够解释功的正负及其物理意义,并应用到不同场景中。
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探究验证功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1.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功的单位和量纲。
3.功的正负及其物理意义。
4.功的实验验证。
三、教学重点1.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功的正负及其物理意义。
四、教学难点1.功的实验验证。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验证功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力和位移之间的关系,探究力做功的条件。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力做功的实际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二步: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0分钟)1.介绍功的定义:力对物体的作用使物体发生位移时所做的功。
2.引导学生理解力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3.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位移× cosθ。
第三步:探究力做功的条件(15分钟)1.给出不同场景的力做功的示例,让学生讨论力做功的条件。
2.引导学生思考力垂直于位移的情况,讨论力是否做功。
第四步:讲解功的正负及其物理意义(15分钟)1.解释功的正负:当力和位移方向同向时,功为正;当力和位移方向反向时,功为负。
2.引导学生理解正功表示能量的转移和增加,负功表示能量的消耗和减少。
第五步:实验验证功的原理(30分钟)1.设计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以及通过拉力绳使物体发生位移,然后计算力做功的大小。
2.进行实验: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数据并计算功的大小。
3.分析结果: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功的计算公式是否成立。
4.总结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并归纳出功的原理。
第六步: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一些功的计算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答,并进行讲评。
《功的原理》教案设计: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控力
![《功的原理》教案设计: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控力](https://img.taocdn.com/s3/m/9b96115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0.png)
《功的原理》教案设计: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控力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我意识和自控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因此,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控力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篇文章将以《功的原理》教案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控力。
一、教学背景1.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功的概念和原理。
(2)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控力。
2.教学对象初中生。
3.教学环境教室。
二、教学内容1.认知让学生认识功的概念和原理,了解功是什么,功的来源,功的作用等。
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功法,如正念练习,呼吸练习等,以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控力。
2.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实践练习功法。
例如,让学生先闭目静坐,以正念练习为主,通过自我观察来了解自己的心态和身体状况,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此外,还可以通过呼吸练习来深度放松身体,以达到缓解压力和紧张的目的。
在实践中,要注重鼓励和启发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练功的益处,从而不断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控力。
三、教学方法1.情境引导法情境引导法是指通过情境营造,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自觉协调的心理状态,从而去发掘、发挥、消化和创造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情境来引导学生,如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练习,或引导学生进入冥想状态来进行练习等。
2.学以致用法学以致用法是指把所学的知识直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之变得有用。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功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在压力大的时候进行呼吸练习来缓解压力,或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进行正念练习来提高自我意识等。
3.异化体验法通过产生新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突破既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得到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特别的练习,如在黑暗中进行练习等,以产生新的体验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评价指标(1)掌握功的概念和原理的程度。
(2)对自我意识和自控力的提高程度。
(3)练习功法的效果。
2.评价方法教师观察法。
《功的原理》教案设计:引导学生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
![《功的原理》教案设计:引导学生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https://img.taocdn.com/s3/m/7f821289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de.png)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教育不再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帮助他们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功的原理》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一节优秀的《功的原理》教案设计,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功的概念,了解功的性质和特点;
2.通过理论探究和实例分析,掌握不同功的求解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从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有关“成功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成功?成功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2.讲解
通过PPT和教材,对功的概念、性质和特点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功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3.案例分析
让学生小组合作,针对不同场景下的功进行实例分析,呈现不同的运动参数,引导学生动手求解,锻炼他们的推理、分析和实践能力。
例如:一克拉的钻石从地下深处被挖掘到地面,要克服多少摩擦力和重力反作用力?
