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演变规律

合集下载

黄河河道的宽度变化趋势

黄河河道的宽度变化趋势

黄河河道的宽度变化趋势
黄河河道的宽度变化趋势是多变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黄河的河道宽度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 河道自然变化:黄河作为中国最大的黄土河流,其宽度在地质历史中会随着地质构造运动、泥沙淤积和岩层侵蚀而发生变化。

例如,地壳运动可能导致河道收缩或扩张,而泥沙的堆积和侵蚀则会改变河道的宽度。

2. 人类工程活动:人类对黄河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活动,如修建河道护堤、水利工程建设和黄河改道等,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黄河河道的宽度。

修建护堤会限制黄河的河道宽度,而水利工程的建设和黄河改道则可能改变河道的走向和宽度。

3. 河道的水流速度:黄河河道的水流速度决定了泥沙的运输能力,而泥沙的运输能力又会影响河道的宽度。

当水流速度减慢时,泥沙会沉淀在河床上,导致河道变窄;而当水流速度加快时,泥沙会被冲刷走,河道则可能变宽。

总体来说,黄河的河道宽度变化趋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全面了解黄河河道宽度的变化规律。

博导第5讲-顺直型河道的演变规律_图文_图文

博导第5讲-顺直型河道的演变规律_图文_图文
博导第5讲-顺直型河道的演变规律_图文_图文 .ppt
第一节 河段特性
(1)几何形态
①平面形态:河身比较顺直 犬牙交错边滩和深槽
上下深槽之间的过渡段---浅滩 存在---反向弯道之间的过渡段, 或者不同河道类 型之间
②判断指标:曲折
系数 ≤1.15
③順直型河段的水力几何关系
边滩的宽度和长度
b=0.57B
交错的边滩向下移动可看成是推移质运行的 一种体现形式。
边滩头部:流速及推移质输沙率大于滩尾
边滩头部冲刷后退,尾部淤积下延 整个边滩向下游移动
相应的深槽首部淤积,尾部冲刷,向下游移动
结论:顺直型河段的演变是通过推移质的运行 使边滩、深槽及浅滩作为一个整体下移。
流量对演变的影响: 枯水期 浅滩冲刷,深槽淤积
洪水期 浅滩淤积,深槽冲刷 ②从河岸土质分析:
河床演变还可能呈现周期性展宽现象。
(2)形成条件
①对于较长河段,两岸地质条件好,抗冲性较强; eg. 基岩、粘土层等,横向发展受到限制。
②对于蜿蜒形河段的长过渡段,两岸抗冲性很强, 河道弯曲受到限制。
注意:对于犬牙交错形成机理,目前没有比较一致 的认识。 罗辛斯基和库兹明:把 边滩看成一种巨型沙波 ,用沙波的稳定性及其运行机制来解释。 此假说初步被到下游递减
深槽:上游到中部递减 中部到下游递增
④水流动力主线
随着流量变化,位置也相应变化: 小水傍岸/低水走弯 大水居中/大水走滩
(3)输沙特性
①泥沙运动
横向输沙较弱,深槽冲刷泥沙一般无法 到达相应边滩
推移质输沙率:
边滩 ≥ 深槽 边滩中部 ≥ 滩头和滩尾 深槽中部≤深槽头部和尾部
边滩断面深泓点较深; 过渡断面深泓点较浅;

博导第8讲游荡型河道的演变规律

博导第8讲游荡型河道的演变规律
坡度较陡 ---流速较大 (3.0m/s) 洪水暴涨暴落,年内流量变幅大 (花园口洪峰变 差系数Cv=0.45) Fr 大于一般冲积河流 水流动力轴线的游荡
8.3 输沙特性
同一流量,多来多排,少来少排
输沙能力变化较大 河床变形较快
高含沙量 流量和含沙量的相关关系较小
河口三角洲逐年延伸
8.4 演变规律
年内冲淤规律
汛期,淤滩刷槽 ---大水出好河 非汛期,淤槽刷滩
平面变化
河床稳定性较差 滩槽差别较小 汊道较多 上游水流变化较大
8.4 演变规律
河槽摆动幅度较大: 140~6000m /day 原因:
8.4 演变规律
减少沙量,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修建水库、调节水沙 控制河势(护岸、护滩、堤防工程)
流量 (m3/s) 5000 7000 9000 11000 15000
长江汉口河段流量与比降关系 流量 流量 比降 比降 3 (m /s) (m3/s) 0.72 19000 0.216 51000 0.404 25000 0.192 59000 0.326 31000 0.178 65000 0.284 35000 0.164 75000 0.24 43000 0.140
小浪底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河南省西部的黄河干流上 ,控制流域面积68.8万km2,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的 91.5%;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来沙量的98%。枢 纽工程于1957年4月开工,1961年4月基本建成投入 运用,是新中国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汛 为主,兼顾防凌、灌溉、供水、发电等任务的大型 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上节回顾பைடு நூலகம்

分汊型河段演变规律

分汊型河段演变规律

分汊型河段演变规律关键字:分汊型河道江心洲主汊分汊1.介绍与分类分汊型河段是平原冲积河流中常见的一种河流,也被成为辫状河流或相对稳定性分汊型。

我国各流域都有这种河型。

由于水流和泥沙分股输送,这样的水沙状况往往是很难稳定的,容易引起汊道的变化,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其中从江心洲型到网状河流其稳定性逐渐增强1.1江心洲江心洲的形成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泥沙落淤形成心滩,二是边滩切割分离出心滩,三是因水面开阔,入汇顶托等原因河势变缓而落淤的沙滩被多条汊道切割形成多个江心洲。

