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渗透德育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的任务是针对初中物理课程,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物理教学中,使学生不仅掌握物理知识,还能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态度。

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同时强调科学精神与道德规范的结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同时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和道德成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此外,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德育渗透的物理教学中受益。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初中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如力学、光学、电学等;(2)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3)了解物理学史,认识科学家们为人类进步所做出的贡献;(4)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敬畏之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弘扬科学家精神,学习他们的严谨态度、奉献精神和道德品质;(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信、尊重、合作、责任感等;(5)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社会问题,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6)通过德育教育,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学会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机械能守恒》,内容包括: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 学会运用机械能守恒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重点:机械能概念的学习,以及机械能守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斜面、滑轮、重物、尺子、弹簧测力计。

学具:每组一个斜面、小车、滑轮、重物、尺子、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玩过滑梯吗?在滑梯上下滑动的过程中,你们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变化?2. 新课导入(1)教师讲解: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机械能。

机械能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具有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机械能守恒?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讲解并引导学生运用机械能守恒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机械能守恒原理。

六、板书设计1. 机械能的概念2.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3. 机械能守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生活中应用机械能守恒原理的实例。

(2)运用机械能守恒原理,解释滑梯上下滑动的速度变化。

2. 答案:(1)如:瀑布、跳伞、自行车下坡等。

(2)滑梯上下滑动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速度逐渐加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机械能守恒的概念和条件掌握较好,但在应用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机械能守恒,还有哪些能量守恒的例子?(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实践,观察并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教学难点与重点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关键环节。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经过优化处理的文本: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深入探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功和机械能”的第二节“动能和势能”。

我们将一起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定义,探讨影响这两种能量的因素,并了解它们如何在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中相互转换。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学习如何根据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来判断动能和势能的大小。

3. 掌握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原理,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难点:如何判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学过程
1. 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机械设备,如滑梯和电梯,初步感受动能和势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比喻,详细解释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分析影响它们的因素,并阐述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并理解这一过程。

4. 例题讲解:解析教材中的典型题目,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的作业。

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将包括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影响因素、转化关系等关键信息,以清晰的逻辑结构呈现。

作业设计
1. 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a. 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b. 物体的高度越高,势能越大。

c.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 计算题:给定一个物体的质量和速度,计算其动能。

输出期望。

初中物理德育渗透 教案

初中物理德育渗透 教案

初中物理德育渗透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

2. 实验、探究和讨论的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分享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思考。

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理现象和规律。

2. 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记录数据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物理概念和规律。

4.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三、实验、探究和讨论的教学(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通过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 学生通过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6. 学生通过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四、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所学的内容和过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3.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验、探究和讨论中的表现和能力。

3. 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的发展。

4. 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和设备。

2. 教学课件和资料。

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和讨论。

2. 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指导,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3. 创设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鼓励学生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八年级物理德育教育案例(2篇)

八年级物理德育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传授科学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精神、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使命。

本文将以八年级物理课程中电磁感应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电磁感应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电动机、发电机等电学设备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2.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系列电磁感应现象的图片,如发电机、电动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感应的原理和应用。

(2)讲授新课教师详细讲解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感应电流的方向等知识,并通过实验演示加深学生的理解。

(3)课堂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电磁感应现象,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4)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感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3. 德育教育渗透(1)科学精神教育在讲解电磁感应原理时,教师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思考。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电磁感应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如南仁东主持研制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环保意识教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感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4)团队协作精神教育在课堂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案例反思1. 物理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本案例表明,物理教学与德育教育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教师应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速度》,具体内容包括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以及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

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奥运会百米赛跑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速度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以及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一个实际例题,如“一辆汽车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0分钟,求行驶的路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安全、运动竞技等。

六、板书设计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 / t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速度的计算公式是____,其中v表示____,s表示____,t表示____。

(2)选择题:一辆汽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了1小时,它行驶的路程是____公里。

(A. 60 B. 120 C. 180)(3)解答题:一个物体以6米/秒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运动了5秒,求它运动的距离。

2. 答案:(1)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 s / 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2)答案:B. 120(3)答案:物体运动的距离是30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知识。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教案含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二章《力和运动》的第三节“牛顿第一定律”。

详细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惯性的概念,以及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一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了解惯性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认识到物理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惯性的概念。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牛顿第一定律演示器、小车、滑板、木块等。

学具:学习笔记、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例题讲解: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解释惯性现象。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

4. 知识拓展: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乘坐公交车时的前倾和后仰现象。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 惯性的概念3. 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1)汽车急刹车时,乘客为什么会向前冲?(2)投掷实心球时,为什么球出手后会继续向前飞行?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航天、汽车安全等。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与操作。

