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五校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5届辽宁省五校联考语文高三上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2025届辽宁省五校联考语文高三上期末联考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吊炕许福元(1)斗子峪乡新上任的党委靳书记眼睛一亮,盯着吊炕转来转去。
靳书记是农村出身,小时是睡过土炕的,对土炕有天然亲切感。
他很有兴趣地问泥瓦匠:“你这节能吊炕和传统土炕,有何区别呢?”“靳书记您请看这吊炕:就是砌砖腿做烟道当过梁,上铺水泥板,将炕悬起来,热气的比重轻,烟往高处走嘛,火苗就顺着炕面舔。
几掐柴火,炕就热了。
整个炕面,就是一个大散热片。
炕沿四周镶上白瓷砖,跟睡双人床似的,土炕不土。
”靳书记问:“连工带料,一盘吊炕多少钱能拿下来?”“七百块钱,足够了。
”“七百块钱?还不够买一吨大同块原煤的呢!”靳书记转身对县电视台摄影记者说,“为国家节约不可再生的能源。
这吊炕是一个亮点。
”当晚,县电视新闻就播出了,靳书记下到基层农民家中做调研,为农民办实事,帮助农民建新型节能炕——吊炕,节约煤炭资源,等等。
第二天,本县机关报也刊登了通讯、照片及编者按,说领导干部就要像靳书记那样,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在县委书记批示下,财政局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
每户做一个吊炕,补助九百元。
半年后,靳书记因政绩突出,升迁县发改委副主任。
有人说和吊炕有关,也许吧。
斗子峪乡又新来的尚书记有大专学历,学的专业是环护。
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第一把火就将吊炕给烧掉了。
他历数吊炕的几大罪过:“烧掉植被,污染环境,制造一氧化碳,加速全球气候变暖,贻害子孙,阻碍可持续发展。
”最后对记者强调:“新农村建设,不能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这不符合中央提倡的科学发展观。
这是一个亮点。
”电视,这回是市电视台;报纸,这次是市委机关报;批示,这位是市主管农业的副市长。
【语文】辽宁省沈阳市五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沈阳市五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
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
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
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
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
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
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祝福》)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
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
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
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
2021-2022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鞍山一中等五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实验中学、鞍山一中等五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元画与宋画有极大不同。
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元代的在野文人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
尽管后人总爱把它的源头追溯到苏轼、米芾等人,南宋大概也确有一些已经失传的不同于院体画的文人画,但它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潮流出现在绘画艺术上,似仍应从元——并且是元四家算起。
“文人画”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
元文人画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
中国绘画中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本是作为表达人的精神面貌的人物画的标准,从此,倒反而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
《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把“形模”放在非常次要地位。
倪云林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这样一种美学指导思想,是宋画主流所没有的。
