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练习: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题: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题: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湖南岳阳)1.1921年,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获得苏俄石棉矿特许经营权的外国人,他获此经营权源于苏俄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1936年新宪法D.农业集体化(江苏南京)2.“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

”这一变化,有助于()A.结束沙皇统治B.恢复国民经济C.实现农业集体化D.防止生产过剩(山东泰安)3.“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种体制”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市场经济体制(湖北黄冈)4.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

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一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

这反映出当时苏联()A.工业化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严重依赖外资B.农业集体化步伐大大加快C.余粮收集力度巨大,为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D.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湖北孝感)5.1920年苏联粮食产量只及一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

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

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判断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加快发展市场经济B.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C.实现国家的工业化D.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河南)6.1920年,列宁认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他还邀请德国和英国的技师来俄国协助提高生产力。

九年级历史下册同步习题及答案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九年级历史下册同步习题及答案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巩固限时达标1.列宁指出:“商业不完全是资本主义的邪恶,它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同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今天还不能越过商品经济的发展。

”体现列宁这一思想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重点发展重工业2.1921年3月,为缓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布尔什维克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新经济政策规定()。

A.实行全民配给制B.禁止私人经营企业C.征收固定的粮食税D.取消商品买卖3.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标志着苏联的成立B.有利于恢复苏俄的国民经济C.巩固了苏维埃政权D.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过分依赖外资企业B.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C.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5.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42%上升到77.4%,工业生产水平由1913年的世界第5位、欧洲第4位上升为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

苏联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B.赫鲁晓夫的改革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6.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1924年后)苏联政府制定的工业化路线,不同于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经验。

这是因为苏联工业化优先发展()。

A.农业B.轻工业C.服务业D.重工业7.(2022·江苏宿迁)1927—1928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认为危机出现的原因是富农阶级的蓄意破坏,其思想根源是对私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否定。

为此,斯大林()。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完善经济管理体制C.发动玉米种植运动D.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8.亚·尼·雅科夫列夫在《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写道:“几十年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020-2021年九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习题课件 第三单元 第11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2020-2021年九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习题课件  第三单元  第11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12.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和 调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6月的一天,23岁的美国人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 来到了苏俄。他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 去销售。这件事被列宁知道后,他热情邀请哈默前来克里姆林宫会面。列 宁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刚刚制定出 的新经济政策就是要求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 国人的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它将为你们提供很 好的机会。”
11.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 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 的主要是( D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出优越性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3.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影响的评价,错误的是( D ) A.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有利于恢复苏俄的国民经济 C.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的基础 D.标志着苏联的成立
4.20世纪30年代,一位莫斯科居民通过信件与外国友人联系时,在寄 信人地址栏写的国名应该是( C )
A.沙皇俄国 B.苏维埃俄国 C.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D.俄罗斯
——《大国崛起》解说词
(3)依据材料三,分析罗曼·罗兰评价的是什么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该体制包含哪些“消极的东西”。
体制:斯大林模式。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 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按指令性计划来发展经济,效益低下等。
(4)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列宁到斯大林,一直在调整苏俄(联)的经 济政策,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1921年春,列宁开始重新思考利用资本主义建设新俄国这一问题。

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思想的提出,是列宁基于现实的思考。

当时的“现实”是()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B. 外国武装干涉威胁新生政权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D. 苏联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障碍2.观察下图,其中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 农奴制改革的进行B.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C. 苏联模式的形成D.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3.列宁说:“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他这段话表明苏俄()A.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B. 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经济C. 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 开始实行苏联的工业化建设4.下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

这幅画作的历史背景是()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 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D. 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5.20世纪20年代,面对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和人们的不满情绪,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他们,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这表明新经济政策是要()A. 完全恢复到资本主义B. 有限地发展资本主义C. 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D.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6.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

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一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企业参与。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分层作业)(解析版)【统编版九下历史精品备课】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分层作业)(解析版)【统编版九下历史精品备课】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分层作业一、【夯基达标】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的下列措施带有明显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是() A.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B.建立红军反对协约国武装干涉C.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即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无产阶级摆脱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成为掌握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带有明显无产阶级革命性质。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

