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西方入侵和中国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1、中国在古代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为什么到近代就落后了,成为资本-帝国主义长期压迫的对象?

对于中国落后的原因,有多种分析

(1)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2)重本轻末的传统

(3)闭关锁国政策

(4)自然条件:

(5)人口的压力:乾嘉时期的学者洪亮吉提出人口增加与粮食之间的矛盾问题。康熙时人口突破1亿,乾隆时达到3亿。道光二十年(1840年),猛增到4亿。今天的人口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

(6)官僚政治、文化

(7)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在历史的表象背后》,提出超稳定结构理论。中国封建社会形成超稳定系统,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子系统保持高度协调,并扼杀一切新因素。

(8)亚细亚生产方式:梅洛蒂在《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中,对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作了分析。亚细亚生产方式有三个特点:没有土地私有制;社会基础是村社制,每个村社通过农业、家庭手工业而自给自足;中央集权起支配作用。

多种因素论等

2、怎样理解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两大任务,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前者解决的是生产关系的问题,即中国革命问题;后者解决的是生产力的问题,即中国现代化问题。二者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第二,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第三,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和归宿。只有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了,才会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

3、为什么把鸦片战争作为近代史的开端?

(1)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3)中国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4)中国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判定一个社会属于什么性质的社会的标志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5、怎样看待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

(1)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入侵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军事侵略—发动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了索赔款,暴露殖民势力践踏文明的野蛮本性。

经济掠夺—商品、资本输出、掠夺原料,关税、经济不自主,卷入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政治控制—控制内政外交、镇压人民反抗、扶植、发展代理人,造成中国社会的分裂。

文化渗透---宗教外交、侵略活动、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精神,摧毁中国人民自尊心、自信心。

我们还可以从世界历史的范围看,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因建立殖民地而得到国家繁荣富强的结果。印度“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未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非洲的命运则更悲惨,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探险的时候,就开始在非洲捕获黑人卖做奴隶。

(2)西方侵略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使中国封建经济基础接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因此只能说,资本-帝国主义历史的不自觉作用是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双重使命—破坏性使命、建设性使命。

马克思在1853年的《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曾提出殖民地及殖民主义有“双重使命”。“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在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完全摆脱西方侵略者的枷锁以前,中国人民是不会收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播下的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的。殖民者只能是在中国实行殖民化,不可能帮助中国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中国的复兴只有靠中国自己,只有在摆脱了西方的殖民统治之后,只有在生产力归人民所有之后。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滴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促进了这种发展。”

(3)伴随着西方入侵,也把西方的科技文化带入了中国。

西方教会学校对中国的现代教育发展起了很大贡献。如传教士创办的13所教会学校。中国的现代西方医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传教士的示范行动和教授的结果。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青年,多半是由教会学校培养出来的—这就造就了新型的城市爱国者和改革者,以及农业科学、新闻事业和社会学等新兴领域的开创者。

6、为什么中国的香港等地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经济会获得高度发展?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1842年8月正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后,迄至1945年“二战”结束前,香港经济并不发达。在战后初期,香港也还只是一个贸易转口港。随后,由于一系列国内、国际条件和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香港在50年代期间由贸易转口港逐步转变为加工出口贸易港;60年代经济开始起飞;70年代经济向多元化发展,逐步形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重要贸易、金融、交通、旅游和信息中心。8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进一步国际化、现代化和多功能化,它在亚太地区和国际上的经济地位

和作用日益重要,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迅速持续发展。其人均占有国民生产总值1966年为670多美元,1986年上升到7000美元,1992年达到16381美元,1994年又迅速升到21558美元。因而,香港经济的繁荣奇迹为世界所瞩目。

(1)香港以上优越的地理优势无疑对其发展成为一个独具多种功能的国际经济中心具有直接的作用,是造成其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2)港英政府的政策。100多年来,香港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体制,通过各种行政运作方式和组织形式对社会实行了有效的管理。

政治上,香港政府实行了政治、决策权力高度集中与广泛咨询相结合的政体。

经济上,港英当局在香港实行了自由港制度。香港政府支持国际贸易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吸引了各地的货物、资金、技术和人才前来开发香港海岛,促进了转口贸易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

除了政治、经济上的政策外,港英政府还建立和完善了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海港、码头、机场、邮电通讯等,精心策划,以此作为吸引本地和海外投资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自60年代起,香港当局逐渐重视普及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各种专业人才。

(3)香港人的努力。香港历来是中国的领土,居民98﹪以上是华人。除去少数土生土长的居民以外,其余基本是不同时期从内地及沿海省份尤其是粤、闽、江、浙等省到香港的移民及后裔。这些人中,有的是逃避战乱到香港的企业家,他们懂得经营,有积蓄,一旦找准市场,很快便可以站稳脚跟发展起来;有的是知识青年,他们有热情,懂技术,一旦经过认真选择与磨炼,便可成为管理及技术人才的中坚;还有的是一些身无分文的热血青年,能吃苦耐劳。

(4)有利的国际环境

(5)内地人的支持。

英国占领香港时,香港是一片荒芜的小岛,一切重头开始,没有中国传统的影响,容易规划。(如深圳的发展)

香港有今日这成就,靠的是香港人的聪明才智,吃苦耐劳,当然,其中有英国人先进的管理经验, 不光在政府管理,也包括企业管理。

再加上香港是一个天然良港,本来自身良好的地理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大陆自改革后,更成为港商投资的摇篮,也成为香港经济的推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