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2024届北京大兴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和答案

2024届北京大兴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和答案

2024北京大兴高三(上)期末语文2024.1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不少传播学者认为,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

在这方面,日本学者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例如,林雄二郎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

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另一位学者中野收用“容器人”这一形象说法描述了现代人的行为特点。

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其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互相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信息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

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行走陆河,最令我震憾的是陆河的十里梅花长廊。

登车出发之际,主人(执意/特意)..相告,我们来早了,陆河著名的青梅也即白梅花要到大寒小寒之间才会盛开。

十里梅花长廊是一道大山峡,初入时两旁满目青山,但坡上坡下、沟畔.崖头、峰巅谷底、高低远近、参差.错落的是一些枝丫(光秃/斑驳)的树木,它们就这样①。

此即为梅树,无叶无花,唯有。

我们继续行进,山愈深,沟愈大,梅树愈盛,枝干。

越往里走,梅树越多,渐渐尉为大观....遮山蔽岭,以一种逼人的气势接海天,入青冥.。

面对着这填山塞谷布满天地的梅树,我们一大群人站住了。

我能想象(铺天盖地/漫山遍野)的白梅花盛开时的情景:如云,如雾,如,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风起则粉蝶凌空,遮天蔽日,②。

称之为陆海水奔涌,汪洋恣肆....河梅海,不为过也。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沟畔.(pàn)震憾B.填山塞.谷(sè)尉为大观C.参差.(cī)青冥D.浩浩汤.汤(tāng)汪洋恣肆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特意斑驳铺天盖地B.执意斑驳漫山遍野C.执意光秃铺天盖地D.特意光秃漫山遍野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即便冬季仍旧一丛丛一片片地生长在绿意盎然的大山之中②花落则遍野皆银,白浪坠渊B.①一丛丛一片片地生长在即便冬季仍旧绿意盎然的大山之中②花落则白浪坠渊,遍野皆银C.①即便冬季仍旧一丛丛一片片地生长在绿意盎然的大山之中②花落则白浪坠渊,遍野皆银D.①一丛丛一片片地生长在即便冬季仍旧绿意盎然的大山之中o②花落则遍野皆银,白浪坠渊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11月17日下午进行的亚洲游泳锦标赛女子50米仰泳决赛中,傅园慧不孚众望,以27秒86的成绩摘得冠军,践行了自己还要在泳池争金的承诺。

B.安徽坚持创新发展,量子通信、智能机器人产业等亮点登堂入室,推荐协调发展,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皖南示范区、皖北和大别山区建设齐头并进。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

2024北京海淀高三(上)期末语文2024.01 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在2023年10月的一场科学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向观众展示了利用特殊材料实现的“隐身术”。

只见工作人员手持一块面板,将其旋转90度后,褚院士的下半身“消失不见了”!褚院士表示:“未来,哈利·波特的隐身斗蓬将成为衣柜里的日常用品。

”想知道隐身斗篷是如何隐身的,就要先了解人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光会在物体的表面发生反射,人眼看到了反射光,从而意识到这里有一个物体。

如果物体的反射光与环境的反射光有很大差别,人们就能通过反射光进一步判断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假如能够减小物体反射光与环境反射光之间的差别,或者使得观察者不能接收到反射光,那么这个物体就可以实现隐身。