2.(2022·河南·虞城县春来初级中学模拟预测)20世纪二十年代初苏俄实行粮食税,与之前相比,税额降低了近一半,向农民提供种子、农具和技术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成这一变化的事件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第一个五年计划D.农业集体化【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二十年代初苏俄实行粮食税,与之前相比,税额降低了近一半,向农民提供种子、农具和技术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是苏俄在1918-1920年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剥夺资产阶级,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等,排除A项;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1929-1933年间苏联大规模开展了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排除D项。

故选B项。

3.(2021·湖南·新宁县第一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正确的是①苏联成立②十月革命爆发③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④列宁逝世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之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②①④③正确。

2020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导学练习 新人教版

2020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导学练习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目|标①知道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

②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得的成果。

③理解苏联模式的成就与弊端。

一、新经济政策1.背景: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时间:________年春。

3.内容:以征收__________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__________;允许本国和外国的________经营中小企业;实行__________的工资制。

4.作用: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____________,促使____________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下图人物是斯大林,他是苏联进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的领导人,这期间苏联取得了哪些成就?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1.苏联的成立:________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三、农业集体化四、苏联模式1.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3.特征: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高度集权的________________。

4.评价: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______________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课堂小结教师详解详析【知识梳理】一 2.19213.粮食税自由贸易资本家按劳取酬4.工农联盟国民经济二 1.19222.1928—1937 工业国工业化日益僵化三粮食收购集体农庄拖拉机站四 1.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3.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4.反法西斯战争社会主义制度。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练习1.1921年4月,苏维埃俄国政府宣布1921—1922年向农民征收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比以前制定的余粮征集额减少了1.83亿普特。

苏维埃俄国粮食税的实施(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推进了农业集体化C.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D.实现了国家工业化2.下图为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

这表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积极作用B.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C.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D.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3.【2021·漳州模拟】1921年春,列宁提出“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这是基于现实的思考。

当时的“现实”是(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C.外国武装干涉威胁新生政权D.苏联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障碍4.1926年,苏联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应该迅速实现工业化,以增强国防力量,因此苏联选择的工业化道路是( )A.用指令性计划发展重工业B.以农业集体化带动工业化C.发展市场经济,促进工业化D.以新经济政策促进工业化5.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C.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D.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6.【2020·广东】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量比上年减少30%,斯大林认为这是小农经济分散性导致的结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 )A.实施新经济政策B.发展商品经济C.大力推行工业化D.实行农业集体化7.“初期的强制措施给农业生产造成了破坏,粮食总产量在1931—1932年出现下降,经历1933—1937年的增长,在1937年达到俄国历史上的最高点。

从1938年又开始下降,1940年的总产量比1928年仅有10%的增长。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含答案)

课时作业:九下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基础巩固1.1931年末,一位环球旅行的欧洲人可能会看到的景象是()A.中国开始抗日战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美国经济危机一片萧条B.中国开始全面抗战,苏联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欧洲在遭受经济危机之苦C.中国红军正在长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美国遭受经济危机之苦D.中国战乱,苏联在粉碎国内外敌人武装干涉,欧洲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2.苏俄早期的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

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苏俄“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的政策指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全国工业复兴法》3.《全球通史》中写道:“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4.“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了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材料旨在说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优越性B.新经济政策符合苏联国情C.农业集体化取得了巨大成就D.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5.1933年,苏联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直接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D.赫鲁晓夫进行改革6.右图漫画《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发展状况。

对此状况解释合理的是()A.苏联实行了新经济政策B.苏联经济发展失衡C.苏联优先发展农业经济D.苏联工业发展缓慢7.“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训练(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训练(附答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观察下图,其中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农奴制改革的进行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C.苏联模式的形成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2.“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联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

”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实施新经济政策C.重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平衡发展D.引进西方先进技术3.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下列事件与该运动有关的是()①消灭富农运动②组建拖拉机站③消灭贫困户④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4.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渐形成了苏联模式。

这种模式形成的标志是()A.1922年年底,苏联成立B.工业化基本实现C.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D.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们(俄国)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

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1917年11月7日,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

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1/5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

——《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俄罗斯(指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四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苦果。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1)材料一中,19世纪60年代,俄国是怎样解决“关键弱点”的?“关键弱点”解决后,俄国社会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2)材料二中,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谁?20世纪20年代,他领导这个国家进行“伟大实践”的经济措施是什么?(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1929年到1941年苏联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请说明变化的原因。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从1939年的10%增长到了1966年的20%。

