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8)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语文作为我国的国粹,高三年级应当有了一定的积累。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欢迎阅读!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M370失联成了无法破解的谜。
在一些人看来,239人的生命遭到了马航的。
及时公布细节真相本来是马航的责任,但的是,马航并没有这么做。
而另一方面,多个国家主动参与到搜救活动中。
各国动用了从太空、空中到海上、水下等多个领域的高科技设备,展开了一场的国际大搜索。
A.忽视事与愿违震古烁今B.漠视事与愿违史无前例C.忽视出人意料震古烁今D.漠视出人意料史无前例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涌现的互联网精英以其崭新的理念和独特的方式,诠释着时代的大趋势。
B.为减少细颗粒物(PM2.5)浓度,北京将进一步淘汰不符合首都功能的污染企业,以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治理北京市工业污染。
C.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祖父一辈被我们忽略了,他们离我们如此遥远,以至于不知道他们有着怎样的孤独和悲伤。
D.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市委市政府不仅表现出了应有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媒体也显示出了难得的宽容和真诚。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一个人立志从事精神探索和文化创造的事业,应该是出于自身最内在的精神需要。
__________ 所以,立足于自救的人,他面对外部世界时的心态是平静的。
①在精神生活与世俗生活之间,他的价值取向是明确的,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困惑。
②他在精神生活的范围内几乎一定有很重大的困惑。
③他自己是在做着他今生今世最想做、不能不做的一件事,只要环境还允许他做下去,何失落之有?④所以对于他来说,不管世道如何,他都非自救不可,惟自救才有生路。
⑤张三弃文经商,成了大款,李四媚俗哗众,成了大腕,这一切与他何干?A.①④②⑤③B.①②⑤③④C.②④①⑤③D.③⑤②①④4.下列诗句与“细水浮花归别涧”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A.碧天如水倚红楼B. 断云含雨入孤村C.冷红泣露娇啼色D. 雁迷寒雨下空壕5.下列诗文引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青少年的安全教育应及早进行,而不能等险情出现后再补课,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河北省唐山市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4年,中国启动了具有全球导航实力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北斗二号),2011年起先对中国和周边地区供应测试服务,2012年完成了对亚太大部分地区的覆盖并正式供应卫星导航服务。中国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制定了“三步走”发展规划,从1994年起先发展的试验系统(第一代系统)为第一步,2004年起先发展的正式系统(其次代系统)又分为两个阶段,即其次步与第三步。至2012年,此战略的前两步已经完成。依据支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在2024年完成,届时将实现全球的卫星导航功能。
唐山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留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光明日报》2019年11月20日,《以现实主义精神创建中国新史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对于生活原来面目的描写”主见的重要体现。
B.进入20世纪,虽然现实主义受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但其基本精神仍旧持续。
C.局限于男女情爱和家庭冲突的作品,缺乏人物活动环境的“现实”元素,不能体现现实主义传统。
C项,“因此,这部作品不属于现实主义”错。电影《十八洞村》,与电视剧《大江大河》类似,艺术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属于现实主义作品,选项结论确定,曲解文意。
D项,“就能创建出具有民族风格和世界意义的‘新史诗’”错。原文为“还须要关注全球人类一般形态的现实生活,并赐予体验、谛视和反思。这样,或许就会使这种书写既具中国视野与中国情感的专注性,又有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性和广泛性,在最大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宣示中国文艺‘新史诗’的民族风格和世界意义”,可见选项遗漏了‘或许’这个表推想的词语,导致表述确定。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3—201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01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美国细菌学家卡梅隆柯里在《科学》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声称从5000万年前开始,以真菌为生的蚂蚁就有了自己的抗生素。
研究者对一种名叫“真菌蚂蚁”的蚂蚁身上的白色斑点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真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类蘑菇来作为惟一的食物来源。
这些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细小的腺窝,里面寄生着一种能产生抗生素的细菌。
这些腺窝有一些细小的孔通向蚂蚁身体外部,这样它们就可以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
抗生素可以杀死会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从而确保它们主人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这种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使得蚂蚁与作物的这种共生关系非常和谐。
研究者发现,一些近缘的不种植真菌的蚂蚁身上则没有腺窝,也没有寄生菌。
科学家们研究了中美洲热带丛林中的切叶蚁的生活习性。
切叶蚁只种一种蘑菇,这相当于人类的单一作物制,虽然开始时产量高,但重复种几季以后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人类是采用轮作不同作物来解决问题的。
生物学家们采用基因分析法,确定了切叶蚁所种的菌种是源于2300万年前的单一菌株,从未换过品种,却能延续至今。
这个谜由多伦多大学的CR居里解开了。
居里对包括切叶蚁在内的22种蚂蚁进行了仔细观察。
他首先发现蚂蚁的蘑菇农场偶尔也会受到一种名为Es-covopsis的霉菌感染,使蘑菇在几天内全部死光,结果是整穴蚂蚁全部饿死。
但尽管如此,切叶蚁还是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
其奥秘在于,雌蚁会排出寄生在身上的活细菌分泌出的链霉素。
切叶蚁蘑菇园中那些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一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就地将之消灭,以防止其蔓延。