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
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
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圣本身。
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
自原始陶器纹饰、青铜礼器和金文小篆以来,线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在人物画中有所谓“铁线描”“莼菜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是说的线条的美,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正是这种高度发达了的线条美。
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
它表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
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
辽宁实验中学、东北育才等五校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答案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年级语文科试卷参考答案1.A(原文是“唐代监察机构内部形成更严密的三院制,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清。
”而不是“汉承秦制的体制”。
)2.D(原文是以清朝的监察法《钦定台规》为例论述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建设过程中注重监察立法的观点。
)3.C(“就能保证监察制度的贯彻实施”说法错误,道德水准高只是条件之一。
)4.B(作者对两个节气没有“一爱一憎”)5.①不矛盾(1分,只回答“不矛盾”,没有分析不得分)。
②这两句是从不同角度写“节气”的特点。
(1分)③说“突然”是在强调节气转换的迅捷,岁月流逝的快速(2分);④说“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是在说节气转换是有规律(路数)的(1分),而且是有征兆的,有铺垫的(1分)。
(意思对即可。
)6.①通过祖父的形象说明,普通劳动者对时令节气(自然规律)是充满敬畏之心的(2分;回答“祖父通过切身体验,认识到‘时令最伟大’,因而‘对时令是敬若神明的’”也可给2分);②文章借助祖父的话点明主旨,自然规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分);③为下文祖父无声无息的离开人间,进一步表明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做铺垫(2分)(意思对即可。
)7.B.(原文是“锂电池行业内的企业分化开始进一步加剧”而不是“开始分化”。
)8.B.(“三则材料都提及了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之间的关联”一句错,材料二并没有提到两者的关联。
)9.①提高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保证产品质量。
②提升国产动力电池的研发设计能力,掌握核心专利。
③加大对动力电池研究的资金投入。
④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系,增强研发设计能力,使科技成果能够快速落地。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10.C11.B (《国风》是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反映现实生活。
)12.B (不是在“楚怀王面前”,应为“在《离骚》之中”。
)13.(1) 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
(“为”:制订;“众莫不知”:大家没有不知道的;“伐”:夸耀。
古代诗歌陆游《赠成封州》阅读练习及答案(辽宁五校2022届高三上期末)
辽宁省五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赠成封州陆游绿发临边固已奇,不应憔悴客京师。
极知自有封侯骨①,但要无忘耕垄②时。
意气覆毡③书捷布,风流横槊④赋新诗。
平生每恨相从少,满眼关山又语离。
【注】①封侯骨,典出《汉书》。
翟方进年十二三,失父孤学,给事太守府为小史,数为掾史所詈辱。
汝南蔡父认为其有封侯的骨相,后来翟方进曾为相。
②耕垄,指“躬耕陇亩”,语出《诸葛亮传》。
③覆毡,比喻才思敏捷,典出《北史·陈元康传》。
④横槊,即“横槊赋诗”,语出苏轼《前赤壁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首句写朋友在青春年少之时就到边疆(封州)任职,固然已经算是惊奇之举了,寓含着赞扬之意。
B.第二句将话锋一转,表面上写朋友不应该面容憔悴地客居于京师,实则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关爱之情。
C.颔联写诗人深知自己有封侯骨相,但不会忘记“躬耕陇亩”,借典故表达自己想成就一番事业的报国心愿。
D.尾联感慨平生与朋友在一起的时光是那么短暂,此次马上又要与朋友分开,只好匆匆话别。
16.有人评价颈联为本诗“诗胆”(即核心思想),请简要分析颈联的含义及蕴含的情感。