1.2分类分汊河段按其平面形态不同可以分为顺直型分汊,微弯型分汊和鹅头型分汊三种。

分类标准为弯曲系数,其中顺直型分汊弯曲系数在1.0到1.2之间,汊道基本对称,微弯型分汊在1.2到1.5之间,鹅头型分汊的弯曲系数则超过1.5。

一般来说鹅头型分汊这种弯曲系数很大的河道江心洲往往有俩个或俩个以上,弯道的出口和直道的出口交角很大。

就单个的分汊河段来说,其平面形态是上端放宽,下端收缩而中间最宽。

中间段可能是俩汊,也可以是多汊,各汊之间为江心洲。

自分流点到江心洲头为分流区,洲尾到汇流点为汇流区,中间则为分汊段。

较长的河段期间常出现几个分汊段,呈单一段与分汊段相间的平面形态,因单一段比较窄,分汊段比较宽,常形象的称其为藕节状外形。

2. 剖面分汊型河段的横断面在分流区和汇流区都呈现中间凸起的马鞍形,分汊段则为江心洲分割的复式断面。

分汊型河段的纵剖面从宏观上看,呈现俩端低中间高的形态,而几个连续相间的单一段和分汊段则呈现起伏相间的形态。

从局部看,分流区到汊道入口,从分流点开始,俩侧的深泓线先为逆坡而后转为顺坡,为马鞍状。

俩汊一高一低,高的为支汊,低的为主汊,支汊的逆坡恒陡于主汊。

水下地形也是支汊恒高于主汊。

汊道的出口到汇流区,俩侧的深泓线顺坡下降,支汊一侧的纵坡陡于主汊的。

就支汊进出口俩个陡坡而言,出口的顺坡往往更陡于进口的逆坡。

3.水流特性分汊河段水流运动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分流区和汇流区。

[讲义]河道演变基本原理知识精讲讲义(河流动力学)

[讲义]河道演变基本原理知识精讲讲义(河流动力学)
三、河相关系分类 3、沿程与断面河相关系的内在联系 同一条河流上两者可以相互转换。 断面河相关系中包含了不同重现率的流
量所对应的B、h、U数值,已知一条河流上 各测站的断面河相关系,就可得到该河流上 不同频率的流量所对应的沿程河相关系。
§6-3 河相关系
四、河相关系的理论推导方法
河床的调整变化必须遵守水流和泥沙运
§6-2 造床流量
2、采用某一频率或重现期的流量作为造床 流量 优点:方法简便易行,可靠性好; 缺点:对各种不同的重现率,注意重现 期的具体计算方法。
§6-2 造床流量
3、有效输沙流量法 根据不同粒径泥沙的造床作用确定造床
流量。在河道的动态演变过程中,河床冲淤 和河道摆动都与泥沙输运相关,输沙量最大 的这级流量造床作用最显著,故把它作为造 床流量。
人为调节作用强烈的河流。故治河工程上常 用的设计流量往往不等同于造床流量。
2、意义 是河道演变中最重要的自变量,决定了
河流的平均形态,常用它设计河流的断面、 平面形态。
§6-2 造床流量
二、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 1、平滩流量法 平滩水位——在滩槽分明的河道里,主
槽充满后与新生河漫滩表面齐平的水位。 平滩流量标志了来水来沙的动力作用从
§6-1 基本概述
二、研究对象 1、广义(地史、地貌学) ① 时间:河道生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② 空间:河道流经的河谷各部分。 2、狭义:近代的、河道本身的变化。
说明: 河道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输沙不 平衡。由它产生的河床变形是朝着使变形停 止的方向发展的,这归因于河床与水流的 “自动调整作用”。
或同一条河流上、下游之间,由于水流、泥 沙和边界条件不同引起的河床形态变化。研 究河槽形态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河道演变规律

河道演变规律

河道演变规律及其机理研究摘要:我国河流分布广泛,与人们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

河道演变是河流动力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相关研究对于整治河道,航运,水利工程,生态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河道演变基本概念入手,对河道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各种不同天然河道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述,并对河道整治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河道演变;关键因素;演变规律引言天然河流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治河工程或其他工程后,受建筑物的干扰,河床变化将更为显著.人类在开发利用河流的过程中,要有成效地兴利除弊,必须采取整治措施。

要有效地整治河流,必须充分认识河道演变的基本原理及各类河床特殊的演变规律.1.河道演变的基本概念河道演变系指在自然情况下或者在受人工建筑物干扰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水流和河床相互作用的结果,河床影响水流结构,水流促使河床变化,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经常处于运动和发展的状态之中。

水流和床沙的相互作用是以泥沙运动为纽带的。

在一种水流的情况下,通过泥沙的淤积使河床升高;在另一种水流的情况下,通过泥沙的冲刷,使河床降低。

因此,河道演变的规律是以泥沙运动的规律为基础的。

但是,自然河道的演变过程极为复杂,往往不能直接从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得到充分解释。

因此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对河道演变的基本规律进行探讨,才能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河道演变的预测问题.河道演变的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方面在时间应包括河道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空间上应包括河道所流经的河谷的各个部分;而狭义的方面只限于近代的、河道本身的变化。

