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区湿地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鄱阳湖湿地自然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调研报告
![鄱阳湖湿地自然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2f7e9faaef8941ea76e05f1.png)
鄱阳湖湿地自然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调研报告鄱阳湖以全国淡水湖“第一”而闻名,后又因鸟而“名”,是目前我国资源最丰富、环境最优、开发潜力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也是亚洲最大的生态湿地。
浩瀚的鄱阳湖,洲滩广阔,水质清洁,水草丰盛,气温适中,冬不接冰,鱼虾螺蚌丰富。
鄱阳湖区的开发和保护,对江西乃至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
国家在有关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国家在土地开发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上优先安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支持区域内重大环保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
表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指标指 标 2008年 2015年 2020年鄱阳湖天然湿地面积(平方公里)3100 3100 3100森林覆盖率(%) 60.05 63 63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 10% 比2015年减少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9810 45000 8000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年均增长8% 年均增长8%城镇化率(%) 42.2 50 60一、概述鄱阳湖位于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属亚热带暖温气候,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降水丰沛,无霜期长,气候资源比较优越,既受地带性制约,又受非地带性影响。
鄱阳湖水位的变化受到五大河流与长江的双重影响,是一个过水型、 吞吐型、 季节性湖泊,具有“ 洪水一片,枯水一线” 的特性。
湖区洪、枯季最大水位落差可达 15 m。
鄱阳湖湿地属于洪水期淹没、 枯水期显露的一年四季往复变化的低湿地 ,在区域蓄洪、气候调节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受湖泊水体对气温调节效应,鄱阳湖区高温时期削弱酷暑,低温时期减少严寒。
颇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区内光能充足为江西之冠。
年平均太阳辐射量477×103J/cm2·年。
《2024年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范文
![《2024年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714417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5c.png)
《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鄱阳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水资源调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鄱阳湖湿地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旨在研究鄱阳湖湿地的演变历程、当前面临的保护与管理问题,并就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二、鄱阳湖湿地演变历程鄱阳湖湿地历经数千年的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影响,其湿地类型、面积及生态环境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自然演变受气候变迁、地质运动及水文条件的影响,鄱阳湖湿地的面积与类型呈现出动态变化。
历史上,鄱阳湖区域经历了多次洪水与干旱的交替,使得湿地生态系统在自然选择与演替中逐渐形成现今的格局。
(二)人类活动影响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湿地的影响日益显著。
一方面,过度开发、污染排放等导致湿地生态环境恶化;另一方面,水利工程、围垦造田等人类活动改变了湿地的自然状态。
三、鄱阳湖湿地保护现状及问题(一)保护现状目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鄱阳湖湿地的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设立了自然保护区与湿地公园等,以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二)存在问题尽管如此,鄱阳湖湿地保护仍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问题依然严峻;其次,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如过度捕捞、非法采砂等;最后,湿地保护与管理机制尚不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合作有待加强。
四、鄱阳湖湿地管理研究(一)完善管理机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湿地管理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
同时,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
(二)科学规划与管理制定科学的湿地保护规划,明确湿地保护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
加强湿地资源的监测与评估,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推广生态友好的开发利用方式,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鄱阳湖区为案例
![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鄱阳湖区为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d06180bb52acfc789ebc9c8.png)
生 态 补偿 是一 种 纠正 外部 性 的 经济 手 段 。 在 上世
此 , 江 中游 地 区 退 田还 湖 是 恢 复 长 江 生 态 功 能 系 统 长
纪9 0年代 前期 的文献 报道 中 , 态 补偿 通 常 是 生 态 环 工 程 中一 个 重 要 举 措 。工 程 实 施 以来 , 些 矛 盾 和 问 生 一 退 移 境破 坏 者 支付 赔 偿 的 代名 词 , 如 污 染 者 付 费 ; 例 而 题 逐渐 显 露 , 田还 湖 、 民建 镇能 否 持 续 进 行受 到挑
一 一 … … … …
文献标识码 : A
一 … … … … … … 一
文章编号 :0 22 0 (0 2 0 —0 60 10 —1 4 20 )40 4 —5
: … : … … : : 一 : : : 一 : : … … … … 一 一 … … : … : … : … … … … … 一 : :
一
不能 满 足生 活最 基 本需 要 。
大 生态 系 统 的湿 地 生 态 系统 , 生 态 补 偿 机 制 却 还 未 其 提 上 日程 ; 与退 耕 还林 对 长 江 流域 的 生 态 恢 复作 出 同
样 重要 贡 献 的退 田还 湖行 为 , 未得 到应 有 的 补偿 。 也
( )退 田还 湖 后 土 地 利 用 结 构 调 整 难 度 大 , 代 2 替 产业 发 展 困难 重 重 。 调 整 土 地 利 用 结 构 , 展 替 代 产 发 业 是 解决 耕地 不足 问题 的一个 重 要 途 径 。但 据 调 查反 映 , 田还湖 区 土地 利 用 结 构 调 整 难 度 很 大 。一 是 农 退 民传 统耕 作 观 念难 以转 变 , 乏 市场 观 念 , 充 分 利用 缺 对 湖水 资源 、 发展 水禽 养 殖 和种 莲藕 芦 苇等 意 识 淡 薄 ; 二 是 当地农 民科技 文化 素质 不 能满 足 替代 产 业 发 展 的需 要, 亟需 行业 培 训 和 技 术 支 持 , 现 有 资 金 缺 乏 , 期 但 短
环境保护和生态扶贫问题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
![环境保护和生态扶贫问题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306d5da89eb172ded63b74c.png)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年第4期环境保护和生态扶贫问题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郭家祯(都昌县环保局江西九江332600)」摘要:鄱阳湖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其^生态环境保护直接关系着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
本文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状及其面临的形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和生态扶贫策略,进一步保护好鄱阳湖环境,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成增收致富、兹济发展的动力源,D.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生态扶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广鄱阳湖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对长江流域、江 西省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国家在2009 年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是扛西社会经 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然而在鄱阳湖周边存在着工业泻 染、水土流失、滥砍滥发等生态环境问题,并且沿海地区 人口众多,西灾、因病导致农村贫祖问题突出,因此加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和生态扶贫问题研究势在 必行,提高鄱阳湖及其周边环境质量,带动人们増收致 富,促进生态经济区乃至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状及其面临的形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区域,涉及南 感、景德镇、鹰潭、九江等多个市区县,面积占江西省的 1/3,人口占江西省的1/2,经济总量占江西全省60%左 右。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发展,主要以其自身的生 态环境和资源为特色,通过实现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化 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绿色崛起的社会 经济发展道路。
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水资源受 到了.严重的影响,并且随着沿湖周边工业化进程的加 快,鄱阳湖水质污染严童滥砍滥伐破坏了生态抵抗能 力,大风沙尘灾害经常发生,加重了鄱阳湖生态环境问 题;鄱阳湖区属于血吸虫病多发、区,影响r湖区社会经 济发展〇鄱阳湖周边原有经济基础力量薄弱,是江西省 贫困人口集中区域,而且不少县区还属于国家抉贫开 发的重点和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其中省定扶贫重点 乡镇126个,占全省的22.4%,扶贫重点村973个,'占全省的22.8%…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和生态扶贫问题2.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问题(1) 大气、7J C污染严重,减排压力巨大。
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研究(Ⅲ)——鄱阳湖湿地退田还湖生态补偿实施建议
![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研究(Ⅲ)——鄱阳湖湿地退田还湖生态补偿实施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ba24522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1d.png)
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研究(Ⅲ)——鄱阳湖湿地退田还湖生态补偿实施建议倪才英;夏秋烨;汪为青【摘要】鄱阳湖退田还湖工程是长江生态功能系统恢复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工程能否顺利实施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退田还湖过程中对农民损失的利益能否有效补偿。