过去,研究者用摄像机加上显示屏来创造隐身效果,但它只能做到对某个方向隐身,而且需要耗费许多能量,实用性低。

今天,超构材料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

科学家把介质里微小的人工结构进行有序排列,从而改变了介质的宏观性质。

这些经过人工排序的微结构组成的介质,就叫作超构材料。

那么,超构材料是如何实现隐身的呢?办法是在材料表面制备纳米尺度的金属天线。

当光照射到覆盖在物体上的超构材料时,会发生一种特殊的“折射”,使得所有方向入射的光完全在上述超构材料中无损耗地沿原方向继续传播,从而达到隐身效果。

除隐身外,超构材料还可以将发散的光线会聚起来,无需介质承载就能在空气中成像。

结合空间定位等交互控制技术,可实现人与空气中的影像直接交互。

这样的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医院无接触式自助挂号机以及地铁自助售票终端上。

患者或乘客看到悬浮在空气中的屏幕显示画面,直接在空气中点击,就能完成挂号或购票,而不需要触摸仪器。

(取材于张兴华等的文章)材料二从《西游记》中的隐身术到《哈利·波特》中的隐身斗篷,实现隐身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2022-2023学年河北省沧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2023学年河北省沧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会场一片肃然中。
司令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孙?”
士兵笑着说:“满蒲城人都知道俺杨军长把兵交给你带了……”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婆呢?”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儿听听。”
B.小说将司令祭拜英灵的场景与八百名年轻士兵参军、训练、战斗、牺牲等情况交错进行叙述,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曲折有致。
C.“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又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和对他们牺牲的痛惜。
D.小说人物塑造鲜明生动,几句方言口语的对话,一首口曲,一段戏词,惊心动魄的死亡状态,关中好儿郎三娃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中国诗中直接抒发的杰作也比比皆是。但是,直接抒发容易流于直白,也就是流于“议论”。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其多少有点抽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类似议论的诗句都是命中注定流于抽象的,如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又如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我国古典诗话曾经把这个问题提到理论上来总结,最早是清代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卷一中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为语。至如义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商隐《瑶池》),则又无理之理,要进一层。总之诗不可执一而论。”这里说的“无理而妙”,“理”是与人情对立的,与一般的物理、事理之“理”有根本的不同,主要是与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孙绍振《意境的“情景交融”和直接抒情的“无理而妙”》)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潍坊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2024.1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说到书法,你一定不陌生,它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读书人都是书法的创作者,他们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字如其人”说的不是人的外表,而是性情、修养、审美这些无形的东西,其中性情又是最主要的。

所谓性情,性是个性,情是情绪。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有一本用草书写的理论著作《书谱》,他在书中提出,书法艺术本质上就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也就是说,书法作品是用来传达一个人的个性和情绪的,这才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每个人的书写笔迹都是有个性的,所以才会有“笔迹学”这个学科。

语文老师批改作文,只看笔迹,就差不多猜出是谁写的。

字的个性背后,是人的个性,艺术风格是作者个性的流露。

欧阳修曾经评价颜真卿的楷书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个性通常是比较长期的、恒定的,情绪则跟某个当下的时刻有关。

情绪的出现,往往都是基于某个机缘、某件事,是外在的条件激发了人的情绪。

在情绪影响之下,书写往往会跟常态有所不同。

比如王羲之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中,与大家一起欢聚在兰亭,品酒吟诗。

在这种氛围里,王羲之兴致极高,心手双畅,写出书法名篇《兰亭集序》。

性情对书法艺术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构成了书法世界非常重要的一维——书法的灵魂。

字写得中规中矩,符合法则,只是基础。

2025届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2025届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2025届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B.颔联中的“犹”是“依然”的意思,该诗以橘来衬托出风雪对万物的摧残。

“欲”字是想象之辞,摹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情状。

C.颈联触景生情,用“归雁”而生乡思,难以成眠;用“物华”多换而感时伤怀,真切地表达了被贬伤感之情。

D.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洛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

与首联有呼应效果。

2.儒家诗教讲求“哀而不伤,愤而不怒”的中和之美,本诗是如何做到“愤而不怒”的?请做赏析。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民歌,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属于口头艺术,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民歌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广泛传唱,充满艺术的感染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让人。

A.结晶薪火相传焕然一新B.结晶口耳相传耳目一新C.积淀薪火相传耳目一新D.积淀口耳相传焕然一新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也许,你只是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的关爱,却从来就无心注意他们两鬓日益斑白的发丝;也许,你只是运用自己过人的智慧,将商场上的对手攻击得,甚至倾家荡产,而此时你会说“这就是竞争”,但你可曾想过,这会招来更多的“虎视眈眈”。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学校:班级:姓名:考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城市书写中,北京的形象具有相对统一的美感。

