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有关资料

合集下载

辽宁北镇市满族人口资料

辽宁北镇市满族人口资料

这个之外,五粮陈姓的4个庄头,此中两个为养马庄头,两个为大粮庄头:闾阳镇魏屯村的高姓为鸡、鸭、牛、羊庄头:何姓是美奼女庄头,每年选美奼女一位贡入京师.供选择皇妃以及宫女之用,爱新觉罗弘用时改成粮庄头。常兴店镇佟二台子儿孔性为大粮庄头,原曹屯乡徐屯潘姓为粮庄头。这个之外,赵屯镇的索屯村有刘庄头.原高力板乡高达屯有郭庄头,沙河子村有王庄头:在清朝,境内有庄头数十处。
旗人汗青长远。商周期间的肃慎报酬其远祖。两汉魏蜀吴期间称"挹娄",南朝期间称"勿吉",宋、辽、元、明期间称"女真"。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朝廷封女真首级努尔哈赤为龙猛将军。今后,努尔哈赤起头进行同一女真各部的战役。为易于行军以及打猎,努尔哈赤决议整顿社团,凡300报酬一牛录,首级称牛录额真。亦即箭主之意,后改称佐领。五牛录为一甲喇,首级称甲喇额真,后改称参领。五甲喇称一固山,首级称固山额真,后改称都统。1601年,努尔哈赤成立四固山,每固山皆以一纯色旗为标记,旗色为正黄、正兰、正红、正白四种色彩,称为"四旗"。1615年,又增四旗,将原四种纯色旗镶上红边,红旗镶上白边,名为镶红、镶黄、镶白、镶兰。此与前四旗合称"八旗官员"。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同一了女真各部,成立金国(史称后金),自称汗王。1626年。努尔哈赤死,其子皇太极拳担当汗位。5年,皇太极拳正式亲自裁定女真名为"满洲",故八旗官员社团亦称"满洲八旗官员"。6年,皇太极拳称帝,改国号为"清"。
"庄头"是旗人人在东北设立的庄园,亦属一种特别的权利。清康熙元年(1662年),境内八方台王四设了王庄头,置有马、牛、驴各一,差遣6丁17人耕耘。成丰期间.庄头王有功承领庄地漫衍于三家子、刘家屯、蒋家屯、五家屯、大族屯、吴家店等处,有地31426亩。还有庄头吴吉昌的庄地漫衍于锦州、广宁两地的1二个村屯,有地9610亩。光绪期间,醇被封王的人属下的1个庄头吴宝源有地3900亩,漫衍于广宁、义县两地的7个村屯。庄头高奎有地15967亩。漫衍于正安等10多个村屯。

少数民族满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少数民族满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满族服饰与饮食
服饰特色
满族传统服饰以旗装、马褂、坎肩为主,色彩鲜艳,绣花精美。其中,旗装是 满族女性的传统服装,包括长袍、马蹄袖、袍肚、领口、袖口等部分。
饮食文化
满族传统饮食以肉食为主,如羊肉、猪肉、牛肉等,同时搭配杂粮和蔬菜。满 族特色菜包括白肉血肠、火锅等。此外,满族人还喜欢喝砖茶和奶茶。
满族建筑与交通
举办满族民俗文化讲座
邀请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通过讲座、互动交流 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满族民俗文化的知识和内涵 。
推出满族民俗文化体验活动
设置满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满族美食制作等体验 项目,让公众亲身感受满族民俗文化的魅力。
满族民俗文化科普宣传教育
制作满族民俗文化宣传资料
01
编写满族民俗文化科普读物、制作宣传海报和视频等资料,通
为了保护和传承满族传统手工艺,政府和文化机构加大了扶持力度,提供资金和培训支持。同时,民间 手工艺人也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模式和市场推广策略,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和创新。
满族体育与游戏
满族体育与游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如“赛威 呼”、“打布鲁”、“跳马”等。这些活动既锻炼了身体, 又增强了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少数民族 满族民俗文化科普推介
讲师:XXX
日期:XXX
目 录
➢ 满族概述 ➢ 满族传统民俗文化 ➢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满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 ➢ 满族民俗文化科普实践与探索 ➢ 总结与展望
01
满族概述
满族的起源
起源传说
满族起源于女真族,相传古称肃慎,自先秦时期 便已活动于中国东北地区。
历史背景
建筑风格
满族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包括房屋、院落、围墙等。其中,房屋是满族家庭 的核心,院落则用于休闲和存放农作物。围墙则用于保护家庭财产。