在前文(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研究(I)和(II))相继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计算和双退区湿地生态补偿标准评估之后,提出了结合实际的补偿年限、补偿方式等可操作性建议,并根据2种补偿机制对补偿的可行性进行了具体分析。
【期刊名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5页(P431-435)【关键词】生态补偿;鄱阳湖;退田还湖【作者】倪才英;夏秋烨;汪为青【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西南昌330022;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西南昌330022;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一中学, 江西景德镇 3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5作为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调蓄洪水的湖泊, 鄱阳湖多年以来一直对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抗涝工作有重大贡献. 而自 20世纪 50年代开始, 由于发展生产、消灭流行性疾病的需要, 对湖区进行了综合治理, 开展了联圩并垸、蓄洪垦殖、控制湖汊等工程,使得鄱阳湖的湖面有所减少[1].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该区域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但从 20世纪 80年代开始, 这些工程给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 尤其是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之后, 国务院及时提出了“封山植树, 退耕还林; 平垸行洪, 退田还湖; 以工贷赈, 移民建镇; 加固干堤, 疏浚河湖”的“三十二字”方针[2], 此后, 鄱阳湖改造工程开始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朝着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生态服务价值的货币化使得出现了生态补偿这一概念.广义的生态补偿包括 2个方面: 一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者的奖励, 二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者对其所造成损失的赔偿和收费. 而狭义的生态补偿便是指前者, 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行为作出牺牲者给予经济补助或政策上的优惠.自生态补偿问题纳入“十一五”规划纲要起, 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在坚持“谁开发谁保护, 谁受益谁补偿”的补偿原则有了政策上的依据. “十一五”期间, 各地的生态补偿机制尽显成效. 而今, “十二五”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任务. 纲要指出: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并且在纲要中明确提出保护湿地、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要求, 为鄱阳湖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据.以农村人口为绝大多数的鄱阳湖湖区产业结构单一, 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较低,农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很高, 而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低. 由于连续的洪涝灾害影响以及之后鄱阳湖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 导致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降低. 如何改善鄱阳湖湖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 扩大非农产业占该区域农村产业的比重,使得该区居民收入水平得到提升成为鄱阳湖生态补偿政策实施过程中惠及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实施退田还湖的主要区域之一的鄱阳湖地区, 姜鲁光[3]的研究表明, 在各级政府政策的驱动下, 继1998年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大水之后, 鄱阳湖湖区圩堤内的耕地面积显著减少, 湿地部分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面积大幅增加, 同时建设用地的面积和规模都有所减少,这表明退田还湖政策对鄱阳湖湖区圩堤内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4]. 但 2000年以后, 随着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等一系列农业鼓励政策的相继出台, 政府粮食收购价逐年攀升, 粮食种植的收益率有呈现一定程度的增长趋势. 受此经济利益的驱使, 湖区撂荒的耕地逐步开始复耕, 圩堤内大量已恢复的湿地被重新开垦为耕地. 2000—2005年6年间, 鄱阳湖区出现了湿地大面积转变为耕地的现象, 退田还湖政策对湖区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弱化的趋势. 这充分说明了退田还湖政策能否有效实施的根源在于经济利益的驱动, 与退田者的意愿密切相关. 因此, 从保护者和“牺牲者”的个人受偿意愿出发, 制定合理可行的补偿政策, 对于补偿政策的实施、生态补偿成果的保护意义重大.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这大好的发展机遇下, 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更成为了鄱阳湖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生态补偿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为目的, 以经济、政治手段调节各类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4]. 其补偿既包括由生态系统服务的受益者向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的补偿, 也包括由生态系统破坏者向相应受害者的补偿[5]. 退田还湖的生态补偿是由政府发动的政府主导型补偿, 它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许多不同的方式[6]. 已有研究[7-8]表明, 通过价值量的计算可以大致了解鄱阳湖湿地主要生态服务的构成和价值,为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的实施提供参考. 本文在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补偿年限的基础上,根据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和补偿标准的评估,探讨可操作性强的不同补偿方式, 以可能性为度,期望推动政府或企业进行实际补偿, 真正惠及湖区为生态保护做出贡献的利益牺牲者.2.1 补偿年限对生态补偿年限的确定主要是依据实施退田还湖工程的持续时间以及退田影响时间来确定的. 这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的过程, 因此, 在补偿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生态补偿年限就显得尤为必要, 既要保证维持农户种粮时的利益, 又不能补偿过度, 以免给已实施的退田还湖机制造成破坏, 导致农民复垦. 为此, 国家针对林业用地出台相应规定, 确定了退耕还林的补偿年限, 经济林和生态林的补偿年限分别是5年和8年. 1998年鄱阳湖湖区实施的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的过程中, 作为民生之本的农田、耕地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对持有农田、耕地的农民仅在当年获得大米750~1 875 kg/hm2的补助, 但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这种补助也没有持续下去. 诸如此类一次性的补偿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已退田的农民在投身另一项产业实现产业转移期间的调整时间. 政府补偿措施的不成熟给农村产业经济的结构调整造成了断层, 失去农田的农户无法成功转型, 迫使他们重操旧业, 将已恢复的湿地重新开垦, 复耕复种. 在确定合理的生态补偿年限时, 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鄱阳湖地区退田还湖的生态补偿政策时应以为鉴.具体补偿年限是由具体产业结构调整的时间决定的, 政府应根据调整时间及现状来判断维持或降低补偿标准, 最终使得当地经济摆脱以农田、耕地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传统农业经济向其他产业经济的完全转变. 在实际中, 补偿年限由于产业转移时间的不明晰导致存在争议.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规定农村土地使用权为30年, 将退田视为国家对土地使用权的收回, 则补偿年限可以依据剩余承包期的年限确定具体补偿年限.2.2 补偿方式的确定生态补偿机制应是多层次的, 即通过生态效益影响涉及的范围[9]以此反映出湿地生态补偿的层次, 而不同层次的补偿则以不同的方式或机制加以实现[10]. 2.2.1 资金补偿资金补偿作为整个补偿机制中最重要的补偿部分, 能够满足退田农户迫切的补偿需求, 因此, 经济补偿理应作为生态补偿政策中最常用的补偿措施. 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以退田还湖后鄱阳湖生态服务效益的外溢价值和土地的生产价值为基础对退田农户进行资金补偿. 这种补偿方式在提高农户退田的积极性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在生态补偿机制中占有主要地位.2.2.2 政策补偿政策补偿为资金补偿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首先, 各级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对农户所退田地按面积计算机会成本做出相应的补偿;其次, 在鼓励农民发展其他产业的倡议中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例如: 农民进入某些行业有优先权, 在政策的作用下, 减轻了政府实施资金补偿的压力. 在优惠待遇的诱导下, 退田农户的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其收入的增长, 同时使得其他补偿形式有了政策做依撑. 最后, 通过招商引资, 鼓励一些环保产业在该区落户,并给予这些投资项目在财政税收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上提供优惠待遇, 企业落户的同时也解决了退田区剩余劳动力的流向问题. 相关的补偿政策对整个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是卓有成效的.2.2.3 智力补偿在招商引资的同时, 发展技术也是关键. 提高农户的知识水平, 通过免费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培养专业技术人员, 在此基础之上, 鼓励其自谋出路, 为当地各个行业的发展补充技术型劳动力;同时吸引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入驻. 在此基础上, 加强基础教育, 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 培养知识性人才, 让他们主动认识到退田还湖带来的生态经济利益; 鼓励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新型农村.2.2.4 实物补偿实物补偿即物质补偿, 是指向被补偿者发放实物, 如米、面等生活必需品的一种补偿方式. 它作为生态补偿方式的一种补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受偿者的生活状况.对鄱阳湖地区而言, 在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方式的选择和组合上应将各地的环境特点、人口结构及土地利用方式结合起来分析, 选择最优方案, 构建合理有效的生态补偿运行机制, 以实现生态、经济的双赢.2.3 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生态补偿的运行机制就是把握生态补偿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运行规律, 协调运用各种补偿方式,使得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顺利进行. 