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欣赏论文3000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00ced3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4.png)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建筑欣赏摘要:本文通过对多个建筑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探讨了建筑艺术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空间,也是一种艺术表达的形式,它结合了美学、工程学和社会文化的因素,对人们的情感和意义都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建筑作品的欣赏和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建筑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建筑欣赏,美学价值,社会意义引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是实用的空间,更是一种富有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艺术表达。
从古至今,各个时期的建筑作品都承载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特点,通过对建筑的欣赏和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建筑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一、建筑的美学价值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筑具有形式美。
建筑的形式是建筑师通过几何结构和比例关系的运用创造出来的,它反映了人们对空间和比例的审美追求。
例如,古代希腊的柱廊式建筑采用了严谨的几何结构,并通过柱子和横梁的比例关系营造出整体的和谐美。
其次,建筑具有空间美。
建筑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空间,它的设计和布局对人们的情感和体验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教堂的尖顶和拱形天花板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与信仰和宗教活动的内涵相吻合。
再次,建筑具有装饰美。
建筑的装饰是建筑师通过雕塑、壁画和装饰细节等手法对建筑外观进行装点,以增加建筑的美感。
例如,巴西里斯那斯冰岛教堂的外墙装饰采用了独特的几何图案,增加了建筑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氛围。
二、建筑的社会意义建筑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首先,建筑是社会文化的表达。
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建筑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例如,中国古代的皇家建筑以宏伟壮丽和庄严肃穆为主,体现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权威和尊严。
其次,建筑是城市发展的标志。
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物的规模都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有关。
例如,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和摩天轮成为城市标志,展示了城市的现代化和繁荣。
再次,建筑也是社会生活的载体。
我欣赏的建筑艺术
![我欣赏的建筑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9808b73e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65.png)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它们有的高大雄伟,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古色古香,有的现代时尚。
而我最欣赏的建筑艺术,是那些既美观又实用,还能给人带来温暖和感动的建筑。
我最喜欢的建筑之一是我们学校的教学楼。
它是一座四层高的大楼,外墙是淡黄色的,看起来非常温馨。
教学楼的前面有一个大花园,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春天的时候,花园里百花盛开,香气扑鼻;夏天的时候,绿树成荫,凉爽宜人;秋天的时候,树叶变成了金黄色和红色,非常美丽;冬天的时候,花园里虽然没有了花朵和绿叶,但是白雪皑皑,也别有一番风味。
教学楼的里面非常宽敞明亮,每一间教室都有大大的窗户,可以让阳光充分地照进来。
教室里的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黑板上写着老师漂亮的粉笔字,墙上挂着同学们的优秀作品,让人感觉非常舒适和温馨。
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我觉得非常开心和幸福。
除了学校的教学楼,我还很喜欢我们城市的图书馆。
图书馆是一座非常现代化的建筑,它的外观像一本打开的书,非常有创意。
图书馆的里面非常宽敞,有很多层楼,每一层楼都有不同的功能区域。
有儿童阅读区、成人阅读区、电子阅览区、自习区等等。
图书馆里的书籍非常丰富,有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历史书籍、艺术书籍等等。
在这里,我可以尽情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图书馆里还有很多舒适的座位和桌子,可以让读者们在这里安静地学习和阅读。
在图书馆里,我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阅读的乐趣。
我还欣赏那些古老的建筑,比如故宫、长城、颐和园等等。
这些建筑都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它们见证了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故宫是一座非常宏伟的宫殿建筑群,它的建筑风格非常独特,红墙黄瓦,金碧辉煌。
故宫里有很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让人感受到了我们国家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长城是一座非常壮观的建筑,它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非常雄伟。
长城是我们国家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它代表了我们国家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浅谈中国古现代建筑美学欣赏论文
![浅谈中国古现代建筑美学欣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bdf920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a2.png)
浅谈中国古现代建筑美学欣赏论文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是由于中国建筑美的特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建筑美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建筑美论文范文篇一:《试论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内容摘要:文章就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灵动美、虚实美、流动美、序列美展开论述,并通过中西方建筑美学之比较,意在说明我们应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之精髓。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美学一、建筑空间之美学概述建筑,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
这种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