这种美感往往指北京虽然在空间上属于城市,而且是大城市,在时间上却往往朝向传统,在文化经验上则生长出乡土记忆。

在中国文学的情感经验中,“北京”往往作为“古都”呈现出沉静、优雅的古典美学特征。

在欧洲现代文学中,“城市”替代“远方”“孤岛”成为流浪探险故事的目的地,是浪漫古典的乡村生活的对立物。

中国现代文学师法欧洲,共享着现代性叙事中时间上的现代与传统、空间上的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创造了一系列喧嚣、繁华的城市形象,与沉静质朴、停滞传统的乡村相互映照,共同建构了20世纪中国从传统向现代变迁的空间经验。

而在这样的普遍叙事中,北京作为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城市,却成为传统中国的文化标签,这确实是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与文学的特别之处。

不管北京经历了多少新的变迁,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古都”几乎是北京统一的美学标签。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作家们面对列强纷至、战乱频仍的现实,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与客居异国的寂寞中,他们频频回首,创造了一个可以抚慰灵魂、寄托乡思的“古都”北京。

深邃天幕下悠远的鸽哨、街头缓慢细碎的驼铃、红墙古刹的千年记忆与细碎温厚的老北京市民的人间烟火……浙江才子郁达夫《故都的秋》中诗意盎然、岁月静好的故都,让北京而不是江南来承载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向往。

老舍在40年代写作的《四世同堂》描写了北京在20世纪最不堪、最狼狈的一段历史。

山西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山西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山西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究竟什么是意象思维?严格地说,它指的是诗人用审美的态度来观照世界和观照自我,将既已获得的人生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并显现为审美意象的活动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人的心理感受及各种联想、想象活动,是相当复杂而又费解的。

为简要说明起见,姑且用两句话来概括其基本的运作方式,一句叫“运意成象”,再一句叫“观物取象”,后者从属于前者,故总体上仍当以“运意成象”为标志。

“运意成象”的前提,自当是有“意”可运,也就是有诗人真切的情意体验在,需要借托物象加以展现。

这“意”又从何而来呢?不是来自神秘的“天启”,亦非出自恍惚莫名的“灵感”,从源头上讲,它就起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遭遇,是外界事物触动人的心灵世界所引发的诸种活生生的感受。

更确切地看,应是心物交感的双向作用——外来的刺激与主体的回应交相感触,于是有各种情意体验生成。

唐代古文家韩愈曾用“喜怒哀乐不得其平”来形容人心受外物触发后的心理波动状态,并以“不平则呜”来提示文学创作因心理波动而发生的自然规律,其实也便是根据这个原理。

然则,是否将内心引发的情意体验直接宣示出来,就成为诗了呢?是又不然。

人们在受到外界各种事象的刺激时,其当下引发的感受虽较鲜活,却易于失之肤浅,必须有一个沉淀和积累的过程,让其在心灵深处渐渐发酵、孕育、胚胎以至成形,使那些仅限于一时、浅表意义的感受剥落殆尽,而那些具有长久、深沉意蕴的体验得以积存下来,并不断得到拓展与加深。

如果我们把现实人生中的心物交感视为情意体验产生的基础,则从内心的积淀、酝酿到最终宣发的过程,便构成了由现实人生体验向诗性生命体验转化的重要桥梁,不可不加注意。

情意体验由初发经过积累与深化,到了需要宣泄的时候,又该如何来宣泄呢?作为诗歌艺术的创造活动,那必须是一种诗意的宣泄方式,即借助审美的形态来作表现,以使自己内在的情意体验能诗意地传递给别人,且让人获得感同身受的艺术效果。

2024辽宁省五校联考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辽宁省五校联考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年级语文科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要深入了解建筑艺术的特点,我们就把建筑物与产生它的社会历史环境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惊奇地发现一个新世界,看到建筑艺术在某些方面有其它艺术不能比拟的文化意义。

②相比于其他一些造型艺术门类而言,建筑与生活的关系显然密切、广泛得多。

大部分造型艺术作品都只与人类精神生活的某一方面发生联系,但建筑却几乎与人类的全部生活即从最初级的物质生活到最精微的精神生活都发生联系。

这只要看看建筑类型的多样性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人类的一切生活生产活动、文化艺术活动,政治、宗教、教育、医疗、交通、体育……总之,生老病死的一切,没有一样能离得开建筑。