满族喜塔腊氏家族研究

满族喜塔腊氏家族研究

满族喜塔腊氏家族研究作者:徐芳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6期摘要:现今各地收藏的满族家谱众多,作为满族史的一部分被学者进行研究,以家谱为佐证来看满族家族的发展。

以记载阿古都督的《永陵喜塔腊氏家谱》①为载体,辅以喜塔腊氏家族历史之人,结合来看喜塔腊氏家族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满族喜塔腊氏国戚章京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068-03满族历史悠久,家族众多,其中,在史料中被誉为“国戚章京”的喜塔腊氏家族以清帝祖陵——永陵为依托,繁衍生息。

喜塔腊氏家族或从龙入关,或例行防御,曾为清朝的统一与巩固奉献力量。

喜塔腊氏家族的历史影响毋庸置疑,如今其族人仍在我国的文化发展方面继续贡献。

永陵喜塔腊氏在谱书上有详细记载是在十世祖图黑之后,在十世祖图黑之前记载于谱单之上。

上面用满文写着“hitala hala nakcu omlo booi durugan”,译为“喜塔腊氏舅孙之家谱”,被誉为清廷的“国戚章京”之家。

一、喜塔腊氏家族族源喜塔腊用满文的罗马转写表现为“hitara”,又称西塔喇、奇塔拉、奇塔喇、祁他。

奚滩氏是喜塔腊氏的旧称,又作“喜特勒那”。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以下简称“《通谱》”)中详细说明“喜塔腊氏为满洲一姓,其氏族散处于尼雅满山等地方”。

②而尼雅满就是今辽宁新宾。

《钦定八旗通志》中记载:“喜塔腊氏,凡十五派:一出尼雅满山,一出瓦而喀,一出长白山……一出耀州,一出浑发。

”③《永陵喜塔腊氏家谱》中记载,在明朝中叶迁到长白山名为喜塔腊之地,在此居住繁衍,故以喜塔腊为氏,而喜塔腊就是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苏子河南岸。

综合来看,喜塔腊氏家族长期居住在辽宁新宾。

在家谱中记载始祖昂武都理巴彦德于明朝中期迁居长白山喜塔腊地方,二世祖都理金及其后代于顺治元年奉命守护福陵,其余各支从龙入关,分驻各地。

都理金后代十世孙图黑于康熙二十六年升任永陵防御,四子及一侄随任驻防。

带您了解满八旗

带您了解满八旗

带您了解满八旗一、满族满族是历史影响尤为显赫、人数众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目前全国满族总人口已超过1,000万,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国内满族总人口为1068.23万人。

满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辽宁省,超过全国满族人口的半数。

其次为河北、北京、吉林、内蒙古、黑龙江、河南、新疆、宁夏、甘肃、福建、山东等省市自治区,以及一些大中城市,如广州、兰州、呼和浩特、成都、西安等地。

除这些主要集中分布地以外,满族人口在海内外各地都有分布。

满族自称“满洲”,满洲一词音译自满语manju,早在公元9世纪这个词即被用于对部落首领的称呼,《隋书、勿吉传》中记载“其渠帅曰:大莫佛瞒诎”到15世纪以后该词又称为“满住、曼楚”等,意义类似于今天汉语的“贵人、尊者”之意,到清太宗时期该词被用于民族名称。

1911年辛亥革命后官方将“满洲族”简称为“满族”。

满族人在先秦时期称肃慎、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辽、宋、元、明时称女真。

无论是叫什么名字,都是一种音译。

起源满族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

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6000-7000年前的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1][2],我国考古学界认为今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期,当是肃慎的文化遗存。

出土了许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猪、陶狗、陶熊。

猪的饲养,说明古时民族部落已经过着相对稳定的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兼渔猎的原始生活。

陶猪、陶狗、陶熊是作为陪葬品埋入坟墓的,是对死者灵魂崇拜的一种有力的证明。

满族的先民肃慎自公元前22世纪的舜禹时便见诸史籍。

《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肃慎)来朝,贡弓矢。

”禹定九州时,周武王、成王时,肃慎均派使来贡,最著名的贡品为“楛矢石砮”。

周人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公元前夏商周时的肃慎王国、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

满族世居地古今对照(G-M)赵力先生辛苦整理的珍贵资料,有兴趣的可以过..