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性产品,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产品,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或曰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
为此,不仅要赋予它以使用要求,而且还应当赋予它以美的属性。
回顾建筑史册:希腊庙宇神堂的尺度、罗马万神庙内部的完整、哥特教堂中庭的运动感、文艺复兴时期室内的和谐以及巴洛克建筑的诡谲变幻,都说明了建筑空间之美。
从众多建筑名作中可以看到,诗意的空间一方面来自实体美的建构,这主要是与建造逻辑相符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等建筑元素自身美的创造;另一方面则来自对富于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空间观念的创造,它源于人与自然的一些原始体验,在建筑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元素的妙用。
而空间观念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实体的构成。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一)灵动空间之美中国传统的室内居住空间都具有功能上的灵动、可变美。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结构上的灵活性。
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上是以“柱”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支撑屋顶和楼层的木构架和室内分隔空间的墙体在结构上是分开的,这使得墙体不承担重量,而且为灵活分隔室内空间提供了可能性。
在古建筑中,分隔室内空间的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分割,即在柱子之间砌薄墙或镶板;另一类是半分隔,即在相邻空间之间设置隔扇、屏风、碧沙橱、帐幔、罩、博古架和其他陈设来分隔,造成空间若断若续、若分若合、若开若闭的层次和丰富的变化,使相邻空间之间相互沟通,又彼此隔离,成为一个互相渗透的有机体。
我欣赏的传统建筑艺术
![我欣赏的传统建筑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5c25711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1.png)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建筑艺术更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我从小就对那些古老的建筑充满了好奇和喜爱,它们不仅是美丽的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我欣赏传统建筑艺术,首先是因为它们的美丽。
那些古老的宫殿、庙宇、园林,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宫殿的宏伟壮丽,让人感受到皇家的威严;庙宇的庄严肃穆,让人心灵得到宁静;园林的精巧雅致,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无论是雕梁画栋的细节,还是错落有致的布局,都让人赞叹不已。
比如北京的故宫,那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的宫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故宫的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每一座宫殿都有着精美的雕刻和装饰。
走在故宫里,仿佛穿越回了古代,能够感受到皇帝的威严和宫廷的繁华。
苏州的园林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传统建筑。
园林里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花草树木,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园林的设计非常精巧,每一处都充满了诗意。
在园林里漫步,让人心情愉悦,忘却了一切烦恼。
我欣赏传统建筑艺术,还因为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每一座古老的建筑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人们的记忆。
通过欣赏传统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社会风貌。
比如长城,它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城的修建历经了数千年,见证了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和平。
长城上的每一块砖石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汗水,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还有那些古老的寺庙,它们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文化的传承者。
寺庙里的佛像、壁画、经文等,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参观寺庙,我们可以了解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古人对宗教的虔诚和敬畏。
我欣赏传统建筑艺术,更因为它们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了独特的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钉子就能建造出坚固耐用的房屋。
传统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讲究风水布局,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比如福建的土楼,它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防御功能。
鉴赏建筑之美作文
![鉴赏建筑之美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fb8bb07b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9.png)
鉴赏建筑之美作文朋友!今天咱就来唠唠建筑之美这事儿。
你知道吗,建筑这东西啊,就像一本本立体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我呢,在这建筑的世界里摸爬滚打了20多年了。
刚开始的时候呀,我就像个无头苍蝇,啥都不懂。
看着那些建筑,就只知道“哇,这个高,那个大”,完全没品出啥门道来。
就说我第一次去看巴黎圣母院吧,嗯……那时候我就像个土包子,只晓得跟着人群走,然后抬头看那高高的尖顶,心里就想“这可真高啊”,就没别的想法了。
现在想起来呀,真是好笑,唉。
不过呢,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就慢慢开始懂得欣赏建筑的美了。
你看啊,建筑的美首先就在它的外形上。
有的建筑像个优雅的舞者,线条流畅得不得了。
比如说悉尼歌剧院,那白色的贝壳形状的屋顶,就像在海上即将扬帆起航的帆船,哇,每次看到它的照片我都兴奋得很呢!可有时候,外形这东西也很迷惑人。
我记得好像有一次看到一个建筑,外表看起来特别华丽,全是那种金光闪闪的装饰,我当时就想“这肯定是个超美的建筑”。
结果走近一看,里面的布局那叫一个乱啊,就像个迷宫似的,这就好比一个人外表穿得花枝招展,内在却一塌糊涂,哈哈,我这比喻是不是很有趣?建筑的色彩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呢。
我有个朋友,是个色彩大师,他就跟我说过,色彩在建筑里就像魔法一样。
像咱们中国的故宫,那红墙黄瓦,看起来就特别庄重、大气。
你要是站在故宫的院子里,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古代的皇帝大臣们在这儿走来走去,那感觉,啧啧。
不过呢,我也见过一些建筑,色彩搭配得那叫一个奇怪,就像把所有的颜料都打翻了然后随便涂上去的一样。
我就纳闷儿了,设计师当时是咋想的呢?难道是在搞什么前卫的艺术?我可搞不懂喽。
再说说建筑的空间感吧。
有些建筑进去之后,你会感觉特别开阔,就像进入了一个无限大的世界。
像那种大教堂,你一进去,哇,那高高的穹顶,感觉自己特别渺小。
我曾经在一个小镇上看到一个老建筑,它的空间利用特别巧妙,每一个角落都好像有它的用处,而且还不显得拥挤。
这就跟做人一样,要把自己的生活空间安排得妥妥当当的,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但是呢,现在有些现代建筑啊,为了追求那种所谓的“独特”,空间设计得特别复杂,让人进去就晕头转向的。
关于古典建筑欣赏的作文
