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世界历史》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概览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概览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提炼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事件;2. 掌握世界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重要事件;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脉络;2. 掌握世界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代表性事件。
教学准备:1. 教科书《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学生对世界历史的了解程度,引发学生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索。
二、知识讲解与概述(15分钟)1. 解释世界历史的概念和研究对象;2. 简要介绍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包括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等时期的特点和主要事件。
三、世界古代史(30分钟)1. 分析古代世界文明的兴起,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等;2. 介绍世界著名的古代帝国,如秦、汉、希腊和罗马帝国等。
四、中世纪与文艺复兴(30分钟)1. 分析中世纪的特点和主要事件,包括封建制度、十字军东征和黑死病等;2. 介绍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影响以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五、近代史的开端与工业革命(30分钟)1. 简要介绍大航海时代和哥伦布的发现;2. 详细介绍工业革命的起因、影响和主要内容。
六、近现代史(30分钟)1. 分析近现代史的特点和主要事件,如殖民扩张、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等;2. 介绍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
七、总结与归纳(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思考并总结世界历史发展的主线和规律;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展示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八、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10分钟)1. 给学生一个小练习,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所学内容,并提出个人对历史的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事件有了大致的了解,能够理解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性事件。
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世界现代史知识点归纳

⼈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世界现代史知识点归纳世界现代史第⼀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命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4课经济⼤危机(=⼤萧条) 政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希特勒组织了纳粹党。
(2)法西斯专政建⽴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我的奋⽃》)(3)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希特勒集总理和总统⼤权于⼀⾝,出任国家元⾸。
(4)内外政策:①建⽴法西斯恐怖专政:A、1933年制造国会纵⽕案,逮捕共产党和进步⼈⼠;B、解散⼀切⼯会,取缔其他⼀切政党,镇压反法西斯战⼠;C、焚毁⼤量进步书籍,残酷迫害犹太⼈(⽔晶之夜);②⼤搞国民经济军事化,疯狂扩军备战: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普遍义务兵役制。
2、意⼤利法西斯专政的强化(1)背景:⼀战后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农运动⾼涨(2)标志:墨索⾥尼组织了法西斯党,1922年进军罗马,建⽴了法西斯政权。
(3)强化:1929—1933经济危机沉重打击意⼤利,为转移国内⼈民的注意⼒,墨索⾥尼加紧武⼒扩张。
3、⽇本军部法西斯化(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本阶级⽭盾异常尖锐(2)过程:①1931年9⽉18⽇⽇本发动九⼀⼋事变,开始侵华,霸占中国东北。
②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③1937年7⽉7⽇发动卢沟桥事变,全⾯侵华。
4、法西斯国家结盟:(1)1936年三个国家结成军事同盟——柏林---罗马---东京轴⼼,⼜称轴⼼国集团,(2)性质: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3)影响:轴⼼国集团的形成使世界和平⾯临严重威胁。
第三单元第⼆次世界⼤战第6课第⼆次世界⼤战的爆发1、慕尼⿊阴谋:1938年9⽉,德、意、英、法四国⾸脑希特勒、墨索⾥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的慕尼⿊签订协定。
2、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以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3、后果:使德国野⼼进⼀步膨胀,不但吞并苏台德,不久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把⽭头指向波兰。
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知识体系: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共8个单元,属世界现代史的范畴。
大家都知道,世界现代史是指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直至当今,将近80年的世界历史,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标志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其中,1917——1945年是社会主义国家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竞争的时期;1945年至今为世界现代史第二个时期,又称当代世界史时期,它以美苏两极对抗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出现与发展为主要特征。
后四个单元大体上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史实。
二、单元知识体系与教学要点分析1、基本线索:综观世界现代史,有四大基本线索: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到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扩大再到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二是资本主义在各种因素的冲击下不断调整、发展;三是社会主义力量与资本主义势力之间的长期对抗,以及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四是在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打击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崩溃。
2、具体知识脉络与要点分析: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主要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斯大林模式”的长期束缚之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衰败,加之各国改革的失败,西方“和平演变”攻势和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主要讲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第三世界各国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而且把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巴以问题写入了教材;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进一步称霸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政策,甚至进行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苏联为了取得同美国同等的霸权地位,也推行对外称霸的政策,古巴导弹危机是双方正面较量的开始,1979年侵略阿富汗把这一政策推向了极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长达三十多年;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和多极化趋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世界历史第二册(部编版五·四学制)全册完整课件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世界历史第 二册(部编版五·四学制)全册完整课
件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世界历史 第二(部编版五·四学制)全册完整课件目录
0002页 0004页 0080页 0192页 0220页 0304页 0371页 0400页 0477页 0524页 0580页 0604页 0648页 0692页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3课 美国内战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6课 冷战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六单元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第23课 活动课:时事溯源