2. 例题讲解中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深入解析。

3. 教学过程中对惯性的概念及其影响的阐述。

4. 作业设计中问题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尽性。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与广度。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背景1.2 教学目标1.3 教学内容1.4 教学方法1.5 教学评价第二章: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2.1 德育教育的定义和内涵2.2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2.3 德育教育与物理教学的相互关系2.4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案例第三章:德育教育内容的筛选与整合3.1 德育教育内容的筛选原则3.2 德育教育内容的整合策略3.3 德育教育与物理教学内容的融合方法3.4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案例中的应用第四章: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4.1 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制定4.2 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选择4.3 德育教育的教学评价设计4.4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案例第五章: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反思与改进5.1 德育教育的教学反思5.2 德育教育的教学改进方法5.3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长期规划5.4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分享第六章:德育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6.1 物理实验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6.2 德育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施方法6.3 德育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案例中的应用6.4 物理实验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评价与反馈第七章:德育教育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案例7.1 德育教育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7.2 德育教育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实践7.3 德育教育在物理问题解决教学中的运用7.4 德育教育在物理课堂教学评价与反思第八章:德育教育在物理作业与评估中的融入8.1 德育教育在物理作业设计中的应用8.2 德育教育在物理评估中的实施策略8.3 德育教育在物理作业与评估案例分析8.4 物理作业与评估中德育教育的效果评价第九章:跨学科德育教育的整合与应用9.1 物理与其他学科德育教育的关联性9.2 跨学科德育教育的整合策略9.3 跨学科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案例9.4 跨学科德育教育的评价与反思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成果总结10.2 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10.3 未来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发展趋势10.4 持续改进与创新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重点: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初中物理渗透德育教案

初中物理渗透德育教案

初中物理渗透德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了解折射定律,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识:回顾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传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另一种现象。

(2)提问: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出本课课题——光的折射。

2. 探究光的折射现象(1)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2)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从空气进入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总结折射现象的特点,探讨折射定律。

3. 学习折射定律(1)教师讲解:介绍折射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及应用。

(2)学生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折射定律的练习题,巩固知识。

4. 应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1)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光纤通信、眼镜等,引导学生分析其原理。

(2)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分享自己的见解。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1)环保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光纤通信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2)合作精神: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社会责任: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在研究光的折射现象中的社会责任。

四、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讨论发言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讨论、发言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环保意识、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024精选物理德育渗透教案

2024精选物理德育渗透教案

3
量子力学与不确定性
阐述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启发学生认识 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学会面对和应对未知。
物理实验中的团队协作与诚信教育
团队协作的实践
01
在物理实验中,分组进行实验,强调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与协作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诚信教育的贯彻
02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数据、遵守实验规则,培养
楞次定律
讲解楞次定律中“阻碍变化”的概念,引申出在团队合作中如何克 服困难和挑战,保持团队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团队协作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协作游戏或项目,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技巧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光学原理与审美教育
光的反射和折射
通过实验演示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自然界 中的光学现象,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科学方法的启示
阐述物理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 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方法,培养 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物理定律与人生哲理
1 2
守恒定律与人生平衡
通过讲解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定律,引导学生 理解人生中的平衡与守恒,学会在变化中寻找稳 定。
相对论与多元视角
介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相 对性,培养多元视角看问题的能力。
鼓励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 创新,通过物理学习培养 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 力。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和项目研究,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
能力。
增强自信心
鼓励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不断挑战自 我、超越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自尊 心。
培养责任感
引导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承担角色、 履行职责,培养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

初中物理渗透德育教案

初中物理渗透德育教案

初中物理渗透德育教案课程名称:初中物理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内容:第三章《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勇于探究的精神等。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2. 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力,如举重、拉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对力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力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并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感受不同类型的力。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用力拉绳子使物体移动。

三、课堂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如拉弹簧测力计、摩擦力实验等。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四、德育教育渗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团队合作,如在实验过程中,互相帮助、分工合作。

2. 学生自主探究,如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教师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如在实验中尝试不同方法、提出创新性见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如学到的物理知识、德育教育感悟等。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撰写德育教育心得体会,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等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精品教案含内容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精品教案含内容

优质物理德育渗透精品教案含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电》的第一节“电路”,内容包括:电路的概念、电路的组成、电路的种类以及电路图的认识。

具体章节为第九章第一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路的概念,掌握电路的组成和种类。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分析电路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电路图的认识和理解。