![关于古典建筑欣赏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d3b4297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58.png)
关于古典建筑欣赏的作文篇⼀《古典建筑:凝固的历史乐章》我一直觉得古典建筑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装满了故事和岁月的痕迹。
有一次,我去参观北京的故宫,那真是一次让我难忘的经历。
当我走进故宫的大门,就像穿越到了古代。
那一排排宏伟的宫殿,红墙黄瓦,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
我先来到太和殿,那高大的殿基就很有气势,感觉每一块台阶石都承载着沉重的历史分量。
我仔细地数着台阶,一阶一阶往上走,心里想当年那些大臣们上朝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充满敬畏地走向那权力的中心呢?太和殿的门又大又厚实,上面的铜钉排列得整整齐齐,我忍不住用手指去触摸那些铜钉,冰冰凉凉的,可严实了。
走进殿里,那根根粗壮的柱子像是巨人一样支撑着整个大殿,抬头一看,房梁上的彩绘虽然经过岁月侵蚀,但是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那些栩栩如生的龙凤好像随时要飞出来一样。
我在太和殿里慢慢地绕着,想象着皇帝坐在龙椅上的情景,大臣们在下面恭恭敬敬地朝拜,那氛围一定很是庄严。
故宫里的宫殿可不止太和殿,还有中和殿、保和殿等等,每一座宫殿都有它独特的美。
瘦小的宫巷连接着不同的宫殿,铺路的砖也都很有讲究,有些地方因为走的人多了,砖都磨得很平滑。
我在这些宫巷里穿梭,像是一只迷失在古代迷宫里的小老鼠,四处探寻着。
这故宫就像一个大型的古典建筑博物馆,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一种让人着迷的气息,吸引着像我这样好奇的人去探索、去欣赏。
古典建筑就是这样,把历史记忆锁在一砖一瓦、一门一柱之中,等我们去发现和感受。
篇⼀《与古建的亲密接触:一个小镇的奇妙之旅》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个古色古香的小镇,那里有着满满的古典建筑。
有一回,我心血来潮就跑去逛这个小镇了。
刚到小镇入口,一座古桥就出现在我眼前。
这桥的材质是那种看起来很粗糙但又充满年代感的石头,石块之间的缝隙还长着一些小野草。
桥拱得高高的,就像一个驼背的老人弯着腰。
我小心翼翼地走上桥,感觉桥身微微颤动,就像在告诉我它的年纪已经很大了。
我趴在桥的栏杆上往下看,桥下的水缓缓流淌,还能看到有些小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偶尔有落叶飘落在水面上,随着水流慢慢漂走。
谈谈建筑美作文
![谈谈建筑美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fb4f6d8e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f.png)
谈谈建筑美作文《谈谈建筑美》篇一:《建筑美,不只是好看》要说建筑美,很多人第一个想法就是那些造型奇特、外观华丽的大楼。
但我觉得建筑美可不止是表面上的好看。
记得以前去一个老城区,那里有一排排的旧房子,从外面看,就是灰扑扑的墙,普普通通的瓦,没啥特别的。
我走进了其中一家小杂货店,那房子的内部结构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
屋子里有几根粗大的木柱子,撑着整个屋顶。
柱子的木头纹理清晰可见,摸起来糙糙的,一看就很有年代感。
房子的天花板是那种木质的横梁结构,横横竖竖的,像一个精心编织的大网。
店主告诉我,这些房子当年都是自己村里的人按照传统的方法建造的。
他们没有什么先进的仪器,全靠老工匠的经验。
每一根柱子的位置、每一根横梁的长短,那都是有讲究的。
这种建筑的美,在于它与功能完美地结合。
比如说柱子,它不仅撑起了房子,还在某种程度上划分了空间。
而那些横梁,不浪费一点木材,巧妙地拼接在一起,保证了屋顶的稳固。
这种老房子看起来简单,但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里面的妙处。
这让我明白,建筑美有时候藏在那些不被人轻易发现的细节里。
篇二:《奇怪建筑有怪美》现在啊,到处都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冒出来。
有一次我去一个城市旅游,看到了一座外形像个巨型茶壶的建筑。
当时我就想,这是啥玩意儿啊?咋这么奇葩呢?可当我走近了仔细看的时候,才发现其中的乐趣。
这个茶壶建筑,壶嘴那儿居然还有一个小喷泉,会喷出细细的水汽,就像真的茶壶在冒热气一样。
茶壶的把手特别大,颜色还特别鲜艳,就像那种夸张的卡通把手。
从侧面看过去,整个建筑的曲线特别流畅,就像一个稳稳坐在那儿的大茶壶。
走进这个建筑里面,发现里面的设计也很有意思。
天花板是模仿茶壶内部的弧形,墙壁上还有一些关于茶文化的小装饰。
原来这个建筑不是为了奇怪而奇怪,而是想通过这个特别的造型来宣传当地的茶文化。
这种把文化元素融入奇特建筑造型的方式,其实也是一种独特的美。
它用一种让人印象深刻的方式表达着当地的特色,虽然看起来怪怪的,但又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索。
鉴赏建筑之美作文
![鉴赏建筑之美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998e5b42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87.png)
鉴赏建筑之美作文朋友!今天咱就来唠唠建筑之美这事儿。
你说这建筑啊,哇,那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
我呢,在这行当里也混了20多年啦,不过我可不是啥学院派的专家,就是个对建筑充满热爱的普通人。
我这人啊,有个小毛病,一看到好看的建筑就走不动道儿,像个小孩子看到糖似的。
我记得我刚开始接触建筑鉴赏的时候,那叫一个懵啊。
啥风格啦,啥结构啦,就像一团乱麻在我脑袋里搅和。
我当时就想,这可咋整呢?嗯...我就到处去看,去问。
我去了我们那儿的老城区,有个叫李大爷的,他对那些老建筑可熟悉了。
我就跟他屁股后面问东问西。
你知道吗?有些建筑的美,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就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
哇,那高耸入云的样子,简直酷毙了!站在它下面,你能感觉到一种震撼,那种钢铁结构的线条美,就像一个巨人在向天空伸展。
可是呢,有些建筑的美是需要慢慢品味的,就像我们中国的苏州园林。
那园林里曲径通幽的感觉,每一步都有不同的景色。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没太懂,就觉得不就是些花草树木和房子嘛。
后来啊,我在里面坐了半天,静静地感受,才发现那布局的巧妙,就像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
咱再说说建筑风格吧。
我记得好像有哥特式的,那尖顶就像要刺破天空一样,很神秘的感觉。
不过我也可能记错喽。
还有巴洛克式的,那华丽的装饰,就像一个穿着盛装的贵妇人,花枝招展的。
但是现在有些新建筑啊,我就有点搞不懂了。
那些奇形怪状的造型,说是创新,可我总觉得有点怪。
唉,可能是我老了,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
在建筑界啊,还有些趣闻呢。
我听说啊,有个建筑设计师,设计一个大楼的时候,本来想搞个很独特的造型,结果施工的时候出了好多问题。
这就像你想做一道特别的菜,结果发现食材不对,锅也不好使,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四不像。
哈哈,这也是我们这行的风险啦。
我以前还犯过一个错误呢。
我去鉴赏一个古建筑的时候,没有好好研究它的历史背景,就按照现代建筑的标准去看了。
结果啊,得出的结论那是大错特错。
从那以后,我就知道了,鉴赏建筑,历史文化背景那可是相当重要的。
古代建筑赏析论文
![古代建筑赏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1e42cd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a.png)
古代建筑赏析论文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古代建筑赏析论文,欢迎阅读古代建筑赏析论文篇一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一、巧妙而科学的建筑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在所有的建造结构中,抬梁式和穿斗式是最具科学的。
1,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
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
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使得建筑出檐深远,保护木结构的屋身。
在这里,斗拱一方面是结构构件,另一方面也成为建筑上的装饰物,即以结构构件为装饰物,形式反映了功能,结构真实,功能合理,也是一种真善美的统一。