世界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笔记

世界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笔记第一单元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一、俄二月革命(1917年3月)1、原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灾难,阶级矛盾激化。
2、结果:⑴推翻沙皇专制统治⑵两个政权并存①士兵苏维埃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了人剥削人制度的革命)1、原因:它是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列宁和布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以及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
2、彼得格勒起义时间:1917年11月;人物:列宁;地点:斯莫尔尼宫结果:①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和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3、革命措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4、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次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1921年列宁领导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2、1922年苏联成立(1922-1991年共69年)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1、1924年列宁逝世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①措施:1928-1937年(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工业)②成效:由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由此加强3、1936年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斯大林模式”正式形成)4、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⑴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做法,实现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复习ppt课件

与美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三足鼎立)
与后面内容的联系
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 与“马歇尔计划的联系” 与“一超多强”局面的联系
与后面内容的联系
二战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间: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慕尼黑阴谋
德国闪击波兰
事件:
苏德战争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斯大林格勒战役
雅尔塔会议
日本投降
太平洋战争
诺曼底登陆 攻占柏林战役
原因
爆发原因
第三单元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
第二次世界大战 直接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异
日本消除生产关系中 的封建因素,大力 发展外向型经济; 西欧加强与周边 国家的经济合作
你觉得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 ▪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九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与后面内容的联系
格局——WarⅠ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WarⅡ后两极格局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
比 较
第四课 经济大危机
时间:
经济大危机
地域: 原因:
Hale Waihona Puke 特点:影响:德
日
建
立
罗斯福新政
法
西
斯
政
中
权
心
背
时
措
目
特
实
效
意
评
景
间
施
的
点
质
果
义
价
罗斯福新政 评价=效果+意义+特点
最新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部编人教版知识点

初中儿子学校老师要求的重点背诵素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经过反复整理,认真校对,修改提练,尽量做到精干实用,更易于背诵。
本文档可打印。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曾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
2.背景:受到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4.独立运动:(1)南美洲北部:1819年,玻利瓦尔率军打败西班牙军队,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2)南美洲南部: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5.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背景:19 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2.起义:1857年,印度士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
最终起义失败。
3.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4.意义:(1)对内: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2)对外: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同一时期,中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
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1.背景:在沙皇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改革时间:18世纪。
领导人:彼得一世。
4.内容:①政治: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加强沙皇专制权力。
②军事: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③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文化教育: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⑤社会生活:提倡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5.影响:(1)积极:①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2)消极: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7 两极格局形成后的影响 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争霸 愈演愈烈,两大阵营矛盾日趋尖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亚洲相继 发生了两场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 战争。
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课
二、美苏争霸 1 目的
都想主宰世界 导弹危机、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 导弹危机、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 苏联对亚非扩张及入侵阿富汗
2、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1) 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 长; 2)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 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3、 世界贸易组织(WTO) 1) 前称: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简称 关贸总协定) 2)成立:1995年 3)总部:瑞士日内瓦 4)目的:通过开放和公平贸易,实 现世界贸易的自由化。 5)中国加入时间:2001年11月。
5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
为了加强对西方 国家的控制,在美 国的操纵下,1949 年5月,美国、加拿 大和西欧10国签订 了《北大西洋公 约》。根据这份公 约,成立了北大西 洋公约组织,简称 “北约”。 为了对抗北约, 1955年5月,苏联和 东欧7国在波兰首都 华沙缔结了《华沙 条约》,根据这项 条约,成立了华沙 条约组织,简称 “华约”。
2 什么是杜鲁门主义 1947年,美国总统 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讲, 提出“遏制共产主义”、 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 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 策,后来被称为“杜鲁 门”主义。