河道演变发生演变的根本原因是输沙的不平衡造成的河床变形长期积累的结果。

所谓的输沙平衡是对时间或空间的平均情况而言,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的的输沙平衡,也只是相对的,绝对的输沙平衡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河床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2。

河道演变的影响因素影响河道演变的因素是极为复杂的,但归结起来,最主要的因素不外乎气象、地质、地理等方面。

河道演变规律课件

河道演变规律课件

THANKS

例如:在流域水资源规划中,结合河道演变 规律分析,可以预测未来水文情势变化,制 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方案,实现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利工程设计与建设
河道演变规律在水利工程设计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 用。水利工程如水库、堤防、航道整治等都需要考虑 河流的演变规律,以制定针对性的工程措施。
例如:在航道整治工程中,通过分析河床演变规律, 可以确定合理的航道断面形状和尺寸,制定出更加符 合水流动力条件的航道设计。
河道演变现状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道演变的影响日益显著。 许多河流面临着洪水频发、河床淤积、水质污染等问题。因 此,加强河道演变规律的研究和监测,对于保护生态环境、 保障人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02
河道演的基本程
河床的冲刷与侵 蚀
河床冲刷
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对河床产生 冲击,造成河床的冲刷,使河床 的底部变得更为平滑,同时也会 使河床的深度增加。
河道演件
• 河道演概述
01
河道演概述
河道演变定义及原因
河道演变定义
河道演变是指河流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河床、河岸、河床地貌等要 素发生变形和调整的过程。
河道演变原因
河道演变的主要原因是水流与河床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水流冲刷、搬运、沉 积等过程。此外,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因素也会影响河道演变。
06
典型案例分析
美国科罗拉多河的河道演变及应对措施
河道演变
由于科罗拉多河含沙量大,流速快,河床变 化大,历史上已经多次改道。近年来,由于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河流侵蚀加剧,河岸 崩塌严重,河道变化更加频繁。
应对措施
美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应对科罗拉多河 的河道演变,包括修建堤防、加固河岸、疏 浚河道等。此外,还通过实施水资源管理计 划,减少河流的侵蚀和改变河流的流向,以 保护河流生态环境。

河道演变规律课件

河道演变规律课件
1)每个断面选择一个定常的、比较高的控制高程 作为断面冲淤计算的基准面;
2)分别计算各断面历次实测控制基准面以下的断 面面积;
3)计算各断面相邻两个测次的断面面积之差,再 根据上下相邻两个断面的间距,计算其间的冲淤 量;
4)根据计算所得冲淤量,绘制沿程冲淤变化图。
河道演变规律
第六章 河道演变规律
§6-2 河道演变的分析方法
河流动力学
第6章河道演变规律河道演变规律
第六章 河道演变规律
主要内容
• 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 • 河相关系及其理论 • 蜿蜒型河道的演变规律 • 分汊型河道的演变规律 • 游荡型河道的演变规律
河道演变规律
第六章 河道演变规律
§6-1 河道演变的基本原理
演变基本概念
§6-1 河道演变的基本原理
适应的某种均衡的河床形态,在这种均衡状态的
有关因子(如水深、河宽、比降等)和表达来水 来沙条件(如流量、含沙量、泥沙粒径等)及河 床地质条件的特征物理量之间,常存在某种函数 关系,这种函数关系称为河相关系或均衡关系。
河道演变规律
第六章 河道演变规律
§6-3 河相关系与造床流量
一、均衡状态
(1)均衡状态
§6-2 河道演变的分析方法
• 1、实测资料分析;河演分析 • 2、理论分析:运用泥沙运动基本理论及河床演变
基本原理; • 3、模型试验研究;河工模型或物理模型 • 4、类比分析; • 5、数学模型计算; • 6、新技术的运用;
河道演变规律
第六章 河道演变规律
§6-2 河道演变的分析方法
实测资料分析
• 根本原因:输沙不平衡河道演变规律
第六章 河道演变规律
§6-1 河道演变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河流冲刷地貌的演变规律

河流冲刷地貌的演变规律

河流冲刷地貌的演变规律河流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其形成与河流冲刷地貌的演变密切相关。