图 1为生态补偿机制运行示意图.2.3.1 政府补偿机制政府补偿机制是以政府为主体, 采用政策、法律、规定等形式对企业和个体使用各项生态要素及对生态要素的破坏情况作出规范,违反者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或受到处罚的补偿方式.在这种补偿机制中, 作为客体的生态要素必须具有公共服务属性. 就目前来看, 它包括以下几种具体措施:(1) 公共财政政策公共财政支付政策包括纵向转移支付与横向转移支付. 纵向转移支付是指为了加强下级政府的财政能力, 上级政府采取的对下级政府无偿划拨资金的一种财政政策. 横向转移支付是指地方政府之间的资金流动, 例如政府间援助基金就是横向转移支付的一种方式, 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开发援助(ODA模式)试点实施.(2) 税费和专项基金目前, 我国所强调的税费的作用主要包括 2方面: 在生态保护措施中, 以收取各项费用, 例如针对企业的排污费、环评费、检测费等, 针对居民个人或家庭的生活污水处理费;而以税收, 例如资源税、营业税等税收作为补充. 各项税费的收取是促进环境破坏者改变其行为的关键措施. 而收取的税费又可以用作保护治理当地生态环境的资金.专项基金是政府建立的专门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某一方面的资金, 其资金来源是以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主, 包括组织或个人的捐赠等来源形式. 生态补偿专项基金的建立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退田区环保资金不足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部门应扩大专项基金的来源渠道, 完善鄱阳湖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3) 税收优惠、扶贫和发展援助政策政府通过对补偿地区实行税收优惠、扶贫和发展援助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补偿当地发展机会成本的损失以达到保护生态的作用, 是一项政府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重要辅助手段, 企业和个体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优惠、补偿政策来提高自身的经济收入, 从而刺激其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行为.2.3.2 市场补偿机制市场补偿主要是以企业和居民作为补偿主体, 以公共属性较弱的生态要素作为补偿客体. 发达国家对市场补偿机制作了许多研究和尝试. A. Gouyon[11]对发达国家的生态服务补偿行动进行了回顾, 认为市场机制无疑是实现环境成本效益内部化的最有效的手段. 市场补偿机制的实施,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 (1) 配额交易方式以《京都议定书》为蓝本,参照各国碳排放量的可配额市场交易方法, 在鄱阳湖湖区建立起从生态环境为交易对象的市场机制,将各项生态指标作为商品, 全面划入可交易范畴,对不同地区按标准分配限额指标.(2) “一对一”交易方式“一对一”的市场交易也是将某项或某几项生态对象作为商品, 在受益方与保护方之间进行的买卖交易制度, 例如东阳与义乌之间的水权交易. 借鉴浙江省的经验, 将这种市场交易方式运用至鄱阳湖流域之内, 配额不足的地区可以以资金形式向配额溢余地区购买其剩余配额,以此来补充其超出的配额指标. 作为配额溢余地区而言, 这是生态补偿的又一项资金来源.(3) 绿色保证金制度绿色保证金制度是以保证金的形式在企业或其他主体对保护区施加影响前就应缴纳的一笔费用, 待企业或其他主体完成生产或项目之后视其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规定标准决定是否归还此保证金. 这种制度的目的在于对主体的不良行为作出一定的约束, 避免公共产品的过度使用.(4) 生态标志制度生态标志就其作用来说,可以形成一定的市场效应, 从而带来经济利益, 这种经济利益来自于被冠之以生态产品的商品与同类普通商品之间的价格差. 对于保护区而言, 如对当地生产的农产品等进行生态产品的认证, 并作出标识, 而后将其投入市场, 便可获利. 可将其价格差所产生的资金用于对湿地保护的补偿. 因此, 国家通过鼓励鄱阳湖地区的农产品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使其达到生态安全标准, 进行生态标志的认证, 也是市场机制中生态补偿的一部分.在补偿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只有补足农户退田的损失, 才会达到退田目标. 而单纯的货币补偿会使政府在退田政策的实施中处于被动地位, 投入成本较高, 且会出现补偿金分配不均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作为市场调节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起到缓冲和调节作用, 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工资越高, 尤其是当工资水平超过了农民种田收入时,对农民的吸引力就越强, 农户的退田积极性也就相应提高. 企业作为退田还湖政策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量, 其所提供的工资与退田的补助金相互作用, 这不仅使得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降低,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而且对优化当地经济结构, 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这一动力变相地使政府退田还湖的成本转移到了企业身上, 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另一方面, 企业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下, 壮大了规模, 提高了效益, 自身得到了发展, 实现双赢.政府补偿机制发挥作用由于客观政策、法律健全度以及资金无法及时到位等原因而不能确保有效实施, 加之政府支付能力的有限性、生态服务对象的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在市场补偿机制中, 交易所涉及到的范围较大时带来的不仅仅是交易费用增多的问题, 还需要考虑到地区间差异问题, 这是促使交易难以持续进行的主要因素, 只有当交易过程中受益方较少、交易范围面积不大时, 才可考虑采用市场补偿方式. 综合考虑, 在实施鄱阳湖的退田还湖生态补偿中, 应以政府补偿为主, 市场补偿作补充. 在补偿方式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灵活运用, 构建一套完整的适用于本地区的生态补偿体系.任何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都是基于政策实施中政府、企业与农户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产生的,鄱阳湖湖区是全国乃至世界性的重要湿地功能区,能够建立一整套且有实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对维护好其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 具有以下几点困难: 首先, 生态环境是公共物品, 人们不需要为之付费的观念阻碍了政策的实施; 其次, 由于某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交叉性及其价值难以准确计量, 以及补偿标准的无法量化, 为补偿机制的建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最后,实施补偿的具体制度环境、操作成本、补偿的公平性等不确定因素都为生态补偿途径的选择增加了难度. 同时, 需要注意的是, 生态补偿机制必须综合考虑经济水平和自然环境的改变而对补偿途经及标准进行相应调整.本文借鉴了目前国内对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研究方法——从宏观角度的经验探讨, 对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做了定性化分析, 同时对补偿的可操作性做了具体的分析, 提出了切实的对策和建议, 为生态服务功能在各大重点生态保护区的实现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科学依据, 同时也为我国生态补偿问题由理论走向实践奠定基础.【相关文献】[1] 胡俊. 退田还湖对鄱阳湖区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5(2): 49-50.[2] 李华忠. 洞庭湖退田还湖的血防问题与对策 [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0, 12(2): 107-108.[3] 姜鲁光. 退田还湖后鄱阳湖洪水风险与土地利用新变化 [J].人民长江, 2009, 40(17): 8-10.[4] 潘理虎, 黄河清, 姜鲁光, 等. 基于人工社会模型的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机制实例研究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12): 2007-2017.[5] 李文华. 探索建立中国式生态补偿机制 [J]. 环境保护, 2006(10): 1-5.[6] 李磊.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J]. 软科学, 2007, 21(3): 85-87.[7] 倪才英, 曾珩, 汪为青. 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研究(I):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 [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33(6): 737-742.[8] 汪为青.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研究 [D].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09.[9] Luis Gamez.Outline for presentation-The use of market instru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costa rica [J].Workshop on Payment Scheme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2002(4):22-23.[10] 熊鹰, 王克林, 蓝万炼, 等. 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效应评估 [J]. 地理学报, 2004, 59(5): 777-787.[11] Gouyon A. Rewarding the upland poor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 review of initiative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J]. World Agroforestry Centre, 2003, 25: 54-56.。
建立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建立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5e88ec6f8c75fbfc67db218.png)
建立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作者:孔凡斌潘丹熊凯来源:《鄱阳湖学刊》2014年第01期[摘要]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是破解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湖泊湿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
本文在简要阐述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鄱阳湖湿地实施生态补偿的政策依据及其面临的困难;根据“受益者补偿”原则,确定了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客体;综合考虑湿地保护损失成本、政府财力以及农户受偿意愿等因素,确定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范围为80—90元/亩/年,并提出了鄱阳湖湿地造血型生态补偿方式及政策构想。
[关键词]生态补偿机制;湿地保护;鄱阳湖[中图分类号]D922.6;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1-0064-07[作者简介]孔凡斌(1967—),男,江西九江人,江西财经大学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从事生态经济理论与政策、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潘丹(1986—),女,江西宜春人,江西财经大学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师资型博士后,讲师,主要从事农村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熊凯(1987—),男,江西南昌人,江西财经大学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经济理论与政策、生态经济学研究。