而且这种链霉素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真是一举两得。
切叶蚁分群时,蚁后将蘑菇菌种含在口中,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所以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历经千万年而不衰。
云南德宏州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德宏州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化数字化,即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依托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处理等信息技术进行存贮、创作、生产、传播、交易和消费等,是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体现。
基于文化数字化提出的文化数字化战略,为我们擘画了民族文化全景呈现、全民共享和优秀成果享誉世界的美好愿景,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夯实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
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国家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数字化是不可绕过的有效路径,这也是在文化领域和文化建设上能够抓住信息革命的一次重要机遇。
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数据超市”“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等关键词是实现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提高文化生产力的要害。
信息文明条件下,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产业化环节中,文化数字化是一条便捷的有效路径,是文化艺术生产力快速提高的必然之举,这一点已为国际经验所证实。
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我们应该名正言顺地甚至大张旗鼓地提出文化是生产力、文化创意是生产力的口号。
事实上,有了现代化逻辑骨架的文化是真正的生产力,有着现代文明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才是生产力的思想观点逐渐成为一种共识。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经济学、创意经济学、文化产业经济学才是自在自为的完善的现代学科概念,才能真正为文化自信夯实经济基础、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思想的支撑。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2013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含答案)辽宁省某重点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性的活化、延伸与推进许江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文化上也呈现出前所未见的开放发展的锐势。
中国美术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迅疾开拓、90年代的多向反思之后,把握新世纪之初的十多年,持续地激发出善于思考、善于探索的开拓因素,掀起了多样并存、多元发展的时代浪潮。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多样化的现实语境下,中国美术界以民间协会和院校的组织优势,氤氲而起一种本土传统的活化自觉。
这种自觉迥异于上世纪初叶和中叶几代艺术先驱对现代艺术的引进和中国化。
它深植于活生生的中国的现实关怀。
无论是面对传统中国画的更新与拓展,还是着力于油画或当代艺术的转换与创新,新世纪的中国美术界一边整饬本土文化的活资源,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角度重新梳理传统,发掘本土文化生成的原创之力;一边深入现实,充分探思传承与拓展、身份与差异、转换与批判等诸多命题,以独立的思考,传递出具有中国当代现实深度和思想锐意的气派。
例如,杭州的“中国画双年展”反思中国画百年之路,提出“意之大者”“长卷视界”等具有中国文化含量的学术命题;北京的中国油画双年展重视油画在中国的当代活力,承担起油画本土化的使命。
随着科技的创新,新技术文化也在不断地延伸和拓展。
一方面,以电子媒介为代表的跨媒体艺术丰富着今天的文化生态,开拓了视觉艺术创造的表现力;另一方面,这种新艺术也以其虚拟化的创作方式激活、促生着人们的文化感受。
中国美术界在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把握时机,重视技术媒体的人文关怀,使其在短短十年间形成了高速发展的态势。
上海世博会正是中国视觉文化创新的明证。
其重要场馆的展示设计,如由中央美院设计的中国国家馆、由中国美院设计的城市生命主题馆,以及“清明上河图”大型仿真动画、“城市广场”七屏环幕电影都成为世博文化的重要记忆,也成为中国新媒体创作的代表。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意,是所有优秀艺术的共同特征。
凡是好的文学作品,无论小说、散文、戏剧等,其本质都是诗,或者说,都是充满诗意的。
读完莫美的小小说集——《印象》,我的这种感觉就更加鲜明。
我相信,荚美在创作每一篇小小说的时候,一定是作为一首首诗在写的;否则,是难以如此诗意盎然的。
这种诗意,最直接的感觉是来自他的语言。
莫美小小说的语言,以质朴简洁、真实生动、自然流畅见长,不雕饰、不做作、不隐晦,娓娓道来,在舒缓散淡的叙述中,使作品体现出一种诗化的特色,呈现出一种特别的意境,展現出一种自然天成之美。
如《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中的“夕阳西沉,红霞满天”“山脚下,小河旁,水田里,一头牛,一个人,似乎未动,其实在动”“压耙带泥″“抽了老黄牛一鞭”等语句反复出现,如同《诗经》的“一叹三唱”,韵味十足。
有的本身就是一首诗,如《温海垂钓》中对温海迷人景色的描写:“湖周青山环绕,森林茂密,空气清新,一尘不染。
湖水自然澄澈,颜色多变,春湛蓝,夏碧绿,秋斑驳,冬苍翠……”就是一首山水诗。
这种诗意,骨子里来自于作者对历史、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谭谈说:“莫美先生不以人云亦云、芸芸众生眼中的‘美’为审美标准,这种‘莫美’的文学价值追求,值得称道。
”像经典名篇《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就饱含着作者对“三农”问题、人的自我认识和觉醒等主题的现实追问和哲学思量,不但深刻,而且显示出“多义多解的长篇气象”。
像《温海垂钓》《赵老请客》等,在看似散淡的叙述中,寄寓对政治、社会、人生等的深度思考和表达。
这比那种注重情节起伏曲折的写法更见功力。
莫美还善于在小小说中巧妙运用象征这种极易产生诗意的手法,如《路》《汉子》等,完全可以当做充满象征意味和哲理思考的散文诗来读。
这种诗意,得益于对人物的生动塑造。
一些小小说作者,受小小说文体限制,往往注重故事的出奇出新,叙述的千回百转,而忽略对人物的塑造。
年高三上册语文期末考试卷有答案
年高三上册语文期末试卷有答案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9分,每小题3分)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拿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教授整年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他们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读过什么书?《哈姆雷特》根据哪些书写的?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这些功夫属于“考据学”。