河流的冲刷地貌是指河流在长期的冲刷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规律的地形地貌。

河流冲刷地貌的演变规律主要包括下切、深削、侵蚀和沉积等四个阶段。

首先是下切阶段。

当河流开始形成时,河道处于上升期,河水不断向下切削地表,使得河道逐渐加深。

河床的下切作用导致河道两侧的支撑地层逐渐失去支撑,使得河岸坍塌,形成峡谷或峡谷沟地貌。

此时的河流流速较快,河水呈现溶蚀或冲刷状,对岩石和土壤的物理侵蚀较为明显。

接下来是深削阶段。

当河床下切至一定程度后,河流速度逐渐减缓,开始进行深削作用。

河流在流经地貌不均匀的区域时,会形成Whirlpool现象,即漩涡,使得河道局部地带的冲刷作用加强,形成深槽或深槽沟地貌。

此阶段的河水侵蚀能力较强,易对地层进行侵蚀并产生抛光现象。

而后是侵蚀阶段。

这个阶段是河流冲刷地貌演变中的高峰阶段。

在此阶段,河流沿着自己侵蚀的方向不断推进,形成V型河谷和悬谷地貌。

河流的冲刷作用不断侵蚀河道两侧的地层,使得河谷不断变宽,河道越来越深。

在侵蚀阶段,河水的冲刷能力达到顶峰,可对岩石进行化学侵蚀和物理侵蚀,形成多种侵蚀地貌,如瀑布、峭壁等。

最后是沉积阶段。

当河床下切作用减弱时,河流开始进入沉积阶段。

这个阶段是河流演变的最后阶段,也是河流与地貌的动态平衡阶段。

由于冲刷能力减弱,河流无法将所有的冲刷物质带走,开始进行沉积作用,使得河床逐渐增高。

同时,由于流速减缓,河水开始漫过河床,形成洪泛平原。

此时的河流已经发展成为一条较为平缓的河流,周围的地形地貌也相对稳定。

总的来说,河流冲刷地貌的演变规律是一个连续而复杂的过程。

河流通过下切、深削、侵蚀和沉积等阶段,不断改变着地貌的形态和特征。

河流的冲刷地貌演变不仅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了解和研究河流冲刷地貌的演变规律对于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最新浅谈游荡型河道-1

最新浅谈游荡型河道-1
c) 游荡型河流大都处于强烈淤积状态, 故河床不断抬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游荡型河 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四、游荡型河道演变规律
1、河道形态:河身顺直,宽窄相间,呈藕节状, 洲滩密布,汊道交织,弯曲程度不大,曲折系数 一般略大于1。主槽不固定。河道宽浅。 2、水流运动:水深小,水面比降大,流速大,水 流散乱,主流不定。 3、演变特性:变形强度大,速度快,有宽广的河 漫滩。 4、演变规律:河床多年平均是淤积抬高的,年内 汛期主槽冲,滩地淤,非汛期主槽淤,滩地冲。
游荡型河流虽然同样具有分汊的平面形态。 但河道中沙洲数量多,形态容易随流量的变化而 变,整个外形十分散乱。且汊道经常迁徙变化, 汊道的弯曲率一般也要比分汊型河流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狭义上:近代冲积河床的变化。
河床演变是水流、泥沙、河床相互作用的结果,以泥沙运动作为纽 带。
河床演变实质: 泥沙的冲刷、搬运、沉积。
根本原因:输沙不平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二、平原河流河型的划分
平原河流根据其形态和演变特性可分为顺直微弯 型、蜿蜒(弯曲)型、分汊型、游荡型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博导第6讲 蜿蜒型河道的演变规律

博导第6讲 蜿蜒型河道的演变规律
黄河下游 过渡段曲折系数平均值 1.33 受到整治工程限制的蜿蜒段曲折系数平均值 1.21 (3)用曲折系数区分顺直与弯曲
19世纪50年代, 张瑞瑾提出曲折系数大于1.2为蜿蜒型河段 后来根据实测资料
当K> 1.25, 河型为蜿蜒型河段
当K< 1.15,河型为順直型河段
(4)河型判别标准
第六章 蜿蜒型河段的演变及整治 (meander/wandering reach)
“九曲回肠”的长江下荆江河段 渭河下游,滹沱河下游
1、河型判别
曲线长度和直线长度的比值 K=Lc/Ll Lc 为几何坐标长度 Ll 为连接河段两个端点中心的直线长度
(1)曲折系数K
(2)不同河段的曲折系数K 长江 上荆江曲折系数平均值 1.31 下荆江曲折系数平均值 1.89.
由图中可知:
①环流下部的输沙率恒大于上部;且随z值增大,下 部的愈大与上部; ②造成①的原因是与含沙量沿垂线分布有关; ③横向输沙总是不平衡的;净输移量朝向环流下部 所指方向(凸岸)
纵向输沙:长时段基本处于平衡 洪水期: 弯道段大于过渡段 枯水期: 弯道段小于过渡段
泥沙输沙特点:
①泥沙的异岸输移和同岸输移; ②泥沙沿程的聚散现象。 由弯道凹岸冲刷下来的泥沙,一部分被较 强的环流带到本弯道凸岸淤积,其余的被带到 过渡段或下一个弯道的凸岸淤积下来,只有很 小一部分淤积在更下游的过渡段和弯道凸岸。
人工裁弯是一项根本改变河道现状的工 程措施,一旦决策失误,必会适得其反。 因此,事先进行裁弯勘测规划设计,对 裁弯后的河床演变作出预报,并提出相应对 策,然后付诸实施。
一、裁弯规划设计 人工裁弯取直是一种强制性整治措施, 应遵循因势利导的治河原则,使裁弯新河与 其上下游河道平顺衔接,形成顺乎自然发展 的河势。 裁 弯 规 划 设 计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黄河,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防洪工程以及沿岸居民的生活。

在长期的河道演变过程中,黄河下游形成了一些基本规律,本文将对这些规律进行探讨。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河道的侧向迁移。

由于黄河水量大、泥沙多,河道流速快,河床容易发生侵蚀和淤积。

长期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在不断迁移,不断改变河道的走向。

这种侧向迁移一方面导致了河道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为沿岸居民提供了河道利用的机会。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是河道的纵向淤积。

由于黄河水量大、泥沙多,河床容易发生淤积现象。

在河道纵向淤积的过程中,河道底部的高度逐渐升高,河床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这种纵向淤积不仅影响了河道的通航能力,还增加了河道的防洪难度。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第三个基本规律是河道的泥沙质量变化。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质量最高的河流之一,其泥沙含量高达50%以上。