但不论是何种建筑,结构上的基、柱、梁、檩、椽、斜撑等部分大都外露,形状上也加工成装饰构件,结构、构件间用榫卯结合,不施钉子。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40e523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18.png)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让我国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艺术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必须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和着新的时代脉博去探索、去创造。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世界建筑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世界建筑艺术论文篇一:《试论建筑艺术赏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的比较,发掘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对因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的建筑文化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建筑艺术西方建筑艺术建筑欣赏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维空间(包括顶面)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合、装修和装饰、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
而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篇论文就将中西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入手,通过介绍各种建筑,分析其体现的内部特征。
一. 中国建筑艺术的概况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而建筑艺术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出的方形或圆形房屋发展到今天,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其间有在崇山峻岭中蜿蜒万里的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有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前列的隋代的安济桥;有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高达67. 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而座落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古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由于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这一系列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建筑美学与赏析论文
![建筑美学与赏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d95be0c7cd184254b353580.png)
建筑美学与欣赏论文指导教师:***专业班级:********姓名: ********学号:********(1)中国古建筑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古代建筑又象征着阶级社会的法权。
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与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
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
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门类,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
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
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
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
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全身心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对建筑加以审美判断。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除了呈现在结构方面,还表现在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等方面。
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
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商周到秦汉,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
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代表。
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
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特征。
独特的木结构建筑,这种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并因其巧妙的组合而显现出独特的结构美和装饰美,表现出建筑美的内容。
尤其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58a5dcb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a.png)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建筑艺术赏析建筑艺术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古代的宫殿、寺庙,还是现代的摩天大楼、艺术馆,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建筑艺术进行一番赏析,从建筑的设计、材料选择、功能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建筑的设计是建筑艺术的核心。
每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
例如,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建筑以其优雅的线条和对称设计而著名,它们表达了古希腊人民对美的追求。
而现代主义建筑则强调功能和简约性,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和钢材,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设计的巧妙与独创性,使建筑物成为艺术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其次,材料的选择也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师通过巧妙地选择材料,使建筑物的外观更加出众。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和琉璃瓦,给人以温暖和亲切的感觉。
而现代建筑常用的是钢材和玻璃,这些材料的运用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现代化和时尚。
同时,合理的材料选择也能有效地提高建筑的环保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除了设计和材料,建筑的功能也是考虑的重点之一。
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居住、工作或娱乐的场所,而艺术的融入则使建筑不仅仅是功能性的,更具有审美价值。
例如,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既是艺术馆,也是博物馆。