(江西南昌 33003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新模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例”(12&ZD2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区域生态补偿标准及空间选择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41261110)、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江西融入美丽中国建设发展战略研究”(ZDGG02)和江西省普通高校科技落地计划科学前沿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与生物多样性变化及优化技术研究”(KJLD12065)的阶段性成果。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生态补偿影响因素及模式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生态补偿影响因素及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bcf82192e3f5727a4e9624b.png)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生态补偿影响因素及模式研究作者:马德良来源:《北方经济》2013年第22期摘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开发中的生态补偿是一项亟需进行的工作,文章分析了旅游生态补偿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旅游生态补偿模式进行了阐述,为后期提出旅游生态补偿对策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影响因素模式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生态补偿的必要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旅游发展优势和潜力,江西已经明确提出要把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建设成为国际有影响、国内知名的生态旅游示范区。
然而,旅游活动的开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质量不容乐观,生态环境保护成本不断增加。
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开发中的生态补偿是一项亟需进行的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当前旅游开发的合理性,也关系到未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生态补偿影响因素旅游生态补偿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态环境系统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只有明确了哪些是主要影响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研究生态补偿模式及制定生态补偿对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生态补偿主要影响因素如下:(一)意识因素旅游生态补偿是一项社会性工作,需要依靠整个社会的力量,其中,广大民众对于生态补偿的认识程度与接受程度将直接影响生态补偿的成效。
而事实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民众的环境意识还比较低,在他们心中,仍然认为旅游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受这种观念影响,旅游经营者“高消耗、高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及游客“多占用、高消费”的消费方式层出不穷,导致环境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生态系统失衡。
对于生态补偿,民众更是知之甚少,这给旅游生态补偿模式的建立带来很大的障碍,也成为生态补偿工作开展的阻力。
(二)技术因素生态补偿中补偿标准的确定是一个难点。
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a05f917ff00bed5b9f31dee.png)
修水 、 抚河 、 饶河 ) 的交 汇处 , 是 一个 季 节性 、 吞 吐性 湖
目前 , 国 内外 学 者 对 “ 生态补偿 ” 的定 义 各 不 相
泊。鄱阳湖流域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
总面 积 1 6 2 2 2 5 k m , 占长 江流 域面 积 的 9 %, 占江 西 省 国土 面 积 的 9 3 . 9 %。江西 河 流 以鄱 阳湖水 系 为 主 , 大
主体功能 区指基于不 同区域 的资源环境承载能 力、 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 , 将特定 区域确定 为 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 而主体功能 区划是指以 自然环境要素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生态 系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形式的空间分异为依据 , 划分 出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 划分主体
流4 2 6条 , l O 0 0 k m 以上 河流 4 2条 。
境问题也 日益受到关注 , “ 经济不生态” 和“ 生态不经 济” 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为解决这些突出问题 , 生态补
偿成 要
鄱阳湖流域是重要的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 , 是目 前少数未受到严重污染的淡水湖泊之一 , 具有保护生 物多样性等特殊功能。 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健康维系着 流域内, 特 别 是长 江 中下游 的生 态安 全, 是 区域经 济 、 社会 、 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其发展的模
素。 [ 8 1 我 国 国土空 间按开 发方 式分 为优化 开发 区域 、 重 点 开发 区域 、 限制开 发 区域和禁 止 开发 区域 。
2 - 2 生态 补偿 与流域 生态 补偿
1 研 究 区概 况
《2024年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范文
![《2024年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852b57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1b.png)
《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鄱阳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对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鄱阳湖湿地的演变、保护及管理问题愈发受到关注。
本文将针对鄱阳湖湿地的演变趋势、保护措施和管理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二、鄱阳湖湿地演变(一)自然演变鄱阳湖湿地的自然演变主要受气候和地质条件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鄱阳湖的水位和面积呈现周期性变化,湿地类型和面积也随之发生变化。
例如,雨季时水位上升,湿地面积扩大;旱季时水位下降,湿地萎缩。
此外,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调整也会对鄱阳湖湿地的自然演变产生影响。
(二)人为影响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湿地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过度捕捞、养殖等活动导致湿地生物资源减少,破坏了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开发、污染排放等行为导致湿地生态环境恶化,湿地面积减少。
三、鄱阳湖湿地保护(一)保护意义鄱阳湖湿地是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
保护鄱阳湖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鄱阳湖湿地还具有调节气候、防洪抗旱等功能,对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保护措施为了保护鄱阳湖湿地,应采取多种措施:一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保护区域,禁止或限制人类活动;二是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湿地生态环境变化情况;三是推广生态农业、绿色养殖等环保产业,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的污染和破坏;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湿地保护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四、鄱阳湖湿地管理(一)管理策略针对鄱阳湖湿地的特点和管理需求,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一是建立健全湿地管理体制和机制,明确管理职责和权限;二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依法管理湿地资源;三是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提高湿地管理水平和效率;四是开展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湿地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c26a0a1dd3383c4bb4cd251.png)
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摘要: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实施流域生态补偿十分必要。
本文分析了生态补偿的重要性,明确了几个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划;生态补偿;鄱阳湖流域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经济不生态”和“生态不经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为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生态补偿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
流域是实施生态补偿的重要区域之一,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协调好上下游之间的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对保障流域的生态安全,确保全流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为解决生态与经济的矛盾,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我国十一五期间提出要从主体功能的角度对全国的国土进行重新规划,不同的功能区发挥各自的经济和生态功能。
不同主体功能区主导功能不同、发展模式不同、发展机会不同,必须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各种手段,调动不同功能区预防和控制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积极性,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
[1]近年来,在流域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较为普遍。
但从主体功能区划的背景探讨流域生态补偿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
[2]即使有部分研究均是在理论上作了一些讨论,很少有结合相关具体区域开展研究。
因此,在主体功能区划的背景下,以鄱阳湖流域这一典型区域探讨生态补偿机制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尤鑫、涂晓玲、陈美球、杨云仙、汤明等[3-7]在这一问题上曾经做过相关研究,本文试图在这些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当前的一些发展新形势,提出一些新的观点,以供大家讨论。
1 研究区概况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处江西北部,是江西境内5条河流(赣江、信江、修水、抚河、饶河)的交汇处,是一个季节性、吞吐性湖泊。