”这段话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巨大作用B.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C.苏联模式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快速发展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适合于任何时期2.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充满了开创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其探索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A.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立“苏联”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十月革命C.十月革命—成立“苏联”—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3.斯大林上台后,在一次讲话中说:落后就要挨打,但是我们不想挨打。

不,我们拒绝挨打!……那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再落后了。

于是苏联A.实行了战吋共产主义政策B.推山了新经济政策C.开展了工业化建设D.发动了垦荒运动4.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这一模式表述正确的是A.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B.尊重经济规律并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C.为夺取十月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5.读下表苏俄(联)工农业生产情况表生产情况年份1913年1920年1925年粮食产量(亿普特)39.3919.7044.24工业产值(亿卢布)102.5114.077.391920年~1925年苏俄(联)经济恢复发展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赫鲁晓夫改革6.1928~1937年,苏联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1940年,苏联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汽车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苏联A.社会主义工业化B.农业集体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新经济政策7.“俄国苏联”崛起的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次比一次耀眼的崛起腾飞;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崛起为强大的工业国,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8.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美国人的关注。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高效思维达标测试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1921年俄共十大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它“新”在哪里A.所有企业由国家统一管理B.一切生活用品国家统一分配C.将剩余粮食交给国家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2.前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中唱道:“伟大俄罗斯,永久缔联盟;独立共和国,自由结合成。

各民族意志,建立的苏联。

……伟大的列宁,指明了前程。

斯大林教导,要忠于人民,并激励我们,去建立功勋。

”我们从歌词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A.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各族人民自愿加入苏维埃共和国联盟C.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就显著D.斯大林模式促成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3.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建立的标志是A.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巴黎公社的成立D.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4.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苏联模式”。

这一模式形成的标志是A.十月革命的胜利B.苏联的“二五计划”的完成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5.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从如图数据变化中你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A.苏联工业发展慢于德国B.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C.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D.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6.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去世后,家住在彼得格勒的革命战士卡秋莎写信给国外的亲人,告知他们这一令人悲痛的消息,那么她在寄信人的地址栏里写的国名应该是A.俄国B.苏维埃俄国C.苏联D.俄罗斯7.在“俄罗斯之名历史的选择2008”俄罗斯网民的投票活动中,斯大林最终排名第三。

其原因不包括A.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苏联经济B.实施五年计划推动苏联发展C.斯大林模式造就苏联工业强国D.领导苏联取得反纳粹德国的胜利8.1935年8月30日到31日夜间,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

2020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练习题(附答案)

2020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练习题(附答案)

2020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练习题一.选择题(16分)1.“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

”苏俄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A.夺取十月革命的胜利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推动工业化建设D.对付美国的“冷战”2.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

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

这反映了苏联() 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B.重工业发展迅速C.斯大林模式制约发展D.完成农业集体化3.1920年苏俄粮食产量只及一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

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

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判断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加快发展市场经济B.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C.实现国家的工业化D.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4.“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

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材料主要论述了新经济政策()A.实施的背景B.实施的内容C.实施的过程D.实施的结果5.普京在评论苏联髙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优劣时说:“如果不是集中全国的资源,苏联是无法同纳粹德国展开战争的……但是,对变化、技术革命和新技术制度的迟钝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

”据此可知,普京对苏联髙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态度是()A.完全肯定B.全盘否定C.客观公正D.不置可否6.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仅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就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到强大的工业国的飞跃,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A.苏联成立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C.十月革命的胜利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7.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3%上升到大约14%。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练习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练习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1、背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2、主要内容(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4)按劳取酬工资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3、作用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1、苏联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2、社会主义工业化:(1)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3)成果:落后农业国→强大工业国(4)作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

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化,使苏联经济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1、背景:1927到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2、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3、方法: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3、影响(评价斯大林模式):(1)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2)消极作用:弊端也令苏联付出沉重代价。

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一、选择题1.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工农大众生活恶化的情况。

面对此景,列宁沉痛地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联系所学知识,对列宁这句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俄国人在等待面包A.应该禁止商品自由交换B.资产阶级的统治思路更符合俄国国情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必须改变D.坚决退出世界大战是错的,应该让德国做出赔偿2.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题: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题: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