这种高含沙量不仅增加了河道淤积的速度,还导致了河道的形态变化。

泥沙质量的变化对于河道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最后一个基本规律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类的活动对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修建堤坝、开展水利工程、进行水资源开发等,都会对河道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河道管理和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对河道的影响。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具有一些基本规律,包括河道的侧向迁移、河道的纵向淤积、河道的泥沙质量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些规律对于黄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防洪工程以及沿岸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规律的研究,为黄河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黄河下游河道的管理和保护,确保河道的稳定和安全。

《河道演变规律》课件

《河道演变规律》课件

影响河道演变的主要因素
01
水流作用
水流是影响河道演变的主要动力因素,包括水流冲刷 、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02
泥沙运动
泥沙运动是河道演变的直接表现,泥沙的来源、粒径 、含量等因素直接影响河道的演变。
03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影响河道演变的基础因素,包括流域的地 形、地貌和地质条件等。
04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河道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如降水、气温等 气候因素可以影响水流的强度和泥沙的搬运。
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河道演变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 对河流系统的认识,促进相关
学科的发展和交叉融合。
河道演变研究对于保障人类生 产生活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河道演变研究的展望
01
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提高研究 水平和深度。
02
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如遥感、GIS 、数值模拟等,提高研究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结果应用
将预测结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指导河道治理和保护措施的 制定。
04
河道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河道演变的影响
01
02
03
04
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的建设如水库、水电 站等,改变了河流的流量、流 速和流向,从而影响河道的演 变。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如农业 活动、城市化等,影响了河流 的泥沙输送和河岸的稳定性。
河道演变研究对于河流治理、防洪减灾、水资源开 发等方面具04
河道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 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和退 化阶段。
河道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 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和退 化阶段。
河道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 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和退 化阶段。

河道演变规律课件

河道演变规律课件

支的现象。这些汊道的形成和演变与河床的冲刷和堆积作用密切相关。
河道形态演变规律
河道宽度的变化
随着河流的演变,河道的宽度可能会发生变化。在某些情况下,河道的宽度可能会增加, 而在其他情况下,可能会减小。这些变化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河水的冲刷和堆积作用、流 域的植被覆盖和水文条件等。
河道坡度的变化
河道的坡度也可能会随着河流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在某些情况下,河道的坡度可能会变得 更加陡峭,而在其他情况下,可能会变得更加平缓。这些变化与河床的冲刷和堆积作用、 河水的流速和流域的地形等因素有关。
物理模型法
根据实际河道的形态和特征,制作物理模型进行 实验,观察河道的演变过程。
数值模拟法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值计算方法,对河道演变进 行数值模拟,得到河道的演变规律。
河道演变模拟软件介绍
MIKE
一款专业的河流和水域建模软件 ,可用于模拟河道的演变过程和 洪水灾害等。
HEC-RAS
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开发的一款河 流分析软件,可用于模拟河道的 水流、泥沙输移和河床演变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公众参与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加强河道保护和管理的社 会监督,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河道管理格局 。
国际合作
在全球范围内加强河道演变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共享研究 成果和经验,为全球河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05
河道演变研究的意义与展 望
河道演变研究的意义
河道演变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为河流治理和保护提供 科学依据。
河道演变研究有助于预测未来河流的变化趋势,为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 护提供决策支持。
河道演变研究有助于促进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推动学科交叉与 融合。

一条河流的变迁

一条河流的变迁

一条河流的变迁
河流是地球上重要的地貌特征之一,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迁。

以下是一条河流的变迁过程的一般描述:
1.源头与河道形成:一条河流通常起源于高山腹地的山泉、
冰川融水、湖泊或降水,随着水量的积聚和流动,逐渐形
成了一个河道,即水流通道。

2.上游冲刷和侵蚀:河流的上游地区通常流速较快,具有较
大的坡度。

这使得河流有能力冲刷和侵蚀岩石和土壤。


期以来,上游的冲刷作用会改变河道的形状和深度。

3.河床拓宽和侧向侵蚀:随着河流的向下流动,流速逐渐减
慢,水流会开始在河道中部和河床两侧产生侧向冲刷和侵
蚀。

这使得河流的河床逐渐扩宽,并且在岩石和土壤上形
成河岸。

4.三角洲或泥沙沉积:当河流流入比较平坦的低地或河口时,
流速会进一步减慢,并且泥沙会开始沉积。

这可能导致三
角洲或泥沙沉积地的形成,使得河口周围的地形发生变化。

5.河道改道:在某些情况下,河流可能会改变其原有的流向,
这通常称为河道改道。

这可以是由地壳运动、河流的冲刷
作用、人类干预等原因引起。

这些过程是河流变迁的一般模式,但实际情况因地理条件、气候、地质特征和人类干预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了解河流的变迁过程对于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防洪工作等具有重要意义。