建筑既然建立在如此广阔的生活土壤之上,就必然会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还要多方面、多层次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最广泛地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对美的追求,这一特性,决定了建筑体现文化的必然性。

③建筑拥有丰富的艺术语言,使建筑拥有了巨大的艺术表现力,决定了建筑体现文化的可能性。

建筑艺术本性的表现性与抽象性,使它具有与人类心灵直接相通的特点,直接给人以诸如轻灵或凝重、宁静或骚动、冲和或繁丽、朴质或富丽、淡泊或威严、清丽或庄重等明晰的感受,迅速激起强烈的情感火花,决定了建筑体现文化的有效性。

④建筑艺术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与文化整体的同构对应关系,它是某一文化环境中的群体心态的映射。

艺术与生活的对应关系,自浅而深,有同形、同态、同构等层级。

同形就是与生活中某一对象的表面形相上的对应,同态是与一群对象的存在势态上的对应,同构是与文化整体的深层结构上的对应。

明清北京和北京宫殿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高度发展的专制集权意识和后期儒学一整套宗法礼制观念,皇权是一切社会生活的中心,这些观念,几乎已成了当时的一种全民式的群体心态。

中国古典建筑非常强调与大自然的亲切融洽,人工的地貌处理和建筑只是顺乎自然之势的美和艺术的加工,体现了中国人的天人观念和道家哲学的影响。

2023-2024学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2023-2024学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2023-2024学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一、名篇名句默写1.按要求填空。

(1),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2)《国风》好色而不淫,。

(《屈原列传》)(3)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课文《〈老子〉四章》中也讨论“知人”和“知己”关系的句子是“,”。

二、语言文字运用2.按要求选择。

(1)下列情形中不属于乡土中国特点的一项是()A.未婚男女必须征得双方家长同意才可以结婚。

B.与年长者在一起,必须保持恭敬有礼的态度。

C.认为打官司丢人现眼,往往选择私了的方式。

D.为了避免双方利益纠纷,找一个熟人做证人。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流浪地球2》定位于在超越民族性的跨文化认同中,去建构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

对于包括郭帆等在内的当下新一代中国电影人而言,______。

在此过程中,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理念,已然渗透于新一代中国电影人的创作与表达之中。

①在这样一种场域中,电影的视听表达,不再只是对经验世界的再现②而是融合了经验视觉与超经验视觉的表达策略③电影不仅仅只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文化商品④进行一种蕴含探索性与实验性的艺术创造⑤更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思想实验的场域A.③④⑤②①B.④①②③⑤C.③⑤①②④D.④⑤③②①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

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

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

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

”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河北省保定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 分。

考试用时 150 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贴条形码区”。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河北梆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06 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性剧种,被河北人民亲切地称为“家乡戏”。

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忍,听来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因而深受河北人民喜爱并广为传唱。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几经改革完善之后,河北梆子几乎遍布河北各地,成为其他剧种无法匹敌的地方剧种,牢牢地在河北农村扎下了脚跟。

但是,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河北梆子逐渐走向衰落,这种衰落首先从北平、天津等大都市开始,然后蔓延到保定、沧州等中、小城市。

开始时在农村衰落的速度还算是比较慢,然而到了1949 年解放前夕,在农村河北梆子也势头甚微,衰败不堪,清脆的梆子声很少响起了,代之而响起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侵华的马蹄声。

河北农村的河北梆子班社纷纷解体,艺人云散,名气较大、造谐较深、条件较好的河北梆子艺人,大多进入城市改习京剧或评剧。

条件较差、无力改戏种的,多陷于穷困潦倒境地。

2023-2024济南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济南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济南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

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里亚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

“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宗教都是多义的名词。

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

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宗教也和人生有关系。

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

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

若照这种含义来理解,就可以看出,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

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

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

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

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

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

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资料。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

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很常见的。

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揖让之礼作为人们交往中的重要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国礼文化“主敬”“谦让”的特征。

《说文解字》中“揖,攘也,从手,最声。

一曰手箸匈曰揖”,“攘”即为推,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就叫作“揖”。

而“让”字最早书写为“禳”,古同“攘”,意为谦让。

揖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君子“谦卑”的德行,即便在“射礼”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不可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古人对揖让之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诚敬之心在行为上的体现,是礼乐文明的重要体现,因而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的说法。

