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师德教育-精品文档
以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

以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摘要】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对于涵养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师德范本为教师树立了榜样,传统文化的熏陶也使教师具备了高尚的情操和修养。
传统文化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并倡导敬业、忠诚、诚信等职业道德。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师的职业道德更需要加强网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
传统文化在培养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可以促进教师道德品质的提升,还有助于教师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涵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师职业道德、新时代、师德范本、情操、修养、网络化、社会责任、重要性、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积极意义1. 引言1.1 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传统文化注重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理念,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
教师作为社会的灯塔和引领者,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人文修养,才能够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传统文化的熏陶使教师在从教过程中更加注重自身修养和人格塑造,强化了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
传统文化中重视师生关系的道德规范,强调师者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师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学生的恩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端正品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关于师德的概念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传承和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教师更加自觉地践行职业道德,为学生做出表率和示范。
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道德规范和师生关系上,更体现在教师的修养和责任感上。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2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愈发凸显。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更加重大。
教师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
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下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声誉和职业发展,更关乎学生成才、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中国风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完整内容版)全文

互尊重。
师风的具体标准
教学生知识的人,尊称 传授文化、技术的人, 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 的人。老师一词最初指 年老资深的学者,后来 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
老师”。
师风的具体标准
德高为范,技高为师”, 从这个标准衡量,老师要 先正己身,方可施教于人 ,“老师“两字可分解来 看,中国推崇老子的思想 和哲学,而老子尤其注重
断学习,才能接受新思想。
师德践行提升
要有“为人师表”的思想
教师之所以有崇高的赞誉,在于有 “为人师表”的思想境界。而“为 人师表”最直接地体现在日常行为 中。
言行举止 善用语言 仪表大方
师德践行提升
要关爱热爱、学生
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必须热爱、尊重 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作为教师无论对能说会道的,还是沉默寡言的.无论对天资聪明 的还是脑子反应迟钝的都应该给予爱。作为一位好的教师更不 应该在对学生的态度上有失偏颇。其次在尊重每个学生的基础 上要去关心他们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健康和精神生活。把爱的 种子撒向每一个学生。千万不能因为个人情绪变化而迁怒于学 生,要保持对学生稳固而持久的爱。
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权是同等的,在危难中让体力和经验不如自己的学生走在前面,正是给学生平等权利的表现, 就像在海难发生时让老人、儿童、妇女、残疾人优先上救生船一样。
叁
师德践行提升
这是可以编辑修改为己用的PPT通用模板,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 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解
您所传达的信息。
师德师风特点
师德师风的特点
教师道德认识、教师道德情感、教师道德意志、教师道德信念、教师道德行为、教师道德习惯。师德,是教师工 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
最新-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精品