(6分)【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
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技巧方面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答】(1)C.“诗人深知自己有封侯骨相”“借典故表达自己的志向”分析错误,这里是以翟方进喻指朋友,借诸葛亮之事来告诫朋友勤于学问,躬耕陇亩,韬光养晦。
语言文字运用Ⅱ:辽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末语文分类汇编(师生版)
辽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末语文分类汇编(师生版)语言文字运用Ⅱ辽宁省朝阳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园,有一条著名的梧桐道。
道路两侧的梧桐①,有双手合抱粗。
每到秋天,金黄的树叶簌簌飘落,成为校园的一道美丽风景。
这些大树并非本就根植于此。
它们是67年前交通大学由上海迁至西安时从南方运来,再由交大人一棵棵亲手种下的。
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它们默默见证了交大西迁这段②的历史。
时间回到1955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三年,新中国工业建设③。
这一年4月,出于工业建设和国家安全的考虑,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交通大学西迁西安的决定。
一呼而百者应。
1956年,数千名交大师生员工与家属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义无反顾地坐上了西行的列车,从繁华的大上海奔赴艰苦的大西北,并满腔热情地投身于西部的开发建设。
67年来,西迁人付出了什么,又收获了哪些?一代代西迁人筚路蓝缕,在麦田上建立起科教重地;一代代西迁人薪火相传,为西部经济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代代西迁人无私奉献,铸就了“西迁精神”。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21.下列句子中的“过去”和文中加点的“过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给人家干活,端着人家的碗,只要过去就过去了。
(柳青《创业史》)B.他过去了!很惨!日本兵完全用刺刀弄死的。
(萧军《八月的乡村》)C.侯先生过去是这家地主的账房。
(孙犁《白洋淀纪事·女保管》)D.嬉游的童年过去了。
(郭小川《投入火热的斗争》)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辽宁省辽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说到生物分类,大家的第一反应常常是植物或动物。
写作专题:辽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末语文分类汇编(师生版)
辽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末语文分类汇编(师生版)写作专题辽宁省朝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曾说:“做学问要花功夫,持之以恒,日积月累。
”正如同钉钉子一样,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其实不仅仅是做学问,世界上大多数事情均是如此。
以上材料对你有何启示?请以“坚持”或“积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省辽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我们熟悉的俗语中有许多与勤奋有关的俗语,如“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勤劳一分才”“业精于勤,荒于嬉”“人一能之,己百之”……似乎能力、才华、事业和勤奋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你的学习与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调研时提出:谋事创业,需要有一股主动亮剑精神。
在推动实现新的战略目标征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挑战,唯有敢于主动亮剑,才能一鼓作气完成既定目标任务,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材料二:《小窗幽记·集法》中:“凡事韬晦,不独益己,抑且益人;凡事表暴,不独损人,抑且损己。
”强调了韬光养晦的意义,以及过于张扬的危害。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综合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主动亮剑”与“韬光养晦”的感悟和思考。
辽宁省沈阳市省重点高中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上)沈阳市五校协作体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