它巧妙地融合了建筑的功能性和艺术性,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另外,一些奢华的酒店和度假村也通过建筑艺术的精心设计,给人们提供了舒适和惬意的环境,使人们在旅行或休闲时能够享受到艺术的美好。
建筑艺术的赏析也需要结合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和建筑物所传递的信息来进行。
每一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意义。
例如,埃菲尔铁塔是法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工业革命时期的铁艺结构。
这座建筑物不仅是一座工程奇迹,更是法国工业与艺术的结晶,象征着法国人民的创造力和自豪感。
因此,赏析建筑艺术不仅仅是欣赏其外表的美,更是理解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
最后,建筑艺术的赏析也包括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760b2adaef5ef7bb0d3c3b.png)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一:中国建筑设计欣赏论文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关于岭南建筑艺术特征的探索正从各个层面展开,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视。
本文仅就岭南建筑的界定及其人文品格作一管窥蠡测,以期抛砖引玉.一岭南建筑的由来与界定1949年建国以前,直至建国后的头10年,建筑界虽偶有广东建筑的称呼,但尚无岭南建筑的提法。
岭南建筑的称呼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广东建筑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
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中国建筑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50年代中期,当时的建筑界盛行复古主义,刮起一股“大屋顶”之风,产生了“凡建筑须盖大屋顶"的无形规定。
面对滚滚而来的复古主义潮流,深受岭南文化熏陶、“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建筑师们并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他们在行动上表现出灵活的变通性(如由林克明先生设计1956年落成的广东科学馆、由夏昌世先生设计于1954年落成的现华南理工大学二号楼在屋顶形式和斗拱运用上就作了变通处理),在思想上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广东建筑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征。
1959年,时任我国建筑工程部部长的刘秀峰同志在全国建筑艺术座谈会上提出“要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的要求和倡议.自1960年开始,广东建筑界围绕“新建筑”、“新风格"展开了热烈、认真的讨论。
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广东建筑是否应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广东有自己的特点,广东建筑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即应有岭南建筑的特点。
与此同时,广东建筑界也开始尝试着对以往建筑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
从学理层面上说,正式提出“岭南建筑”的时间是在1957年。
其标志是时任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的夏昌世先生1957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通风、隔热、遮阳》的论文。
夏昌世教授指出:岭南建筑应有自己的特点,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的要求。
建筑物赏析3000字
![建筑物赏析3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41eadbe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e.png)
建筑物赏析3000字建筑物不只是一栋房子,而是文化、历史、社会与艺术的结合。
一座建筑物究竟为什么被赞赏,取决于众多的因素,包括外观、结构、材料甚至地理位置。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典型的建筑物进行分析,探讨建筑物被赏析的原因。
一、巴黎圣母院位于塞纳河畔,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一个代表性建筑。
其风格是后期哥特式建筑,是欧洲中世纪时期技艺和信仰最高峰的结晶,被誉为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之一。
首先,圣母院的外观十分引人注目。
其高耸的塔楼、尖顶和彩色玻璃窗,让它成为一个气势磅礴的建筑物。
然而,在其建筑结构上的设计也是他被赏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支撑这个大型的建筑,设计师采用了大量的石头和木材作为支撑,而且其立柱的结构更是采用了风化石的花纹来作为装饰。
这种宏大的支撑系统,除了是在建筑时代颇具艺术价值的传统做法,也是其在当下喜欢被赏析的原因。
二、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物之一。
其开放的屋顶、多孔的混凝土外观、以及无边界的艺术表现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它不仅是悉尼的标志性建筑,在全球范围内也是该城市的重要象征和广受关注的地标。
首先,悉尼歌剧院的外观造型是它被赏析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具有历史性而又现代感,而其漂亮的曲线和惊艳的设计,其气势更是超越于其它建筑物,使人们无法抗拒它的魅力。
再加上其位置的特殊性,这个建筑就成为悉尼首屈一指的文化地标。
三、纽约帝国大厦纽约帝国大厦位于曼哈顿市中心,被誉为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也是纽约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帝国大厦作为土地高度最高的(直到后来世界贸易中心Twin Towers的出现)建筑物之一,其高度和历史背景都是其被赏析的原因。
首先,该建筑的高度是吸引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大厦高达102层,高达1,454英尺(443米)。
除了高度之外,建筑的设计更是万无一失。
其金属和石材的混合材料和膨胀角板,不仅创新了当时的建筑技术,而且使其看起来更漂亮和富有个性。
总之,建筑物作为文化、历史、社会与艺术的结合体,其被赏析的原因各不相同。
我欣赏的建筑艺术
![我欣赏的建筑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74c63741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2a.png)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它们有的高大雄伟,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古色古香,有的现代时尚。
每一座建筑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而我最欣赏的建筑艺术,就是那些充满创意和美感的建筑。
我曾经去过很多地方,看到过很多不同的建筑。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的故宫。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它的建筑风格非常独特,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故宫的宫殿建筑宏伟壮观,红墙黄瓦,金碧辉煌。
宫殿的屋顶上有各种各样的神兽,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故宫的建筑布局也非常严谨,中轴对称,层次分明。
从午门进入,依次经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主要宫殿,最后到达神武门。
整个建筑群体气势磅礴,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皇家的威严和尊贵。
除了故宫,我还欣赏过很多其他的建筑。