鄱阳湖流域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162225 km2,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93.9%。
关于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政策的调研报告
![关于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政策的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9e9e1ca58f5f61fb7366615.png)
城乡发展一体化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由于受湖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的多重压力,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出现了湿地植被退化严重、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土地沙化日趋严重、水质污染呈上升趋势、生物栖息地受到人为破坏等问题。
2012年,江西省制定出台《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条例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建立健全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使湿地资源的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给予补偿。
我们就如何建立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政策进行了调研。
一、鄱阳湖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一)湿地权属难以厘清。
当前鄱阳湖湿地没有确权,湿地权属均在乡、村,归集体所有,无法落实到个人;滨湖各县在权属问题上即存在历史插花地带,又有丰水期捕捞区域习惯问题;因存在无土渔民,他们可在历史形成的捕捞场所捕鱼,但对捕捞场所没有所有权;此外,鄱阳湖大大小小的子湖泊数量非常多,许多湖泊由多个自然村或行政村,甚至乡镇共同管理,各自管理的范围相互交织,有的甚至还存在纠纷,厘清湿地权属相当困难。
因此,实行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在补助对象上无法与湿地面积一一对应。
(二)湿地管理呈现多头。
鄱阳湖滨湖区牵涉3个设区市,有15个县(市、区),101个乡镇,8个农场,68516农村财政与财务2013年第6期口张胜张彬个行政村,2000多个自然村,涉及人口128.4万,湖泊湿地面积共计611.18万亩。
鄱阳湖湿地资源丰富,存在分别以植物资源为主、鸟类资源为主和鱼类资源为主的保护区(湿地公园),在湿地区域管理上呈现了省、市、县三级管理,各自拥有管理区域,在湿地业务管理上呈现部门多头管理,林业、农业、水利、环保、卫生、国土等等部门均有管理权限,其中最主要的是林业和农业部门。
林业有归省级管理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归县级管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4个,县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10个。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湖口县的生态影响及生态补偿研究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湖口县的生态影响及生态补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4cdd71c6edb6f1afe001f08.png)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湖口县的生态影响及生态补偿研究摘要: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维系良好的湖区水生态环境,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但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必将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分析了工程建设对鄱阳湖入江河段水质水量的动态影响和对湖口县产生的生态影响,并从生态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的确定、补偿方式的选择、补偿资金的筹集和补偿的落实、监督等方面对湖口县生态补偿进行了研究。关键词:水利枢纽工程;生态影响;生态补偿;鄱阳湖;湖口县Research on Ecological Impact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Poyang Lake Key Water-control Project on Hukou CountyAbstract: Constructing Poyang Lake key water-control project and preserving good water eco-environment of the lake were the significant security and support for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Poyang Lake area. But the construction of larg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would have detrimental effects on the regional eco-environment. The dynamic effects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on the water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section of Poyang Lake into the river and its impact on the ecology of Hukou County were analyzed. In addition,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n Hukou County was discussed from the determination o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compensation, the selection of compensation standard and pattern, the raising of compensation fund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and monitoring of compensation etc. Key words: key water-control project; ecological impac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yang Lake; Hukou County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5大河之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水位受5大河及长江双重来水影响,易形成“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季节变化,使得沿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深受防洪及血吸虫病普遍蔓延的影响。早在20世纪40年代,有专家提出在湖口建闸,抵御长江洪水倒灌的设想。20世纪80年代初,江西省正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鄱阳湖控制工程论证工作。2002年,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江西代表团向大会递交了江西省“一号议案”,呼吁在鄱阳湖上兴建水利工程,但省外和水利部专家对此议案提出质疑。随着2008年初“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江西省水利厅提出了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的设想。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通过水量调节,可以产生降低取水困难、减少取水成本、提高水资源质量、防疫血吸虫、发电、开展水利旅游、改善鄱阳湖区水生态环境、保护鄱阳湖湿地等巨大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但建设大型的水利工程必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工程建设对鄱阳湖入江河段水质水量的动态影响和对湖口县产生的生态影响,并对湖口县生态补偿进行研究,旨在为改善湖口县生态环境提供参考。1研究区基本概况湖口县地处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总人口28.5万人(2008年末统计),面积669.33 km2。县内多山,丘陵地貌突出,山丘起伏,港汊纵横。在全县国土面积中,山地占22.01%,水域占20.80%,耕地占25.10%。地形结构东南群山环抱,西北江湖环绕,中部小丘垄埂起伏,总的趋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湖口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2℃,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28.8℃;常年无霜期258.8 d;年平均降水量1 442.5 mm。湖口县植物和微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20.5%,用材林以杉、松、樟、檫、竹为主,油桐、油茶为经济林主要树种。主要经济作物有粮、棉、油等,养殖业以渔业和养猪业为主。经济水产种类有100余种,特种水产以鳜鱼、螃蟹、黄颡鱼等较为驰名。受寒潮和季风影响,湖口县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春季低温阴雨,春夏季暴雨,夏秋干旱和干热风,冬季寒潮大风和冻害,其中以暴雨与长江、鄱阳湖外涝引起的洪涝造成的危害最大。湖口县风光秀丽,人文荟萃,处于数条黄金旅游线上,与瓷都景德镇、彭泽龙宫洞相邻,并与黄山、九华山相距不远。主要旅游点有玲珑幽静的石钟山、雄伟神奇的大孤山(鞋山)及烟波浩瀚的鄱阳湖等。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水分清浊两色,蔚为壮观。作为庐山旅游区的组成部分,石钟山、鞋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湖口县生态影响分析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拟选址在屏峰山与长岭山之间,为鄱阳湖入长江通道最窄处。工程建成后,将连通湖口县和星子县,湖口县内仅有舜德乡的屏峰村和高桥村在闸上游,其余均地处下游。2.1对鄱阳湖入江河段水质水量的动态影响分析根据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的调度运行方式及近几年鄱阳湖湖口站水质水量状况监测数据显示:在主汛期(5月1日至8月31日),闸门全部敞开,江湖连通,工程建设对该河段水质水量基本没有影响。在蓄水期(9月1~30日),湖水位基本维持在15.5 m左右,这将使得在丰水年该河段水位上升、流速减慢,该河段水质主要受长江来水水质影响;枯水年该河段水位下降、流速加快、该水质主要受鄱阳湖下泄水流水质影响。在补水期(10月1~31日),将湖水位降至调控高水位14 m,将使该河段水位下降、流速加快、该河段水质主要受长江来水水质影响。在供水期,11月1日至次年2月底,为满足通航、生态基流需求,枢纽最小下泄流量按925 m3/s控制,并尽量使湖泊维持在调控高水位运行,将使该河段水位下降、流速加快,该河段水质主要受长江来水水质影响。3月1日至4月30日,加大枢纽泄量,至4月30日将湖水位降至调控低水位12 m,将使该河段水位下降、流速加快,该河段水质主要受长江来水水质影响。2.2对湖口县生态影响分析经实地和部门调研并结合工程规划方案进行分析,工程建设对湖口县生态影响主要有对水质水量、水产资源、河岸、河道、大坝及旅游业等方面的影响。2.2.1对人畜饮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水质水量的影响鄱阳湖入江河段为湖口县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该地水质状况关系到湖口县居民的生活健康。目前湖口县居民饮用水绝大部分来自本县自来水公司石钟水厂,极少部分来自自建水井;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水库和水塘的地表水,干旱年份需引水灌溉。建闸对鄱阳湖入江河段水质水量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湖口县用水是在鄱阳湖主航道开港提水,饮用水取水口位于双钟镇西门塘,建闸后湖口饮用水取水口地处坝脚处,无论从工程施工过程还是工程建成后一定时期对湖水位调度,都将使取水口水质变差,影响湖口县人畜用水安全。其次,建闸后主航道大量泊船,船排污量大,船只排污净化问题严重影响饮用水水质。再次,工程建成后,开闸调度湖水位期(9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对鄱阳湖入江河段水量会造成水位降低、水流加速的影响。