随着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人们的整体行为模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变。
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
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并叠加在了原有的乡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
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
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
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或生计意义上的。
此时,乡村生活的基调或其基本结构仍旧还是以农业为主、辅之以工业的。
只是先前的那种“工”的存在会更多地体现在农业以外的手工劳作上,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
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相对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人们在农业的基底上借助乡村工业化去实现物质生活面貌的根本改观。
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
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
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等五校2022-2023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等五校2022-2023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
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
”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
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
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
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
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
”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
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
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
”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
【语文】辽宁省丹东市五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丹东市五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很大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社会共识,成为各地政府必要的政务工作。
但是,有学者认为现在的形势是“空前重视,空前破坏”,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局面。
从专业方面讲,应该加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原真性,不仅是指历史文化遗产原有的外形,还包括它内在的历史氛围及其周边的环境。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并不是盲目地用现代的材料修补已经残缺的历史建筑,或者是在城市中建造仿古建筑来重新塑造古城风貌,而是在保护历史遗产的灵魂。
比如上海新天地城市更新项目。
它“保留建筑外皮,改造内部结构和功能,引进新的生活内容”,改变原有的居住功能,重新赋予里弄旅游、商业、休闲、文化娱乐等功能,实现街区功能置换性改造。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是传承历史的信息,延续地方特色,而新天地引入大量的外来元素,使它从传统的里弄转变成了一个世界级的商业中心,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
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原真性的角度来说不算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许多发达国家的保护方法和制度比中国要完善,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波士顿昆西市场改造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1961年,为了重新开发城市滨水地区,波士顿再开发局将昆西市场列入城市的改造计划。