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现状高校教师的师德,不仅指的是教师职业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更强调的是教师的个性修养与个人品德。
以儒家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教师在道德修养上应当具有多个层面的表现,在教师品质上,要身体力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教师修养上,强调克己内省改过迁善,对待学生要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不耻下问;在教师观上,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理想要格;在师德规范上,要求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通过立人达人去启发每个人的内在自觉,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师德养成上,重视慎独内省自律,等等。
尊师重道是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民族的优良传统,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就是要将这优良的传统发扬光大。
笔者以2015年度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为契机,开展了吉林省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思想与人格修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工作。
根据调查的结果,高校青年教师总体师德状况表现较好,主要表现在一职业荣誉感高在参与调查的五百余名高校青年教师中,有371人热爱,愿终身从事这项工作,占总人数的6922,较喜欢,愿努力从事这项工作的有146人,占总人数比例的2724,两项合计占总体比例的95以上,可见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很高,有较稳定的工作状态。
同时,有近一半的参与调查的教师认为热爱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道德素质,所占比例高于选择教学能力的人数。
二相关思想政治理论掌握较好在参与此次调查的教师中,有八成以上比较熟悉或基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在剩下的不足两成的教师中,从来没听说过的总数不足10人,可见高校青年教师对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的掌握情况还是较好的。
三以个人的经历正面鼓舞学生有近九成的受调查的高校青年教师表示,自己在课堂上讲述过本人的生活或者成长经历,并且大多数人在讲述自己的生活或成长经历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带到课堂上。
弘扬传统文化 加强师德修养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师德修养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师德修养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师德修养――关于李清泉教授专题讲座有感于这次,我们学校非政府了全体教职工听到李清泉教授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学和师德培育的讲座,在这次培训中,我对于师德部分的讲析深刻于心,同时也存有一些自己的体悟,我想要做为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人所必须遵从的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在专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必须遵从的行为规范和必不可少的品质,我们老师就必须自觉强化师德学识,不断先进经验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时俱进,铸成新时代师魂,就要在教学实践中,践行远大理想,敬业爱岗、淡泊名利、乐意无私奉献,搞一名学识渊博,能够沦为未成年人自学的引路人,生活的指导者,人生的方向盘的合格老师。
因此,强化师德学识必须注重在中国杰出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接下来我自己谈谈点观点:一、关心和爱护学生是传统师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古代,孔子提出“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的思想,原意就是:“我爱着他,我能不为他付出操劳吗?我忠于他,我能不为他尽心劝导吗?”表现出对学生负责,对社会、国家前途负责的强烈责任心。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热爱与溺爱的尺度,掌握好严格与严厉的分寸。
教师对学生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宽严相济,使学生对教师敬而爱之,敬而钦之,而不是敬而远之,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教,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d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具有了对学生无穷温情的爱情之心,快乐学生的一切,快乐一切学生,才可以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送给教育事业,才可以培育出人世间最绚烂的师德之花。
二、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教师本身的师识本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师识包括教师自身的素质学识、教学质量意识、教学教改意识和适应教学发展的竞争意识。
教师要具备高超的师识本领,必须注重学历层次的提高,继续教育学习能力的增强,加强“博学多才”的“经师”和对“道德高尚”的“人师”的培养。
师德培训讲座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与教师修养共54页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师德培训讲座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与教 师修养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பைடு நூலகம்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传统文化与师德教育-精品文档

传统文化与师德教育师德是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根本,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包括观念、品质和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师德修养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中国古代的孔子开始,各个时代都出现过师德优秀的教师,他们对师德修养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成为世人学习的榜样。
没有师德的教师显然是不成功的,尤其是对仍是一张白纸的小学生而言,拥有高尚师德的教师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为了从正面和侧面对小学生的道德观念进行积极的影响,小学教师要特别注意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汲取积极的精神内容,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一、传承传统文化,铸就高尚师德的途径江泽民曾经说过,“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在新时期,教师不仅要会讲授知识,更要会用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因此,小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传承传统文化,铸就高尚的师德。
1、恪尽教师职责。
教师在铸就高尚师德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就是要恪尽教师职责。
在《师说》中韩愈曾在其中说过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而对于这一句话,不同时代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见解。
在中国古代,很多教育家主张奉献,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他们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这一思想在现在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以利于师德的修养。
当代教师的职责就是向学生讲授建设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2、砥砺“师志”。
教师不仅要恪尽教师职责,还要砥砺师志。
例如,孔子在一生当中不断为为自己树立目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志向,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代学儒。
因此,教师在提高师德修养时,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砥砺师志,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而且每一次进步之后都要再次为自己树立更大的志向,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丰富度和技能,从另一方面来看更能锻炼自己的心智,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观念;也能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观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观点,从而可以培养出促进国家建设的创新型人才,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传统文化之师道与师德

p 18
p 19
p 20
不约而同的美丽
p 21
p 22
p 23
p 24
p 25
p 26
负面情绪的代价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实验表明: 人愤怒的时候呼出来的气最后让水变成紫 颜色;悲伤的时候水会变成灰白;把紫颜色的 水打到小白鼠体内,小白鼠在几分钟之内抽搐 死亡。所以生气是在分泌毒素!生气三分钟=跑 步三千米! 负面情绪害人:自私、悲伤、发怒、抑郁、 冷漠、嫉妒、抱怨、厌恶…… 负面情绪害己:细胞扭曲的质变=癌症结石
p 40
水听音乐
p 41
音乐陶冶爱心
五行:金、水、木、火、土 五音:商、羽、角、徵、宫 简谱:2 6 3 5 1(4、7半音)
五脏:肺、肾、肝、心、脾 五官:鼻、耳、目、舌、口
音乐保健:五音调病法.doc;祖国不会忘记我简谱.doc;祖国不会忘记.avi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给灵魂一对向上的翅膀. 圣母颂—巴赫.avi
p 12
思考
最佳的休息时间 天意:依道;欲望:悖道 不当的作息方式 颠倒:疲劳;包宿:透支 《黄帝内经》.doc
p 13
神 奇 的 手 掌
p 14
温馨提示 请多鼓掌
p 15
良师之根本
爱心
p 17
江本胜博士( 发现:
IHM研究所所长,国际波动之友会会长)
1、当让水阅读、倾听爱和感谢等美好的、善的词 语、音乐、语言时水结晶都会呈现出美丽规则的 图案。 2、当水阅读、倾听到关于仇恨、战争、侮辱等攻 击性的、恶词语、音乐时、同样不论他来自哪个 国家、哪种文字、哪种语言,水结晶就会凌乱而 破碎、毫无规则可言。
p 27
浅析传统文化在加强师德修养中的作用