水位降低将使湖口县地下水补给河流水引起干旱,内湖水补给地下水,内湖水位降低,需引水时无水,影响农作物生长;另外,因水源补给使湖口县地下水位下降,将使农民饮用水水井水量变少、水质变差。水流加速将冲刷主航道,水的泥沙含量大,加大饮用水的净化消毒成本。最后,在鄱阳湖主航道开港提水,航道高程为12~14 m,工程建成后,航道水位受鄱阳湖水利及三峡影响,从9月1日控水至次年4月30日,水利工程通过流量控制,使长江水位迅速下降,干旱年份可能使湖口县在主航道开的取水口外露,将导致取不了水,影响县城供水。2.2.2对水产资源影响①对内湖水产资源影响:工程规划的调度运行对湖口县内湖水产资源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建闸在调度期使湖口县濒湖水位降低,将使湖口县地下水补给河流水引起干旱,内湖水补给地下水,内湖水位降低,水资源不足将直接影响水产数量及生长。其次,湖口县水产鱼一年一捕捞,内湖5月引水至基本满足鱼类生长的水位,冬季进行排水捕鱼,工程建成后,地处闸上游的小桂港和泊口港及屏峰村和高桥村的水产养殖水域水位高程将低于濒湖水位高程,水排不出去,须进行深水捕鱼,将增加捕鱼成本。再次,水位调度及水资源补给使地下水水位降低及内湖水位降低,水位降低侵蚀加强,内湖水将更加浑浊,水质下降,直接影响水产数量及生长。②对沿湖水产资源影响:建闸在调度期将使得湖口县濒湖水位降低、水流加速。水位降低,对河道侵蚀加强,使鄱阳湖入江河段水质变差,影响鱼、虾、蟹、贝的生存、生长;水流加速,使该段洄游鱼类减少,将直接影响附近的主、副业渔民捕鱼量,从而影响渔民收入。2.2.3对内湖大坝、沿湖滩涂及主航道的影响建闸将使得鄱阳湖入江河段水位降低,水流加速,对河道侵蚀加强,可能会产生河床泥沙淤积,须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必要时进行河道的疏通;另外,河道水流加速,对湖口沿湖滩涂冲刷严重,很可能使河床改道,对南北港、造湖、泊洋湖三大坝产生威胁,应加固三大坝或建设保护渔业的配套工程。工程建成后,湖口县90%面积在闸下游,闸上游有泊口港、小桂港,调度期鄱阳湖水位上升,对两港堤坝侵蚀加强,须加固堤防,随时准备用电机排小堤内内涝。2.2.4对旅游业的影响湖口县拥有石钟山、鞋山、天山景区等良好的旅游资源,以及便利的水陆交通。近几年,湖口县积极实施大旅游、大产业战略,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重点开发鄱阳湖雁列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新张家塘水上游乐项目,开辟鄱阳湖水上观光旅游,增辟泛舟岩东坡探游项目;同时还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如湖口酒糟鱼、凤尾鱼等。旅游业正在成为湖口县充满希望的支柱产业。建鄱阳湖水利工程,将连通舜德乡和星子县,利于舜德乡开发生态农庄,开展生态旅游,且还可设计一些精品旅游路线,整合星子县和湖口县旅游资源,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此外,还可以利用水利工程这一资源,开展水利旅游。3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湖口县生态补偿研究人类在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往往会破坏生态环境。生态补偿是将环境破坏的外部效应内部化的一种经济手段[1]。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将带来巨大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但工程建设对下游的湖口县产生了较大的生态影响,应进行生态补偿。3.1生态补偿主客体的确定工程建设对湖口县生态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对水质水量、水产资源及河岸、河道、大坝的影响。进行生态补偿应综合考虑到这三类影响的利益损益方,本着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明确补偿的主客体。对湖口县水质水量的影响,受损方为湖口县所有饮用自来水公司石钟水厂水的人畜和利用自建水井及地表水饮用和灌溉的居民;对湖口县水产资源的影响,受损方为湖口县地处工程下游的水产场及主、副业渔民;对河岸、河道、大坝的影响,受损方为湖口县居民及南北港、造湖、泊洋湖、小桂港、泊口港的经营者。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受益者非常多,主要为鄱阳湖区居民。3.2生态补偿方式的选择及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生态补偿的方式和途径很多,按损失形式分类,包括政策补偿、实物补偿、资金补偿、技术补偿、智力补偿、项目补偿、产业补偿等方面[2]。生态补偿标准主要有核算法和协商法两种方法,其中核算法是以生态环境治理成本(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和生态环境损失(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核算为基础来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方法;协商法是利益相关者就一定的生态补偿范围协商同意而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方法[3]。一般在补偿的主客体都比较单一或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协商法确定补偿标准是首选方法[4]。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湖口县生态补偿,可根据不同生态补偿主客体复杂程度及补偿标准核算的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方法确定补偿标准。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湖口县生态补偿方式的选择应就不同的生态影响采用不同的生态补偿方式。①对水质水量的影响需从水质和水量两方面来考虑。水质方面,工程建设将增加湖口县饮用水取水口泥沙及污染物的含量,可核算因此而增加的源水净化消毒成本,对自来水公司进行资金补偿;水量方面,先初步论证工程建设后枯水期湖口县饮用水取水口会不会外露,如果外露进行资金补偿调整取水口,不外露则视枯水期的取水量而定,如日取水量能满足湖口县居民日平均饮用水需求,则可不进行补偿,如不能满足则需进行资金补偿调整取水口。而农民饮用水水井水质水量变化很难量化,这部分的补偿标准可以通过补偿主客体协商一致或通过意愿调查来确定补偿标准,提供资金补偿或提供抽水、灌溉、净化等工具实物补偿。②对水产资源生态影响,主要分为对外湖及内湖水产资源生态影响。对前者的补偿,可分别对外湖主、副业渔民进行协商一致或意愿调查确定补偿标准;对后者的补偿,主要计算水产养殖机构和个人承包的水域因工程建设而给内湖水域水质水量带来的影响及这种影响对水产生存生长的影响确定补偿标准,对水产养殖机构和个人提供鱼苗、抽水、捕捞、净化工具等实物补偿或提供水产养殖技术补偿,或提供优惠政策补偿如税收优惠等。③对河岸的影响,可通过提供资金植树保持水土来进行补偿;对河道的影响,通过提供资金定期清理河道来补偿;对南北港、造湖、泊洋湖三内湖大坝的影响,可通过提供资金加固大坝来进行补偿。3.3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及生态补偿的落实和监督鄱阳湖水利枢纽是一项公益型工程,对湖口县生态补偿应以政府为主导,国家和地方财政与受益者共同负担,合理地确定国家与地方财政分担比例,对受益地区、单位和个人适度地征收生态补偿税,用于该工程建设、管理费用及对下游地区产生的破坏和污染的补偿。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后,可在江西省水利厅下设鄱阳湖水利枢纽管理办公室,专门管理该工程的运行、维护等日常工作,并设立生态水利工程专项补偿资金,按水利事业的财务规定,严格管理、专款专用,并加强资金检查、审计,使补偿的资金真正用在工程管理及生态补偿上。参考文献:[1] 毛显强,钟瑜,张胜. 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4):38-41.[2]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 王金南,邹首民,洪亚雄. 中国环境政策(第三卷)[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4] 王辉民. 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鄱阳湖区湿地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鄱阳湖区湿地生态补偿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d6378c95022aaea998f0fed.png)
利 于湿 地 周 边 农 户 增 收 。虽 然 各 国 的 生标 主要是保护 生态 环境 , 但现 有的研究 表 明, 这些生 态补 偿 项 目均 带来 了提 高农 民收 入 。杨 新 荣 ( 2 0 1 4 ) 的研究发现 , 洞庭湖 区进 行的“ 三废 ” 治理 政策 , 改变了农 户渔业 生产方 式 , 生态环境 明显改善 的 同时 , 农 户收入 显著提高 。
建。 关键词 : 生态补偿 ; 鄱 阳湖湿地 ;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 D 9 文献标 识码 : A 党 的十 八 大 将 “ 生 态文 明” 写入党 章 , 国 家 层 面 的
文章编号 : 1 6 7 2 — 3 1 9 8 ( 2 0 1 5 ) 2 0 — 0 1 9 3 — 0 2 第二, 环境 破坏 与生 活经 济发 展 的相互 冲突 。李
一
昌县 、 新建县 、 进贤县 、 庐 山 区、 共青 城市 、 德 安县 、 永修 县、 星子县 、 湖 口县 、 都 昌县 、 鄱 阳县 、 余干县 和东 乡县 。 由于鄱 阳湖 区人 口持 续增 长 、 不 合理 的经 济发展 模式 和不完善 的保护 措施 等经 济社会 原 因 , 以及地 质构造 运动 、 气候 、 水 文等 自然 因素 的共 同作用 , 鄱 阳湖湿 地 生态系统 的脆弱性开始加剧 。鄱 阳湖 区湿 地存在 的问 题具体体现 为 : 第一 , 鄱 阳湖湿地 生 态环境 的破坏 。鄱 阳湖水 土 流失严重 , 湖 区面积 不断缩 小 , 湖 面面 积从 2 O世纪 5 O 年的 5 0 0 0 多 平 方 公 里缩 小 到 现 在 的 3 0 0 0多 平 方 公 里 。由于湖 区面积 的减少 , 鄱 阳湖防洪 能力 降低 , 导致 洪涝灾害 日趋 严 重 。由于湖 面面积 缩小 , 水质 污染 等
建立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建立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de6edb2c77da26925c5b02a.png)
林 讽 ・ 学干 . I 孺 明 湖 生 态 经 清 区 爵 究
建立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孔 凡 斌 潘 丹 熊 凯
[ 摘 要 ] 建 立 湿 地 生 态补 偿 机 制 是 破 解 湿地 保 护 与 经 济 发 展 难 题 的 重 要 手 段 , 是 实 现 湖 泊 湿地 区域 经 济、 社 会 和 环 境 协 调 发 展 的 迫 切 需 要 。本 文 在 简 要 阐述 湿 地 生 态 补偿 机 制 的理 论 基 础 上 , 分 析 了鄱 阳湖 湿 地
Ti t l e :A S t u d y o f We t l a n d Ec o l o g i c a l C o mp e n s a t i o n Me c h a n i s m i n P o y a n g L a k e Ec o — e c o n o mi c Z o n e Au t h o r s : Ko n g F a n b i n . P a n Da n& Xi o n g Ka i
w e l t a n d e e o — c o mp e n s a t i o n me c h a n i s m i n P o y a n g L a k e Ec o - e e o n o mi c Z o n e . F i r s t l y, w e p o i n t e d o u t he t l e g a l b a s i s
从 事农 村 资源 与环 境 经 济 学 研 究 ; 熊 凯( 1 9 8 7 一) , 男, 江 西 南 昌人 , 江 西 财 经 大 学 鄱 阳 湖 生 态 经 济 研 究 院 人 口、 资 源与环 境经 济学 博 士研 究生 , 主 要从事 资源 与环境 经济 理论 与政 策 、 生态经 济学研 究。 ( 江西 南 昌 3 3 0 0 3 2 ) 【 基金项目] 国家 社 科 基 金 重 大 项 目“ 我 国大 湖 流 域 综 合 开 发 新模 式 与 生物 多样 性 保 护 研 究 : 以鄱 阳湖 生
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研究(Ⅱ)——鄱阳湖双退区湿地生态补偿标准评估
![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研究(Ⅱ)——鄱阳湖双退区湿地生态补偿标准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d2d8d70b02020740bf1e9b00.png)
的“ 双退 ”高水 还湖 , 的是 降低 原圩 堤 的 防洪 标 准 , 许 圩 内农 田在 低 水 年 份进 行 耕 种 , 高 水 年份 圩 区 . 指 允 但 必须 还湖 蓄洪 , 内居 民实行 就高 搬迁 , 圩 即通 常所 称 的“ 退 ”3. 单 _ 由于 单退 方 式对 鄱 阳湖 湿地 的生 态服 务 功 J 能 的改 变影 响性较 小 , 属性从 多 年来 看 还 是耕 地 的属 性 , 以在 本 文 中评 价 鄱 阳湖生 态 服 务 价值 时 不 考 其 所 虑这一 部分 的面积 . 双退 的 田地 已经改 变 了 其原 有 属性 成 为 真正 意 义 上 的 湿地 的一 个 有机 部 分 , 极 发 挥 积
均 公 顷 产 收 入相 近 .