满族世居地古今对照(G-M)赵力先生辛苦整理的珍贵资料,有兴趣的可以过..

G[噶哈]建州女真属地,谟勒齐哩氏世居地,今吉林省汪清县境。

[噶山] 东海女真瓦尔喀部及赫哲人属地,又作噶三,徐氏世居地,今俄罗斯加斯西湖口。

[噶哈里]建州女真属地,瓜尔佳氏、纳喇氏、扎库塔氏、乌扎库氏、布雅穆齐氏世居地,有碧汉额里村、和罗舍林村等,今吉林省汪清县天桥岭附近。

[噶努山] 噶努氏世居地,今地待考。

[噶硕克村] 噶努氏世居地,今地待考。

[噶哈里和罗]建州女真属地,又作噶哈哩河(沟),富察氏世居地。

今吉林省延吉嘎呀河。

[噶哈里碧汉额里村] 建州女真属地,又作噶哈里璧汗阿里邨、阿里村,瓦尔喀女真属地,富察氏、扎库塔氏、精奇哩氏世居地,今吉林省延吉市朝阳川以西。

[噶哈里碧汉之英额] 建州女真属地,扎库塔氏世居地,今吉林省延吉市朝阳川以西。

[改金] 东海女真黑龙江虎尔哈部属地,赫哲居住地,又作盖鸡、盖津村、盖吉,喜塔腊氏、瓜尔佳氏、乌扎喇氏、赛密勒氏世居地,今黑龙江省同江县街津口。

[盖州]清初边台,全佳氏、莽佳氏、蒋佳氏、髙佳氏、郭佳氏、邓氏、郭氏、刘氏、庞氏、孙氏世居地,辽宁省盖州市。

[盖山村]即改金。

[盖佥苏苏]即改金。

[盖州城鄂罗多]明朝属地,叙察氏世居地,今辽宁省盖州市境内。

[冈子]伊尔根觉罗氏世居地,今地待考。

[葛尔钦] 明朝卫所,又作格尔钦,格尔克氏世居地,今吉林省和龙县阴阳河。

[公村]赫舍里氏、富察氏世居地,今地待考。

[恭伊路]赫舍里氏世居地,今地待考。

[古发庭] 黑龙江女真属地,明古伐替。

库发廷氏世居地,今俄罗斯境黑龙江下游。

[古勒城]建州女真苏克素护河部属城,今辽宁省抚顺古楼村。

[古纳河郭萨哈尔察]东海女真瓦尔喀部属地,又作呼讷赫,佛讷赫,洪纳河郭罗萨哈察,西林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世居地,今吉林省敦化西北。

[瓜察河]黑龙江女真属地,乌扎喇氏世居地,今地待考。

[瓜尔拜]兀札喇氏世居地,今地待考。

[瓜尔佳] 建州女真苏克素护河部属城,又作安图瓜尔佳。

瓜尔佳氏、钮祜禄氏、佟佳氏、锡克特理氏、章佳氏世居地,今辽宁省新宾县上夹河镇。

古代满族男子的满语取名词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满族男子的满语取名词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满族男子的满语取名词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满语作为古代满族男子取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族文化的精髓之一。

满语取名是满族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既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古代满族男子取名的命名习惯、满语取名的特点、古代满族男子的满语取名词汇以及满语取名的意义和象征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将介绍古代满族男子的命名习惯。

古代满族男子的命名过程非常重要,命名的依据是根据满族传统的习俗和家族的血统延续。

命名时,会考虑到孩子的出生顺序、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家族的历史背景等因素,以确保取名合适并体现家族的传承和价值观。

其次,本文将探讨满语取名的特点。

满语取名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通过使用特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命名,体现了满族对于自身文化的重视和认同。

满语取名的特点还包括音韵优美、形象生动和寓意深远等方面,这些特点使得满语取名在满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接下来,本文将详细介绍古代满族男子的满语取名词汇。

这些满语取名词汇涵盖了满族男子生命不同阶段的命名,包括幼年时期、成年时期和晚年时期等。

通过介绍这些取名词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满族男子的命名方式和文化内涵。

最后,我们将探讨满语取名的意义和象征。

满语取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命名过程,更是对满族传统的传承和文化的展示。

满语取名通过使用特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赋予了名字特殊的意义和象征。

这些意义和象征既可以代表家族的荣誉和传承,也可以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和祝福。

通过对古代满族男子的满语取名词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满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可以对满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借鉴和启示。