浅析传统文化在加强师德修养中的作用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已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多个领域,成为影响人们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加强师德修养必须重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传统文化对新时期师德修养的影响和启示: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有为”精神,激励教师爱岗敬业。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倡导了这种精神并为之奋斗了一生。
儒学的后继者对“自强”、“有为”的学说作了发挥。
曾子提出君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的观点,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并要求人们应具有“浩然正气”。
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主流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
在民族兴旺发达时期,激励人们把建功立业看作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在民族危亡,外族入侵的时刻,激励人们顽强地进行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
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在人格和道德修养方面激励人们匡扶正义、战胜邪恶,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师德修养中,要继承和发扬自强有为的优良传统,最重要的是激励广大教师奋发报国,勇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任。
在今天改革开放,民族复兴时期,教师爱国报国最直接最现实的表现,就是爱岗敬业。
一是安于本职工作。
教育事业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和民族的兴衰。
现在的学生肩负着振兴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
因此,做为培养人才的教师,我们要立足本职工作,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精心地培养大批人才,实实在在地为国奉献,为民造福。
二是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态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学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最终体现,良好的教育、教学态度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不仅达到了教育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与师德建设

218教育版■文/蔡 芬目前,随着我国教育发展的多元化,我们对师德建设越来越重视,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针对加强师德建设提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因此,构建师德建设势在必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以中国文化的精髓理念来规范和引导教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是促进当前师德建设的有机载体。
一、当前中国传统文化与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1.主流引导思想与现实环境差异的错位。
在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与师德建设过程中,结合当前学校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传统的“谦虚谨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价值坐标柔性有余、刚性不足,并不被所有老师所重视。
思想宣传中的“蜡烛观”和“义利观”,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难以作为教师道德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普遍标准。
2.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和个体素养的错位。
在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与师德建设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特点的差异,对于道德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从个人素质的结构看,高学历并不一定等于高素质,因为文化代沟差异和个人经历不同,带来思想上的共识性偏差,对师德建设的理解也会出现失衡。
所以,我们从长远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与师德建设既是学校 发展中的基础性问题,又是一个长效机制问题。
2.师德评价指标体系与实际操作的错位。
长期以来,大部分学校都很难对师德进行量化考评,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课堂教学评价以外,社会对他的师德评价往往受到教师个人行为的影响,而不是依照合理的评价指标来评判。
因此,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师德体系监控带来了弱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师德建设的意义:1.有利于整合学校多元化的教学价值取向。
传统文化与师德修养

传统文化与师德修养作者:易连云来源:《中国德育》2021年第21期各位老师,大家好!刚刚主持人对我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其实,我之所以做了一些事情,是因为这几十年来,我一直坚持在做德育研究这件事情。
1983年,我大學毕业,开始成为一名中学老师。
一方面缘于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也由于我过去在中小学学习阶段错误不断而被老师反复批评教育的学习经历,使我对德育一直很关注,也有自己的独特体会。
今天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传统文化与师德修养”。
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简单谈一下我的理解和感受。
一、育人也是育己:如何理解师德我首先想跟大家谈的一个观念就是我们如何理解“师德”,古代学者韩愈曾在他所写的文章《师说》中提到所谓师者,其主要任务就是“传道、授业和解惑”。
我们今天遇到的师德问题,包括社会上对教师的批评其实也在于一个现实,这个现实就是一些教师不再将主要精力放在传“道”之上,一些学校也逐渐背离了教育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这个概念很复杂,内涵十分丰富。
多年来,我对德育的理解主要是从动词的意义上来理解“道”,这样可以把握随着变迁而不断演化的“道”的思想内涵。
今天我们的“道”在于立德与树人,树人是目的,立德是路径。
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当然,它同时也是每一位教师的具体任务。
强调树人,从树人的角度在讨论德,就要将立德跟树人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因为如果说我们没有德,我们还算是完整的人吗?如果没有德,我们算个什么样的人呢?所以在我看来,“德”和“人”其实是一体的,我们要从整体去理解。
我们当老师,我们做德育,不是去教别人。
师德,不主要是教别人,它更应该是教我们自己。
其实说白了,作为老师,我们要去树人,首先得思考几个问题:我们自己的道德树立起来没有?不要以为我们长大了,大学毕业了,硕士毕业了,博士毕业了,我们拿到了学位证书,我们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我一直认为德育不是教别人,而是教自己,通过教自己再去影响别人。
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讲的一句话,德育工作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从儒家传统文化浅谈当代教师的师德师风的培养