比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它是世界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是法国的象征。
埃菲尔铁塔高 300 多米,由钢铁建造而成。
它的造型非常独特,像一个巨大的钢铁巨人,屹立在巴黎的市中心。
埃菲尔铁塔的建造工艺非常精湛,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到位。
从远处看,埃菲尔铁塔非常壮观;从近处看,埃菲尔铁塔又非常精致。
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件艺术品。
我还欣赏过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它的造型非常独特,像一艘巨大的帆船,停泊在悉尼港的海面上。
悉尼歌剧院的建筑风格非常现代,充满了创意和美感。
它的屋顶由白色的贝壳状瓦片组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悉尼歌剧院的内部设计也非常精美,有多个演出大厅和排练室,可以满足不同的演出需求。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澳大利亚的文化名片。
这些建筑之所以让我欣赏,是因为它们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们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这些建筑的设计师们用他们的创意和才华,创造出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建筑奇迹。
他们用建筑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我看来,建筑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
它需要设计师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还需要他们有对美的敏锐感知和对人类文化的深刻理解。
我欣赏的建筑艺术
![我欣赏的建筑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2baddff9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8b.png)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它们有的高大雄伟,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古朴典雅,有的现代时尚。
而我最欣赏的建筑艺术,是那些充满创意和人文关怀的建筑。
我曾经去过一个古老的小镇,那里有一座古老的寺庙。
这座寺庙虽然历经岁月的沧桑,但依然保存着它的庄严和美丽。
寺庙的建筑风格独特,它的屋顶是弯曲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
寺庙的墙壁是用红色的砖头砌成的,上面刻着精美的图案和文字。
寺庙的大门是用木头做的,上面刻着龙和凤的图案,非常壮观。
走进寺庙,里面有一个大大的院子,院子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非常美丽。
院子的中间有一座古老的佛像,佛像的面容慈祥,让人感到非常温暖。
寺庙的建筑艺术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我感受到了宗教的神圣和庄严。
我还去过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那里有一座非常高的大楼。
这座大楼是用玻璃和钢铁建造的,非常现代化。
大楼的外观非常漂亮,它的形状像一个巨大的水晶球,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大楼的内部也非常豪华,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商店、餐厅和娱乐设施。
大楼的电梯非常快,可以在几秒钟内到达任何一层。
大楼的建筑艺术让我感受到了现代科技的力量和魅力,也让我感受到了城市的繁华和活力。
除了古老的寺庙和现代化的大楼,我还欣赏那些充满创意和人文关怀的建筑。
比如,有一座图书馆,它的建筑形状像一本打开的书,非常有创意。
图书馆的内部设计也非常人性化,有很多舒适的座位和阅读区,让人感到非常温馨。
还有一座医院,它的建筑设计非常注重环保和节能,采用了很多绿色建筑技术,让人感到非常舒适和安心。
总之,建筑艺术是一门非常神奇和美丽的艺术。
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现代科技的力量和魅力。
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宗教的神圣和庄严,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城市的繁华和活力。
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创意和人文关怀,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我欣赏建筑艺术,我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多更加美丽和神奇的建筑。
房屋建筑论文(5篇)
![房屋建筑论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f3b77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14.png)
房屋建筑论文(5篇)房屋建筑论文(5篇)房屋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1.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也是如此。
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飞速进展,新材料、新技术、新构造不断推陈出新,现行教材的有些内容显得滞后。
教学内容的滞后不仅铺张了大量资源,而且不利于优化同学的学问结构。
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因此,教学内容如何适应新技术快速进展,是当前《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
2.教学方式传统单一,同学缺乏爱好大部分高职院校针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依旧采纳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问的传授为中心,课堂上以老师为中心,老师以教材为蓝本,对同学进行面对面的课堂讲解与指导,忽视了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和同学的主体地位。
上课时,老师讲同学听,造成了让同学很难联想到实际的建筑设计实例和建筑构造类型,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同学创新思维、创新力量的进展。
由于房屋建筑学的内容多且抽象,同学把握起来往往比较困难,同学听课乐观性不高,教学效果不是很抱负。
3.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学时安排不合理《房屋建筑学》课程在建筑领域的特别性,打算了该课程的实践性极强,应尽量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增加同学对基础理论学问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加强同学的实践力量和动手力量的培育,才能达到教学的要求。
但是由于房屋建筑学的内容多而杂,使得老师在学时安排上理论学时多于实践学时,不合理的学时安排使得老师没有时间带同学进行现场教学,同学也不能准时的去工地现场参观和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影响了同学对学问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增加当前《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实践环节的课时势在必行。
二、《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探究面对工程技术的飞速进展以及《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改革应本着提高同学的房建应用水平、强化实践力量,着眼培育现代化工程技术人才的原则,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创新。
1.调整教学内容,关心同学适应工程技术飞速进展的趋势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补充新学问。
建筑类论文3000字左右