满语取名作为满族文化的瑰宝,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以确保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通过探讨满语取名的传承和保护、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等方面,为读者们带来一种全新的文化视角和思考路径。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探讨古代满族男子的满语取名词汇,以及这些取名的特点、意义和象征。

满族说部

满族说部

满族说部满族民间说部,渊源于历史更为悠久的民间讲述形式——“讲古”。

讲古,满语称为“乌勒奔/ ulabun”,是家族传程的故事的意思,即流传于满族各大家族内部,讲述本民族的特别是本宗族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故事。

在入主中原以前,满族几乎没有以文本形式记录本民族历史的习惯,当时人们记录历史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部落酋长或萨满来口传历史,教育子孙。

有谚曰:“老的不讲古,小的失了谱”。

讲古,就是利用大家最为喜闻乐见的说书形式,去追念祖先,教育后人,籍此增强民族抑或宗族的凝聚力。

在这里,讲古已经不是一种单纯性的娱乐活动,而是一种进行民族教育、英雄主义教育和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传统满族社会中,人们经常举行讲古比赛,清中叶满族八角鼓、清音子弟书异军突起,便是这一传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裂变。

历史上,满族社会在部落酋长、族长、萨满的选定过程中,都要求当选人必须要有一张“金子一样的嘴”——即必须要有讲古才能。

讲古习俗的倡导,客观上为满族民间故事家及具有杰出讲述才能的民间说书艺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现已出版的部分满族说部满族民间说部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便是受汉族传统说书的影响。

历史上,满族曾两次问鼎中原,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但另一方面,在满族与汉族的长期交往过程中,满族也吸收了大量中原优秀文化,民间说书,就是典型的一例。

在中国文学史上,说书这种表演形式至少可追溯到唐宋时代,此后一直常盛不衰。

到了清代,随着满族入关,这种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更显出勃勃生机。

当时的说书,内容多取自汉族文学史上著名的讲史、公案及武侠类小说,如《三国演义》、《大八义》、《小八义》、《施公案》、《忠义水浒传》、《杨家将》等等,通过说书这种特殊传媒,这些作品不但成为当时满族社会中家喻户晓的故事,同时也为后来满族自己的民间说书艺人表演风格的养成,提供了借鉴。

听过或读过满族长篇说部的人都会明显感悟到,在满族长篇说部中,无论是讲述内容的选取,还是表演风格的定位,均与汉族的民间说书有着借然不同的风格。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一、本文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其问世以来,就以其丰富的人物塑造、深刻的社会描绘和精妙的艺术构思,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

其中,满族习俗在《红楼梦》中的体现,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红楼梦》中所反映的满族习俗,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满族习俗是满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满族习俗的生动描绘,如满族服饰、满族饮食、满族婚丧嫁娶等。

这些描绘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为我们研究满族习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满族习俗进行研究。

我们将对满族服饰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探讨其在小说中的角色和意义。

我们将关注满族饮食文化在小说中的体现,分析其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关联。

我们还将对满族婚丧嫁娶等习俗进行研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红楼梦》中满族习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满族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红楼梦》中的满族习俗描写《红楼梦》作为一部描绘清代上层社会生活的巨著,其中不仅反映了汉族封建社会的诸多习俗,也深刻地展现了满族的独特风俗。

满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其习俗在《红楼梦》中得到了细致的描绘,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满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满族的服饰文化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满族服饰以其独特的样式和色彩,成为了小说中人物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例如,贾宝玉身上的蟒袍、马褂,以及他佩戴的玉佩、金链等,都是满族服饰中的典型元素。

这些服饰不仅展示了满族服饰的华丽与精致,也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审美观念和身份认同。

满族的饮食文化在《红楼梦》中也得到了细致的描写。

满族节日介绍_满族节日有哪些

满族节日介绍_满族节日有哪些

满族节日介绍_满族节日有哪些满族的文化相当丰富,相应的节日也比较多。

都有哪些呢?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满族节日介绍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满族节日介绍1.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

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2.春龙节满族人非常崇拜龙,随着八旗的旗子中的图案是龙,在满族人的生活中,各种变形的龙的图案应用十分普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龙的形象地出现,考古学家在5000多年前辽河流域的历史源头上,找到了这一地区文明时代的考古依据。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龙的形象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这件龙形玉雕形体酷似甲骨文中象形的“龙”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定形的龙。

自三星他拉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在辽宁和内蒙古等地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十几件玉雕龙。