揖让之礼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文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中已包含作揖礼。

揖礼在古代有许多类型。

如《周礼》中记载了三种揖礼的形式:“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

”即推手时分别有微微往下推手、举手平臂向前推平、与眉齐平再行礼之别。

《周礼·夏官·司士》还记载:“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

”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还有吉凶之分。

《道德经》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观念。

揖礼常与其他礼仪搭配使用。

如周代“宾礼”的“士相见礼”中就有士人相互作揖的交往礼仪,以示尊重和谦卑。

不同历史时期,揖礼的名称和身体表达姿势有所不同。

广义而言,先秦时期的揖礼、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明清时期的拱手礼及清代流行的抱拳手势都可以称为揖礼。

尽管与其他礼仪一样,作揖礼最早也只用于贵族之间的交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

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为了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实现了礼仪的“流行化”和“民俗化”。

宋代王说《唐语林补遗四》云:“凡入门至食,凡数揖。

祗揖者,古之肃拜也。

2024届黑龙江齐齐哈尔普高联谊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届黑龙江齐齐哈尔普高联谊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齐齐哈尔普高联谊校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因为你首先要知道这本书是否是你需要的。

譬如,你一定要知道,在读的到底是虚构的作品(小说、戏剧、史诗、抒情诗),还是某种传递知识的论说性书籍。

几乎每个读者在看到一本虚构的小说的书名时都会认出来,会认为要分辨这些并不困难——其实有时并没有那么容易。

你要先检视这本书,读读书名、副标题、目录、序言、摘要等。

如果这本书有书衣,要看看出版者的宣传文案。

这些都是作者在向你传递讯号,让你知道风朝哪个方向吹。

如果读者忽略了这一切,却答不出“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的问题,那他只该责怪自己了。

事实上,他只会变得越来越困惑。

如果他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他从没问过自己这个问题,他根本就不可能回答随之而来的,关于这本书的其他问题。

一本书都有一副骨架,当它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

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知道掌握一本书的架构是绝对需要的,这能带引你发现阅读任何一本书的第二及第三个规则。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是: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这就是说你要尽量简短地说出整本书在干什么。

这跟说出这本书是什么类型是不同的。

每一本书都有一个“干什么”的主题,整本书就是针对这个主题而展开。

2023届锦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2023届锦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2023届锦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

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札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

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掐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姆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而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札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

孔子言“都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

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

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

从《诗经》已有的属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治此四国”,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

宝兄宝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

孔子搜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

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

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

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

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

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

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

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

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

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解析(全国卷)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解析(全国卷)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解析(全国卷)语文1.B【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错误。

从原文第二至三段“促进‘银发族’再就业问题正式提上公共政策议程。

如此‘议程设置’,背后是‘慢变量’与‘快变量’的交织影响”“所谓‘慢变量’,主要指向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持续改善与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来看,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B。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提出了中国正在快速走向老龄化的问题”错误。

从原文第一段“近日,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老年人可以通过网站向有意向的岗位投递简历,招聘企业也可以通过人才库招聘需要的人才,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借此实现‘双向奔赴’”来看,文章以“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为引,提出的是老年人的再就业问题。

C.“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结构”“‘促进老年人再就业问题’上存在的两种态度”错误。

从原文第二段“可以明确,当前,促进‘银发族’再就业问题正式提上公共政策议程。

如此‘议程设置’,背后是‘慢变量’与‘快变量’的交织影响”来看,本文分析了有关于老年人的再就业问题,并没有体现出“论证了在‘促进老年人再就业问题’上存在的两种态度”;且“慢变量”与“快变量”是“‘银发族’再就业问题正式提上公共政策议程”的背景,说不上“对比论证”。

D.“是为了论证有关部门应主动搭建平台、畅通渠道”错误。

从原文倒数第二段“对于备受关注的老年人口就业权益保障,如劳动风险、社会保障等,也亟须给予关注”来看,作者只是强调了对“劳动风险、社会保障”应给予关注,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3.D【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促进‘银发族’再就业是积极应对并解决由于深度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诸多问题的前提”错误。