昆西市场的改造并没有废除旧有的市场,而是采取渐进式改造和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使昆西市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相吻合。
这种改造既保护了市场的建筑本身,又保留了昆西市场所要传承的历史信息,很好地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使昆西市场成为美国著名的步行商业街和旅游胜地。
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性上说,国家应进一步完善保护制度,包括加强立法,完善行政管理体系。
精品辽宁省五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年级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及地中海地区的金崇拜源远流长。
六千年前埃及人就开始用天然金银合金做装饰品,五千年前两河流域男女贵族开始带金饰,四千五百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乌尔王朝时代出现了金链.黄金制品是西方古代文明的象征。
最近,新疆伊犁的阿敦乔鲁遗址出土的约四千年前的包金耳环,进一步证实了金器由西向东传播的途径,东亚地区还没有发现同时期的黄金制品。
夏商两代约一千年,中国境内出土黄金总共仅千克。
二里头遗址和妇好墓出土了大量玉器和铜器,没有金器,表明金器还不是夏商王朝崇拜的重要对象。
美国学者艾玛·邦克解答了中国黄金之谜,认为中原地区的黄金制品是商代开始通过周边民族传播而来的,战国时代才成为财富与权威的象征。
中国文明是东亚文明圈的核心。
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东亚文明圈通过新疆等草原地带和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有了间接沟通。
小麦、绵羊、黄牛和冶金术等在中国的出现是青铜时代东西方接触的结果。
草原的高牧文化也和东亚文明保持互动,这种沟通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形成。
商代迎来驯化马牵引的轮辐式战车,周代又学会了骑马放牧和作战。
游牧王国相继在欧亚草原涌现,欧亚大陆南北两大经济地带对抗加剧,经济形态的对立和互补也使游牧社会和农耕社会交流更为深入密切。
黄金作为草原地区储存财富的等价物起到了重要作用,自青铜时代以来中亚的部族首领或贵族形成了以黄金装饰人身、兵器、马具来象征地位和权势的习俗。
2000年,在唐努乌梁海地区的乌尤克盆地发掘的阿尔赞2号坟冢,埋葬斯基泰贵族夫妇2人,出土金器5700多件,总重20公斤,绝对年代在公元前7世纪。
马背民族崇拜太阳神,而能呈现太阳光芒的正是黄金。
他们从阿尔泰山获取巨量黄金,打造成各种精美的装饰品,通过草原丝绸之路流通于欧亚草原。
草原丝绸之路又称“黄金之路”。
辽宁省五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辽宁省五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物中的蹴鞠:10万年前就做石球。
距今10万年前,华夏先民已经开始制作石球。
1976-1977年,考古工作者曾在山西大同阳高县许家窑遗址发现1000多个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石球。
这些打磨粗糙的石球,其首要使用方向无疑是狩猎。
在长期的狩猎实践中,先民们终于在有意无意间踢出了第一脚石球,虽然伴随这第一脚的极有可能是一声惨叫。
但正是这脚踢出来的痛,让粗糙的大石球逐步转变为精巧的小石球。
关于蹴鞠的正式起源,史学界有黄帝时期、殷商时期和战国时期等几种说法。
不管依据哪种观点,到了秦汉时期,最终出现用皮革制作的实心球是确定无疑的,当时蹴鞠已经成了全民性的娱乐活动,河南南阳出土有大量汉代蹴鞠画像石。
收藏于南阳汉画馆的《鼓舞》画像石上,左侧男子用膝盖顶鞠球,姿态优美;右侧男子用左脚踢鞠球,矫健利索。
唐朝蹴鞠由实心球变成充气的空心球,推动蹴鞠制造技术和竞技规则实现突破性进展。
宋代进一步改进制球技艺,采用里缝法缝制鞠球,使球面更加光滑。
宋代市井文化繁盛,蹴鞠运动更上层楼。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面宋代“蹴鞠纹青铜钟”,就映照出当时蹴鞠运动的流行。
镜面上一对青年男女在假山前蹴鞠,只见女子用右脚颠球,随时准备踢出,而男子则身体微向前倾,做出迎球姿态,随时准备防御女子的进攻。
男女身后各有一名男仆和侍女在观看比赛,男仆手拿类似铃铛的器物,似在充当裁判。
宋人蹴鞠从娃娃抓起。
宋代耀州窑遗址曾出土画有母子蹴鞠图的瓷器。
河北博物院也收藏有邢台宋墓出土的儿童蹴鞠磁州窑枕,枕面上童子上身躬倾,胳膊前后摆动,用右脚将鞠球轻轻弹起。
儿童的稚气与娴熟的球技相映成趣。
明清瓷器流行儿童游戏纹饰,童子蹴鞠成为瓷面主要取景之一。
中国体育博物馆收藏有清代五彩蹴鞠图高足碗,碗面外壁绘有7个儿童蹴鞠的图景,正中一童子用力甩动双臂准备抬腿踢球,另一童子欲接球,还有5个玩伴在旁边加油助威。
辽宁省沈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试题 数学(文)及参考答案