教授只做这种功夫,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并不过问。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是领略它的滋味。
在考据学者们看来,考据就是文学批评,但是一般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
文学批评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
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
“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的就是美,违背的就是丑。
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学校:班级:姓名:考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城市书写中,北京的形象具有相对统一的美感。
这种美感往往指北京虽然在空间上属于城市,而且是大城市,在时间上却往往朝向传统,在文化经验上则生长出乡土记忆。
在中国文学的情感经验中,“北京”往往作为“古都”呈现出沉静、优雅的古典美学特征。
在欧洲现代文学中,“城市”替代“远方”“孤岛”成为流浪探险故事的目的地,是浪漫古典的乡村生活的对立物。
中国现代文学师法欧洲,共享着现代性叙事中时间上的现代与传统、空间上的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创造了一系列喧嚣、繁华的城市形象,与沉静质朴、停滞传统的乡村相互映照,共同建构了20世纪中国从传统向现代变迁的空间经验。
而在这样的普遍叙事中,北京作为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城市,却成为传统中国的文化标签,这确实是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与文学的特别之处。
不管北京经历了多少新的变迁,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古都”几乎是北京统一的美学标签。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作家们面对列强纷至、战乱频仍的现实,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与客居异国的寂寞中,他们频频回首,创造了一个可以抚慰灵魂、寄托乡思的“古都”北京。
深邃天幕下悠远的鸽哨、街头缓慢细碎的驼铃、红墙古刹的千年记忆与细碎温厚的老北京市民的人间烟火……浙江才子郁达夫《故都的秋》中诗意盎然、岁月静好的故都,让北京而不是江南来承载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向往。
老舍在40年代写作的《四世同堂》描写了北京在20世纪最不堪、最狼狈的一段历史。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推荐文章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热度:初三月考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热度:高一语文下册段考试题及答案热度: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热度: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热度:语文在考试中虽然相对其他科目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做语文试题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孙子兵法》首先是兵学圣典,但不仅仅属于兵学,而以其精辟的思想成为人类竞争发展各个领域都可受启迪的智慧学。
《孙子兵法》十三篇,先以兵道笼罩全书,再述战前的庙算以及物质、编制的准备,继之以战争中攻守、奇正、虚实、形势诸端的运用,其后为地形、战区、火攻、用间等具体战术,形成一个相当周圆有序的篇章学结构。
孙子讲为将之道,在于“智、信、仁、勇、严”,把智慧放在第一位,把勇放在第四位,把仁放在中轴上,其序列出于实践而独具深意,是有别于其他兵家的。
《孙子兵法》不是罗列战例,而是抽象地变成一种世人生存的智慧。
它能触动各种各样的思考,能穿透人类智慧的各个层面,是启动人的智慧发条。
孙武是“中国式”的兵学智慧,其武道是“止戈为武”。
由于立足历史实践和历史理性,《孙子兵法》往往能够简捷地揭示战争的本质特征和实质性的规律。
它坦诚地告示:“兵者,诡道也。
”战争面对的对手是一个活动着的,甚至是诡异莫测的变数。
因此战争的过程,是一种以诡道破诡道的智谋和实力的较量。
通观《孙子兵法》,诡中有正,以正制诡,意在充分发挥以敌情为根据的自由精神的优势。
因而这种诡道并非神秘主义的,而是全面地多维度地论述和掌握兵学的“五事”“七计”,即俗称“诡道十二法”。
探究兵道于兵事之外,有利于把兵事纳入人类生存的更深广的时空框架来思考,在血与火的学问中化生出智慧与谋略的学问。
《孙子兵法》之所以受到普世的尊崇,一个基本性的原因是它在透彻的言兵中,蕴含着深厚的人类生存的关怀。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题及答案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艺术与中国社会宗白华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
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
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
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
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
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
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
三代【注】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
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
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
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
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
人教版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
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严峻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近年来,雾霾、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现象时有发生,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亟待我们付出更多努力。
一、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1.雾霾天气频发。
由于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燃煤等污染源排放,导致我国许多城市出现雾霾天气。
这些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和生活质量。
2.水污染问题突出。