4.巩固与拓展
(1)让学生再次小组合作,设计多个不同的场景,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求解练习,通过互相交流、讨论、总结,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功的掌握。
(2)通过课后测验,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并将测试结果反馈给学生及家长,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在学习中建立自我管理意识。
三、教学效果
通过这样一节精心设计的《功的原理》课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更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自我管理潜能,让学生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实现良好学习、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功的原理》教案
![《功的原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bb984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b1.png)
《功的原理》教案《功的原理》教案(通用3篇)《功的原理》教案篇1具体介绍:(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物理第一册(二)教学要求(l)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
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洁的计算。
(三)教具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
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2.课本章后习题2,由同学板演,其他同学自己演算,最终老师讲评。
说明:机车牵引力对这列火车做的功也可以说成机车克服阻力做的功是1.08×107焦。
又如用手匀速竖直向上提起重1牛的钩码,通过的距离是1米,则手的拉力对钩码做的功就是w=f·s=g·h=1牛×1米=1焦。
这时也可表述为手克服阻力做的功是1焦。
二、进行新课1.引入、提问: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洁机械能够省力,是不是也能省功呢?2.组织同学完成课本本节试验l、2。
同学自己试验。
老师巡回指导。
(1)明的确验目的是讨论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对杠杆(或滑轮)做的功与杠杆(或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明的确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图14—4,试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
图14—5试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钩码重g=mg。
(3)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登记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
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肯定高度时,再登记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上升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
(4)试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视不计,由于试验讨论的是抱负机械。
(5)按课文试验1、2,并参照图13—4、图13—5组装试验器材,将试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试验结论。
3.总牢固验结论①同学报告试验记录数值和试验结论。
初二物理功的教案精选5篇
![初二物理功的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9875939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80.png)
初二物理功的教案精选5篇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功的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二物理功的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机能: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 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各自的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
培养学生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三、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鸡蛋四、教学步骤:(一)引入课题。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一上课便向学生播放关于盘山公路,供轮椅通行的斜坡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这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给学生举例进一步引入课题,当我们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时,因为我们用了力,我们说自己在“工作“。
然而在物理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概念“功”的导入。
(体现重点)当你举高物体时,你就应用储存在体内的化学能,使物体的位置升高了。
在物理学中,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举起相同的高度,物体的重力越大,举起它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对于同样重的物体,举起的高度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
那么“什么是功?”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功的原理》教案设计:构建具有全面素养的综合实践教育模式
![《功的原理》教案设计:构建具有全面素养的综合实践教育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f8fcf9a4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8.png)
要设计一份关于《功的原理》的教案,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素养以及如何构建一种综合实践教育模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如何构建这样一种教育模式以及如何将它应用到《功的原理》的教学中。
一、初步设计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素养以及学科知识的紧密联系。
基于这些考虑,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和技能方面:学生应该掌握功的概念、功率的计算方法、功率的单位等基本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它们解决所涉及的问题。
2.思维能力方面:学生应该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通过思考并解决复杂问题,并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进行分析和判断。
3.实践能力方面:学生应该具有实际操作的能力,能够在物理实验室中操作设备并进行相关实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4.创新意识方面:学生应该具有持续学习和探究的意识,能够掌握新的知识并能够用创新的方式应用它们。
基于上述目标,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模式:二、教学模式的初步设计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五步详细描述本教学模式: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例如,设计一些有趣、具有挑战性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且让他们感受到实验过程中的乐趣和收获。
此外,我们也要通过故事、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方式来吸引学生的目光,让他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科学和自然的美妙。