文科试卷12019-2020学年度(上)沈阳市五校协作体期中联考高三年级文科数学试卷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1-12共60分)和第II 卷(非选择题13-23题共9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命题人:张燕 校对人:关锋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分数:150分第I 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若集合2{06},{20}A x x B x x x =<<=+->,则A B =U ( )A. {16}x x <<B.{2,0}x x x <->或C.{26}x x <<D.{2,1}x x x <->或2、设1i 2i 1iz -=++,则z =( ) A .0 B .12 C .1 D .23、函数部分图象可以为( )A. B.C. D.4、A 地的天气预报显示,A 地在今后的三天中,每一天有强浓雾的概率为,现用随机模拟的方法估计这三天中至少有两天有强浓雾的概率,先利用计算器产生之间整数值的随机数,并用0,1,2,3,4,5,6表示没有强浓雾,用7,8,9表示有强浓雾,再以每3文科试卷2个随机数作为一组,代表三天的天气情况,产生了如下20组随机数:402 978 191 925 273 842 812 479 569 683231 357 394 027 506 588 730 113 537 779则这三天中至少有两天有强浓雾的概率近似为( )A .B .C .D .5、设,m n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有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m ααβ⊂⊥,则m β⊥; ②若//,,m αββ⊂则//m α;③若,//,//m m n ααβ⊥,则n β⊥; ④若//,//,//m n m n αβ,则//αβ.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朱载堉(1536—1611),明太祖九世孙,音乐家、数学家、天文历算家,在他多达百万字的著述中以《乐律全书》最为著名,在西方人眼中他是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王子。
辽宁省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①天底下无论坏事好事不会总在一个人身上,这叫物极必反。庚子年间,天降大祸,朝廷内乱,跟着是聚在紫竹林里的八国联军血洗了天津老城。大关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联军抄得精光,此后他家的摇钱树——钞关也不叫干了。一下子,他从天上掉在了地上。联军屠城后不久,天就凉下来。大关丁只剩几间没烧毁的破屋子,他一家好几口,饥肠饿肚,睡觉没被,没东西可卖。
人笑他“富人穷嘴”,他不在乎。坐着胶皮车穿过估衣街时,只要看到街口有小贩卖糖堆,立时叫停了车,打发车夫去买一根,坐在车上,大口“咔哧咔哧”嚼起来。这模样城北的人全都见过。一次,一位京城阔少问丁大少:“这糖堆在我们京城叫作糖葫芦。老佛爷也爱吃糖葫芦,你可知道?”丁大少摇头。京城阔少神气起来,笑道:“老佛爷吃的糖葫芦是仙品,与你们这儿街头货色可是一天一地了。”随后他顺口又说了一句,“现在京城鼓楼前九龙斋饭庄掌勺的王老五,在御膳房里干过,据说就给老佛爷蘸过糖葫芦。”
B.有学者认为,艺术文本之所以是“召唤结构”,是因为它有一些内容需要接受者自己想象、补充,或者将片段整合为有机的图像系统。
C.接受者对文本 理解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使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
D.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接受者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可以说,作品只有在接受者那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误读,才能算是成功。
快到年底,丁大少手头阔绰些,开始在糖堆上玩起花活,夹豆馅的,裹黑白芝麻的,镶上各种干鲜杂果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天津人吃了多少年的糖堆,还没吃过大关丁这些花样翻新的糖堆。这就奇了,他不过一个玩玩闹闹的少爷,哪来的这种能耐?谁也没想到,不过是当年御厨王老五在他家当院做糖堆时,他在一边拿眼看到的。他那时候并无心偷艺,王老五对这好吃的阔少爷也全无戒心。大少爷好奇便问,王老五有问必答。能人对自己的能耐向来守口如瓶,所以王老五在京城没有知音。到了天津卫大少爷这儿,百无禁忌,愈说愈得意,可就把一生的诀窍全说给了大少爷。大少爷拿糖堆当命,这些话听了自然全都记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五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及地中海地区的金崇拜源远流长。
六千年前埃及人就开始用天然金银合金做装饰品,五千年前两河流域男女贵族开始带金饰,四千五百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乌尔王朝时代出现了金链.黄金制品是西方古代文明的象征。
最近,新疆伊犁的阿敦乔鲁遗址出土的约四千年前的包金耳环,进一步证实了金器由西向东传播的途径,东亚地区还没有发现同时期的黄金制品。
夏商两代约一千年,中国境内出土黄金总共仅千克。
二里头遗址和妇好墓出土了大量玉器和铜器,没有金器,表明金器还不是夏商王朝崇拜的重要对象。
美国学者艾玛·邦克解答了中国黄金之谜,认为中原地区的黄金制品是商代开始通过周边民族传播而来的,战国时代才成为财富与权威的象征。
中国文明是东亚文明圈的核心。
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东亚文明圈通过新疆等草原地带和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有了间接沟通。