从儒家传统文化浅谈当代教师的师德师风的培养1. 引言1.1 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责任感、修养和榜样力量,对当代教师的师德师风起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儒家文化提倡仁爱之心,即心怀仁爱之心,待人宽厚仁义。
在教育领域中,教师作为引导学生的重要角色,需要表现出真诚的关怀和热爱,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儒家文化还强调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应该抱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尽职尽责地教育学生,不辜负家长和社会的期望。
儒家文化提倡修养和素养的培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儒家文化强调树立榜样形象,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儒家传统文化为当代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指引,对于培养教师的师德师风具有重要意义。
1.2 师德师风对教师的重要性师德师风是教师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操守。
师德师风的建立和培养对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师德师风是教师的灵魂和本质所在,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教师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
一个具备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不仅能够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尊重和信任,也能够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形象。
师德师风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具备高尚师德的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身作则,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师德师风还可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教师更加珍视教育事业,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师德师风对于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注重培养和弘扬师德师风,才能够真正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影响力。
2. 正文2.1 儒家传统文化对当代教师的启示儒家注重教育和修养。
古代儒家强调“教无常师”,即教育不分贵贱,不分长幼,这启示当代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不偏不倚地对待他们,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儒家强调仁爱之心。
传统文化与师德养成心得体会PPT

完善师德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将师德表现纳入教师考核体系。
加强师德培训与教育
定期开展师德培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建立师德激励机制
树立师德典范,给予优秀教师表彰和奖励,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 氛围。
04
传统文化与师德养成的现实
挑战
市场经济的冲击与影响
价值观念冲突
市场经济下,物质利益导向与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产生冲突。
创新师德教育,提升教师素养
01
丰富师德教育内容
将传统文化融入师德教育,增加 关于人文关怀、教育伦理等方面 的内容。
02
创新师德教育方式
03
强化师德实践环节
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 式教学方法,提高师德教育的实 效性。
组织教师参与师德实践活动,如 志愿服务、支教等,增强教师的 师德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敬业爱生
要求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 ,关爱学生,尽职尽责。
严谨治学
倡导教师严谨治学,追求 真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 术水平。
传统文化对现代师德养成的作用
塑造教师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的师德观念有 助于塑造教师的价值观,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 信念。
规范教师行为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可 以规范教师的行为举止,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发展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师德精神
汲取传统文化精髓
深入学习传统文化,汲取其中关 于师德、师风的精髓,如尊师重 道、敬业爱生等。
传承优秀师德典范
宣传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优秀师德 典范,树立榜样,引导教师向他 们学习。
弘扬尊师重教风尚
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提高教师 职业声望,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 受尊重的职业之一。
传统文化与师德养成 心得体会
以传统文化助力师德教育

