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讲了个什么故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体》讲了个什么故事?

先放和大刘合影镇场:

(请忽略刘慈欣因为被拖住采访而产生的严厉眼神)在我看来,《三体》是一份理想实验的报告书。什么是理想试验呢?就是设计一个不易实现的极端环境,并不实际开展实验,而是根据已知的逻辑和之前的其他实验结论来推演。然后获得关于某个规律的猜想,或是归谬某个已有结论。比如说伽利略在走上比萨斜塔奠定现代科学体系之前,或许还不知道自己试出个什么结果,但肯定有把握推翻亚里士多德的旧结论了,因为他已经在头脑中做了著名的归谬式理想试验: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 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伽利略还设想了中学课本上这个小球滚动实验:

他的推论是:在无限光滑的斜面上,小球总会滚到和出发点一样的高度才停下来,这意味着小球不达到出发点的高度就

不会停止——小球会一直在平面滑道上运动。惯性定律因此不言自明,物体的运动从此不需要受力作为前提,现代科学体系由此萌发。另一个著名的理想实验是牛顿大炮,直到几百年后,我和许多网友还喜欢用这个模型来解释问题:如何向小朋友解释为什么太阳和月亮挂在天上掉不下来?- 马前卒的回答牛顿当然没有真的去铸造超级大炮,他只是设想,既然打出去的炮弹总会以曲线落向地面,那么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一定可以通过增加炮弹速度来提高射程。初速度越高,曲线的弯曲越小;射程越长,地面总的弯曲越大。只要不断的增加速度,总有一个速度可以让曲线的弯曲程度和地球表面的弯曲程度相当。到这个时候,炮弹就会在围绕地球的圆周轨道上飞行,永不落地了。通过“理想试验”,牛顿在400多年前解释了月球永不落地的原因,发现了人造卫星的基本原理,为万有引力定律提供了定量讨论的基础。这样的“实验”结论虽然最终需要实践来证实,但作为重要的思考工具,理想试验是科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参见:相对论刚提出时,号称全球能完全理解的人不超过十人,现在却成为理工科必修课程,是我们智商提高了吗?- 马前卒的回答什么是工具呢?严格来说,人类制造的任何东西都只是附加了“信息”的某种结构。砍木头做梯子,木头是自然界的物质;炼钢造汽车,铁矿石和煤都是地球本来就有的。我们没法凭空“创造”物质,只能把既有的物质赋予人类设计的

结构,才能变成实体工具。至于思考工具,只是把这个“结构”直接用思想表现而已。从这个角度讲,思考工具和日常的实体劳动工具完全是一回事。

自然科学需要“理想试验”,社会科学更需要。因为自然科学在极端条件下开展实验只有一个限制,就是成本;而社会科学在成本之外,还要受到伦理学的限制。所以许多探讨只能先在理想试验中进行,为可能出现的未来做准备。刘慈欣的小说,或者说几乎所有科幻小说都是这样的“理想试验”。我此前曾经从这个角度给科幻小说做过定义:为什么刘慈欣等科幻作家,在科技领域基本上只对IT和航天感兴趣?- 马前卒的回答科幻小说是写科技进步吗?错了!科幻小说的本质是写科技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讨论在硬件条件改变的情况下,人类(或者虚拟的智能物种,用来映射人类社会)社会的软件会发生哪些被动的变化,会产生哪些主动的应对,乃至如何毁灭与重生。你可以不讨论技术细节,甚至不讨论合理性,用一句带过的设定来规定环境…………合格的科幻作家真正感兴趣的是人类自身。即便技术没有特别的进步,只要发生(设定)了和技术相关的巨变,他们也能创造出优秀的科幻作品。比如包括“辐射”系列的末世类作品,设定的不是科技进步而是倒退。但通过讲述崩溃中各种各样的人类社会微景观,读者感受的是浓浓的“科幻味”……

那么,回到《三体》这部小说,刘慈欣想做什么理想实验呢?

我觉得他想企图制造人类道德信仰体系和现实的正面撞击,用最极端的物质环境来研究道德体系的产生、用激烈的物质条件变动来分析道德体系的变化,最终验证物质运动对精神产品的结构是否有决定性影响。比如说,第三册死神永生,上来是一个和主线毫无关系的故事:祖传妓女迪奥伦娜暂时掌握了通过四维空间“翻越”三维空间的能力,因此有可能杀死土耳其军政核心人物,拯救存亡一线的东罗马帝国。她为此开出的条件很有意思——当圣女。支线故事的用意何在?当然你可以理解刘慈欣需要给第三部中维度变化概念埋一个伏笔。但应该注意情节中不止有四维空间炫技,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矛盾:圣女头衔和妓女身份的冲突。妓女偶然掌握了空间力量,就敢于向罗马皇帝要求世间最高的荣誉。而君士坦丁十一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这其中的寓意再清楚不过:道德必然会在绝对的物质力量面前低头。如果四维空间碎块再持续几天,东罗马帝国势必要尊妓女的名字为圣。刘慈欣晒雨果奖奖杯通读全书,可以发现大多数主线内容都可以归纳为既有道德体系和物质力量的矛盾。有的时候是道德压倒现实判断,有的时候是物质力量直接改造道德,但从始至终,刘慈欣并没有让上帝出手干预物质世界,所以最终的胜利者总是物质力量,或是更强的物质力量。尤其讽刺的是,第四面壁人罗辑利用宇宙文明之间的猜疑链,借其他文明的力量,挥手之间击碎一个恒星系,被三体舰队

吓破胆的人类立刻承认了罗辑的神之代言人地位,即允许他以神(超级文明)的名义重新制定道德体系。相比之下,恢复罗辑的“面壁人”资格,让他任意调遣全世界的资源,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我真为以前的自己感到羞耻。”希恩斯说,“人类文明只有五千年历史,我们对生命和自由就如此珍视,宇宙中肯定有历史超过几十亿年的文明,他们拥有怎样的道德,还用得着怀疑吗?”

“我也为自己感到羞耻,这些天来,竟然对上帝产生了怀疑。”乔纳森说,看到希恩斯要说什么,他抬手制止了他,“不不,朋友,我们说的可能是一回事。”

两个人拥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这一段文字配上罗辑的名字,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说潜意识已经昭然若揭,我似乎能看到刘慈欣冷笑的脸——所谓上帝,所谓至高无上的道德,不过是超出信徒理解的力量。还有许多的情节转折点也包含类似嘲讽,比如说程心就任“持剑人”,三体水滴来袭时惊恐地把坐标发射器丢在地上,因为她只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的道德观不允许她用整个地球文明做筹码,去进行同归于尽的赌博。但三体人并不在在乎地球人的道德,一旦解除了地球人同归于尽的威慑,翻脸就把几十亿人赶到澳大利亚一个岛上,毁掉了所有工业,要求地球人自行求生——也就是互相残杀作为食物。若非在外的飞船及时向全宇宙召唤了攻击火力,不用等到人类文明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