同时还在辽河流域比红山文化时代更早的赵宝沟文化和查海文化中,相继发现了刻画龙和摆塑龙的实料。

此外,辽河流域考古发现和早期龙还有浮雕形、木雕形、彩陶形、泥塑形和彩绘形,发现数量总数为21件。

(丁铭:红山文化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实物依据,2007年10月9日《参考消息》)在满族生息之地发现这样多的考古资料,说明满族人以“龙”为自己旗帜是有其历史文化渊源的。

但是,古代满族人所用的龙的形象与中原地区有区别,无论在北京出土的金陵文物,还是辽宁清远祖的永陵,其龙的形象均是坐龙,身形似狗,而不是蛇。

自皇太极称帝之后,其所用龙的形象才与中原相似。

3.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

一般在正月二十日。

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4.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5.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

清朝历史资料

清朝历史资料

清朝皇帝列表清朝历代皇帝简介清朝历代皇帝一览表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

在位11年。

2.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

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

前后在位17年。

3.顺治: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

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

4.康熙: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

在位13年。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

7.嘉庆: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

在位25年。

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

在位30年。

9.咸丰: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

在位11年。

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

满族的介绍短文

满族的介绍短文

满族的介绍短文
满族是中国的一个主要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是该地区的主要居民之一。

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肃慎族,后来经过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满语,但如今大部分满族人使用汉语作为通用语言。

满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包括传统的音乐、舞蹈、戏曲、绘画和手工艺等。

满族的服饰也独具特色,男子通常穿着长袍马褂,女子则穿着旗袍。

此外,满族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和习俗都反映了满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现代,满族和其他民族一样,积极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满族的文化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许多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技艺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总之,满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其独特的语言、服饰、文化和传统习俗都为中国的多元化增添了光彩。

满族的图腾文化

满族的图腾文化

满族的图腾文化海东青,一种极具神话色彩的鸟类。

爱新觉罗?溥杰先生曾在《四平民族研究》创刊号封底题字:“民族之鹰海东青”。

充分说明了满族人民的确与海东青一般,坚韧奋飞。

在我国历史上,这种鸟曾经挑起了北方地区两个民族的仇恨,最终导致女真人起兵灭了辽国。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满族的图腾文化,希望你喜欢。

满族的图腾文化介绍在满族萨满神谕中传讲,天刚初开时候,大地像一包冰块,天神让一只母鹰从太阳那里飞过,抖了抖羽毛,把光和火装进羽毛里,然后飞到世上。

从此,大地冰雪才有融化的时候,人和生灵才有吃饭、安歇和生儿育女的时候。

可是母鹰飞得太累,打盹睡了,羽毛里的火掉出来,将森林、石头烧红了,彻夜不熄。

神鹰忙用巨膀扇灭火焰,用巨爪搬土盖火,烈火中死于海里,鹰魂化成了女萨满。

所以,萨满魂就是不屈的鹰。

女真族崇尚萨满教,所以海东青不仅是勇悍的猎鹰,同时也融入到其文化之中,是女真族的图腾所在。

在我国古代辽金时期,辽强金弱,海东青被定为金国进献辽国的最重要的贡品,辽帝每年都要派出催索鹰贡的使者到金国横征暴敛。

他们穷凶极恶、为所欲为,除像催命一样限期索贡海东青。

女真人几乎抓尽了境内的海东青进贡给辽朝,却仍然不能满足贪婪的辽国统治者,不得不揭竿而起,奋起反之。

女真人与契丹人的仇恨自然不能归罪于海东青,它原本是应该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

辽国的灭亡是契丹统治者昏庸贪婪导致的必然结果,而女真人非常野蛮地毁掉了辽国的许多辉煌成果,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遗憾。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由女真人创建的大金国也被成吉思汗的铁骑所灭。

不过,海东青却没有因为大金国的灭亡而淡出人们的视野。

到了明代,海东青仍旧在诗歌中频现,曾经写出名著《西游记》的吴承恩曾经在一首诗中写道:“成群引着犬,满膀架其鹰。

荆筐抬火炮,带定海东青。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关海东青的记载越来越少。

近代才被现代动物学家发现称为矛隼的海东青依然分布于中国西北部的新疆、青海以及东北部的黑龙江等省区。

满族家谱对女性的记载及其社会史史料价值

满族家谱对女性的记载及其社会史史料价值

满族家谱对女性的记载及其社会史史料价值杜家骥(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 300071)摘要:本文介绍几部满族(旗人)家谱:《家乘绀珠》、《叶赫那拉氏世系生辰谱》、《辉发萨克达氏家谱》、《辉发纳喇氏族次房三房宗谱正册》、《图门世谱》、《钮祜禄氏家谱》、《张氏家谱》、《沈阳甘氏家谱》,说明满族家谱在女性的记载方面,较汉族家谱系统、详细,并对所反映的一些婚姻现象作了考察与分析。