河道演变规律

河道演变规律

对水道地形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
河道纵向演变及冲淤量估算
河段历年实测的深泓线(或河床平均高程线)绘制在 同一幅图上,通过分析对照,即可看出该河段沿 深泓线(或沿几何轴线)的纵向冲淤变化
点绘水位~流量关系图,可以间接判断河床的冲淤 情况,并据此分析河段冲淤发展趋势
根据历年水位、流量实测资料,可绘制同流量下 的水位过程线,用于分析河段年际冲淤变化
绘制Q ~QmJP关系曲线
从图中查出QmJP的最大值,相应于此最大值的流量Q即为所求
河流动力学 的造床流量
a
23
实际资料分析表明,平原河流的 QmJP值通常都出现两个较大的峰 值(见右图)。相应最大峰值的流 量值约相当于多年平均最大洪水 流量,其水位约与河漫滩齐平, 一般称此流量为第一造床流量。 相应次大峰值的流量值略大于多 年平均流量,其水位约与边滩高 程相当,一般称此流量为第二造 床流量
河道演变规律
a
1
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
河流动力学
a
2
河流动力学
a
3
河床演变是输沙不平衡的直接后果
如果进入这一区域的沙量大于该区域水流所 能输送的沙量,河床将淤积拾高;相反,如 果进入这一区域的沙量小于该区域水流所能 输送的沙量时,河床将冲刷降低
若进一步追溯输沙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可 区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
a
29
平滩流量横向稳定系数
枯水流量横向稳定系数
综合稳定系数
由于河流是否稳定,既决定于河床的纵向稳定,也决 定于河床的横向稳定,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将这两个稳 定系数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综合的稳定系数
河流动力学
a
30
蜿蜒型河道的演变规律
河流动力学
a

博导第7讲分汊型河道的演变规律

博导第7讲分汊型河道的演变规律

二、汊道分沙 习惯上用分沙比表示
m
Qm S m Qm S m QS Qm S m Qn S n
S Ks m Sn
m
m m
1 m
Ks
三、汊道演变 一般共同性演变: 平面的移动; 汊内的纵向冲淤; 洲头洲尾的冲淤; 最为显著的是主支汊的易位。 平面的位移主要取 决于河岸的抗冲能力。表 现为横向的移动,有时还 有向下游的移动。
顺直分汊
弓形分汊
弯曲分汊
复杂分汊
4、有收缩节点控制,纵向输沙基本平衡, 水 流稳定、变幅小
第四节
1、分汊型河段的固定 2、分汊型河段的改善
汊道整治
3、堵汊工程(塞支强干)
江心洲/滩演变 洲头的淤长与冲退主要取决于分流区河岸的 展宽与否。 河岸展宽导致洲头淤长;稳定导致冲刷 洲尾的冲淤主要取决于主支汊汇流角大小。 主支汊交角过大,洲尾发生冲刷;较小促使 洲尾淤积
汊道的纵向冲淤 汛期淤积; 枯季冲刷; 总冲淤幅度不大 注意:
主、支汊易位是汊道演变最显著的特点。
上节回顾
蜿 蜒 型 河 道 演 变 规 律 河段特性 演变规律 形成条件 裁弯工程
Hale Waihona Puke 自然河流的河床演变及整治问题
第7章 分汊型河段的演变及整治
(Bifurcated Reach/Braided reach)
第一节 河段的特性 第二节 演变规律 第三节 形成条件
第四节 汊道整治工程
N. Platte: sand-bed
Feshie: gravel-bed
Yellow River: fine-sand bed
长江中下游分汊型河段最多,从城陵矶 至江阴1150km河段内,分汊河段41处,总长 788.9km,占区间总河长68.6%。

水文学概论 河道演变

水文学概论 河道演变

水文学概论河道演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河道演变是指河流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其形态、水文特征和河床地貌发生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地质、地貌、人类活动等。

在河道演变的研究中,通常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河床形态的演变:河流的河床形态会随着水流的作用而发生变
化。

水流会侵蚀河床,带走沉积物,并塑造出各种不同的河床
形态,如河曲、河流阶地等。

2.水文特征的演变:河流的水文特征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
变化。

例如,流量、水位、流速等水文参数可能会发生变化,
这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引起的。

3.河床地貌的演变:河流在长期作用下,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河床
地貌,如沙滩、砾石滩、卵石滩等。

这些地貌的形成和变化也
是河道演变的重要方面。

在研究河道演变时,通常采用历史资料分析、实地观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

历史资料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河流过去的演变过程,实地观测可以提供直接的观测数据,而数值模拟则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河流的演变过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总之,河道演变是水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对于理解河流的形态、水文特征和河床地貌的变化规律,以及预测和控制河流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黄色河流。

黄河下游河道演
变是黄河流域地貌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
几点。

首先,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具有周期性。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周期大约
为500年左右,这是由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河道特征所决定的。

在这个周期内,黄河下游河道会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包括河
道侵蚀、河床升降、河道迁移等。

其次,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具有不稳定性。

由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地质构
造和河道特征的复杂性,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具有不稳定性。

在演变过
程中,河道的形态和位置会发生变化,这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
动都会产生影响。

再次,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具有多样性。

黄河下游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河
道特征的多样性,使得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具有多样性。

在不同的地区,河道演变的过程和规律也会有所不同。

最后,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具有可预测性。

虽然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具有
不稳定性,但是通过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河道特征的研究,
可以预测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趋势和规律,为沿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黄河下游河道演变是黄河流域地貌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规律包括周期性、不稳定性、多样性和可预测性。