我国部分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水体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3.土壤污染不容忽视。
我国土壤污染面积较大,部分地区污染物超标,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
二、政府采取的措施1.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政府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对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处罚,同时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加强环境监测。
政府加大了环境监测力度,提高了数据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3.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政府通过媒体、教育、宣传等形式,广泛开展环保知识普及,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4.加强国际合作。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三、我国环境保护的前景1.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我国正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降低环境污染。
3.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我国正加大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4.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环保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正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上面的文章,请完成以下题目:1.文章第一段中,“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燃煤等污染源排放B.雾霾、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现象时有发生C.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D.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文章第二段中,下列关于环境污染形势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雾霾天气频发,对人们的出行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危害B.水污染问题突出,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C.土壤污染不容忽视,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D.以上三项都是关于环境污染形势的准确表述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西校区【精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人们在思想、生活等各方面的变革。
“人机大战”引发广泛关注的深层原因,在于它在文明史和人类史尺度上以一种仪式化的效应表征了一个时代的来临,即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
从人工智能的主体结构看,无论“阿尔法狗”战胜人类顶尖棋手,还是“微软小冰”创作诗歌,抑或是IBM公司的超级机器人“沃森”跻身杏林、悬壶治病,它们目前充其量属于某种弱的人工智能,离真正的智能主体相去甚远。
然而,这并不能消除一种日益滋长起来的恐慌性担忧:一旦人工智能大规模进入我们的生活,人类未来会怎样?斯蒂芬·霍金、史蒂夫·沃兹尼亚克、比尔·盖茨等发出警示说: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存在的最大威胁。
埃隆·马斯克甚至说:“有了人工智能,就相当于我们开始召唤恶魔。
”透过各种各样的“悲观主义—乐观主义”的观念对峙,我们看到,我们真正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是:既然认识到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要如何行动才使自己成为未来的一部分?换言之,为了避免人工智能在唤醒万物的同时唤醒人类无法控制甚至最终控制或取代人类的“恶魔”,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行动?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紧要处只有放在规范性的先行构建上,才能未雨绸缪。
它涉及人工智能时代的道德建构问题,应从“人为自己立法”的规范性原理中产生。
就形式方面而言,笔者将这种规范性的先行构建概括为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让算法遵循“善法”。
因为“善法”的主体性总是与“目的”相关,而算法在总体上永远只能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而已。
具而言之,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道德建构,让算法遵循“善法”的原则包含两个重要的伦理尺度:一是人工智能自身嵌入的道德,涉及人工智能带来的智能主体模式及其相关伦理尺度;二是人类在拓展人工智能的过程中进行的道德建构,涉及常见的人类主体模式以及人类主体与人工智能主体相处的“主体间”模式及其相关伦理尺度。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带参考答案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带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清人赵翼赞誉崔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
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
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
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
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
李白以《登金陵凤凰台》向崔颢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
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
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
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威以凤字”;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曰凤凰台”。
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
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
然古迹多堙,倾颓殆半。
其间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商品经济以货币为价值尺度和流通媒介。