3 冷战开始的标志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 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4 什么是马歇尔计划 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 在经济方面推行马歇尔提出的援助 欧洲的计划,史称“马歇尔计划”。 目的是帮助欧洲恢复经济、控制欧 洲、遏制共产主义。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海阔凭你跃,天高任你飞。
愿你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1《大河流域》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古代埃及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一大世界奇观。
重难点重点: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存; 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为什么说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折射出上古时代的阶级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1)、导入新课:利用课文导言中的狮身人面像的故事导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1、学生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的文明特色,掌握三大流域文明的精髓。
2、大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3、世界上的文明虽然各具特色但作为创造文明的人,却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以此培养学生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主义精神。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1)显示自学提纲:1、古埃及何时出现奴隶制小国?何时出现统一的国家?国王叫什么?陵墓又叫什么?公元前6世纪被哪国所灭?2、“新月沃地”有两条河叫什么?什么人何时在两河流域建立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是谁统一了两河流域?并颁布了哪一法典?3、古印度何时出现奴隶制小国?雅利安人进入后,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什么制度?每个等级名称叫什么?由哪些阶层组成?4、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各有哪些文化遗存?2)、按自学提纲自学。
2020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世界历史第二册(部编版五·四学制)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16页 0018页 0020页 0022页 0024页 0026页 0062页 0098页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6课 冷战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六单元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第23课 活动课:时事溯源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2020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世界历 史第二册(部编版五·四学制)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10课课件《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八一九”事件
时间:1991年8月19日 目的:阻止苏联解体 直接原因: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 联盟条约》 影响: 叶利钦在“八一九”事件期 加速苏联解体,是苏 间向市民发表演说 联解体的催化剂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首先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 1991年12月21日,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 图宣言》,独联体扩大为11国。
改革重点:经济改革
结果:……
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 水平进一步下降
②改革重点:政治改革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主要内容
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否定斯大林;否定苏联历史; 放弃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实行多党制。
在戈尔巴乔夫的主导下, 苏联掀起了一场全盘否定 斯大林的狂潮。苏联过去 的挫折和失误都是由斯大 林造成的。 1989年以后, 对斯大林的批判,逐渐扩 大到批判与否定十月革命 和列宁主义以及列宁本人。 从1989年起,苏联各地连 续发生了多起推倒列宁纪 念像,或向列宁像涂抹油 漆、投掷脏物的事件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 革有什么共同点?
共同点:都失败了,都没有从根
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 体制,改革加剧了苏联社会的各种 矛盾。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1、背景
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
2、过程:
①改革重点:经济改革
提出以科技手段为核心的加速经济发展战略;扩 大企业自主权;允许个体劳动和合资企业存在。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苏联军费1979年高达 1498亿美元。苏联军 费开支约占国民生产 总值的16%,而同期 美国只占6%,日本不 到1%。庞大的国防开 支,严重拖了苏联经 济的后腿,苏联经济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 逐步走向停滞。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一、俄国十月革命。
1. 背景。
-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经济上,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仍然保留着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极端腐朽,社会矛盾尖锐。
-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矛盾,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战争期间俄国经济濒于崩溃,民众对沙皇政府的不满情绪高涨。
- 俄国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并且有自己的革命政党 - 布尔什维克党。
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策略。
2. 经过。
- 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起义者迅速占领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 意义。
-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1. 凡尔赛体系。
- 巴黎和会。
- 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
会议被英、法、美三国操纵。
- 凡尔赛体系的影响。
-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但这一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理极为苛刻,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
2. 华盛顿体系。
- 华盛顿会议。
- 1921 - 1922年,美、英、日等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
- 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 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与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了一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
三、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1. 经济大危机。
- 爆发原因。
-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 直接原因是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使其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等。
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认识中国农民在20__(请自填)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前课,指出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党中央在新解放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
调查访问成果汇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教师简要补充此前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的情况。
小组讨论: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不改革行吗?学生课前搜索、适当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部分条款。
放映一段有关土地改革的纪录片。
简单阅读了解小字内容。