但是,苏俄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面对严重的危机,苏俄政府实行了 ( )A.工业化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2.“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材料反映的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是( )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C.迅速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D.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3.“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

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的耕地靠畜力、人力完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了新经济政策C.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4.阅读下表,苏联工业总产值所占位次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世界中的地位A.农奴制的废除B.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5.引起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户数及比例A.发展商品经济B.农业集体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6.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苏联模式”。

这一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公布7.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这样评价斯大林:“他接手的是一个木犁耕作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的评价主要着眼于( )A.苏联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就B.苏联模式存在的严重问题C.斯大林抵抗德国的巨大贡献D.斯大林和美国对抗的超常勇气8.[2019·潭州模拟]《大国风云录》指出:“苏联的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功的光芒掩盖了快速工业化背后的问题。

”文中“快速工业化背后的问题”中最大的隐患是( ) A.国民经济发展比例长期失调 B.个人崇拜之风盛行C.忽视产品质量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实施: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3.主要内容
(1)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

(2)工商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自由贸易。

(3)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
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知识点2苏联的工业化
5.背景
(1)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6.实施: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7.影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
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知识点3农业集体化
8.开始: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9.特点: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
集体农庄的建设。

知识点4苏联模式
10.形成: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11.影响: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新经济政策
1.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

国内战争结束后,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A)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领导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
C.颁布新宪法
D.建立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2.列宁指出,“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所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

为此他(B)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B.实行自由贸易
C.实施计划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知识点2苏联的工业化
3.下图为1913年和1937年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例图,其中苏联所占比例显著提高的原因是(D)
A.俄国农奴制废除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
C.新经济政策实施
D.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知识点3农业集体化
4.(原创)下图真实再现了(C)
A.苏联是一个农业大国
B.苏俄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
C.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D.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
知识点4苏联模式
5.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增长状况。

其中1932—1937年工业增长尤为迅速,主要原因在于苏联实行了(D)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市场经济体制
D.苏联模式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

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

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

“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根据材料,苏联工业化建设是在怎样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苏联采用什么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实施?
国际环境:处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

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

课后巩固提升
1.列宁说:“余粮征集制不是‘理想’,而是一种痛苦和可悲的需要。

”这表明列宁(C)
A.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
B.全面否定了余粮征集制
C.认识到余粮征集制弊端
D.停止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2.下表是苏俄(联)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A)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联)农业发展
B.苏俄(联)农业发展远远超过工业发展
C.农业集体化推动了苏俄(联)经济的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经济发展水平
3.(黄石中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武器装备全面更新。

苏制C-2坦克超过德“虎式”坦克的威力,火箭炮(“喀秋莎”)、强击机等新型武器都有极大地发展,其主要原因是(B)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D.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4.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耕地总面积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
25%~30%。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D)
A.政府重点发展重工业
B.国内外战争破坏农业生产
C.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
D.集体化政策挫伤生产积极性
5.(邵阳中考)普京在评论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优劣时说:“如果不是集中全国的资源,
苏联是无法同纳粹德国展开战争的……但是,对变化、技术革命和新技术制度的迟钝最终导
致经济的崩溃。

”据此可知,普京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态度是(C)
A.完全肯定
B.全盘否定
C.客观公正
D.不置可否
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

改正:
【×】(2)为了解决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运动。

改正:“工业化运动”改为“农业集体化运动”
【×】(3)1936年,苏联公布了《和平法令》,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改正:“《和平法令》”改为“新宪法”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国的大
国地位,1861年起,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社会改革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
程铺平了道路,使俄国社会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转型。

(1)材料一中“这种制度”指的是当时俄国盛行的哪一制度?根据材料分析这一“社会改革”所起
的历史作用。

制度:农奴制。

作用:有利于俄国社会的发展,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材料二1921年起,苏俄开始实行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

使得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材料二中现象和结果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材料三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至1937年,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政府还为公民提供了免费医疗、养老金、疾病和残疾津贴、产假、带薪休假和儿童补助等。

五年计划成为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的基础。

(3)材料三中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发展的重点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概括苏联“两个五年计划”
的影响。

重点:重工业。

影响: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材料四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为什么会下降?用材料中的一个词语概括苏联时期的经济特征?
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

特征:凭票供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