关键词:满族家谱;女性;婚姻;史料价值中图分类号:K 文献标识码:A满族家谱种类较多,既有简单的以竖表形式序列族人世次的谱单、谱图,也有综合性体例包括谱序、凡例、谱图、宗规、祠宇、墓图及各族人小传等的谱书,这类谱书中,又有单记族人生平小传,而按世次排列的谱牒。

这种谱书、谱牒中,各辈(各世)族人的小传是谱之内容的主体,以此对比汉族家谱,发现不少满族家谱的这部分内容相对系统、详细。

另外是对女性的记述,陈捷先先生早就注意到了这种记载,谓:“满洲人家的族谱,对女子的地位,则似乎与汉人族谱所记的内容略有不同”,并以同治七年《满洲三甲喇佐领下萨克达家谱》及民国二十五年《马佳氏族谱》为例,介绍对妻、妾、女儿的记述①。

本文所说的满族,是循从清史界将八旗旗人均作满族人的说法,所以其族谱,既有八旗满洲旗的旗人家谱,也有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旗旗人的家谱。

笔者所见满族宗谱关于女性的记载,内容包括:对族人所娶之妻,不仅记其生卒年、姓氏、葬处,而且对其娘家所属旗分、父亲或祖父、兄弟的任官、职业等也作为记述内容。

有的谱还记其嫁给本宗族的时间或年龄。

族人的女儿,也记其出嫁情况,如夫婿之姓氏、职业、任官、谁之子或谁之孙,所属旗分,有的谱还记女儿的生卒年、字号、哪年出嫁,甚至与夫婿生育子女的情况。

对女性尤其是对族中女儿的这种相对系统、详细的记载,是汉族家谱中少见的,十分难得,这也正是满族家谱社会史史料价值之珍贵性的重要体现之一。

以下仅举几部笔者所见之谱,以飨同好。

关于少数民族资料

关于少数民族资料

关于少数民族资料一、各民族为中华文化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1、汉族汉族,在中华族的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

汉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字经过3000年的演变,发展成现在的通用简化汉字。

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据史料记载,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诸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人民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人民历来以简朴、富于创造精神著称。

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2、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3、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

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4、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

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

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

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

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

舞姿优美,节奏明快。

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5、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

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

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1 8 4 公里的吐鲁番盆地。

清代满族服饰带

清代满族服饰带

清代满族服饰带作者:***来源:《收藏家》2021年第01期清代是我國历史上的第二大少数民族政权,满族的先祖为肃慎族,起源于白山黑水之地,发展到辽金元时期的女真人就是其中的一支。

1125年,由于女真人建立了金朝,因此大量女真人进入中原,并长期与汉人杂居融合,仅有少部分女真人还生活在北方偏远地区,而明末清初的女真人(即后来的满族)就是这些部族的后裔。

骑马狩猎是满洲先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因此为适应骑射的需要,清代的满族服饰在继承汉族传统服饰的特点之外,也加入了大量本民族的元素,设计出了方便、实用又自成一体的服装。

清代的服饰十分繁复,清初时,由于战乱等因素,各阶层服饰没有定制,比较混乱,直到入关后的乾隆皇帝时,均在不断地修订和完善。

因此,清早期的顺治、康熙和雍正各朝的皇帝服饰在形制和纹饰上都有所不同,甚至差异较大。

现在学术界所出版的文章及著录多关注于清代服饰的种类、等级、材质、纹饰等方面的研究。

而关于清代服饰的佩饰,尤其是具有满族特色的服饰带的整理及研究,确少有提及。

北京故宫严勇曾在《清代皇帝朝服述略》①①《清代服饰等级》②中介绍了皇帝朝服带的式样、等级及所用场合。

殷安妮在其《清帝行服叙要》③里,介绍了行服带的式样及基本功能。

刘永华所著的《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一书中,很简略的介绍了清代服饰带的种类及式样。

而关于服饰带的种类、形制、使用等级及历史由来等问题都没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因此,本文想通过整理相关资料,对清代服饰带进行系统的梳理,略陈管见,以让大家更多的了解满族民族服饰。