土地改革的意义探究分析: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敬爱的毛主席: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
全村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
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第1课遗产丰富的西欧文明一、教学目标1.了解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近代西欧文明的基本成就。
2.掌握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近代西欧文明的基本成就。
2.难点: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希腊神庙、罗马斗兽场和巴黎圣母院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文明遗产。
(2)提问:你们对这些文明有什么了解?它们分别代表了哪些历史时期?2.探究学习(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近代西欧文明的基本成就。
(2)小组讨论:讨论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在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3.深入分析(1)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引导学生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在推动人类思想解放和历史进步方面的作用。
4.案例分析(1)展示案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等艺术作品。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作品在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价值。
(2)强调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四、作业布置1.复习教材,整理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近代西欧文明的基本成就。
2.深入了解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思考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2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2.掌握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2.难点: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古代战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历史的影响。
(2)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古代战争?它们分别发生在哪个时期?2.探究学习(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2)小组讨论:讨论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学课件(教育部审定2019)

印度反英斗争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点一: 根本原因相同
残酷的殖 民统治和 经济掠夺
根本 印度民族大起义 原因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相同点二:
都打击了殖民统治
印度民族大起义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英国
西班牙 葡萄牙
相同点三: 都有英雄人物出现
南 美 的 解 放 者
章西女王
玻利瓦尔
圣马丁
相同点三: 都有英雄人物出现
印度民族大起义并没有取得胜 利。但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 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 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中期,印度发生民族大起义,中国发 生了什么类似事件? 比较它们的异同?
中国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
相同点:都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气焰;都显示了人民勇于抗 争的反抗精神;都以失败告终,都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等。
①拉美各国人民能联合起来,协同作战,南北夹击,共同 打击殖民者。②广大人民觉醒,为民族独立英勇斗争。
③有统一的指挥。 ④玻利瓦尔等领导人的卓越领导。 ⑤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争夺中力量日益衰落。
印度起义失败的原因:
①印度单靠一国力量。
②起义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被英军各个击破。
③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实力远超西班 牙和葡萄牙。
结合地图讨论:为什么印度民族大起义会失败?
1.印度民族大起义并未席 卷全国。
2.起义中心有三个,没能 形成统一领导,使得他们 前后不能呼应,最后被英 国分化瓦解,镇压下去。
3.力量悬殊,起义军武器 落后。
4. 掌握起义领导权的封建 王公叛变投降,是印度民 族大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
印度民族大起义影响
九年级世界历史人教版

九年级世界历史人教版一、古代亚非文明。
1. 古代埃及。
- 地理位置: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定期泛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文明成果。
-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
它反映了古埃及国王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体现了古埃及人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宗教信仰。
例如胡夫金字塔,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
-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这种文字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对后来的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地理位置:位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今伊拉克境内)。
- 文明成果。
- 楔形文字: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笔画形状像楔子,是苏美尔人创造的,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采用。
3. 古代印度。
- 地理位置:位于南亚次大陆。
- 文明成果。
- 种姓制度:将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此外还有“贱民”。
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 佛教: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主要有北传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和南传佛教(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
二、古代欧洲文明。
1. 古代希腊。
- 地理环境:希腊半岛多山靠海,海岸线曲折,岛屿密布。
这种地理环境有利于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也促使古希腊形成众多城邦国家。
- 城邦制度。
-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其中雅典和斯巴达是最著名的两个城邦。
- 雅典民主政治。
- 发展历程:经历了梭伦改革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伯利克里改革达到顶峰。
- 伯利克里时期的民主政治: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建立了津贴制度,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复习
一、设计思路:
1、学情分析:复习课对于知识的熟练程度及综合能力要求都很高,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班级同学历史基础还不错。
这节课是能力的一次提高。
2、设计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三条主线;三种世界格局的演变
;两个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的过程,意义等基本史实,能熟练运用知识回答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要点
(一)重点:三种世界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二)难点:三种世界格局的演变
四、过程和方法
通过知识串讲来熟悉知识,通过做题来发现问题,巩固知识。
五、教学过程
1、xx-xx体系(图表比较)
想一想下面的词语所反映的历史史实有何联系?
一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五四运动
2、1929-1933经济大危机地域、特点、影响
3、xx政权的建立
4、二战过程
5、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
6、二战后xx、xx、xx的发展变化
7、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8、xx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9、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六、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