关键 词 : 鄱阳湖; 区位商 ; 生态补偿标准; 生态外溢功能; 双退区
中图分类号 : 45 F1 . 2
文 献标 识码 : A
由于湿地功 能退 化和血 吸虫 病疫情 回升 _ J尤其 19 洪 水之 后 , 1, 之 98年 国务 院提 出治 理大 江 大 河 “ 十六 三 字 方针 ”在此方 针指 导下 鄱 阳湖地 区开始 了大规 模 的 “ 垸 行 洪 、 田还湖 ” 作 . 阳湖 区 的退 田还 湖 , , 平 退 工 鄱 共
S p.2 0 e 01
文章 编 号 :005 6 (00 0-5 1 6 10-822 1 )504— 0
鄱 阳 湖 退 田还 湖 生 态 补 偿 研 究 ( Ⅱ)
— —
鄱 阳湖 双退 区湿 地 生 态补偿 标准 评估
倪 才英 汪为青2 曾 珩 黄和平4 , , ,
(. 1江西师范大学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江西 南昌 3 江西省土地开发整理 中心 , . 江西 南 昌
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损害补偿制度研究
![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损害补偿制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d3df417ee06eff9aff8071e.png)
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损害补偿制度研究作者:姚润梅曹向红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0期摘要:自然资源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必要基础,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采和滥用,严重影响生态系统自身的再生能力,对受损的资源进行维护以恢复其生态功能和价值,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项环境经济政策,通过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生态补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0-000-02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导致生态环境出现恶化趋势,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难题;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保护、恢复、优化生态环境成为人们共同的期待和追求。
供求关系的新变化使得如何有序、永续利用生态环境资源问题已经超出了原始人与自然关系范畴,成为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一个综合性范畴。
为此,生态损害补偿理念逐渐兴起,并成为全球范围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一、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损害补偿制度的必要性生态损害补偿制度是以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资源损害者、受损者、恢复者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管理制度。
当前,我省正在进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如何走出一条以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为目标的快速发展、持续发展之路,构建一个公平合理、良性互动的生态损害补偿制度已是立题之义、破题之本。
1.建立生态损害补偿制度是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必要举措。
受历史粗放型发展方式影响,鄱阳湖地区的生态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生态功能明显下降。
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损害补偿制度,有利于使生态损害得到全面、完全、及时的补偿,为生态修复提供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的资金来源,为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鄱阳湖湿地恢复与保护的研究
![鄱阳湖湿地恢复与保护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5c8a4fb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1a.png)
鄱阳湖湿地恢复与保护的研究第一章绪论鄱阳湖位于中国江西省中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鄱阳湖湿地面积超过4万平方公里,拥有众多湖泊、河流、湿地和水草等生态系统。
这里有着繁华的渔村和成群的水鸟,吸引着来自全球的研究学者和旅游者前来探访。
然而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和人工改造等原因,鄱阳湖湿地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特别是水环境质量的下降,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倒退。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鄱阳湖生态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保护和恢复工作,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治理、生态补偿和科技创新等措施,有效提升了鄱阳湖湿地的生态保护水平,为更好地利用和保护鄱阳湖生态资源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二章鄱阳湖湿地目前面临的生态问题鄱阳湖位于人口密集的长江中游地区和三大经济带的交汇点,水质受到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活动等的影响。
湖泊现有水量逐年减少,湖泊的水体面积却变小,湖泊逐渐深化,水质逐年恶化。
目前,鄱阳湖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水位下降、减少鱼类资源和栖息地、植被减少、湖泊封堵等。
第三章鄱阳湖湿地保护的现状鄱阳湖是中国重要水源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近年来,中国政府重视鄱阳湖湿地的环保问题,制定了鄱阳湖治理的一系列行动计划。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包括生态规划、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生态补偿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第四章鄱阳湖湿地的生态治理为了改善鄱阳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在保护和恢复鄱阳湖生态系统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严格控制围湖造田,限制养殖和捕捞等经济活动;加快推进鄱阳湖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加强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监测和数据收集等。
第五章鄱阳湖湿地的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是指为了解决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而进行的一项环保措施。
为了加强鄱阳湖湿地保护,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生态补偿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生态补偿基金的设立、湿地土地保护补贴、湿地生态保护费用分配、小额贴息贷款等,旨在鼓励湖区居民更好地保护鄱阳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探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e340003a5a8102d276a22f35.png)
济 、 代 产 业 的 培 育 和发 展 , 强 流 域 自身 “ 血 能 力 ” 发 展 替 增 造 ,
地 方 经 济 , 强 自我 补 偿 的能 力 , 立 生 态 补 偿 和 地 方 经 济 增 建
发展 的长 效 机 制 , 保 生 态 补 偿 机 制 得 以 持 续 地对 保 护 区发 确
些 民 间 生 态 建 设 补 偿 组 织 , 定 发 售 生 态 建 设 彩 票 , 集 拟 筹
恢 复 能 力可 承 受 范 围 之 内 . 现 鄱 阳湖 生 态 经 济 区可 持 续 发 实
展 战 略 的基 本 要 求 ,是 国 家 生 态保 护 与 建设 的核 心环 节 , 是 生 态环 境 管 理 规 范化 、 场化 的制 度 保 障 。 市
区 。
生 态 保 护 补 偿 机 制 就 是 通 过 制 度 创 新 实 现 生 态 保 护 外 部 性 的 内部 化 , 生 态 保 护 成 果 的 “ 益 者 ” 付 相 应 的 费 让 受 支
用: 通过 制 度 设 计 解 决 好 生 态 产 品 这 一 特 殊 公共 产 品 消 费 中
鄱 阳 湖 生 态经 济 区生 态 补偿 方 式 主 要 有 政 策 补 偿 、 物 实 补偿 、 资金 补 偿 、 术 补 偿 、 力 补偿 等 。 技 智 () 策补偿。 1政 ’
地 方 政 府 补 偿 主要 指 上 下 游 之 间 政府 的补 偿 。 域 上 游 流 的 生态 保 护 直 接 影 响 到 下 游 地 区 的生 态 质 量 , 游 地 区 对 上 下 游地 区 的生 态 保护 努 力 和 机 会 成 本给 予 相 应 的 补偿 。 态 资 生 源 由社 会 共 享 . 而 通 常 是 欠 发 达 地 区 却 担 负 着 保 护 江 河 上 然 游 生 态 的 重 任 ,在 目前 生 态 补 偿 制 度 尚未 完 善 的情 况 下 , 与
鄱阳湖湿地保护和修复措施研究
![鄱阳湖湿地保护和修复措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c6f8a21ed630b1c59eeb594.png)
摘要: 鄱阳湖湿地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鄱阳湖湿地资源的生态结构和生态环境功能价值及其重要性, 将鄱阳湖湿地分为3 级,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和一般性的湿地; 根据鄱阳湖湿地资源赋存情况, 将湖区湿地按其主要资源类型分为3 类,以植物资源为主的湿地、以鸟类资源为主的湿地和以鱼类资源为主的湿地。
介绍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别湿地分布情况, 针对不同级别和类别的湿地, 研究提出了鄱阳湖湿地分级与分类保护和修复的措施。
关键词: 湿地; 保护; 修复; 鄱阳湖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 长江中下游南岸, 地理坐标约为东经115b49c~ 116b46c、北纬28b24c~ 29b46c, 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淡水湖泊, 湖区湿地面积2 698 km2。
鄱阳湖湿地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湿地, 首批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
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调蓄水体, 维系着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和水文循环; 同时,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为人类提供水资源和动植物产品, 孕育着极大的生产力, 是人类生存的支撑系统之一。
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 是一个巨大的种质基因库, 也是世界迁徙性珍稀侯鸟最重要的越冬栖息地; 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
因此, 鄱阳湖湿地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鄱阳湖湿地的分级分类1. 1 分级根据鄱阳湖湿地资源的生态结构和生态环境功能价值及其重要性, 将鄱阳湖区范围内湿地分为3级: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和一般性湿地。
(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有1处, 即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东经115b55c~ 116b03c、北纬29b05c~ 29b15c之间, 总面积约224 km 2。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有: 白鹤、白鹳、黑鹳、天鹅、白枕鹳等珍稀越冬侯鸟及栖息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鄱阳湖区湿地生态补偿研究综述江西省在生态补偿方面一直先试先行。