以传统文化助力师德教育《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里面记载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通过诵读《论语》,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敬业乐业、学高为师、因材施教、身正为范等师德观。
要成为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不仅要立足于我们当下的时代,更要去寻找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德之根。
从《论语》中学习师德精神,是博古而通今,发扬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它值得我们教师认真研读,以便于成为一名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新时代教师。
一、艰苦奋斗,敬业乐业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不如“好”,“好”不如“乐”,教师尤其需要这种“乐”的精神。
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不能只是停步于“知”的层面,也不能仅凭爱好或喜好来支撑自己在这一行业长久发展,只有当教师真心实意地乐于教学中,才能有持久的动力支持一位教师在其中艰苦奋斗下去。
孔子为了儒之大道,多年游走于各地,悉心教导自己的弟子,把儒家文化发扬光大。
用一生做好一件事,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并视之为动力源泉,这便是乐业。
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更加优渥,许多人将物质的追求凌驾于道德之上,所以出现了许多追名逐利而丧失本心的反面事例。
子曰:“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在其中矣。
”颜回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像颜回这样的仁人君子,他们能做到淡泊致远,不求外在的奢靡,而只求内心的富足。
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就要有当“螺丝钉”的觉悟,要扎根于教育事业中,重视学生的教育,而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努力。
虽然温饱是现实问题,但不少教师只是为了追求更好地评上职称或荣誉而努力,谈到教学就是做活动,教学成果仅靠活动照片撑起来。
这种功利性的行为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极大地违背了为师者的初心。
我们应该尝试在拼搏和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要把自己学科的知识学扎实、学牢固,更要关注学生的所得,不能只是为了“名”和“利”所驱使,成为一名功利主义者。
敬业乐业需要牢牢地树立“螺丝钉”精神,不当金,也不当银那样软弱的“螺丝钉”,而是要当一颗铁“螺丝钉”,即便满身锈迹也要扎根于这一行业中,深深地钻在育人的事业中。
传统文化与师德修养

二、略举儒家有关师德之思想
• 乾坤之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日新。《易·系辞上》:“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孔
颖达 疏:“其德日日增新。”日新,也可以理解为每日有进步。
11
君子之德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4
• 師教弟子亦有五事:一者當令疾知;二者當令勝他人弟子;三者欲 令知不忘;四者諸疑難悉為解說之;五者欲令弟子智慧勝師。
• 因材施教,应病与药,量体裁衣,买帽相头。 • 禅宗:看到每一个具体的人。
5
如何看待教师这个职业
• 一个职业、饭碗。匠。 • 一个专业人员,只教授相关的知识。 • 只在教学时间和学生有接触。 • 一份事业 • 带着信仰 • 带着大爱 • 带着责任 • 师之乐:学而时习之。学( 斅 斆xiào 教导)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精神,是可以力争做到的。
29
• 在尽这种责任的时候,需要哪些条件? • 特别是,心灵有问题的教师,如何能够尽到医生的责任? • 或者,在制度有缺陷背景下的师德坚持? • 这也许要回到宗教感,一个具有宗教感的人具有的行为的勇气和自
我牺牲,因为他所面对的问题也许是社会性的,个人无法改变。 • 但教书育人是第一位的,没有宗教般的牺牲和奉献,如何能够做出
之,三樂也。 • 愈老愈红,非愈老愈空。 • 当个好老师不易:“人师难求”(《易》)
6
一、师在传统社会的重要性
• 甲骨文的原义,实际上指的是兵符。 • 也是甲骨文,把,拉直,加上 。 • 金文 。 • 篆体 ,唐代就有书家的草书“师”。 • 后来的含义引申为军队编制单位。 • 引申为指导军事的谋士,参谋,进一步发展为某一方面有专长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涵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涵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开创德性伦理,是中华文化创造力、价值力、向心力的核心部分,如果以车轮比喻勇毅前行的中华文化,德性伦理则象征着车轮构造中的轴心部分,在车轮的诸多部件中纹丝不动,不会随着车轮一起转动。
关键字传统文化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前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和教师发展,围绕师德师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国的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部分学校、个别教师的师德失范问题时有发生。
由于长期存在着道德泛化的传统,而教师作为全社会道德建设的表率和标杆,这些局部、个别、偶尔的师德失范问题就容易在社会上演变为舆论的热点和焦点,从而对教师群体形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事业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我们更加应该用传统文化来涵养师德。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但是相对城市来讲,农村师资和生源处于劣势。
传统文化进校园有个过程,用传统文化来涵养师德更是一个难题。
为此我们在农村中小学教室中开展了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和师德建设现状,发现问题。
调研5所农村中小学教师,调研情况如下: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良好的师德是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保证,而当前有一些教师对提高师德修养认识不够,在教师队伍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教书与育人分成两条线“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每个教师应尽的义务。
然而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社会舆论与错误导向下,18%的教师开始背离了这一基本职责,一些教师只重智育不重德育,主观认为,学生成绩好便是好学生,成绩差便是坏学生,忽视了传统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2、不求上进,缺乏进取心25%的教师只是把教书作为一种单纯的谋生职业。
因而教学中马虎应付,不去认真钻研教学业务,不去探讨改进教学方法,上课缺乏激情,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照本宣科,泛泛而谈:不关注教育教学方面的发展趋势,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获取新教改相关信息,致使知识贫乏、观念陈旧、教学呆板,站在三尺讲台上,照本宣科,凭“教参”念经,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从儒家传统文化浅谈当代教师的师德师风的培养