重点:电路的概念、组成和种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路图挂图、实物电路演示装置、多媒体设备。

学具:每组一套电路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出问题:“什么是电路?它有什么作用?”2. 新课讲解:(1)教师出示电路图挂图,引导学生认识电路,讲解电路的概念。

(2)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讲解电路的组成和种类。

(3)学生跟随教师步骤,观察电路图,理解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根据电路图搭建一个简单的电路。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路的概念2. 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3. 电路的种类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电路,并说明其作用。

(2)绘制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图,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2. 答案:(1)示例:台灯电路,用于照明。

(2)见教材课后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电路的概念、组成和种类。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观察生活中的电路,思考如何节约用电,保护环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电路图的认识和理解3. 德育教育的渗透4. 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反馈5.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贴近生活的实例,如家庭电路、手机充电器等,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初中物理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教学案例背景在现代教育中,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如何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研究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值得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初中物理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案例。

目标通过该教学案例,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以及合作精神,并提高他们的自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本教学案例将以实际生活中的日常物理现象为切入点,通过设计实践性的活动来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物理现象背后的道德价值。

以下是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活动安排:1. 第一步:导入- 提出一个物理学科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为什么我们在走路时会感到疲劳?- 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2. 第二步:实验与观察- 设计一系列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和观察物理现象。

例如,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简易弹簧测力计,用来测量不同活动强度下的力大小。

-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分享实验心得,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3. 第三步:道德思考- 注重在实验中对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进行引导和培养,在实验过程中引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

- 通过问题提出和讨论,让学生思考与物理学科相关的道德问题,如劳动伦理、资源合理利用等。

4. 第四步:展示与分享- 鼓励学生将实验结果和自己的道德思考以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和分享,如展板、PPT等。

-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展示他们学到的物理知识和道德观点。

结束语通过这种初中物理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案例,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能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他们通过对道德问题的思考,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水平。

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够增加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也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关怀。

初中八年级物理渗透法制教案5篇.doc

初中八年级物理渗透法制教案5篇.doc

初中八年级物理渗透法制教案5篇八年级物理渗透法制教案1【教学单元分析】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复合单位,速度的计算要认清路程和时间的对应.【教学过程分析】一.速度概念的引入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生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想象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小学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学生总结概念.二.实验:速度的计算学生在课前就应当准备玩具小车,进行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应当予以鼓励.三.速度的单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应当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比较和认识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当选取科技新闻,使学生联系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可以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可以提供的资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速度、列车速度、飞机速度、卫星速度、地球运动的速度等.速度的单位可以用对比法学习,对比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单位换算,然后应当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换算.见副板书1.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观察出特点:单位进行等量代换、单位用字母表示.四.平均速度可以提供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而我们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确的情况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车从广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实际上指的是平均速率).计算平均速度的例题,例题如副板书2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速度单位的资料【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教师辅导参考】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评价方法】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 八年级物理渗透法制教案2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初步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2、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2024年初中物理德育渗透计划

2024年初中物理德育渗透计划

在2024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计划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素养。

以下是一份针对2024年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渗透计划,内容丰富,适用性强,旨在将德育教育与物理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德育目标1.培养科学态度:通过物理学习,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提升道德品质:在物理实验和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与德育渗透1.力学:在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时,引导学生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不懈的精神。

2.热学:通过热传递和能量转换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资源的宝贵和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3.电学:在探讨电路和电磁现象时,强调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电学知识为社会创造价值。

4.光学:在学习光的传播和成像原理时,让学生了解光污染的概念,培养他们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意识。

5.声学:在讨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噪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倡导文明行为。

三、教学方法与德育实施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如模拟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物理原理,培养他们的危机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2.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历史时期的物理学家,通过角色扮演了解科学家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启发学生的自我反思。

4.小组讨论:在讨论物理现象和问题时,引导学生从道德、社会和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估与反馈1.形成性评估:通过日常观察、作业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科学素养的提升情况。

2.总结性评估:在学期末或学年末,通过项目展示、研究报告等形式,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和道德成长。

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引言德育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德育渗透的方式,既可以在学生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也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本文将介绍一个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以启示其他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上融入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案例在研究力学的课程中,可以通过德育渗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以下是一个教学案例:标题:小组合作设计纸飞机实验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纸飞机实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步骤: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2. 要求每个小组设计并制作一架最远飞行的纸飞机。

3. 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协助,共同完成设计和制作过程。

4. 鼓励小组成员分享想法、交流意见,共同提出改进建议。

5. 进行比赛,测试并记录每架纸飞机的飞行距离。

6. 对每个小组进行表彰和反馈,鼓励他们展示出色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结果:通过这个纸飞机实验,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力学相关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想法,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他们通过这个实验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结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和体验德育的机会。