2.提供知识点的输入学习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基础。
在给学生提供知识前,我们应该清楚地描述每个知识点的定义和意义。
例如,在学习 "功 "时,我们应该明确它的定义,意义及其与功率的关系。
并且我们也应该逐步展开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地渐进式掌握其中的核心概念。
3.探究性学习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已经使他们充满兴趣,并渴望掌握相关物理知识。
此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来做出研究,让他们成为这样的实验家,去探究和研发相关的物理知识。
物理《功的原理》教案
![物理《功的原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b1baa0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1.png)
物理《功的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公式及单位。
2.使学生了解功的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难点:功的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力、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概念。
(2)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功”这个词,那么物理学中的“功”是如何定义的呢?2.知识讲解(1)介绍功的概念:功是力在物体上所做的“工作”,表示为W。
(2)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θ,其中F为力的大小,s为物体移动的距离,θ为力与物体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3)讲解功的单位:焦耳(J),1J=1N·m。
3.实例分析(1)举例说明功的计算方法。
例1: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一个10N的力作用,物体移动了5m,求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解答:W=Fscosθ=10N5mcos0°=50J(2)讨论功的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2:一辆汽车在平坦道路上以60km/h的速度行驶,汽车受到的阻力为1000N,求汽车在行驶10km过程中,阻力对汽车所做的功。
解答:将速度换算为m/s,v=60km/h=601000m/3600s=16.67m/s 然后计算行驶10km的距离,s=10km=101000m=10000m计算阻力对汽车所做的功,W=Fscosθ=1000N10000mcos180°=-10000000J4.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测量一个物体在斜面上滑动过程中,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2)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数据:讨论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质量、斜面倾角等因素的关系。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功的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课后作业(1)复习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功的原理》教案设计:从身心健康角度探索功的内涵
![《功的原理》教案设计:从身心健康角度探索功的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b493dead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05.png)
《功的原理》教案设计:从身心健康角度探索功的内涵1.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功法的历史渊源及其内涵;2)掌握功法的基本步骤和要领;3)发现功法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4)培养学生学习功法的兴趣和习惯。
2.教学重点和难点2.1.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功法的基本知识和历史渊源;2)让学生掌握功法的基本步骤和要领;3)让学生认识到功法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2.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功法的内涵;2)如何让学生了解功法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3.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3.1.阐释功的内涵老师将介绍功的起源和历史渊源,让学生了解功法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
老师将重点讲解功的内涵,包括道家中的内功、佛家中的禅修和基督教中的祷告。
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内容,深入探究功法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3.2.掌握功的基本步骤和要领接着,老师将重点讲解功法的基本步骤和要领,包括身体的协调、呼吸的调整、心境的净化等,让学生掌握功法的基本技巧和要领。
3.3.发现功法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老师将介绍功法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包括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调节神经系统等方面。
通过了解这些内容,学生将能够认识到功法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功法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4.教学方法4.1.课堂讲授老师将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功法的基本知识和历史渊源,阐释功法的内涵,掌握功法的基本步骤和要领。
4.2.实践体验学生将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学习功法的基本技巧和要领。
老师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合适的实践任务,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功法的技巧和要领。
4.3.互动讨论学生将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探讨功法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和价值,分享个人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5.教学评价学生的教学评价将分为三个方面:5.1.平时表现学生的平时表现将通过听课、参与讨论、完成作业等方面进行评价。
5.2.实践成绩学生的实践成绩将通过对学生实践操作的评估得出。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e21a88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0.png)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掌握计算功的方法和公式。
3.能够应用功的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功的概念和定义。
2.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3.功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的思考:•你们平时在生活中听说过功吗?可以举例说明。
•你了解功的概念和原理吗?2. 理论讲解(30分钟)(1)向学生介绍功的概念和定义:•功是指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中所做的力乘以物体的位移。
•功的公式为:$W = F \\cdot s \\cdot \\cos(\\theta)$。
(2)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功的计算公式中,F代表力的大小,s代表位移,$\\theta$代表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功的单位是焦耳(J),1焦耳等于力的单位牛顿(N)乘以位移的单位米(m)。
(3)讲解功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功的正负值表示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关系。