从原文第六段“但却实现了‘社会时钟’概念上的‘延缓衰老’……对经济发展乃至文明涵育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第八段“在人口老龄化已成全球大趋势的当下,重视并开发老年人的经济社会价值已成为普遍共识,促进‘银发族’再就业、开发利用该群体人力资源成为通选之一”来看,“促进‘银发族’再就业”只是缓解社会压力的方法,而不是先决条件,选项表述于文无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言文字运用 (共4题;共8分)1. (2分)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 . 璇机(xuán)骸骨(hái)河间相(xiànɡ)B . 属文(zhǔ)蟾蜍(chú)连辟公府(bì)C . 逾侈(chǐ)卷帙(yì)合契若神(qì)D . 伺机(sì)驿站(yì) 骇人听闻(hài)2. (2分) (2016高三上·天水期中)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在这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他,为他的朋友——一个抢劫犯罪嫌疑人开脱罪责。

②在《魂断蓝桥》中,罗伊和马拉在前往教堂婚礼的路上,才互相问了名字。

一切貌似那么,但却是那么合情合理。

③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A . 徇私舞弊荒诞无稽束之高阁B . 营私舞弊荒诞不经置之不理C . 营私舞弊荒诞无稽置之不理D . 徇私舞弊荒诞不经束之高阁3. (2分) (2020高三上·湖州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李子柒作为一位中国传统美食博主,在评论中,网友们毫不吝啬地表达对她的喜爱之情。

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用不同的语言夸赞着她,夸赞中国生活和文化。

B . 互联网招聘平台BOSS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应届生较关注电竞等5个新兴职业,各用人单位的平均薪资为5610元左右,较2018年同比提高7.5%。

C . 对一个国家而言,从宣示主权到管辖疆域,从资源勘探到建设规划,标准规范的地图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民族尊严,还反映着领土轮廓,作用重大,意义非凡。

D . 《麻省理工评论》认为,贺建奎团队在进行试验前完全不知道艾滋病免疫技术是否有效,而且要完全确定女婴基因中没有别的因为实验而产生的基因变异是不可能的。

4. (2分)杜牡《遣怀》与“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衔接的诗句是()A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B .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C .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 .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二、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3分)5. (11分) (2017高二下·宜昌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行信字信甫,登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

泰和四年四月,召见于泰和殿,行信因言二事,一依旧移转吏目以除民害,一徐、邳地下宜麦,税粟许纳麦以便民。

上是其言,令尚书省议行之。

崇庆二年,为左谏议大夫。

时胡沙虎已除名为民,赂遗权贵,将复进用。

举朝无敢言者,行信乃上章曰:“胡沙虎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

自其废黜,士庶莫不忻悦。

今若复用,惟恐为害更甚前日。

”书再上,不报。

及胡沙虎弑逆,人甚危之,行信坦然不顾也。

是岁九月,宣宗即位,改元贞佑。

胡沙虎诛,上封事言正刑赏,又言:“自兵兴以来,将帅甚难其人,愿陛下令重臣各举所知,才果可用,即赐召见,褒显奖谕,必有奋命报国者。

昔李牧为赵将,军功爵赏皆得自专,出攻入守不从中覆,遂能北破大敌。

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

”上善其言。

时方擢任王守信、贾耐儿者为将,皆鄙俗不材、不晓兵律。

行信惧其误国,上疏曰:“《易》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圣人所以垂戒后世者,其严如此。

今大兵纵横,人情汹惧,应敌兴理,非贤智莫能。

狂子庸流,猥蒙拔擢,参预机务,甚无谓也。

”于是上皆罢之。

权元帅右都监内族讹可率兵五千护粮通州,遇兵辄溃,行信上章曰: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也诏报曰:“卿意具悉,讹可等已下狱矣。

”(节选自《金史•张行信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B .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C .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D . 御兵之道/无过赏罚/使其临敌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用命而功可成/若讹可败衄/宜明正其罪/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御兵之道未尽/(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易》即《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所作,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B . 改元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每一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C . 封事在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大臣上书奏事,为防止泄露,用皂囊封城。

D . 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为进士(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张行信心系百姓。