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总结,探讨了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分析了现有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展望了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标签:生态补偿;鄱阳湖湿地;文献综述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江西省在生态补偿方面一直先行先试,2009年中央批准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确立了以坚持生态优先,促进跨越发展的战略方针,推进生态补偿试点。
在这一大的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总结,探讨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的必要性,现有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展望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1 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必要性目前世界各国已普遍使用生态补偿机制来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补偿制度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2007)。
鄱阳湖湿地实施生态补偿的必要性表现为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加剧,亟需实施生态补偿政策来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1 鄱阳湖湿地存在的问题鄱阳湖湿地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湿地,位于江西省北部。
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所划分的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湖体核心保护区和滨湖控制开发带分布在13个县(市):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庐山区、共青城市、德安县、永修县、星子县、湖口县、都昌县、鄱阳县、余干县和东乡县。
由于鄱阳湖区人口持续增长、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不完善的保护措施等经济社会原因,以及地质构造运动、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开始加剧。
鄱阳湖区湿地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为:第一,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鄱阳湖水土流失严重,湖区面积不断缩小,湖面面积从20世纪50年的5000多平方公里缩小到现在的3000多平方公里。
由于湖区面积的减少,鄱阳湖防洪能力降低,导致洪涝灾害日趋严重。
由于湖面面积缩小,水质污染等问题,鄱阳湖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常见的水生、濕生和沼生植物正在逐渐消失或生物群落正在严重退化,鱼类品种减少和资源量不断降低。
第二,环境破坏与生活经济发展的相互冲突。
李志涛等(2010)研究发现鄱阳湖区经济增长与水环境保护正处于相互冲突的阶段,其主要原因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廖富强等(2008)也认为包括经济发展方式在内的外部社会环境因素是导致鄱阳湖湿地脆弱性的主要制约因素。
1.2 生态补偿机制的作用从鄱阳湖湿地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对鄱阳湖湿地进行修复、保护和管理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对于基于行政手段的强制管理,基于经济手段的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更好地协调湿地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国内外经验表明,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既可以促进生产者和环境保护者的积极性,又可以稳定湿地周边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一方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有利于湿地保护政策的实施。
湿地保护政策往往对湿地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利益有所损失,因此补偿问题是湿地保护政策能否有效实施的首要问题。
如果不建立合理的补偿制度,保障因湿地保护而导致生存基础受到影响和生产生活成本增加的农户利益,将无法调动湿地区域内农户保护湿地环境的积极性,那么这些湿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将十分艰难。
另一方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也有利于湿地周边农户增收。
虽然各国的生态补偿项目所设定的目标主要是保护生态环境,但现有的研究表明,这些生态补偿项目均带来了提高农民收入。
杨新荣(2014)的研究发现,洞庭湖区进行的“三废”治理政策,改变了农户渔业生产方式,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同时,农户收入显著提高。
2 鄱阳湖湿地实施的生态补偿政策2.1 鄱阳湖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情况1998年在长江特大洪水给鄱阳湖区造成巨大灾害后,江西省在鄱阳湖区实施了“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生态建设工程,标志着生态补偿政策在江西的探索正式开启。
生态补偿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退田还湖、禁渔期和封洲禁牧。
其中,退田还湖根据圩堤类型分为单退(退人不退田)和双退(退人退田)两种类型,具体措施主要包括移民建镇和退田还湖。
移民建镇即要求居住地低于22米高程以下的农户全部搬迁到23米高程以上高地,政府向搬迁农户提供一次性安置费1.5万元。
退田还湖包括土地权属变更和对农户以及集体土地所有和使用权的补偿。
1998—2002年,国家财政共提供35.32亿元,移民22.1万户,退田8.67万公顷。
禁渔期是指政府规定每年10月1日至第二年3月31日为鄱阳湖悦动候鸟期,禁止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猎捕候鸟,3月20日至6月20日为鄱阳湖水域禁渔期,渔民不容许下湖捕鱼。
封洲禁牧指对鄱阳湖周边有螺易感草洲全面实行封洲禁牧,对家畜进行舍饲圈养,杜绝粪便污染草洲。
从补偿方式来看,除资金补偿外,还包括政策补偿、实物补偿和智力补偿。
其中,资金补偿包括上述退田补偿费以外,还包含通过金融机构给农户直接补贴和小额贷款。
此外,九江市在2012年向国家发改委报送的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试点方案中提出按照“国家级湿地90元/亩,省级80元/亩,一般湿地70元/亩”的标准进行资金补偿。
政策补偿是指通过制定优先权和优惠待遇促进退田农户的经济增长。
实物补偿指解决湿地区农户生产生活要素问题。
而智力补偿通过对农户提供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其生产技能以及非农就业机会。
补偿的主体除湿地保护区的农户以外,地方政府和湿地保护单位也获得了相应的政策支持。
2007年实施了湖区转移支付补助,2009年起对鄱阳湖滨湖县地方政府实行了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
对湿地保护单位而言,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有自然保护区能力补助建设资金等专项补助,对省级渔政分局有每年600余万元的专项执法经费。
2.2 现有生态补偿政策存在的问题首先,农户接受生态补偿的意愿低。
李芬等(2010)在都昌县、湖口县和鄱阳县的6个乡镇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受到收入水平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只有51.48%的农户愿意接受生态补偿。
而韩鹏等(2012)则进一步发现生态补偿的模型对农户接受生态补偿的意愿影响较大。
仅仅根据退耕面积对农户进行补偿的补偿模式无法解决农户的生计和就业问题,导致大多农户主要依赖国家补偿来解决家庭生计,因此当补偿政策实施告一段落时,土地利用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
因此,在考虑生产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对农户进行补偿的模式具有“造血”功能,通過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户生产水平,能更有效地实现生态补偿的目标。
其次,湿地资源缺乏国家法律的有效保护。
尽管江西省在2003年通过了《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对鄱阳湖湿地保护规划、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措施、湿地资源利用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但是存在保护范围不明确、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管理体制不健全、评价制度存在较多漏洞、以及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最后,湿地资源权属不明以及湿地管理体制呈现多元。
当前鄱阳湖湿地没有确权,湿地权属归集体所有,但鄱阳湖子湖泊数量多,多数湖泊由多个村甚至乡镇共同管理,各自管理的范围相互交织,厘清湿地权属相当困难。
此外,在湿地区域管理上呈现了省、市、县三级管理,各自拥有管理区域,在湿地业务管理上水利、农业、林业、环保、交通、国土等部门均由管理权限,甚至有季节性的管理。
例如涨水归湖区管,水退又归地方管的现象。
由于资源权属不明和多元化湿地管理体制,往往导致湿地资源难以统一,形成管理混乱的局面。
3 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展望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探索建立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已经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术界在理论上已经对建立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做出了相应的展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补偿主体的确定。
一般而言,大多数文献坚持“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来确定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的主体,基本上各级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主体作为生态补偿的主体。
第二,补偿标准的确定。
补偿标准的探讨是目前文献最关注的问题,但由于估算方法多样以及评估范围不同等原因,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补偿标准。
第三,补偿方式的确定。
除现有政府为主导补偿方式外,市场主导的补偿方式和第三部门补充的补偿方式将会成为未来鄱阳湖生态补偿的主要方式,具体包括发展乡镇企业、发展旅游业以及整合其他涉农资金等。
多重补偿方式相互结合,既有利于平衡湿地保护政策的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也有利于解决政府财政压力。
参考文献[1]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熊凯,孔凡斌.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鄱阳湖湿地202户农户调查数据[J].江西社会科学,2014,(6):8590.[3]廖富强,刘影,叶慕亚等.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压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1):133137.[4]李志涛,黄河清,张明庆等.鄱阳湖流域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资源科学,2010,32(2):267273.[5]杨新荣.湿地生态补偿及其运行机制研究——以洞庭湖区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4,(2):103113.[6]韩鹏,黄河清,甄霖等.基于农户意愿的脆弱生态区生态补偿模式研究——以鄱阳湖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4):625642.[7]李芬,甄霖,黄河清等.鄱阳湖区农户生态补偿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10,32(5):824830.[8]李芬,甄霖,黄河清,等.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与利益相关者受偿意愿及经济补偿研究——以鄱阳湖生态脆弱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9,31(4):58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