![建筑类论文3000字左右](https://img.taocdn.com/s3/m/4cf94eccfc4ffe473268ab63.png)
建筑类论文3000字左右篇一:建筑欣赏论文3000建筑与室内设计课程学习体悟当初选择这门课的时候,以为是侧重讲室内设计的课程,上了课才发现老师介绍的都是中外大牌建筑师的高深莫测的建筑和不同时期多种多样的建筑风格与体系。
作为一个门外汉,我不能说上完这门课后我深深感受到每一个美丽神奇的建筑物背后的故事与影响,但至少我对“建筑”这门艺术有了最基本的了解。
我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是艺术都是相通的,所以,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建筑的涉猎可能会对我今后的设计思维创新提供一个新的出发点与平台。
这可以说是这门课程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老师上课时给我们介绍了很多设计师,有设计了名古屋博物馆的黑川纪章、粗野主义风格的路易斯·康、设计中国国家大剧院和日本大阪海洋博物馆的保罗安德鲁、解构主义的雷姆·库哈斯和弗兰克·盖里等等等等。
然而,我对弗兰克·盖里、安藤忠雄、贝聿铭等人的建筑最为喜欢,所以下面,我搜集了一些他们的建筑的简析与点评,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从中学到的各方面的艺术理念和人生真谛。
加拿大建筑大师盖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他说,建筑就像搭积木。
有记者问他灵感来自哪里?他的回答是,草图。
他在两个不同比例的模型上开始工作,以保证自己不至于被单一的模型所迷惑或者沉迷。
盖里早期的建筑锐意探讨铁丝网、波形板、加工粗糙的金属板等廉价材料在建筑上的运用,并采取拼贴、混杂、并置、错位、模糊边界、去中心化、非等级化、无向度性等各种手段,挑战人们既定的建筑价值观和被捆缚的想像力。
其作品在建筑界不断引发轩然大波,爱之者誉之为天才,恨之者毁之为垃圾。
1978年,恰值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阵营论斗正酣之际,弗兰克·盖里的自宅改造在洛杉矶的圣塔莫尼卡悄然完工。
该设计甫一发表,就如水溅沸油,立刻引起了美国乃至国际建筑界的轩然大波。
因为这一作品,彻底颠覆了现代建筑的空间中心主义建筑观,其以物质为中心的创作态度,也与当时甚嚣尘上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截然相异。
我欣赏的传统建筑艺术
![我欣赏的传统建筑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e8b1afa5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a3.png)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建筑艺术更是其中的瑰宝。
我对传统建筑艺术充满了欣赏和热爱。
传统建筑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
首先,传统建筑的外观非常美丽。
它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有的像宫殿一样宏伟壮观,有的像庙宇一样庄严肃穆,还有的像民居一样温馨舒适。
传统建筑的屋顶也非常有特色,有的是弯弯的弧形,有的是尖尖的角,还有的是平平的顶。
这些屋顶不仅美观,还能起到防水、隔热的作用。
其次,传统建筑的结构非常巧妙。
传统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坚固耐用,还能抗震、防火。
传统建筑的柱子、梁、枋等构件之间的连接非常巧妙,不用一颗钉子,就能把整个建筑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传统建筑的门窗也非常有特色,有的是雕花的,有的是镂空的,还有的是彩绘的。
这些门窗不仅美观,还能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
最后,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传统建筑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比如,宫殿建筑代表着皇权的威严,庙宇建筑代表着宗教的神圣,民居建筑代表着百姓的生活。
传统建筑的装饰也非常有特色,有的是雕刻的龙、凤、麒麟等神兽,有的是绘制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还有的是书写的诗词、对联、匾额等文字。
这些装饰不仅美观,还能起到寓意、象征的作用。
我欣赏传统建筑艺术,还因为它能让我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勤劳。
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古人却能建造出如此美丽、坚固、富有文化内涵的建筑,这需要多么高的智慧和勤劳啊!我想,我们应该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勤劳,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欣赏传统建筑艺术,更因为它能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统建筑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通过欣赏传统建筑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总之,我欣赏传统建筑艺术,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是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走进建筑3000字论文
![走进建筑3000字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3e2f73758f5f61fb73666fd.png)
走进建筑3000字论文篇一:走近建筑论文我想从人类诞生的一刻起我们的祖先可能就在考虑着怎样建造自己的家园。
随着人类的发展建筑也随之而发展,从简陋的茅草小屋到坚固不摧的皇城宝殿;从低矮的土屋到现代的高耸入云的大厦;从单一色彩的枯燥外表到现在的多彩华丽。
建筑他是种艺术,我们身边的艺术。
建筑,可以说是离我们最近的“艺术”。
然而正是每天生活在其中,可我对建筑缺少了惊异和震撼,建筑的审美功能几乎被使用功能所淹没。
其实美的建筑诉说着历史,欣赏历史欣赏建筑美。
所以我选择了建筑赏析的选修,了解建筑美,了解离我最近的艺术。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以无限想象力创造了无数个另人激动不已的辉煌文明,这些辉煌文明是人类智慧与灵感的结晶,是前人留给后人不可替代的精神财富.但这些韵含着前人智慧与结晶的文明能够流传至今的却以所剩不多,古代建筑就在其中.它是一个地域文明的象征,是一个有别于其他文明的典型代表,更是一个种族文明将自己所拥有的最高才能发挥到极致的体现.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也就造就了他们建筑的不同。
在欧洲,法国巴黎卢浮宫、德国科隆大教堂、怕特农神庙、巴黎凯旋门等,无一不表现出那个时代那个历史。
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最著名的建筑,它的建筑包含了古希腊的三大“柱式”:多立克、爱奥尼克、科林斯。
这些“柱式”的高大、修长和上大下小,显得古希腊神庙建筑都和谐、完美和崇高。
电影《角斗士》,将宏伟的古罗马角斗场再现于银幕之上,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勇气与复仇的故事……也将古罗马角斗场的样子展现在我们面前,那样的宏伟壮观,再加上历史在那里上演,带给我无限的想象和血腥的美感。
卢浮宫是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宫殿始建于12世纪末,当时是用作防御目的,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扩建和修缮逐渐成为一个金碧辉煌的王宫。
从16世纪起,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的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统,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
1981年,法国政府这座精美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从此卢浮宫成了专业博物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与室内设计课程学习体悟
当初选择这门课的时候,以为是侧重讲室内设计的课程,上了课才发现老师介绍的都是中外大牌建筑师的高深莫测的建筑和不同时期多种多样的建筑风格与体系。
作为一个门外汉,我不能说上完这门课后我深深感受到每一个美丽神奇的建筑物背后的故事与影响,但至少我对“建筑”这门艺术有了最基本的了解。