帝制国家控制商业的手段,除了超经济强制性的法规——如果定商人社会地位、户籍及垄断个别生产与交换部门等之外,最重要的手段是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和金融体制。
中国帝制时代大多数时期,政府控制货币的制作、发行、各币种比价。
政府对货币的一般控制,包括统一货币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对于维系市场秩序关系甚巨。
这是帝制体系与商业长期共生的基础之一。
但货币既被政府权力牵系,更由经济本身左右。
即使集权专制的政府,也不能完全控制货币运行。
一般说来,商品经济愈发达,货币运行控制的复杂性愈高;市场开放性愈强,政府对货币的控制力愈弱。
明代以前,铜钱、纸币、白银皆已经作为货币使用,但相关的理论皆不甚透彻,很大程度上处于经验的水平。
明前期参酌前代经验和政府需求,试图以完全由政府发行的纸钞作为主币,以铜钱为辅币运行,通过货币较大程度地控制社会财富。
此种企图,盘剥社会的幅度过大,遭遇市场和社会抵抗。
各种诉求博弈的结果,出现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伴随政府强行保持的少量纸钞有限法偿的局面。
政府在货币流通领域地位的弱化,实际上部分消解了政府对商品经济的强控制,扩大了市场本身的自由度。
稍后,大量域外白银进入中国,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贵金属货币一般比铜币能够支撑更活跃的商品经济。
但是明代的白银货币不是政府发行的,而是以银块的形态作为流通货币进入市场,所以,白银在发挥价值尺度和流通媒介的同时,通过摆脱政府铸造与发行过程,严重瓦解了帝制国家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力。
这其实是明代商品货币经济长足发展但明朝统治并没有从中汲取到巨大效益的主要原因。
明朝政府难以通过货币发行调控货币供给、物价,更难以运用通货膨胀手段实现借贷或者隐性收取社会财富,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主要是增税,或者通过赤裸裸的掠夺,于是明朝迅速彻底失去社会支持。
北京市西城区202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北京市西城区202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高三语文本试卷共 10 页,150 分。
考试时长 15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含蓄”之美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方面是中国古诗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另一方面则与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关。
儒家诗教主张的“美”“刺”,都要求委婉曲折,温柔敦厚,乐而不淫,怨而不怒。
道家则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并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儒、道两家上述思想有相通之处,即都重视“无”与“有”、“虚”与“实”、“内”与“外”、“言”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
这种相通之处反映到诗学上面,就都以“含蓄”“蕴藉”“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
“含蓄”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所谓“文约”“辞微”,指诗里说出来的比较简约;所谓“指大”“义远”,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
到了唐代,探讨“含蓄”美成为诗学发展的时尚,如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白居易《文苑诗格》中“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等。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把“含蓄”作为其中的一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唐后,像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的以“一点红”表现“无边春”、王士祯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尾”等说法,都未超出司空图的概括。
对“含蓄”美的重视,成为中国诗学的一大传统。
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
诗人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心中涌动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和流动多变的感情全部直说出来。
诗人所采取的“策略”,必然是以个别概括一般,即“以少总多”“万取一收”,企望在“言外”建立起一个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世界。
高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高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导语】高三是忙碌的、高三是辛苦的,高三也是最值得我们骄傲的一年。
在拼搏奋斗的过程中高三学生还需要一些精神食粮来激励自己不断的前进。
无忧考网高三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希望你努力学习,圆金色六月梦!【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尽管有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够创作出超越时代、具有永恒意义的作品,但一个基本的问题是,人无论如何都难以脱离自己生活的土地而飞翔。
创作也同样如此,企图漠视、回避、拒绝现实都是不可能的。
任何一个时代的优秀文艺都是这个时代现实精神及其发展必然性的表现。
它们或者呼唤新的社会理想出现,或者表现特定现实中人们的生活与努力,或者揭示出这一时代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精神世界与情感追求。
有一种观点认为,表现现实,就不能回避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必须以批判的眼光来揭露现实中的负面现象。
对这样的观点需要进一步分析。
一种立场是为批判而批判,为揭露而揭露,看不到战胜这些困难、挑战的强大力量。
这样的作品与现实不符,难免片面、浅薄,会消损其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
另一种立场是,在直面问题的同时,表现社会生活中的爱、正义、理想,并给人以未来与希望。
对这些负面现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
而真正具有强大艺术魅力的作品总是要给人以前行的力量。
还有的人认为,创作最关键的是要写出超越时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状态,至于是不是表现了现实生活,并不重要。
这种观点当然是有问题的。
我们提倡艺术表达的百花齐放,也倡导表现各种各样的题材。
但是,不论什么样的题材与手法,都难以脱离作家艺术家生活的现实。
即使是那些历史题材、魔幻题材也是现实生活的某种反映。
它们并不一定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但依然彰显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精神与智慧,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情怀。