对于黄河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需要密切关注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趋势和规律,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防治和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向稳定系数 横向稳定与河岸稳定密切相关。 从问题的物理实质来看,决定河岸稳定的因素主要是主流的顶冲地点及其走向和河岸 土壤的抗冲能力。主流顶冲河岸,而河岸土壤的抗冲能力愈弱,则河岸愈不稳定。 滩槽高差对河岸的抗冲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滩槽高差愈小,则冲刷同样宽度带走的 土方量愈少,因而需要的时间愈短,河岸也愈不稳定,但滩槽高差较小,也可看成河 岸抗冲能力甚弱的直接后果
实际资料分析表明,平原河流的QmJP值 通常都出现两个较大的峰值(见右图)。 相应最大峰值的流量值约相当于多年平 均最大洪水流量,其水位约与河漫滩齐 平,一般称此流量为第一造床流量。相 应次大峰值的流量值略大于多年平均流 量,其水位约与边滩高程相当,一般称 此流量为第二造床流量
决定中水河槽的流量应为第一造床流量 ,第二造床流量仅对塑造枯水河床有一 定的作用,通常所说的造床流量系指第 一造床流量
由于河床形态常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所谓均衡形态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只是就空 间和时间的平均情况而言
存在两种河相关系, 相应于某一特征流量,如造床流量的河相关系,利用这样的河相关系,对于某一断面 ,只能确定惟一的河宽、水深及比降。这样的河相关系,适用于一个河段的不同断面 ,同一河流的不同河段,甚至不同河流。它只涉及断面的宏观形态,而不涉及其细节。 在文献中有时称之为沿程河相关系 同一断面相应于不同流量的河相关系,它能确定断面形态随流量变化的细节,在文献 中有时称之为断面河相关系。通常所说的河相关系,常指沿程河相关系,在用沿程河 相关系确定断面的总体轮廓之后,再用断面河相关系确定其变化细节
影响河床演变的主要因素可概括为 河段上游来水量及其变化过程 河段上游来沙量、来沙组成及其变化过程 河段出口处的侵蚀基点高程及河床周界条件等
目前常用的几种演变分析方法 天然河道实测资料分析 运用泥沙运动基本规律及河床演变基本原理、对河床变形进行理论计算 运用河流模拟的基本理论,对河床演变进行预测 对条件相类似的河段进行类比分析(在所研究的河段资料不完备的条件下采用)
径只来表示其弯曲程度,称为曲率半径
R的大小与河流尺度和动量有关
在曲率半径为尺的单个弯段内,上游起点和下游终点辐射线所构成的夹角称为中心角θ
凹向水流的河岸为凹岸,凸向水流的称为凸岸二者在平面上都是左右相对的。两反向弯道 之间的直线段称为过渡段
从横断面看,弯道段呈不对称三角形,凹岸一例坡陡水深,凸岸一侧坡缓水浅。过波段基本是 呈对称的抛物线形或梯形。由弯道段至过波段断面形态沿程是逐为米,ξ通称河相系数,
山上区反河映段了为天然1.4河,流细随沙着河河段道为尺5.度5 或h流B量的增大,河宽增加远较水深增加为快的般
性规律。进一步的研究表明。ξ与河型密切相关
近代河相关系 量纲分析法
谢鉴衡方法 最小活动性假说 能耗最小假说
确定造床流量方法 马卡维也夫法 某个流量造床作用的大小,既与该流量的输沙能力有关,同时也与该流量所持续的时 间有关。前者可认为与流量Q的m次方及比降J的乘积成正比,后者可用该流量出现的 频率P来表示。因此,当QmJP的乘积力最大时,其所对应的流量的造床作用也最大, 这个流量便是所要求的造床流量 计算的具体步骤如下 将河段某断面历年(或选典型年)的流量过程分成相等的流量级 确定各级流量出现的频率P 绘制该河段的流量~比降关系曲线,以确定特级流量相应的比降 算出相应于每一级流量的QmJP值,其中Q为该流量级的平均值;m为指数,可由实测 资线料斜确率定即,为即m值在,双对对平数原纸河上流作来Gs说~Q,关一系般曲可线取(Gms=为2与Q相应的实测断面的输沙率),曲 绘制Q ~QmJP关系曲线 从图中查出QmJP的最大值,相应于此最大值的流量Q即为所求的造床流量
河道演变规律
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
河床演变是输沙不平衡的直接后果 如果进入这一区域的沙量大于该区域水流所能输送的沙量,河床将淤积拾高;相反, 如果进入这一区域的沙量小于该区域水流所能输送的沙量时,河床将冲刷降低
若进一步追溯输沙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可区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 起因于动床水沙两相流的内在矛盾 外部条件的不恒定性造成
当外部条件,即进口水沙条件、出口侵蚀基点条件和河床周界条件保持恒定,且整个河段处 于输沙平衡状态时,河段的各个部分仍可能处于输沙不平衡状态 这是由于推移质运动往往采取沙被运动形式,而在天然河流上还往往采取成型堆积体运 动形式造成的。沙波和成型堆积体的存在将原来均匀一致的水流改造成为在近底部分的 收缩段和扩张段,也就是加速区和减速区交替出现的非均匀水流,泥沙在水流加速区发 生冲刷,而在水流减速区发生淤积,其结果使得整体上仍处于输沙平衡状态的河床,在 局部上己处于输沙不平衡状态,同一瞬间河床高程沿流程呈波状变化;同一空间点河床 高程沿时程呈波状变化。