•功可以为正、负或零,具体取决于力和位移的方向。
•功和力、位移、夹角之间存在着特定的数学关系。
3. 示例分析(20分钟)通过具体的示例,让学生学会应用功的原理解决问题:示例1:一个人推了一把箱子,力的大小为50N,箱子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10m。
求这个人所做的功。
解析:根据功的公式,$W = F \\cdot s \\cdot \\cos(\\theta)$,力的大小为50N,位移为10m,夹角$\\theta$为0°(因为箱子的移动方向和力的方向一致)。
代入公式,得到$W = 50N \\cdot 10m \\cdot \\cos(0°) = 500J$。
所以这个人所做的功为500焦耳。
示例2:一个人抬起一个重量为500N的物体,物体的高度为2m。
求这个人所做的功。
解析:根据功的公式,$W = F \\cdot s \\cdot \\cos(\\theta)$,力的大小为500N,位移为2m,夹角$\\theta$为90°(因为物体的位移方向垂直于力的方向)。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示例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a83ed03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6.png)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示例在物理教学中,功的原理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难度较大的一个内容。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的概念,需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功的原理教学设计示例。
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学生置身于实际情境中,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对于功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情境进行教学:假设有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需要将其提升到高度为h的位置。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模拟这个过程。
学生可以分为若干组,每组分别使用不同的力量来提升物体,并记录下提升物体的高度和所用的力量。
通过分析数据,学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力的大小和方向会影响物体的移动速度和方向。
2. 对于同一物体而言,不同的势能变化对应不同的工作量。
通过这个情境教学,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什么是功、功的大小和方向等概念。
二、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并让学生动手实践。
对于功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实验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给出一定的质量、高度和势能变化,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计算物体进行的功。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学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物体的上下运动会涉及到功的计算,势能变化就是功的大小。
2. 力的大小和方向会影响物体的移动速度和方向。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功的计算方法,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功的原理。
三、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和开展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可以以实际应用案例为基础,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
对于功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案例进行教学:假设一辆汽车需要爬坡,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汽车在爬坡时所涉及的功,并给出汽车的质量、坡度、摩擦系数等参数。
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计算,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汽车爬坡涉及到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换。
2. 汽车在不同坡度和摩擦系数的情况下,所涉及的功是不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的原理》教案设计
一、知识教学点
1、知识功的原理
二、能力教学点
1、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动手实验能力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
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教具准备
投影片铁制大滑轮一个塑料小滑轮28个杠杆一根钩码28套定滑轮一只细线若干弹簧秤28个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
(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
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片二:片三
>
可以省力(但费距离所以不省功)
可以省距离(但费力所以不省功)
使用简单机械
可以改变施力方向(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同样不省功)
片四片五(做成覆盖片)
二、新授
1、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完全下列表格:(投影六)
实验次序
钩码重(牛)
弹簧秤示数(N)
钩码提升高度(m)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m)
动力对机械做的功W1(J)
机械克服阻力做的功W2(J)
1、用塑料轻质小滑轮
1.96
1.0
0.1
0.2
0.20
0.196
2、用塑料滑轮
1.96
1.1
0.1
0.2
0.22
0.196
3、用铁制重滑轮
1.96
2.7
0.1
0.2
0.54
0.196
(全班分成两人一组,分组进行实验,分别做实验1与实验2,事先安排其中一组同学做实验3,数据最后公布)
3、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1)力对滑轮做的功________滑轮对钩码做的功
(2)用动滑轮_____(选填“能”或“不能”),且使用较重的动滑轮比使用较轻的动滑轮,动力所做的功要_________。
(3)思考:从(3)~(1),动滑轮对钩码做的功都相等,但动力所做的功逐渐减少,为什么?能不能更少一点呢?能小到小于W2吗?
4、投影用动滑轮提升重物
片七:
设重物重力为G,重物匀速提升h时
手的拉力(动力)F=___G
手移动的距离S=_____h
拉力做的功W1=FS=____
动滑轮做的功W2=____
结论:
W1______W2(不计动滑轮自身的重及摩擦)
5、阅读P.96实际上“……”
阅读“功的原理”,结合所做的实验,理解其中包含哪几种功?“所有阻力的含义”
三、总结:(板书设计)(投影八)
(1)功的原理的内容:利用任何机械做功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也就是说,利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
(2)原理图
动力F
W1
机械G,
W2
重物G
(3)公式(理想情形)W1=W2(不计机械自重及摩擦)
(实际情形)W1=W2+W3(W3为克服自身重力G和自身摩擦f 做功)
(W3=G,h,+W自摩)
(4)适用范围:所有机械共同遵守的“黄金定律”适用于从简单到复杂的一切机械,所以设计任何省功的机械均是徒劳的。
四、课堂练习(投影九)
1、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判断对错: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功()
B、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所以省一半功()
C、使用机械不能省功,但一定省功()
D、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
E、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因此使用机械是无益的()
F、功的原理只适用于自重和摩擦不计的理想机械()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1、
2、3
2、预习机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