从儒家传统文化浅谈当代教师的师德师风的培养儒家文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将教育界定为国家兴衰的根本。
《论语》中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而食,学而能”等经典论述,都彰显了儒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从儒家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被视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作为学生们的楷模和榜样,教师的师德师风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从儒家传统文化中培养当代教师的师德师风呢?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展现儒家仁爱之道。
儒家提倡“仁爱”之道,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以德服人。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应该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展现出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
教师应该注重自身修养,自觉遵守职业操守,秉持责任和爱心,成为学生学习、品德和道德的模范。
只有教师本身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师范,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真正感染和影响学生。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
儒家文化强调“教学相长”,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和困难所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真心关心、细心呵护每一个学生,体现出对学生的父母般的关怀和疼爱。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师德师风,真正做到以爱化人,以德育人。
其三,教师应该以儒家的“格物致知”之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儒家文化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知行合一,强调实践性教学和实践性培养。
在当代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亲身体验,切身体会。
教师要以身作则,以实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创意的新一代。
教师应该弘扬儒家“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师德教育
师德是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根本,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包括观念、品质和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师德修养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中国古代的孔子开始,各个时代都出现过师德优秀的教师,他们对师德修养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成为世人学习的榜样。
没有师德的教师显然是不成功的,尤其是对仍是一张白纸的小学生而言,拥有高尚师德的教师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为了从正面和侧面对小学生的道德观念进行积极的影响,小学教师要特别注意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汲取积极的精神内容,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一、传承传统文化,铸就高尚师德的途径
江泽民曾经说过,“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在新时期,教师不仅要会讲授知识,更要会用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因此,小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传承传统文化,铸就高尚的师德。
1、恪尽教师职责。
教师在铸就高尚师德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就
是要恪尽教师职责。
在《师说》中韩愈曾在其中说过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而对于这一句话,不同时代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见解。
在中国古代,很多教育家主张奉献,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他们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这一思想在现在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以利于师德的修养。
当代教师的职责就是向学生讲授建设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2、砥砺“师志”。
教师不仅要恪尽教师职责,还要砥砺师志。
例如,孔子在一生当中不断为为自己树立目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志向,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代学儒。
因此,教师在提高师德修养时,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砥砺师志,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而且每一次进步之后都要再次为自己树立更大的志向,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丰富度和技能,从另一方面来看更能锻炼自己的心智,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观念;也能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观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观点,从而可以培养出促进国家建设的创新型人才,推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3、积聚“师智”。
在传统文化中,“学而不厌,博学知新”是增强师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中可以看出,作为教师的前提就是积累知识。
而且在近代时期,蔡元培也曾指出教师获取知识的重要程度。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知识缺乏,无法对疑难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也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就会大大打击小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教师的要求也要越来越高。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然后针对自己的不足,不断地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教师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不断进行改进,提高小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的激情和兴趣,大大地提高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师要对自己有个公正的评价,虚心向别人学习,完善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系统,终身进行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系统,可以及时地用最简洁的思路解决小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4、磨练“师能”。
“乐教善教,讲究教法”,教师不仅要乐教,更要能善教。
教学不仅是一门职业,更是一门艺术。
教师只
有具有高超的教学技能,才能如同一支点燃的蜡烛,将师德传播给学生,对学生造成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师德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这些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学习传统的优秀师德修养,将传统的优秀师德与现代的要求结合在一起进行创新,从而可以更好地磨练师能。
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的教学理论,更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实践,更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师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二、结语
道德作为国家的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建设道德水平显得极为重要。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素质,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水平。
在新时期,教师师德的修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结合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创造属于新时期的师德。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积极的行为、高尚的道德、创新的思想对学生造成积极的影响,为社会培养出素质水平高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