小麦、绵羊、黄牛和冶金术等在中国的出现是青铜时代东西方接触的结果。
草原的高牧文化也和东亚文明保持互动,这种沟通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形成。
商代迎来驯化马牵引的轮辐式战车,周代又学会了骑马放牧和作战。
游牧王国相继在欧亚草原涌现,欧亚大陆南北两大经济地带对抗加剧,经济形态的对立和互补也使游牧社会和农耕社会交流更为深入密切。
黄金作为草原地区储存财富的等价物起到了重要作用,自青铜时代以来中亚的部族首领或贵族形成了以黄金装饰人身、兵器、马具来象征地位和权势的习俗。
2000年,在唐努乌梁海地区的乌尤克盆地发掘的阿尔赞2号坟冢,埋葬斯基泰贵族夫妇2人,出土金器5700多件,总重20公斤,绝对年代在公元前7世纪。
马背民族崇拜太阳神,而能呈现太阳光芒的正是黄金。
他们从阿尔泰山获取巨量黄金,打造成各种精美的装饰品,通过草原丝绸之路流通于欧亚草原。
草原丝绸之路又称“黄金之路”。
佩戴黄金饰品的习俗夏商之际从中亚草原传入中国北方地区,周代中亚草原游牧部落贵族的标志性特征黄金装饰的人身饰品、武器、马具在中国北方地区逐渐流行,并在战国晚期融入中原造型艺术中。
汉代输入中国的金银器主要有凸瓣纹银器与水波纹银器,这些都是西亚波斯流行的装饰手法。
西方的金银器也传入中国,1988年甘肃靖远出土的希腊罗马风格银盘,周围为宙斯十二神,盘中间酒神巴卡斯持杖倚坐在雄狮背上,人物突出醒目。
唐代是中国金银器迅猛发展的时代,这与当时吸收外来文化有密切关系,不仅有外国的输入品,还有中土仿制品。
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金银器窖藏,“胡汉交融”的风格明显,而鎏金浮雕乐人八棱银杯的西方艺术风格异常明确。
公元初年,古罗马著名人物老普里尼记载罗马帝国与东方贸易中支付了大量的黄金,丝绸与黄金等价。
《管子》:“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先王……以珠玉为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在中国文化中比黄金和丝绸更贵重的是美玉,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
玉崇拜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底色,金崇拜又增加了光彩。
因此,中华文明成了复合文明。
(摘编自易华《金玉之路与欧亚世界体系之形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早在四千年前,以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便与作为东亚文明圈核心的中国文明有了间接的联系。
B.中亚草原的部族首领或贵族以黄金装饰人身、兵器、马具来象征地位和权势,这类习俗在夏商之际传入了中国。
C.马背民族斯基泰人从阿尔泰山获取巨量黄金,打造成各种精美的装饰品,通过草原丝绸之路流通于欧亚大草原。
D.中国唐代的金银器发展迅速,不仅有外国的输入品,还有本土的仿制品,这与当时“胡汉交融”有着密切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国新疆伊犁地区的阿敦乔鲁遗址曾经出土了大约四千年前的包金耳环,而东亚地区在同一时期并没有发现黄金制品。
B.东西方的接触使小麦、绵羊、黄牛和冶金术在青铜时代传入中国,而华夏文明是草原文化和东亚文明沟通互动的结果。
C.在古罗马帝国与东方的贸易中,与丝绸等价的黄金被大量用于支付;而在草原地区它却作为财富的等价物被大量储存。
D.《管子》记载:“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这说明黄金在两千年多前已经作为价值的尺度,具有了货币的性质和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金制品经草原丝绸之路由西向东传入中国周边民族地区,战国时代成为财富与权威的象征,华夏金崇拜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B.随着游牧王国在欧亚草原涌现,欧亚大陆南北两大经济地带对抗加剧,这成了文明冲撞融合的契机,为文明远播扩展提供了动力。
C.李白《行路难》诗中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句子,可见在国传统文化中,黄金也曾获得与美玉同等的地位。
D.“丝绸西输”震动世界,“黄金东来”润物无声,将两者相结合能全面系统地理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和欧亚大陆文化的交流历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父啊,我的父啊徐可父亲是他76岁生日的前一天走的。
那天上午,接到家中电话后,我争分夺秒地往回赶,傍晚到家时,父亲已处于弥留状态。
他双目紧闭,神态安详,仿佛睡着了一般,家人喊他,告诉他我回来了,没有反应;又让我喊,我握着他的手,一迭连声地喊:“父啊!父啊!”父亲还是没有任何反应,我却哽咽得喊不出来了,一会儿,父亲终于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眼晴也睁开了,仿佛刚刚睡醒一样。
转瞬间,他又闭上了眼睛,我终是克制不住,跑到屋外捂着嘴啜泣,生怕被别人听到。
过不多时,侄子过来告诉我,爷爷走了。
我进去一看,父亲神态安详,仿佛睡着一般。
这一刻,距我到家仅十几分钟。
从小到大,我和父亲并不很亲。
我们家乡有很多很奇怪的习惯,其中之一便是:家境较好的、父母对孩子较娇惯的,叫“爸爸”“妈妈”或“娘”;家境较差的、父母对孩子没那么宠爱的,都单叫一个“父”“妈”,“父”后加语助词“啊”,叫“父啊”。