存在上面错误观点的原因,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急遽变化的疏离、隔膜与迷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试范围:高三复习适用班级:高三学年普通、艺术、体育班)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达尔文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
达尔文早在研究进化论时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了。
他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在感到难为情时都会面红耳赤,而包括一些灵长类在内的高级动物却不会出现脸红的状态。
达尔文解释不了这种奇怪的现象。
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朗斯·德瓦尔教授也把脸红描述为“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之一。
他说:“我们是唯一对尴尬情境或者谎言被揭穿时脸会变红的灵长类动物。
”可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呢?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脸红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
当遇到特殊刺激时,人们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受器官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刺激肾上腺,而肾上腺受到刺激,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在体内由酪氨酸转变而来,它的作用特点是,少量分泌时能够使血管扩张,尤其引起脸部的皮下小血管扩张;可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的时候,反而会使血管收缩。
当外界刺激比如害羞等信号传入大脑的时候会分泌少量肾上腺素,就引起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的颜色是红的,所以容易引起心理性脸红。
科学家认为,如果用“险恶、野蛮和无礼”来描述人类早期社会是正确的话,那么冒犯是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的。
结果,人类就发展出了表达歉意的方法,以告诉别人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后悔。
想想你们家那条狗的表现,当它在你的院子里刨坑被你发现时,它就在地上打滚。
你的狗躺在地上向你展示它的肚子,告诉你它不想在此时挑战你的愤怒——这是痛悔的表示。
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
与此类似,脸红可能是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的标志。
通过脸红,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我们正为此付出代价。
而此时看到我们脸红的人则可以了解我们在那一刻所经历的不快感受,脸红也许就是我们对所犯错误表示歉意的身体语言。
当然,对人类来说,语言才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
但是语言是受意识控制的,可以进行欺骗,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却能透露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是你想用语言掩饰的。
脸红发出的信号有时甚至比语言还要准确:脸红会让人们的撒谎变得困难。
因此脸红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促使群体更团结。
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具有三色视觉,能够看到由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
如牛、羊、马、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3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
感谢造物主让人类有一双最敏感的眼睛,也只有这双眼睛才能捕捉到脸红的信息。
(摘编自《百科知识》2012.4)1.下列关于“人类脸红”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类的脸红是不分国家、不分民族的,达尔文认为这一行为是最独特和最具有人类特征的表情。
B.人类的脸红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其他灵长类动物并不会出现脸红,人类的脸红具有唯一性。
C.人类脸红是因为大脑皮质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到外界刺激信号后,刺激肾上腺分泌出了肾上腺激素。
D.人类的脸红是人类某些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生理上与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有必然的联系。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A.如果说人类早期社会是“险恶、野蛮和无礼”的,那么,脸红就是人类为避免冲突而表达歉意的方法。
B.脸红也许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向别人表达了歉意的同时,也表明自己饱受自责。
C.脸红和语言相比,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更能传递人类的真实情感,而语言受意识控制,可以言不由衷。
D.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因为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不会分辨颜色,看不到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3分)A.弗朗斯·德瓦尔教授认为脸红是“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这也说明脸红是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最大区别。
B.人是否脸红,与大脑皮质接受刺激信号的强弱有关系,如果大脑皮质接受的刺激信号过强,就不会引起脸红。
C.狗犯错后,躺在地上向主人展现它肚子的行为,是在向主人表示自己的痛悔,并以此来平息主人对它的愤怒。
D.脸红对人类社会具有良性功能,它可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人类群体更团结,因为脸红让人们撒谎变得困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
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
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
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①,有能名。
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
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
会光武避吏②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
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
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