我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是艺术都是相通的,所以,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建筑的涉猎可能会对我今后的设计思维创新提供一个新的出发点与平台。
这可以说是这门课程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老师上课时给我们介绍了很多设计师,有设计了名古屋博物馆的黑川纪章、粗野主义风格的路易斯·康、设计中国国家大剧院和日本大阪海洋博物馆的保罗安德鲁、解构主义的雷姆·库哈斯和弗兰克·盖里等等等等。
然而,我对弗兰克·盖里、安藤忠雄、贝聿铭等人的建筑最为喜欢,所以下面,我搜集了一些他们的建筑的简析与点评,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从中学到的各方面的艺术理念和人生真谛。
加拿大建筑大师盖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他说,建筑就像搭积木。
有记者问他灵感来自哪里?他的回答是,草图。
他在两个不同比例的模型上开始工作,以保证自己不至于被单一的模型所迷惑或者沉迷。
盖里早期的建筑锐意探讨铁丝网、波形板、加工粗糙的金属板等廉价材料在建筑上的运用,并采取拼贴、混杂、并置、错位、模糊边界、去中心化、非等级化、无向度性等各种手段,挑战人们既定的建筑价值观和被捆缚的想像力。
其作品在建筑界不断引发轩然大波,爱之者誉之为天才,恨之者毁之为垃圾。
1978年,恰值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阵营论斗正酣之际,弗兰克·盖里的自宅改造在洛杉矶的圣塔莫尼卡悄然完工。
该设计甫一发表,就如水溅沸油,立刻引起了美国乃至国际建筑界的轩然大波。
因为这一作品,彻底颠覆了现代建筑的空间中心主义建筑观,其以物质为中心的创作
态度,也与当时甚嚣尘上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截然相异。
1989年,整整60岁的弗兰克·盖里荣获了国际建筑界的顶级大奖——普利茨克建筑奖,这时,他已从一个叛逆的青年变成一位苍苍长者,尽管已功成名就,声誉倾盖一时,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向新的建筑可能性的追问,没有停止过向自由深处抵进的步伐。
盖里探索一条突破当时居于主导的包豪斯和柯布西耶的单一建筑语言,他把那些传统建筑所不屑的普通建筑材料引入正规建筑中,而这些设计和实践都是与最新的技术和材料最敏锐的发现和合作。
弗兰克.盖里是当之无愧的“偶像建筑师之偶像”。
然而,随着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偶像派建筑师的作品被贴上了“浪费”、“奢侈”、“不可持续”的标签。
艺术评论家哈尔.福斯特认为,盖里的迪斯尼音乐厅不过是一个“媒体标志”,其建筑风格为“所有意图塑造全球玩家形象的企业实体”提供了一个“赢家公式”。
甚至有人开始叫卖印有“去你的弗兰克.盖里”字样的T恤衫。
“有一股反冲力,针对的不仅是我,还包括每一位能够体现运动特质和情感内涵的建筑师。
”现年82岁的盖里毫不讳言。
“现在的趋势是回归平庸。
”他坚持认为,表现力是建筑的灵魂,然而,“表现力”并不一定与铺张浪费挂钩。
“我设计的每一幢建筑都没有超出预算。
”盖里对自己的务实作风颇感自豪。
譬如,充满褶皱的波状不锈钢外墙为比克曼大厦营造出奢华富丽的质感,其成本却与普通玻璃幕墙相差无几。
外立面上的层层涟漪看似纯粹的装饰,其实“真正用途是充当窗台,装饰的成分仅占十分之一”。
盖里在建筑中使用“智能水泥”——一种可最大限度避免浪费、降低成本、减少碳排放的环保产品;他甚至成立了一家叫“盖里科技”的公司,向业界同行推销其计算机模拟技术。
偶像派建筑不能达到可持续标准?对于诸如此类的质疑,盖里向来嗤之以鼻:“我们在环保领域已实践40余年。
”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的贝聿铭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
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他极力追求光线、透明、形状,而最主要的并不是贝聿铭的建筑和他本身捉摸不定的个性,而是这位现代主义者两难处境的游移不定,赋予他的历险一种英雄特质。
贝聿铭可以算是我最喜欢的一名建筑设计师,而,他操刀的苏州博物馆和卢浮宫金字塔是他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
苏州博物馆选址大胆,又蕴含深刻。
首先,它可以整治和改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所处历史街区的环境。
其次,利用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建设新馆,有利于节约投资,又易于新馆老馆相得益彰。
再次,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区已形成文化核心区域,加建新馆,有助于彰显名城特色,提升古城优势。
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街,为河畔小广场,杨柳依依,桃花灿灿。
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了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
新馆的色调采用粉墙黛瓦,但表达方式却是全新的。
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内涵。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玻璃、开放式钢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室内设计部分,包括陈列展览设计均经贝聿铭本人审定,以保证内外风格和所有功能的协调统一。
新馆不仅有建筑的创新,还有园艺的创新,新馆园林造景设计是在传统风景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来的,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古典园林元素组成的现代风格的山水园,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在当今的创造性延续。
苏州博物馆新馆正如紫藤苑中的紫藤,它嫁接了旧馆明代名士文徵明手植的紫藤,使流传了几百年的血脉得以延续。
贝聿铭已给世界留下了大量的精美绝伦的建筑,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建筑里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了中国的建筑美学。
这也是值得让当代中国建筑师思考的地方。
卢浮宫的玻璃金子塔是他的代表作。
卢浮宫最不可思议的是,偌大的
宫殿里只有两个洗手间可供大众使用。
最糟的是,卢浮宫每年三百七十万名游客,都要在狭窄、标志不明的路口四处流窜。
人们试图找寻赫赫有名的三件作品:米罗的“维纳斯”、萨莫德拉斯的“胜利女神”以及微笑的“蒙娜丽莎”,结果大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密特朗将卢浮宫的复兴大任交给贝聿铭,这是法国唯一没有经过公开竞标便发包出去的政府重大工程。
金字塔是一颗寒碜的钻石,法国人在得知贝聿铭用一种地下的设计亵渎拿破仑广场的时候,可以说是痛心万分,他们不分昼夜的表达他们的不满,指责这项建筑已经超出了法国人的心智空间,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破坏性十足的装置。
法国的政客、建筑界也轮流起身攻击。
贝聿铭试图运用独特的“明亮的象征性构造”来避免抢尽卢浮宫的风头。
他认为,再也没有其他扩建实体能够优雅地跟这座被时光褪去光芒的宫殿融合在一起,可是一座透明的金字塔可以照映出卢浮宫蜜褐色的石块,如同向这座建筑崇高的地位致敬。
金字塔是最小面积里表现最大建筑面积的几何图形,所以不会太抢眼。
有意思的是,由高科技材料制成古老形体,不仅比卢浮宫更古老,同时也比它更新颖。
卢浮宫改建工程竣工的那天,在新修的金字塔内,密特朗代表法国政府授予贝聿铭荣誉勋章。
7.3这一天卢浮宫召开了盛大的开幕仪式。
这天傍晚,两千多名法国名流在暮色中徐徐步入庭院。
他们走进金字塔内。
晚上7点,皮埃尔·布莱指挥的法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起乐曲,雄浑的《欢乐颂》回荡在大厅。
就在这个时候,雨点打断了音乐会,豆大的雨点击打在玻璃窗上,丁当作响。
音乐声停了,大家倾听天籁之音。
此时,贝聿铭叫管理人员打开所有灯光。
一刹那间,所有来宾都惊呼起来,只见金字塔灯火通明,七座电脑控制的喷泉向夜空中喷射发亮的水柱卢浮宫华美的表面在六百盏聚光灯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原来的卢浮宫在夜幕降临后,博物馆的地面总是阴森森一团漆黑。
现在,卢浮宫的一切都变得如此美丽。
金字塔开始受到法国人的尊重。
卢浮宫也重新回到法国人心目中。
对艺术的创新与追寻应该是永无止境的。
现在的我还只是站在起点,但对美的事物的探寻一定会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