他建议依照旧例调换官吏以除民害,在适宜种麦的徐、邳两地,允许百姓用麦子充作粮税,均得到皇帝的采纳。

B . 张行信富有远见。

胡沙虎贿赂权臣图谋复出,张行信多次上书皇帝,请求不要起用此人。

皇帝对此不予理会,终为胡沙虎所杀。

C . 张行信心忧国事。

皇上准备提升王守信、贾耐儿等将领的职务,但张行信认为这些人鄙俗无能,又不熟悉军事,不适合担任军队职务。

D . 张行信重视人才。

他认为战事兴起之后,难以得到合适的将帅,希望皇帝诏令重臣举荐人才,并厚待人才,这样就一定有人舍命报效国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

②胡沙虎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

自其废黜,士庶莫不忻悦。

6. (2分) (2017高一下·安徽期中) 对下列划线句子的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A .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B .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C .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D .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共2题;共17分)7. (7分) (2019高三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永遇乐(宋)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①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②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

②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

(2)全词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简要赏析。

8. (10分) (2016高二上·大同期中) 名篇名句、文化常识填空。

①《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②《滕王阁序》中描写滕王阁四周人烟繁盛,繁华富庶的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③《陈情表》中开头用:________ , ________。

来概括自己坎坷命运。

④古汉语当中,“________”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________”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仕”指交还官职,即辞职。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 (共1题;共6分)9. (6分) (2017高二上·浙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序》是西汉后期一部重要典籍,是著名学者刘向“采传记行事”而成的一部“谏书”。

其读者对象很明确,那就是西汉当时的高层执政者,尤其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汉成帝,因而其内容也富有针对性。

全书总体上讨论的是君臣之道,其基本出发点就是期望君主能推行仁恩、宽惠养民,敬德修身、尚贤授能;同样,臣下亦须坚守德义、驾行仁道,要忠于国事、恪尽职守、公正耿直、善于谋划。

这些思想大多是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编选而体现出来的,这不仅是刘向为君主所陈的“法戒”,更是他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

现代学者将其看作是历史故事的汇集,或者是文献资料的汇编,显然是忽略了该书的编撰目的与内容特色。

以历史读本的眼光来看《新序》,关于其文本价值自然会有一些新的理解和思考。

一方面,作为呈献给天子的“谏书”,《新序》无疑是一部非常严肃的历史著作,体现着编选者明确的历史观念,也流露着进谏者期待的政治理想。

另一方面,作为一部有着特定受众的读物,《新序》又不能像一般的历史著作那样长篇大论、深奥晦涩甚至烦琐枯燥,而是要尽可能短小精炼、生动有趣、可读性强,这样就使得君主不必正襟危坐即可愉快地接受历史知识及其内在的劝谏意蕴——一句话,它要有很特别的文章艺术。

我们对《新序》文本价值的分析,也主要着眼于文献史料与文学成就两个层面。

就史料与文献价值而言,刘向对历史素材所做的级别与筛选无疑是非常认真的。

《新序》的一些文字,较之于《战国策》更为原始,也包含着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保持着先秦时代楚国语言及文学的风格,除极少数汉初材料外,基本上是先秦资料的分类编次。

这里特别要说到《新序》文献来源的问题。

前人多将该书看作是“采摭诸书”,而成,甚至有学者将每条材料都注明“采自”何书,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

刘向“校理群书”时所见的文献数量是十分浩繁的,文献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很难确定《新序》的某条就是采自今所见的某书。

另一方面,先秦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作为一种“公共素材”,本来就有多种存在样式,各种文献对它的引述自然就有所差异,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典藉中也就有了不同的叙述。

作为“采传记行事”的《新序》,便是对此类事件的另一种记栽,其所保存的是这些“传记行事”的另一种形态,而不是对某一书的征引或采拾。

从性质上说,这便是先秦两汉史书中的“语类”或“事语类”文献。

由此看来,传统史学家对于《新序》的批评,如刘知几在《史通》所批评的“广陈虚事,多构伪辞”,叶大庆在‘《考古质疑》对《新序》中时间、事件的质疑,等等,都是没有考虑到“历史读本”的特别性与“公共素材”的多样性,因而显得有些拘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