冲积河流水力计算和河道整治的依据
造床流量 无论是河床的稳定系数,还是河相关系,都要使用单一的所谓造床流量作为特征流量。而实际
上影响河床形态及其演变特性的流量是变化不定的,因此,这个单一的造床流量应该是其造床 作用与多年流量过程的综合造床作用相当的某一种流量。这种流量对塑造河床形态所起的作用 最大,但它不等于最大洪水流量,因为尽管最大洪水流量的造床作用剧烈,但时间过短,所起 的造床作用并不是很大;它也不等于枯水流量,因为尽管枯水流量作用时间甚长,但流量过小, 所起的造床作用也不可能很大。因此,造床流量应该是一个较大但又并非最大的洪水流量
对河床地质资料的整理分析 河床地质条件是影响河床演变的重要团素之一 当河床由易冲刷的松散沙质组成时,河床的变化将较急剧,河床将不稳定 当河床由不易冲刷的土质组成时,河床演变的过程将较缓慢,河床将比较稳定 如果河床的地质组成极为复杂,则河床演变的过程也将很复杂
河相关系
定义
能够自由发展的冲积平原河流的河床,在水流的长期作用下,有可能形成与所在河段具体条 件相适应的某种均衡的河床形态,亦这种均衡和表达来水来沙条件(如流量、含沙量、泥沙粒 径等)及河床地质条件(在冲积平原河流中其本身的部分甚至整体往往又是来水来沙条件的函 数)的特征物理量之间,常存在某种函数关系,这种函数关系称为河相关系或均衡关系
长度L0与起点至终点的直线长度L1之比,称为曲折系数 下荆江的曲折系数原为2.84,几经裁弯取直后,降为1.89,南运河的曲折系数为1.96
单个河弯而言,上下两个过渡段的中点之间的曲线长度L c与直线长度Ll之比为该河弯的曲 折系数
相邻两弯顶的横向距离Bm称为摆幅 单个弯道的弯曲程度是沿程变化的。但在一定的范围内常近似为圆弧形,因而可用圆弧半
蜿蜒型河段是冲积平原河流最常见的一种河型,在流域条件变化十分广泛的范围内,都存在 这种河型
从土壤地质看,绝大多数河岸是粘性土壤和中细沙或沙砾组成的二元相结构,河谷都比较开 阔
在我国这种河型分市得十分广泛
下荆江弯曲河道
形态特征
从平面上看,蜿蜒型河段是由一系列正反相间的弯道和介乎其间的过渡段衔接而成的 在较长的蜿蜒型河道上,自上游过波段中点起沿河道中心线至最后一个过渡段中点止的曲线
平滩水位法
用漫滩水位确定造床流量,是由于按前述方法计算的造床流量水位大致与河漫滩齐平,同 时,也只有当水位平滩时,造床作用才最大,因为当水位再升高漫滩时,水流分散,造床 作用降低,水位低于河漫摊时,流速较小,造床作用也不强。这一方法亦称漫滩流量法。
使用这一方法的困难之处在于河漫滩高程不易准确确定。为了避免用一个断面时河漫滩高 程难以确定及代表性不强的缺点,可以在河段内取若干个有代表性的断面,取其平滩水位 时的平均流量值作为造床流量
平滩流量横向稳定系数
枯水流量横向稳定系数
综合稳定系数 由于河流是否稳定,既决定于河床的纵向稳定,也决定于河床的横向稳定,很自然地 会联想到将这两个稳定系数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综合的稳定系数
蜿蜒型河道的演变规律
定义
蜿蜒河流(meander)一词起源于土耳其西南部的梅安德(Meander)河,因该河很清楚地呈现出 的扭曲折的流路,后来即以该何名代表蜿蜒型河流
河床稳定性
纵向稳定系数 河床在纵深方向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泥沙抗拒运动的摩阻力与水流作用于泥沙的 拖曳力的对比
这个比值愈大,泥沙运动强度愈弱,河床因沙坡、成型堆积体运动及与之相应的 水流变化产生的变形愈小,因而愈稳定;相反、比值愈小,泥沙运动强度愈大, 河床产生的变形愈大,因而愈不稳定
河床稳定性(续)
值得注意的是,水沙两相流动床的平直状态是不稳定的,施加一个小的扰动波之后就会转变 成为波动状态,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有能力将这种波动状态保持下去,这是由水沙两相流 的内在矛盾决定的,它反映了输沙不平衡的绝对性,从而也反映了河床演变的绝对性
使河流经常处于输沙不平衡状态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河流的进出口条件经常处于发展变化 过程之中
进口水沙条件几乎总在变化
这主要是由气候因素,特别是降水因素在数量及地区分布上的不稳定性造成的, 由此产生的水沙量的因时变化比较显著
其它因素,如地形、土壤、植被等也存在一些缓慢的变化,对进口水沙条件的变 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出口条件
如果着眼点是前面提到的侵蚀基面,其变化是很缓慢的;
如果着眼点是水流条件的变化,如干支流的相互顶托,潮汐破对洪水波的影响等 ,仍可能产生很大的变化
当河段内有若干次实测大断面成果时,则可进行河道断面的冲淤计算,具体做法是: 每个断面选择一个定常的比较高的控制高程作为断面冲淤计算的基准面; 分别计算各断面历次实测控制基准面以下的断面面积; 计算各断面相邻两个侧次的断面面积之差,并根据上、下相邻两个断面的间距,计算 其间的冲淤量; 根据计算所得冲淤量,绘制沿程冲淤变化图
此法概念清楚,简便易行,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广泛
造床流量的保证率法
河相关系
早期的河相关系 早期的河相关系基本上是经验性质的 具体做法是,选取比较稳定或冲淤幅度不大,年内输沙接近平衡的可以自由发展 的人工渠道和天然河道进行观测,在形态因素与水力泥沙因素之间建立经验关系 祈成果,如格鲁什科夫提出的如下宽深关系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