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
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
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
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
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
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
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
时,汉兵亦已大合。
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
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
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
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
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
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
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
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
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
诏下公卿群臣议。
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
功德最高,海内所闻。
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
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
欲就诸侯,不可听。
”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
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
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
素有消③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
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④奉朝请。
十八年卒,谥曰恭侯。
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李通列传》)[注]①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
②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
③消:病名,即糖尿病。
④特进:官名。
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从:堂房(亲属)B.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期:约定时日C.乃系守于狱系:联系D.以病上书乞身乞身:请求辞官回家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B.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C.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D.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李通心怀鸿鹄之志。
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来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
B.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来称帝的刘秀)。
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
C.李通功高位显。
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
D.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
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
(5分)②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①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②已过头番笋,木笔③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①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居住山阴时所作。
②箨龙:就是笋。
③木笔:又名辛夷花。
8.诗人写景是如何从内容和技巧上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请简要分析。
(5分)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2)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
(杜甫《登高》)(3)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
(李商隐《锦瑟》)(4)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5)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6)人生如梦,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能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祁茂顺汪曾祺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单件的烧活,接三轿马,一个人鼓捣一天,就能完活。
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
糊得了,就在门外放着:一匹高头大白马——跟真马一样大,金鞍玉辔紫丝缰;拉着一辆花轱辘轿子车,蓝车帷,紫红软帘,软帘贴着金纸的团寿字。
不但是孩子,就是路过的大人也要停步看看,而且连声赞叹:“地道!祁茂顺心细手巧!”如果是成堂的大活:三进大厅、亭台楼阁、花园假山……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得约两三个同行一块干。
订烧活的规矩,事前不付定钱,由承活的先凑出一份钱垫着,交活的时候再收钱。
早先订烧活,都是老式的房屋家具,后来有要糊洋房的,要糊小汽车、摩托车……人家要什么,他们都能糊出来。
后来订烧活的越来越少了,都兴火葬了。
谁家还会弄一堂“车船轿马”到八宝山去?祁茂顺主要的活就剩下裱糊顶棚了。
后来糊顶棚的活也少了。
北京的平房讲究“灰顶花砖地”,纸糊的顶棚很少见了——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
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
祁茂顺只好改行。
午门历史博物馆原来编制很小,没有几个职员,不知道为什么,却给馆长配备了一辆三轮车,用以代步。
经人介绍,祁茂顺到历史博物馆来蹬三轮车。
馆长姓韩。
韩馆长是个方正守法的人,除了上下班,到什么地方开会,平常不为私人的事用车,因此祁茂顺的工作很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