我家穷,孩子多,父母对我们自然宠爱不过来,理所当然地是后者,父亲读过初小,算是一个文化人,当过村(那时叫生产队)里的会计。
但是他太轻信别人,村民从队里借点钱、粮什么的,他从来不记账。
到年底一查账,亏空了,谁也不认账,只好由他赔偿,于是,会计的职位丢了,家也被抄了,稍值钱一点的八仙桌之类被抬走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
当地一个有名的小偷又光顾了我家,把能拿走的全拿走了。
抄家、遭窃,都被年幼的我看见了,心里留下深深的阴影。
我们与别人家的孩子有了冲突,他不仅不护着我们,反而责备我们。
我自小很乖,不爱惹事,挨打算是少的了,但也有刻骨铭心的几次。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不知为什么打我,一巴掌把我打得摔倒在地上,我捂着脸含着泪却不敢哭,心里恐惧极了。
那时父亲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副暴君的嘴脸。
直到长大懂事后,听到村人夸老徐家的孩子懂事有教养,我才对父亲的严厉有了一丝感激。
在我19岁那年,我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那时交通不便,我要到十几里外的县城坐长途汽车到省城,再坐火车到北京。
前往学校报到的那天下着大雨,大哥用自行车驮着我的行李,天不亮就出发了,父亲坚持要送我,我们在沉沉的夜色中默默地走了一程又一程,只听到刷刷的雨声和脚踩泥泞的路面发出的咯吱咯吱声.我一次次地催他回去,他总不肯。
大概走了半个小时或是一个小时,天色微微亮了,父亲总算停下了脚步,叮嘱我到了就给家里写信。
我走了几步回头看看,他还在原地站着,我鼻子有点酸酸的。
后来才知道,父亲回到家后扑在床上大哭了一场。
随着我在事业上取得了一点成绩,父亲对我的态度变得尊敬、谦恭,甚至有点拘谨、小心翼翼。
他跟我说话总是小声地,陪着笑脸。
小时候觉得父亲很高大、威严,现在才发现他原来是那么瘦小、卑微。
我知道父亲是为我高兴,为我自豪,在他的眼里,这个最小的儿子还是有点出息的,是让人尊敬的,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这种尊敬。
我没有制止他这样做,但这却让我很是不安。
我对父亲一向是客客气气的,从来不顶撞他,但有一件事令我一直心怀愧疚。
有一年我回老家,家乡领导要请我吃饭,并请我父亲和村支书参加,领导的意思是,我不在家,请村里多多照顾我年迈多病的父母。
不巧村支书不在家,我想那父亲也别去了,免得有蹭饭之嫌.当时父亲已经换好了新衣服,等着走呢。
我跟他说了,他没说什么,事后母亲告诉我,父亲已经跟左邻右舍说了,市领导要请他和儿子一起吃饭。
我一听后悔莫及!父亲那点可怜的虚荣心,就这么被他的儿子轻轻地戳破了。
父亲去世前半个月左右,已经报过一次病危,我匆匆赶回家去,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吓了一跳。
父亲本来就瘦,现在更是瘦得只剩下骨头了,眼窝深陷,颧骨突出,看着非常吓人。
那时他生活已经无法自理,我帮他擦洗身子,他像个孩子似的不好意思,轻轻地说:“脏。
”我心里很不好受,一个曾经那么要强的人,现在只能任人摆布,在家待了几天,大概母亲跟他说了什么,有一天他跟我说::“你工作忙,先回去吧,有了特殊情况再回来。
”我嗯了一声,一出门眼泪就下来了。
过去,我曾经很不喜欢“父啊”这个称谓,觉得它土,乡里乡气的,当着别人的面都叫不出口。
现在,我却特别怀念可以叫“父啊”的时光。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多么希望一直这么叫下去:父啊!我的父啊! (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文章开头用倒叙的手法,先写父亲临终时的情景,渲染气氛,继而由眼前转入对往事的追忆,突出了我对父亲的怀念。
B.小时候家里穷、孩子多,父母对我们照顾不过来,我很少得到娇惯、宠爱,因而和父亲并不很亲,只觉得他高大威严。
C.父亲为人懦弱,在外胆小怕事,以致丢职、抄家、遭窃,这些变故严重刺痛了我幼小的心灵,在心里留下深深的阴影。
D.文章十分注重于细微之处写人,在画波浪线的语句中,一个“脏”字写出了父亲尴尬不忍、不想拖累儿子的复杂心理。
5.文章为什么以“父啊,我的父啊”为题目?(5分)6.从全文看,作者眼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过去改变植物的品种主要是通过育种,这种方式需要时间长,并且必须一次次地进行选育,转基因技术则可以选择任何一个目的基因转进去,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新品种,不用再花那么长的时间筛选了。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培育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特性的作物新品种,减少对农药化肥和水的依赖,大幅提高单产,例如美国栽种的一种含有抗虫基因的马铃薯,可使大量减少杀虫剂的使用,生产成本明显降低;阿根廷播种转基因豆种后,大豆抗病和抗杂草能力大为增加,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的量减少,大豆产量大幅增加。
(选自中国科普网,有删改)材料二:为什么转基因争议这么大?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食品安全大家都很关注,转基因项目投入资金不少,但科普这块儿不多,导致公众对科学认识不足,才出现这个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