一.清代服饰带的形制清初时,由于战乱等因素,各阶层服饰没有定制,比较混乱,尤其是入关前期与入关之后的服饰及服饰带的使用,差异较大。

虽然清早期的相关实物资料较少,而且没有形成定制,但从清宫所留存下来的皇帝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所佩戴的朝服带仅以镂雕金版装饰,并无其他坠饰(图1);而从康熙开始,皇帝所着朝服带或其他服饰带均坠佩m分、荷包等佩饰(图2),与早期的形制差异较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有关资料
满族,现有人口982.1余万人。

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余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山东、福建等省区,一小部分散居于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成都、广州等大中城市。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

通古斯:内蒙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旧称“通古斯”。

语族。

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

17世纪40年代,满族人大量入关以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佛教在其生活中也有影响。

17世纪初,建州女真左卫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创建了八旗制度。

1635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废除旧称“诸申”(女真),改族称为满洲,次年即帝位,定国号为"清"。

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辽东总兵吴三桂请求清入关镇压,清摄政王多尔衮于当年4月率清军入关,5月进入北京,10月顺治帝从盛京(沈阳)迁都北京,建立了清朝。

居住在农村的满族人,其住房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

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

西间称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以西炕为尊,俗称“万字炕”,供有祖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神板。

房舍窗户多用纸糊,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听着母亲的摇篮曲安睡。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欢穿长袍马褂,头顶后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脚着呈船形的双鼻皮条布鞋。

妇女则多喜穿旗袍,梳京头或"盘盘髻",戴耳环,腰间挂长手帕。

满族入关后,满汉服装渐趋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

经过不断改进,旗袍的样式逐渐成为直领、窄袖、右大开襟、钉扣袢、紧腰身、长至膝下、两侧开衩,穿上后既能体现身姿,又可显示女性的高雅大方。

最能代表满族饮食文化的莫过于“满汉全席”。

这种宫廷佳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其中的满族菜肴无论在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制作菜肴的山珍如猴头菌、人参、鹿茸等大都还是来自满族的老家--“白山黑水”。

此外,满族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萨其玛"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种。

满族在历史上精于狩猎和征战,因此他们的传统体育项目大都与此相关。

清朝历代武举考试的内容就是骑马、射箭和举重。

如今骑射已经衰落,但举重一直沿袭至今。

此外,还有八旗兵训练中的跳马和跳骆驼。

跳马就是在马飞跑时,骑手纵身跳到马背上;跳骆驼有所不同,骑手要从奔跑的骆驼后面纵身而上。

摔跤满语称作“善扑”,摔跤时双方两臂交叉、顺肩至腰相互抱住,然后尽力拼摔。

如今,这些跃上敌骑、擒拿敌人的军事技巧已变为饶有风趣的传统体育活动。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莽势”、“空齐”是传统舞蹈,多在节庆的宴会上跳。

舞时二人相对,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称为"莽势";舞者歌唱时众人拍手以“空齐”二字相和,叫“空齐”。

“清音子弟书”是八旗子弟于18世纪中期创作的一种只有唱词,没有说白,配合鼓板、三弦演唱的新鼓词,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曲艺形式。

满族在科学工艺方面具有很大的成就。

康熙主持编修的《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帝舆全览图》等书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水利专家撰写的《河工器具图说》是中国最早的水利专著;陶瓷专家唐英在清代创立了"唐窑",其工艺奠定了中国现代陶瓷业的基础;复旦大学教授满族人秉志是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

满族在文化艺术方面同样是人才辈出,如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五四”以后的著名文学家老舍、端木蕻良等。

此外还有京剧程派创始人程砚秋、相声大师侯宝林等,他们都以卓越的成就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满族文化非常发达。

入关之前民间文学十分丰富,以神话、传说、歌谣的形式代代相传。

入关之后,吸收汉文化的精华,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

我们熟悉的有文学名著《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著名文学家老舍、端木蕻良等等,他们都以卓越的成就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满族的节日
满族在岁时节日及风俗上受汉族影响最多,因而其节日与汉族大同小异。

春节
满族历来重视春节。

春节,又称“过年”,时间是从腊月二十三至翌年正月初五。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都要请灶王爷上天、写大字、做豆腐、吃猪肉、宰年鸡、把面发、贴道西(对联、挂彩、福字),支油炸小食品,同时还要大扫除,做萨其玛,贴窗花、挂笺、送荷包。