通过这样的案例,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通过启发性的案例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正确的价值观。

这将有助于学生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社会成员。

初中物理德育课教案

初中物理德育课教案

初中物理德育课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3. 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通过德育课的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道德品质。

教学难点:1. 物理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如何在德育课中有效地融入物理学科知识。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物理》。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PPT课件,引导学生回顾物理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重要性和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物理学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二、探究物理学的方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假设、验证等。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物理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3. 教师举例说明物理学探究的方法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三、培养良好品德(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科学家们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物理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何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经历。

3. 教师总结,强调良好品德在物理学探究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物理学的重要性和探究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一幅关于物理学发展历程的思维导图。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学习物理学的感悟的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回顾物理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重要性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探究物理学的方法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德育渗透教案

初中物理德育渗透教案

初中物理德育渗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2)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3)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2. 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3. 德育教育内容: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相关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2)引入德育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责任。

2. 课堂讲解:(1)讲解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规律;(2)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举例说明原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3)结合知识点,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课堂实践:(1)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2)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 总结与反思:(1)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2)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巩固所学知识,完成相关习题;2.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撰写心得体会,思考物理学习对自身成长的意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4. 学生对德育教育内容的认同感和实践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成为有用之才奠定基础。

德育渗透教案初中物理

德育渗透教案初中物理

德育渗透教案初中物理学科:初中物理年级:八年级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三种介质中的传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敲鼓、吹笛子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吗?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学生演示实验,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空气、液体、固体三种介质中的传播。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传播的规律。

3. 学生演示实验,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德育教育渗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团队合作精神,如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2. 强调科学探究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3.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学生在团队合作和科学探究精神方面的表现。

注意事项: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在德育教育渗透方面,教师要抓住时机,结合具体实验和现象进行教育。

3.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3.通过本节学习,学会不要以噪声影响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教学重点
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噪声的等级.
●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录像带、录相机、电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
噪声刺耳难听,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噪声问题伴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而逐渐突出.近年来,噪声已列为国际公害,它严重地污染着环境,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噪声污染已与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一起,成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关于噪声,同学们想了解哪些问题呢?
[生甲]噪声从哪里来?
[生乙]噪声的波形有什么特点?
[生丙]什么样的声音是噪声?
[生丁]噪声有什么危害?
[生戊]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弱噪声?
[师]同学们有很浓厚的求知欲,这很好.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噪声有关的一些知识.
二、进行新课
[师]请同学们阅读25页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
[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分组讨论.
[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讲解)
问题1: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这个理论可从下面的演示实验得到证实.
[演示]观察噪声的波形.
[师]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
[生]仔细观察.
实验结果: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没有规则,音叉声音的波形有规则.
问题2: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
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例如:优美动听的音乐有时也会变为噪声.
问题3:
城市噪声的来源是非常多的.
(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4)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问题4:
(1)自习课上,教室里很安静,不小心学习用具掉到地上发出的声音.
(2)来自建筑工地上搅拌机的隆隆声.
(3)生活区里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发出的声音.
(4)家里电冰箱起动时的声音.
(5)小商贩的叫卖声.
(6)在家里穿着高跟鞋走动时发出的声音.
(7)生活区里人们的吵、闹、哭、笑声.
(8)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
(9)数学课上有人偷听音乐的声音.
[师]声音有强有弱,声音的强弱通常以分贝(decibel,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请同学们观看“一些声强的分贝数和人们相应的感觉”录像,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__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____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____dB以上;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____dB.
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
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师生共同活动:
1.0;30~40;70;90;150.
2.90;70;50
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喷气式飞机产生的噪声能够将附近建筑物的窗户玻璃震碎,噪声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裂等.
[师]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请同学们阅读26页控制噪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3.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4.课本图1.4—4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
[生]阅读并展开激烈的讨论.
[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
师生共同活动:
问题1: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
(1)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2)空气等介质的传播.
(3)鼓膜的振动.
问题2:
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它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它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
问题3: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实验可用闹钟做声源.
(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在发声处减弱噪声).
(2)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置于空纸盒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用棉花塞住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问题4:
摩托车的消声器采用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采用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采用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容:
1.噪声的来源及其波形的特点.
2.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分别指什么.
3.噪声的危害.
4.减弱噪声的有效途径.
四、布置作业
调查一下校园里或者你家周围有什么样的噪声,应该采取什么控制措施?在活动课上和班里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细,采取的措施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