三十日是除夕,是日,下午祭祀,晚上一宿不醒,谓之“守岁”,接“财神”,挡恶鬼。

民间院内于二米高的灯笼杆上挂红灯。

宫廷中则从腊月
廿四开始挂“天灯”。

午夜,全家一起包饺子,饺子中放铜钱,吃到者象征来年吉利。

正月初一,合家穿戴一新,晚辈向长辈拜年。

初二至初五相互串亲访友,问候新年。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上元节、灯节。

满族人家在这一天里要挂彩灯、制作冰灯。

农村有“蒸面灯”预测来年旱涝、冷暖之俗。

东北地区还有做冰灯与闹冰灯的习俗。

正月十四至十六一般多举行灯会,并有踩高跷、跑早船、闹秧歌、演灯官戏等各种表演。

此外,元宵节,满族也有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与“照贼”
走百病是满族特有的岁时风俗。

正月十六日,满族妇女日暮结伴至空地,连袂打滚以脱晦气。

入夜,满族的习俗是点燃灯火,提起灯笼照遍屋内庭院各处,称为“照贼”,据说是由金代女真人在这一日纵偷习俗演变而来。

添仓节
正月廿五,满族人家将高粱秸扎成马、锄,放在粮囤上。

有的将一盆干饭放在仓里,连添三日,谓之“添仓”,以求丰年。

领龙节
又称中和节。

二月初二,满族人家清早以灶灰撒院中,左右作大圆圈,从水缸洒至井边,谓之领龙治水,可保风调雨顺。

院中撒五谷杂粮,谓之“打灰囤”,祈求五谷丰登。

妇女用棉布制成鸡形挂于室中,以驱虫避害。

这一天,男子剪发,谓之“龙抬头”,是以此日又称“龙抬头日”。

满族这天要吃的食物通常有龙鳞饼、龙须面、猪头肉。

清明节
满族接受汉族家祭扫墓的节日,每到三月的一天,他们抬供果上祖坟烧纸,添土,此外,“新坟插佛朵,旧坟插柳枝,皆示有后之意”,祭佛托妈妈是满族的特色。

端午节
也称端阳节,因为是五月初五,所以又称五月节。

“五月到,插艾蒿”,满族过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避瘟防疫,并不是纪念屈原。

这天“人家檐端皆插蒲艾,门上悬纸葫芦,食角黍,饮雄黄酒。

小儿女劲腕缠五色丝线。

又以黄布制小猴、青麻制小帚佩胸际”。

角黍即粽子。

有的地方还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中元节
又称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满族人家扫墓祭奠先人。

按佛教中此日为超度亡灵之日,各寺庙举行“盂兰盆会”,燃灯诵经。

七月七节
相传七月七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满族妇女晚上供巧姐,意为七夕乞巧。

有的满族人家“卡巧馃”、生豆芽、做发面包子。

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又叫八月节或团圆节。

晚上,满族人家在院中摆供桌,吃瓜果月饼,拜月赏月。

有的地方还玩一种兔面人身、面贴金、穿盔插旗、黄泥捏成的“兔儿爷”。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满族无论宫廷、民间都吃腊八粥。

腊八粥源于佛教,因而也叫“佛粥”。

主要以黄米、江米、稷米、绿豆、小豆、枣、粟子、果仁等熬煮成粥。

“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寓意为获得丰收。

过小年
腊月廿三为过小年之日,这天灶王上天述职。

当晚满族家家设桌案摆放米制之糖祭灶神,将饴糖抹在灶王像嘴上,用火烧掉,谓之送灶王爷上天,盼其“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这种糖又称关东糖,是东北满族特产。

除上述重要节日外,满族的岁时习俗还有:正月初五“破五”,全家吃面饺曰“捏破”;正月十四“跳跶”;正二月“打油千”(即秋千);三月三日“踏青”,等等。

颁金节
近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民族文化事业兴起,满族也和其他民族一样欢度本民族的节日。

各地的满族同胞将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作为满族的节日。

1989年10月,将此节日名称定为“颁金节”。

“颁金”来源于满语“颁金毕”,意为“生成、生机勃勃”或“新生、欣欣向荣”之意。

这个节日的名称,既是为了纪念本民族称谓的命名,又含有反映满族——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充满勃勃生机之意。

1993年11月23日,北京满族同胞首次欢庆本民族的节日“颁金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